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農作物種植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馬鈴薯種植方法。
背景技術:
馬鈴薯所含成分:淀粉9-20%,蛋白質1.5-2.3%,脂肪0.1-1.1%,粗纖維0.6-0.8%。100g馬鈴薯中所含的營養(yǎng)成分:熱量66-113j,鈣11-60mg,磷15-68mg,鐵0.4mg-4.8mg,硫胺素0.03-0.07mg,核黃素0.03-0.11mg,尼克酸0.4-1.1mg。土豆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有助促進胃腸蠕動,疏通腸道。除此以外,土豆塊莖還含有禾谷類糧食所沒有的胡蘿卜素和抗壞血酸。從營養(yǎng)角度來看,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的優(yōu)點,能供給人體大量的熱能,可稱為“十全十美的食物”。人只靠馬鈴薯和全脂牛奶就足以維持生命和健康。
我國是世界馬鈴薯生產第一大國,同時也是馬鈴薯的消費大國,發(fā)展馬鈴薯產業(yè)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巨大的生產潛力。它對于調整我國農業(yè)產業(yè)結構、實施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提高農民經濟收入、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國馬鈴薯生產水平還比較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為了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生態(tài)馬鈴薯種植方法。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馬鈴薯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品種選擇:應選擇優(yōu)質、抗病率高的高產品種,如泉云4號;
(2)播種時間:冬種在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播種,春作在12月下旬至1月上旬下種;
(3)播種:高畦深溝雙行種植,畦高20厘米,畦寬90厘米,溝寬30厘米,每畝植3000-3500株;
(4)施基肥:以氮磷鉀復合肥25-28公斤/畝作為底肥,施于播種溝中;放種后,用火燒土1500-2000公斤/畝蓋種;
(5)施追肥:馬鈴薯出苗后20-25天結合淺中耕培土施用氮磷鉀復合肥10-13公斤/畝。
(6)田間管理:在馬鈴薯出苗后進行第一次松土除草,淺培土;間隔10-15天進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并結合厚培土;
(7)施用多效唑溶液:對生長旺盛的馬鈴薯植株應在現(xiàn)蕾期噴施一次90-150毫克/升的多效唑溶液;
(8)病蟲害防治:對現(xiàn)蕾后的馬鈴薯進行每7-10天交替的均勻噴施殺毒礬500倍液和滅克600倍液,連續(xù)噴3次;
(9)收獲貯藏:在大多數馬鈴薯植株葉片翻黃時及時收獲,避光貯藏。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4)和步驟(5)中的氮磷鉀復合肥中氮磷鉀三者的重量比均為7:5:14。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4)中氮磷鉀復合肥與步驟(5)中的氮磷鉀復合肥的重量比為7:3。
進一步的,所述病蟲害防治中的在青枯病多發(fā)病區(qū)應實行輪作;地下害蟲多發(fā)區(qū)應在播前噴灑殺蟲劑防治;現(xiàn)蕾期也需噴灑殺蟲劑。
由上述對本發(fā)明結構的描述可知,和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
1、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馬鈴薯高產栽培方法,針對馬鈴薯的生長規(guī)律和營養(yǎng)成分的需求,對馬鈴薯的播種種植密度、追肥方法和田間管理方法進行優(yōu)化,減少病蟲害,顯著提高了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
2、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馬鈴薯高產栽培方法,通過采用以vt-1系越南種質資源作為馬鈴薯的母本和ns79-12-1系為栽培種自交系作為馬鈴薯父本進行雜交育種而成的泉云4號馬鈴薯作為種薯,可使馬鈴薯抗病性增加的同時產量高、品質好。
3、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馬鈴薯高產栽培方法,通過在馬鈴薯的栽培過程中進行施基肥和施追肥,且種植方式采用每畝植3000-3500株,能夠增加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
4、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馬鈴薯高產栽培方法,對生長旺盛的馬鈴薯植株應在現(xiàn)蕾期噴施一次90-150毫克/升的多效唑溶液,可有效抑制地上部的馬鈴薯生長,增加產量并提高大、中薯率。
5、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馬鈴薯高產栽培方法,對現(xiàn)蕾后的馬鈴薯進行每7-10天交替的均勻噴施殺毒礬500倍液和滅克600倍液,連續(xù)噴3次,可有效的防治馬鈴薯晚疫病,大大降低了病害率。
6、本發(fā)明提供的一種馬鈴薯高產栽培方法種植出來的馬鈴薯產量和質量均大幅增加,其中鮮薯產量比對照組紫花851(ck)馬鈴薯增加了10.31%,干薯產量比對照組紫花851(ck)馬鈴薯增加了11.81%。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實施例1
一種馬鈴薯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品種選擇:應選擇優(yōu)質、抗病率高的高產品種,如泉云4號;
(2)播種時間:冬種在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播種,春作在12月下旬至1月上旬下種;
(3)播種:高畦深溝雙行種植,畦高20厘米,畦寬90厘米,溝寬30厘米,每畝植3000株;
(4)施基肥:以氮磷鉀復合肥25公斤/畝作為底肥,施于播種溝中;放種后,用火燒土1500公斤/畝蓋種;
(5)施追肥:馬鈴薯出苗后20天結合淺中耕培土施用氮磷鉀復合肥10公斤/畝。
(6)田間管理:在馬鈴薯出苗后進行第一次松土除草,淺培土;間隔10天進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并結合厚培土;
(7)施用多效唑溶液:對生長旺盛的馬鈴薯植株應在現(xiàn)蕾期噴施一次90毫克/升的多效唑溶液;
(8)病蟲害防治:對現(xiàn)蕾后的馬鈴薯進行每7天交替的均勻噴施殺毒礬500倍液和滅克600倍液,連續(xù)噴3次;
(9)收獲貯藏:在大多數馬鈴薯植株葉片翻黃時及時收獲,避光貯藏。
實施例2
一種馬鈴薯種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品種選擇:應選擇優(yōu)質、抗病率高的高產品種,如泉云4號;
(2)播種時間:冬種在11月上旬至12月上旬播種,春作在12月下旬至1月上旬下種;
(3)播種:高畦深溝雙行種植,畦高20厘米,畦寬90厘米,溝寬30厘米,每畝植3400株;
(4)施基肥:以氮磷鉀復合肥26公斤/畝作為底肥,施于播種溝中;放種后,用火燒土2000公斤/畝蓋種;
(5)施追肥:馬鈴薯出苗后20-25天結合淺中耕培土施用氮磷鉀復合肥11公斤/畝。
(6)田間管理:在馬鈴薯出苗后進行第一次松土除草,淺培土;間隔15天進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并結合厚培土;
(7)施用多效唑溶液:對生長旺盛的馬鈴薯植株應在現(xiàn)蕾期噴施一次150毫克/升的多效唑溶液;
(8)病蟲害防治:對現(xiàn)蕾后的馬鈴薯進行每10天交替的均勻噴施殺毒礬500倍液和滅克600倍液,連續(xù)噴3次;
(9)收獲貯藏:在大多數馬鈴薯植株葉片翻黃時及時收獲,避光貯藏。
試驗例
試驗例一:
1.試驗時間:2010-2011年度
2.實驗地點:福建省區(qū)試
3.實驗材料:泉云4號馬鈴薯、紫花851(ck)
4.實驗處理:
(1)采用本發(fā)明的方法:一種馬鈴薯種植方法。
(2)采用傳統(tǒng)的種植方法。
5.結果表明:在福建省內選取8個試點進行種植,后通過收獲值表明,本發(fā)明極顯著提高了產量,其中泉云4號馬鈴薯平均鮮薯產量為33517.2kg/hm2,比對照組紫花851(ck)種增產14.07%;泉云4號馬鈴薯平均干薯產量為6376.35kg/hm2,比對照組紫花851(ck)種增產16.15%。
試驗例二:
1.試驗時間:2011-2012年度
2.實驗地點:福建省區(qū)試
3.實驗材料:泉云4號馬鈴薯、紫花851(ck)
4.實驗處理:
(1)泉云4號馬鈴薯采用本發(fā)明的方法進行試驗。
(2)紫花851(ck)馬鈴薯采用傳統(tǒng)的種植方法。
5.結果表明:在福建省內選取8個試點進行種植,后通過收獲值表明,本發(fā)明極顯著提高了產量,其中泉云4號馬鈴薯平均鮮薯產量為27096.9kg/hm2,比對照組紫花851(ck)種增產6.0%;泉云4號馬鈴薯平均干薯產量為5128.95kg/hm2,比對照組紫花851(ck)種增產16.15%。
(一)產量表現(xiàn)
1.如下表(1):為2010-2011年度和2011-2012年度16個試驗點對兩組試驗材料測得的平均產量值;
表(1)
(二)品質分析結果表現(xiàn)
泉云4號馬鈴薯塊莖平均干物質含量18.88%,比對照組“紫花851(ck)”的馬鈴薯高0.09個百分點;且其中泉云4號馬鈴薯塊莖還原糖含量0.31%,即其食用品質較好,適合膨化食品加工。
(三)抗性表現(xiàn)
1.晚疫病鑒定結果,如下表(2);
表(2)
結果表明:泉云4號馬鈴薯具有較好的抗病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