專利名稱:排灌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滴灌系統(tǒng)中的排灌管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在不同水平位置都設置有排灌孔的排灌管。
背景技術:
現有的排灌管的排水方式,都是由水份穿過分布在管壁的疏水孔口,或過濾布的孔隙,來進入去水管道內,再經主去水通道來排出于管道外面。容易堵塞疏干孔,而在排水時,主去水通道的排水功效亦極差;而且當水份穿過疏水孔口或過濾布時,大多會帶動及附有砂泥成份,日積月累下,便會將穿過管壁的疏水孔口或過濾布的孔隙堵塞,不能再產生排水作用,但如將在管壁的疏水孔口直徑擴大,就會引致去水管的管體抗壓強度減少,導致管體破裂,而且當有大粒體積的砂泥,經由擴大后的疏水孔口,來進入管道內時,便會在管道的底部積聚,減少管道的排水面積,甚至于引致堵塞管道。而且當該排灌管用在斜坡時,現存疏水管道的出水位置,有植物落地生根,當植物長大后,便會堵塞了疏水管道的出水口。此種因植物落地生根,引致堵塞現象的產生,主要也是因為在疏水管道的出水位置,有大量砂泥,被水沖積而結聚管道內的底部,如果是沖積至接近管道的出水位置,便會成為植物萌芽生長的溫床,當植物枝葉茂盛的長大后,便會堵塞管道的出水口;也可能是因為現在使用中的疏水管,是在圓周的管壁上,平均地開設疏水孔,所以令植物的種子,就算在很少砂泥積聚的出水位置,也能將生長的幼根,伸進入開設在疏水管底部疏水孔的空隙中,而在接近底部的疏水孔中落地生根,枝葉茂盛的生長后,便會堵塞管道的出水口。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在排灌管上設置有在不同水平位置的內、外壁排灌孔,從而通過流體之間的壓力差達成滴灌不會引起讓泥沙堵塞管道出水口排灌管。
技術方案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了下述技術方案這種排灌管,包括外管和開設于外管壁上的若干外壁排灌孔,在外管管道內還設置有一條主水道,主水道的壁上高于外壁排灌孔的位置處設置有若干內壁排灌孔。
所述的主水道為水槽,該水槽通過底部及頂部耳片與外管內壁相固接,內壁排灌孔設置于耳片上。
所述的外管截面為圓,或者其與形成主水道的水槽截面相對應處的外管截面相似。
所述的水槽截面為馬蹄形或者U形或者V形;所述的水槽高度約為1/2管體高度。
所述的主水道為一內管,該內壁排灌孔設置于內管壁兩側的內壁上;所述的內壁排灌孔設置于內管內壁若1/2內管高度處;所述的管表面為凹凸相間的內管表面與外管表面。
或者所述的外管包括不連續(xù)的若干段,每段在兩端處變小與內管連接。
所述的外管頂部處設置有若干細小的微滲孔。
所述的內壁排灌孔可為圓形、橢圓形或者方形。
還可以在內管與外管之間還設置有一條或者一條以上的副水道。
所述的形成副水道的內壁為在內管與外管之間對應的若干隔條。
有益效果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從而該發(fā)明具有下述有益效果1.由于排灌管道的外在排灌孔出入口,是設計接近在底部的,當包圍管道的泥土充滿水份后,便會發(fā)現在管道外水份的水平位置高于在管道內接近中央水平位置的內在排灌孔,因此便產生出由兩個不同高低水平位置的落差壓力,而此落差壓力,便會把管道外的水份,被落差壓力及滲透力推進入在管道底部的外在排灌孔中,經過內在的排灌孔,再推動至主水道里,再經由主水道,而排流出管道外,從而極不容易發(fā)生堵塞的現像。
2·因為在排水過程中,只是利用砂泥的自我過濾作用,落差壓力及滲透力將水份,滲進入在管道底部的排灌孔中,所以在排水運作期間,亦不會有沖水壓力的產生。因此自然不會帶動大量的砂泥顆粒,進入排灌孔道管內,引發(fā)堵塞情形。
3·而且該灌管道是可以用特制的高壓水清潔工具,定期做保養(yǎng)清潔,延續(xù)排水或灌溉的功能及工作年期。
圖1為本發(fā)明排灌管第一實施例剖視圖。
圖2為圖1的A-A剖視圖。
圖3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剖視圖。
圖4為圖3的A-A剖視圖。
圖5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6為圖5的A-A剖視圖。
圖7為圖5的B-B剖視圖。
圖8為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9為圖8的A-A剖視圖。
圖10為圖8的B-B剖視圖。
圖11為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剖視圖。
圖12為圖11的A-A剖視圖。
圖13為本發(fā)明第六實施例剖視圖。
圖14為本發(fā)明第七實施例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出進一步說明。
如圖1、圖2所示,該排灌管第一實施例,包括圓形的外管1和開設于外管底部上的若干外壁排灌孔2,在外管管道內還設置有一條主水道,該主水道為水槽4,在水槽的壁上高于底部排灌孔位置處設置有若干內壁排灌孔3,該水槽通過底部和頂部的耳片5與外管內壁相固接,內壁排灌孔3設置于耳片上。所述的外管截面為圓,所述的水槽高度約為1/2管體高度,水槽截面為馬蹄形。
與現有技術相比,使用的時候,首先將水源,經過混合肥田料系統(tǒng),成為混合了肥田料的灌溉水份后,便根據農作物的所需要份量及每日的灌溉次序,引導入已安置在農田里的灌溉管。當灌溉水份引進入馬蹄形的主水道時,灌溉水份的水平位置亦會升高至在管道內,接近中央水平位置的內在排灌孔,當管道內水份的水平位置高于管道外的時候,便產生出由兩個不同高低水平位置的落差壓力,而此落差壓力,便會將管道內的灌溉水份,推進入在管道內接近中央的內在排灌孔內,灌溉水份再利用滲透壓力,由馬蹄形的主水道,經過內在排灌孔,引流出在接近管道底部所開設的外在排灌孔的泥土里,直接讓泥土吸收所需要的水份及養(yǎng)分,不必被陽光蒸發(fā)及風化灌溉水份,達到節(jié)水及定時與定量的環(huán)保灌溉目標。而該安置在農田里的溉灌管,還有另一種用途,便是當有大降雨量時,就會令農田被水淹沒,這時候,便可將灌溉管變動為排水系統(tǒng),幫助排出農田里的大量積水,一物二用。
由于將排灌管埋在土地里,當在砂泥中的水份,經過由水壓的高低落差作用后,水份便由道管外的高水平位置,經由位于底部的外在排灌孔,滲透入馬蹄形的主去水道中,而在滲透的過程中,水份是經過包圍在管道外的土壤及砂泥,才能夠滲透入外在排灌孔內,情形就如經過砂泥的自我過濾作用,能夠將比較大體積或粒狀的土壤砂泥,自我隔濾在底部的外在排灌孔之外。而以上的滲透作用,亦令到包圍在管道外的土壤砂泥,不會直接被水份帶動,而沖進入外在排灌孔內,引起管道堵塞。而在實驗中發(fā)現,當水份滲透入排灌孔的孔道時,會發(fā)現水份有兩段式的較明顯分隔,即是水份如夾雜土壤成份較為多的部份,是會停留在排灌孔的孔道內的下游部份,而夾雜土壤成份較為少量的水份,因為受到體積的質量所影響,便會首先進入主引水道內,亦即所有經過內在排灌孔,再流入馬蹄形狀的主去水道中的水份,只會夾雜極幼小的土壤份子,不會有附帶的大型土壤或砂泥來堵塞管道,而能令排水順暢。當在管道外的土壤及砂石,經過砂泥的自我過濾作用后,便只有極細微的土壤成份,才能混雜在水份中,而隨之一起帶進入主去水道中。而排灌管道的主去水道,是設計類似為馬蹄形狀,這是已知的帶水面積最大及最佳去水量,與及結構強度極高的形狀之一,所以當這些混雜著細微土壤的水份,被帶動進入馬蹄形主去水道時,亦極容易被馬蹄形的設計形狀,所帶動的強大水流而沖刷出管道外,因此排灌管道亦具有自我清潔功能。
另外,該排灌管道是可以用特制的高壓水清潔工具,定期做保養(yǎng)清潔,加強管道的工作效能及延續(xù)工作年期。
圖3、圖4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于所述的水槽4a截面與相對應處的外管1a截面相似,也為馬蹄形。
圖5、圖6、圖7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所述的主水道是一內管4b,該內壁排灌孔3b設置于內管壁兩側的內壁上;所述的內壁排灌孔設置于內管內壁若1/2內管高度處;所述的管表面為凹凸相間的內管表面與外管表面,同樣有外壁排灌孔2b設置于底部。
圖8、圖9、圖10為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所述的外管1c包括不連續(xù)的若干段,每段在兩端處變小與形成主水道的內管4c連接,同樣,在外管上設置有外壁排灌孔2c,在內管上設置有內壁排灌孔3c。
圖11、圖12為本發(fā)明第五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外在于,所述的內壁排灌孔3d是方形的。
圖13為本發(fā)明第六實施例,其與第一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于,所述的外管1e上與外壁排灌孔相對的頂部設置有細小的微滲孔7。
圖14為本發(fā)明第七實施例,在內管與外管之間還設置有兩條副水道,所述的形成副水道的內壁為在內管與外管之間對應的若干隔條8。當內部分別為兩層真空的結構后,劃分為主水道部份及排灌孔部份,當需要被冷卻的物料在其中一層真空的結構內部流通時,便可與在另一層流動的物料,同時于排灌孔范圍內,進行熱交換。例如水份、機油與氣體等等。
通過上述實施例,該發(fā)明除可以應該在灌溉領域內,還可以應用在擋土墻及草地面斜坡排水;或者機場跑道、公路及行車天橋的路面排水;也可以是草地場所排水,如足球場,網球場;也可以在建筑物的內在滲漏監(jiān)察方面起作用;作為水平的灌漿加壓管道;也可以放置在垃圾堆填區(qū)及填海堆填區(qū);以及作為土石壩主體排水;安裝在混凝土大壩底部;農地高效能節(jié)水滲灌系統(tǒng);或者是與活性炭一起作為過濾之用,活性炭可以置于管體外也可以置于管體內;箱型灌溉系統(tǒng)等方面。
權利要求
1.一種排灌管,包括外管和開設于外管壁上的若干外壁排灌孔,其特征在于在外管管道內還設置有一條主水道,主水道的壁上高于外壁排灌孔的位置處設置有若干內壁排灌孔。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排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水道為水槽,該水槽通過底部及頂部耳片與外管內壁相固接,內壁排灌孔設置于耳片上。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排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槽截面為馬蹄形或者U形或者V形;所述的外管截面為圓,或者其與形成主水道的水槽截面相對應處的外管截面相似,且所述的水槽高度約為1/2管體高度。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排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水道為一內管,該內壁排灌孔設置于內管壁兩側的內壁上。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排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壁排灌孔設置于內管內壁若1/2內管高度處;所述的管表面為凹凸相間的內管表面與外管表面。
6.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排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管包括不連續(xù)的若干段,每段在兩端處變小與內管連接。
7.如權利要求2或4所述的排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管頂部處設置有若干細小的微滲孔。
8.如權利要求1或2或4所述的排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內壁排灌孔可為圓形、橢圓形或者方形。
9.如權利要求1或2或4所述的排灌管,其特征在于在內管與外管之間還設置有一條或者一條以上的副水道。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排灌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形成副水道的內壁為在內管與外管之間對應的若干隔條。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排灌管,包括外管和開設于外管壁上的若干外壁排灌孔,在外管管道內還設置有一條主水道,主水道的壁上高于外壁排灌孔的位置處設置有若干內壁排灌孔,從而與現有技術相比不會在使用過程中帶動大量的砂泥顆粒,進入排灌孔道管內,引發(fā)堵塞情形。
文檔編號A01G25/00GK101091448SQ20061006230
公開日2007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06年8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8月24日
發(fā)明者梁耀德 申請人:梁耀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