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物堆植樹造林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造林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根據(jù)歷史記載,地球上大自然所產生:1、原有原始森林面積約80億公頃。2、其中最高的樹有126米多。3、最大的樹有46米多(粗圍)。4、最重的樹有2800多噸。5、最長壽的樹有一萬多歲(年輪)。而古今中外的植樹造林中都沒有與這五條數(shù)據(jù)同等的大樹和森林。
[0003]從今昔對比來看:古今中外植樹造林的群眾性活動蓬勃發(fā)展,在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觀念激勵下,在世界各國的植樹節(jié)的引導下,人民的積極性日益高漲,如同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植樹造林的浪潮風起云涌,一浪高過一浪。單從我國看來就有飛播造林、封山育林、固沙造林、退耕還林、防風造林、全民義務植樹造林、三北防護林工程等防護林工程。而今植樹造林面積已占全國總面積的60.2%。然而只是看見飛機大面積播種和人山人海大量的種植樹木,前呼后擁驚天動地,就是不見有高大的樹木和森林出現(xiàn),高大重的樹木的數(shù)據(jù)和森林的面積不但沒有新的增加,反而還在大面積的減少。如今高大重的樹木已經泯滅消失,滅跡淡忘。森林面積已由原來約80億公頃縮減至如今的20余億公頃,并且以每年減少20多萬公頃的速度遞減,日漸消失殆盡,連老底子都快減光了,其結果與愿望正好相反。
[0004]縱觀從古至今的植樹方法可見,樹木是越種植越矮小,森林面積越創(chuàng)造反而越減少。大自然能夠出現(xiàn)高大重的樹,而人為植樹造林只生產矮小輕的樹木,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的大森林與人為環(huán)境下的袖珍林形成強烈對比。并且在如今高科學技術運用如此頻繁的今天所種植出來樹木的質量和森林面積不但沒有明顯的增長,反而出現(xiàn)了反增長。人類目前所運用的一些技術手段違背了自然規(guī)律,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環(huán)境加速惡化。
[0005]植物均可把太陽能轉化為生物能,把無機物轉變成有機物,把有毒害物質轉變成無毒害物質,把一切廢陳物質能量轉換成新鮮物質能量的本領。機體越高大本領越高強。因而,森林就是地球上物質能量真正的轉換器?,F(xiàn)今造成生態(tài)嚴重失衡,環(huán)境失控日趨惡化,溫室效應,水空氣污染、人口逐增、土地縮減、沙化逐增、森林銳減,淡水短缺、物種滅絕、資源能源枯竭等等,危及人類生存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形成滅絕人類的包圍圈,人類的前途命運,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若能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人類的生存期將會延長。
[0006]眾所周知:人沒有糧食都不生活。樹沒有肥料都不能生長。如果農作物不經常耕翻土地和施肥都會導致毫無收成。且古今中外的植樹造林既沒有深翻土地的先例。更沒有施肥的慣例。反而都是截斷肥源斷絕肥料的供應路線,助長土地的堅硬性土壤黏性的種植技術。因而各類樹木都不能正常地發(fā)育生長,更不能長高大成森林。且無機化學肥料施用的再多也無濟于事。施肥與不施肥從長久來看并無作用,反而無機化學肥料使土地板結,更不利于植物的生長。
[0007]而在另一方面,生活垃圾越來越多,垃圾的處理主要包括焚燒與填埋,為了減少對生態(tài)的影響,在垃圾填埋場,往往會在垃圾上再覆蓋土壤,進行成片樹木的種植;但由于土壤覆蓋厚度少,土壤下方直接為垃圾,不利于樹木的根系發(fā)展,營養(yǎng)吸收不好,樹生長緩慢,且容易產生傾倒;同時不利于垃圾的快速分解與利用。
【發(fā)明內容】
[0008]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和提出的技術任務是對現(xiàn)有技術方案進行完善與改進,提供聚物堆植樹造林方法,以達到樹木生長健康且垃圾分解快速的目的。為此,本發(fā)明采取以下技術方案。
[0009]聚物堆植樹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收集垃圾;
2)挖坑:在地上挖直徑大于2米,深度大于I米的土坑;
3)建架:土坑中部放入豎桿,豎桿的四周設斜桿,形成傘狀骨架;
4)回填:將拌有垃圾的土壤混合物回填至土坑內,直至填平,在坑頂加土壤形成突起的土堆,相鄰土堆之間形成壕溝;
5)種植:在土堆的中部植入一喬木苗,在喬木苗的外周種植灌木苗。
[0010]建架時在土坑中放入豎桿及斜桿,有利于根系的透氣,也有利于作為垃圾的豎桿及斜桿的分解,根系順骨架生長,營養(yǎng)成分吸收多,樹木生長健康;垃圾與土壤混合,有利于植物的根系生長,兼顧樹木的生長及垃圾的分解。在相鄰土堆之間形成壕溝,有利于雨水的積蓄,同時避免污染水外流,滯留物體、土壤、雨水等,使雨水從始至終沒有地表經流,只有地下經流。本技術方案以大自然為師為基準,同步產生等同并趕超其各功作用和結果(五條數(shù)據(jù))。反璞歸真,垃圾回歸,從新得到再利用。開創(chuàng)原始處女地。深翻土地,將死土地改造成活土地。利用垃圾打底子激發(fā)復活土地的生態(tài)功能。成倍增加熟化土地面積和培育出深厚廣闊肥沃土壤的體積。最大限度挖掘出土地隱藏的生態(tài)功能的潛力。把垃圾與土地創(chuàng)造成聚物土堆,增設長期收積儲備原肥和肥料的傳輸路線等功能,形成天澆地灌。在微生物的發(fā)酵分解作用下垃圾釋放出全部能量,轉變成有機質同時生成腐殖質,大量的有效肥分和各種元素溶解于土壤中供根系群所吸收轉化交替置換。生物的新陳代謝與植物的陳腐轉新,發(fā)生鏈鎖反應,從而生長出千噸以上的高大樹木,長成森林,迅速增補充實的森林面積。實現(xiàn)人類在地球上與一切生物共存,與天地永存到永遠。
[0011]作為對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完善和補充,本發(fā)明還包括以下附加技術特征。
[0012]在2)建架步驟前,在土坑底填一層難腐的大垃圾。難腐的大垃圾在最后分解,有利于垃圾的充分分解與吸收。
[0013]在4)回填步驟前,在土坑壁設隔離層。隔離層可避免位于堆內的物質流向堆外。
[0014]土壤混合物中垃圾與土壤的比例為1:6?1:3。
[0015]土壤混合物中垃圾與土壤的比例為1:6。
[0016]在2)挖坑步驟,土坑的直徑為2?4米,深度為I?3米。
[0017]在2)挖坑步驟,土坑的直徑為3米,深度為2米。
[0018]在4)回填步驟,土堆高于地面的高度為I?3米,相鄰土堆之間形成上寬下窄的壕溝。
[0019]在4)回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