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水稻葉片傾角控制基因sal1的應用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屬于植物基因工程領(lǐng)域。具體地說,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利用水稻葉片傾角控 制基因SALl轉(zhuǎn)化植物調(diào)節(jié)葉片傾角的方法,用以獲得農(nóng)作物的理想株型,提高農(nóng)作物的產(chǎn)量。
背景技術(shù):
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也是禾本科作物研究的模式植物。水稻的株型與產(chǎn)量和 抗病性等密切相關(guān),其構(gòu)成因素包括有效分蘗數(shù)目、分蘗角度、穗部形態(tài)、株高以及葉夾角 的大小等,合理的株型可以使一定的水稻群體最大限度地提高單產(chǎn)。水稻的分蘗角度決定 了植株緊湊程度,進而影響了單位面積內(nèi)的播種數(shù)目,水稻的葉夾角是水稻品種的重要評 價指標,與水稻的產(chǎn)量和抗病性密切相關(guān),合適的葉夾角可以減少葉片之間的相互遮蔽,使 植株具有良好的光捕獲能力,進而提高植株光合作用效率,提高水稻產(chǎn)量。目前控制水稻株型或葉片形狀的基因有水稻基因RL10,SLl 1, RLAL1,這些基因已 經(jīng)公開專利申請 CN100582231A,CN1923850A, CN101386859A 中。目前的研究表明油菜素內(nèi)酯(BR)和生長素均能影響葉片傾角的大小,其中參與 BR合成和信號轉(zhuǎn)導途徑的多個基因參與控制水稻葉片傾角的大小,這些基因中,P450家族 基因成員調(diào)節(jié)植物的形態(tài)建成、生長發(fā)育、對生物逆境和非生物逆境的反應等眾多生理過 程。本發(fā)明利用水稻葉片傾角減小突變體,通過圖位克隆結(jié)合T-DNA標簽法在水稻中克隆 了 SALl基因,該基因編碼一個P450蛋白,該P450蛋白調(diào)節(jié)水稻葉片傾角功能為首次發(fā)現(xiàn)。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是提供一種從水稻半矮化葉片傾角減小突變體中克隆 新基因SALl,該基因編碼的蛋白,將該基因轉(zhuǎn)化進入植物,尤其是水稻以調(diào)控葉片的傾角的 方法。為了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水稻葉形控制基因SAL1,該基因具有 SEQ ID NO. 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優(yōu)選地,上述SEQ ID NO. 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中可以添加、取代,插入或缺失一個 或多個核苷酸形成SALl衍生物,該SALl衍生物與水稻葉形控制基因SALl具有相同的功 能。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水稻葉形控制基因編碼的蛋白質(zhì),該蛋白質(zhì)由SEQ IDN0. 1所 示的核苷酸序列編碼,其具有SEQ ID NO. 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優(yōu)選地,上述SEQ ID NO. 2的氨基酸序列中可以添加、取代、插入或缺失一個或多 個氨基酸或其他物種的同源序列,從而生成氨基酸序列的衍生物。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培育植物減小葉傾角的方法,該方法包括用SEQ IDN0. 1所示 的核苷酸序列轉(zhuǎn)化植物細胞,再將轉(zhuǎn)化的植物細胞培育成植株,其中植物細胞優(yōu)選為水稻、 大麥、小麥、玉米、高粱或甘蔗細胞,尤其優(yōu)選為水稻細胞。
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培育水稻減小葉傾角的方法,該方法包括用含有SEQID NO. 1 所示的核苷酸序列的質(zhì)粒轉(zhuǎn)化水稻細胞,再將轉(zhuǎn)化的細胞培育成植株,其中質(zhì)粒含有上述 基因序列SEQ ID NO. 1。優(yōu)選地,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培育水稻減小葉傾角的方法,該方法包括用含有SEQ ID NO. 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的表達載體轉(zhuǎn)化水稻細胞,再將轉(zhuǎn)化的細胞培育成植株,表達載 體為含有基因序列SEQ ID NO. 1的載體pCAMBIA-35S-SALl-N0S。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宿主細胞,該宿主細胞含有基因序列SEQ ID NO. 1或其衍生 物。上述宿主細胞可以是大腸桿菌細胞、農(nóng)桿菌細胞或植物細胞。其中植物細胞優(yōu)選 為水稻、大麥、小麥、玉米、高粱或甘蔗細胞。本發(fā)明的水稻葉形控制基因SALl (SEQ ID NO. 1)是從水稻葉片傾角減小突變體 sail中分離出來,并通過遺傳分析確定控制突變體的突變性狀。水稻葉片傾角減小突變體sail是通過大量篩選水稻T-DNA插入突變體庫獲得,通 過對TO代,Tl代和突變體與野生型水稻正反雜交實驗,證明該突變體受一對顯性核基因控 制,野生株與突變株的外形如圖1、圖2所示??刂扑救~傾角的SALl基因的克隆方法如下1、SALl基因的分子定位為了分離SALl基因,本發(fā)明首先建立了一個大的多態(tài)性高的F2定位群體,由sail 純合體(粳稻品種中花11)為母本,選用秈稻品種9311為父本,雜交獲得的F2群體中的隱 性個體組成,再通過圖位克隆的方法,并利用SSR分子標記對SALl位點進行初步定位,將 其初步定位在第6染色體的長臂上,并介于RM454和RM162兩SSR標記之間。然后通過對 RM454和RM162兩標記之間的BAC序列進行分析,發(fā)展了新的STS標記,將SALl精確定位于 PAC克隆AP003623和AP003612之間重疊的區(qū)段上STS標記P5和P15之間IlOKb的范圍之 內(nèi)(圖3),隨后發(fā)現(xiàn)突變體與T-DNA插入共分離,隨即用T-DNA標簽法分離SALl基因。2、T-DNA插入與突變表型的共分離檢測通過PCR擴增對Tl代和T2代植株的HPT基因進行分子檢測,發(fā)現(xiàn)T-DNA插入與 突變表型共分離,表明sail突變由T-DNA插入引起,可由T-DNA標簽法分離SALl基因。3、T-DNA標簽法分離SALl基因利用TAIL-PCR技術(shù)分離T-DNA插入位點處的側(cè)翼序列,發(fā)現(xiàn)T-DNA插入到第6染 色體長臂上的PAC克隆AP003612的36kb處,與SALl基因定位的結(jié)果是一致的。根據(jù)BAC 克隆P0457B11序列的基因注釋信息(NCBI),T-DNA沒有插入到基因內(nèi)部,而是插入基因之 間,與T-DNA插入位點處下游相隔4. Ikb處有一 P450基因,推測為SALl的侯選基因(圖 4)。4、定量RT-PCR技術(shù)鑒定sail突變體通過定量RT-PCR檢測sail突變體和中花11野生型葉片中上述P450基因的表達 情況,發(fā)現(xiàn)P450基因在sail突變體的表達量比野生型顯著增加(圖5),表明T-DNA插入 造成了該P450基因的超量表達,引起了 sail突變體的功能獲得型突變。該P450基因即為 SALl基因。5、SALl基因的鑒定和功能分析
通過轉(zhuǎn)基因技術(shù),對SALl基因進行過量表達,結(jié)果表明本發(fā)明獲得了比野生型葉 片傾角減小的轉(zhuǎn)基因植株,即能夠重現(xiàn)突變體表型(圖7,圖8),證明了本發(fā)明正確克隆了 SALl基因。本發(fā)明利用水稻葉片傾角減小突變體,通過圖位克隆結(jié)合T-DNA標簽法克隆到了 SALl基因,該基因編碼一個P450蛋白。通過對SALl基因的功能研究,進一步闡明了植物特 別是禾本科植物葉片傾角建成的遺傳機制及其作用機理,為構(gòu)建理想株型及創(chuàng)建水稻新種 質(zhì)打下基礎(chǔ)。通過植物基因工程技術(shù)將SALl基因在水稻中特定組織部位或特定時期異位表 達,從而通過調(diào)控SALl基因的時空表達模式及表達量達到調(diào)控水稻葉片傾角而改良水稻 株型的目的。此外,可以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技術(shù)超量表達SALl基因的同源基因在其他禾本 科作物(如大麥、小麥、玉米、高粱、甘蔗等)中特定組織部位或特定時期異位表達,改良作 物的株型,提高植株對光合作用的利用效率,從而達到增產(chǎn)的目的。
圖1是水稻中花11野生型和葉片傾角突變體sail的表型;箭頭所示為葉傾角;左 面的植株是野生型,右面的植株是sail突變體;圖2是水稻中花11野生型和葉片傾角突變體sail的倒二葉的葉角表型;箭頭所 示為葉傾角;左面的植株是野生型,右面的植株是sail突變體;圖3是SALl基因在水稻第6染色體上的精細定位;圖4是SALl基因的T-DNA插入示意圖;圖5是定量RT-PCR檢測sal 1突變體中P450基因表達;圖 6 是 pCAMBI1300-35S-SALl-N0S 載體圖譜;圖7是SALl超表達實驗TO轉(zhuǎn)基因水稻的表型;左面的植株為空載體對照植株,右 面的植株是35S-SAL1轉(zhuǎn)基因超表達植株;箭頭所示為葉傾角;圖8是SALl超表達實驗TO轉(zhuǎn)基因水稻倒二葉的葉角表型;左面的植株為為空載 體對照植株,右面的植株是35S-SAL1轉(zhuǎn)基因超表達植株;箭頭所示為葉傾角;圖9是轉(zhuǎn)基因植株的定量RT-PCR檢測;WT為中花11野生型,CK為空載體對照植 株,35S-SALl(2-2)和35S-SAL1 (2-10)為兩個獨立的轉(zhuǎn)化植株;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理解本發(fā)明,下面以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但不限制本發(fā)明。實施例1 SALl基因的克隆1、水稻材料/JcfS (Oryza sativa ssp. zonghua 11)突變體 sail (small angle leaf!),原女臺里予 生型材料為粳稻品種中花11 (來自中國農(nóng)科院)(圖1,圖2)。2、分析和定位群體純合sail突變體和原始野生型品種9311進行雜交,F(xiàn)l代自交,得到F2群體,并 從中選出350個隱性個體(葉片傾角與野生型相似)作為定位群體。在抽穗初期每株取1 克左右的嫩葉,用來提取總DNA。
3、SALl基因的初步定位和精細定位采用水稻微量DNA的快速提取方法從水稻葉片中提取用于基因定位的基 因組DNA,該DNA抽提的方法為CTAB法(參照Liu等,A genome-wide analysisof wide compatibility in rice and the precise location of the S5 locus in the molecularmap, Theor Appl Genet,1997 :809_814)。取大約 IOOmg 水稻葉片,經(jīng)液氮冷凍, 在直徑5cm的小研缽中磨成粉狀,轉(zhuǎn)移到2ml離心管里提取DNA,獲得的DNA沉淀溶解于 120 μ 1超純水中。每一個PCR反應用1. 2 μ 1的DNA樣品。在SALl基因的初步定位階段,對由93個F2個體組成的小群體進行SSR分析,根據(jù) 公布的粳稻和秈稻創(chuàng)建的分子遺傳圖譜,選取近似均勻分布于各條染色體上的SSR引物, 根據(jù)已知的反應條件進行PCR擴增,經(jīng)4%瓊脂糖凝膠電泳分離和浪化乙錠(EB)染色,檢測 PCR產(chǎn)物的多態(tài)性,將SALl初步定位在第6號染色體長臂RM454和RM162標記之間。在精細定位SALl基因時,通過對PAC克隆ΑΡ003623和ΑΡ003612的序列分析,發(fā) 展了 12個STS標記,對F2群體中選出的350個野生型中花11表型一致的個體進行STS分 析。將SALl精確定位于STS標記Ρ5和Ρ15之間,位于PAC克隆ΑΡ003623和ΑΡ003612重疊 區(qū)IlOkb的范圍之內(nèi)(圖3)。隨后發(fā)現(xiàn),sail突變體與T-DNA插入共分離,隨即利用T-DNA 標簽法分離SALl基因。STS標記引物序列P5F 5' -GTCGGAATTGTAAATAGCAGAGG-3,(SEQ ID N0. 3)R 5' -GCAGTGGATAAATCTGAAGCG-3,(SEQ ID N0. 4)P15F 5' -TGTGAGTGTGGCGACGAAAG-3,(SEQ ID N0. 5)R 5' -AAGCTAAGCTACTTCCTACTACG-3,(SEQ ID N0. 6)4、T-DNA插入與突變表型的共分離檢測為了檢測sail突變體T-DNA插入與其突變表型是否共分離,本發(fā)明從20株Tl代 單株中抽提總DNA用作PCR反應模板,DNA抽提采用CTAB微量提取法。檢測了 Tl代20個 單株的HPT基因,其中表現(xiàn)為野生型的植株均沒有HPT擴增條帶,而表現(xiàn)為sail突變體的 植株均有HPT目的條帶擴出,Tl代單株收獲種子,隨即選取6個單株播種T2代,后代中2個 純合突變株系所有單株均可擴增出HPT目的條帶,而發(fā)生分離的4個單株中,凡是表現(xiàn)sal 1 突變體的單株均可擴增出HPT目的條帶,而表現(xiàn)野生型的單株均無目的條帶擴出。這表明 sail突變體是由于T-DNA單位點插入造成的顯性突變體,可用T-DNA標簽法分離SALl基 因。檢測HPT基因所用的引物序列HptII-F :5,-CAGAAGAAGATGTTGGCGAC-3,(SEQ ID N0. 7)HptII-R :5,-ATGTCCTGCGGGTAAATAGC-3,(SEQ ID N0. 8)
5、T-DNA標簽法分離T-DNA插入位點的側(cè)翼序列利用 TAIL-PCR 技術(shù)(參照 Liu 等 Efficient isolation and mapping ofArabidopsis thaliana T-DNA insert junction by thermal asymmetric interlaced PCR,Plant J, 1995,8 =557-463所示方法和步驟)分離了 sail突變體T-DNA插入位點的
6側(cè)翼序列。經(jīng)過序列分析發(fā)現(xiàn),該側(cè)翼序列定位于水稻第6染色體上,對應NCBI克隆登陸 號為AP003612,與SALl基因的精細定位結(jié)果一致,根據(jù)RiceAutotation Systemftittp:// RiceGAAS. dna. affrc. ro. id)的預測,發(fā)現(xiàn)在插入位點下游4. 1Kb處有一編碼P450蛋白的 基因。本發(fā)明將該基因命名為SAL1。該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 1所示,它包括5 個外顯子和4個內(nèi)含子,T-DNA插入在起始密碼子前4083bp處(見圖4)。Tail-PCR技術(shù)分離得到的sail突變體T-DNA插入位點的側(cè)翼序列如下TCGTTTGGCCCAGAAGTACACAACCGCGCGCGATGATTGACCGGCCGGCTGCATATCGCTGCCGACGTC AACGTCGCGAGCTAAGCTAATAAGCTAGTAGCCACCACACGCACTATCACAAAATATGTGATGCATTGTGTACATTT GCAGACTAAAATTGCCTACGTCTCTAAAATAACACCAGAAACTCGTGGAATATATAACAACATAGTCCATATATCTG TGATAACTAGCTTTCTTGGTTGAGGCCGAATTAATCCTCTCTTGACCAATCATCACGGACGCGTACATATATAGAAG AATCATACTTGTACACGATATATATTGGACACAGACGCATGCCTGTAACCACCGTTCTGATGGACGCTGCTAGCTAA CCTATACCCGTGTCTGTGTGATGAACGTTAACCCCGTATGTAA(SEQ ID NO. 15)實施例2 =SALl基因的定量RT-PCR分析定量RT-PCR的實驗具體步驟參照Huang等的實驗方法進行(Huang等, Down-regulation of SLIENT INFORMATION REGULAT0R2_related histonedeacetylase gene, OsSRTl, induces DNA fragmentation and cell death in rice, PlantPhysiol, 2007 :1508-1519)。具體步驟如下(I)RNA材料準備挑選約100株sail純合型單株的種 子和100株野生型中花11的種子播種于小缽中。播種15天后每份樣品取1克左右的新鮮 葉片提取RNA,每份RNA樣品各取3個生物學重復。(2)RNA樣品抽提及反轉(zhuǎn)錄方法如下 用Axygen公司的Trizol試劑分別提取總RNA。每份材料各取IygS RNA用于逆轉(zhuǎn)錄。 逆轉(zhuǎn)錄過程如下在0. 2μ 1的離心管中加入1μ g總RNA, 1 μ 1 oligo(dT)18(Promega公 司),加無RNA酶水至8 μ 1,在70°C水浴變性5分鐘,冰上冷卻5分鐘,稍離心后加入4 μ 1 的 5 X First strand Buffer (Promega 公司)、5 μ 1 的 2. 5mM dNTPs (Takara 公司)、1 μ 1 RNase inhibitor (Takara 公司)及 1 μ 1 MMLV Reverse Transcriptase (Promega 公司), 輕輕混勻,42°C反應1小時,70°C5分鐘,終止反應。逆轉(zhuǎn)錄產(chǎn)物用于定量PCR擴增。(3)定 量RT-PCR方法如下在LightCycler Systems (Roche,瑞士)上進行,采用2_Δ Δετ相對定 量的方法進行表達量的比較。20yL反應體系包含1μ反轉(zhuǎn)錄產(chǎn)物。反應參數(shù)設置如下 950C /IOsec, (95°C /5sec,55°C /10sec,745°C /lOsec),45cycles。所有定量 RT-PCR 引物 如下定量RT-PCR弓丨物序列為UBQ F :ACCAGGACAAGATGATCTGC, (SEQ ID NO. 9)R TGATCTTCTTCTTGGGCCTC ; (SEQ ID N0. 10)SALl F :ATCTCAGCCGTCCAATTAGC, (SEQ ID NO. 11)R:TGTCACTATGCACACAACGG(SEQ ID NO. 12)定量RT-PCR結(jié)果如圖5,sail突變體中P450基因的表達量比野生型中花11的表 達量顯著增加,表明T-DNA插入增強了 sail突變體中這一 P450基因的表達,為一功能獲得 型突變,這一現(xiàn)象與sail突變體為顯性的表型是吻合的,該P450基因即為SALl基因。
實施例3 轉(zhuǎn)基因?qū)嶒?、超量表達載體的構(gòu)建由于sail突變體是一功能獲得型突變,所以本發(fā)明構(gòu)建SALl基因的超量表達載 體驗證SALl基因的功能。設計一對分別帶BamHI和PstI酶切位點的引物擴增SALl基因 含ORF的cDNA序列,電泳檢測后切膠回收,回收產(chǎn)物用BamHI和PstI酶切,連接至同樣酶切 的pCAMBIA-35S-N0S載體上,構(gòu)建后的載體結(jié)構(gòu)圖為pCAMBIA_35S-SALl_N0S (圖6),把構(gòu)建 好的載體電轉(zhuǎn)入農(nóng)桿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EHA105 (購自 CAMBIA 公司,http // www, cambia. org/daisy/cambia/home. html)菌株中,將含有載體 pCAMBIA_35S-SALl_N0S 的菌株命名為35S-SAL1。擴增ORF序列的引物序列為SALl-BamHI :CGACCGGATCCCTCTGCGTTTGTG (SEQ ID NO. 13)SALl-PstI :GCCACCTGCAGAGCCTTTTGTTAG(SEQ ID NO. 14)2、遺傳轉(zhuǎn)化采用農(nóng)桿菌介導的遺傳轉(zhuǎn)化方法(Hiei等,Efficient transformation of rice(Oryza sativa L. )mediated by Agrobacterium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the boundariesof T-DNA. Plant J, 1994,6 271-282)利用中花11成熟胚誘導的愈傷組織,經(jīng) 過誘導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3周后,挑選生長旺盛愈傷用作轉(zhuǎn)化的受體,將PCAMBIA-35S-N0S空載體 和35S-SAL1載體的EHA105菌株侵染水稻愈傷,在黑暗、25°C條件下共培養(yǎng)3天后,在含有 40mg/L Hygromycin的篩選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篩選抗性愈傷在含有50mg/L預分化培養(yǎng)基上培 養(yǎng)10天左右。將預分化的愈傷轉(zhuǎn)至分化培養(yǎng)基上在光照條件下培養(yǎng)。一個月左右得到抗 性轉(zhuǎn)基因植株。對植株進行鑒定和連續(xù)的觀察,發(fā)現(xiàn)轉(zhuǎn)空載體的轉(zhuǎn)基因植株表型與野生型 相比不發(fā)生變化,而轉(zhuǎn)35S-SAL1菌株的陽性轉(zhuǎn)基因植株表現(xiàn)出與sail突變體同樣的表型, 即葉傾角明顯減小,附圖7,圖8。3、轉(zhuǎn)基因植株的分子鑒定為鑒定轉(zhuǎn)35S-SAL1植株的表型突變確實由SALl基因的超量表達引起,選取1株 空載體轉(zhuǎn)化植株和2株獨立的轉(zhuǎn)35S-SAL1基因陽性株進行定量RT-PCR檢測,RNA抽提及 定量RT-PCR的步驟和方法參加事實例2,轉(zhuǎn)空載體植株的SALl基因表達與野生型相比沒 有發(fā)生變化,而2株轉(zhuǎn)35S-SAL1的轉(zhuǎn)基因陽性株SALl基因的表達量比野生型均顯著增加 (圖9),結(jié)果表明,SALl基因的超量表達確實引起sail突變表型,使葉片傾角減小。本發(fā)明所描述的基因、蛋白及其應用的方法已經(jīng)通過具體的實施例進行了描述。 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可以借鑒本發(fā)明的內(nèi)容適當改變原料、工藝條件等環(huán)節(jié)來實現(xiàn)相應的其它 目的,其相關(guān)改變都沒有脫離本發(fā)明的內(nèi)容,所有類似的替換和改動對于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 來說是顯而易見的,都被視為包括在本發(fā)明的范圍之內(nèi)。
8
權(quán)利要求
一種培育水稻減小葉傾角的方法,該方法包括用含有SEQ ID 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的表達載體轉(zhuǎn)化水稻細胞,再將轉(zhuǎn)化的細胞培育成植株,表達載體為含有基因序列SEQ ID NO.1的載體pCAMBIA 35S SAL1 NOS。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水稻葉片傾角控制基因SAL1的應用,水稻葉片傾角控制基因SAL1具有SEQ ID NO.1所示的核苷酸序列,其編碼的P450蛋白質(zhì)具有SEQID NO.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本發(fā)明還涉及含有基因SAL1的質(zhì)粒、植物表達載體和宿主細胞。本發(fā)明還公開了培育植物葉傾角減小的方法用含有基因SAL1的植物表達載體轉(zhuǎn)化植物細胞,再將轉(zhuǎn)化的植物細胞培育成植株。該方法能改變植物葉片的傾角,改良植物株型,最終能提高產(chǎn)量。
文檔編號A01H5/00GK101921777SQ20101026763
公開日2010年12月22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31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0年8月31日
發(fā)明者汪得凱, 陶躍之 申請人:浙江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