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捕魚籠,尤其是一種懸浮式防逃捕魚籠。
背景技術:
魚是一種水生動物,魚肉鮮美,營養(yǎng)豐富,能給人們提供充足的蛋白質,魚肉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主要的肉食來源。根據魚的大小的不同,人們有不同的捕魚方法,捕捉大魚一般用漁網,捕捉小魚一般用魚籠,現有捕捉小魚用的魚籠造型多樣,這些魚籠一般都會在周邊窗紗開幾個小洞,然后將一個錐形的進口連接在小洞處,并且是進口的末端的小孔處于魚籠內側,這樣小魚可順著進口輕松進入魚籠,由于進口末端的孔小,魚很難從進口逃出來,然而,實際捕魚過程中,部分魚仍然可以逃生,降低捕捉量。另外,魚在逃生過程中可能會受傷,受傷的小魚不能健康地生長。目前的這些捕魚籠也都是直接沉到水底的,這只能捕捉水底層的小魚,不能對不同水層的小魚進行捕捉。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懸浮式防逃捕魚籠,人們使用該魚籠除了可以捕捉到不同水層的水魚,而且可以有效防止在收網時小魚逃生。
一種懸浮式防逃捕魚籠,由底部框架、頂部框架、連接桿、側面紗網、進口、誘餌倉、滑竿、活動門、側拉線、承重拉線、浮子、浮球、總拉線、套環(huán)組成;其特征是所述底部框架和頂部框架成多邊形,底部框架和頂部框架之間通過連接桿連接;所述連接桿的上端和下端固定蓋在底部框架和頂部框架的頂點處,且在相鄰的連接桿之間固定著側面紗網;所述進口為側面紗網下部的一個矩形缺口,且每兩個有進口的側面紗網之間間隔一個完整的側面紗網;所述滑竿固定在每一根連接桿的外側,且在相鄰的兩個滑竿上安裝著能夠滑動的活動門,且每個活動門后方的側面紗網上都有進口;所述側拉線下端系在活動門中間,側拉線的上端系著浮子;所述承重拉線的下端系在頂部框架上,承重拉線的上端系在浮球下部;所述總拉線的下端系在浮球的上部中間,總拉線的上端系著套環(huán);所述誘餌倉固定在底部框架的中間。
所述當該魚籠浮在水面上時,側拉線處于拉伸狀態(tài),且浮子浮在水面。
所述底部框架和頂部框架上均張貼著紗網。
本發(fā)明設的有益效果在于計了一種懸浮式防逃捕魚籠,該魚籠能夠浮在水面,可以捕捉不同水層的小魚,同時該魚籠能夠有效防止小魚逃走。將誘餌放進誘餌倉內,然后將該魚籠置于水中,此時浮球浮在水面,由于浮子受浮力作用,側拉線將活動門向上拉動,魚兒從進口內進入魚籠;收網時,側拉線松弛,活動門滑落并遮擋住進口,小魚無法逃走。本發(fā)明結構巧妙,設計合理,結構穩(wěn)定,非常適合捕捉小魚。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中,底部框架1、頂部框架2、連接桿3、側面紗網4、進口5、誘餌倉6、滑竿7、活動門8、側拉線9、承重拉線10、浮子11、浮球12、總拉線13、套環(huán)14。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方式,但并不因此而限定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如圖所示,一種懸浮式防逃捕魚籠,由底部框架1、頂部框架2、連接桿3、側面紗網4、進口5、誘餌倉6、滑竿7、活動門8、側拉線9、承重拉線10、浮子11、浮球12、總拉線13、套環(huán)14組成;其特征是所述底部框架1和頂部框架2成多邊形,底部框架1和頂部框架2之間通過連接桿3連接;所述連接桿3的上端和下端固定蓋在底部框架1和頂部框架2的頂點處,且在相鄰的連接桿3之間固定著側面紗網4;所述進口5為側面紗網4下部的一個矩形缺口,且每兩個有進口5的側面紗網4之間間隔一個完整的側面紗網4;所述滑竿7固定在每一根連接桿3的外側,且在相鄰的兩個滑竿7上安裝著能夠滑動的活動門8,且每個活動門8后方的側面紗網4上都有進口5;所述側拉線9下端系在活動門8中間,側拉線9的上端系著浮子11;所述承重拉線10的下端系在頂部框架2上,承重拉線10的上端系在浮球12下部;所述總拉線13的下端系在浮球12的上部中間,總拉線13的上端系著套環(huán)14;所述誘餌倉6固定在底部框架1的中間。
所述當該魚籠浮在水面上時,側拉線9處于拉伸狀態(tài),且浮子11浮在水面。
所述底部框架1和頂部框架2上均張貼著紗網。
本發(fā)明設計了一種懸浮式防逃捕魚籠,該魚籠能夠浮在水面,可以捕捉不同水層的小魚,同時該魚籠能夠有效防止小魚逃走。將誘餌放進誘餌倉6內,然后將該魚籠置于水中,此時浮球12浮在水面,由于浮子11受浮力作用,側拉線9將活動門8向上拉動,魚兒從進口5內進入魚籠;收網時,側拉線9松弛,活動門8滑落并遮擋住進口5,小魚無法逃走。本發(fā)明結構巧妙,設計合理,結構穩(wěn)定,非常適合捕捉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