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作用的制作方法
本發(fā)明涉及農(nóng)業(yè)化學(xué)品技術(shù)領(lǐng)域:
以及用于農(nóng)業(yè)中的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方法。特別地,本發(fā)明涉及一類新的用于處理植物以誘導(dǎo)生長調(diào)節(jié)響應(yīng)的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所述響應(yīng)引起經(jīng)處理的植物、植物的某些部分或更常見的作物產(chǎn)量的優(yōu)良生長。
術(shù)語“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方法”或術(shù)語“生長調(diào)節(jié)處理”或所使用的文字“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作用”或所使用的其它使用文字“調(diào)節(jié)”的術(shù)語涉及改善植物某些性能的多種植物響應(yīng)?!爸参锷L調(diào)節(jié)劑”是在一種或多種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處理中具有活性的化合物。
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作用不同于有時也定義為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作用的殺蟲作用或生長降低作用,然而本發(fā)明的該作用是破壞或阻礙植物生長。對此,本發(fā)明實際所使用的化合物是以相對于待處理的植物是無植物毒性但刺激植物或其某些部分生長的量來使用。因此,這類化合物也可以稱為“植物刺激劑”,其作用可以稱為“植物生長刺激作用”。
相對于未處理植物而言,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作用是一種改善植物及其收成從而獲得改善的植物生長和更好的農(nóng)業(yè)實踐條件的所需方法。這類分子可以抑制或促進細胞活性。這表明所確定的用于植物中的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多數(shù)情況下通常在植物中具有多重作用的方式,大多通常調(diào)節(jié)植物細胞的分裂、延長和分化。相比已知來源于動物的激素來說,在植物中的觸發(fā)作用(trigger event)似乎不同。
在分子基礎(chǔ)上,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可以通過影響膜性能、控制基因表達或影響酶活性或有至少兩種上述相互作用類型相結(jié)合的活性來起作用的。
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是天然源的化學(xué)品,也稱作植物激素(例如非肽激素如生長素、赤霉素、細胞激肽類、乙烯、油菜素內(nèi)酯或脫落酸,以及水楊酸(salicilic acid))、脂寡糖(例如結(jié)瘤因子(Nodfactors))、肽(例如系統(tǒng)素)、脂肪酸衍生物(例如茉莉酮酸酯),和寡聚糖素(例如參見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Plant(2000);eds.Buchanan,Gruissem,Jones,pp.558-562;和850-929),或它們可以是合成制得的化合物(例如天然產(chǎn)生植物生長激素的衍生物,乙烯利)。
在許多細胞和組織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以非常小的濃度起作用的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但它們似乎集中在分生組織和芽中。
由于存在多種已知會影響生長激素作用的因素,如(a)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自身的濃度,(b)施用至植物的量,(c)與開花期有關(guān)的施用時間,(d)處理前和處理后的溫度和濕度,(e)植物水分含量,以及多種其它因素,除了選擇正確的化合物外,還相關(guān)的是尋找最佳的環(huán)境條件。
現(xiàn)有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的作用方式通常是未知的。對不同靶標進行討論,其中大多受到影響的分子參與細胞分裂調(diào)節(jié)作用,例如分別在G1或G2期抑制細胞周期,其它用于傳導(dǎo)干旱壓迫響應(yīng)(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Plant(植物生物化學(xué)和分子生物學(xué))(2000);eds.Buchanan,Gruissem,Jones,pp.558-560)。在任何情形下,激素控制可以看作是上調(diào)和下調(diào)的非常復(fù)雜的級聯(lián),例如該控制可以引起刺激植物的一個器官或胞型的生長,而且可以引起抑制相同植物的其它器官或胞型。
在多數(shù)情形中,激酶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植物激素控制,并且在激酶中,蛋白質(zhì)激酶是關(guān)鍵的并且高度特異性控制涉及細胞周期控制的分子。將這類激酶作為多種植物激素的靶標來討論,例如對于植物生長素和脫落酸的情形(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 of thePlant(植物生物化學(xué)和分子生物學(xué))(2000);eds.Buchanan,Gruissem,Jones,pp.542-565和pp.980-985;Morgan(1997),Annu.Rev.Cell.Dev.Biol.,13,261-291;Amon et al.(1993),Cell,74,pp.993-1007;Dynlacht et al.(1997),Nature,389,pp.149-152;Hunt and Nasmyth(1997),Curr.Opin.Cell.Biol.,9,pp.765-767;Thomas and Hall(1997),Curr.Opin.Cell.Biol.,9,pp.782-787)。
WO 99/65910教導(dǎo)了某些稠合的氮雜酮衍生物用作依賴細胞周期蛋白的激酶(CDKs)的抑制劑,并且有效用于藥物用途,尤其是治療哺乳動物的腫瘤或其它的細胞增生疾病,但始終未教導(dǎo)或給出任何暗示這類化合物可以刺激植物生長。
本發(fā)明涉及以有效的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優(yōu)選非毒性的量,優(yōu)選通過將該化合物施用至植物、生長出植物的種子或生長植物的場所將該化合物用于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的用途,其中化合物為式(I)的經(jīng)稠合的氮雜酮(azepinone)衍生物或其農(nóng)業(yè)上可接受的鹽 其中X為CO2R2或H;Y為OH;NHNR3R4、NHNHC(=Z)NR5R6或NHNHC(=Z)CR7R8R9;或X和Y與相連的兩個碳原子一起形成式(A)的環(huán) 其中標記為4和5的碳原子分別相應(yīng)于在式(I)中標記為4和5的碳原子;Q、T、W和V各自獨立地為CR11或N原子,條件是Q、T、W和V中的最多一個為N原子;Z為O或S;
R1和R11各自獨立地為H、鹵素、羥基、氨基、硝基、甲?;?、羧基、氰基、氰硫基、氨基羰基、(C1-C6)烷氧基、(C1-C6)鹵烷氧基、(C1-C6)烷基-S(O)n、(C1-C6)鹵烷基-S(O)n、(C1-C6)烷基氨基、二[(C1-C6)烷基]氨基、(C1-C6)烷基羰基、(C1-C6)烷氧基羰基、(C1-C6)烷基氨基羰基、二[(C1-C6)烷基]氨基羰基、N-(C1-C6)烷?;被?、N-(C1-C6)烷?;?N-(C1-C6)烷基氨基、氨磺?;?、N-(C1-C6)烷基氨磺酰基、N,N-二[(C1-C6)烷基]氨磺?;?、(C3-C9)環(huán)烷基、(C1-C6)烷基、(C2-C6)烯基和(C2-C6)炔基,其中最后3個所述基團中的每一個是未經(jīng)取代的或經(jīng)一個或多個選自下組基團取代的鹵素、羥基、氨基、硝基、羧基、氰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C3-C9)環(huán)烷基、(C1-C4)烷基羰基、(C1-C4)烷氧基羰基、苯基、苯氧基、苯硫基、雜環(huán)基、雜芳氧基和雜芳硫基,其中最后6個所述基團中的每一個是未經(jīng)取代的或具有一個或多個選自下組的取代基鹵素、硝基、甲?;?、氰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鹵烷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羰基和(C1-C4)烷氧基羰基;或苯基、苯氧基、苯硫基、苯基羰基、雜芳基、雜芳氧基和雜芳硫基,其中最后7個所述基團中的每一個是未經(jīng)取代的或經(jīng)一個或多個選自下組基團取代的鹵素、羥基、氨基、硝基、羧基、甲酰基、氰基、(C1-C4)烷基、(C1-C4)鹵烷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C1-C4)烷基羰基、(C1-C4)烷氧基羰基,并且在雜芳基的情形下,也可以為氧代基,其中在上述基團中的雜芳基在每種情況下各自獨立地為單-、二-或三環(huán)雜芳族環(huán)系,其中至少1個環(huán)含有一個或多個選自N、O和S的雜原子(優(yōu)選1、2或3個雜原子),并且含有總計5至14(優(yōu)選5至7)個環(huán)原子,其中至少一個環(huán)是完全不飽和的(任何其它的環(huán)是不飽和的,或部分或完全氫化的);并且雜環(huán)基為具有3至7個環(huán)原子和1至3個選自N、O和S的雜原子的雜環(huán)基團;R2為(C1-C6)烷基、(C3-C9)環(huán)烷基、(C1-C6)烷基、(C2-C6)烯基、(C2-C6)炔基、(C1-C4)烷氧基-(C1-C4)烷基;R3為(C1-C6)烷基、(C2-C6)烯基、(C2-C6)炔基、苯基-(CH2)m或雜芳基,其中雜芳基為單-、二-或三環(huán)雜芳族環(huán)系,其中至少1個環(huán)含有一個或多個選自N、O和S的雜原子(優(yōu)選1、2或3個雜原子),并且含有總計5至14(優(yōu)選5至7)個環(huán)原子,其中至少一個環(huán)是完全不飽和的(任何其它的環(huán)是不飽和的,或部分或完全氫化的),并且所述環(huán)是未經(jīng)取代的或經(jīng)一個或多個選自下組的基團取代的鹵素、羥基、氨基、硝基、羧基、甲?;?、氰基、(C1-C4)烷基、(C1-C4)鹵烷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C1-C4)烷基羰基、(C1-C4)烷氧基羰基和氧;R4、R6、R8、R9和R10各自獨立地為H或(C1-C6)烷基;R5為H或R3;R7為如對于R3所定義的,其中m為0;m為0或1,并且n為0、1或2。
這些化合物具有有價值的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性質(zhì)。
本發(fā)明還包括式(I)化合物的任何立體異構(gòu)體、對映異構(gòu)體、幾何異構(gòu)體或互變異構(gòu)體,及其混合物。典型的互變異構(gòu)體形式的實例如下示于結(jié)構(gòu)式(Ie)和(If)中。
術(shù)語“農(nóng)業(yè)上可接受的鹽”指其陰離子或陽離子是已知的、并且是在本領(lǐng)域可接受的形成農(nóng)業(yè)用途的鹽。
適宜的具有堿的鹽類,例如由含有羧酸基團的式(I)化合物形成的鹽,包括堿金屬(如鈉和鉀)、堿土金屬(如鈣和鎂),以及銨鹽。該銨鹽包括銨鹽(NH4+)和有機胺的銨鹽(例如二乙醇胺、三乙醇胺、辛胺、嗎啉和二辛基甲胺鹽),以及季銨鹽(NR4+)。適宜的酸加成鹽,如由含氨基的式(I)化合物形成的鹽,包括與無機酸形成的鹽,例如鹽酸鹽、硫酸鹽、磷酸鹽和硝酸鹽以及與有機酸如乙酸形成的鹽。
在本發(fā)明的說明書中,包括所附的權(quán)利要求
書中,上述的取代基具有如下含義“雜芳基”為單-、二-或多環(huán)雜芳族環(huán)系,其中至少1個環(huán)含有一個或多個選自N、O和S的雜原子(優(yōu)選1、2或3個雜原子),并且其含有總計5至14(優(yōu)選5至7)個環(huán)原子,其中至少一個環(huán)是完全不飽和的(任何其它的環(huán)是不飽和的,或部分或完全氫化的)。該雜芳基為例如吡啶基、嘧啶基、達嗪基、吡嗪基、三嗪基、噻吩基、噻唑基、噻二唑基、唑基、異唑基、呋喃基、吡咯基、吡唑基、咪唑基、三唑基、苯并噻吩基、苯并呋喃基、吲哚基、異噻唑基、苯并三唑基、苯并異唑基、異吲哚基、苯并唑基、苯并咪唑基、喹啉基、四氫喹啉基、異喹啉基、二氫吲哚基、苯并[1,4]-二烷基或6,7,8,9-四氫吡啶[1,2-a]吲哚基。“雜芳基”可以是未經(jīng)取代或經(jīng)取代的,優(yōu)選經(jīng)選自下組的一個或多個基團(優(yōu)選1、2或3個基團)取代的鹵素、烷氧基、鹵烷氧基、烷硫基、鹵烷硫基、羥基、氨基、硝基、羧基、氰基、烷氧基羰基、烷基羰基、甲?;被柞;?、單-和二烷基氨基羰基,經(jīng)取代的氨基例如?;被?、單-和二烷基氨基,以及烷基亞磺?;?、鹵烷基亞磺?;?、烷基磺酰基、鹵烷基磺酰基、烷基、鹵烷基和氧基。該氧基還可以存在于雜環(huán)原子中,其中可以有不同的氧化數(shù),例如在N和S的情形下。
在式(I)和所有的如下結(jié)構(gòu)式中,基團烷基、烷氧基、鹵烷基、鹵烷氧基、烷基氨基和烷硫基以及相應(yīng)的不飽和和/或經(jīng)取代的基團在碳架中是直鏈或支鏈的。除非另有定義,對于這些基團而言,更低的碳架例如具有1至6個碳原子,或在不飽和基團中具有2至6個碳原子是優(yōu)選的。
鹵素指氟、氯、溴或碘。
在基團名稱前的術(shù)語“鹵代”指該基團部分或完全被鹵代,即,以任何結(jié)合被F、Cl、Br或I取代。
表達式“(C1-C6)烷基”指具有1、2、3、4、5或6個碳原子(括號中所示的C原子范圍)的直鏈或支鏈非環(huán)狀飽和烴基,如甲基、乙基、丙基、異丙基、1-丁基、2-丁基、2-甲基丙基或叔丁基。這同樣適用于復(fù)合基團例如“烷氧基烷基”中的烷基。
烷基以及在復(fù)合基團中,除非另有說明,優(yōu)選具有1至4個碳原子。
“(C1-C6)鹵烷基”指在所述表達式“(C1-C6)烷基”中,一個或多個氫原子由相同數(shù)量的相同或不同鹵素原子所取代的烷基,例如單鹵烷基、全鹵烷基、CF3、CHF2、CH2F、CHFCH3、CF3CH2、CF3CF2、CHF2CF2、CH2FCHCl、CH2Cl、CCl3、CHCl2或CH2CH2Cl。
“(C1-C4)烷氧基-(C1-C6)烷基”指經(jīng)(C1-C4)烷氧基取代的(C1-C6)烷基。
“(C1-C6)烷基-S(O)n”指(C1-C6)烷硫基、烷基亞磺?;蛲榛酋;?,例如甲硫基、甲基亞磺酰基或甲基磺?;?。
“(C1-C6)烷氧基”指碳鏈具有所述表達式“(C1-C6)烷基”含義的烷氧基?!胞u烷氧基”為例如OCF3、OCHF2、OCH2F、CF3CF2O、OCH2CF3或OCH2CH2Cl。
“(C1-C6)烷基羰基”指羰基相連的(C1-C6)烷基。
“(C1-C6)烷氧基羰基”指與羰基相連的(C1-C6)烷氧基。
“(C2-C6)-烯基”指具有相應(yīng)于該所示范圍的碳原子數(shù)的直鏈或支鏈無環(huán)碳鏈,并且其包含至少一個可位于各不飽和基團任何位置的雙鍵?!?C2-C6)-烯基”相應(yīng)地指例如乙烯基、烯丙基、2-甲基-2-丙烯基、2-丁烯基、戊烯基、2-甲基戊烯基或己烯基。
“(C2-C6)-炔基”指具有相應(yīng)于該所示范圍的碳原子數(shù)的直鏈或支鏈無環(huán)碳鏈,并且其包含至少一個可位于各不飽和基團任何位置的三鍵?!?C2-C6)-炔基”相應(yīng)地指例如炔丙基、1-甲基-2-丙炔基、2-丁炔基或3-丁炔基。
“(C3-C6)-環(huán)烷基”指單環(huán)烷基,例如環(huán)丙基、環(huán)丁基、環(huán)戊基或環(huán)己基。
“雜環(huán)基”指可以為飽和、不飽和或雜芳族的基團;其優(yōu)選在雜環(huán)上包含一個或多個,優(yōu)選1、2或3個選自N、O和S的雜原子;該基團優(yōu)選地為具有3至7個環(huán)原子的脂肪族雜環(huán)基,或具有5或6個環(huán)原子的雜芳族基團。該雜環(huán)基可以為例如雜芳族基團或環(huán)(雜芳基),例如其中至少一個環(huán)包含一個或多個雜原子的單-、二-或多環(huán)芳族系例如吡啶基、嘧啶基、達嗪基、吡嗪基、三嗪基、噻吩基、噻唑基、噻二唑基、唑基、異唑基、呋喃基、吡咯基、吡唑基、咪唑基和三唑基,或者是部分或完全氫化的基團如環(huán)氧乙基、氧雜環(huán)丁基、氧雜環(huán)戊基(=四氫呋喃基)、烷基、吡咯烷基、哌啶基、哌嗪基、二氧雜環(huán)戊基、唑啉基、異唑啉基、唑烷基、異唑烷基和嗎啉基。對于經(jīng)取代的雜環(huán)基而言,適宜的取代基為如下所示的取代基,并且也可以為氧。該氧基還可以存在于雜環(huán)原子中,其中可以有不同的氧化數(shù),例如在N和S的情形下。
經(jīng)取代的基團如經(jīng)取代的烷基、烯基、炔基、芳基、苯基、芐基、雜環(huán)基和雜芳基為例如源自未經(jīng)取代骨架的經(jīng)取代基團,取代基為例如一個或多個優(yōu)選1、2或3個選自下組的基團鹵素、烷氧基、鹵烷氧基、烷硫基、羥基、氨基、硝基、羧基、氰基、疊氮基、烷氧基羰基、烷基羰基、甲?;?、氨基甲酰基、單-和二烷基氨基羰基、經(jīng)取代的氨基例如酰基氨基、單-和二烷基氨基,以及烷基亞磺酰基、鹵烷基亞磺?;?、烷基磺?;?、鹵烷基磺酰基,并且在環(huán)狀基團的情形下,也可以為烷基和鹵烷基。
在本文中,所定義的“一個或多個選自下組的基團”應(yīng)理解為指選自指定基團組的一個或多個相同或不同基團,除非另有特別地限定。
術(shù)語“經(jīng)取代的基團”例如經(jīng)取代的烷基以及類似物包括,除所示的飽和含烴基團外的相應(yīng)不飽和脂肪族和芳族基團,例如未經(jīng)取代的或經(jīng)取代的烯基、炔基、烯氧基、炔氧基、苯基、苯氧基等作為取代基。在環(huán)中具有脂肪族基團的經(jīng)取代的環(huán)狀基團的情形中,這也包括其取代基通過雙鍵連于環(huán)上的環(huán)系,例如經(jīng)亞烷基如亞甲基或亞乙基取代的。
在具有碳原子的情形下,具有1至4個碳原子,尤其是1或2個碳原子是優(yōu)選的。優(yōu)選的取代基通常選自下組鹵素如氟和氯,(C1-C4)烷基,優(yōu)選甲基或乙基,(C1-C4)鹵烷基優(yōu)選三氟甲基,(C1-C4)烷氧基優(yōu)選甲氧基或乙氧基,(C1-C4)鹵烷氧基,硝基和氰基。在本文中尤其優(yōu)選的是取代基甲基,甲氧基和氯。
優(yōu)選Y為OH;或X和Y與相連的兩個碳原子一起形成如上所定義的式(A)的環(huán)。
優(yōu)選X為CO2R2或H;并且Y為OH;或X和Y與相連的兩個碳原子一起形成如上式(A)的環(huán),其中Q、T、W和V均為CR11,R11為如上所定義,并且R10為H。
優(yōu)選R1和R11各自獨立地為H、鹵素、羥基、氨基、硝基、甲?;Ⅳ然?、氰基、氰硫基、氨基羰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C1-C4)烷基羰基、(C1-C4)烷氧基羰基、(C1-C4)烷基氨基羰基、二[(C1-C4)烷基]氨基羰基、N-(C1-C4)烷?;被-(C1-C4)烷?;?N-(C1-C4)烷基氨基、氨磺酰基、N-(C1-C4)烷基氨磺?;?、N,N-二[(C1-C4)烷基]氨磺?;?C3-C6)環(huán)烷基、(C1-C4)烷基、(C2-C4)烯基和(C2-C4)炔基,其中最后3個所述基團中的每一個是未經(jīng)取代的或經(jīng)一個或多個選自下組基團取代的鹵素、羥基、氨基、硝基、羧基、氰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C3-C6)環(huán)烷基、(C1-C4)烷基羰基、(C1-C4)烷氧基羰基或苯基、苯氧基、苯硫基、雜環(huán)基、雜芳氧基和雜芳硫基,其中最后6個所述基團中的每一個是未經(jīng)取代的或具有一個或多個選自下組的取代基鹵素、硝基、氰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鹵烷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羰基和(C1-C4)烷氧基羰基;
或苯基、苯氧基、苯硫基、苯基羰基、雜芳基、雜芳氧基和雜芳硫基,其中最后7個所述基團中的每一個是未經(jīng)取代的或經(jīng)一個或多個選自下組基團取代的鹵素、羥基、氨基、硝基、羧基、氰基、(C1-C4)烷基、(C1-C4)鹵烷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C1-C4)烷基羰基、(C1-C4)烷氧基羰基,并且在雜芳基的情形下,也可以為氧代基,其中在上述基團中的雜芳基在每種情況下各自獨立地為單-、二-或三環(huán)雜芳族環(huán)系,其中至少1個環(huán)含有一個或多個選自N、O和S的雜原子(優(yōu)選1、2或3個雜原子),并且含有總計5至14(優(yōu)選5至7)個環(huán)原子,其中至少一個環(huán)是完全不飽和的(任何其它的環(huán)是不飽和的,或部分或完全氫化的);并且雜環(huán)基為具有3至7個環(huán)原子和1至3個選自N、O和S的雜原子的雜環(huán)基團。
更優(yōu)選R1和R11各自獨立地為H、鹵素、羥基、氨基、硝基、甲酰基、羧基、氰基、氰硫基、氨基羰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C1-C4)烷基羰基、(C1-C4)烷氧基羰基、(C1-C4)烷基氨基羰基、二[(C1-C4)烷基]氨基羰基、N-(C1-C4)烷?;被?、N-(C1-C4)烷?;?N-(C1-C4)烷基氨基、氨磺?;?、N-(C1-C4)烷基氨磺?;?、N,N-二[(C1-C4)烷基]氨磺?;?C3-C6)環(huán)烷基、(C1-C4)烷基、(C2-C4)烯基和(C2-C4)炔基,其中最后3個所述基團中的每一個是未經(jīng)取代的或經(jīng)一個或多個選自下組基團取代的鹵素、羥基、氨基、氰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C3-C6)環(huán)烷基、(C1-C4)烷氧基羰基和苯基,其中最后所述的基團是未經(jīng)取代的或具有一個或多個選自下組的取代基鹵素、硝基、氰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鹵烷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羰基和(C1-C4)烷氧基羰基;或苯基、苯氧基和雜芳基,其中最后3個所述基團中的每一個是未經(jīng)取代的或經(jīng)一個或多個選自下組基團取代的鹵素、羥基、氨基、硝基、羧基、氰基、(C1-C4)烷基、(C1-C4)鹵烷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C1-C4)烷基羰基、(C1-C4)烷氧基羰基,并且在雜芳基的情形下,也可以為氧代基,其中在上述基團中的雜芳基在每種情況下各自獨立地為單-、二-或三環(huán)雜芳族環(huán)系,其中至少1個環(huán)含有一個或多個選自N、O和S的雜原子(優(yōu)選1、2或3個雜原子),并且含有總計5至14(優(yōu)選5至7)個環(huán)原子,其中至少一個環(huán)是完全不飽和的(任何其它的環(huán)是不飽和的,或部分或完全氫化的);并且雜環(huán)基為具有3至7個環(huán)原子和1至3個選自N、O和S的雜原子的雜環(huán)基團。
更優(yōu)選地,R1和R11各自獨立地為H、鹵素、OH、NO2、CN、CO2H、(C1-C4)烷基、(C1-C4)鹵烷基、(C1-C4)烷氧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烷基羰基和(C1-C4)烷氧基羰基。
優(yōu)選R10為H。
優(yōu)選用于本發(fā)明的式(I)化合物類是如下化合物,其中X為CO2R2或H;并且Y為OH;或X和Y與相連的兩個碳原子一起形成如上式(A)的環(huán),其中Q、T、W和V均為CR11;R1和R11各自獨立地為H、鹵素、羥基、氨基、硝基、甲?;?、羧基、氰基、氰硫基、氨基羰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C1-C4)烷基羰基、(C1-C4)烷氧基羰基、(C1-C4)烷基氨基羰基、二[(C1-C4)烷基]氨基羰基、N-(C1-C4)烷酰基氨基、N-(C1-C4)烷?;?N-(C1-C4)烷基氨基、氨磺酰基、N-(C1-C4)烷基氨磺?;?、N,N-二[(C1-C4)烷基]氨磺?;?C3-C6)環(huán)烷基或(C1-C4)烷基、(C2-C4)烯基和(C2-C4)炔基,其中最后3個所述基團中的每一個是未經(jīng)取代的或經(jīng)一個或多個選自下組基團取代的鹵素、羥基、氨基、硝基、羧基、氰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C3-C6)環(huán)烷基、(C1-C4)烷基羰基、(C1-C4)烷氧基羰基或苯基、苯氧基、苯硫基、雜環(huán)基、雜芳氧基和雜芳硫基,并且最后6個所述基團中的每一個是未經(jīng)取代的或具有一個或多個選自下組的基團鹵素、硝基、氰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鹵烷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羰基和(C1-C4)烷氧基羰基;或苯基、苯氧基、苯硫基、苯基羰基、雜芳基、雜芳氧基和雜芳硫基,其中最后7個所述基團中的每一個是未經(jīng)取代的或經(jīng)一個或多個選自下組基團取代的鹵素、羥基、氨基、硝基、羧基、氰基、(C1-C4)烷基、(C1-C4)鹵烷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C1-C4)烷基羰基、(C1-C4)烷氧基羰基,并且在雜芳基的情形下,也可以為氧代基,其中在上述基團中的雜芳基在每種情況下各自獨立地為單-、二-或三環(huán)雜芳族環(huán)系,其中至少1個環(huán)含有一個或多個選自N、O和S的雜原子(優(yōu)選1、2或3個雜原子),并且含有總計5至14(優(yōu)選5至7)個環(huán)原子,其中至少一個環(huán)是完全不飽和的(任何其它的環(huán)是不飽和的,或部分或完全氫化的);并且雜環(huán)基為具有3至7個環(huán)原子和1至3個選自N、O和S的雜原子的雜環(huán)基團;并且R10為H。
進一步優(yōu)選的用于本發(fā)明的式(I)化合物類是如下化合物,其中X為CO2R2或H;并且Y為OH;或X和Y與相連的兩個碳原子一起形成如上式(A)的環(huán),其中Q、T、W和V均為CR11;R1和R11各自獨立地為H、鹵素、羥基、氨基、硝基、甲酰基、羧基、氰基、氰硫基、氨基羰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C1-C4)烷基羰基、(C1-C4)烷氧基羰基、(C1-C4)烷基氨基羰基、二[(C1-C4)烷基]氨基羰基、N-(C1-C4)烷?;被?、N-(C1-C4)烷?;?N-(C1-C4)烷基氨基、氨磺?;-(C1-C4)烷基氨磺?;,N-二[(C1-C4)烷基]氨磺酰基、(C3-C6)環(huán)烷基或(C1-C4)烷基、(C2-C4)烯基和(C2-C4)炔基,其中最后3個所述基團中的每一個是未經(jīng)取代的或經(jīng)一個或多個選自下組基團取代的鹵素、羥基、氨基、氰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C3-C6)環(huán)烷基、(C1-C4)烷氧基羰基和苯基,其中最后所述基團是未經(jīng)取代的或具有一個或多個選自下組的取代基鹵素、硝基、氰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鹵烷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羰基和(C1-C4)烷氧基羰基;或苯基、苯氧基和雜芳基,其中最后3個所述基團中的每一個是未經(jīng)取代的或經(jīng)一個或多個選自下組基團取代的鹵素、羥基、氨基、硝基、羧基、氰基、(C1-C4)烷基、(C1-C4)鹵烷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C1-C4)烷基羰基、(C1-C4)烷氧基羰基,并且在雜芳基的情形下,也可以為氧代基,其中在上述基團中的雜芳基在每種情況下各自獨立地為單-、二-或三環(huán)雜芳族環(huán)系,其中至少1個環(huán)含有一個或多個選自N、O和S的雜原子(優(yōu)選1、2或3個雜原子),并且含有總計5至14(優(yōu)選5至7)個環(huán)原子,其中至少一個環(huán)是完全不飽和的(任何其它的環(huán)是不飽和的,或部分或完全氫化的);并且雜環(huán)基為具有3至7個環(huán)原子和1至3個選自N、O和S的雜原子的雜環(huán)基團;并且R10為H。
進一步優(yōu)選的用于本發(fā)明的式(I)化合物類是如下化合物,其中X和Y與相連的兩個碳原子一起形成如上式(A)的環(huán);其中Q、T、W和V均為CR11;
R1為H、鹵素或(C1-C6)烷氧基;R10為H;并且R11為H、鹵素、硝基、氰基、氨磺?;?、(C1-C6)烷基或(C1-C6)鹵烷基。
進一步優(yōu)選的用于本發(fā)明的式(I)化合物類是如下化合物,其中X為H;Y為OH;并且R1為H、鹵素或(C1-C6)烷氧基。
進一步優(yōu)選的用于本發(fā)明的式(I)化合物類是如下化合物,其中X為CO2R2;Y為OH;R1為H、鹵素或(C1-C6)烷氧基;并且R2為(C1-C6)烷基。
進一步優(yōu)選的用于本發(fā)明的式(I)化合物類是如下化合物,其中X為H;Y為NHNHR3;R1為H、鹵素或(C1-C6)烷氧基;并且R3為經(jīng)鹵素取代的苯基;或經(jīng)一個或多個選自(C1-C6)烷基和硝基取代的吡唑基;或經(jīng)一個或多個選自鹵素和(C1-C6)鹵烷基取代的吡啶基;或苯并噻唑基。
進一步優(yōu)選的用于本發(fā)明的式(I)化合物類是如下化合物,其中X為H;Y為NHNHC(=S)NHR6,或R1為H或(C1-C6)烷氧基;并且R6為(C1-C6)烷基。
上述式(I)化合物可以通過應(yīng)用或適應(yīng)已知方法(即在此之前所使用的或文獻所描述的方法)來制得。
在如下的描述中,當(dāng)沒有對式中所出現(xiàn)的符號進行特別定義時,應(yīng)理解為“如上所定義”,其與說明書中對每個符號首次定義相一致。
應(yīng)理解的是在如下的方法描述中,可以以不同的順序先后進行,并且需要適宜的保護基團來進行化合物篩選。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特征,式(I)化合物(其中X為CO2R2,Y為OH并且R1如上所定義)可以通過利用強堿環(huán)化式(II)化合物制得 其中R1和R2如上所定義,并且Ra為(C1-C6)烷基,優(yōu)選甲基或乙基。該反應(yīng)通常在惰性溶劑例如N,N-二甲基甲酰胺和/或甲苯中,在溫度為-20℃至100℃,優(yōu)選-10℃至80℃下進行。優(yōu)選的堿為堿金屬氫化物例如氫化鈉或氫化鉀,或堿金屬醇鹽例如叔丁醇鉀。所使用的堿的量典型地為2至5摩爾當(dāng)量,優(yōu)選2至3摩爾當(dāng)量。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特征,式(I)化合物(其中X為H,Y為OH并且R1如上所定義)可以通過式(II)化合物的水解-脫羧反應(yīng)制得。該水解-脫羧反應(yīng)通常在溶劑例如二甲亞砜和水中,在溫度為80℃至200℃,優(yōu)選120℃至170℃下,通過加熱進行。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特征,式(I)化合物(其中X和Y與兩個相連的碳原子一起形成上述式(A)的環(huán),并且R1、R10、Q、T、W和V如上所定義)可以通過式(I)化合物(其中X為CO2R2,Y為OH并且R1如上所定義)與式(III)的肼化合物反應(yīng)制得 其中R10如上所定義,獲得相應(yīng)的式(Ia)的腙衍生物 隨后通過Fischer閉環(huán)反應(yīng)獲得式(Ib)的化合物 腙(Ia)的形成通常在溶劑如乙酸中,在溫度為50℃至100℃下,利用式(III)的肼或其酸式鹽如鹽酸鹽,在弱堿如乙酸鈉存在下進行。在Fischer反應(yīng)中可以分離腙或直接使用,其通常用強酸優(yōu)選硫酸,在溶劑例如乙酸,在溫度為50℃至100℃下通過加熱進行。
式I化合物(其中X為CO2R2或H;Y為NHNR3R4、NHNHC(=Z)NR5R6或NHNHC(=Z)CR7R8R9,并且R1如上所定義)可以通過將相應(yīng)的式(I)化合物(其中X為CO2R2或H;Y為OH,并且R1如上所定義)與式(IV)、(V)或(VI)的肼化合物反應(yīng)制得NHNR3R4(IV) NH2NHC(=Z)NR5R6(V) NH2NHC(=Z)CR7R8R9(VI)
該反應(yīng)通常通過上述用于制備式(Ia)的腙化合物的相同方法來進行。
式(II)、(III)、(IV)、(V)和(VI)是已知的或可以通過已知方法制得。
通過上述方法可以合成式(I)化合物的集合,其還可以用并列進行的方式加以制備,并且其可以用手工、半自動或全自動的方式進行。本文中,有可能例如將反應(yīng)步驟、產(chǎn)物或中間產(chǎn)物的精處理或提純自動化??傮w上對此理解為一種例如由S.H.DeWitt在“Annual Reportsin Combinatorial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DiversityAutomatedSynthesis(組合化學(xué)和分子多樣性年報自動化合成)”,第1冊,Escom,1997,第69至77頁中所描述的步驟。
一系列的商購可得的裝置可以以其可用的形式用于并行的反應(yīng)實施及精處理,例如Stem公司(Woodrolfe Road,Tollesbury,Essex,CM9 8SE,英國),或Radleys Discovery Technologies(SaffronWalden,Essex,CB11 3AZ英國)提供的裝置。用于并列進行提純式(I)的化合物或在制備過程中獲得的中間產(chǎn)物的裝置還有色譜儀,例如來自ISCO,Inc.,4700 Superior Street,Lincoln,NE 68504,USA的裝置。所述裝置導(dǎo)致其中將各個工作步驟自動化、在工作步驟之間卻必須手工操作進行的具有標準組件的工藝流程。這也可以通過使用部分或完全整合的自動化體系而避免,其中將需要的自動化組件例如通過機器人來操作。所述自動化系統(tǒng)例如可以從ZymarkCorporation,Zymark Center,Hopkinton,MA 01748,USA獲得。
除上述描述之外,式(I)化合物可以部分或完全通過固相輔助的方法制備。對此,將合成或為適于所需操作的經(jīng)調(diào)整的合成的各中間步驟或所有中間步驟與合成樹脂相結(jié)合。固相輔助的合成方法在專業(yè)文獻中有足夠的描述,例如Barry A.Bunin在“組合標記(TheCombinatorial Index)”,由Academic Press出版,1998中的描述。
對于經(jīng)固相輔助的合成方法的應(yīng)用有一系列文獻已知的報告,其順序可以手工或自動方式實施。例如所使用的“茶包法”(Houghten,US 4,631,2ll;Houghten等人,Proc.Natl.Acad.Sci.,1985,82,5131-5135)可以半自動化,其是IRORI公司(11149 North TorreyPines Road,La Jolla,CA 92037,USA)的產(chǎn)品。經(jīng)固相輔助的并行合成法例如可通過公司Argonaut Technologies,Inc.,(887Industrial Road,San Carlos,CA 94070,USA)或MultiSyn Tech GmbH(Wullener Feld 4,58454 Witten,德國)的裝置達到自動化。
根據(jù)在此描述的方法制備以物質(zhì)集合或物質(zhì)庫形式的式(I)化合物。因此本發(fā)明的主題也涉及包含至少兩種式(I)化合物及其前體的式(I)化合物集合庫。
下面的非限制性實施例說明式(I)化合物的制備。
A.化學(xué)實施例實施例15-羥基-7,8-二甲氧基-2-氧代-2,3-二氫-1H-苯并[b]氮雜-4-羧酸乙酯(化合物2.4)在氬氣下,將4,5-二甲氧基-2-[(4-乙氧基-1,4-二氧丁基)氨基]苯甲酸乙酯(5.940g,16mmol)和N,N-二甲基甲酰胺(7.5ml)的甲苯(60ml)溶液滴加至經(jīng)攪拌的粉末狀氫化鈉(80%,2.57g,85.7mmol)的甲苯(70ml)懸浮液中。在停止出現(xiàn)氫后,將混合物于80℃下,在氬氣中攪拌7小時,隨后冷卻至20℃,并且順序滴加乙酸(5ml)和水(40ml)。加入鹽水(100ml),并且干燥有機相(硫酸鈉),并進行蒸發(fā),獲得白色固體狀的標題化合物(2.842g,產(chǎn)率55%),mp 218℃;1H-NMR(DMSO-d6,300MHz)δ(ppm)=12.7(br s;1H),7.96(s;1H),7.3(s;1H),6.49(s;1H),4.32(q;2H),3.95和3.93(s;6H),3.1(s;2H),1.38(t;3H)。
實施例27,8-二甲氧基-1H-苯并氮雜-2,5(3H,4H)-二酮(化合物3.2)在氬氣中,將2,3-二氫-7,8-二甲氧基-5-羥基-2-氧代-1H-[1]-苯并氮雜-4-羧酸乙酯(0.614g,1.9mmol)和水(1ml)在二甲亞砜(20ml)中的溶液于150℃下進行攪拌。加熱1小時和3小時后各加入一份水(1ml)。總計于150℃下攪拌6小時后,將混合物冷卻至20℃,注入冰冷卻水(20ml)中,并且讓其于4℃下靜置過夜。濾出結(jié)晶,并且用水和己烷洗滌,獲得淡黃色結(jié)晶的標題化合物(0.325g,產(chǎn)率67.7%),mp 230℃;1H-NMR(DMSO-d6,300MHz)δ(ppm)=8.42(s;1H),7.5(s;1H),6.43(s;1H),3.96和3.92(s;6H),2.90(m,2H),2.8(m;2H)。
實施例39-溴代-7,12-二氫吲哚并[3,2-d][1]-苯并氮雜-6(5H)-酮(化合物1.2)向1H-[1]苯并氮雜-2,5(3H,4H)-二酮(0.247g,1.3mmol)的乙酸(5ml)懸浮液中加入4-溴苯基肼氫氯化物(0.532g,2.3mmol)和乙酸鈉(0.195g,2.3mmol),并且在氬氣下攪拌。將該化合物于70℃下加熱3小時,隨后進行冷卻,并且在于70℃下再加熱3小時前加入濃硫酸(0.5ml)。將漿料注入10%乙酸鈉水溶液(20ml)中,并且濾出沉淀,獲得膏狀固體的標題化合物(0.367g,產(chǎn)率79.6%),mp>300℃;1H-NMR(DMSO-d6,300MHz)δ(ppm)=11.82(s;1H),10.1(s;1H),7.89(d;1H),7.74(dd;1H),7.41-7.36(m;2H),7.30-7.21(m;3H),3.51(s;2H)。
實施例45-[(1,3-二甲基-4-硝基-1H-吡唑-5-基)亞肼基]-7,8-二甲氧基-1,3,4,5-四氫-苯并[b]氮雜-2-酮(化合物4.2)在氬氣下,將1,3-二甲基-4-硝基-1H-吡唑-5-基-肼(0.073g,0.4mmol)攪拌加至7,8-二甲氧基-1H-[1]苯并氮雜-2,5(3H,4H)-二酮(0.100g,0.4mmol)的乙酸(5ml)懸浮液中。將該混合物于70℃下加熱2天,進行冷卻,并且加入水(5ml)。隨后濾出沉淀,獲得黃色固體狀的標題化合物(0.019g,產(chǎn)率11.5%);1H-NMR(DMSO-d6,300MHz)δ(ppm)=12.8(v br s;1H),9.59(s;1H),7.2(s;1H),6.63(s;1H),3.96(s;3H),3.75-3.77(s,6H),3.05(brt,2H),2.57(br t,2H),2.35(s,3H)。
如下的中間體實施例說明用于合成上述實施例的中間體的制備。
中間體實施例14,5-二甲氧基-2-[(4-乙氧基-1,4-二氧丁基)氨基]苯甲酸乙酯在氮氣下,將乙基丁二酰氯(1.284g,5.7mmol)的甲苯(15ml)溶液攪拌滴加至冷卻的2-氨基-4,5-二甲氧基苯甲酸乙酯(1.240g,7.4mmol)和吡啶(0.67ml)的甲苯(1ml)溶液中。將所得的懸浮液于20℃下攪拌4小時,隨后加入水(13ml)和二氯甲烷。用鹽酸(10%)和碳酸鈉水溶液(5%)洗滌有機相,進行干燥(硫酸鈉)和蒸發(fā)。將殘余物從乙醇中結(jié)晶,獲得無色結(jié)晶狀的標題化合物(1.42g,產(chǎn)率70%),熔點125℃;1H-NMR(DMSO-d6,300MHz)δ(ppm)=11.26(br s;1H),8.43(s;1H),7.46(s;1H),4.39(q,2H),4.18(q,2H),3.92(s,3H),3.87(s;3H),2.75(m;4H),1.42(t,3H),1.23(t,3H)。
下面示于表1至4中的式(I)化合物也優(yōu)選用于本發(fā)明中,并且根據(jù),或類似于上述實施例1至4或上述常規(guī)方法制得。
如下的縮寫用于表中“Cpd”指化合物號。給定的化合物號僅用于參考目的。“Me”指甲基,“Et”指乙基,“Ph”指苯基,并且“MeO”指甲氧基。
“Dec.”指化合物在熔點前分解。
RF指利用1∶1庚烷/乙酸乙酯作為溶劑,在硅膠上由薄層色譜測得的保留時間。
表1式(Ic)的7,12-二氫吲哚并[3,2-d][1]苯并氮雜-6(5H)-酮化合物
表2式(Id)的5-羥基-2-氧代-2,3-二氫-1H-[1]苯并氮雜-4-羧酸乙酯化合物
表3式(Ie)的2,3-二氫-1H-[1]苯并氮雜-4H-2,5-二酮化合物
表4式(If)的2,3-二氫-2-氧代-1H-[1]苯并氮雜-4H-5-腙化合物
本發(fā)明另一方面涉及一種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方法,其中植物為單子葉或雙子葉作物,或其植物局部,優(yōu)選選自經(jīng)濟重要的作物,例如小麥、大麥、黑麥、黑小麥、水稻、玉米、甜菜、棉花或大豆,優(yōu)選玉米、小麥和大豆,以及蔬菜或觀賞植物,所述方法包括將非植物毒性的、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有效量的一種或多種式(I)化合物,任選以與載體和/或表面活性劑的混合物,以及進一步任選以與其它活性化合物(其選自殺螨劑、殺真菌劑、除草劑、殺蟲劑、殺線蟲劑或不同于式(I)所定義化合物的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物質(zhì))的混合物施用至所述植物、長出植物的種子,或其生長區(qū)域。
在具體情形下,意欲將式(I)化合物單獨施用或與其它活性化合物一起直接施用至種子,目前在對于如何進行這類種子處理方面有多種方法,例如通過“薄膜包衣”法,該方法是以形成包含將要施用至種子的可施用聚合物的液體制劑,從而改善化合物在種子上的粘著性、覆蓋性和分布為特征的。
在與式(I)化合物一起施用的其它活性化合物中,其或以一種其它活性化合物施用或以多種其它活性化合物相組合施用,如下化合物是這類其它化合物實例的具體名稱2-苯基苯酚(2-Phenylphenol);8-羥基喹啉磷酸鹽(8-Hydroxyquinoline sulfate);Acibenzolar-S-methyl;Actinovate;Aldimorph;Amidoflumet;氨丙膦酸(Ampropylfos);氨丙膦酸鉀(Ampropylfos-potassium);Andoprim;敵菌靈(Anilazine);氧唑環(huán)(Azaconazole);嘧菌酯(Azoxystrobin);苯霜靈(Benalaxyl);麥銹靈(Benodanil);苯菌靈(Benomyl);Benthiavalicarlb-isopropyl;芐烯酸(Benzamacril);芐烯酸-異丁酯(Benzamacril-isobutyl);雙丙氨酰膦(Bilanafos);樂殺螨(Binapacryl);聯(lián)苯(Biphenyl);聯(lián)苯三唑醇(Bitertanol);滅瘟素(Blasticidin-S);Boscalid;糠菌素(Bromuconazole);硫嘧菌靈(Bupirimate);丁硫啶(Buthiobate);氨丁烷(Butylamine);石硫合劑(Calcium polysulfide);Capsimycin;敵菌丹(Captafol);克菌丹(Captan);多菌靈(Carbendazim);萎銹靈(Carboxin);環(huán)丙酰菌胺(Carpropamid);Carvone;滅螨猛(Chinomethionat);滅瘟唑(Chlobenthiazone);苯咪唑菌(Chlorfenazole);地茂散(Chloroneb);百菌清(Chlorothalonil);乙菌利(Chlozolinate);順式-1-(4-氯苯基)-2-(1H-1,2,4-三唑-1-基)-環(huán)庚醇;Clozylacon;氰霜唑(Cyazofamid);Cyflufenamid;霜脲氰(Cymoxanil);環(huán)丙唑醇(Cyproconazole);嘧菌環(huán)胺(Cyprodinil);酯菌胺(Cyprofuram);咪草酯(Dagger G);咪菌威(Debacarb);苯氟磺胺(Dichlofluanid);二氯萘醌(Dichlone);雙氯酚(Dichlorophen);雙氯氰菌胺(Diclocymet);噠菌酮(Diclomezine);氯硝胺(Dicloran);乙霉威(Diethofencarb);苯嘧甲環(huán)唑(Difenoconazole);Diflumetorim;二甲嘧酚(Dimethirimol);烯酰嗎啉(Dimethomorph);Dimoxystrobin;烯唑醇(Diniconazole);烯唑醇-M(Diniconazole-M);二硝酯(Dinocap);二苯胺(Diphenylamine);吡菌硫(Dipyrithione);滅菌磷(Ditalimfos);二氰蒽醌(Dithianon);多果定(Dodine);肼菌酮(Drazoxolon);克瘟散(Edifenphos);氟環(huán)唑(Epoxiconazole);噻唑菌胺(Ethaboxam);乙嘧酚(Ethirimol);土菌靈(Etridiazole);唑菌酮(Famoxadone);咪唑菌酮(Fenamidone);咪菌腈(Fenapanil);氯苯嘧啶醇(Fenarimol);腈苯唑(Fenbuconazole);甲呋酰胺(Fenfuram);環(huán)酰菌胺(Fenhexamid);種衣酯(Fenitropan);氰菌胺(Fenoxanil);拌種咯(Fenpiclonil);苯銹啶(Fenpropidin);丁苯嗎啉(Fenpropimorph);福美鐵(Ferbam);氟啶胺(Fluazinam);氟螨噻(Flubenzimine);咯菌腈(Fludioxonil);氟酰菌胺(Flumetover);氟嗎啉(Flumorph);氟氯菌核利(Fluoromide);Fluoxastrobin;氟喹唑(Fluquinconazole);呋嘧醇(Flurprimidol);氟硅唑(Flusilazole);磺菌胺(Flusulfamide);氟酰胺(Flutolanil);粉唑醇(Flutriafol);滅菌丹(Folpet);藻菌磷(Fosetyl-Al);藻菌磷(Fosetyl-sodium);麥穗寧(Fuberidazole);呋霜靈(Furalaxyl);呋吡唑靈(Furametpyr);滅菌胺(Furcarbanil);拌種胺(Furmecyclox);雙胍鹽(Guazatine);六氯苯(Hexachlorobenzene);己唑醇(Hexaconazole);霉靈(Hymexazole);抑霉唑(Imazalil);亞胺唑(Imibenconazole);雙胍辛胺乙酸鹽(Iminoctadine triacetate);雙八胍鹽(Iminoctadine tris(albesilate));Iodocarb;種菌唑(Ipconazole);異稻瘟凈(Iprobenfos);異菌脲(Iprodione);異丙菌胺(Iprovalicarb);Irumamycin;稻瘟靈(Isoprothiolane);氯苯咪菌酮(Isovaledione);春雷霉素(Kasugamycin);亞胺菌(Kresoxim-methyl);代森錳鋅(Mancozeb);代森錳(Maneb);Meferimzone;嘧菌胺(Mepanipyrim);滅銹胺(Mepronil);甲霜靈(Metalaxyl);精甲霜靈(Metalaxyl-M);葉菌唑(Metconazole);磺菌威(Methasulfocarb);呋菌胺(Methfuroxam);1-(2,3-二氫-2,2-二甲基-1H-茚-1-基)-1H-咪唑-5-羧酸甲酯;2-[[[環(huán)丙基[(4-甲氧基苯基)亞氨基]甲基]硫代]甲基]-α-(甲氧基亞甲基)-苯乙酸甲酯;2-[2-[3-(4-氯-苯基)-1-甲基-烯丙亞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代森聯(lián)(Metiram);苯氧菌胺(Metominostrobin);Metrafenone;噻菌胺(Metsulfovax);米多霉素(Mildiomycin);碳酸二氫鉀;腈菌唑(Myclobutanil);甲菌利(Myclozolin);N-(3-乙基-3,5,5-三甲基-環(huán)己基)-3-甲?;被?2-羥基-苯甲酰胺;N-(6-甲氧基-3-吡啶基)-環(huán)丙烷羧酰胺;N-丁基-8-(1,1-二甲基乙基)-1-氧雜螺[4.5]癸烷-3-胺;多馬霉素(Natamycin);異丙消(Nitrothal-isopropyl);Noviflumuron;氟苯嘧啶醇(Nuarimol);呋酰胺(Ofurace);Orysastrobin;霜靈(Oxadixyl);喹菌酮(Oxolinic acid);咪唑(Oxpoconazole);氧化萎銹靈(Oxycarboxin);Oxyfenthiin;多效唑(Paclobutrazole);稻瘟酯(Pefurazoate);戊菌唑(Penconazole);戊菌隆(Pencycuron);Penthiopyrad;氯瘟磷(Phosdiphen);四氯苯酞(Phthalide);Picobenzamid;Picoxystrobin;病花靈(Piperalin);多氧霉素(Polyoxins);Polyoxorim;噻菌靈(Probenazole);咪鮮胺(Prochloraz);腐霉利(Procymidone);霜霉威(Propamocarb);Propanosine-sodium;丙環(huán)唑(Propiconazole);丙森鋅(Propineb);Proquinazid;Prothioconazole;Pyraclostrobin;吡菌磷(Pyrazophos);啶斑肟(Pyrifenox);嘧霉胺(Pyrimethanil);咯喹酮(Pyroquilon);氟吡呋醚(Pyroxyfur);硝吡咯菌素(Pyrrolnitrine);唑喹菌酮(Quinconazole);苯氧喹啉(Quinoxyfen);五氯硝基苯(Quintozene);Silthiofam;硅氟唑(Simeconazole);四硫代碳酸鈉;螺茂胺(Spiroxamine);硫(Sulfur);戊唑醇(Tebuconazole);葉枯酞(Tecloftalam);四氯硝基苯(Tecnazene);四環(huán)唑(Tetcyclacis);四氟醚唑(Tetraconazole);噻菌靈(Thiabendazole);噻菌腈(Thicyofen);噻氟菌胺(Thifluzamide);硫菌靈(Thiophanate-methyl);福美雙(Thiram);Tiadinil;Tioxymid;Tolclofos-methyl;甲苯氟磺胺(Tolylfluanid);三唑酮(Triadimefon);三唑醇(Triadimenol);丁基三唑(Triazbutil);咪唑嗪(Triazoxide);Tricyclamide;三環(huán)唑(Tricyclazole);十三嗎啉(Tridemorph);Trifloxystrobin;氟菌唑(Triflumizole);嗪氨靈(Triforine);滅菌唑(Triticonazole);烯效唑(Uniconazole);有效霉素(ValidamycinA);乙烯菌核利(Vinclozolin);代森鋅(Zineb);福美鋅(Ziram);苯酰菌胺(Zoxamide);(2S)-N-[2-[4-[[3-(4-氯苯基)-2-丙炔基]氧基]-3-甲氧基苯基]乙基]-3-甲基-2-[(甲基磺?;?氨基]-丁酰胺;1-(1-萘基)-1H-吡咯-2,5-二酮;2,3,5,6-四氯-4-(甲基磺酰基)吡啶;2,4-二氫-5-甲氧基-2-甲基-4-[[[[1-[3-(三氟甲基)-苯基]-亞乙基]-氨基]-氧基]-甲基]-苯基]-3H-1,2,3-三唑-3-酮;2-氨基-4-甲基-N-苯基-5-噻唑甲酰胺;2-氯-N-(2,3-二氫-1,1,3-三甲基-1H-茚-4-基)-3-吡啶甲酰胺;3,4,5-三氯-2,6-吡啶二甲腈;3-[(3-溴代-6-氟代-2-甲基-1H-吲哚-1-基)磺?;鵠-N,N-二甲基-1H-1,2,4-三唑-1-磺酰胺;以及銅鹽及其配制品,例如波爾多液;氫氧化銅;環(huán)烷酸銅;氯氧化銅;硫酸銅;硫雜靈;氧化銅;代森錳銅;喹啉銅;棉鈴?fù)?Alanycarb)、涕滅威(Aldicarb)、涕滅砜威(Aldoxycarb)、除害威(Allyxycarb)、滅害威(Aminocarb)、蟲威(Bendiocarb)、丙硫克百威(Benfuracarb)、合必威(Bufencarb)、畜蟲威(Butacarb)、丁酮威(butocarboxim)、丁酮砜威(butoxycarboxim)、甲萘威(Carbaryl)、克百威(Carbofuran)、丁硫克百威(carbosulfan)、除線威(Cloethocarb)、敵蠅威(Dimetilan)、乙硫苯威(Ethiofencarb)、仲丁威(Fenobucarb)、苯硫威(Fenothiocarb)、伐蟲脒(Formetanate)、呋線威(Furathiocarb)、異丙威(Isoprocarb)、威百畝鈉鹽(Metam-sodium)、甲硫威(Methiocarb)、滅多威(Methomyl)、速滅威(Metolcarb)、殺線威(Oxamyl)、抗蚜威(Pirimicarb)、猛殺威(Promecarb)、殘殺威(Propoxur)、硫雙威(Thiodicarb)、久效威(Thiofanox)、混殺威(Trimethacarb)、XMC、滅殺威(Xylylcarb)、乙酰甲胺磷(Acephate)、甲基吡磷(azamethiphos)、谷硫磷(Azinphos(-methyl、-ethyl))、溴硫磷(Bromophos-ethyl)、Bromfenvinfos(-methyl)、特嘧硫磷(Butathiofos)、硫線磷(Cadusafos)、三硫磷(Carbophenothion)、氯氧磷(Chlorethoxyfos)、毒蟲畏(Chlorfenvinphos)、氯甲硫磷(Chlormephos)、毒死蜱(Chlorpyrifos(-methyl/-ethyl))、蠅毒磷(Coumaphos)、苯腈磷(Cyanofenphos)、殺螟腈(Cyanophos)、毒蟲畏(Chlorfenvinphos)、甲基一0五九(Demeton-S-methyl)、磺吸磷(Demeton-S-methylsulphon)、氯亞胺硫磷(Dialifos)、二嗪磷(Diazinon)、除線磷(Dichlofenthion)、敵敵畏/DDVP、百治磷(Dicrotophos)、樂果(Dimethoate)、甲基毒蟲畏(Dimethylvinphos)、蔬果磷(Dioxabenzofos)、乙拌磷(Disulfoton)、EPN、乙硫磷(Ethion)、滅線磷(Ethoprophos)、乙嘧硫磷(Etrimfos)、伐滅磷(Famphur)、苯線磷(Fenamiphos)、殺螟硫磷(Fenitrothion)、線蟲磷(Fensulfothion)、倍硫磷(Fenthion)、吡氟硫磷(Flupyrazofos)、地蟲硫磷(Fonofos)、安硫磷(Formothion)、丁苯硫磷(Fosmethilan)、噻唑磷(Fosthiazate)、庚烯磷(Heptenophos)、碘硫磷(Iodofenphos)、異稻瘟凈(Iprobenfos)、氯唑磷(Isazofos)、異柳磷(Isofenphos)、異丙基O-水楊酸鹽(Isopropyl O-salicylate)、唑磷(Isoxathion)、馬拉硫磷(Malathion)、滅蚜磷(Mecarbam)、蟲螨畏(Methacrifos)、甲胺磷(Methamidophos)、殺撲磷(Methidathion)、速滅磷(Mevinphos)、久效磷(Monocrotophos)、二溴磷(Naled)、氧樂果(Omethoate)、砜吸磷(Oxydemeton-methyl)、對硫磷(Parathion(-methyl/-ethyl))、稻豐散(Phenthoate)、甲拌磷(Phorate)、伏殺硫磷(Phosalone)、亞胺硫磷(Phosmet)、磷胺(Phosphamidon)、磷蟲威(Phosphocarb)、辛硫磷(Phoxim)、嘧啶磷(Pirimiphos(-methyl/-ethyl))、丙溴磷(Profenofos)、丙蟲磷(Propaphos)、胺丙畏(Propetamphos)、丙硫磷(Prothiofos)、發(fā)硫磷(Prothoate)、吡唑硫磷(Pyraclofos)、噠嗪硫磷(Pyridaphenthion)、Pyridathion、喹硫磷(Quinalphos)、硫線磷(Sebufos)、治螟磷(Sulfotep)、硫丙磷(Sulprofos)、丁基嘧啶磷(Tebupirimfos)、雙硫磷(Temephos)、特丁磷(Terbufos)、殺蟲畏(Tetrachlorvinphos)、甲基乙拌磷(Thiometon)、三唑磷(Triazophos)、Triclorfon、蚜滅磷(Vamidothion)、氟丙菊酯(Acrinathrin)、烯丙菊酯(d-順-反式,d-反式)、β-氟氯氰菊酯(beta-Cyfluthrin)、氟氯菊酯(Bifenthrin)、生物烯丙菊酯(Bioallethrin)、生物烯丙菊酯-S-環(huán)戊基-異構(gòu)體、Bioethanomethrin、生物氯菊酯(Biopermethrin)、生物芐呋菊酯(Bioresmethrin)、Chlovaporthrin、順式-氯氰菊酯(Cis-Cypermethrin)、順式-芐呋菊酯(Cis-Resmethrin)、順式-氯菊酯(Cis-Permethrin)、Clocythrin、乙氰菊酯(Cycloprothrin)、氟氯氰菊酯(Cyfluthrin)、氯氟氰菊酯(Cyhalothrin)、氯氰菊酯(α-、β-、θ-、ζ-)、苯醚氰菊酯(Cyphenothrin)、溴氰菊酯(Deltamethrin)、右旋烯炔菊酯(1R-異構(gòu)體)、S-氰戊菊酯(Esfenvalerate)、醚菊酯(Etofenprox)、五氟苯菊酯(Fenfluthrin)、甲氰菊酯(Fenpropathrin)、Fenpyrithrin、氰戊菊酯(Fenvalerate)、Flubrocythrinate、氟氰戊菊酯(Flucythrinate)、三氟醚菊酯(Flufenprox)、氟氯苯菊酯(Flumethrin)、氟胺氰菊酯(Fluvalinate)、Fubfenprox、γ-氯氟氰菊酯(Gamma-Cyhalothrin)、咪炔菊酯(Imiprothrin)、噻嗯菊酯(Kadethrin)、λ-氯氟氰菊酯(Lambda-Cyhalothrin)、Metofluthrin、氯菊酯(順式-、反式-)、苯醚菊酯(1R-反式異構(gòu)體)、炔酮菊酯(Prallethrin)、Profluthrin、Protrifenbute、反滅蟲菊(Pyresmethrin)、芐呋菊酯(Resmethrin)、RU 15525、氟硅菊酯(Silafluofen)、氟胺氰菊酯(Tau-fluvalinate)、七氟菊酯(Tefluthrin)、環(huán)戊烯丙菊酯(Terallethrin)、胺菊酯(-1R-異構(gòu)體)、四溴菊酯(Tralomethrin)、四氟苯菊酯(Transfluthrin)、ZXI 8901、除蟲菊素(除蟲菊)、DDT、茚蟲威(Indoxacarb)、啶蟲脒(Acetamiprid)、Clothianidin、呋蟲胺(Dinotefuran)、吡蟲啉(Imidacloprid)、烯啶蟲胺(Nitenpyram)、硝蟲噻嗪(Nithiazine)、噻蟲啉(Thiacloprid)、噻蟲嗪(Thiamethoxam)、煙堿(Nicotine)、殺蟲磺(Bensultap)、殺螟丹(Cartap)、毒殺芬(Camphechlor)、氯丹(Chlordane)、硫丹(Endosulfan)、γ-HCH、HCH、七氯(Heptachlor)、林丹(Lindane)、甲氧滴滴涕(Methoxychlor)、多殺菌素(Spinosad)、Acetoprole、Ethiprole、氟蟲腈(Fipronil)、氟吡唑蟲(Vaniliprole)、除蟲菌素(Avermectin)、Emamectin、Emamectin-benzoate、雙氫除蟲菌素(Ivermectin)、Milbemycin、苯蟲醚(Diofenolan)、保幼醚(Epofenonane)、苯氧威(Fenoxycarb)、烯蟲乙酯(Hydroprene)、烯蟲炔酯(Kinoprene)、烯蟲酯(Methoprene)、蚊蠅醚(Pyriproxifen)、烯蟲硫酯(Triprene)、環(huán)蟲酰肼(Chromafenozide)、氯蟲酰肼(Halofenozide)、甲氧蟲酰肼(Methoxyfenozide)、蟲酰肼(Tebufenozide)、Bistrifluron、Chlofluazuron、除蟲脲(Diflubenzuron)、啶蜱脲(Fluazuron)、氟螨脲(Flucycloxuron)、氟蟲脲(Flufenoxuron)、氟鈴脲(Hexaflumuron)、虱螨脲(Lufenuron)、氟酰脲(Novaluron)、Noviflumuron、氟幼脲(Penfluron)、氟苯脲(Teflubenzuron)、殺鈴脲(Triflumuron)、噻嗪酮(Buprofezin)、滅蠅胺(Cyromazine)、丁醚脲(Diafenthiuron)、三唑錫(Azocyclotin)、三環(huán)錫(Cyhexatin)、殺螨錫(Fenbutatin-oxide)、溴蟲腈(Chlorfenapyr)、Binapacyrl、消螨通(Dinobuton)、二硝酯(Dinocap)、DNOC、喹螨醚(Fenazaquin)、唑螨酯(Fenpyroximate)、嘧螨醚(Pyrimidifen)、噠螨靈(Pyridaben)、吡螨胺(Tebufenpyrad)、唑蟲酰胺(Tolfenpyrad)、伏蟻腙(Hydramethylnon)、三氯殺螨醇(Dicofol)、魚藤酮(Rotenone)、滅螨醌(Acequinocyl)、嘧螨酯(Fluacrypyrim)、蘇云金桿菌菌株(Bacillus thuringiensis strains)、Spirodiclofen、Spiromesifen、3-(2,5-二甲基苯基)-8-甲氧基-2-氧基-1-氮雜螺[4.5]癸-3-烯-4-基碳酸乙酯(別名碳酸,3-(2,5-二甲基苯基)-8-甲氧基-2-氧基-1-氮雜螺[4.5]癸-3-烯-4-基乙酯,CAS-Reg.-No.382608-10-8)以及碳酸,順式-3-(2,5-二甲基苯基)-8-甲氧基-2-氧基-1-氮雜螺[4.5]癸-3-烯-4-基乙酯(CAS-Reg.-No.203313-25-1)、Flonicamid、雙甲脒(Amitraz)、炔螨特(Propargite)、N2-[1,1-二甲基-2-(甲基磺?;?乙基]-3-碘代-N1-[2-甲基-4-[1,2,2,2-四氟-1-(三氟甲基)乙基]苯基1,2-苯二甲酰胺(CAS-Reg.-No.272451-65-7)、硫環(huán)殺(Thiocyclamhydrogen oxalate)、殺蟲雙(Thiosultap-sodium)、印楝素(Azadirachtin)、桿菌屬(Bacillus spec.)、Beauveria spec.、十二碳二烯醇(Codlemone)、Metarrhizium spec.、Paecilomycesspec.、Thuringiensin、輪枝孢菌屬(Verticillium spec.)、磷化鋁(Aluminium phosphide)、溴甲烷(Methyl bromide)、硫酰氟(Sulfuryl fluoride)、冰晶石(Cryolite)、Flonicamid、吡蚜酮(Pymetrozine)、四螨嗪(Clofentezine)、乙螨唑(Etoxazole)、噻螨酮(Hexythiazox)、Amdoflumet、Benclothiaz、苯螨特(Benzoximate)、聯(lián)苯肼酯(Bifenazate)、溴螨酯(Bromopropylate)、噻嗪酮(Buprofezin)、滅螨猛(Chinomethionat)、殺蟲脒(Chlordimeform)、乙酯殺螨醇(Chlorobenzilate)、氯化苦(Chloropicrin)、Clothiazoben、Cycloprene、環(huán)蟲腈(Dicyclanil)、Fenoxacrim、氟硝二苯胺(Fentrifanil)、氟螨噻(Flubenzimine)、Flufenerim、Flutenzin、誘蟲十六酯(Gossyplure)、滅蚊腙(Hydramethylnone)、Japonilure、蟲酮(Metoxadiazone)、石油(Petroleum)、增效醚(Piperonyl butoxide)、油酸鉀(Potassiumoleate)、Pyridalyl、氟蟲胺(Sulfluramid)、三氟殺螨砜(Tetradifon)、殺螨硫醚(Tetrasul)、苯螨噻(Triarathene)、增效炔醚(Verbutin)。
本發(fā)明另一方面涉及一種在單子葉或雙子葉植物的植物組織培養(yǎng)中生長調(diào)節(jié)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將適宜量的單獨的式(I)化合物或其與至少一種選自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或植物激素的其它活性化合物一起施用至植物組織培養(yǎng)中。
式(I)化合物可以優(yōu)選以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施用于借助基因工程由此獲得的有用單子葉或雙子葉作物中,優(yōu)選選自下組的經(jīng)濟重要的作物,例如小麥、大麥、黑麥、黑小麥、水稻、玉米、甜菜、棉花或大豆,優(yōu)選玉米、小麥和大豆,以及蔬菜或觀賞植物。
用于產(chǎn)生比已知植物具有改良性質(zhì)的新穎植物的傳統(tǒng)培育方式包括例如經(jīng)典的培育方法和突變種的制造。然而,借助基因工程方法也可以培育具有改良性質(zhì)的新穎植物(參照例如EP-A-0221044、EP-A-0131624)。例如,下列的幾項描述-用基因工程技術(shù)改變作物用于改良植物中合成的淀粉(例如WO 92/11376、WO 92/14827、WO 91/19806),-對抗草銨膦型(參見例如EP-A-0242236、EP-A-242246)、或草甘膦型(WO 92/00377)或磺酰脲型(EP-A-0257993、US-A-5013659)的特定除草劑的轉(zhuǎn)基因作物,-具有產(chǎn)生蘇云金芽孢桿菌毒素(Bt毒素)能力的轉(zhuǎn)基因作物,例如棉花,使該植物對抗特定害蟲(EP-A-0142924,EP-A-0193259),
-具有改良脂肪酸組成的轉(zhuǎn)基因作物(WO 91/13972)。
大量可制備具有改良性質(zhì)的新穎轉(zhuǎn)基因植物的分子生物技術(shù)基本上是已知的;參照例如,Sambrook等,1989,Molecular Cloning(分子克隆),A Laboratory Manual,第二版.,Cold Spring HarborLaboratory Press,Cold Spring Harbor,NY;或Winnacker “Geneund Klone”[基因和克隆],VCH Weinheim,第二版1996或Christou,“Trends in Plant Science”1(1996)423-431。
為了進行此類基因工程改造,可以將核酸分子導(dǎo)入質(zhì)粒中,其可通過DNA序列的重組技術(shù)產(chǎn)生突變或使序列發(fā)生改變。使用上述提到的標準方法,可以例如調(diào)換堿基、去除部份序列或加入天然序列或合成序列。為了使DNA片段彼此連結(jié),可以加入接合體或連接體。
具有降低活性的基因產(chǎn)物的植物細胞可以例如通過下列方式制備表達至少一種相應(yīng)的反義RNA、有義RNA達到協(xié)同抑制效果,或表現(xiàn)至少一種具有適宜的構(gòu)筑的核糖酶,其特異性切割上述提到的基因產(chǎn)物的轉(zhuǎn)錄本。
對此,既可以使用一種DNA分子,其含有基因產(chǎn)物的全部的編碼序列(包括可能存在的兩側(cè)翼序列),也可以使用另一種DNA分子,其只含有部分的編碼序列,該序列部份必須足夠長以引起在細胞中的反義效果。也可以使用DNA序列,其具有與基因產(chǎn)物的編碼序列高度的同源性,但不是完全地相同。
當(dāng)在植物中表達核酸分子時,經(jīng)合成的蛋白質(zhì)可定位于植物細胞的任意區(qū)室內(nèi)。然而,要達到定位于某一特定區(qū)室,可以例如使編碼區(qū)與確保特定區(qū)室定位的DNA序列連結(jié)。此類序列是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所熟悉的(參見例如,Braun等,EMBO J.11(1992),3219-3227;Wolter等,Proc.Natl.Acad.Sci.USA 85(1988),846-850;Sonnewald等,Plant J.1(1991),95-106)。
通過已知的技術(shù)可以使轉(zhuǎn)基因植物細胞再生成整株植物。該轉(zhuǎn)基因植物基本上可以是任意所需植物種類的植物,既包括單子葉植物又包括雙子葉植物。
同源的(即天然的)基因或基因序列的過度表達、遏抑或抑制,或通過異源的(即外來的)基因或基因序列的表達可以獲得具有經(jīng)改變的性質(zhì)的轉(zhuǎn)基因植物。
優(yōu)選地,式(I)化合物可用于對下組除草劑有抗性的轉(zhuǎn)基因作物中磺酰脲類、草銨膦銨鹽或草甘膦異丙銨鹽,以及類似的活性物質(zhì),或用于顯示改變表型的類似物中,例如但不限于下述特征由于在轉(zhuǎn)基因作物中內(nèi)源或外源基因的表達或抑制引起的含量改變,經(jīng)改變的花期,雄性或雌性不育植物,環(huán)境抗性植物。
本發(fā)明用于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作用的用途也包括下列情形,其中式(I)化合物僅僅是將其施用于植物后在植物或土壤中由前體(“prodrug”)形成的情形。
式(I)化合物可以以例如可濕性粉劑、乳油、可噴霧溶液、粉劑或顆粒劑的常規(guī)制劑形式使用。因此,本發(fā)明還涉及包含式(I)化合物的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組合物。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特征,提供一種包含有效量的上述式(I)化合物或其農(nóng)業(yè)上可接受的鹽與優(yōu)選均一分散于其中的一種或多種相容的農(nóng)業(yè)上可接受的稀釋劑或載體和/或表面活性劑[即將本領(lǐng)域通??山邮艿南♂寗┗蜉d體和/或表面活性劑類型用于除草組合物中,并且其與本發(fā)明化合物相容]相結(jié)合的組合物。術(shù)語“均一分散”用于包括式(I)化合物溶解于其它組分的組合物。所使用的術(shù)語“生長調(diào)節(jié)組合物”廣義上不僅包括即刻可用的除草劑的組合物,而且還包括必須在使用前稀釋的濃縮物(包括桶混物)。
視其主要的生物和/或化學(xué)物理參數(shù)而定,可以以各種方式配制式(I)化合物。適宜的制劑實例為可濕性粉劑(WP)、水溶性粉劑(SP)、水溶性濃縮物、乳油(EC)、乳液(EW)如水包油及油包水乳液、可噴灑溶液、懸浮劑(SC)、油或水基的分散劑、油溶溶液、膠囊懸浮劑(CS)、粉劑(DP)、浸種組合物、土壤施用或播散粒劑、以微粒、噴灑顆粒、涂覆顆粒和吸附性顆粒形式的粒劑(GR),水分散性顆粒劑(WG)、水溶性顆粒劑(SG)、ULV制劑、微型膠囊類和蠟類。
上述各種制劑類型基本上是已知的,并例如在Winnacker-Küchler,“Chemische Technologie(化學(xué)技術(shù))”,第7卷,C.HanserVerlag,Munich,第四版,1986;Wade van Valkenburg,“PesticidesFormulations(農(nóng)藥制劑)”,Marcel Dekker N.Y.,1973;K.Martens,“Spray Drying Handbook(噴霧干燥手冊)”,第三版,1979,G.Goodwin Ltd.London中有描述。
所述必要的助劑,如惰性材料、表面活性劑、溶劑及其它的添加劑同樣是已知的并例如在Watkins,“Handbook of Insecticide DustDiluents and Carriers(殺蟲粉塵稀釋液和載體手冊)”,第二版,Darland Books,Caldwell N.J.;H.v.Olphen,“Introductiont oClay Colloid Chemistry(粘土膠體化學(xué)入門)”,第二版,J.Wiley& Sons,N.Y.;C.Marsden,“Solvents Guide(溶劑指南)”,第二版,Interscience,N.Y.1963;McCutcheon′s,“Detergents andEmulsifiers Annual”,MC Publ.Corp.,Ridgewood N.J.;Sisleyand Wood,“Encyclopedia of Surface Active Agents(表面活性劑百科全書)”,Chem.Publ.Co.Inc.,N.Y.1964;Schnfeldt,“Grenzflchenaktive thylenoxidaddukte(表面活性的環(huán)氧乙烷加成物)”,Wiss Verlagsgesell.,Stuttgart 1976;Winnacker-küchler,“Chemische Technologie”,第7冊,C.Hanser VerlagMunich,第四版,1986中有描述。
以這些制劑為基礎(chǔ),可以制備與農(nóng)藥活性物質(zhì)例如殺蟲劑、殺螨劑、除草劑、殺真菌劑以及安全劑、肥料和/或生長調(diào)節(jié)劑的組合物,例如以成品制劑或者桶混合形式。
可濕性粉劑是均勻分散在水中的制劑,其除了式(I)化合物,以及稀釋劑或惰性物質(zhì)外,還含有離子型或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潤濕劑、分散劑),例如聚乙氧基化的烷基酚類、聚乙氧基化的脂肪醇類、聚乙氧基化的脂肪胺類、脂肪醇聚二醇醚硫酸酯、烷磺酸酯類或烷基苯磺酸酯類、木質(zhì)素磺酸鈉、2,2′-二萘甲烷-6,6′-二磺酸鈉、二丁基萘磺酸鈉或另外的油酰甲基牛磺酸鈉。制備可濕性粉劑時,將式(I)化合物磨細,例如在常用裝置中如錘磨機、鼓風(fēng)磨機和噴氣磨機中磨細,同時或隨后與助劑混合。
乳油的制備是通過將式(I)化合物溶解在有機溶劑中,如丁醇、環(huán)己酮、二甲基甲酰胺、二甲苯或其它沸點較高的芳族烴或烴或它們的混合物,并添加一種或多種離子型和/或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乳化劑)??梢允褂玫娜榛瘎┑膶嵗峭榉蓟撬岬拟}鹽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鈣或非離子型乳化劑,如脂肪酸聚乙二醇酯、烷芳基聚乙二醇醚、脂肪醇聚乙二醇醚、環(huán)氧丙烷/環(huán)氧乙烷縮合產(chǎn)物、烷基聚醚、脫水山梨糖醇酯例如脫水山梨糖醇脂肪酸酯或聚氧乙烯脫水山梨糖醇酯,例如聚氧乙烯脫水山梨糖醇脂肪酸酯。
粉劑是將活性物質(zhì)與磨成細粉狀的固體物質(zhì)加以搗碎而得,所述固體物質(zhì)例如滑石、天然粘土(如高嶺土、膨潤土和葉蠟石)或硅藻土。
懸浮劑可為水基或油基。例如,該制劑在視需要添加上述其它制劑類型實例中所述的表面活性劑下,可通過利用商購可得的球磨機濕磨制得。
乳液例如水包油乳液(EW)的制備可以利用含水的有機溶劑,借助攪拌器、膠體研磨器和/或靜態(tài)混合器,并且視需要可加入例如上述其它制劑類型實例中所述的表面活性劑。
粒劑的制備可以通過將式(I)化合物噴灑在吸附性粒狀的惰性物質(zhì)上,或?qū)⒒钚晕镔|(zhì)濃縮物借助粘合劑(如聚乙烯醇,聚丙烯酸鈉或礦物油)涂敷在載體(如砂、高嶺土或粒狀惰性物質(zhì))的表面上。適宜的活性物質(zhì)可以使用制造肥粒顆料的常規(guī)方法并視需要與肥料的混合物一同粒化。
水分散性粒劑通常是利用常規(guī)方法如噴霧式干燥法、流化床式制粒法、碟式制粒法、用高速攪拌器混合法混合和無固體惰性物質(zhì)的擠壓制備而成。關(guān)于碟式、流化床、擠壓機和噴撒顆粒劑的制備方法,參見下述工藝,例如“Spray-Drying Handbook”(噴霧干燥手冊)第3版,1979年,G.Goodwin Ltd.,London;J.E.Browning,“Agglomeration”(團聚作用),Chemical and Engineering(化學(xué)和工程)1967,第147頁及其后;“Perry′s Chemical Engineer′sHandbook”(Perry′s化學(xué)工程師手冊),第5版,McGraw-Hill,NewYork 1973,第8-57頁。
對于更詳細的作物保護劑制劑參見,例如G.C.Klingman,“WeedControl as a Science”(雜草控制科學(xué)),John Wiley and Sons,Inc.,New York,1961,第81-96頁和J.D.Freyer,S.A.Evans,“Weed Control Handbook”(雜草控制手冊),第5版,BlackwellScientific Publications,Oxford,1968,第101-103頁。
該農(nóng)業(yè)化學(xué)制劑通常含有0.1~99重量%,尤其是0.1~95重量%的式(I)化合物。
可濕性粉劑中,式(I)化合物的濃度通常為約10~90重量%,至100重量%的余量由常規(guī)制劑組分構(gòu)成。在乳油中,式(I)化合物的濃度可為約1~90,優(yōu)選5~80重量%。粉劑形式的制劑通常含有1~30重量%的式(I)化合物,大多情況下優(yōu)選5~20重量%的式(I)化合物,而可噴霧型溶液含有約0.05~80重量%,優(yōu)選2~50重量%的式(I)化合物。水分散顆粒劑中,式(I)化合物的含量部分取決于式(I)化合物是否以液態(tài)或固態(tài)形式,以及取決于使用的?;鷦⑻盍系?。水分散顆粒劑中,活性物質(zhì)的含量為例如介于1和95重量%,優(yōu)選介于10和80重量%之間。
此外,上述式(I)化合物的制劑可視需要分別包含常用的助劑如粘合劑、潤濕劑、分散劑、乳化劑、滲透劑、防腐劑、防凍劑、溶劑、填料、載體、著色劑、消泡劑、蒸發(fā)抑制劑、pH調(diào)節(jié)劑和粘度調(diào)節(jié)劑。
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組合物的適宜制劑是已知的。本發(fā)明方法中可以使用的適宜制劑的可以在國際專利公開號WO 87/3781、WO 93/6089和WO 94/21606,以及歐洲專利公開號EP 295117,以及美國專利5,232,940中找到。用于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用途的制劑或組合物可以以類似的方法制得,視需要將各組分相適應(yīng),以使得其更適用于待進行施用的植物或土壤。
式(I)化合物或其鹽可以以上述或其配制品(制劑)形式與其它農(nóng)藥活性物質(zhì)的組合物來施用,例如殺蟲劑、殺螨劑、殺線蟲劑、除草劑、殺真菌劑、安全劑、肥料和/或其它的生長調(diào)節(jié)劑,例如以預(yù)混物或者桶混合形式。
出人意外地發(fā)現(xiàn),由于可以施用至多種不同的作物,式(I)化合物并且更尤其是化合物1.1、1.2、1.5、1.7、1.8、1.9、1.10、1.11、1.12、1.13、2.1、3.1、3.2、3.3、3.4、4.1和4.5在植物生長性能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通過實踐本發(fā)明可以誘導(dǎo)多種不同的植物生長響應(yīng),包括如下響應(yīng)(非順序排列)a)更發(fā)達的根系b)促進分蘗c)增加植物高度d)更大的葉片e)減少基葉死亡f)更強壯的分蘗g)葉片顏色更綠h)需要更少肥料i)需要更少種子j)更多生產(chǎn)性的分蘗k)更少的第三非生產(chǎn)性分蘗l)更早開花m)早谷物的成熟n)更少的植物伏地(倒伏)o)更長的圓錐花序p)促進芽的生長q)改善植物活力r)更早發(fā)芽s)更多的果實和更好的產(chǎn)率本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shù)語“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方法”或“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作用”指以不同于任何農(nóng)藥作用(除非本發(fā)明是與農(nóng)藥相結(jié)合或存在農(nóng)藥如除草劑下來實施的)達到任一上述19種響應(yīng),或?qū)χ参?、種子、果實或蔬菜的改變(其中果實或蔬菜是未收獲的或經(jīng)收獲的),只要最終結(jié)果是促進生長或?qū)χ参?、種子、果實或蔬菜的任何性能有利的。本說明書所使用的術(shù)語“果實”應(yīng)理解為指由植物長出的有經(jīng)濟價值的任何產(chǎn)品。
優(yōu)選地,獲得至少10%的一種或多種相應(yīng)的植物生長響應(yīng)。
對于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目的來說,式(I)的經(jīng)稠合的氮雜酮衍生物可以施用至植物葉片和/或所述植物生長的土壤。通常以顆粒形式施用至土壤,其中通常以足夠量來施用以提供約0.001kg/ha至約0.5kg/ha的活性成分用量,優(yōu)選介于0.01和0.1kg/ha之間。
本發(fā)明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是一種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方法,該方法包括將非植物毒性的、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有效量的式(I)化合物施用至長出所述植物的種子。所述種植可以尤其是通過涂覆或包埋或浸漬或浸透或浸在本身就已知的液態(tài)或糊狀制劑中,并且隨后進行干燥來進行處理。每100kg種子包含2至1000g的式(I)化合物,優(yōu)選每100kg包含5至800g,最優(yōu)選每100kg包含5至250g尤其適于該目的。
所使用的經(jīng)稠合的氮雜酮衍生物的精確量將尤其取決于待處理的特定植物種類。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通過常規(guī)試驗可以確定適宜用量。該植物響應(yīng)將取決于所使用的化合物總量、以及待處理的特定植物種類。當(dāng)然,經(jīng)稠合的氮雜酮衍生物的量應(yīng)當(dāng)是對所處理植物是非毒性的。
盡管使用本發(fā)明化合物的優(yōu)選方法是直接施用至植物葉片和莖干上,然而該化合物也可以施用于長有植物的土壤中。
如下實施例說明本發(fā)明的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方法,但不應(yīng)理解為限制本發(fā)明,其在原料和方法方面的改變對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來說是顯而易見的。所有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效果的測定是通過利用原生質(zhì)體篩選測試和/或利用根系生長測試和/或在大田試驗中,于自然生長條件下,預(yù)選擇前面所定義的測試體系施用化合物來確定的。在所有情形下,將未處理的原生質(zhì)體、植物或植物部分或種子設(shè)為對照。
B.生物實施例實施例1.植物原生質(zhì)體體系本發(fā)明的特征是對用于快速篩選調(diào)節(jié)細胞生長的化學(xué)品的所謂的高效測試。該測試通常涉及a)在液態(tài)介質(zhì)中生長的植物原生質(zhì)體,b)化學(xué)品庫,和c)篩選原生質(zhì)體以識別顯著影響細胞生長和發(fā)育的化合物。
原生質(zhì)體的制備優(yōu)選地,原生質(zhì)體由源自玉米愈傷組織的細胞懸浮液制得。該原生質(zhì)體是通過酶消化在懸浮液中的細胞集合體獲得的。所述細胞在纖維素-解果膠酶混合物中于室溫下消化3-6小時,輕輕搖動釋放原生質(zhì)體,通過45μm篩目過濾,并且離心收集。消化后,洗滌原生質(zhì)體數(shù)次以除去細胞碎片和酶殘余物,隨后再懸浮在培養(yǎng)介質(zhì)中。將原生質(zhì)體以50-100μl的等分量置于密度范圍為100.000-2,000.000原生質(zhì)體/ml的微滴定孔中,優(yōu)選濃度為800.000原生質(zhì)體/ml。
篩選測試為識別調(diào)節(jié)細胞生長的化學(xué)品,在96孔微滴定板中用化學(xué)品庫培養(yǎng)玉米原生質(zhì)體。隨后于25℃下培養(yǎng)1-14天,優(yōu)選7-10天,基于比色測定以考馬斯染料測定蛋白質(zhì)含量。與未處理原生質(zhì)體相比,測定在試驗中涉及的經(jīng)化學(xué)品處理的細胞的生長。
用部分來自式(I)的化合物處理顯示了比未處理對照高出50%。
實施例2.根系生長測試植物根系是提供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易于可得、便宜和短期的篩選法的高增生性組織。所獲得的結(jié)果可以易于轉(zhuǎn)至由這類體系所識別的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對植物的整體效果。通過利用該根系測試的一個方面是確定種子處理對根系生長和/或發(fā)芽和/或改變生長植物的場所的影響,以確定其作為產(chǎn)率增強劑的可能用途。
將每孔有2粒小麥種子(Triticum aestivum、變種“TRISO”)或1粒玉米種子(Zea mays,變種“LORENZO”)的包含8×13個孔結(jié)構(gòu)的塑料盤置于用沙覆蓋的堆肥土壤中。利用機器人施用系統(tǒng)(LizzySpray Robotics),以活性成分用量相當(dāng)于100、10和1g a.i./ha的每種化合物,用100μl/孔處理上述種子,其造成約1200l/ha的化學(xué)溶液的施用體積。在一行中將各化合物和濃度進行6次重復(fù)。不處理上述塑料盤的外邊以避免假的負效應(yīng),并且將中間行(No.7)用作未處理對照。讓經(jīng)處理的種子干燥約4小時并且隨后用沙覆蓋并且澆水。將上述盤子存放于白天為24℃(±2)并且黑夜為16℃(±2),以及60%的相對濕度(rH)下,具有14小時光照的人工氣候箱中,并且每日澆水。處理16(±2)天后,通過計算發(fā)芽的植物和評價植物毒性癥狀和百分比來進行評價。此外,沖洗根系并且直接在種子上切斷芽,并且將該使得根系置于干燥的紙巾上約30分鐘,隨后進行稱量。該方法給根系提供了類似的濕度等級,從而可以比較重量。
表5顯示部分要求保護的對玉米的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有效的化合物(Cpd)的結(jié)果。所觀察到的涉及第2欄所給出的根系生長(將根系生長“100”設(shè)定為標準)的效果分別對應(yīng)著相當(dāng)于100,10,1g a.i./ha的濃度。
表5
表6顯示了部分要求保護的對小麥的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有效的化合物(Cpd)的結(jié)果。所觀察到的涉及第2欄所給出的根系生長(將根系生長“100”設(shè)定為標準)的效果分別對應(yīng)著相當(dāng)于100,10,1g a.i./ha的濃度。
表6
實施例3.溫室試驗利用隨機的完全區(qū)組設(shè)計,3次重復(fù),以施用量為0、1、10和100mg的化合物(Cpd)/kg種子,將含有化學(xué)品的種子處理劑(Seedtreatments)施于小麥種子上。
通過將化學(xué)品以1mg/ml的濃度溶于DMSO中,進行適當(dāng)?shù)南♂?,并且將化學(xué)品溶液與等量的種子涂覆溶液Raxil-MD(Gustafson)相混合來制備種子處理劑。通過在密封袋中用140μl的種子處理劑結(jié)合25g的小麥種子(Dirkwin變種),并且將它們充分混合直至均勻涂覆種子來將含有化學(xué)品的種子處理劑施用至種子。
將經(jīng)處理的種子種植于含有25個孔(7.3cm×7.3cm×22.9cm高)的盤中,所述孔充滿與Osmocoat肥料混合的Pro-Mix HP(680g的Osmocote(15-9-12)/32kg Pro Mix 15-9-12),其讓植物發(fā)芽并且對每個孔的單個植物進行疏苗。將植物在白天保持20℃并且晚上保持16℃的溫室中生長。用來自高壓鈉燈泡的75μEi的光以提供16小時白天和8小時黑夜來提供光照。當(dāng)植物成熟時,收獲種子并且清潔盤中的所有植物。測定種子的重量,并且以克種子產(chǎn)量/盤進行記錄。
表7顯示通過以不同施用量使用化合物1.12所獲得的結(jié)果。
表7
權(quán)利要求
1.將式(I)化合物或其農(nóng)業(yè)上可接受的鹽用于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的用途 其中X為CO2R2或H;Y為OH;NHNR3R4、NHNHC(=Z)NR5R6或NHNHC(=Z)CR7R8R9;或X和Y與相連的兩個碳原子一起形成式(A)的環(huán) 其中標記為4和5的碳原子分別相應(yīng)于在式(I)中標記為4和5的碳原子;Q、T、W和V各自獨立地為CR11或N原子,條件是Q、T、W和V中的最多一個為N原子;Z為O或S;R1和R11各自獨立地為H、鹵素、羥基、氨基、硝基、甲?;Ⅳ然?、氰基、氰硫基、氨基羰基、(C1-C6)烷氧基、(C1-C6)鹵烷氧基、(C1-C6)烷基-S(O)n、(C1-C6)鹵烷基-S(O)n、(C1-C6)烷基氨基、二[(C1-C6)烷基]氨基、(C1-C6)烷基羰基、(C1-C6)烷氧基羰基、(C1-C6)烷基氨基羰基、二[(C1-C6)烷基]氨基羰基、N-(C1-C6)烷?;被-(C1-C6)烷?;?N-(C1-C6)烷基氨基、氨磺?;?、N-(C1-C6)烷基氨磺?;,N-二[(C1-C6)烷基]氨磺酰基、(C3-C9)環(huán)烷基、(C1-C6)烷基、(C2-C6)烯基和(C2-C6)炔基,其中最后3個所述基團中的每一個是未經(jīng)取代的或經(jīng)一個或多個選自下組基團取代的鹵素、羥基、氨基、硝基、羧基、氰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C3-C9)環(huán)烷基、(C1-C4)烷基羰基、(C1-C4)烷氧基羰基、苯基、苯氧基、苯硫基、雜環(huán)基、雜芳氧基和雜芳硫基,其中最后6個所述基團中的每一個是未經(jīng)取代的或具有一個或多個選自下組的取代基鹵素、硝基、甲?;?、氰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鹵烷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羰基和(C1-C4)烷氧基羰基;或苯基、苯氧基、苯硫基、苯基羰基、雜芳基、雜芳氧基和雜芳硫基,其中最后7個所述基團中的每一個是未經(jīng)取代的或經(jīng)一個或多個選自下組基團取代的鹵素、羥基、氨基、硝基、羧基、甲?;⑶杌?、(C1-C4)烷基、(C1-C4)鹵烷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C1-C4)烷基羰基、(C1-C4)烷氧基羰基,并且在雜芳基的情形下,也可以為氧代基,其中在上述基團中的雜芳基在每種情況下各自獨立地為單-、二-或三環(huán)雜芳族環(huán)系,其中至少1個環(huán)含有一個或多個選自N、O和S的雜原子,并且含有總計5至14個環(huán)原子,其中至少一個環(huán)是完全不飽和的(任何其它的環(huán)是不飽和的,或部分或完全氫化的);并且雜環(huán)基為具有3至7個環(huán)原子和1至3個選自N、O和S的雜原子的雜環(huán)基團;R2為(C1-C6)烷基、(C3-C9)環(huán)烷基、(C1-C6)烷基、(C2-C6)烯基、(C2-C6)炔基、(C1-C4)烷氧基-(C1-C4)烷基;R3為(C1-C6)烷基、(C2-C6)烯基、(C2-C6)炔基、苯基-(CH2)m或雜芳基,其中雜芳基為單-、二-或三環(huán)雜芳族環(huán)系,其中至少1個環(huán)含有一個或多個選自N、O和S的雜原子,并且含有總計5至14個環(huán)原子,其中至少一個環(huán)是完全不飽和的,并且所述環(huán)是未經(jīng)取代的或經(jīng)一個或多個選自下組的基團取代的鹵素、羥基、氨基、硝基、羧基、甲?;⑶杌?、(C1-C4)烷基、(C1-C4)鹵烷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C1-C4)烷基羰基、(C1-C4)烷氧基羰基和氧;R4、R6、R8、R9和R10各自獨立地為H或(C1-C6)烷基;R5為H或R3;R7為如對于R3所定義的,其中m為0;m為0或1,并且n為0、1或2。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
1所述的化合物的用途,其中Y為OH;或X和Y與相連的兩個碳原子一起形成式(A)的環(huán)。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
1所述的化合物的用途,其中X為CO2R2或H;并且Y為OH;或X和Y與相連的兩個碳原子一起形成式(A)的環(huán),其中Q、T、W和V均為CR11,R11為如權(quán)利要求
1所定義,并且R10為H。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
1至3任一所述的化合物的用途,其中R1和R11各自獨立地為H、鹵素、羥基、氨基、硝基、甲?;Ⅳ然?、氰基、氰硫基、氨基羰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C1-C4)烷基羰基、(C1-C4)烷氧基羰基、(C1-C4)烷基氨基羰基、二[(C1-C4)烷基]氨基羰基、N-(C1-C4)烷?;被?、N-(C1-C4)烷?;?N-(C1-C4)烷基氨基、氨磺?;-(C1-C4)烷基氨磺?;?、N,N-二[(C1-C4)烷基]氨磺?;?、(C3-C6)環(huán)烷基、(C1-C4)烷基、(C2-C4)烯基和(C2-C4)炔基,其中最后3個所述基團中的每一個是未經(jīng)取代的或經(jīng)一個或多個選自下組基團取代的鹵素、羥基、氨基、硝基、羧基、氰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C3-C6)環(huán)烷基、(C1-C4)烷基羰基、(C1-C4)烷氧基羰基或苯基、苯氧基、苯硫基、雜環(huán)基、雜芳氧基和雜芳硫基,其中最后6個所述基團中的每一個是未經(jīng)取代的或具有一個或多個選自下組的取代基鹵素、硝基、氰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鹵烷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羰基和(C1-C4)烷氧基羰基;或苯基、苯氧基、苯硫基、苯基羰基、雜芳基、雜芳氧基和雜芳硫基,其中最后7個所述基團中的每一個是未經(jīng)取代的或經(jīng)一個或多個選自下組基團取代的鹵素、羥基、氨基、硝基、羧基、氰基、(C1-C4)烷基、(C1-C4)鹵烷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C1-C4)烷基羰基、(C1-C4)烷氧基羰基,并且在雜芳基的情形下,也可以為氧代基,其中在上述基團中的雜芳基在每種情況下各自獨立地為單-、二-或三環(huán)雜芳族環(huán)系,其中至少1個環(huán)含有一個或多個選自N、O和S的雜原子,并且含有總計5個環(huán)原子,其中至少一個環(huán)是完全不飽和的(任何其它的環(huán)是不飽和的,或部分或完全氫化的);并且雜環(huán)基為具有3至7個環(huán)原子和1至3個選自N、O和S的雜原子的雜環(huán)基團。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
1至3任一所述的化合物的用途,其中R1和R11各自獨立地為H、鹵素、羥基、氨基、硝基、甲酰基、羧基、氰基、氰硫基、氨基羰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C1-C4)烷基羰基、(C1-C4)烷氧基羰基、(C1-C4)烷基氨基羰基、二[(C1-C4)烷基]氨基羰基、N-(C1-C4)烷?;被-(C1-C4)烷?;?N-(C1-C4)烷基氨基、氨磺?;-(C1-C4)烷基氨磺?;?、N,N-二[(C1-C4)烷基]氨磺?;?、(C3-C6)環(huán)烷基、(C1-C4)烷基、(C2-C4)烯基和(C2-C4)炔基,其中最后3個所述基團中的每一個是未經(jīng)取代的或經(jīng)一個或多個選自下組基團取代的鹵素、羥基、氨基、氰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C3-C6)環(huán)烷基、(C1-C4)烷氧基羰基和苯基,其中最后所述的基團是未經(jīng)取代的或具有一個或多個選自下組的取代基鹵素、硝基、氰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鹵烷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羰基和(C1-C4)烷氧基羰基;或苯基、苯氧基和雜芳基,其中最后3個所述基團中的每一個是未經(jīng)取代的或經(jīng)一個或多個選自下組基團取代的鹵素、羥基、氨基、硝基、羧基、氰基、(C1-C4)烷基、(C1-C4)鹵烷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C1-C4)烷基羰基、(C1-C4)烷氧基羰基,并且在雜芳基的情形下,也可以為氧代基,其中在上述基團中的雜芳基在每種情況下各自獨立地為單-、二-或三環(huán)雜芳族環(huán)系,其中至少1個環(huán)含有一個或多個選自N、O和S的雜原子,并且含有總計5個環(huán)原子,其中至少一個環(huán)是完全不飽和的(任何其它的環(huán)是不飽和的,或部分或完全氫化的);并且雜環(huán)基為具有3至7個環(huán)原子和1至3個選自N、O和S的雜原子的雜環(huán)基團。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
1至3任一所述的化合物的用途,其中R1和R11各自獨立地為H、鹵素、OH、NO2、CN、CO2H、(C1-C4)烷基、(C1-C4)鹵烷基、(C1-C4)烷氧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烷基羰基和(C1-C4)烷氧基羰基。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
1所述的化合物的用途,其中X為CO2R2或H;并且Y為OH;或X和Y與相連的兩個碳原子一起形成如上式(A)的環(huán),其中Q、T、W和V均為CR11;R1和R11各自獨立地為H、鹵素、羥基、氨基、硝基、甲?;Ⅳ然?、氰基、氰硫基、氨基羰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C1-C4)烷基羰基、(C1-C4)烷氧基羰基、(C1-C4)烷基氨基羰基、二[(C1-C4)烷基]氨基羰基、N-(C1-C4)烷?;被?、N-(C1-C4)烷?;?N-(C1-C4)烷基氨基、氨磺?;?、N-(C1-C4)烷基氨磺?;?、N,N-二[(C1-C4)烷基]氨磺?;?C3-C6)環(huán)烷基或(C1-C4)烷基、(C2-C4)烯基和(C2-C4)炔基,其中最后3個所述基團中的每一個是未經(jīng)取代的或經(jīng)一個或多個選自下組基團取代的鹵素、羥基、氨基、硝基、羧基、氰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C3-C6)環(huán)烷基、(C1-C4)烷基羰基、(C1-C4)烷氧基羰基或苯基、苯氧基、苯硫基、雜環(huán)基、雜芳氧基和雜芳硫基,并且最后6個所述基團中的每一個是未經(jīng)取代的或具有一個或多個選自下組的基團鹵素、硝基、氰基、(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鹵烷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羰基和(C1-C4)烷氧基羰基;或苯基、苯氧基、苯硫基、苯基羰基、雜芳基、雜芳氧基和雜芳硫基,其中最后7個所述基團中的每一個是未經(jīng)取代的或經(jīng)一個或多個選自下組基團取代的鹵素、羥基、氨基、硝基、羧基、氰基、(C1-C4)烷基、(C1-C4)鹵烷基、(C1-C4)烷氧基、(C1-C4)鹵烷氧基、(C1-C4)烷基-S(O)n、(C1-C4)鹵烷基-S(O)n、(C1-C4)烷基氨基、二[(C1-C4)烷基]氨基、(C1-C4)烷基羰基、(C1-C4)烷氧基羰基,并且在雜芳基的情形下,也可以為氧代基,其中在上述基團中的雜芳基在每種情況下各自獨立地為單-、二-或三環(huán)雜芳族環(huán)系,其中至少1個環(huán)含有一個或多個選自N、O和S的雜原子,并且含有總計5至14個環(huán)原子,其中至少一個環(huán)是完全不飽和的(任何其它的環(huán)是不飽和的,或部分或完全氫化的);并且雜環(huán)基為具有3至7個環(huán)原子和1至3個選自N、O和S的雜原子的雜環(huán)基團;并且R10為H。
8.一種用于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的組合物,該組合物含有一種或多種如權(quán)利要求
1至13任一項中所定義的式(I)化合物或其農(nóng)業(yè)上可接受的鹽,對植物保護制劑有利的載體和/或表面活性劑。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
8的組合物,其中包含選自下組的其它活性化合物殺螨劑、殺真菌劑、除草劑、殺蟲劑、殺線蟲劑或不同于權(quán)利要求
1所定義的式(I)化合物的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物質(zhì)。
1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
8至9任一項的組合物用于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的用途,其中植物為單子葉或雙子葉作物。
11.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
10的用途,其中植物選自下組小麥、大麥、黑麥、黑小麥、水稻、玉米、甜菜、棉花或大豆。
12.一種調(diào)節(jié)作物生長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將有效量的權(quán)利要求
1至7所定義的式(I)化合物施用至需要該作用的場所,所述方法包含將非植物毒性的、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有效量的一種或多種式(I)化合物施用至植物、長出植物的種子,或其生長區(qū)域。
1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
1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給經(jīng)施用了該方法的植物帶來至少10%的產(chǎn)率增加。
專利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類新的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特別地,本發(fā)明涉及通式(I)的經(jīng)稠合的氮雜酮衍生物或其農(nóng)業(yè)上可接受的鹽,其中X為CO
文檔編號A01N43/46GKCN1949976SQ200580014995
公開日2007年4月18日 申請日期2005年4月30日
發(fā)明者H·M·M·巴斯蒂安斯, G·唐, N·克尼特爾, A·馬爾泰萊蒂, R·里斯, M·施瓦爾, R·懷特福德 申請人:拜爾作物科學(xué)有限公司導(dǎo)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