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秧苗插植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設置于插秧機等秧苗移植機的秧苗插植裝置。
背景技術:
在乘用型插秧機等秧苗移植機的后方配置有秧苗載置臺,作為從裝載于秧苗載置臺的秧苗毯(mat)取出秧苗插植到田地里的秧苗插植裝置,公知有這樣的技術在以左右方向的插植驅(qū)動軸為旋轉中心旋轉的旋轉殼體的左右的旋轉三等分角的大約120度間隔位置,配置具有取秧爪和秧苗推出體的秧苗插植器,在旋轉殼體的旋轉過程中使秧苗插植器的端部向旋轉殼體的旋轉外周突出,描繪出大致橢圓形狀的插植軌跡線來進行秧苗的分離和插植動作(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和專利文獻2)。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8_擬881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7-89481號公報但是,如專利文獻1或2所示,根據(jù)秧苗移植機的插植株距的設定的不同,秧苗插植器的端部部分所描繪的靜態(tài)軌跡的適合形狀是不同的。因此,秧苗插植器的端部部分所描繪的軌跡需要根據(jù)秧苗移植機的行走速度的變化來進行描繪適合軌跡的調(diào)整,但是,現(xiàn)有的秧苗插植裝置是通過復雜的齒輪的組合機構來實現(xiàn)秧苗插植器的端部部分的軌跡,因此,存在無法針對各種插植株距的設定恰當?shù)卦O定其軌跡的問題。由此,當在田地中插植秧苗時,進入土中的點和從土中出來的點在前后方向錯開, 在秧苗的插植位置的田地地面上形成了較大的溝,秧苗會倒入該溝中,存在秧苗的生長不完全的問題。另外,由于齒輪彼此的接觸而產(chǎn)生的振動,秧苗插植器會前后擺動,無法扒取秧苗而產(chǎn)生缺株,作業(yè)人員必須通過手工作業(yè)插植秧苗,存在勞動力增大的問題。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考慮到上述所示的現(xiàn)有的秧苗插植裝置的問題,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針對各種插植株距的設定而恰當?shù)卦O定秧苗插植器的端部部分所描繪的軌跡的秧苗插植裝置。本發(fā)明的上述課題通過下面的解決方法來解決。即,第一方面所述的本發(fā)明為一種秧苗插植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插植傳動部殼體 (21)以能夠自如旋轉的方式設置旋轉軸(36),該旋轉軸(36)與旋轉殼體(30)為一體旋轉的結構,在該旋轉殼體(30)以能夠自如轉動的方式設置轉動軸(35),在該轉動軸(35)的一側設置秧苗插植器(27),在該轉動軸(3 的另一側設置從動凸輪(34),在所述旋轉殼體 (30)的內(nèi)側設置引導凸輪(32),將該引導凸輪(32)固定于所述插植傳動部殼體(21),在所述從動凸輪(34)具有主凸輪輥子(39)和輔助凸輪輥子(71),在所述引導凸輪(3 形成有引導該主凸輪輥子(39)的主引導槽(33);和引導該輔助凸輪輥子(71)的輔助引導槽(70)。關于第二方面所述的本發(fā)明,根據(jù)第一方面所述的秧苗插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秧苗插植裝置構成為在所述秧苗插植器(XT)從形成于秧苗載置臺0 的秧苗取出口 (25)取出秧苗的位置或者在插植秧苗的位置,從機體側面觀察,連接所述主凸輪輥子(39) 的中心與轉動軸(35)的中心的線沿著或者大致沿著主引導槽(33)的切線,或者,連接所述主凸輪輥子(39)的中心與轉動軸(35)的中心的線相對于所述主引導槽(33)的切線正交或者大致正交。關于第三方面所述的本發(fā)明,根據(jù)第一方面所述的秧苗插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秧苗插植裝置構成為將所述主凸輪輥子(39)和輔助凸輪輥子(71)設置在所述從動凸輪(34)的同一個面?zhèn)龋瑥臋C體側面觀察,使主引導槽(3 與輔助引導槽(70)交叉,將所述主凸輪輥子(39)和輔助凸輪輥子(71)中的任一方形成為比另一方長,使所述主引導槽 (33)與輔助引導槽(70)中的任一方形成得比另一方深,該主引導槽(33)和輔助引導槽 (70)中的任一方被中途切斷。關于第四方面所述的本發(fā)明,根據(jù)第一方面所述的秧苗插植裝置,其特征在于,將所述主凸輪輥子(39)和輔助凸輪輥子(71)設置在所述從動凸輪(34)的同一個面?zhèn)龋瑥臋C體側面觀察,使主引導槽(3 與輔助引導槽(70)交叉,并以相同深度來形成所述主引導槽 (33)和輔助引導槽(70)。關于第五方面所述的本發(fā)明,根據(jù)第一方面所述的秧苗插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秧苗插植裝置構成為將所述主凸輪輥子(39)和輔助凸輪輥子(71)設置在所述從動凸輪(34)的同一個面?zhèn)龋瑥臋C體側面觀察,使主引導槽(3 與輔助引導槽(70)交叉,并僅在與所述主引導槽(33)交叉的部分形成輔助引導槽(70)。關于第六方面所述的本發(fā)明,根據(jù)第一方面所述的秧苗插植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從動凸輪(34)的左右一側設置主凸輪輥子(39),在所述從動凸輪(34)的左右另一側設置輔助凸輪輥子(71),在設置有所述主凸輪輥子(39)的一側形成主引導槽(33),在設置有所述輔助凸輪輥子(71)的一側形成輔助引導槽(70)。關于第七方面所述的本發(fā)明,根據(jù)第一至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秧苗插植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引導槽(3 的底部形成沿著長度方向的凸部,在所述主凸輪輥子(39) 的端部(88)形成有使該主凸輪輥子(39)沿著所述凸部移動的凹部。關于第八方面所述的本發(fā)明,根據(jù)第一至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秧苗插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秧苗插植裝置構成為在所述主引導槽(3 的底部形成沿著長度方向的凹部,在所述主凸輪輥子(39)的端部部分具有推出彈簧(9 和能夠自如旋轉的球形部件 (92),所述球形部件(9 與所述凹部接觸,所述推出彈簧(9 對所述球形部件(9 施力, 施力方向為將該球形部件(9 按壓向所述凹部的方向。關于第九方面所述的本發(fā)明,根據(jù)第一至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秧苗插植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旋轉殼體(30)設置有三個所述秧苗插植器(27),該三個秧苗插植器(XT) 的各轉動軸(3 配置在以所述旋轉軸(36)為中心位置的正三角形的各頂點。根據(jù)第一方面所述的本發(fā)明,在插植傳動部殼體固定設置引導凸輪(32),在由該引導凸輪(3 引導著移動的從動凸輪(34)設置秧苗插植器07),由此,秧苗插植器 (27)以跟隨引導凸輪(3 的姿態(tài)被保持并進行移動,能夠使秧苗插植器(XT)從與秧苗毯大致正交的方向與秧苗毯接觸來可靠地扒取秧苗,因此,不會由于秧苗插植器07)與秧苗毯接觸時的阻力而損壞秧苗,能夠防止缺株的產(chǎn)生,省略了作業(yè)人員利用手動作業(yè)將秧苗插植到田地中的作業(yè),減輕了作業(yè)人員的勞動力。并且,在構成從動凸輪(34)的支承板(38)設置主凸輪輥子(39)和輔助凸輪輥子 (71),利用形成于引導凸輪(32)的主引導槽(33)來引導主凸輪輥子(39),并且利用輔助引導槽(70)來引導輔助凸輪輥子(71),通過該結構,秧苗插植器(XT)的旋轉軌跡不會偏移,即使使多個秧苗插植器07)旋轉也能夠防止相互干涉,防止了秧苗的插植間隔的紊亂以及沒有進行插植的部分的產(chǎn)生,秧苗的插植精度提高。并且,在秧苗插植器(XT)將所保持的秧苗插植到田地中時,能夠形成秧苗插植器 (27)進入土中的點與從土中出來的點為大致相同的點的軌跡,因此,能夠防止在秧苗的插植位置的周圍形成秧苗插植器、2Τ)所挖的溝,插植好的秧苗不會由于所挖的溝而傾倒,秧苗的生長很穩(wěn)定。另外,由于能夠?qū)难砻缣喊侨⊙砻绲臅r機、以及將秧苗插植到田地中的時機保持為恒定,因此,能夠進一步防止秧苗的插植間隔紊亂以及產(chǎn)生沒有插植的部分,秧苗的插植精度提高。而且,由于防止了秧苗插植器(XT)因振動而擺動,因此插植精度進一步提高。根據(jù)第二方面所述的本發(fā)明,除了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本發(fā)明的效果以外,主凸輪輥子(39)在主引導槽(3 的寬度方向的擺動幅度變小,能夠抑制秧苗插植器(XT)擺動,因此,能夠使秧苗插植器(XT)與秧苗毯從大致正交的方向接觸來從秧苗毯可靠地扒取秧苗,防止了缺株的產(chǎn)生?;蛘撸捎谧饔檬怪魍馆嗇佔?39)的旋轉停止的力,因此,能夠防止主凸輪輥子 (39)旋轉從而使秧苗插植器(XT)擺動,因此,能夠形成秧苗插植器(XT)進入土中的點和從土中出來的點為大致相同的點的軌跡,能夠防止秧苗倒入到所挖的溝中,從而秧苗的生長很穩(wěn)定。根據(jù)第三方面所述的本發(fā)明,除了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本發(fā)明的效果以外,使主凸輪輥子(39)和輔助凸輪輥子(71)中的任一方形成得比另一方長,并且使主引導槽(33) 與輔助引導槽(70)中的任一方形成得比另一方深,由此,成為主凸輪輥子(39)與主引導槽 (33)接觸、輔助凸輪輥子(71)與輔助引導槽(70)接觸的結構,因此,秧苗插植器(XT)的移動軌跡穩(wěn)定,秧苗的插植精度提高。并且,能夠由于主凸輪輥子(39)或者輔助凸輪輥子(71)能夠容易地通過主引導槽(33)與輔助引導槽(70)的交叉位置,因此能夠以簡單的結構設定秧苗插植器07)的適合作業(yè)軌跡。根據(jù)第四方面所述的本發(fā)明,除了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本發(fā)明的效果以外,使主弓丨導槽(33)與輔助引導槽(70)交叉,使主引導槽(33)與輔助引導槽(70)的深度為相同深度,由此能夠以簡單的結構設定秧苗插植器(XT)的適合作業(yè)軌跡。根據(jù)第五方面所述的本發(fā)明,除了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本發(fā)明的效果以外,構成為僅在主引導槽(33)與輔助引導槽(70)交叉的部分形成輔助引導槽(70),由此,主凸輪輥子(39)或者輔助凸輪輥子(71)能夠容易地通過輔助引導槽(70)與主引導槽(33)的交叉位置,因此能夠以簡單的結構設定秧苗插植器(XT)的適合作業(yè)軌跡。
根據(jù)第六方面所述的本發(fā)明,除了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本發(fā)明的效果以外,由于能夠構成為不使主引導槽(33)和輔助引導槽(70)交叉,并且在主引導槽(33)和輔助引導槽(70)都不需要形成中途切斷的部分,因此能夠正確地控制轉動軸(35)的旋轉,秧苗的插植精度提高。根據(jù)第七方面所述的本發(fā)明,除了上述第一至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本發(fā)明的效果以外,在主引導槽(3 的表面形成凸部,在主凸輪輥子(39)的端部(88)形成凹部,該凹部沿著形成于主引導槽(3 的表面的凸部,由此,能夠使主凸輪輥子(39)正確地沿著主引導槽(3 的軌跡移動,因此秧苗被以恰當?shù)淖藨B(tài)插植到田地中,秧苗的插植精度提高。根據(jù)第八方面所述的本發(fā)明,除了上述第一至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本發(fā)明的效果以外,在主引導槽(3 的表面形成凹部,在主凸輪輥子(39)的端部配置球形部件(92),該球形部件(9 進入到形成于主引導槽(3 的表面的凹部中,由此,能夠使主凸輪輥子(39) 正確地沿著主引導槽(3 的軌跡移動,因此秧苗被以恰當?shù)淖藨B(tài)插植到田地中,秧苗的插植精度提高。并且,在主凸輪輥子(39)的端部與球形部件(9 之間,設置對球形部件(92)向下方施力的推出彈簧(9 ,由此,能夠形成球形部件(9 牢靠地與主引導槽(3 接觸的結構,因此秧苗插植器(XT)的作業(yè)軌跡更加穩(wěn)定,秧苗的插植精度提高。根據(jù)第九方面所述的本發(fā)明,除了上述第一至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本發(fā)明的效果以外,在旋轉殼體(30)設置有三個秧苗插植器(27),由此,在旋轉殼體(30)旋轉一周的期間,能夠進行三次秧苗插植,因此作業(yè)效率提高。
圖1是插秧機的左側視圖。圖2是插秧機的俯視圖。圖3是秧苗插植裝置的水平剖視圖。圖4是插植傳動部殼體的側視圖。圖5是裝配有秧苗插植器的旋轉殼體外框架的立體圖。圖6是引導凸輪的平面圖。圖7中,(a)是表示從動凸輪與引導凸輪的關系的平面圖,(b)是從動凸輪的剖視圖。圖8是說明秧苗插植動作時的秧苗插植器端部的軌跡的圖。圖9是表示伴隨旋轉殼體的旋轉的秧苗插植器的位置和姿態(tài)的圖。圖10中,(a)和(b)是說明引導槽與從動凸輪的位置關系所導致的秧苗插植器的晃動的圖。圖11是說明秧苗推出位置處的引導槽與從動凸輪的位置關系的圖。圖12是引導凸輪的局部放大剖視圖。圖13中,(a)至(C)是表示引導凸輪中的主引導槽和輔助引導槽的構成示例的圖。圖14是表示凸輪輥子端部和引導槽的關系的剖視圖。圖15是表示凸輪輥子端部和引導槽的關系的剖視圖。圖16中,(a)是另一構成示例的引導凸輪的平面圖,(b)是另一構成示例的引導凸輪和從動凸輪的剖視圖。圖17是表示其他結構的引導凸輪與從動凸輪的關系的平面圖。圖18是表示其他結構的引導凸輪與從動凸輪的關系的剖視圖。圖19是表示其他結構的引導凸輪與從動凸輪的關系的剖視圖。圖20是秧苗插植器的剖視圖。圖21中,(a)是卸下了秧苗插植器殼體的狀態(tài)的秧苗插植器的側視圖,(b)是卸下了秧苗插植器殼體的狀態(tài)的秧苗插植器的后視圖。標號說明10 行走車體;21 插植傳動部殼體;22 秧苗載置臺;27 秧苗插植器;30 旋轉殼體33 主引導槽;34 從動凸輪;35 轉動軸;39 主凸輪輥子;40 取秧爪;70 輔助引導槽;71 輔助凸輪輥子;88 端部;92 球形部件;93 推出彈簧。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根據(jù)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下面的實施方式歸根結底為實施的一種方式而已,其并不限定請求專利保護的范圍。圖1和圖2表示裝備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秧苗插植裝置的乘用型插秧機的左側視圖和俯視圖。本說明書中的乘用型插秧機中,在搭載了發(fā)動機11、并具有驅(qū)動旋轉的各左右一對的前輪12和后輪13的行走車體10的后方,經(jīng)升降連桿裝置14連接有6行插植式的秧苗插植部15。在行走車體10設置有駕駛坐席16、操縱前輪12的操縱手柄17、栽植預備的秧苗的預備秧苗載置臺18。另外,在駕駛坐席16設有進行變速裝置19的變速操作的變速桿20, 該變速裝置19用于使發(fā)動機動力變速。另外,在本說明書中,前后、左右方向的基準是以從駕駛席看到的車體的行走方向為基準來規(guī)定的。秧苗插植部15構成為從行走車體10對插植傳動部殼體21進行傳動輸入,在插植傳動部殼體21的上側以越朝向前側越靠上的傾斜姿態(tài)配置秧苗載置臺22,并且在插植傳動部殼體21的插植傳動部的后端部每針對兩行設置一組秧苗插植裝置23。當在使浮體M接地的狀態(tài)下使機體行進時,秧苗載置臺22左右進行往復移動,從而將臺上的毯狀秧苗一株一株地依次供給到秧苗載置臺22下端側的秧苗取出口 25,秧苗插植裝置23對其進行分離后將其取出插植到田地中。另外,在秧苗插植部15,在機體左右兩側以能夠自如升降的方式設置有劃線器 (marker) 26,該劃線器沈用于下降到田地上用其端部在田地上預先劃出線,該線成為機體進行U型轉彎后表示下一次的機體行走方向的標記。接下來,對本實施方式1的秧苗插植裝置23的結構進行說明。圖3表示本實施方式1的秧苗插植裝置23的水平剖視圖。旋轉殼體30在插植傳動部殼體21的后端部的兩側由旋轉軸36支承。當旋轉軸 36通過插植傳動部殼體21的傳動機構而旋轉時,旋轉殼體30與旋轉軸36成為一體地旋轉。
本實施方式1的旋轉殼體30通過將旋轉殼體內(nèi)框架四和旋轉殼體外框架28禾Ij 用旋轉殼體接合螺釘31接合起來而構成,所述旋轉殼體內(nèi)框架四配置于插植傳動部殼體 21側,所述旋轉殼體外框架觀配置于插植傳動部殼體21的外側。在旋轉殼體30的外側側面,在以旋轉軸36為基準隔開相等間隔的位置,三個秧苗插植器27通過轉動軸35軸支承于旋轉殼體外框架觀。關于秧苗插植器27,在轉動軸35的一端固定有插植器臂37,在轉動軸35的另一端固定有從動凸輪34,插植器臂37及從動凸輪34與轉動軸35成為一體地轉動。如圖3所示,從動凸輪34配置在旋轉殼體30的內(nèi)部,插植器臂37配置在旋轉殼體30的外部。另外,引導凸輪32固定于插植傳動部殼體21,引導凸輪32具有繞旋轉軸36的周圍一周的主引導槽33和輔助引導槽70,該引導凸輪32設置于旋轉殼體30的內(nèi)部。引導凸輪32構成為從動凸輪34的一部分為嵌在主引導槽33和輔助引導槽70 中的配置,轉動軸35隨著由主引導槽33和輔助引導槽70引導的從動凸輪34的動作而旋轉,插植器臂37與轉動軸35成為一體地旋轉。秧苗插植器27安裝于伴隨著旋轉軸36的旋轉而旋轉的旋轉殼體30的旋轉殼體外框架28,因此,秧苗插植器27隨著旋轉軸36的旋轉而繞旋轉軸36轉動。另一方面,引導凸輪32固定于插植傳動部殼體21,由此,引導凸輪32成為即使旋轉軸36旋轉該引導凸輪 32也不會旋轉的結構,因此,當旋轉軸36旋轉時,秧苗插植器27中,從動凸輪34被主引導槽33和輔助引導槽70所引導,由此,轉動軸35本身進行旋轉,同時,轉動軸35以其中心描繪出以旋轉軸36為中心的圓形軌道的方式進行轉動。圖4表示沒有裝配旋轉殼體30的狀態(tài)的插植傳動部殼體21的側視圖。當傳動軸49旋轉時,與傳動軸49 一體地旋轉的齒輪46旋轉,經(jīng)由鏈45、齒輪47 以及鏈47,齒輪48進行旋轉。并且,旋轉軸36與齒輪48成為一體地旋轉,由此,旋轉殼體 30進行旋轉。在圖5中,表示本實施方式1的、裝配有秧苗插植器27的旋轉殼體外框架觀的立體圖,在圖6中,表示引導凸輪32的平面圖。另外,在圖6中,標有網(wǎng)狀線的部分表示沒有形成槽的平面部分。從動凸輪34由以下部分構成板狀的支承體38 ;立設在板狀的支承體38的離開了轉動軸35的位置的主凸輪輥子39 ;以及立設在與主凸輪輥子39不同的位置的輔助凸輪輥子71。主凸輪輥子39嵌在引導凸輪32的主引導槽33中,并沿著主引導槽33移動,并且,輔助凸輪輥子71嵌在輔助引導槽70中,并沿著輔助引導槽70移動。主凸輪輥子39由主引導槽33引導,由此,轉動軸35進行旋轉,插植器臂37與轉動軸35成為一體地進行轉動。另外,支承體38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從動凸輪主體的一例。另外,本發(fā)明的所謂的一個從動凸輪表示由一個引導槽引導的一個凸輪輥子以及該凸輪輥子所立設的支承體的結構。此外,本發(fā)明的所謂的一個引導凸輪表示引導一個凸輪輥子的一個引導槽的結構。本實施方式1的從動凸輪34,如圖5所示,用一個從動凸輪板380來兼用作立設主凸輪輥子39的支承體38和立設輔助凸輪輥子71的支承體38。即,本實施方式1的從動凸輪34是一個從動凸輪板380兼用作兩個從動凸輪主體的、表示本發(fā)明的兩個從動凸輪的結
9構的一例。另外,形成有主引導槽33和輔助引導槽70這兩個引導槽的引導凸輪32是本發(fā)明的由具有主引導槽和輔助引導槽的一塊板構成的兩個引導凸輪的一例。旋轉殼體外框架觀在旋轉軸支承孔42的部分固定支承于旋轉軸36,由此,旋轉殼體外框架觀構成為隨著旋轉軸36的旋轉而與旋轉軸36 —體地旋轉。引導凸輪32在固定用孔43的部分固定于插植傳動部殼體21。圖7的(a)是表示本實施方式1的引導凸輪32在平面圖上與從動凸輪34的關系的圖,圖7的(b)是軸支承于旋轉殼體外框架觀的狀態(tài)的從動凸輪34的剖視圖。在圖7的(a)中,用以秧苗插植器27的端部和轉動軸35的中心為頂點的虛線所示的三角形來表示秧苗插植器27的形狀和姿態(tài)。從動凸輪34固定于轉動軸35的一端,關于從動凸輪34,在轉動軸35以旋轉殼體 30的旋轉軸36為中心進行轉動時,主凸輪輥子39由主引導槽33引導,輔助凸輪輥子71由輔助引導槽70引導,由此,轉動軸35的以轉動軸35為中心的旋轉被控制。圖8表示秧苗插植動作時的秧苗插植器27的端部的軌跡。轉動軸35軸支承于旋轉殼體外框架28,因此,隨著旋轉殼體30的旋轉,轉動軸35 以描繪出以旋轉軸36為中心的圓形的轉動軸軌跡51的方式進行轉動。圖8中虛線所示的秧苗插植器27表示了停止時的三個秧苗插植器27的位置和姿態(tài)。當旋轉殼體30旋轉時,從動凸輪34被主引導槽33和輔助引導槽70所引導,由此,轉動軸35也以轉動軸35為中心旋轉,因此,如圖8所示,根據(jù)轉動軸35的位置的不同,秧苗插植器27的姿態(tài)也發(fā)生變化。當旋轉殼體30旋轉時,秧苗插植器27的轉動軸35沿著轉動軸軌跡51進行轉動, 并且,從動凸輪34的主凸輪輥子39沿著主引導槽33移動,因此,主凸輪輥子39以描繪主凸輪輥子軌跡72的方式移動,從動凸輪34的輔助凸輪輥子71沿著輔助引導槽70移動,因此,輔助凸輪輥子71以描繪輔助凸輪輥子軌跡73的方式移動。在轉動軸35的一端固定有插植器臂37,在轉動軸35的另一端固定有從動凸輪 34,因此,將轉動軸35的中心與主凸輪輥子39連接起來的線與插植器臂37所構成的角度在任意的轉動軸35的位置都為恒定的角度。同樣地,將轉動軸35的中心與輔助凸輪輥子 71連接起來的線與插植器臂37所構成的角度在任意的轉動軸35的位置都為另一恒定角度。因此,通過由主引導槽33引導主凸輪輥子39,由輔助引導槽70引導輔助凸輪輥子 71,主凸輪輥子39的位置被主引導槽33限制,并且,輔助凸輪輥子71的位置被輔助引導槽 70限制,因此,能夠使插植器臂37的朝向變化。如圖8所示,在能夠以轉動軸軌跡51為基準描繪主凸輪輥子軌跡72的位置配置主引導槽33,在能夠描繪輔助凸輪輥子軌跡73的位置配置輔助引導槽70,由此,轉動軸35 的中心位置伴隨著旋轉殼體30的旋轉而轉動,并且,從動凸輪34由主引導槽33和輔助引導槽70引導著移動,因此,能夠使秧苗插植器27的端部變化來描繪秧苗插植器端部軌跡 50。通過調(diào)整主引導槽33和輔助引導槽70的形狀,能夠描繪與現(xiàn)有結構的秧苗插植器的端部所描繪的軌跡相同的秧苗插植器端部軌跡50。
S卩,對于通過復雜的齒輪組合機構實現(xiàn)的現(xiàn)有結構的秧苗插植器的端部所描繪的軌跡,在本實施方式1中,能夠通過引導凸輪32和從動凸輪34這樣的簡易的組合結構來實現(xiàn)。本實施方式1是與現(xiàn)有的復雜齒輪結構相比較為簡易的結構的凸輪結構,因此, 與現(xiàn)有結構相比維護性優(yōu)秀。另外,旋轉殼體30也是通過旋轉殼體結合螺釘31將旋轉殼體外框架觀與旋轉殼體內(nèi)框架四結合而成的簡易結構,因此,例如在田地中,能夠卸下旋轉殼體外框架觀以更換成主引導槽33的形狀不同的其他引導凸輪32,因此,很簡單地就能夠變更秧苗插植器端部軌跡50。本實施方式1的秧苗插植器27構成為以端部描繪秧苗插植器端部軌跡50的方式進行動作,在秧苗取出口 25利用取秧爪40夾持載置于秧苗載置臺22的秧苗進行扒取, 秧苗推出體41與轉動軸35的旋轉運動聯(lián)動地前后動作,從而將保持于取秧爪40的秧苗朝向田地中推出。圖9表示了伴隨旋轉殼體30的旋轉的秧苗插植器27的位置和姿態(tài)的、秧苗取出部分處的放大圖。在秧苗取出口 25部分,秧苗插植器端部軌跡50的實線所示的部分表示本實施方式1的秧苗插植器27的端部的軌跡,虛線所示的部分表示現(xiàn)有的秧苗插植器的端部的軌跡。若使用現(xiàn)有的齒輪結構,則秧苗插植器端部軌跡50成為向外側鼓出的形狀,因此無法描繪出直線形的軌跡。而若使用本實施方式1的凸輪結構,則能夠局部地使秧苗插植器端部軌跡50描繪出直線。通過本發(fā)明的結構,如圖9的實線所示,在秧苗取出口 25部分,秧苗插植器端部軌跡50描繪出直線,因此,能夠從毯狀秧苗中將秧苗平行地分離。在圖10的(a)和(b)中,表示了對主引導槽33與從動凸輪34的位置關系所導致的秧苗插植器27的晃動(backlash)進行說明的圖。如本實施方式1所示,若從動凸輪34為由主引導槽33引導的結構,則基于轉動軸 35與主引導槽33的位置關系的不同,主引導槽33與主凸輪輥子39之間的晃動程度不同。如圖10的(a)所示,當轉動軸35位于主引導槽33的弧狀的內(nèi)側時,主凸輪輥子 39容易向沿著主引導槽33的方向動作,因此,晃動變大。另一方面,如圖10的(b)所示,當連接轉動軸35的中心與主凸輪輥子39的中心的線位于沿著主引導槽33的方向時,即,當轉動軸35的中心位于主凸輪輥子39所在的主引導槽33的切線方向時,主凸輪輥子39不易在主引導槽33的寬度方向動作,因此,晃動減小。在本實施方式1中構成為,如圖8所示,秧苗插植器27的端部通過秧苗取出口 25 時的主引導槽33和從動凸輪34的位置關系如圖10的(b)中所示,連接轉動軸35的中心和主凸輪輥子39的中心的線處于沿著主引導槽33的方向。為了使取秧時的秧苗插植器27 穩(wěn)定,應該為這樣的結構至少秧苗插植器27的端部到達了秧苗取出口 25的入口部分時, 轉動軸35的中心和主引導槽33成為上述的位置關系。另外,即使在取秧爪40將秧苗推出的位置,如果構成為轉動軸35的中心與主引導槽33處于上述的位置關系,則成為插植時的晃動小的結構,能夠在秧苗插植器27的姿態(tài)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下將秧苗插植到田地中,因此,秧苗的插植姿態(tài)穩(wěn)定,秧苗不會傾倒或被沖走,秧苗的生長很穩(wěn)定。通過構成為上述結構,能夠減小取秧時的秧苗插植器27的晃動,能夠穩(wěn)定地取出秧苗。另一方面,以主引導槽33的形狀為基準,在轉動軸35和主凸輪輥子39處于圖10 的(a)所示的位置關系的時候,主凸輪輥子39的晃動變大,但是,在圖8中成為上述的位置關系的是自將秧苗插植到田地中后到下一次到達秧苗取出口 25為止的區(qū)間,S卩,是轉動軸 35的中心位置從主引導槽33的外側向內(nèi)側變化的時候。在秧苗的插植后,到下一次取出秧苗為止的區(qū)間是即使秧苗插植器27產(chǎn)生晃動也沒有問題的區(qū)間,因此,在本實施方式1中,形成了主凸輪輥子39容易晃動的狀態(tài)處于該區(qū)間的結構。另外,在轉動軸35的中心位置從主引導槽33的內(nèi)側向外側變化的時候,晃動也會增大,因此,也可以構成為在自秧苗插植到田地中后到下一次到達秧苗取出口 25為止的區(qū)間中,轉動軸35的中心位置從轉動軸35的內(nèi)側向外側變化。圖11表示了伴隨旋轉殼體30的旋轉的從動凸輪34的位置和朝向的、秧苗推出位置處的放大圖。如圖11所示,在處于主凸輪輥子39比轉動軸35更靠近旋轉軸36、而且轉動軸35 位于主引導槽33的弧狀的外側的位置關系的時候,基于主引導槽33的外緣的弧狀形狀,主凸輪輥子39不易向沿著主引導槽33的方向動作,晃動減小。即,當連接轉動軸35的中心和主凸輪輥子39的中心的線相對于主引導槽33的外緣的弧狀的切線正交的時候,晃動減小。在本實施方式1中,為了在秧苗推出時減小秧苗插植器27的晃動,如圖11所示, 構成為連接轉動軸35的中心和主凸輪輥子39的中心的線與主引導槽33的外緣的弧狀的切線正交。另外,如圖11所示,構成為在秧苗推出時的區(qū)間,連接轉動軸35的中心和主凸輪輥子39的中心的線描繪不變的移動軌跡,即平行地移動。通過形成如上所述的結構,在秧苗推出時,能夠減小秧苗插植器27的晃動,并且使秧苗插植器27的姿態(tài)穩(wěn)定,因此,秧苗的插植姿態(tài)穩(wěn)定。另外,即使在取秧爪40從秧苗取出口 25取出秧苗的位置,同樣也可以構成為連接轉動軸35的中心和主凸輪輥子39的中心的線與主引導槽33的外緣的弧狀的切線大致正交。通過如上所述地構成,即使在取秧時也能夠減小秧苗插植器27的晃動,使取秧時的姿態(tài)穩(wěn)定,因此,秧苗的插植姿態(tài)穩(wěn)定,秧苗不會傾倒或被沖走,秧苗的生長很穩(wěn)定。另外,由于轉動軸35以恒定速度繞旋轉軸36轉動,因此可知自圖8所示的轉動軸35和秧苗插植器27的端部的位置,秧苗插植器27的端部通過秧苗取出口 25時,以轉動軸35的動作為基準,秧苗插植器27的端部的動作慢,而且以恒定速度移動。因此,能夠從秧苗取出口 25以恒定速度低速地分離秧苗。另外,構成為在秧苗插植器27通過了秧苗取出口 25之后,直到到達秧苗插植位置,秧苗插植器27的端部的移動速度逐漸地加速。通過使秧苗插植器27的端部如上所述地動作,能夠防止秧苗插植器27在秧苗取出口 25取出并保持的秧苗掉落。接下來,對本實施方式1的從動凸輪34和引導凸輪32的結構進行說明。圖12表示本實施方式1的引導凸輪的局部放大剖視圖。如圖7的(b)所示,主凸輪輥子39以比輔助凸輪輥子71長的形狀構成,如圖12 所示,引導主凸輪輥子39的引導凸輪32的主引導槽33構成為比引導輔助凸輪輥子71的輔助引導槽70要深。在圖13的(a)至(c)中,表示了本實施方式1的、引導凸輪中的主引導槽和輔助引導槽的構成示例。都示出了輔助引導槽與主引導槽交叉的部分的立體圖。圖13的(a)表示圖6所示的引導凸輪32的結構,以引導凸輪32的平面部分為基準形成輔助引導槽70,并且形成比輔助引導槽70要深的主引導槽33。由于主引導槽33 比輔助引導槽70深,因此,在交叉的部分,輔助引導槽70成為被主引導槽33中途切斷的結構。由于主引導槽33形成得比輔助引導槽70深,因此主凸輪輥子39始終由主引導槽 33引導而不會被中途切斷。輔助凸輪輥子71沿著輔助引導槽70被引導,但是在輔助引導槽70與主引導槽33的交叉部分被中途切斷,因此,在主引導槽33與輔助引導槽70的交叉部分,輔助凸輪輥子71與輔助引導槽70的接觸臨時中斷而穿過。圖13的(b)表示了主引導槽和輔助引導槽的結構不同的引導凸輪32的結構。不是在引導凸輪32的平面部分形成槽,而是相對于平面部分立設地形成主引導槽用壁79和輔助引導槽用壁80,由此,形成了被這些引導槽用壁所包圍的主引導槽33和輔助引導槽 70。為了使輔助引導槽70比主引導槽33淺,輔助引導槽70的底部構成在比引導凸輪32 的平面部分高的位置。圖13的(c)表示了主引導槽和輔助引導槽的結構進一步不同的引導凸輪32的結構。在引導凸輪32的平面部分形成槽來形成主引導槽33,并且形成輔助引導槽用壁81,由此,形成了被輔助引導槽用壁81所包圍的輔助引導槽70。在圖13(c)的結構中,輔助引導槽70的底部成為引導凸輪32的平面部分。如上所示,通過在引導凸輪的平面部分形成槽或者壁,能夠形成深度不同的主引導槽33和輔助引導槽70。接下來,對本實施方式1中構成為主凸輪輥子39由主引導槽33引導、并且輔助凸輪輥子71由輔助引導槽70引導的結構的理由進行說明。根據(jù)秧苗插植器27的端部所描繪的秧苗插植器端部軌跡50的形狀,在轉動軸35 繞旋轉軸36轉一周時,在以旋轉軸36為中心的圓周方向上,關于以轉動軸35的中心位置為基準的主凸輪輥子39的中心位置的關系,有后行狀態(tài)和先行狀態(tài)交替的位置。在構成為不設置輔助凸輪輥子71而由主引導槽33引導主凸輪輥子39的情況下, 關于以轉動軸35的中心位置為基準的主凸輪輥子39的中心位置的關系,在從后行狀態(tài)切換到先行狀態(tài)的時候,或者在從先行狀態(tài)切換到后行狀態(tài)的時候,主凸輪輥子39的動作變得不穩(wěn)定,轉動軸35自身的以轉動軸35為中心的旋轉方向有可能反轉。在本實施方式1中,除了主凸輪輥子39之外,設置了被輔助引導槽70所引導的輔助凸輪輥子71,因此,在主凸輪輥子39的動作變得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的時候,構成為由輔助引導槽70來引導輔助凸輪輥子71,因此,能夠可靠地控制轉動軸35自身的以轉動軸35為中
13心的旋轉方向。另外,關于在支承體38配置主凸輪輥子39和輔助凸輪輥子71的位置,形成這樣的配置結構轉動軸35的中心位置、主凸輪輥子39的中心位置以及輔助凸輪輥子71的中心位置不在一條直線上。在插植器臂37的端部,在從秧苗取出口 25取出秧苗時施加了大的阻力,因此此時秧苗插植器27容易晃動。本實施方式1的秧苗插植器27是通過用主凸輪輥子39和輔助凸輪輥子71兩個凸輪輥子進行引導來控制姿態(tài)的,因此,即使在施加大的負載的取秧時的位置,也能夠進行秧苗插植器27的姿態(tài)不晃動的穩(wěn)定的控制。另外,即使在插植秧苗的秧苗推出時,也能夠使秧苗插植姿態(tài)穩(wěn)定。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構成為在整周范圍內(nèi)設置主引導槽33,并且在整周范圍內(nèi)設置輔助引導槽70,但是對于輔助引導槽70,也可以構成為不在整周范圍內(nèi)設置,而僅在主凸輪輥子39的動作變得不穩(wěn)定的位置、或?qū)ρ砻绮逯财?7施加大的載荷的位置等設置。另外,在主凸輪輥子39的動作變得不穩(wěn)定的位置、和對秧苗插植器27施加大的載荷的位置等,在主凸輪輥子39所通過的部分的主引導槽33的壁部分、或輔助凸輪輥子71 所通過的部分的輔助引導槽70的壁部分,也可以設置利用兩側的槽壁來夾著主凸輪輥子 39和輔助凸輪輥子71進行施力的板簧部件。通過形成如上所述的結構,秧苗插植器27的姿態(tài)更加不會晃動,能夠進行穩(wěn)定的控制。也可以構成為主引導槽33也不是在整周范圍內(nèi)設置,而例如在對秧苗插植器27 不施加大的載荷的位置不設置主引導槽33,并且在該位置僅有輔助凸輪輥子71被輔助引導槽70所引導。無論在轉動軸35的哪個位置,只要構成為至少主凸輪輥子39和輔助凸輪輥子71中的任一方由主引導槽33和輔助引導槽70引導即可。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對主凸輪輥子39為比輔助凸輪輥子71長的形狀、且主引導槽33為比輔助引導槽70深的形狀的結構進行了說明,但是也可以構成為使主凸輪輥子39與輔助凸輪輥子71為相同長度,使主引導槽33與輔助引導槽70為相同深度。此外,在上述的本實施方式1中,使用一個旋轉殼體30具有三個秧苗插植器27的結構進行了說明,但是也可以構成為對于一個旋轉殼體具備兩個秧苗插植器,也可以構成為具有四個以上的秧苗插植器。接下來,對本實施方式1的凸輪輥子和引導槽的結構進行說明。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如圖5和圖7的(b)等所示,主凸輪輥子39和輔助凸輪輥子71為圓柱狀的形狀,它們分別構成為以支承體38的圓柱狀的中心部為軸能夠自如旋轉。 另外,如圖9所示,主引導槽33和輔助引導槽70分別為與圓柱狀的主凸輪輥子39和輔助凸輪輥子71對應的形狀。凸輪輥子和引導槽的結構也可以構成為下面所示的結構。如圖14所示,表示主凸輪輥子39的端部與主引導槽33的結構。圖14表示了與圖6中的Sl-Sl截面相當?shù)慕孛娌糠?。在引導凸?2的主引導槽的底部分,如圖14所示,在整周范圍內(nèi)在長度方向形成有截面為半月(魚糕)形的凸部。
此時使用的主凸輪輥子39能夠旋轉地裝配于支承體38,主凸輪輥子39的端部88 形成有與主引導槽33的底部分的半月形對應的倒半月形的凹部。通過如上所述地構成,主凸輪輥子39的圓柱狀的周圍部分沿著主引導槽33的壁部分移動,并且,主凸輪輥子39的端部88的凹部沿著主引導槽33的底部分的凸部移動,因此,能夠使主凸輪輥子39正確地描繪所希望的主凸輪輥子軌跡地進行移動。因此,能夠控制秧苗插植器27的端部的動作,來正確地描繪所希望的秧苗插植器端部軌跡50。在圖15中也表示主凸輪輥子30的端部和主引導槽33的結構。圖15表示了與圖 6中的S—Sl截面相當?shù)慕孛娌糠?。在引導凸?2的主引導槽33的底部分,如圖12所示,在整周范圍內(nèi)在長度方向形成有截面為圓弧狀的凹部。此時使用的主凸輪輥子39在其端部設有能夠自如旋轉的金屬制成的球形部件 92,該球形部件92被推出彈簧93施力。通過上述那樣構成,主凸輪輥子39的圓柱狀的周圍部分沿著主引導槽33的壁部分移動,并且,設置于主凸輪輥子39的端部的球形部件92沿著主引導槽33的底部分的凹部一邊旋轉一邊移動,因此,能夠使主凸輪輥子39正確描繪所希望的主凸輪輥子軌跡地進行移動。因此,能夠控制秧苗插植器27的端部的動作,來正確地描繪所希望的秧苗插植器端部軌跡50。另外,圖14和圖15中說明的凸輪輥子和引導槽的結構是對主凸輪輥子39和主引導槽33進行了說明,而對于輔助凸輪輥子71和輔助引導槽70,也能夠應用同樣的結構。接下來,對本實施方式1的其他結構的從動凸輪和引導槽的結構進行說明。圖16的(a)表示本實施方式1的其他結構的引導凸輪32的平面圖,圖16的(b) 表示該結構的引導凸輪32和從動凸輪34的剖視圖。在圖7的(b)所示的從動凸輪34中,使主凸輪輥子39和輔助凸輪輥子71立設于支承體38的同一個面上,而圖15的(b)所示的從動凸輪34在支承體38的與立設主凸輪輥子39的面相反一側的面上立設輔助凸輪輥子71。并且,在引導凸輪32,形成有引導主凸輪輥子39的主引導槽33,該住引導槽33延伸至比轉動軸軌跡51靠外側。并且所述引導凸輪32配置成向從動凸輪34的相反側繞回。 并且,在引導凸輪32的端部形成有引導輔助凸輪輥子71的輔助引導槽70。在圖17中,表示了引導凸輪32的平面圖上的、主凸輪輥子39與輔助凸輪輥子71 的位置關系。在圖17中,示出了兩處轉動軸35的位置和對應的主凸輪輥子39以及輔助凸輪輥子71的位置。在從從動凸輪34的外側繞回并形成有輔助引導槽70的結構的引導凸輪32中,輔助引導槽70僅能夠配置在轉動軸35所通過的圓周區(qū)域的外側。通過調(diào)整由主凸輪輥子39 的中心位置、轉動軸35的中心位置以及輔助凸輪輥子71的中心位置形成的角度,如圖17 所示,能夠使輔助凸輪輥子71所通過的軌跡始終比轉動軸35描繪的圓周軌跡靠外側。通過如上所述地構成,能夠使主引導槽33形成為不與輔助引導槽70交叉,能夠在整周范圍內(nèi)形成輔助引導槽70,因此,主凸輪輥子39和輔助凸輪輥子71都能夠始終沿著主引導槽33和輔助引導槽70移動,因此,能夠更加正確地控制繞轉動軸35的中心的轉動軸 35自身的旋轉。
另外,為了使輔助凸輪輥子71所通過的軌跡始終比轉動軸35描繪的圓周軌跡靠外側,也可以通過調(diào)整轉動軸35與主凸輪輥子39之間的距離、以及轉動軸35與輔助凸輪輥子71之間的距離來實現(xiàn),但是,為了使秧苗插植裝置23小型化,如圖17所示,優(yōu)選這樣來實現(xiàn)在使這些距離相等的情況下,對由主凸輪輥子39的中心位置、轉動軸35的中心位置以及輔助凸輪輥子71的中心位置形成的角度進行調(diào)整。圖18表示了其他結構的引導凸輪32的截面圖。在引導凸輪32,以旋轉軸36的位置為基準在主引導槽33的外側的壁的位置形成有主引導壁107,在輔助引導槽70的內(nèi)側的壁的位置形成有輔助引導壁108。伴隨著轉動軸35繞旋轉軸36轉動,主凸輪輥子39沿著主引導壁107移動,輔助凸輪輥子71沿著輔助引導壁108移動。通過如上所述地構成,能夠使主凸輪輥子39和輔助凸輪輥子71描繪與使用圖16 的(a)和(b)所示的引導凸輪32的結構相同的軌跡。為了形成能夠夾著主凸輪輥子39和輔助凸輪輥子71的結構,將主引導壁107和輔助引導壁108的公差設置在正值附近來構成引導凸輪32由此,能夠防止秧苗插植器27 的晃動。圖19表示了本實施方式1的又一其他結構的引導凸輪和從動凸輪的剖視圖。圖19所示的從動凸輪34與圖16的(b)所示的從動凸輪34 —樣,是輔助凸輪輥子71立設在支承體38的與立設主凸輪輥子39的面相反一側的面上的結構,但是,由主凸輪輥子39的中心位置、轉動軸35的中心位置以及輔助凸輪輥子71的中心位置形成的角度與從動凸輪34不同,輔助凸輪輥子71是描繪通過圓周狀的轉動軸軌跡51的內(nèi)側和外側的軌跡的結構。因此,無法形成在圖16的(a)的結構中能夠形成的在整周范圍內(nèi)設置的輔助引導槽70。在圖19所示的結構中,引導凸輪32用第一引導凸輪120和第二引導凸輪121兩個引導凸輪構成。第一引導凸輪120為這樣的形狀形成有引導主凸輪輥子39的主引導槽122,并且延伸到轉動軸35所移動的轉動軸軌跡51的外側,并向從動凸輪34的相反側繞回。在該第一引導凸輪120的端部形成有引導輔助凸輪輥子71的第一輔助引導槽123。該第一輔助引導槽123僅形成在比轉動軸軌跡51靠外側的部分。第二引導凸輪121形成了引導輔助凸輪輥子71的第二輔助引導槽124。第二輔助引導槽IM僅形成在比轉動軸軌跡51靠內(nèi)側的部分。在轉動軸軌跡51上,輔助凸輪輥子71的引導被中途切斷,但是輔助凸輪輥子71 在轉動軸軌跡51的外側被第一輔助引導槽123所引導,而在轉動軸軌跡51的內(nèi)側被第二輔助引導槽124引導。通過如上所述地構成,能夠使輔助凸輪輥子71描繪與轉動軸軌跡51交叉的軌跡。接下來對本實施方式1的秧苗插植器27的秧苗推出機構進行說明。圖20表示本實施方式1的秧苗插植器27的剖視圖。圖21的(a)表示卸下了秧苗插植器殼體150的狀態(tài)的秧苗插植器27的側視圖, 圖21的(b)表示從插秧機的后方觀察到的秧苗插植器27的后視圖。
16
秧苗插植器27安裝有端部形成得很銳利的分成兩岔的形狀的取秧爪40 ;以及在取秧爪40的下側進行突出和后退動作的秧苗推出體41。推出臂軸153固定在固定于轉動軸35的插植器臂37上,并且設置有能夠以推出臂軸153為支點自如轉動的推出臂151。在推出臂151的一端連接有秧苗推出體41,與推出臂151的以推出臂軸153為支點的轉動動作聯(lián)動地,秧苗推出體41前后地進行動作。在秧苗推出體41的后端,設置有為了將秧苗推出體41向前方推出而對秧苗推出體41施力的推出彈簧155。另一方面,如圖21的(b)所示,以包圍能夠自如轉動地裝配于旋轉殼體30的轉動軸35的方式,將環(huán)狀的推出凸輪IM固定地設置于旋轉殼體30。如圖20所示,在推出凸輪 154的周圍部分形成有具有階梯差的止擋部156。推出臂151的、作為秧苗推出體41相反側的端部的推出臂限制部152配置成能夠與推出凸輪154的周圍部分接觸。推出凸輪154固定于旋轉殼體30,因此,如圖8所示,當轉動軸35以旋轉軸36為中心向左側旋轉一周時,在該期間,推出凸輪154以秧苗插植器27為基準相對地向左側旋
轉一周。并且,在秧苗插植器27移動到了秧苗插植的位置的時候,推出臂限制部152構成為通過推出凸輪154的止擋部156的部分。在到達秧苗插植位置之前,推出臂限制部152所接觸的推出凸輪154的周圍部分的半徑逐漸增大,因此,與推出臂151連接的秧苗推出體41逐漸后退,推出彈簧155被壓入。并且,當秧苗插植器27到達了秧苗插植的位置的時候,推出臂限制部152通過止擋部156,由此,使秧苗推出體41后退的力被釋放,秧苗推出體41被推出彈簧155向前方猛地推出,秧苗被插植到田地中。本發(fā)明所示的秧苗插植裝置在具有秧苗插植裝置的乘用型插秧機等秧苗移植機等工業(yè)上的可利用性非常高。
權利要求
1.一種秧苗插植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插植傳動部殼體以能夠自如旋轉的方式設置旋轉軸(36),該旋轉軸(36)與旋轉殼體(30)為一體旋轉的結構,在該旋轉殼體(30)以能夠自如轉動的方式設置轉動軸 (35),在該轉動軸(3 的一側設置秧苗插植器(27),在該轉動軸(3 的另一側設置從動凸輪(34),在所述旋轉殼體(30)的內(nèi)側設置引導凸輪(32),將該引導凸輪(3 固定于所述插植傳動部殼體01),在所述從動凸輪(34)具有主凸輪輥子(39)和輔助凸輪輥子(71),在所述引導凸輪 (32)形成有引導該主凸輪輥子(39)的主引導槽(33);和引導該輔助凸輪輥子(71)的輔助引導槽(70)。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秧苗插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秧苗插植裝置構成為在所述秧苗插植器(XT)從形成于秧苗載置臺0 的秧苗取出口 0 取出秧苗的位置或者在插植秧苗的位置,從機體側面觀察,連接所述主凸輪輥子(39)的中心與轉動軸(35)的中心的線沿著或者大致沿著主引導槽(33)的切線,或者, 連接所述主凸輪輥子(39)的中心與轉動軸(35)的中心的線相對于所述主引導槽(33)的切線正交或者大致正交。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秧苗插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秧苗插植裝置構成為將所述主凸輪輥子(39)和輔助凸輪輥子(71)設置在所述從動凸輪(34)的同一個面?zhèn)龋瑥臋C體側面觀察,使主引導槽(3 與輔助引導槽(70)交叉, 將所述主凸輪輥子(39)和輔助凸輪輥子(71)中的任一方形成為比另一方長,使所述主引導槽(33)與輔助引導槽(70)中的任一方形成得比另一方深,該主引導槽(33)和輔助引導槽(70)中的任一方被中途切斷。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秧苗插植裝置,其特征在于,將所述主凸輪輥子(39)和輔助凸輪輥子(71)設置在所述從動凸輪(34)的同一個面?zhèn)?,從機體側面觀察,使主引導槽(3 與輔助引導槽(70)交叉,并以相同深度來形成所述主引導槽(33)和輔助引導槽(70)。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秧苗插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秧苗插植裝置構成為將所述主凸輪輥子(39)和輔助凸輪輥子(71)設置在所述從動凸輪(34)的同一個面?zhèn)龋瑥臋C體側面觀察,使主引導槽(3 與輔助引導槽(70)交叉, 并僅在與所述主引導槽(33)交叉的部分形成輔助引導槽(70)。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秧苗插植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從動凸輪(34)的左右一側設置主凸輪輥子(39),在所述從動凸輪(34)的左右另一側設置輔助凸輪輥子(71),在設置有所述主凸輪輥子(39)的一側形成主引導槽(33), 在設置有所述輔助凸輪輥子(71)的一側形成輔助引導槽(70)。
7.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秧苗插植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引導槽(3 的底部形成沿著長度方向的凸部,在所述主凸輪輥子(39)的端部(88)形成有使該主凸輪輥子(39)沿著所述凸部移動的凹部。
8.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秧苗插植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秧苗插植裝置構成為在所述主引導槽(3 的底部形成沿著長度方向的凹部,在所述主凸輪輥子(39)的端部部分具有推出彈簧(9 和能夠自如旋轉的球形部件(92),所述球形部件(9 與所述凹部接觸,所述推出彈簧(9 對所述球形部件(9 施力,施力方向為將該球形部件(9 按壓向所述凹部的方向。
9.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秧苗插植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轉殼體(30)設置有三個所述秧苗插植器(27),該三個秧苗插植器(XT)的各轉動軸(3 配置在以所述旋轉軸(36)為中心位置的正三角形的各頂點。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秧苗插植裝置,其構成為能夠容易地改變秧苗插植裝置的秧苗插植器的端部部分描繪的軌跡。在插植傳動部殼體(21)以能夠自如旋轉的方式旋轉軸(36),旋轉軸(36)和旋轉殼體(30)為一體旋轉的結構,在旋轉殼體(30)以能夠自如轉動的方式設置轉動軸(35),在轉動軸(35)的一側設置秧苗插植器(27),在轉動軸(35)的另一側設置從動凸輪(34),在旋轉殼體(30)的內(nèi)側設置引導凸輪(32),將引導凸輪(32)固定于插植部傳動殼體(21),從動凸輪(34)具有主凸輪輥子和輔助凸輪輥子,在引導凸輪(32)形成了引導主凸輪輥子的主引導槽(33)和引導輔助凸輪輥子的輔助引導槽(70)。
文檔編號A01C11/02GK102450130SQ20111031508
公開日2012年5月16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0月21日
發(fā)明者加藤哲, 高橋?qū)W 申請人:井關農(nóng)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