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景觀苗培育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茶稈竹觀賞竹苗培育方法。
背景技術:
茶稈竹為禾本科茶稈竹屬,為我國園林中優(yōu)良觀賞竹種,適用于園林綠化,可配植于亭榭疊石之間,主產于廣東、福建、廣西、湖南等地。目前,茶稈竹苗主要來源于野生竹林的帶鞭小母竹,隨著觀賞產業(yè)發(fā)展,竹苗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野生的茶稈竹苗產量與質量已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另外,由于對野生竹林的連年無度的采挖,引發(fā)水土流失、竹林衰敗等生態(tài)經濟問題,而解決以上問題的有效途徑就是進行人工育苗。
當前茶稈竹觀賞竹苗主要采集于現有竹林中帶鞭小母竹,采集過程易造成竹林衰敗、水土流失等經濟生態(tài)問題以及造林后的成活率低、景觀效果差等不足。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現有現有帶鞭小母竹苗的采集過程易造成竹林衰敗、水土流失等經濟生態(tài)問題,以及移栽成活率低、景觀效果差的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移栽成活率高、景觀速成、觀賞美感佳的茶稈竹觀賞竹苗培育方法。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茶稈竹觀賞竹苗培育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a、采鞭竹林選擇與管理:選擇交通方便、坡度平緩(15°以下)、立地肥沃、土壤疏松且無病蟲害的茶稈竹林作為采鞭竹林;每年4~5月和8~9月鋤草1次,砍除細弱、畸形和病蟲害嚴重的竹株,非墾復深翻年份,結合4~5月鋤草溝施復合肥30-50kg?畝-1;每3年于10~12月墾復1次,深翻20~30cm、挖除石塊、老竹蔸、樹根,并結合深翻施復合肥100~150kg?畝-1;逐年調整林分結構,保留立竹密度500~600株?畝-1和1年生、2年生、3年生竹株比例各占1/3或4:4:2,以促進竹鞭質量與產量;
b、采集竹鞭:8~12月,于步驟a的竹林采集1~2年生健壯竹鞭,要求鞭色嫩黃至黃棕色,竹鞭直徑2.0cm以上、鞭節(jié)長度4~7 cm,采集竹鞭后回土填平;
c、鞭段制作:將步驟b采集的竹鞭,去除竹鞭撕裂部分,然后按30~40cm長度、6~10個鞭芽?鞭段-1,截斷、制作鞭段,做到切口平整、不撕裂;制作好的鞭段放置清水內浸泡1~2小時,然后撈出、在陰涼處堆放至30~50 cm高,用塑料膜包裹備用;
d、圃地準備及播種溝開設:結合整地作床,施200~300kg?畝-1鈣鎂磷肥,進行土壤消毒;床高25~30cm,床面寬100~110cm;然后按照溝間距25~30 cm,開設深度20~25 cm播種溝、待用;
e、埋鞭催芽:于步驟d的播種溝加入生根粉水溶液和土壤,攪拌均勻成漿糊狀,按照統(tǒng)一鞭芽走向和鞭芽朝向播種溝側面要求,將步驟c鞭段放入播種溝泥漿中,鞭段間留有10~15cm空隙,以方便控制留筍數量,利于新鞭生長;相鄰播種溝的鞭段錯開擺放,利于行鞭和竹苗土球打包;覆土踏實并用10~15cm厚稻草、谷殼等覆蓋物覆蓋播種溝,每隔15~30天于播種溝澆0.5%復合肥水溶液一次,保持土壤濕潤、補充鞭段養(yǎng)分,促進筍芽分化;
f、合理留筍與套袋保護:于步驟e的鞭段留養(yǎng)1~2個?鞭段-1健壯筍后,及時疏除竹筍;竹筍出土時用30~40cm長度袋子套袋,扎緊袋口基部,預防竹筍泉蠅、竹筍象蟲和竹筍夜蛾類危害;5~6月每隔10~15天于床面澆1%復合肥水溶液一次;
g、側枝修剪與管理:6~7月,待步驟f的新竹側枝尚未展開時,按保留枝下高要求,從竹稈基部修除側枝,并用蠟、凡士林等涂抺切口保護;新竹初步長成時,去除多余竹梢,達到竹高要求;
h、苗期撫育與起苗:起苗前,做好圃地控草、水肥管理工作;出筍當年11~12月起可以沿播種溝側方成叢挖起竹苗,去除部分枝葉后,用草繩包裹竹鞭土球。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fā)明所述育苗方法步驟簡單,首先通過采鞭竹林選擇與管理,極大地提高竹鞭質量與產量,然后經采集竹鞭,鞭段制作,圃地準備及播種溝開設,埋鞭催芽,合理留筍與套袋保護,側枝修剪與管理,苗期撫育與起苗等步驟,誘導鞭段出筍成竹、生產帶鞭小母竹的竹苗,實現優(yōu)質竹苗批量生產,極大滿足市場需要;培育的竹苗移栽成活率達94%,常規(guī)采挖現有小母竹造林移栽成活率僅60%,極大提高了移栽成活率和景觀建成速度、更具觀賞美感。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一種茶稈竹觀賞竹苗培育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a、采鞭竹林選擇與管理:選擇交通方便、坡度平緩(15°以下)、立地肥沃、土壤疏松且無病蟲害的茶稈竹林作為采鞭竹林;每年4~5月和8~9月鋤草1次,砍除細弱、畸形和病蟲害嚴重的竹株,非墾復深翻年份,結合4~5月鋤草溝施復合肥30-50kg?畝-1;每3年于10~12月墾復1次,深翻20~30cm、挖除石塊、老竹蔸、樹根,并結合深翻施復合肥100~150kg?畝-1;逐年調整林分結構,保留立竹密度500~600株?畝-1和1年生、2年生、3年生竹株比例各占1/3或4:4:2,以促進竹鞭質量與產量;
b、采集竹鞭:8~12月,于步驟a的竹林采集1~2年生健壯竹鞭,要求鞭色嫩黃至黃棕色,竹鞭直徑2.0cm以上、鞭節(jié)長度4~7 cm,采集竹鞭后回土填平;
c、鞭段制作:將步驟b采集的竹鞭,去除竹鞭撕裂部分,然后按30~40cm長度、6~10個鞭芽?鞭段-1,截斷、制作鞭段,做到切口平整、不撕裂;制作好的鞭段放置清水內浸泡1~2小時,然后撈出、在陰涼處堆放至30~50 cm高,用塑料膜包裹備用;
d、圃地準備及播種溝開設:結合整地作床,施200~300kg?畝-1鈣鎂磷肥,進行土壤消毒;床高25~30cm,床面寬100~110cm;然后按照溝間距25~30 cm,開設深度20~25 cm播種溝、待用;
e、埋鞭催芽:于步驟d的播種溝加入生根粉水溶液和土壤,攪拌均勻成漿糊狀,按照統(tǒng)一鞭芽走向和鞭芽朝向播種溝側面要求,將步驟c鞭段放入播種溝泥漿中,鞭段間留有10~15cm空隙,以方便控制留筍數量,利于新鞭生長;相鄰播種溝的鞭段錯開擺放,利于行鞭和竹苗土球打包;覆土踏實并用10~15cm厚稻草、谷殼等覆蓋物覆蓋播種溝,每隔15~30天于播種溝澆0.5%復合肥水溶液一次,保持土壤濕潤、補充鞭段養(yǎng)分,促進筍芽分化;
f、合理留筍與套袋保護:于步驟e的鞭段留養(yǎng)1~2個?鞭段-1健壯筍后,及時疏除竹筍;竹筍出土時用30~40cm長度袋子套袋,扎緊袋口基部,預防竹筍泉蠅、竹筍象蟲和竹筍夜蛾類危害;5~6月每隔10~15天于床面澆1%復合肥水溶液一次;
g、側枝修剪與管理:6~7月,待步驟f的新竹側枝尚未展開時,按保留枝下高要求,從竹稈基部修除側枝,并用蠟、凡士林等涂抺切口保護;新竹初步長成時,去除多余竹梢,達到竹高要求;
h、苗期撫育與起苗:起苗前,做好圃地控草、水肥管理工作;出筍當年11~12月起可以沿播種溝側方成叢挖起竹苗,去除部分枝葉后,用草繩包裹竹鞭土球。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fā)明所述育苗方法步驟簡單,首先通過采鞭竹林選擇與管理,極大地提高竹鞭質量與產量,然后經采集竹鞭,鞭段制作,圃地準備及播種溝開設,埋鞭催芽,合理留筍與套袋保護,側枝修剪與管理,苗期撫育與起苗等步驟,誘導鞭段出筍成竹、生產帶鞭小母竹的竹苗,實現優(yōu)質竹苗批量生產,極大滿足市場需要;培育的竹苗移栽成活率達94%,常規(guī)采挖現有小母竹造林移栽成活率僅60%,極大提高了移栽成活率和景觀建成速度、更具觀賞美感。
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fā)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fā)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發(fā)明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發(fā)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