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屬于農業(yè)機械,主要涉及一種播種機配用的齒輪八桿原位仿形機構。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播種機為保證播種深度的均勻一致,以保證種子的出苗的一致性及作物生長的整齊行,均設有仿形機構,對于條播機常采用單鉸仿形機構,而對于中耕作物一般采用平行四桿仿形機構;但兩類仿形機構均存在一定的問題,單鉸仿形在浮動仿形作業(yè)過程時,開溝器的入土角會發(fā)生變化,導致銳角開溝器入土隙角的變化而出現(xiàn)開溝器堵塞的狀況,而平行四桿仿形機構作業(yè)時,雖然保證開溝器做平面運動,且開溝器入土角度不變,但是開溝器的縱向位置會隨著限深輪的起伏而發(fā)生變化,都會對開溝器的仿形作業(yè)產生一定的影響,以致影響作物出苗,因此,研究一種在仿形作業(yè)過程中,既不發(fā)生角度變化,且不發(fā)生縱向位移的播種機專用仿形機構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目的就是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研究設計一種齒輪八桿原位仿形機構,實現(xiàn)隨著播種機的前進,浮動機架隨著限深輪的升降而浮動仿形作業(yè),且即保證浮動機架做只做平動,未有轉動,又保證浮動機架相對固定機架不發(fā)生前后方向上的位移。
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在固定機架側面直線等距固裝上銷軸,所述上銷軸上由前至后依次可轉動裝配相互嚙合的上前齒輪臂、上過渡齒輪、上后齒輪臂;所述固定機架側面下前部固裝限位塊,所述限位塊位于上前齒輪臂的下面;所述上前齒輪臂及上后齒輪臂下端分別通過前銷軸及后銷軸轉動裝配下前齒輪臂及下后齒輪臂,所述前銷軸與后銷軸由拉簧連接;在浮動機架側面直線等距固裝下銷軸,所述下銷軸上由前至后依次可轉動裝配相互嚙合的下前齒輪臂、下過渡齒輪、下后齒輪臂;固定機架及浮動機架兩側所有零件呈對稱布置,至此構成齒輪八桿原位仿形機構。
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通過利用銷軸連接固定機架與浮動機上通過過渡齒輪相互嚙合的上、下齒輪臂,當浮動機架仿形作業(yè)時,具有相同齒數(shù)及模數(shù)的前、后齒輪臂通過兩個具有等齒數(shù)、模數(shù)的過渡齒輪的嚙合,使前、后齒輪臂實現(xiàn)具有相同角度且轉向相反的回轉運動,實現(xiàn)了浮動機架相對固定機架豎直方向的移動,前、后銷軸間的拉簧通過齒輪臂給浮動機架向下的作用,同時,固定機架上的限位塊限制了上前齒輪臂的逆時針旋轉,即對浮動機架起到了下限位的作用。同時,該器具有結構新穎、簡單、合理、操作方便、質量可靠、適用性廣的特點。
附圖說明
圖1是齒輪八桿原位仿形機構軸測示意圖;
圖2是齒輪八桿原位仿形機構主視圖;
圖3是齒輪八桿原位仿形機構側視圖;
圖中:1.固定機架 2.上銷軸 3.上過渡齒輪 4.上前齒輪臂 5.限位塊 6.拉簧 7.前銷軸 8.下前齒輪臂 9.下銷軸 10.浮動機架 11.下過渡齒輪 12.下后齒輪臂 13.后銷軸 14.上后齒輪臂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實施方案進行詳細描述:
一種齒輪八桿原位仿形機構,在固定機架1側面直線等距固裝上銷軸2,所述上銷軸2上由前至后依次可轉動裝配相互嚙合的上前齒輪臂4、上過渡齒輪3、上后齒輪臂14;所述固定機架1側面下前部固裝限位塊5,所述限位塊5位于上前齒輪臂4的下面;所述上前齒輪臂4及上后齒輪臂14下端分別通過前銷軸7及后銷軸13轉動裝配下前齒輪臂8及下后齒輪臂12,所述前銷軸7與后銷軸13由拉簧6連接;在浮動機架10側面直線等距固裝下銷軸9,所述下銷軸9上由前至后依次可轉動裝配相互嚙合的下前齒輪臂8、下過渡齒輪11、下后齒輪臂12;固定機架1及浮動機架10兩側所有零件呈對稱布置。
作業(yè)時,該仿形機構隨著播種機前進,當浮動機架10隨著限深輪上升時,轉動裝配在浮動機架10側面下銷軸9上的下前齒輪臂8逆時針旋轉,因所有齒輪等齒數(shù)、模數(shù),與其通過兩個下過渡齒輪11相嚙合的下后齒輪臂12等角度順時針旋轉,此時,因上、下齒輪臂通過銷軸連接,且上前齒輪臂4與上后齒輪臂14間具有相同的齒輪傳動嚙合關系,因此,兩者等角反向轉動,又因所有齒輪臂回轉半徑相等,故所有齒輪臂轉角相同,因此,浮動機架10實現(xiàn)了其相對固定機架1的平面豎直向上的直線運動,此時,前銷軸7與后銷軸13間的距離增大,拉簧6變長,其拉力通過下齒輪臂反作用于浮動機架10上,對其產生向下的作用,時刻保證于浮動機架10上固裝的限深輪與地面的接觸,即浮動機架10與固定機架1間未發(fā)生角度變化,又保證兩者間前后方向位移的不變,反之,當浮動機架10下降時,所有構件具有相反的運動狀態(tài),同時,固定機架1上的限位塊5限制了上前齒輪臂4的逆時針旋轉,即對浮動機架10起到了下限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