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藥用植物人工栽培領域,特別是一種金線蓮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金線蓮(anoectochilusroxburghii(wall.)lindl.)為蘭科(orchidaceae)開唇蘭屬(anoectochilusbl.)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金線蘭、金蠶等。金線蓮作為名貴珍稀的中藥材,常用于治療小兒驚風高熱、糖尿病、肝炎、腎炎等,日益受到醫(yī)藥界的廣泛重視,并且兼具較高的觀賞價值。
由于金線蓮自然繁殖能力極弱(種子萌發(fā)十分困難),加之市場需求量大,致使金線蓮資源銳減,生長能力遠遠低于市場的需求。雖然,組培快繁能在短期內(nèi)獲取大量的組培苗,但因馴化移栽方法的問題制約了金線蓮規(guī)?;a(chǎn)。目前,無論是組培苗移栽仿野生馴化、溫室栽培,還是露天人工栽培等,都離不開其賴以生存的栽培基質,由于金線蓮對土、水、光有特殊的要求,采用現(xiàn)有的栽培基質和移栽方法進行栽培,存在移栽存活率低,產(chǎn)量和質量也較低,影響產(chǎn)業(yè)化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金線蓮栽培方法。本發(fā)明具有提高金線蓮的移栽存活率、產(chǎn)量、質量和適于產(chǎn)業(yè)化的特點。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一種金線蓮栽培方法,包括下述步驟:
a、將金線蓮組培苗置于通風處進行煉苗,得a品;
b、將a品根部附著的培養(yǎng)基洗凈、晾干、消毒,得b品;
c、將b品移栽至主基質椰糠與輔助基質蛭石重量比為1.5~2.5∶0.5~1.5的固體基質中,并置于透光率為25%~30%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直至長成金線蓮成熟植株。
前述的金線蓮栽培方法所述的步驟a中,所述的煉苗,是將金線蓮組培苗置于容器中,蓋上容器蓋放置2~4d(天),之后擰松容器蓋放置3~5d,之后打開容器蓋放置6~8d,共11~17d。
前述的金線蓮栽培方法所述的步驟a中,所述的煉苗,是在環(huán)境溫度15~20℃條件下煉苗。
前述的金線蓮栽培方法所述的步驟b中,所述的消毒為,用多菌靈1000倍消毒浸泡步驟b所述的金線蓮組培苗根部8~12min。
前述的金線蓮栽培方法所述的步驟c中,所述的固體基質,使用前在121℃下滅菌18~22min,并晾干。
前述的金線蓮栽培方法所述的步驟c中,金線蓮組培苗移栽至固體基質中的深度以根發(fā)生部位向上一個節(jié)為標準。
前述的金線蓮栽培方法所述的步驟c中,金線蓮組培苗移栽至固體基質后,每1~3d噴灑一次水,噴灑至葉片滴水為止。
有益效果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以金線蓮組培快繁體系中得到的完整無菌苗為材料,對金線蓮固體基質、光照條件進行了大量研究,得到了適合金線蓮組培苗移栽的固體基質組合(即椰糠與蛭石重量比為2∶1)、光照條件(即透光率為25%~30%的環(huán)境),提高了組培苗馴化的成活率及產(chǎn)量,同時改善了馴化苗的質量,有效實現(xiàn)了金線蓮的產(chǎn)業(yè)化生產(chǎn)。
綜上,本發(fā)明具有提高金線蓮的移栽存活率、產(chǎn)量和質量的特點。
為了證明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申請進行了下述實驗:
實驗例1。
1.實驗材料
本發(fā)明中的植物材料金線蓮(anoectochilusroxburghii(wall.)lindl.)采自貴州省荔波縣。以野生金線蓮的帶芽莖段為外植體,經(jīng)組織培養(yǎng)技術獲得的無菌苗為研究材料。
2.實驗步驟
①、選苗、煉苗:選取莖段粗壯、長勢良好的完整金線蓮組培苗,將金線蓮組培苗放置于通風處,溫度為15~20℃下煉苗;煉苗方式為,將金線蓮組培苗置于容器(試管)中,蓋上容器蓋放置3d,擰松蓋放置4d,打開蓋放置7d,14d后,試管中的金線蓮組培苗逐漸適應自然環(huán)境。將葉色轉綠,葉片伸展,生長健壯的金線蓮組培苗取出。
②、金線蓮組培苗根部處理:將步驟①中取出的金線蓮組培苗根部的培養(yǎng)基洗凈,吸干水分,用多菌靈1000倍消毒浸泡其根10min,晾干。
③、制備固體基質:對固體基質栽培的主基質和輔助基質進行二因素三水平的隨機區(qū)組設計,因素a:主基質(泥炭土、腐殖土、椰糠);因素b:輔助基質(珍珠巖、蛭石、鋸末)。所用基質均放入高壓蒸汽滅菌鍋121℃高溫滅菌20min,取出晾干后將主基質與輔助基質以2:1的比例組合成為9種不同固體基質(如表1所示),分裝到營養(yǎng)缽中,置于通風處晾干。
④移栽:將經(jīng)步驟②處理的金線蓮組培苗移栽至裝有固體基質的營養(yǎng)缽中,每個營養(yǎng)缽栽3株,每種固體基質制作10個營養(yǎng)缽,即每種固體基質共移栽30株,移栽深度以根發(fā)生部位向上一個節(jié)為標準。將移栽金線蓮組培苗后的營養(yǎng)缽放置遮陽棚內(nèi)進行培養(yǎng),每2d噴灑一次水,噴灑至葉片滴水為止,培養(yǎng)60d后統(tǒng)計金線蓮存活率,并對金線蓮的株高增加量及折干率進行測定。
存活率(%)=存活株數(shù)/移栽總數(shù)×100%;
株高增加量的測定為,移栽前用刻度尺測量金線蓮株高(株高為地面到莖桿頂端生長點的測量值);移栽60d后再次測量金線蓮株高;二者的株高差即為株高增加量;
折干率的具體測定為,將移栽60d后的生長健壯的金線蓮植株全草洗凈晾干后稱其鮮重,然后放入恒溫箱105℃殺青15~20min后,恒溫箱調至70℃烘至恒重后稱其干重,然后按照折干率(%)=(干重/鮮重)×100%計算折干率。
實驗結果如表1所示。
表1不同固體基質組合對金線蓮組培苗移栽的影響
注:表中不同小寫字母代表差異顯著(p<0.05)。
結論:由表1可知,金線蓮移栽于固體基質組合為主基質+輔助基質=椰糠+蛭石(2∶1)生長狀況最好,在該組合固體基質中金線蓮組培苗存活率最高、組培苗株高增長明顯,長勢好。
實驗例2。
將實驗例1的移栽在固體基質(椰糠∶蛭石=2∶1)且生長情況穩(wěn)定、長勢均一的金線蓮,分別置于重度遮光(透光率8%~10%)、中度遮光(透光率25%~30%)及輕度遮光(透光率45%~50%)的遮陽棚中進行馴化培養(yǎng),每個遮陽棚中放置6個營養(yǎng)缽,每個營養(yǎng)缽里移栽3株。移栽前測量株高,移栽后每2d噴灑一次水,噴灑到葉片滴水為止,培養(yǎng)30d后對不同遮光處理下金線蓮的株高增加量及折干率進行測定。
實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不同遮光程度對金線蓮生長情況的影響
注:表中不同小寫字母代表差異顯著(p<0.05)。
結論:金線蓮在中度遮光(透光率25%~30%)條件下生長狀況最好(表2),在該遮光條件下金線蓮組培苗株高增長明顯,長勢好。
由上述實驗可知,本發(fā)明較好地解決了金線蓮組培苗移栽存活率低、生長情況差、品質低等問題,達到了提高金線蓮的移栽存活率、產(chǎn)量和質量的效果,實現(xiàn)金線蓮的產(chǎn)業(yè)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但并不作為對本發(fā)明限制的依據(jù)。
實施例1。一種金線蓮栽培方法,包括下述步驟:
a、將金線蓮組培苗置于通風處進行煉苗,得a品;
b、將a品根部附著的培養(yǎng)基洗凈、晾干、消毒,得b品;具體選取經(jīng)煉苗后生長狀況良好、生長勢基本一致的金線蓮組培苗進行根部的培養(yǎng)基洗凈、晾干、消毒;該處根部附著的培養(yǎng)基為瓊脂塊。
c、將b品移栽至主基質椰糠與輔助基質蛭石重量比為1.5~2.5∶0.5~1.5(優(yōu)選2∶1)的固體基質中,并置于透光率為25%~30%的環(huán)境中進行培養(yǎng),直至長成金線蓮成熟植株。一般培養(yǎng)時間為30d。
前述的步驟a中,所述的煉苗,是將金線蓮組培苗置于容器中,蓋上容器蓋放置2~4d(優(yōu)選3d),之后擰松容器蓋放置3~5d(優(yōu)選4d),之后打開容器蓋放置6~8d(優(yōu)選7d),共11~17d(優(yōu)選14d)。
前述的步驟a中,所述的煉苗,是在環(huán)境溫度15~20℃條件下煉苗。
前述的步驟b中,所述的消毒為,用多菌靈1000倍消毒浸泡步驟b所述的金線蓮組培苗根部8~12min(優(yōu)選10min)。
前述的步驟c中,所述的固體基質在使用前,在121℃下滅菌18~22min(優(yōu)選20min),并晾干。
前述的步驟c中,金線蓮組培苗移栽至固體基質中的深度是,以根發(fā)生部位向上一個節(jié)為標準。
前述的步驟c中,金線蓮組培苗移栽至固體基質中后,每1~3d(優(yōu)選2d)噴灑一次水,噴灑至葉片滴水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