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水體生態(tài)修復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擴展型礁體。
背景技術:
目前,由于污染以及人為活動加劇,自然水體中的動植物數(shù)量和種類大幅度減少。近年來,雖然保護意識不斷加強,也不斷投放魚類幼苗、種植水生植物,然而由于水體破壞過于嚴重,水底生態(tài)環(huán)境難以維持長久。特別是對于魚卵和魚類幼苗,水底生態(tài)環(huán)境還未修復,魚卵附著場所較少,孵化率難以提高,而魚類幼苗其生存能力較差,直接投放后沒有充足的食物供給和保護,難以達到較高的存活率,因此修復效果一直不如人意。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是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種有助于恢復水體生態(tài)的擴展型礁體。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擴展型礁體,包括支座和培育桶,所述培育桶的內部設有若干培養(yǎng)基座,培育桶的側面和頂面分別設有開口,培育桶位于支座上方,培育桶和支座之間設有彈簧,所述培育桶的外側面設有若干轉動桿,所述轉動桿的下端與支座轉動連接,培育桶底部設有與轉動桿轉動連接的推桿。待培育的水生植物可設置在培養(yǎng)基座上,培養(yǎng)基座可對水生植物提供一定養(yǎng)分,有利于水生植物快速生長,為水生動物提供食物來源。轉動桿對培育桶側面有轉動桿遮擋,防止大型魚類進入到培育桶內部,對魚卵和幼苗能起到保護作用。培育桶和支座之間設置彈簧,使兩者之間具有緩沖效果,避免投放時出現(xiàn)損壞。此外,當培育桶內的水生植物生長之后,重量變大,從而壓縮彈簧,推桿推動轉動桿向外轉動,礁體體積和影響區(qū)域變大,有助于形成完善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作為優(yōu)選,所述轉動桿沿著培育桶的外側面周向均勻布置,相鄰的轉動桿之間連接有透水網。這樣,當轉動桿向外轉動打開之后,轉動桿之間的透水網張開,有利于浮游生物進行附著,從而為魚苗提供更多的食物來源。
作為優(yōu)選,所述轉動桿的頂部設有可向培育桶內轉動的鉤體,所述培育桶頂部的邊緣設有與鉤體配合的限位桿。這樣通過鉤體將轉動桿與培育桶進行固定,便于進行運輸。
作為優(yōu)選,所述支座上設有若干豎直布置的導桿,培育桶底部設有與導桿滑動配合的導套,導桿的頂部設有可與導套頂部相抵的凸緣。導桿與導套滑動配合,對培育桶與支座之間相對移動進行限位。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彈簧設置在導桿上,彈簧的底部與支座上表面接觸,彈簧的頂部與導套下端面接觸。彈簧設置在導桿上,整體結構較為緊湊,布置起來較為方便。
作為優(yōu)選,所述的支座底部設有若干支腳,支座內部設有水平方向貫穿的通道,支座頂部和底部設有與通道連通的孔洞。支座底部開設通道,可吸引蝦蟹和螺螄等生物,豐富動植物種類。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1)為水體中的魚類產卵提供附著區(qū)域,為魚類幼苗提供庇護場所,提高魚苗的生存率;(2)能進一步提供生存空間,有利于營造完善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中轉動桿轉動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中轉動桿轉動后的俯視圖。
圖中:培育桶1,開口101,限位桿2,鉤體3,轉動桿4,推桿5,導套6,彈簧7,導桿8,凸緣8a,培養(yǎng)基座9,支座10,孔洞10a,通道10b,透水網11。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描述。
如圖1所示的實施例中,一種擴展型礁體,包括支座10和培育桶1。培育桶1的側面和頂面均分別設有開口101,培育桶1的內部設有若干培養(yǎng)基座9,培養(yǎng)基座9平鋪在培育桶1的底面并且與培育桶1進行固定。支座10位于培育桶1的下方,其底部設有若干支腳,支座10內部設有水平方向貫穿的通道10b,支座10頂部和底部設有與通道10b連通的孔洞10a。支座10上設有若干豎直布置的導桿8,培育桶1底部設有導套6,導套6與導桿8滑動配合,將培育桶1的位移限制在豎直的方向。導桿8的頂部設有凸緣8a,當凸緣8a與導套6頂部相抵時,培育桶1和支座10之間的間隔距離最大。導桿8上套有彈簧7,彈簧7的底部與支座10上表面接觸,彈簧7的頂部與導套6下端面接觸,彈簧7事先預壓緊,從而使得培育桶1和支座10間隔距離最大時也存在彈力。
培育桶1所述培育桶的外側面設有若干轉動桿4,轉動桿4的下端與支座10轉動連接,培育桶底部設有與轉動桿4轉動連接的推桿5,轉動桿4沿著培育桶的外側面周向均勻布置。轉動桿4可上下轉動,當轉動桿4與培育桶1側面貼合時,轉動桿4的長度方向正好與培育桶的軸線方向平行。相鄰的轉動桿4之間連接有透水網11,當轉動桿4向外轉動打開后,轉動桿4之間的透水網11也張開,從而形成新的附著表面。此外,轉動桿4的頂部設有可向培育桶1內轉動的鉤體3,培育桶1頂部的邊緣設有與鉤體3配合的限位桿2,在生產、運輸或收容過程中可以將鉤體3與限位桿2進行固定,對轉動桿4進行固定。
一些生存在水底的水生植物,如水草等,可以設置在培養(yǎng)基座9上,培養(yǎng)基座9可對水生植物提供一定養(yǎng)分,礁體內通常有多個培養(yǎng)基座9,因此可設置不同種類的水生植物,以豐富水體植被種類。在進行投放時,培育桶1可連接繩索,培育桶1頂部的四邊最好都與繩索進行固定,以保證下降過程較為穩(wěn)定。礁體在下沉水底的過程中,由于彈簧7預壓緊力作用,導桿8的凸緣8a與導套6頂部相抵,從而使得轉動桿4與培育桶側面相貼合而不會向下轉動。投放到水底之后,培養(yǎng)基座9上的水生植物逐漸生長,使得培育桶1的整體重量逐漸增加,培育桶1克服彈性力將彈簧7進行壓縮。如圖2、圖3所示,培育桶1在靠近支座10的過程中,培育桶1底部的推桿5推動轉動桿4向下轉動。轉動桿4打開之后,培育桶1側面的開口101也完全展現(xiàn),大型魚類可以進入到培育桶1內覓食和產卵。同時轉動桿4之間的透水網11展開,以便于浮游生物附著?;厥諘r,拉動繩索將培育桶1上提,培育桶1沿著導桿8相對支座10移動,此時轉動桿4和培育桶1側面轉回,以降低回收時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