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疫苗和基因治療組合物以及其制備和使用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在個體中誘導預防性和/或治療性免疫應答的疫苗和方法。本發(fā)明涉及對接受細胞、組織和/或器官移植的患者進行治療的組合物和方法。本發(fā)明涉及調節(jié)免疫應答的組合物和方法。
在設計這些疫苗時認識到,在接種了疫苗的個體中產(chǎn)生靶抗原的疫苗可有效誘導免疫系統(tǒng)的細胞臂。具體而言,減毒的活疫苗、使用無毒載體的重組疫苗和DNA疫苗均導致抗原在接種了疫苗的個體的細胞中產(chǎn)生,由此誘導免疫系統(tǒng)的細胞臂。另一方面,只包括蛋白和誘導體液應答的死疫苗或滅活疫苗的亞單位疫苗,不誘導良好的細胞免疫應答。
對于提供抗病原體感染保護,和提供有效用于治療病原體感染、癌癥或自身免疫病的免疫介導療法,細胞免疫應答常常是必須的。因此,在接種了疫苗的個體中產(chǎn)生靶抗原的疫苗是優(yōu)選的,例如減毒的活疫苗、使用無毒載體的重組疫苗和DNA疫苗。
盡管據(jù)報導一些疫苗對于預防性或治療性地使個體免患病原體感染或人類疾病是有效的,但改良的疫苗仍是需要的。產(chǎn)生增強的免疫應答的組合物和方法也是需要的。
免疫應答也涉及移植患者所經(jīng)歷的細胞、組織和器官的排斥和移植物抗宿主疾病。供體細胞、組織和器官常常具有不同于受體細胞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I)抗原亞型。受體的免疫系統(tǒng)檢測出MHCI亞型的不同,并指導針對供體細胞、組織和器官的免疫應答。
與之相似,對于接受骨髓移植的患者,MHC II抗原亞型的不同可導致對表達MHC II抗原的供體細胞的排斥。
可防止移植排斥或減輕其程度的組合物和方法是需要的。
本發(fā)明還涉及質粒及其藥物組合物,所述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和任選的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
本發(fā)明還涉及包括第一質粒和第二質粒的組合物,其中第一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核苷酸序列,第二質粒包括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
本發(fā)明還涉及一質粒,其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核苷酸序列。
本發(fā)明還涉及包括第一質粒和第二質粒的組合物。所述第一質粒包括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二質粒包括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兩種質粒均可以任選地進一步包括編碼B7.2的核苷酸序列。該組合物可任選地包括第三質粒,其包括編碼B7.2的核苷酸序列。
本發(fā)明還涉及使接受細胞、組織或器官移植的個體對非匹配供體細胞、組織或器官的排斥減少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向個體給予一種或多種核酸分子的步驟,所述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或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核苷酸序列。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與供體細胞、組織或器官匹配。所述的核酸分子被個體細胞所攝取,在那里,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和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的T細胞受體形成復合體,該復合體包括由細胞表達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T細胞在復合體形成后經(jīng)與死亡信號或毒素作用而死亡。由此使對個體中的非匹配供體細胞、組織或器官的排斥減少。另外,這些方法還可進一步地或僅包括在個體的某個位置上向個體給予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第一核酸分子包括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其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第二核酸分子包括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其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與供體細胞、組織或器官匹配。所述的第一和第二核酸分子被個體細胞所攝取,在那里,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和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的T細胞受體形成復合體,該復合體包括由細胞表達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T細胞在復合體形成后經(jīng)與死亡信號或毒素作用而死亡,并且使對個體中的非匹配供體細胞、組織或器官的排斥減少。在一些實施方案中,核酸分子進一步包括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
本發(fā)明還涉及質粒及其藥物組合物,所述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和任選的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
本發(fā)明還涉及包括第一質粒和第二質粒的組合物。第一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核苷酸序列。第二質粒包括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
本發(fā)明還涉及質粒,所述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
本發(fā)明還涉及包括第一質粒和第二質粒的組合物。第一質粒包括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第二質粒包括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核苷酸序列。
本發(fā)明還涉及減少個體中優(yōu)勢免疫應答的方法。這些方法包括識別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該亞型和與優(yōu)勢免疫應答相關的T細胞亞群形成復合體。在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個體給予核酸分子,所述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的核酸分子被個體細胞所攝取,在那里,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的T細胞受體形成復合體,該復合體包括由細胞表達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T細胞在復合體形成后經(jīng)與死亡信號或毒素作用而死亡,個體中的優(yōu)勢免疫應答減少。另外,還可進一步地或僅在個體的某個位置上向個體給予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第一核酸分子包括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其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第二核酸分子包括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核苷酸序列,其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所述的第一和第二核酸分子被個體細胞所攝取,在那里,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的T細胞受體形成復合體,該復合體包括由細胞表達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T細胞在復合體形成后經(jīng)與死亡信號或毒素作用而死亡,個體中的優(yōu)勢免疫應答減少。
本發(fā)明還涉及擴展與特異性免疫應答相關的T細胞亞群的方法。該方法包括識別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該亞型和與特異性免疫應答相關的T細胞亞群形成復合體。在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個體給予核酸分子,所述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的核酸分子被個體細胞所攝取,在那里,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的T細胞受體形成復合體,該復合體包括由細胞表達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T細胞在復合體形成后經(jīng)與B7.2作用而增殖。與特異性免疫應答相關的T細胞亞群擴展。另外,還可進一步地或僅在個體的某個位置上向個體給予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第一核酸分子包括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其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第二核酸分子包括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核苷酸序列,其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所述的核酸分子被個體細胞所攝取,在那里,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的T細胞受體形成復合體,該復合體包括由細胞表達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T細胞在復合體形成后經(jīng)與B7.2作用而增殖,與特異性免疫應答相關的T細胞亞群擴展。
圖2A和2B顯示在β2m+/+、β2m-/-、β2m+/+→β2m-/-和β2m-/-→β2m+/+小鼠中直接(圖2A)和間接(圖2B)的痘苗病毒(vMN462)特異性CTL應答。在不進行活體外刺激效應細胞的情況下用牛痘免疫后7天,分析直接的牛痘特異性CTL應答。在活體外刺激效應細胞的情況下用牛痘免疫后4周,進行間接的牛痘特異性CTL測定。為了計算靶細胞的比溶,用特異性(被vMN462感染的)靶細胞的溶解百分率減去非特異性(未被感染的)靶細胞的溶解百分率。實驗重復兩次,得到相似的結果。
圖3顯示了在用pCDNA3、pCEnv、pCEnv+pCD80或pCEnV+pCD86免疫的β2m-/-、β2m+/+→β2m-/-和β2m-/-→β2m+/+嵌合體(每組4只小鼠)中的HIV-1包膜特異性CTL應答。針對在活體外刺激效應細胞后被牛痘感染的靶細胞,分析HIV-1包膜特異性CTL應答。為計算靶細胞的比溶解率,用特異性(被vMN462感染的)靶細胞的溶解百分率減去非特異性(被WR感染的)靶細胞的溶解百分率。實驗重復兩次,得到相似的結果。
圖4顯示了證明在用pCDNA3、pCEnv、pCEnv+pCD80或pCEnv+pCD86免疫的β2m-/-→β2m+/+嵌合小鼠中的直接HIV-1包膜特異性CTL應答的數(shù)據(jù)。針對在不進行活體外刺激效應細胞的情況下被牛痘感染的靶細胞,分析HIV-1包膜特異性CTL應答。在這些實驗中,非特異性溶解的最高水平低于5%。
圖5顯示了證明受激效應細胞表達細胞因子的數(shù)據(jù)。在第6天收集來自用于CTL測定的受激細胞的上清液,并使用針對IFN-γ和IL-4的ELISA試劑盒(兩試劑盒均來自Biosource International,Inc.,Camarillo,CA)測定細胞因子的分布。實驗重復兩次,得到相似的結果。
圖6顯示了證明在肌肉中存在CD4+和CD8+T細胞的數(shù)據(jù)。肌肉細胞用pCEnv+pCD86共免疫,然后浸潤細胞進一步用抗CD4+或抗CD8+的抗體染色。從已染色的載玻片中,對CD4+和CD8+T細胞計數(shù)。
本文使用的術語“可表達形式”指的是含有必要的調控元件的基因構建體,所述調控元件可操作地與編碼蛋白的編碼序列相連接,從而當存在于個體細胞中時,所述編碼序列將得以表達。
本文使用的術語“保護性免疫應答”和“預防性免疫應答”可互換使用,指的是靶向個體尚未暴露于其中的免疫原的免疫應答,所述免疫原例如為未感染個體中的病原體抗原,或與未患疾病的個體中的蛋白相關的疾病細胞,所述疾病例如是與未患腫瘤的患者中的蛋白相關的腫瘤。
本文使用的術語“治療性免疫應答”指的是靶向個體已暴露其中的免疫原的免疫應答,所述免疫原例如為已感染個體中的病原體抗原,或與已患疾病的個體中的蛋白相關的疾病細胞,所述疾病例如是與患有腫瘤的患者中的蛋白相關的腫瘤。
本文使用的術語“預防有效量”,在傳染物的情況下,指的是防止個體受到感染的必要量,在細胞特異性疾病的情況下,指的是防止個體發(fā)展成細胞特異性疾病的必要量。
本文使用的術語“治療有效量”,在傳染物的情況下,指的是減少已感染的個體中感染水平以減輕癥狀或消除感染的必要量,在細胞特異性疾病的情況下,指的是減少患有細胞特異性疾病的個體中的細胞特異性疾病細胞數(shù)以減輕癥狀或治愈個體的必要量。
本文使用的術語“細胞特異性疾病”指的是自身免疫病和以細胞過度增殖為特征的疾病如癌癥。
本文使用的術語“免疫原”、“抗原”、“靶抗原”和“靶蛋白”可互換使用,指的是由本發(fā)明的基因構建體編碼的肽、多肽和蛋白,它們作為針對其誘導免疫應答的目標。
本文使用的術語“誘導針對免疫原的免疫應答”指的是在自然個體中誘導免疫應答,和在先前暴露于免疫原的個體中誘導免疫應答,其中后者針對免疫原的免疫應答是增強了的。因此,可利用本發(fā)明的方法治療例如患有病原體感染的個體,以誘導針對病原體抗原的免疫應答。在已感染的個體中將誘導出對抗病原體的治療性免疫應答。
本文使用的術語“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指的是基因構建體的編碼序列成為可表達形式所必須的調控元件。
本文使用的術語“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指的是MHCI類抗原等位基因或MHC II類抗原等位基因的蛋白產(chǎn)物。
本文使用的術語“匹配”,當涉及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時,指的是相同組和亞型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
本文使用的術語“非匹配”,當涉及供體細胞、組織或器官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時,指的是不同組和亞型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非匹配供體細胞、組織或器官表達與受體個體不同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非匹配供體也稱作同種異型供體。
本文使用的術語“T細胞與死亡信號或毒素的作用”指的是T細胞具有的與個體細胞所表達的死亡信號或毒素之間的作用,該作用導致T細胞死亡。例如,當fas/fas受體是所用的死亡信號系統(tǒng)時,fas死亡信號(fas配體-fas-1)與T細胞上fas受體的作用導致T細胞死亡。
本文使用的術語“優(yōu)勢免疫應答”指的是針對某一抗原的勝過針對任何其他抗原的免疫應答的免疫應答,其包括細胞和體液組分。
本文使用的術語“擴展T細胞亞群”指的是使特定的T細胞克隆增殖。
本文使用的術語“特異性免疫應答”指的是針對特定表位的細胞或體液免疫應答。通過在MHC、抗原和T細胞的T細胞受體(TCR)之間形成復合體,MHC將表位呈遞給T細胞,然后針對抗原的特定表位的特異性免疫應答被誘導出來。參與形成復合體的特定T細胞表達與MHC/抗原復合體特異性作用的TCR。
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抗原實際上是一個蛋白異二聚體家族,這些蛋白異二聚體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員。這些抗原是在免疫系統(tǒng)中發(fā)揮作用的細胞蛋白,主要作為抗原呈遞者。MHC與抗原形成復合體,MHC/抗原復合體被呈遞給對MHC/抗原復合體具有特異性的T細胞受體,在復合體中抗原是特定的表位。因此,T細胞受體不是只識別特定的表位,而是只識別在特定MHC中呈遞的特定表位。MHC/抗原復合體和T細胞受體之間的作用對于針對抗原的免疫應答的誘導、維持和記憶是必需的。MHC抗原,包括其結構和功能,述于Stites,D.P.等人,基礎和臨床免疫學(Basic And ClinicalImmunology),第6版,1987,Appleton and Lange,Norwalk,CT;和Roitt,I.M.等人,免疫學(Immunology),1985,C.V.Moseby Co.St.Louis MO,Toronto,Gower Medical Publishing,London UK,New York,NY,這些文獻均引入本文作參考。
通常將MHC蛋白分成兩大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MHC I)抗原和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MHC II)抗原。這兩類蛋白在免疫系統(tǒng)中具有不同的抗原呈遞功能。但是,它們均由高度多態(tài)的基因所編碼,提供多種等位基因,由此允許有可與不同抗原表位結合的多種不同的MHC亞型,這些抗原表位將被免疫系統(tǒng)檢測到。MHC I類抗原和MHC II類抗原將抗原呈遞到不同的T細胞MHC I類抗原將抗原呈遞到細胞毒性T細胞,而MHC II類抗原將抗原呈遞到輔助性T細胞和抑制性T細胞。MHC抗原也被稱作人白細胞抗原(HLA)。對于I和II類,在每一種中均存在若干亞類,其各自包括有不同等位基因編碼的若干亞型。
MHC I抗原涉及HLA亞類HLA-A、HLA-B和HLA-C抗原。事實上,發(fā)現(xiàn)這三個亞類存在于每一種人類細胞中。I類抗原的結構由雙鏈蛋白復合體組成,該復合體包括一分子量為44000的多態(tài)性糖蛋白。對于HLA-A基因座,至少有23個不同的等位基因(因此至少有23種HLA-A亞型);對于HLA-B基因座,至少有47個不同的等位基因(因此至少有47種HLA-B亞型);對于HLA-C基因座,至少有8個不同的等位基因(因此至少有8種HLA-C亞型)。每一個人表達多種等位基因的不同組合。即,個體表達不同的亞型集合。因此,可將每一個人分型,以確定在其細胞上存在什么樣的HLA-A、HLA-B和HLA-C亞型組合。對I類抗原進行HLA分型,是一種被稱為淋巴細胞微量細胞毒測定的方法。簡言之,將針對HLA-A、HLA-B和HLA-C抗原的多種抗血清置于分型盤的微量孔中。將1000-2000個外周血淋巴細胞加入各微量孔中。在溫育后,加入補體,繼續(xù)溫育。然后,加入重要的染料,例如曙紅。使用相位顯微鏡術,基于溶解的細胞將攝取染料而活細胞保持未染色這一事實,將活細胞與死細胞區(qū)分開。然后,基于反應模式,將指定個體的HLA-A、HLA-B和HLA-C表型定位。
MHC II類抗原涉及HLA亞型HAL-D、HAL-DR、HLA-DQ和HLA-DP。主要在免疫活性細胞如巨噬細胞、單核細胞、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的表面上發(fā)現(xiàn)存在II類抗原。DP抗原與其它II類抗原不同,它們引發(fā)強的繼發(fā)增殖反應,并作為CTL的靶抗原。至少有19個HLA-D等位基因(編碼至少19個HLA-D亞型),至少有16個HLA-DR等位基因(編碼至少16個HLA-DR亞型),至少有3個HLA-DQ等位基因(編碼至少3個HLA-DQ亞型),至少有6個HLA-DP等位基因(編碼至少6個HLA-DP亞型)。對HLA-DR和HLA-DQ分型可以類似于HLA I類抗原分型方式的方式進行,除了用已純化的B淋巴細胞群代替外周血淋巴細胞之外。使用混合淋巴細胞反應,將HLA-D抗原分型。使用一級淋巴細胞分型法,將HLA-DP抗原分型。
B7.2最早述于Azuma,M.等人,1993,自然(Nature)36676-79,該文獻引入本文作參考。該出版物的圖2B公開了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和預測的氨基酸序列。所述序列信息也可參見Genbank數(shù)據(jù)庫中的U04343,其引入本文作參考。
死亡結構域受體包括但不限于Apo-1(Oehm等人,生物化學雜志(J.Biol.Chem.),1992,267(15),10709-15;入藏登記號為X63717);Fas(Itoh等人,細胞(Cell),1991,66(2),233-43;入藏登記號為M67454);TNFR-1(Nophar等人,EMBO J.,1990,9(10),3269-78;入藏登記號為M67454);p55(Loetscher等人,細胞(Cell),1990,61,351-359;入藏登記號為M58286、M33480);WSL-1(Kitson等人,自然(Nature),1996,384(6607),372-5;入藏登記號為Y09392);DR3(Chinnaiyan等人,科學(Science),1996,274(5829),990-2;入藏登記號為U72763);TRAMP(Bodmer等人,免疫(Immunity),1997,6(1),79-88;入藏登記號為U75381);Apo-3(Marsters等人,當代生物學(Curr.Biol.),1996,6(12),1669-76;入藏登記號為U74611);AIR(Degli-Esposti等人,直接提交;入藏登記號為U78029);LARD(Screaton等人,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Natl.Acad.Sci.USA),1997,94(9),4615-19;入藏登記號為U94512);NGRF(Johnson等人,細胞(Cell),1986,47(4),545-554;入藏登記號為M14764);DR4(Pan等人,科學(Science),1997,276(5309),111-113;入藏登記號為U90875);DR5(Sheridan等人,科學(Science),1997,277(5327),818-821;入藏登記號為AF012535);KILLER(Wu等人,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出版中);TRAIL-R2(MacFarlane等人,生物化學雜志(J.Biol.Chem.),1997,出版中;入藏登記號為AF020501);TRICK2(Screaton等人,當代生物學(Curr.Biol.),1997,出版中;入藏登記號為AF018657);DR6(Pan等人,未出版;入藏登記號為AF068868)。這些文獻和Genbank序列引入本文作參考。
死亡信號即為與死亡結構域受體相互作用的蛋白,包括但不限于FADD(Chinnaiyan等人,細胞(Cell),1995,81(4),505-12;入藏登記號為U24231);FAP-1(Sato等人,科學(Science),1995,268(5209),411-15;入藏登記號為L34583);TRADD(Hsu等人,細胞(Cell),1995,81(4),495-504;入藏登記號為L41690);RIP(Stanger等人,細胞(cell),1995,81(4),513-23;入藏登記號為U25994);和FLICE(Muzio等人,細胞(Cell),1996,85(6),817-27;入藏登記號為U58143);RAIDD(Lennon等人,基因組(Genomics),1996,33(1),151-2;入藏登記號為U79115)。這些文獻和Genbank序列引入本文作參考。死亡信號還包括與死亡結構域受體結合并起始編程性細胞死亡的配體,包括但不限于FAS-L(Alderson等人,實驗醫(yī)學雜志(J.Exp.Med.),1995,181(1),71-7;入藏登記號為U08137)和TNF,這些文獻和Genbank序列引入本文作參考;和與死亡結構域受體相互作用的中介體,其包括但不限于FADD(Chinnaiyan等人,細胞(Cell),1995,81(4),505-12;入藏登記號為U24231);MORT1(Boldin等人,生物化學雜志(J.Biol.Chem.),1995,270(14),7795-8;入藏登記號為X84709);CRADD(Ahmad等人,癌癥研究(Cancer Res.),1997,57(4),615-9;入藏登記號為U84388);和MyD88(Bonnert等人,F(xiàn)EBS Lett.,1997,402(1),81-4;入藏登記號為U84408)。這些文獻和Genbank序列引入本文作參考。
毒素包括殺死細胞的蛋白。毒素包括但不限于昆蟲和蛇的毒液、細菌內毒素如假單胞菌內毒素、雙鏈核糖體滅活性蛋白如包括單鏈毒素的篦麻毒素和gelonin。
已發(fā)現(xiàn),當疫苗中除免疫原之外還包括編碼MHC抗原的核苷酸序列的可表達形式時,針對由疫苗編碼的免疫原的免疫應答得到增強。如此表達的MHC抗原將免疫原呈遞給T細胞,產(chǎn)生增強的免疫應答。本發(fā)明提供在個體中誘導或增強針對免疫原的免疫應答的方法。在一些實施方案中,所述方法包括在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個體給予核酸分子的步驟,所述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MHC抗原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的核酸分子被個體細胞所攝取,在那里,編碼免疫原和MHC的核苷酸序列分別得以表達。所產(chǎn)生的MHC將免疫原的表位呈遞給個體免疫系統(tǒng)中的T細胞,針對免疫原的增強的免疫應答在個體中誘導出來。在一些實施方案中,所述方法包括在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個體給予至少兩種不同核酸分子的步驟。第一核酸分子包括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其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第二核酸分子包括編碼MHC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其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第一和第二核酸分子均被個體細胞所攝取,在那里,編碼免疫原和MHC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分別得以表達。所產(chǎn)生的MHC將免疫原的表位呈遞給個體免疫系統(tǒng)中的T細胞,針對免疫原的增強的免疫應答在個體中誘導出來。
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在給予個體的核酸分子中包括了編碼MHC I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在一些實施方案中,MHC I類抗原與個體所表達的MHC I抗原等位基因匹配。如上所述,可按常規(guī)對個體進行MHC表型分型。一旦鑒定了由個體表達的MHC I等位基因,則可制備或從所制備的基因構建體中選出包括編碼由個體表達的亞型的核苷酸序列的基因構建體,從而證明給予個體的是匹配的MHC I。
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在給予個體的核酸分子中包括了編碼MHC II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在一些實施方案中,MHC II類抗原與個體所表達的MHC II抗原等位基因匹配。如上所述,可按常規(guī)對個體進行MHC表型分型。一旦鑒定了由個體表達的MHC II等位基因,則可制備或從所制備的基因構建體中選出包括編碼由個體表達的亞型的核苷酸序列的基因構建體,從而證明給予個體的是匹配的MHC II。
本發(fā)明一方面涉及使用編碼MHC I蛋白和免疫原的遺傳物質的組合物和方法。本發(fā)明另一方面涉及使用編碼MHC II蛋白和免疫原的遺傳物質的組合物和方法。這些方法涉及已改良的誘導針對免疫原性目標的預防性和治療性免疫應答的方法。因此,通過提供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MHC I抗原和/或MHC II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方案提供了改良的疫苗。組合物可以是疫苗如DNA疫苗、無毒重組載體疫苗和減毒的活疫苗。
還發(fā)現(xiàn),當疫苗中除免疫原之外還包括編碼B7.2蛋白和MHC抗原的核苷酸序列的可表達形式時,針對由疫苗編碼的免疫原的免疫應答得到增強。由此,B7.2蛋白和MHC抗原在接種了疫苗的個體的細胞中共產(chǎn)生,所述細胞表達靶抗原。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這一方面,提供了使用編碼免疫原、B7.2蛋白、MHC I抗原和/或MHC II抗原蛋白的遺傳物質的組合物和方法。這些方法涉及已改良的誘導針對免疫原性目標的預防性和治療性免疫應答的方法。因此,通過提供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的核苷酸序列、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MHC I抗原和/或MHC II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方案提供了改良的疫苗。組合物可以是疫苗如DNA疫苗、無毒重組載體疫苗和減毒的活疫苗。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方案,給予個體的遺傳物質包括核酸分子,該分子包括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編碼MHC I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各核苷酸序列均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方案,給予個體的遺傳物質包括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第一核酸分子包括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兩核苷酸序列均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第二核酸分子包括編碼MHC I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其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方案,給予個體的遺傳物質包括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第一核酸分子包括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其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第二核酸分子包括編碼MHC I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這兩個核苷酸序列均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方案,給予個體的遺傳物質包括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第一核酸分子包括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MHC I抗原的核苷酸序列。這兩個核苷酸序列均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第二核酸分子包括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其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方案,給予個體的遺傳物質包括第一核酸分子、第二核酸分子和第三核酸分子。第一核酸分子包括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其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第二核酸分子包括編碼MHC I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其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第三核酸分子包括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其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方案,給予個體的遺傳物質包括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編碼MHC II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各核酸序列均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方案,給予個體的遺傳物質包括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第一核酸分子包括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兩核苷酸序列均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第二核酸分子包括編碼MHC II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其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方案,給予個體的遺傳物質包括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第一核酸分子包括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其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第二核酸分子包括編碼MHC II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這兩個核苷酸序列均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方案,給予個體的遺傳物質包括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第一核酸分子包括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MHC II抗原的核苷酸序列。這兩個核苷酸序列均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第二核酸分子包括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其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方案,給予個體的遺傳物質包括第一核酸分子、第二核酸分子和第三核酸分子。第一核酸分子包括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其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第二核酸分子包括編碼MHC II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其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第三核酸分子包括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其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
遺傳物質由個體細胞所表達,它用作免疫原性目標,針對該目標來引發(fā)免疫應答。產(chǎn)生的免疫應答具有廣泛的基礎除體液免疫應答之外,還引發(fā)了細胞免疫應答的兩個臂。本發(fā)明的方法可用于產(chǎn)生預防性和治療性免疫。因此,免疫方法包括針對免疫原的免疫方法、例如由此保護個體抵抗病原體攻擊或者特定細胞出現(xiàn)或增殖的免疫方法和治療患有病原體感染、超常增殖性疾病或自身免疫病的個體的方法。
靶蛋白優(yōu)選是需要針對其誘導免疫的免疫原性蛋白,其與來自病原體或不希望的細胞類型的蛋白具有至少一個相同的表位,所述不希望的細胞類型例如為癌癥細胞或參與自身免疫病的細胞。針對靶蛋白的免疫應答,將保護個體抵抗與靶蛋白相關的特定感染或疾病,或者治療個體的上述感染或疾病。
本發(fā)明可用于引發(fā)針對靶蛋白的廣譜免疫應答,所述靶蛋白即與病原體、變態(tài)反應原或個體自身的“異?!奔毎禺愋韵嚓P的蛋白。本發(fā)明可用于使個體具有對抗病原性物質和生物的免疫性,從而針對病原體蛋白的免疫應答提供對抗病原體的保護性免疫。通過誘發(fā)針對與超常增殖性細胞特異性相關的靶蛋白的免疫應答,本發(fā)明可用于對抗超常增殖性疾病和障礙如癌癥。通過誘發(fā)針對與參與自身免疫病的細胞特異性相關的靶蛋白的免疫應答,本發(fā)明可用于對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障礙。
根據(jù)本發(fā)明傳遞到細胞的核酸分子可用作免疫原的遺傳模板,所述免疫原用作預防性和/或治療性免疫劑。本發(fā)明可用于使個體對所有病原體如病毒、原核生物和病原性真核生物如單細胞病原生物和多細胞寄生蟲具有免疫性。本發(fā)明特別可用于使個體對那些感染細胞和未被包封的病原體如病毒,和原核生物如淋病菌屬(gonorrhea)、李斯特菌屬和志賀菌屬具有免疫性。此外,本發(fā)明也可用于使個體對原生動物病原體具有免疫性,這些原生動物病原體在生命周期中包括一個階段,在其中它們是細胞內病原體。本文使用的術語“細胞內病原體”指的是病毒或病原生物,它們在至少一部分復制或生命周期中,存在于宿主細胞內,并在其中產(chǎn)生病原體蛋白或使其得以產(chǎn)生。表2提供了一些病毒科和病毒屬的列表,可針對它們制備本發(fā)明的疫苗。DNA構建體可用于疫苗中,所述構建體包括編碼包括至少一個表位的肽的DNA序列,所述表位與在病原體抗原例如表中列出的那些抗原上展示的表位相同或基本上相似。此外,本發(fā)明也可用于使個體對其他病原體具有免疫性,這些病原體包括原核和真核原生生物病原體和多細胞寄生蟲,例如表3中列出的那些病原體。
為了產(chǎn)生基因疫苗以防止病原體感染,編碼免疫原性蛋白的遺傳物質必須包括在遺傳構建體中作為目標的編碼序列,可針對所述免疫原性蛋白誘導保護性免疫應答。無論是本發(fā)明特別適用的細胞內病原體感染還是細胞外病原體感染,未必所有的病原體抗原可引發(fā)保護性應答。由于DNA和RNA都比較小,較易于產(chǎn)生,因此本發(fā)明提供了允許使用多種病原體抗原進行疫苗接種的額外優(yōu)點。用于基因疫苗的遺傳構建體可包括編碼許多病原體抗原的遺傳物質。例如通過提供多種目標,在單一構建體中可包括若干病毒基因。
表2和3包括一些病原性物質和生物的列表,可針對它們來制備基因疫苗以保護個體不被它們感染。在一些優(yōu)選的實施方案中,使個體對病原體具有免疫性的方法是針對HIV、HTLV或HBV的。
本發(fā)明另一方面提供了產(chǎn)生針對超常增殖性細胞的廣譜保護性免疫應答的方法,和治療患有超常增殖性疾病的個體的方法,所述超常增殖性細胞是超常增殖性疾病的特征。本文使用的術語“超常增殖性疾病”指的是以細胞超常增殖為特征的那些疾病和障礙。超常增殖性疾病的例子包括各種癌癥和牛皮癬。
將包括編碼與“超常增殖性細胞”相關的免疫原性蛋白的核苷酸序列的遺傳構建體引入到個體細胞中,導致這些蛋白在接種了疫苗的個體中產(chǎn)生。本文使用的術語“超常增殖性相關蛋白”指的是與超常增殖性疾病相關的蛋白。為了使個體對超常增殖性疾病具有免疫性,將包括編碼與“超常增殖性疾病”相關的蛋白的核苷酸序列的遺傳構建體給予個體。
為了使超常增殖性相關蛋白成為有效的免疫原性目標,它必須專門在超常增殖性細胞中產(chǎn)生,或與正常細胞相比,在超常增殖性細胞中的水平較高。靶抗原包括這些蛋白、其片段和肽,所述片段和肽至少包括一個在該蛋白中發(fā)現(xiàn)的表位。有時,超常增殖性相關蛋白是編碼蛋白的基因突變的產(chǎn)物。突變的基因編碼的蛋白與正常蛋白幾乎相同,除了具有稍微不同的氨基酸序列之外,這種不同產(chǎn)生不同的表位,在正常細胞中未發(fā)現(xiàn)該表位的存在。這樣的靶蛋白包括由癌基因如myb、myc、fyn和易位基因bcr/abl、ras、src、P53、neu、trk和EGRF編碼的蛋白。除了以癌基因產(chǎn)物作為靶抗原之外,用于抗癌治療和保護計劃的靶蛋白包括由B細胞淋巴瘤制備的抗體的可變區(qū)和T細胞淋巴瘤的T細胞受體的可變區(qū),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其也作為靶抗原用于自身免疫病。其他腫瘤相關蛋白可用作靶蛋白,例如被發(fā)現(xiàn)以較高水平存在于腫瘤細胞中的蛋白,包括有單克隆抗體17-1A識別的蛋白,和葉酸結合性蛋白。
盡管本發(fā)明可用于使個體對若干癌癥形式中的一種或多種具有免疫性,但本發(fā)明特別可用于預防性地對個體進行免疫,所述個體易于發(fā)展成特定癌癥,或已患癌癥并易于復發(fā)。遺傳學、技術和流行病學的發(fā)展使得能夠確定個體癌癥發(fā)展的概率并估計其危險率。利用遺傳篩選和/或家庭健康史,有可能預測特定個體發(fā)展出若干癌癥類型中任一種的概率。
與之類似,已患有癌癥的個體和已接受用于消除癌癥的治療或癥狀緩解的個體特別易于復發(fā)。作為治療計劃的一部分,可使這些個體對他們被確診患有的癌癥具有免疫性,以對抗復發(fā)。因此,一旦已知個體患有一種癌癥和有復發(fā)的危險,可對其進行免疫,以使其免疫系統(tǒng)能夠對抗未來所述癌癥的發(fā)作。
本發(fā)明提供了治療患有超常增殖性疾病的個體的方法。在這些方法中,引入遺傳構建體,其用作免疫治療劑,指導并促進個體的免疫系統(tǒng)對抗超常增殖性細胞,由該遺傳構建體產(chǎn)生靶蛋白。
本發(fā)明提供了通過誘導針對目標的廣譜保護性免疫應答,治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障礙的個體的方法。所述目標與自身免疫相關,自身免疫包括細胞受體和產(chǎn)生“自”定向抗體的細胞。
T細胞介導的自身免疫病包括風濕性關節(jié)炎(RA)、多發(fā)性硬化(MS)、干燥綜合癥、結節(jié)病、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IDDM)、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反應性關節(jié)炎、關節(jié)強硬性脊椎炎、硬皮病、多發(fā)性肌炎、皮肌炎、牛皮癬、脈管炎、韋格納肉芽腫病、局限性回腸炎和潰瘍性結腸炎。這些疾病的特征均為存在下述T細胞受體,該受體結合內源性抗體并啟動與自身免疫病相關的炎性級聯(lián)。針對T細胞可變區(qū)的疫苗接種將引發(fā)包括CTL在內的免疫應答,以消除那些T細胞。
對于RA,已表征了若干參與所述疾病的T細胞受體(TCR)的特異性可變區(qū)。這些TCR包括Vβ-3、Vβ-14、Vβ-17和Vα-17。因此,用編碼這些蛋白中至少一種的DNA構建體進行疫苗接種,將引發(fā)免疫應答,該免疫應答將靶向參與RA的T細胞。參見Howell,M.D.等人,1991,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Natl.Acad.Sci.USA),8810921-10925;Paliard,X.等人,1991,科學(Science),253325-329;Williams,W.V.等人,1992,臨床研究雜志(J.Clin.Invest.),90326-333;各文獻均引入本文作參考。
對于MS,已表征了若干參與所述疾病的TCR的特異性可變區(qū)。這些TCR包括Vβ-7和Vα-10。因此,用編碼這些蛋白中至少一種的DNA構建體進行疫苗接種,將引發(fā)免疫應答,該免疫應答將靶向參與MS的T細胞。參見Wucherpfennig,K.W.等人,1990,科學(Science),2481016-1019;Oksenberg,J.R.等人,1990,自然(Nature),345344-346;各文獻均引入本文作參考。
對于硬皮病,已表征了若干參與所述疾病的TCR的特異性可變區(qū)。這些TCR包括Vβ-6、Vβ-8、Vβ-14、Vα-16、Vα-3C、Vα-7、Vα-14、Vα-15、Vα-16、Vα-28和Vα-12。因此,用編碼這些蛋白中至少一種的DNA構建體進行疫苗接種,將引發(fā)免疫應答,該免疫應答將靶向參與硬皮病的T細胞。
為了治療患有T細胞介導的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特別是那些其TCR的可變區(qū)尚未被表征的患者,可進行滑液活檢。取出所存在的T細胞樣品,采用標準技術識別那些TCR的可變區(qū)。并可利用這些信息制備基因疫苗。
B細胞介導的自身免疫病包括狼瘡(SLE)、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重癥肌無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自身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哮喘、冷球蛋白血癥、原發(fā)性膽硬化和惡性貧血。這些疾病的特征均為存在下述抗體,其結合內源性抗原并啟動與自身免疫病相關的炎性級聯(lián)。針對抗體可變區(qū)的疫苗接種將引發(fā)包括CTL在內的免疫應答,以消除那些產(chǎn)生抗體的B細胞。
為了治療患有B細胞介導的自身免疫病的患者,必須鑒定參與自身免疫活性的抗體的可變區(qū)??蛇M行活組織檢查,可提取存在于炎癥位置上的抗體樣品。可使用標準技術鑒定這些抗體的可變區(qū)。可使用該信息制備基因疫苗。
在SLE的情況下,一個抗原被認為是DNA。因此,在將接受針對SLE的免疫的患者中,可針對抗DNA的抗體來篩選其抗血清,可制備包括DNA構建體的疫苗,所述構建體編碼在血清中發(fā)現(xiàn)的抗DNA抗體的可變區(qū)。
TCR和抗體的可變區(qū)之間的共同的結構特征是眾所周知的。通??墒褂檬熘姆椒?,來發(fā)現(xiàn)編碼特定TCR或抗體的DNA序列,方法例如參見Kabat等人,1987,具有免疫學作用的蛋白質的序列(Sequenceof Proteins of Immunological Interest),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Human Services,Bethesda MD,該文獻引入本文作參考。此外,克隆來自抗體的功能性可變區(qū)的通用方法可參見Chaudhary,V.K.等人,1990,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Natl.Acad.Sci.USA)871066,該文獻引入本文作參考。
本發(fā)明特別可用于增強免疫抑制或無免疫應答的個體中的免疫應答。這些患者特別易于受到感染,很少能達到有效的免疫應答。本發(fā)明還特別可用于治療癌癥患者。在一些此類患者中,癌細胞不能有效呈遞癌相關抗原,因此個體很少產(chǎn)生最理想的有效免疫應答。
在一些優(yōu)選實施方案中,提供了質粒,所述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MHC I抗原和/或MHC II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在一些優(yōu)選實施方案中,提供了包括第一質粒和第二質粒的組合物。所述第一質粒包括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二質粒編碼MHC I抗原和/或MHC II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在一些優(yōu)選實施方案中,免疫原是病原體抗原、與超常增殖性疾病相關的蛋白或與自身免疫病相關的蛋白。在一些實施方案中,質??扇芜x進一步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優(yōu)選實施方案包括藥物組合物,包括可注射的組合物,其中包括質粒,所述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MHC I抗原和/或MHC II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在一些實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二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MHCI抗原和/或MHC II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在一些實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且所述第二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MHC I抗原和/或MHC II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在一些實施方案中,提供了第一和第二質粒。所述第一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MHC I抗原和/或MHC II抗原的核苷酸序列,且所述第二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在一些實施方案中,提供了第一、第二和第三質粒。所述第一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二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MHC I抗原和/或MHC II抗原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三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的核苷酸序列。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通過給予包括編碼供體亞型MHC I蛋白和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的可表達形式的組合物,可消除或減少針對與非MHC I亞型匹配的供體細胞、組織和器官的免疫應答。這些方法涉及已改良的消除免疫細胞的方法,所述免疫細胞參與對同基因細胞、組織和器官的排斥,例如那些植入移植患者體內的同基因細胞、組織和器官。根據(jù)本發(fā)明,MHC I抗原和死亡信號或毒素在細胞中的表達將使針對細胞、組織和器官的免疫應答減少,所述MHC I抗原對應于供體MHC I抗原,而該供體MHC I抗原相對受體而言是同種異型的,所述細胞、組織和器官展示同種異型的供體MHC I抗原。已發(fā)現(xiàn),毒素或死亡信號和MHC I亞型抗原在移植患者的細胞中的共產(chǎn)生,導致靶向同基因細胞、組織和器官的T細胞的消除,由此消除針對同基因細胞、組織和器官的免疫應答,所述MHC I亞型抗原是與同基因細胞、組織和器官的MHC I亞型相匹配的亞型抗原。參與針對同種異型MHC I抗原的免疫應答的T細胞,經(jīng)與死亡信號和毒素作用而被殺死。本質上,消除參與針對同種異型MHC I抗原的免疫應答的細胞,會使同種異型MHC I抗原消失。由此通過減少參與針對移植細胞、組織或器官的免疫應答的T細胞,減少移植排斥。
根據(jù)本發(fā)明,對受體和供體均進行分型。比較MHC I等位基因的表達模式,指明了免疫應答將針對供體的哪些MHC I抗原,該免疫應答導致對供體物質的排斥。對同種異型供體MHC I抗原響應的T細胞,其消除將減少排斥。在優(yōu)選實施方案中,在進行移植之前,先消除T細胞以盡可能減少排斥??芍苽涠嗷驑嫿w,以靶向多種同種異型MHC I抗原。
對于包括表達MHC II的細胞的移植,例如骨髓移植,可通過對供體和受體進行分型來鑒定同種異型供體MHC II抗原。可將編碼同種異型供體MHC II抗原的基因構建體和死亡信號或毒素一起施用,以消除對同種異型供體MHC II抗原響應的T細胞。
因此,本發(fā)明提供了在接受細胞、組織或器官移植的個體中減少對非匹配供體細胞、非匹配供體組織或非匹配供體器官排斥的方法。在一些實施方案中,這些方法包括在所述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個體給予核酸分子的步驟,所述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MHC的核苷酸序列。所述MHC與供體細胞、供體組織或供體器官相匹配,并對受體而言是同種異型的。所述的核酸分子被個體細胞所攝取,在那里,編碼MHC抗原和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與表達同種異型MHC抗原的細胞形成復合體。該細胞也表達死亡信號或毒素。T細胞在與表達同種異型MHC抗原和死亡信號或毒素的細胞形成復合體后死亡,在接受細胞、組織或器官移植的個體中對非匹配供體細胞、非匹配供體組織或非匹配供體器官的排斥減少。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在個體的某個位置上向個體給予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第一核酸分子包括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其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第二核酸分子包括編碼同種異型MHC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其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
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向個體給予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同種異型MHC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在一些實施方案中,所述方法包括在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個體給予核酸分子的步驟,所述核酸分子包括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編碼同種異型MHC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各核苷酸序列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在一些實施方案中,所述方法包括在個體的某個位置上向個體給予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的步驟。所述第一核酸分子包括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它們各自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所述第二核酸分子包括編碼同種異型MHC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其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在一些實施方案中,所述方法包括在個體的某個位置上向個體給予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的步驟。所述第一核酸分子包括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其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所述第二核酸分子包括編碼同種異型MHC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它們各自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在一些實施方案中,所述方法包括在個體的某個位置上向個體給予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的步驟。所述第一核酸分子包括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同種異型MHC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它們各自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所述第二核酸分子包括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其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一些實施方案中,所述方法包括在個體的某個位置上向個體給予第一核酸分子、第二核酸分子和第三核酸分子的步驟。所述第一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二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MHC抗原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三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
本發(fā)明提供了質粒,其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MHC抗原的核苷酸序列。MHC抗原可以是MHC I抗原和/或MHC II抗原。在一些實施方案中,所述質粒進一步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本發(fā)明提供藥物組合物,包括可注射的組合物,其中包括質粒,所述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MHC抗原的核苷酸序列。本發(fā)明提供質粒,其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
在一些實施方案中,提供了包括第一質粒和第二質粒的組合物。第一質粒包括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第二質粒包括編碼MHC抗原的核苷酸序列。MHC抗原可以是MHC I抗原和/或MHC II抗原。所述第一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二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MHC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在一些實施方案中,所述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且所述第二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MHC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在一些實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MHC抗原的核苷酸序列,且所述第二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在一些實施方案中,提供了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質粒的組合物。所述第一質粒包括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二質粒包括編碼MHC抗原的核苷酸序列。MHC抗原可以是MHC I抗原和/或MHC II抗原。所述第三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的核苷酸序列。
本發(fā)明另一方面涉及用于在個體中減少優(yōu)勢免疫應答的組合物和方法。優(yōu)勢免疫應答的特征在于,大部分抗體和/或CTL針對一特定的抗原。在優(yōu)勢免疫應答中,使用“優(yōu)勢靶抗原”形成的MHC/Ag/TCR復合體介導該優(yōu)勢免疫應答。因此,消除對MHC/優(yōu)勢抗原復合體特異的T細胞,將減少針對優(yōu)勢抗原的免疫應答,并增加針對非優(yōu)勢抗原的免疫應答。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方案,鑒別了與優(yōu)勢抗原復合以形成MHC/優(yōu)勢抗原/TCR復合體的MHC亞型。然后,在個體的某個位置上向個體給予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MHC亞型的核苷酸序列,該MHC亞型與優(yōu)勢抗原復合以形成MHC/優(yōu)勢抗原/TCR復合體。所述的兩個核苷酸序列均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所述的核酸分子被個體細胞所攝取,在那里,編碼MHC和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亞群中與MHC/優(yōu)勢抗原復合體形成復合體的T細胞,與所述細胞形成復合體。在與表達死亡信號或毒素的細胞形成復合體后,T細胞死亡。該個體中的優(yōu)勢免疫應答減少。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些實施方案,鑒別了與優(yōu)勢抗原復合以形成MHC/優(yōu)勢抗原/TCR復合體的MHC亞型,并在個體的某個位置上向個體給予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所述第一核酸分子包括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其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第二核酸分子包括編碼MHC的核苷酸序列,其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由第二核酸分子的核苷酸序列編碼的MHC與這樣的MHC亞型相匹配,該MHC亞型被鑒別為與優(yōu)勢抗原復合以形成MHC/優(yōu)勢抗原/TCR復合體的MHC亞型。所述的第一和第二核酸分子被個體細胞所攝取,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和MHC的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且T細胞亞群中與MHC/優(yōu)勢抗原復合體形成復合體的T細胞,與所述細胞形成復合體。在與表達死亡信號或毒素的細胞形成復合體后,T細胞死亡。該個體中的優(yōu)勢免疫應答減少。在一些實施方案中,所述MHC是MHC I抗原。在一些實施方案中,所述MHC是MHC II抗原。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被一起給予所述個體。
在一些實施方案中,所述方法包括在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個體給予核酸分子的步驟。所述核酸分子包括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編碼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各核苷酸序列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由所述核苷酸序列編碼的MHC與這樣的MHC亞型相匹配,該MHC亞型被鑒別為與優(yōu)勢抗原復合以形成MHC/優(yōu)勢抗原/TCR復合體的亞型。所述核酸分子被個體細胞所攝取,在那里,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以及MHC和B7.2的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亞群中與MHC/優(yōu)勢抗原復合體形成復合體的T細胞,與所述細胞形成復合體。在與表達死亡信號或毒素的細胞形成復合體后,T細胞死亡。該個體中的優(yōu)勢免疫應答減少。
根據(jù)一些實施方案,所述方法包括在個體的某個位置上向個體給予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的步驟。在一些實施方案中,所述第一核酸分子包括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各核苷酸序列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所述第二核酸分子包括編碼MHC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其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在一些實施方案中,所述第一核酸分子包括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其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所述第二核酸分子包括編碼MHC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各核苷酸序列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在一些實施方案中,所述第一核酸分子包括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MHC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各核苷酸序列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所述第二核酸分子包括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其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在各實施方案中,由所述核苷酸序列編碼的MHC可以是MHC I或MHC II。該MHC與這樣的MHC亞型相匹配,該MHC亞型被鑒別為與優(yōu)勢抗原復合以形成MHC/優(yōu)勢抗原/TCR復合體的亞型。所述第一和第二核酸分子被個體細胞所攝取,在那里,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MHC和B7.2的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亞群中與MHC/優(yōu)勢抗原復合體形成復合體的T細胞,與所述細胞形成復合體。在與表達死亡信號或毒素的細胞形成復合體后,T細胞死亡。該個體中的優(yōu)勢免疫應答減少。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方案,所述方法包括在個體的某個位置上向個體給予第一核酸分子、第二核酸分子和第三核酸分子的步驟。所述第一核酸分子包括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二核酸分子包括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三核酸分子包括編碼MHC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各核苷酸序列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由所述核苷酸序列編碼的MHC可以是MHC I或MHC II。該MHC與這樣的MHC亞型相匹配,該MHC亞型被鑒別為與優(yōu)勢抗原復合以形成MHC/優(yōu)勢抗原/TCR復合體的亞型。所述第一、第二和第三核酸分子被個體細胞所攝取,在那里,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MHC和B7.2的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亞群中與MHC/優(yōu)勢抗原復合體形成復合體的T細胞,與所述細胞形成復合體。在與表達死亡信號或毒素的細胞形成復合體后,T細胞死亡。該個體中的優(yōu)勢免疫應答因此減少。
根據(jù)一些實施方案,本發(fā)明涉及用于擴展目標T細胞亞群的組合物和方法。目標T細胞亞群優(yōu)選與MHC/抗原復合體形成復合體,所述MHC/抗原復合體包括一抗原,針對該抗原的增強的免疫應答是所希望的。鑒別了形成MHC/Ag/TCR復合體的MHC亞型,所述MHC/Ag/TCR包含由有待擴展的T細胞所表達的TCR。在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個體給予核酸分子,所述核酸分子包括編碼形成MHC/Ag/TCR復合體的MHC亞型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所述MHC/Ag/TCR包含由有待擴展的T細胞所表達的TCR。兩核苷酸序列均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所述核酸分子被個體細胞所攝取,在那里,編碼MHC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B7.2的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亞群中與MHC/優(yōu)勢抗原復合體形成復合體的T細胞,與所述細胞形成復合體。在與表達B7.2的細胞形成復合體后,T細胞因響應B7.2而增殖。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些實施方案,在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個體給予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所述第一核酸分子包括編碼形成MHC/Ag/TCR復合體的MHC亞型的核苷酸序列,所述MHC/Ag/TCR包含由有待擴展的T細胞所表達的TCR。第二核酸分子包括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兩核苷酸序列均可操作地與在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所述第一和第二核酸分子被個體細胞所攝取,在那里,編碼MHC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B7.2的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亞群中與MHC/優(yōu)勢抗原復合體形成復合體的T細胞,與所述細胞形成復合體。在與表達B7.2的細胞形成復合體后,T細胞因響應B7.2而增殖。在一些實施方案中,所述MHC是MHC I抗原。在一些實施方案中,所述MHC是MHC II抗原。
用于通過直接給予DNA而將蛋白傳遞至細胞,包括用于疫苗和治療劑應用的組合物和方法已有報道,其中使用了多種方案。這些方法的例子述于美國專利5,593,972、美國專利5,739,118、美國專利5,580,859、美國專利5,589,466、美國專利5,703,055、美國專利5,622,712、美國專利5,459,127、美國專利5,676,954、美國專利5,614,503和PCT申請PCT/US95/12502,這些文獻各自引入本文作參考。用于通過直接給予DNA而將蛋白傳遞至細胞的組合物還述于PCT/US90/01515、PCT/US93/02338、PCT/US93/048131和PCT/US94/00899,這些文獻各自引入本文作參考。除了在這些申請中描述的傳遞方案,在美國專利4,945,050和5,036,006中描述了另一些傳遞DNA的方法,這兩個文獻均引入本文作參考??捎糜趥鬟f核酸序列的重組腺病毒載體的例子述于美國專利5,756,283和美國專利5,707,618,這些文獻各自引入本文作參考。核酸分子也可利用脂質體介導的DNA轉移方法進行傳遞,例如述于美國專利4,235,871、美國專利4,241,046和美國專利4,394,448中的方法,這些文獻各自引入本文作參考。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方法,可在所述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個體給予核酸分子,其中給藥途徑選自經(jīng)肌肉、鼻內、腹膜內、皮下、皮內或局部給藥,或者通過灌洗給至選自陰道、直腸、尿道、口腔和舌下的黏膜組織。一些優(yōu)選的給藥途徑包括經(jīng)皮內、皮下、腹膜內、肌肉和口服給藥。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方法,所述DNA是質粒DNA。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方法,所述啟動子選自猿猴病毒40(SV40)、小鼠乳腺瘤病毒(MMTV)啟動子、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如HIV長末端重復序列(LTR)啟動子、莫洛尼氏病毒、ALV、巨細胞病毒(CMV)如CMV立即早期啟動子、EB病毒(EBV)、勞氏肉瘤病毒(RSV)和來自人類基因如人肌動蛋白、肌球蛋白、血紅蛋白、人肌肉肌酸和人金屬硫因的啟動子。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方法,多腺苷酸化信號選自SV40多腺苷酸化信號和牛生長激素多腺苷酸化信號。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些方法,用促進細胞攝取DNA分子的組合物來給予所述DNA分子。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在將核酸分子給至細胞的同時,給予一共同作用物。共同作用物的例子述于美國專利5,593,972、美國專利5,739,118和于1994年1月26日申請的國際申請PCT/US94/00899,這些文獻各自引入本文作參考。與核酸分子一起給藥的共同作用物可以作為與核酸分子的混合物給藥,或在核酸分子給藥的同時、之前或之后分開給藥。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共同作用物可以是陽離子型脂質,包括但不限于美國專利5,703,055中描述的那些。其他共同作用物的例子包括生長因子、細胞因子和淋巴因子如α干擾素、γ干擾素、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PDGF)、TNF、表皮生長因子(EGF)、IL-1、IL-2、IL-4、IL-6、IL-8、IL-10、IL-12,以及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表面活性物質如免疫刺激復合體(ISCOMS)、弗氏不完全佐劑、包括單磷?;|A(MPL)等LPS類似物、霍亂毒素、眼鏡蛇毒素、皂草甙、胞壁?;?、醌類似物和囊泡如角鯊烯和角鯊烯,和透明質酸。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免疫調節(jié)性蛋白可用作共同作用物。優(yōu)選的促進細胞攝取DNA分子的組合物選自陽離子型脂質、脂質體和局麻藥。在一些優(yōu)選的實施方案中,所述DNA分子與丁哌卡因一起給藥。在一些實施方案中,使用多種共同作用物。與核酸分子一起給藥的共同作用物可以作為與核酸分子的混合物給藥,或在核酸分子給藥的同時、之前或之后分開給藥。
除了在基于質粒的基因轉移方案中使用MHC編碼序列的可表達形式和免疫原的編碼序列和/或死亡信號或毒素的編碼序列和/或B7.2編碼序列,本發(fā)明還提供其他基因轉移方法,例如使用減毒活疫苗和利用重組載體傳遞編碼抗原的外源基因的疫苗的那些方法。減毒活疫苗和利用重組載體傳遞外源抗原的疫苗的例子述于美國專利4,722,848、5,017,487、5,077,044、5,110,587、5,112,749、5,174,993、5,223,424、5,225,336、5,240,703、5,242,829、5,294,441、5,294,548、5,310,668、5,387,744、5,389,368、5,424,065、5,451,499、5,453,364、5,462,734、5,470,734和5,482,713,這些文獻各自引入本文作參考??蓪⒈景l(fā)明的基因構建體導入減毒的活疫苗和重組疫苗,以產(chǎn)生本發(fā)明的改良的疫苗。
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涉及可用于本發(fā)明中的藥物組合物。所述藥物組合物包括一DNA分子,其包括可操作地與在個體細胞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蛋白的核苷酸序列。所述藥物組合物進一步包括藥用載體或稀釋劑。術語“藥”是眾所周知的,可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普遍理解。本文使用的術語“藥物組合物”和“可注射的藥物組合物”指的是如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理解的一般含義。要求藥物組合物滿足特定的標準,涉及無菌狀態(tài)、熱原質、顆粒物質、等滲性和pH。例如可注射的藥物組合物是無菌的和無熱原質的。
本發(fā)明的藥物組合物包括約1ng-約10000μg DNA。在一些優(yōu)選的實施方案中,藥物組合物包含約2000μg、3000μg、4000μg或5000μgDNA。在一些優(yōu)選的實施方案中,藥物組合物包含約1000μg DNA。在一些優(yōu)選的實施方案中,藥物組合物包含約10ng-約800μg DNA。在一些優(yōu)選的實施方案中,藥物組合物包含約0.1-約500μg DNA。在一些優(yōu)選的實施方案中,藥物組合物包含約1-約350μg DNA。在一些優(yōu)選的實施方案中,藥物組合物包含約25-約250μg DNA。在一些優(yōu)選的實施方案中,藥物組合物包含約100μg DNA。
本發(fā)明的藥物組合物根據(jù)將要使用的給藥方式進行配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容易地配制出包括遺傳構建體的疫苗。當選擇肌肉注射作為給藥方式時,優(yōu)選使用等滲制劑。通常,用于保持等滲壓的添加劑可包括氯化鈉、右旋糖、甘露醇、山梨糖醇和乳糖。在一些情況下,等滲溶液如磷酸緩沖鹽溶液是優(yōu)選的。穩(wěn)定劑包括白明膠和白蛋白。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將血管收縮劑加入制劑中。所提供的本發(fā)明的藥物制劑是無菌且無熱原質的。
在優(yōu)選實施方案中,通過肌肉注射給予DNA。在給予遺傳構建體之前、同時或之后,給予丁哌卡因,其為眾所周知且可商購的藥物化合物??蓪⒍∵呖ㄒ蚝瓦z傳構建體配制到同一組合物中。當給藥至組織時,鑒于它的一些性質和活性,丁哌卡因是特別有用的。丁哌卡因與氨酰基局麻藥在化學和藥理學上有一定的關聯(lián)。它是甲哌卡因的同系物,并與利多卡因有關。丁哌卡因使肌肉組織電位差對鈉敏感,并影響細胞內的離子濃度。對丁哌卡因藥理活性的詳細描述可參見Ritchie,J.M.和N.M.Greene,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Gilman,A.G.等編輯,第8版,第15章3111,其引入本文作參考。在本發(fā)明的方法中,丁哌卡因和與丁哌卡因功能相似的化合物是優(yōu)選的。
丁哌卡因-HCl在化學上被定為1-丁基-N-(2,6-二甲基苯基)-2-哌啶羧酰胺一鹽酸鹽一水合物,可廣泛地商購自包括Astra PharmaceuticalProducts Inc.(Westboro,Mass.)和Sanofi Winthrop Pharmaceuticals(NewYork,N.Y.)在內的許多公司用于藥物用途。商業(yè)上,在存在或不存在對羥基苯甲酸甲酯以及存在或不存在腎上腺素的情況下配制丁哌卡因??墒褂萌魏芜@樣的制劑。它可以以0.25%、0.5%和0.75%的濃度商購用于藥物用途,這些濃度可用于本發(fā)明中。如果需要,可制備成引發(fā)目標作用的其他濃度。根據(jù)本發(fā)明,給予約250μg-約10mg丁哌卡因。在一些實施方案中,給予約250μg-約7.5mg。在一些實施方案中,給予約0.5mg-約5.0mg。在一些實施方案中,給予約1.0mg-約3.0mg。在一些實施方案中,給予約5.0mg。例如,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在給予疫苗之前、同時或之后,在與疫苗相同的位置上,給予位于等滲藥用載體中的約50μl-約2ml、優(yōu)選50μl-約1500μl、更優(yōu)選約1ml的0.5%丁哌卡因-HCl和0.1%對羥基苯甲酸甲酯。相似地,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在給予疫苗之前、同時或之后,在與疫苗相同的位置上,給予位于等滲藥用載體中的約50μl-約2ml、優(yōu)選50μl-約1500μl、更優(yōu)選約1ml的0.5%丁哌卡因-HCl。丁哌卡因和任何其他具有相似作用的化合物,特別是相關的局麻藥類化合物,可以以提供所希望的對細胞攝取遺傳構建體的促進作用的濃度給藥。
在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方案中,首先給個體注射丁哌卡因,之后經(jīng)肌肉注射進行基因疫苗接種。例如,在疫苗接種之前至多約1周,首先給個體注射丁哌卡因。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在疫苗接種之前,在給予遺傳構建體之前約1-5天,給個體注射丁哌卡因。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在疫苗接種之前,在給予遺傳構建體之前約24小時,給個體注射丁哌卡因。另外,可在疫苗接種的同時、數(shù)分鐘之前或之后注射丁哌卡因。
因此,丁哌卡因和遺傳構建體可聯(lián)合給藥,并作為一混合物同時注射。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在給予遺傳構建體后給予丁哌卡因。例如,在給予遺傳構建體后至多約1周至10天,給個體注射丁哌卡因。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在疫苗接種后約24小時,給個體注射丁哌卡因。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在疫苗接種后約1-5天,給個體注射丁哌卡因。在一些實施方案中,在疫苗接種后至多約1周至10天,向個體給予丁哌卡因。
可使用局麻藥作為促進劑來實施本發(fā)明。除了丁哌卡因、甲哌卡因、利多卡因、普魯卡因、卡波卡因和甲基丁哌卡因,還可使用其他作用相似的化合物。
通過制備冷凍組織切片,分析肌肉中淋巴細胞的滲入,所述切片來自被注射了DNA的動物并經(jīng)蘇木精和曙紅(H&E)染料(Vector Labs)染色。還用抗CD4或抗CD8的抗體(PharMingen)對載玻片染色。ELISA50ml重組gp120(Immuno Diagnostics,Bedford,MA)在0.1M碳酸鹽-碳酸氫鹽緩沖液(pH9.5)中稀釋成2μg/ml濃度的溶液。在4℃下將其吸附到微量滴定板的孔上,過夜。板用PBS-0.05%吐溫20洗滌,用含0.05%吐溫20的PBS中3%的BSA在37℃下封閉1小時。小鼠抗血清用0.05%吐溫20稀釋,在37℃下溫育1小時,然后與HRP偶聯(lián)的山羊抗小鼠IgG(Sigma,St.Louis,MO)一起溫育。洗板,用3’3’5’5’TMB(Sigma)緩沖溶液顯象。在450nm下,用Dynatech MR5000板讀數(shù)儀對板進行光密度讀數(shù)??贵w效價被定義為血清的最高稀釋度,其中實驗孔的吸光度超過免疫前平均值至少2個標準偏差。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測定如Kim等,Nat.Biotech.,7,15641和Kim等,免疫學雜志(J.Immunol.),1997,158816所述,進行5小時的51Cr釋放CTL測定。利用FACS分析正常和被牛痘感染的EL-4細胞(H-2bT細胞淋巴瘤)表達MHC II類分子的能力。正如所料,在任何情況下,EL-4細胞均不表達MHC II類分子。用由RPMI 1640(Gibco-BRL,Grand Island,NY)、10%胎牛血清(Gibco-BRL)和無Con A的10%RAT-T-STIM(BectonDickinson Labware,Beford,MA)組成的CTL培養(yǎng)基,以5×106細胞/ml,非特異性地刺激效應物2天。還用0.1%戊二醛固定的被vMN462感染的EL-4細胞再特異性地刺激效應物4天。通過用vMN462感染EL-4細胞,制備用于所有CTL實驗的特定靶。分別使用未感染的EL-4細胞和用WR(NIH AIDS Research and Reference Reagent Program)牛痘病毒感染的EL-4細胞,作為牛痘病毒和DNA免疫實驗的非特異性對照。進行標準鉻釋放實驗,其中靶細胞用100μCi/ml Na251CrO4標記2小時,用于和效應細胞在37℃溫育5小時。在50∶1-12.5∶1的效應物-靶(E∶T)比值下,測定CTL溶解。收集上清液,用LKB CliniGammaγ計數(shù)儀進行計數(shù)。從下式確定比溶百分率 通過在含10%Triton X-100的培養(yǎng)基中溶解靶細胞,測定最大釋放量。如果‘自發(fā)釋放’值超過‘最大釋放’20%,則認為測定無效。為了計算靶的比溶,用特異性(被vMN462感染的)靶的溶解百分率減去非特異性(被WR感染的)靶的溶解百分率。如上所述進行直接CTL測定,除了不對效應細胞進行活體外刺激(既不是特異性的又不是非特異性的)。結果識別在互換β2m剔除嵌合小鼠中的功能性MHC I類分子β2mM表達是MHC I類分子在細胞表面上表達所必須的,其對于產(chǎn)生對傳染性病原體的保護性細胞毒性免疫應答有重要的作用。這些分子將源自外源抗原的短肽片段呈遞給CD8+細胞毒性淋巴細胞,所述外源抗原在細胞溶膠中合成。我們利用C57B1/6J-β2mtm/Unc小鼠和正常C57B1/6J(β2m+/+)動物產(chǎn)生相同單倍型(H-2b)的互換骨髓嵌合體,所述C57B1/6J-β2mtm/Unc小鼠對β2mM剔除基因(β2m-/-)而言是純合的。
使用β2m+/+和β2m-/-動物進行互換骨髓移植。β2m-/-→β2m+/+小鼠具有不表達MHC I類分子的由骨髓衍生的APC,和表達MHC I類分子的肌肉細胞。β2m+/+→β2m-/-小鼠具有MHC I類陽性的由骨髓衍生的APC,和MHC I類分子陰性的肌肉細胞。用在磷酸鹽緩沖溶液(PBS)中配制的50μg各DNA構建體(pCEnv、pCD80或pCD86)和0.25%丁哌卡因-HCl對各小鼠進行三次肌肉注射(以2周為間隔)。
在骨髓移植后,通過使用針對H-2Db分子的α3結構域的單克隆抗體進行FACS分析,證實產(chǎn)生了嵌合小鼠。這些動物的嵌合用3個月來完成。產(chǎn)生的嵌合小鼠顯示出MHC I類分子在肌肉細胞和APC上的差異表達(
圖1)。β2m-/-→β2m+/+小鼠具有不表達MHC I類分子的由骨髓衍生的APC(供體),和表達MHC I類分子的肌肉細胞(受體)。相反,β2m+/+→β2m-/-小鼠具有MHC I類陽性的由骨髓衍生的APC,和MHC I類分子陰性的肌肉細胞。一些報道指出,低水平的α鏈——低于FACS靈敏度的水平——事實上可在β2m-/-細胞表面上表達,這些o鏈反過來可結合游離的β2m并關聯(lián)地將外源肽呈遞給CD8+T細胞。在另一方面,在T細胞分化過程中,不具有MHC I+類胸腺上皮細胞的β2m+/+→β2m-/-小鼠可能不產(chǎn)生功能性CD8+CTL。甚至已證實,MHCI+類骨髓細胞陽性選擇這些淋巴細胞。事實上已顯示,β2m-/-→β2m+/+和β2m+/+→β2m-/-嵌合體均產(chǎn)生顯著數(shù)目的CD4和CD8細胞。但是,決定研究互換嵌合小鼠產(chǎn)生抗病毒CD8+CTL免疫應答的能力。用重組牛痘病毒(vMN462)免疫正常C57B1/6(β2m+/+)和β2m-/-剔除小鼠以及β2m-/-→β2m+/+和β2m+/+→β2m-/-嵌合小鼠。隨后,分析在這些動物中產(chǎn)生的抗病毒CD8+CTL免疫應答。如圖2中所示,C57B1/6和β2m+/+→β2m-/-小鼠均產(chǎn)生初次(直接)和再次(間接)CD8+CTL應答。C57B1/6小鼠中的CTL應答比β2m+/+→β2m-/-嵌合小鼠中的更強,這些結果與早先的觀察結果一致。相反,在β2m-/-剔除或β2m-/-→β2m+/+嵌合小鼠中沒有觀察到抗病毒CD8+CTL免疫應答。因此,這些結果證明,正常和β2m剔除小鼠間形成的嵌合體提供了一個潔凈的模型,以在DNA免疫后檢查肌肉細胞在MHC I類限制性T細胞應答中的作用。共刺激分子和病毒蛋白在肌肉細胞上共表達給小鼠肌肉注射編碼CD80和CD86共刺激分子的質粒,結果導致CD80和CD86分子在肌肉中表達,具有相似的感染效力。我們進一步研究兩種表達構建體(一個編碼HIV-1包膜蛋白,一個編碼共刺激分子)的共傳遞是否導致這些蛋白在相同細胞中共表達。用表達HIV-1MN包膜蛋白的DNA疫苗(pCEnv),和編碼CD80或CD86基因的質粒(pCD80或pCD86)或對照質粒(pCDNA3),對β2m+/+小鼠進行免疫。對CD80、CD86或包膜蛋白在接受注射的腿部肌肉中的表達進行免疫組化檢查。由接受DNA注射的動物來制備冷凍的肌肉切片,并用FITC標記(綠色)的抗CD80或抗CD86抗體和德克薩斯紅標記(紅色)的抗gp120抗體進行染色。來自接受pCEnv+pCD80免疫的腿部的切片,用抗CD 80抗體或抗CD80和抗gp120抗體進行染色。來自接受pCEnv+pCD86免疫的腿部的切片,用抗CD 86抗體或抗CD86和抗gp120抗體進行染色。來自接受pCDNA3(對照質粒)免疫的腿部的切片,用抗CD 80和抗CD86抗體染色,或用抗CD 80、抗CD86和抗gp120的抗體進行染色。用pCEnv+pCD80或pCEnv+pCD86共免疫,導致這些蛋白在肌肉細胞中共表達。由分別用pCEnv+pCD80和pCEnv+pCD86注射的小鼠產(chǎn)生的包膜和CD80或者包膜和CD86的共表達水平相似。相反,對照腿部不顯示出這些蛋白的表達。H-2Db陽性非造血細胞可被建造成MHC I類限制性CTL的活性前體在用編碼病毒抗原的質粒和共刺激分子免疫的嵌合和對照小鼠中,分析體液和細胞免疫應答。對在免疫之前和之后從實驗小鼠中采集的血清中的體液免疫應答進行分析。通過ELISA分析這些血清樣品對包膜蛋白(gp120)的反應性。如表1中所示,在兩種嵌合體中均產(chǎn)生了HIV-1包膜特異性體液應答。β2m-/-小鼠中的體液免疫應答與嵌合小鼠中的相似。這些結果證明抗原特異性體液免疫應答可在質粒DNA免疫后在β2m剔除小鼠中產(chǎn)生,與先前報道的在蛋白免疫后該模型系統(tǒng)中的結果一致(Raulet,免疫學進展(Advances in Immunology),1993,55381-421,其以全文引入本文作參考)。此外,這些結果說明,用pCD80或pCD86共免疫互換嵌合體,對由pCEnv免疫誘導的特異性抗體終點效價幾乎沒有影響,如先前在正常BALB/c小鼠中觀察到的(Kim等,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1997,15641-645,其以全文引入本文作參考)。
表1.在用pCD80或pCD86共免疫(每組4只小鼠)后的HIV-1包膜特異性抗體應答。使用HIV-1 gp120蛋白,利用ELISA檢測小鼠血清中的包膜特異性抗體應答。系列稀釋為1∶64、1∶128、1∶256、1∶512、1∶1024、1∶2048和1∶4096。ELISA的背景光密度水平低于0.015。這些實驗重復兩次,得到相似的結果。
還對CTL應答在互換嵌合體和β2m-/-動物中的產(chǎn)生進行評價。先前已證明,用CD86而非CD8基因共免疫,導致在MHC正常動物中MHC I類限制性抗病毒CTL的顯著增強(Kim等,自然生物技術(NatureBiot.),1997,15641-645,其以全文引入本文作參考)。利用EL-4 T淋巴瘤細胞作為不表達MHC-II類分子的靶,分析MHC I類限制性CD8+CTL應答。為了計算靶的比溶,用特異性(被vMN462感染的)靶的溶解百分率減去非特異性(被WR感染的)靶的溶解百分率。從用對照質粒、pCEnv、pCEnv+pCD80或pCEnv+pCD86免疫的β2m-/-對照和β2m+/+→β2m-/-嵌合小鼠中觀察特異性致死的背景水平(圖3)。但是,用pCEnv+pCD86而非pCEnv+pCD80共免疫β2m-/-→β2m+/+小鼠,產(chǎn)生高水平的包膜特異性CTL(在E∶T比值為50∶1時,為37%)。為進一步檢測CTL誘導的強度,分析了在β2m-/-→β2m+/+嵌合小鼠中誘導直接、非受激CTL應答的能力(圖4)。用pCEnv免疫的小鼠不誘導特異性致死。相反,在E∶T比值為50∶1時,在pCEnv+pCD86免疫組中觀察到比溶為23%,在E∶T比值為12.5∶1時,測定為11%。由于在β2m-/-→β2m+/+小鼠中的骨髓衍生細胞不能產(chǎn)生實質性的抗病毒CD8+CTL(圖2),因此這些結果表明,HIV包膜和CD86分子在非造血細胞中的共表達可使它們能夠引發(fā)抗HIV-1特異性CTL應答。此外,來自免疫學正常的β2m+/+→β2m-/-嵌合體的結果(圖2)表明,沒有觀察到CD86分子對CTL擴展的作用經(jīng)小量的APC的轉變而增強,而這在非造血細胞中更為普遍。
由免疫細胞釋放的多種細胞因子的水平反映免疫應答的方向和大小。CD4+和CD8+T細胞均產(chǎn)生IFN-γ和IL-4細胞因子。IFN-γ復雜地參與調節(jié)T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免疫應答,而IL-4在B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中起著支配性的作用。因此,除了CTL分析之外,從在活體外受激用于CTL測定的效應細胞中收集上清液,并測試其中IFN-γ和IL-4的釋放。如圖5中所示,IFN-γ釋放的水平對應于圖3所示的CTL應答的水平。事實上,用pCEnv+pCD86(45ng/ml)免疫的β2m-/-→β2m+/+小鼠所釋放的IFN-γ的水平是其它組的至少3倍。另一方面,所有組釋放的IL-4的水平相似。因此,IFN-γ釋放數(shù)據(jù)支持了以下說法,即CD86在非造血細胞上的表達可引發(fā)主要在MHC I類表達過程中的細胞因子誘導,支持了由非專一性APC進行直接TCR共連接的說法。CD86的表達誘導淋巴細胞浸潤到免疫動物的肌肉中為了進一步闡明用CD86轉染的非骨髓細胞直接驅動T細胞的能力,我們尋找了在活體內T細胞與轉染的肌肉細胞連接的直接證據(jù)。在免疫后7天觀察到,與對照或用pCEnv+pCD80免疫的小鼠的相比,淋巴細胞更多地浸潤到用pCEnv+pCD86免疫的小鼠的肌肉中。在抗原和CD86表達位點上觀察到大量的浸潤性淋巴細胞,它們似乎要攻擊此處存在的肌肉細胞。當對載玻片進行T細胞免疫組化染色,觀察到浸潤性T細胞包括CD4+和CD8+T細胞(圖6)。觀察到淋巴細胞向免疫肌肉的浸潤在1個月內完成,與cDNA表達后抗原的表達持續(xù)時間相關。與未接種疫苗的動物相比,這些動物沒有表現(xiàn)出這種侵入的明確表型作用。稍后檢查肌肉切片,結果證明正常肌肉表型不存在淋巴細胞的侵入。有趣的是,甚至在淋巴細胞滲入的早期,小鼠仍表現(xiàn)正常。這些結果表明,被遺傳改造表達攜有MHC I類和CD86而非CD80分子的病毒抗原的肌肉細胞,可有效地吸引淋巴細胞,并直接與它們相互作用。此數(shù)據(jù)清楚地顯示,吸引本身并不是CD80的功能。
表2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屬 鼻病毒屬(醫(yī)學)引起普通感冒病例中的約50%。
腸道病毒屬(醫(yī)學)包括脊髓灰質炎病毒、柯薩奇病毒、人腸道細胞病變孤兒病毒和人腸道病毒如甲型肝炎病毒。
Apthovirus(獸醫(yī)學)這些是口蹄疫病毒。靶抗原 VP1、VP2、VP3、VP4、VPGCalcovirus科屬 諾沃克類病毒(醫(yī)學)這些病毒是流行性胃腸炎的重要致病物。披膜病毒科屬 α病毒屬(醫(yī)學和獸醫(yī)學)例子包括新培斯病毒、RossRiver病毒和東方和西方馬腦炎病毒。
風疹病毒屬(醫(yī)學)風疹病毒。黃病毒科 例子包括(醫(yī)學)登革熱、黃熱病、日本腦炎、圣路易型腦炎和蜱傳性腦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醫(yī)學)這些病毒仍未被置于一個科中,但相信它們是一種披膜病毒或黃病毒。它們與披膜病毒科非常相似。冠狀病毒科 (醫(yī)學和獸醫(yī)學)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家禽)豬傳播性胃腸道病毒(豬)豬血細胞凝集性腦脊髓炎病毒(豬)貓傳染性腹膜炎病毒(貓)貓腸冠狀病毒(貓)犬冠狀病毒(狗)人呼吸道冠狀病毒引起普通感冒中的~40%。EX.
224E,0C43注意-冠狀病毒可引起除甲型、乙型和丙型以外的肝炎靶抗原 E1-也稱M或基質蛋白E2-也稱S或Spike蛋白E3-也稱HE或血細胞凝集-elterose糖蛋白(不存在于所有的冠狀病毒中)N-核殼棒狀病毒科屬 水泡性病毒屬水泡性口膜炎病毒狂犬病病毒屬(醫(yī)學和獸醫(yī)學)狂犬病靶抗原 G蛋白N蛋白線性病毒科 (醫(yī)學)出血熱病毒,如Marburg和Ebola病毒副粘病毒科屬 1型副流感病毒3型副流感病毒牛3型副流感病毒Rubulavirus(醫(yī)學和獸醫(yī)學)腮腺炎病毒、2型副流感病毒、4型副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雞中的重要病原體)Morbillivirus(醫(yī)學和獸醫(yī)學)麻疹、犬瘟熱Pneumonvirus(醫(yī)學和獸醫(yī)學)呼吸道合胞病毒正粘病毒科(醫(yī)學)流行性感冒病毒本楊病毒科屬 本楊病毒屬(醫(yī)學)加利福尼亞腦炎、拉克羅絲腦炎白嶺病毒屬(醫(yī)學)裂谷熱漢灘病毒屬Puremala是一種hemahagin熱病毒納伊羅病毒屬(獸醫(yī)學)內羅畢羊病還包括許多未指定的bungavirus嵌沙樣病毒科 (醫(yī)學)LCM、拉沙熱病毒呼腸孤病毒科屬 呼腸孤病毒可能的人類病原體輪狀病毒兒童急性胃腸炎環(huán)狀病毒(醫(yī)學和獸醫(yī)學)Cultivirus科洛拉多蜱傳熱、Lebombo(人)馬變性性腦病、藍舌病逆轉錄酶病毒科亞科腫瘤病毒(Oncorivirinal)亞科(獸醫(yī)學)貓白血病病毒、HTLVI和HTL VII慢病毒亞科(醫(yī)學和獸醫(yī)學)HIV、貓免疫缺陷性病毒、馬感染、貧血癥病毒泡沫病毒亞科乳多空病毒科亞科Polyomavirus(醫(yī)學)BKU和JCU病毒亞科乳頭狀瘤病毒(醫(yī)學)許多與癌癥或乳頭狀瘤的惡性進展相關的病毒類型腺病毒(醫(yī)學)EX AD7、ARD.、O.B.-引起呼吸道疾病-一些腺病毒如275引起腸炎細小病毒科(獸醫(yī)學)貓細小病毒引起貓腸炎貓panleucopeniavirus犬細小病毒豬細小病毒皰疹病毒科亞科α皰疹病毒屬 單純皰疹病毒屬(醫(yī)學)HSVI、HSVII水痘病毒屬(醫(yī)學-獸醫(yī)學)假性狂犬病-水痘帶狀皰疹亞科β皰疹病毒屬 巨細胞病毒屬(醫(yī)學)HCMVMuromegalovirus亞科γ皰疹病毒屬 淋巴潛伏病毒屬(醫(yī)學)EBV-(伯基特淋巴瘤)Rhadinovirus痘病毒科亞科脊髓動物痘病毒(醫(yī)學-獸醫(yī)學)屬 正痘病毒屬天花牛痘副痘病毒屬-獸醫(yī)學Auipoxvirus-獸醫(yī)學山羊痘病毒屬兔痘病毒屬豬痘病毒屬亞科Entemopoxviridue嗜肝DNA病毒科 乙型肝炎病毒未分類的丁型肝炎病毒表3細菌病原體病原性革蘭氏陽性球菌包括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和鏈球菌。病原性革蘭氏陰性球菌包括腦膜炎球菌;和淋球菌。
病原性革蘭氏陰性腸道桿菌包括腸桿菌科;假單胞菌、不動桿菌和??暇鷮?;類鼻疽;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病;嗜血桿菌;摩拉克氏菌;軟性下疳;布魯氏桿菌??;土拉菌病;耶爾森氏鼠疫桿菌(巴斯德氏菌);鏈桿菌念珠棘蟲屬和螺旋菌;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氏菌;丹毒絲菌屬rhusiopathae;白喉;霍亂;炭疽熱;性病肉芽腫(腹股溝肉芽腫);和巴爾通氏體病。
病原性厭氧菌包括破傷風;肉毒梭菌中毒;其他梭狀芽孢桿菌;肺結核;麻風?。缓推渌种U菌。病原性螺旋體疾病包括梅毒;密螺旋體病雅司病、品他病和地方性梅毒;和鉤端螺旋體病。
由較高病原體細菌和病原性真菌引起的其他感染包括放線菌病;諾卡氏菌?。浑[球菌病、芽生菌病、組織胞漿菌病和球孢子菌??;念珠菌病、曲霉病和白霉菌??;孢子絲菌?。桓鼻蜴咦泳?、petriellidiosis、球擬酵母病、足分支菌病和著色真菌??;和皮真菌病。
立克次體感染包括立克次體的和立克次體病。
支原體和衣原體感染的例子包括肺炎支原體,性病性淋巴肉芽腫;鸚鵡熱;和圍產(chǎn)期衣原體感染。病原性真核生物病原性原生動物和蠕蟲及由其引起的感染包括阿米巴??;瘧疾;利什曼?。诲F蟲?。还误w??;卡氏肺孢子蟲;巴貝西蟲??;賈第鞭毛蟲?。恍x??;絲蟲??;血吸蟲??;線蟲;吸蟲或蛭;和絳蟲感染。
權利要求
1.在個體中誘導針對免疫原的免疫應答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所述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所述個體給予一種核酸分子,所述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其中所述的核酸分子被所述個體的細胞所攝取,編碼所述免疫原和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針對所述免疫原的免疫應答在所述個體中誘導出來;和/或在所述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所述個體給予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其中所述第一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二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其中所述的第一和第二核酸分子被所述個體的細胞所攝取,編碼所述免疫原和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針對所述免疫原的免疫應答在所述個體中誘導出來。
2.權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免疫原是病原體抗原、與超常增殖性疾病相關的蛋白或與自身免疫病相關的蛋白。
3.權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是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
4.權利要求3的方法,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蛋白是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其是與由所述個體表達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亞型相匹配的一個亞型。
5.權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是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
6.權利要求5的方法,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蛋白是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其是與由所述個體表達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亞型相匹配的一個亞型。
7.權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所述個體給予一種核酸分子,所述核酸分子包括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核苷酸序列。
8.權利要求7的方法,其中所述核酸分子進一步包括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
9.權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所述個體給予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其中所述第一核酸分子包括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二核酸分子包括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核苷酸序列。
10.權利要求9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核酸分子進一步包括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和/或所述第二核酸分子進一步包括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
11.權利要求9的方法,進一步包括給予第三核酸分子,其中所述第三核酸分子包括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
12.權利要求1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通過肌內給藥向所述個體給予一種核酸分子,所述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其中所述的核酸分子被所述個體的細胞所攝取,編碼所述免疫原和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針對所述免疫原的免疫應答在所述個體中誘導出來;和/或通過肌內給藥向所述個體給予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其中所述第一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二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其中所述的第一和第二核酸分子被所述個體的細胞所攝取,編碼所述免疫原和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針對所述免疫原的免疫應答在所述個體中誘導出來。
13.權利要求1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所述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所述個體給予一種質粒,所述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其中所述的質粒被所述個體的細胞所攝取,編碼所述免疫原和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針對所述免疫原的免疫應答在所述個體中誘導出來;和/或在所述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所述個體給予第一質粒和第二質粒,其中所述第一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二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其中所述的第一和第二質粒被所述個體的細胞所攝取,編碼所述免疫原和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針對所述免疫原的免疫應答在所述個體中誘導出來。
14.權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個體是無免疫應答的。
15.權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個體是免疫抑制的。
16.權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個體患有癌癥。
17.權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免疫應答是預防性的。
18.權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所述免疫應答是治療性的。
19.一種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核苷酸序列。
20.權利要求19的質粒,其中所述免疫原是病原體抗原、與超常增殖性疾病相關的蛋白或與自身免疫病相關的蛋白。
21.權利要求19的質粒,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是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
22.權利要求19的質粒,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是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
23.權利要求19的質粒,進一步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
24.一種藥物組合物,包括權利要求19的質粒。
25.一種組合物,包括第一質粒和第二質粒,所述第一質粒是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質粒,所述第二質粒包括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
26.一種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核苷酸序列。
27.權利要求26的質粒,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是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
28.權利要求26的質粒,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是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
29.一種組合物,包括第一質粒和第二質粒,所述第一質粒包括編碼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二質粒包括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核苷酸序列。
30.權利要求29的組合物,其中所述免疫原是病原體抗原、與超常增殖性疾病相關的蛋白或與自身免疫病相關的蛋白。
31.權利要求29的組合物,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是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
32.權利要求29的組合物,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是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
33.權利要求29的組合物,其中所述第一質粒進一步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和/或所述第二質粒進一步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和/或所述組合物進一步包括第三質粒,所述第三質粒進一步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
34.使接受細胞、組織或器官移植的個體對非匹配供體細胞、組織或器官的排斥減少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所述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所述個體給予一種核酸分子,所述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與所述供體細胞、組織或器官匹配,所述的核酸分子被所述個體的細胞所攝取,編碼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和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的T細胞受體形成復合體,該復合體包括由所述細胞表達的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所述T細胞在復合體形成后經(jīng)與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作用而死亡,對所述個體中的非匹配供體細胞、組織或器官的排斥減少;和/或在所述個體的某個位置上向所述個體給予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其中所述第一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二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與所述供體細胞、組織或器官匹配,所述的第一和第二核酸分子被所述個體的細胞所攝取,編碼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和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的T細胞受體形成復合體,該復合體包括由所述細胞表達的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所述T細胞在復合體形成后經(jīng)與死亡信號或毒素作用而死亡,對所述個體中的非匹配供體細胞、組織或器官的排斥減少。
35.權利要求34的方法,其中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選自FADD、FAP-1、TRADD、RIP、RAIDD、FAS-L TNF、MORT1、CRADD、MyD88、昆蟲毒液、蛇毒液、細菌內毒素、雙鏈核糖體滅活性蛋白和gelonin。
36.權利要求34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所述個體給予一種核酸分子,所述核酸分子包括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的核苷酸序列。
37.權利要求34的方法,其中所述核酸分子進一步包括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
38.權利要求34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所述個體給予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其中所述第一核酸分子包括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二核酸分子包括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的核苷酸序列。
39.權利要求38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核酸分子進一步包括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和/或所述第二核酸分子進一步包括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
40.權利要求38的方法,進一步包括給予第三核酸分子,其中所述第三核酸分子包括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
41.權利要求34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通過肌內給藥向所述個體給予一種核酸分子,所述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與所述供體細胞、組織或器官匹配,所述的核酸分子被所述個體的細胞所攝取,編碼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和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的T細胞受體形成復合體,該復合體包括由所述細胞表達的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所述T細胞在復合體形成后經(jīng)與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作用而死亡,對所述個體中的非匹配供體細胞、組織或器官的排斥減少;和/或通過肌內給藥向所述個體給予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其中所述第一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二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與所述供體細胞、組織或器官匹配,所述的第一和第二核酸分子被所述個體的細胞所攝取,編碼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和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的T細胞受體形成復合體,該復合體包括由所述細胞表達的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所述T細胞在復合體形成后經(jīng)與死亡信號或毒素作用而死亡,對所述個體中的非匹配供體細胞、組織或器官的排斥減少。
42.權利要求34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所述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所述個體給予一種質粒,所述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與所述供體細胞、組織或器官匹配,所述的核酸分子被所述個體的細胞所攝取,編碼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和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的T細胞受體形成復合體,該復合體包括由所述細胞表達的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所述T細胞在復合體形成后經(jīng)與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作用而死亡,對所述個體中的非匹配供體細胞、組織或器官的排斥減少;和/或在所述個體的某個位置上向所述個體給予第一質粒和第二質粒,其中所述第一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二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與所述供體細胞、組織或器官匹配,所述的第一和第二質粒被所述個體的細胞所攝取,編碼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和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的T細胞受體形成復合體,該復合體包括由所述細胞表達的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所述T細胞在復合體形成后經(jīng)與死亡信號或毒素作用而死亡,對所述個體中的非匹配供體細胞、組織或器官的排斥減少。
43.使接受細胞移植的個體對非匹配供體細胞、組織或器官的排斥減少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所述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所述個體給予一種核酸分子,所述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與所述供體細胞匹配,所述的核酸分子被所述個體的細胞所攝取,編碼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和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的T細胞受體形成復合體,該復合體包括由所述細胞表達的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所述T細胞在復合體形成后經(jīng)與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作用而死亡,對所述個體中的非匹配供體細胞的排斥減少;和/或在所述個體的某個位置上向所述個體給予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其中所述第一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二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與所述供體細胞匹配,所述的第一和第二核酸分子被所述個體的細胞所攝取,編碼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和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的T細胞受體形成復合體,該復合體包括由所述細胞表達的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所述T細胞在復合體形成后經(jīng)與死亡信號或毒素作用而死亡,對所述個體中的非匹配供體細胞的排斥減少。
44.權利要求43的方法,其中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選自FADD、FAP-1、TRADD、RIP、RAIDD、FAS-L TNF、MORT1、CRADD、MyD88、昆蟲毒液、蛇毒液、細菌內毒素、雙鏈核糖體滅活性蛋白和gelonin。
45.權利要求43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所述個體給予一種核酸分子,所述核酸分子包括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的核苷酸序列。
46.權利要求43的方法,其中所述核酸分子進一步包括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
47.權利要求43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所述個體給予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其中所述第一核酸分子包括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二核酸分子包括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的核苷酸序列。
48.權利要求47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核酸分子進一步包括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和/或所述第二核酸分子進一步包括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
49.權利要求47的方法,進一步包括給予第三核酸分子,其中所述第三核酸分子包括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
50.權利要求43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通過肌內給藥向所述個體給予一種核酸分子,所述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與所述供體細胞匹配,所述的核酸分子被所述個體的細胞所攝取,編碼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和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的T細胞受體形成復合體,該復合體包括由所述細胞表達的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所述T細胞在復合體形成后經(jīng)與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作用而死亡,對所述個體中的非匹配供體細胞的排斥減少;和/或通過肌內給藥向所述個體給予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其中所述第一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二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與所述供體細胞匹配,所述的第一和第二核酸分子被所述個體的細胞所攝取,編碼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和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的T細胞受體形成復合體,該復合體包括由所述細胞表達的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所述T細胞在復合體形成后經(jīng)與死亡信號或毒素作用而死亡,對所述個體中的非匹配供體細胞的排斥減少。
51.權利要求43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所述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所述個體給予一種質粒,所述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與所述供體細胞匹配,所述的核酸分子被所述個體的細胞所攝取,編碼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和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的T細胞受體形成復合體,該復合體包括由所述細胞表達的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所述T細胞在復合體形成后經(jīng)與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作用而死亡,對所述個體中的非匹配供體細胞的排斥減少;和/或在所述個體的某個位置上向所述個體給予第一質粒和第二質粒,其中所述第一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二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與所述供體細胞匹配,所述的第一和第二質粒被所述個體的細胞所攝取,編碼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和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的T細胞受體形成復合體,該復合體包括由所述細胞表達的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所述T細胞在復合體形成后經(jīng)與死亡信號或毒素作用而死亡,對所述個體中的非匹配供體細胞的排斥減少。
52.一種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核苷酸序列。
53.權利要求52的質粒,其中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是FADD、FAP-1、TRADD、RIP、RAIDD、FAS-L TNF、MORT1、CRADD、MyD88、昆蟲毒液、蛇毒液、細菌內毒素、雙鏈核糖體滅活性蛋白和gelonin。
54.權利要求52的質粒,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是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
55.權利要求52的質粒,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是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
56.權利要求52的質粒,進一步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
57.一種藥物組合物,包括權利要求52的質粒。
58.一種組合物,包括第一質粒和第二質粒,其中所述第一質粒是如權利要求52所述的質粒,所述第二質粒包括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
59.一種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
60.權利要求59的質粒,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是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
61.權利要求59的質粒,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是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
62.一種組合物,包括第一質粒和第二質粒,其中所述第一質粒包括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二質粒包括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核苷酸序列。
63.權利要求62的組合物,其中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是……
64.權利要求62的組合物,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是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
65.權利要求62的組合物,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是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
66.權利要求62的組合物,其中所述第一質粒進一步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和/或所述第二質粒進一步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和/或所述組合物進一步包括第三質粒,所述第三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
67.減少個體中優(yōu)勢免疫應答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識別和T細胞亞群形成復合體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所述T細胞亞群與所述優(yōu)勢免疫應答相關;b)在所述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所述個體給予一種核酸分子,所述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的核酸分子被所述個體細胞所攝取,編碼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和編碼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的T細胞受體形成復合體,該復合體包括由所述細胞表達的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所述T細胞在復合體形成后經(jīng)與死亡信號或毒素作用而死亡,所述個體中的優(yōu)勢免疫應答減少;和/或在所述個體的某個位置上向所述個體給予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其中所述第一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二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的第一和第二核酸分子被所述個體細胞所攝取,編碼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和編碼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的T細胞受體形成復合體,該復合體包括由所述細胞表達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所述T細胞在復合體形成后經(jīng)與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作用而死亡,所述個體中的優(yōu)勢免疫應答減少。
68.權利要求67的方法,其中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是FADD、FAP-1、TRADD、RIP、RAIDD、FAS-L TNF、MORT1、CRADD、MyD88、昆蟲毒液、蛇毒液、細菌內毒素、雙鏈核糖體滅活性蛋白和gelonin。
69.權利要求67的方法,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是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亞型。
70.權利要求67的方法,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是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亞型。
71.權利要求67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所述個體給予一種核酸分子,所述核酸分子包括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核苷酸序列。
72.權利要求67的方法,其中所述核酸分子進一步包括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
73.權利要求67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所述個體給予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其中所述第一核酸分子包括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二核酸分子包括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核苷酸序列。
74.權利要求73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核酸分子進一步包括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和/或所述第二核酸分子進一步包括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
75.權利要求73的方法,進一步包括給予第三核酸分子,其中所述第三核酸分子包括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
76.權利要求67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通過肌內給藥向所述個體給予一種核酸分子,所述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的核酸分子被所述個體細胞所攝取,編碼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和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的T細胞受體形成復合體,該復合體包括由所述細胞表達的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所述T細胞在復合體形成后經(jīng)與死亡信號或毒素作用而死亡,所述個體中的優(yōu)勢免疫應答減少;和/或通過肌內給藥向所述個體給予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其中所述第一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二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核苷酸序列,其中所述的第一和第二核酸分子被所述個體細胞所攝取,編碼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和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的T細胞受體形成復合體,該復合體包括由所述細胞表達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所述T細胞在復合體形成后經(jīng)與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作用而死亡,所述個體中的優(yōu)勢免疫應答減少。
77.權利要求67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在所述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所述個體給予一種質粒,所述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核苷酸序列,其中所述質粒被所述個體細胞所攝取,編碼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和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的T細胞受體形成復合體,該復合體包括由所述細胞表達的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所述T細胞在復合體形成后經(jīng)與死亡信號或毒素作用而死亡,所述個體中的優(yōu)勢免疫應答減少;和/或在所述個體的某個位置上向所述個體給予第一質粒和第二質粒,其中所述第一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二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核苷酸序列,其中所述的第一和第二質粒被所述個體細胞所攝取,編碼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和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的T細胞受體形成復合體,該復合體包括由所述細胞表達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所述T細胞在復合體形成后經(jīng)與所述死亡信號或毒素作用而死亡,所述個體中的優(yōu)勢免疫應答減少。
78.擴展與特異性免疫應答相關的T細胞亞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識別和T細胞亞群形成復合體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所述T細胞亞群與特異性免疫應答相關;b)在所述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所述個體給予一種核酸分子,所述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的核酸分子被所述個體的細胞所攝取,編碼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和編碼所述B7.2蛋白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的T細胞受體形成復合體,該復合體包括由所述細胞表達的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所述T細胞在復合體形成后經(jīng)與所述B7.2作用而增殖,與特異性免疫應答相關的T細胞亞群得以擴展;和/或在所述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所述個體給予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其中所述第一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二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的核酸分子被所述個體細胞所攝取,編碼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和編碼所述B7.2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的T細胞受體形成復合體,該復合體包括由所述細胞表達的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所述T細胞在復合體形成后經(jīng)與所述B7.2作用而增殖,與特異性免疫應答相關的T細胞亞群得以擴展。
79.權利要求77的方法,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是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類抗原亞型。
80.權利要求77的方法,其中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是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II類抗原亞型。
81.權利要求77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所述個體給予一種核酸分子,所述核酸分子包括編碼B7.2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核苷酸序列。
82.權利要求77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所述個體給予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其中所述第一核酸分子包括編碼B7.2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二核酸分子包括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核苷酸序列。
83.權利要求77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通過肌內給藥向所述個體給予一種核酸分子,所述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的核酸分子被所述個體的細胞所攝取,編碼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和編碼所述B7.2蛋白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的T細胞受體形成復合體,該復合體包括由所述細胞表達的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所述T細胞在復合體形成后經(jīng)與所述B7.2作用而增殖,與特異性免疫應答相關的T細胞亞群得以擴展;和/或通過肌內給藥向所述個體給予第一核酸分子和第二核酸分子,其中所述第一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二核酸分子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的核酸分子被所述個體細胞所攝取,編碼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和編碼所述B7.2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的T細胞受體形成復合體,該復合體包括由所述細胞表達的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所述T細胞在復合體形成后經(jīng)與所述B7.2作用而增殖,與特異性免疫應答相關的T細胞亞群得以擴展。
84.權利要求77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b)在所述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所述個體給予一種質粒,所述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和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的質粒被所述個體的細胞所攝取,編碼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和編碼所述B7.2蛋白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的T細胞受體形成復合體,該復合體包括由所述細胞表達的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所述T細胞在復合體形成后經(jīng)與所述B7.2作用而增殖,與特異性免疫應答相關的T細胞亞群得以擴展;和/或在所述個體身體的某個位置上向所述個體給予第一質粒和第二質粒,其中所述第一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B7.2蛋白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第二質粒包括可操作地與在所述個體中表達所必需的調控元件相連接的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核苷酸序列,所述的質粒被所述個體細胞所攝取,編碼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和編碼所述B7.2的所述核苷酸序列得以表達,T細胞的T細胞受體形成復合體,該復合體包括由所述細胞表達的所述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亞型,所述T細胞在復合體形成后經(jīng)與所述B7.2作用而增殖,與特異性免疫應答相關的T細胞亞群得以擴展。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在個體中誘導針對免疫原的免疫應答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向個體給予一種或多種核酸分子,其包括編碼所述免疫原的核苷酸序列和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核苷酸序列。編碼所述免疫原和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核苷酸序列在被個體的細胞攝取時表達,針對所述免疫原的免疫應答在個體中被誘導出來。公開了使接受細胞、組織或器官移植的個體對非匹配供體細胞、組織或器官的排斥減少的方法。該方法包括向個體給予一種或多種核酸分子,所述核酸分子包括編碼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或編碼與供體細胞、組織或器官匹配的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的核苷酸序列。編碼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抗原和死亡信號或毒素的核苷酸序列在被個體的細胞攝取時表達。T細胞經(jīng)與死亡信號或毒素作用而死亡,這導致對非匹配供體細胞、組織或器官的排斥減少。還公開了減少個體中優(yōu)勢免疫應答的方法和擴展與特異性免疫應答相關的T細胞亞群的方法。公開了可用于實施本發(fā)明方法的質粒和包括質粒的組合物。
文檔編號C12N15/85GK1348332SQ00804535
公開日2002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00年3月3日 優(yōu)先權日1999年3月3日
發(fā)明者戴維·B·韋納, 容·J·基, 邁克爾·G·阿加賈恩延 申請人:賓夕法尼亞大學理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