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農業(yè)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農藥噴灑裝置。
背景技術:
農業(yè)現(xiàn)代化是指從傳統(tǒng)農業(yè)向現(xiàn)代農業(yè)轉化的過程和手段,在這個過程中,農業(yè)日益被現(xiàn)代工業(yè)、現(xiàn)代科學技術水平和現(xiàn)代經濟管理方式武裝起來,使農業(yè)生產力由傳統(tǒng)農業(yè)逐漸轉化成當代世界先進水平的農業(yè)。
在農作物種植中,經常會出現(xiàn)病蟲害或者雜草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經常向農作物噴灑農藥,農藥可以用來殺滅昆蟲、真菌和其他危害作物生長的生物,但是現(xiàn)有的農藥噴灑裝置大都是人工背著農藥箱進行人工控制噴灑農藥,人工長時間背著農藥箱容易引起脊椎病,并且在噴灑農藥過程中,人體皮膚易與農藥接觸,易對人體皮膚造成傷害,即使有手推式的噴灑裝置,但是,底部一般使用滾輪結構,容易在下雨天出現(xiàn)打滑現(xiàn)象;現(xiàn)有的農藥噴灑裝置,對于密度比水大的藥液或者粉末狀藥粉容易在藥箱底部產生沉淀,導致水和藥液混合不均勻;現(xiàn)有的農藥噴灑裝置,配藥都是通過人工進行,在配藥過程中,會導致藥量的不均勻,使得各塊田地噴灑農藥的濃度不一致,導致作物的減產。
因此,有必要對現(xiàn)有的農藥噴灑裝置進行改進,使得農藥噴灑裝置既能夠減輕人工勞動,又能夠使得藥液濃度均勻。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克服背景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農藥噴灑裝置,能夠避免農藥與人體皮膚的接觸;能夠避免農藥在藥箱底部產生沉淀;能夠智能的控制農藥的濃度,保證噴灑農藥濃度的均勻。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
一種農藥噴灑裝置包括底座、水箱、藥箱、混合箱、滾輪裝置、攪拌裝置、軟管、硬管和噴盤,所述的底座包括底板和支撐架,支撐架為環(huán)形結構,支撐架通過豎直支桿連接在底板上,底板底部設置有滾輪裝置,滾輪裝置包括支架、第一軸承座、第二軸承座、轉軸、輪子,底板底部設置有兩個支架,支架下部左端設置有第一軸承座,支架下部右端設置有第二軸承座,轉軸設置在第一軸承座和第二軸承座之間,轉軸上設置有輪子,所述水箱和藥箱設置在底板上,混合箱外壁周向設置有支撐臺,混合箱通過支撐臺設置在支撐架上,混合箱頂部開設有純水進口和藥液進口,混合箱頂部設置有驅動電機,混合箱內豎直設置有旋轉軸,旋轉軸的上端穿過混合箱頂部與驅動電機連接,旋轉軸上設置有攪拌桿,旋轉軸底部設置有毛刷,混合箱底部設置有混合液出口,混合液出口上設置有第一壓力泵,第一壓力泵與軟管一端連接,軟管另一端與硬管連接,軟管上設置有閥門,硬管頂端上設置有噴盤,水箱底部設置有純水出管,純水出管另一端伸入混合箱頂部的純水進口內,純水出管上設置有第二壓力泵和第一流量感應器,藥箱底部設置有藥液出管,藥液出管另一端伸入混合箱頂部的藥液進口內,藥液出管上設置有第三壓力泵和第二流量感應器,混合箱內底部設置有液位傳感器,混合箱外部設置有控制器和蓄電池,第一壓力泵、第二壓力泵、第三壓力泵、第一流量感應器、第二流量感應器和液位傳感器分別與控制器連接,第一壓力泵、第二壓力泵、第三壓力泵、第一流量感應器、第二流量感應器、控制器和驅動電機均與蓄電池連接。
進一步,所述的噴盤上至少設置有五個噴頭。
進一步,所述的混合液出口上設置有過濾網。
進一步,所述的過濾網孔徑直徑為2-3mm。
進一步,所述的輪子上設置有防滑齒。
進一步,所述防滑齒的高度為5-8cm。
進一步,所述的水箱側壁上設有懸掛硬管的掛鉤。
進一步,所述的第一壓力泵、第二壓力泵和第三壓力泵上均設有能夠實現(xiàn)自動和手動的開關。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設置有滾輪裝置,克服了現(xiàn)有的農藥噴灑裝置需要人工背著進行噴灑的問題,避免農藥與人體皮膚接觸,保護噴藥人員;設置有攪拌裝置,能夠對農藥溶液進行攪拌,并且能夠避免農藥在混合箱底部產生沉淀;設置有水箱和藥箱,能夠持續(xù)的添加純水和藥液,減輕噴藥人員的工作強度;設置有控制器和液位傳感器等元件,能夠智能的控制藥液的添加量,保證噴灑農藥濃度的均勻;在混合液出口處設置有過濾網,能夠避免管道和噴盤的堵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水箱、2-藥箱、3-混合箱、4-底板、5-支撐架、6-支桿、7-支架、8-第一軸承座、9-第二軸承座、10-轉軸、11-輪子、12-支撐臺、13-純水進口、14-藥液進口、15-驅動電機、16-旋轉軸、17-攪拌桿、18-毛刷、19-混合液出口、20-第一壓力泵、21-閥門、22-純水出管、23-第二壓力泵、24-第一流量傳感器、25-藥液出管、26-第三壓力泵、27-第二流量傳感器、28-液位傳感器、29-控制器、30-蓄電池、31-過濾網、32-防滑齒、33-軟管、34-硬管、35-噴盤。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詳細的說明,以方便技術人員理解。
如圖1所示,一種農藥噴灑裝置包括底座、水箱1、藥箱2、混合箱3、滾輪裝置、攪拌裝置、軟管33、硬管34和噴盤35,所述的底座包括底板4和支撐架5,支撐架5為環(huán)形結構,支撐架5通過豎直支桿6連接在底板4上,底板4底部設置有滾輪裝置,滾輪裝置包括支架7、第一軸承座8、第二軸承座9、轉軸10、輪子11,底板4底部設置有兩個支架7,支架7下部左端設置有第一軸承座8,支架7下部右端設置有第二軸承座9,轉軸10設置在第一軸承座8和第二軸承座9之間,轉軸10上設置有輪子11,輪子11上設置有防滑齒32,防滑齒32的高度為5-8cm,設置有滾輪裝置,克服了現(xiàn)有的農藥噴灑裝置需要人工背著進行噴灑的問題,避免農藥與人體皮膚接觸,保護噴藥人員。
所述水箱1和藥箱2設置在底板上,水箱1側壁上設有懸掛硬管34的掛鉤,混合箱3外壁周向設置有支撐臺12,混合箱3通過支撐臺12設置在支撐架5上,混合箱3頂部開設有純水進口13和藥液進口14,混合箱3頂部設置有驅動電機15,混合箱3內豎直設置有旋轉軸16,旋轉軸16的上端穿過混合箱3頂部與驅動電機15連接,旋轉軸16上設置有攪拌桿17,旋轉軸16底部設置有毛刷18,設置有攪拌裝置,能夠對農藥溶液進行攪拌,并且能夠避免農藥在混合箱3底部產生沉淀。
混合箱3底部設置有混合液出口19,混合液出口19上設置有過濾網31,過濾網31孔徑直徑為2-3mm,能夠避免管道和噴盤35的堵塞。
混合液出口19上設置有第一壓力泵20,第一壓力泵20與軟管33一端連接,軟管33另一端與硬管34連接,軟管33上設置有閥門21,硬管34頂端上設置有噴盤35,噴盤35上至少設置有五個噴頭,水箱1底部設置有純水出管22,純水出管22另一端伸入混合箱3頂部的純水進口13內,純水出管22上設置有第二壓力泵23和第一流量感應器24,藥箱2底部設置有藥液出管25,藥液出管25另一端伸入混合箱3頂部的藥液進口14內,藥液出管25上設置有第三壓力泵26和第二流量感應器27,混合箱3內底部設置有液位傳感器28,混合箱3外部設置有控制器29和蓄電池30,第一壓力泵20、第二壓力泵23、第三壓力泵26、第一流量感應器24、第二流量感應器27和液位傳感器28分別與控制器29連接,第一壓力泵20、第二壓力泵23、第三壓力泵26、第一流量感應器24、第二流量感應器27、控制器29和驅動電機15均與蓄電池30連接,設置有控制器29和液位傳感器28等元件,能夠智能的控制藥液的添加量,保證噴灑農藥濃度的均勻。
本實用新型的使用過程:
在使用本實用新型的農藥噴灑裝置時,在水箱1內裝入純水,在藥箱2內裝入藥液,將裝好純水和藥液的水箱1和藥箱2放置在底板4上,將混合箱3通過支撐臺12放置在支撐架5上,將純水出管22頂端伸入混合箱3頂部的純水進口13內,將藥液出管25頂端伸入藥液進口14內,然后通過輪子11將本實用新型推至需要噴灑農藥的地方,在控制器29上設定農藥與純水的量和攪拌時間,開啟第二壓力泵23將純水泵入混合箱3內,并開啟第三壓力泵26,將藥液泵入混合箱3內,當純水流量和藥液流量達到控制器29設定值時,控制器29促使第二壓力泵23和第三壓力泵26關閉,然后開啟驅動電機15,使得攪拌桿17和毛刷18圍繞旋轉軸16做圓周運動,對藥水混合物進行攪拌,達到攪拌時間時,關閉驅動電機15,然后開啟第一壓力泵20和閥門21,使得藥水混合物從噴盤35噴出,在藥水混合物液位下降到液位感應器28位置時,液位感應器28將信號傳遞給控制器29,控制器29促使第一壓力泵20關閉,打開第二壓力泵23和第三壓力泵26,當純水流量和藥液流量達到控制器29設定值時,控制器29控制第二壓力泵23和第三壓力泵26關閉,然后開啟驅動電機15,使得攪拌桿17和毛刷18圍繞旋轉軸16做圓周運動,對藥水混合物進行攪拌,攪拌時間到時,關閉驅動電機15,然后開啟第一壓力泵20和閥門21,如此循環(huán),能夠拿到藥水的自動添加,在噴灑完成后,關閉第一壓力泵20、第二壓力泵23和第三壓力泵26。
本實用新型克服了現(xiàn)有的農藥噴灑裝置需要人工背著進行噴灑的問題,避免農藥與人體皮膚接觸,保護噴藥人員;能夠對農藥溶液進行攪拌,并且能夠避免農藥在混合箱底部產生沉淀;能夠持續(xù)的添加純水和藥液,減輕噴藥人員的工作強度;能夠智能的控制藥液的添加量,保證噴灑農藥濃度的均勻;能夠避免管道和噴盤的堵塞。
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優(yōu)選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通過上述優(yōu)選實施例已經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細節(jié)上對其作出各種各樣的改變,而不偏離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