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秸稈粉碎還田裝置的上下浮動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農(nóng)機設備,尤其是一種秸桿粉碎還田裝置的上下浮動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在廣大農(nóng)村,對于田里或土里的秸桿,多采用人工收割或直接火燒的方式進行處理。采用扔收割不但費時費工,而且收割效率及其低下;采用火燒的方式,對周圍環(huán)境造成了污染。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人們采用秸桿還田裝置對田里或土里的秸桿進行處理,該裝置的主要作用是對對直立或倒伏的玉米秸桿、棉花桿、油菜桿、高粱桿、稻桿、雜草等秸桿進行粉碎后還田?,F(xiàn)有的秸桿還田裝置普遍采用以拖拉機為平臺,在其拖拉機后架上設計機械傳動系統(tǒng),利用拖拉機的后驅(qū)裝置傳遞動力,使秸桿還田裝置工作,或者直接在秸桿還田裝置內(nèi)設置驅(qū)動機構(gòu)。秸桿粉碎還田裝置在工作時需要根據(jù)地面情況上下浮動調(diào)整,由于裝置比較龐大而且較重,想要其工作時更平穩(wěn),需要一套可靠的浮動系統(tǒng)作來支撐。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秸桿粉碎還田裝置的上下浮動系統(tǒng),能夠使秸桿粉碎還田裝置在行走時隨地形上下浮動。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秸桿粉碎還田裝置的上下浮動系統(tǒng),包括安裝座在秸桿粉碎還田裝置前端的輥筒和安裝座在秸桿粉碎還田裝置后端的連桿機構(gòu);所述連桿機構(gòu)包括第一連桿、第二連桿和第三連桿,所述第一連桿的一端與秸桿粉碎還田裝置的殼體鉸接于點為A,第一連桿的另一端與第二連桿的一端鉸接于點為B,第二連桿的另一端與固定座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連桿的一端與第一連桿鉸接于點C,所述第三連桿的另一端與秸桿粉碎還田裝置的殼體鉸接于點D。本實用新型工作原理:秸桿粉碎還田裝置工作時貼地行走,輥筒在前端貼地滾動行走,輥筒可以起到刮平地面的作用,并且可以根據(jù)地形起伏行走;輥筒可以引導秸桿粉碎還田裝置行走路線,通過秸桿粉碎還田裝置后端連接的連接機構(gòu)作為支撐,可適應秸桿粉碎還田裝置的位置變化,使其能夠貼地沿著地形起伏行走。
[0005]作為改進,所述鉸接點C位于鉸接點A與B之間。
[0006]作為改進,兩根第一連桿之間設有第四連桿連接。
[0007]作為改進,兩個第二連桿之間設有第五連桿連接。
[0008]作為改進,所述第二連桿上設有三角形凸塊,所述第五連桿的端部固定在所述三角形凸塊上。
[0009]作為改進,所述第二連桿與固定座之間的夾角為100~150度。
[0010]作為改進,所述秸桿粉碎還田裝置的殼體前端兩側(cè)設有樞接座,所述輥筒的兩端樞接在所述樞接座上。
[0011]作為改進,所述輥筒的底部與秸桿粉碎還田裝置的底部平齊。
[0012]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所帶來的有益效果是:
[0013]輥筒可以引導秸桿粉碎還田裝置行走路線,通過秸桿粉碎還田裝置后端連接的連接機構(gòu)作為支撐,可適應秸桿粉碎還田裝置的位置變化,使其能夠貼地沿著地形起伏行走。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秸桿粉碎還田裝置與拖拉機配合的示意圖。
[0015]圖2為秸桿粉碎還田裝置與上下浮動系統(tǒng)配合的側(cè)面視圖。
[0016]圖3為秸桿粉碎還田裝置與上下浮動系統(tǒng)配合的立體圖1。
[0017]圖4為秸桿粉碎還田裝置與上下浮動系統(tǒng)配合的立體圖1I。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結(jié)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9]一種秸桿粉碎還田裝置的上下浮動系統(tǒng),包括安裝座在秸桿粉碎還田裝置I前端的輥筒4和安裝座在秸桿粉碎還田裝置I后端的連桿機構(gòu)。如圖1所示,秸桿粉碎還田裝置I通過兩個連桿機構(gòu)3與拖拉機2連接,如圖2至4所示,所述連桿機構(gòu)3包括第一連桿310、第二連桿311和第三連桿312 ;所述第一連桿310的一端與秸桿粉碎還田裝置I的殼體11鉸接于點為A,第一連桿310的另一端與第二連桿311的一端鉸接于點為B,第二連桿311的另一端與固定座313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連桿311與固定座313之間的夾角a為100~150度;固定座313安裝拖拉機2上;所述第三連桿312的一端與第一連桿310鉸接于點C,所述鉸接點C位于鉸接點A與B之間,所述第三連桿312的另一端與秸桿粉碎還田裝置I的殼體11鉸接于點D,所述鉸接點A、C、D連成一個三角形。兩根第一連桿310之間設有第四連桿315連接;兩個第二連桿311之間設有第五連桿316連接,所述第二連桿311上設有三角形凸塊314,所述第五連桿316的端部固定在所述三角形凸塊314上;第四連桿315和第五連桿316的設置使兩個連桿結(jié)構(gòu)結(jié)合成一個整體,結(jié)構(gòu)強度更高。所述秸桿粉碎還田裝置的殼體前端兩側(cè)設有樞接座,所述輥筒4的兩端樞接在所述樞接座上;所述輥筒4的底部與秸桿粉碎還田裝置的底部平齊。
[0020]秸桿粉碎還田裝置I的殼體11呈梯形,鉸接點A位于殼體11的頂面111,鉸接點E位于頂面111與側(cè)面112之間,鉸接點D位于側(cè)面112上。殼體11上設有鉸接座32,第一連桿310、第三連桿312通過所述鉸接座32與殼體11鉸接。
[0021]本實用新型工作原理:秸桿粉碎還田裝置工作時貼地行走,輥筒4在前端貼地滾動行走,輥筒4可以起到刮平地面的作用,并且可以根據(jù)地形起伏行走;輥筒4可以引導秸桿粉碎還田裝置行走路線,通過秸桿粉碎還田裝置后端連接的連接機構(gòu)作為支撐,可適應秸桿粉碎還田裝置的位置變化,使其能夠貼地沿著地形起伏行走。
【主權(quán)項】
1.一種秸桿粉碎還田裝置的上下浮動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裝座在秸桿粉碎還田裝置前端的輥筒和安裝座在秸桿粉碎還田裝置后端的連桿機構(gòu);所述連桿機構(gòu)包括第一連桿、第二連桿和第三連桿,所述第一連桿的一端與秸桿粉碎還田裝置的殼體鉸接于點為A,第一連桿的另一端與第二連桿的一端鉸接于點為B,第二連桿的另一端與固定座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連桿的一端與第一連桿鉸接于點C,所述第三連桿的另一端與秸桿粉碎還田裝置的殼體鉸接于點D。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秸桿粉碎還田裝置的上下浮動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鉸接點C位于鉸接點A與B之間。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秸桿粉碎還田裝置的上下浮動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鉸接點A、C、D連成一個三角形。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秸桿粉碎還田裝置的上下浮動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兩根第一連桿之間設有第四連桿連接。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秸桿粉碎還田裝置的上下浮動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兩個第二連桿之間設有第五連桿連接。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秸桿粉碎還田裝置的上下浮動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連桿上設有三角形凸塊,所述第五連桿的端部固定在所述三角形凸塊上。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秸桿粉碎還田裝置的上下浮動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連桿與固定座之間的夾角為100~150度。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秸桿粉碎還田裝置的上下浮動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秸桿粉碎還田裝置的殼體前端兩側(cè)設有樞接座,所述輥筒的兩端樞接在所述樞接座上。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秸桿粉碎還田裝置的上下浮動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輥筒的底部與秸桿粉碎還田裝置的底部平齊。
【專利摘要】一種秸稈粉碎還田裝置的上下浮動系統(tǒng),包括安裝座在秸稈粉碎還田裝置前端的輥筒和安裝座在秸稈粉碎還田裝置后端的連桿機構(gòu);所述連桿機構(gòu)包括第一連桿、第二連桿和第三連桿,所述第一連桿的一端與秸稈粉碎還田裝置的殼體鉸接于點為A,第一連桿的另一端與第二連桿的一端鉸接于點為B,第二連桿的另一端與固定座固定連接,所述第三連桿的一端與第一連桿鉸接于點C,所述第三連桿的另一端與秸稈粉碎還田裝置的殼體鉸接于點D。輥筒可以引導秸稈粉碎還田裝置行走路線,通過秸稈粉碎還田裝置后端連接的連接機構(gòu)作為支撐,可適應秸稈粉碎還田裝置的位置變化,使其能夠貼地沿著地形起伏行走。<u/>
【IPC分類】A01D82/00
【公開號】CN204681921
【申請?zhí)枴緾N201520360218
【發(fā)明人】李深文
【申請人】李深文
【公開日】2015年10月7日
【申請日】2015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