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白及組培球莖馴化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農業(yè)科技領域,尤其是一種白及組培球莖馴化方法。
背景技術:
珍稀名貴藥材白及為蘭科植物白及的干燥球莖。白及(^A ii77a siriaia)是多年生宿根小草本,由于極高的經濟價值,市場需求量逐年增加,其價格逐年攀升,野生資源遭到毀滅性采挖,野生資源瀕危,被列入國家的珍稀瀕危的植物加以保護,而且還收載于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二中,受到國際保護,禁止野生資源貿易。此外,白及花大、色艷,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白及球莖含白及膠質(粘液質)、淀粉、揮發(fā)油、葡萄糖等。白及味苦、甘、澀;性微寒;歸肺、肝、胃經;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的功能。主要用于治療咳血、吐血、外傷出血、瘡瘍腫毒、皮膚皸裂、肺結核咳血、潰瘍病出血等。除以上臨床藥用外,白及膠屬于根莖類天然高分子多糖,可代替西黃著膠粉與阿拉伯膠粉作為乳化劑、懸浮劑用于食品及化工領域。進行人工栽培是解決市場需求與保護白及資源最為有效的途徑,目前以白及作為種球進行種植,投入成本高,由于栽培技術相當不成熟,產量低,收益少甚至虧損,以致全國各地企業(yè)或農戶實際種植的面積普遍不足20畝。雖然以白及種子無菌萌發(fā)進行組培育苗可以獲得大量種苗,但移栽到大田技術未見有成功案例報道,因此遠遠不能緩解白及資源瀕危狀態(tài),嚴重制約珍 稀藥材白及產業(yè)化發(fā)展。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白及組培球莖馴化方法,它能顯著提高白及組培苗移栽到大田的成活率,以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是這樣實現(xiàn)的:白及組培球莖馴化方法,將白及種子采用無菌萌發(fā)組織培養(yǎng)的方式,在組培室內培育出白及組培球莖,將培育獲得的白及組培球莖用馴化基質進行煉苗馴化,馴化基質的組分為腐熟的鋸木屑、蛭石及碎樹皮,鋸木屑、蛭石及碎樹皮的質量比為3:1:1,馴化時間為I年以上;在白及組培球莖分蘗生長出2 3粒新塊莖后,再采用上述的馴化基質馴化移栽3 6個月,即可作為種苗(種球)進行大田栽培。所述的白及級組培球莖為白及一級組培球莖,具體是指單粒球莖不小于0.5g的白及組培球莖。所述的鋸木屑為殼斗科樹木摻雜松樹的鋸木屑;碎樹皮為殼斗科樹木摻雜松樹的碎樹皮,碎樹皮的粒度小于1cm。為了驗證本發(fā)明的技術效果,進行了如下試驗:
試驗地點:貴州省農科院藥用植物保存試驗智能大棚 試驗時間:2011年10月-2012年12月試驗規(guī)模:50 m2
貴州省農科院貴州中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利用白及種子無菌萌發(fā)組織培養(yǎng),在組培室培育組培球莖。將組培球莖洗凈培養(yǎng)基,采用四分法取樣,分別稱重,采用聚類分析法(分析軟件:DPSv7.05)將球莖分級。馴化基質:腐熟的鋸木屑+蛭石+碎樹皮,質量比為3:1:1。共取樣157粒,質量分布情況(
圖1),聚類分析圖(圖2)。根據(jù)聚類分析結果將白及組培球莖分為三級(表I)。
權利要求
1.一種白及組培球莖馴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將白及種子采用無菌萌發(fā)組織培養(yǎng)的方式,在組培室內培育出白及組培球莖,將培育獲得的白及組培球莖用馴化基質進行煉苗馴化,馴化基質的組分為腐熟的鋸木屑、蛭石及碎樹皮,鋸木屑、蛭石及碎樹皮的質量比為3:I:1 ;煉苗馴化時間為I年以上,白及組培球莖分蘗生長出2 3粒新塊莖后,再采用上述的馴化基質馴化移栽3 6個月,即可作為種苗進行大田栽培。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白及組培球莖馴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白及級組培球莖為白及一級組培球莖,具體是指單粒球莖不小于0.5g的白及組培球莖。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白及組培球莖馴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鋸木屑為殼斗科樹木摻雜松樹的鋸木屑;碎樹皮為殼斗科樹木摻雜松樹的碎樹皮,碎樹皮的粒度小于1cm.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白及組培球莖馴化方法,將白及種子采用無菌萌發(fā)組織培養(yǎng)的方式,在組培室內培育出白及組培球莖,將培育獲得的白及組培球莖用馴化基質進行馴化移栽,馴化基質的組分為腐熟的鋸木屑、蛭石及碎樹皮,鋸木屑、蛭石及碎樹皮的質量比為311,馴化時間為1年以上;在白及組培球莖分蘗生長出2~3粒新塊莖后,再采用上述的馴化基質馴化移栽3~6個月,即可作為種苗(種球)進行大田栽培。本發(fā)明將白及組培球莖用馴化基質進行煉苗馴化移栽后,將分蘗生長出的新塊莖的再進行一段時間的馴化后,作為種苗進行大田栽培,該方法能有效提高白及組培苗移栽到大田的成活率,而且方法簡單,所采用的馴化基質成本低廉,易于獲取。
文檔編號A01G31/00GK103222421SQ20131018172
公開日2013年7月31日 申請日期2013年5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5月17日
發(fā)明者吳明開, 楊琳, 毛堂芬, 陳婭婭, 王沁, 李娟 , 田紫萍 申請人:貴州省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