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炒茶機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炒茶機,包括機殼、發(fā)熱板、轉軸、連接桿、翻壓筒、支腳、液壓機構,所述機殼截面呈橢圓狀,所述機殼內壁上連接有所述發(fā)熱板,所述機殼內部、截面橢圓長軸兩端位置上均設有攪散叉,所述攪散叉連接設有機殼外部的小電機,所述小電機固定連接在機殼外壁上,所述機殼內壁中心位置設有所述轉軸,所述轉軸上連接若干所述連接桿,所述連接桿由定桿、動桿組成,所述動桿通過彈簧連接定桿。本實用新型通過將機殼設置成橢圓形、并利用連接桿及翻壓筒的翻滾,使茶葉在機殼內由橢圓長軸區(qū)域翻滾至短軸區(qū)域的過程中茶葉受翻壓筒的壓捻,通過攪散叉的攪動將壓捻過的茶葉再次打散,如此反復循環(huán),炒制出的茶葉品質更好。
【專利說明】
一種炒茶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茶葉制作的技術領域,特別是一種炒茶機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茶葉,指茶樹的葉子和芽。別名茶、檟,茗,荈。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綠灌木茶樹的葉子,以及用這些葉子泡制的飲料。飲茶不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飲食文化,同時,由于茶中含有多種抗氧化物質與抗氧化營養(yǎng)素,對于消除自由基有一定的效果。因此喝茶也有助防老,具養(yǎng)生保健功能,每天喝三兩杯茶可起到防老的作用。茶葉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喝茶對于清油解膩,增強神經(jīng)興奮以及消食利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0003]茶葉炒制一般采用人工的方式,所制成的茶葉品質較好,但為了提高生產(chǎn)效率茶農(nóng)也會使用炒茶機代替人工炒制茶葉,現(xiàn)有的炒茶機大多采用翻滾加熱的方式炒制茶葉,雖然提高生產(chǎn)效率但茶葉的品質卻不如人工所炒制得茶葉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問題,提出一種炒茶機,能夠在翻炒的過程中對茶葉進行捻壓、打散,使炒出的茶葉品質更好。
[0005]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炒茶機,包括機殼、發(fā)熱板、轉軸、連接桿、翻壓筒、支腳、液壓機構,所述機殼截面呈橢圓狀,所述機殼內壁上連接有所述發(fā)熱板,所述機殼內部、截面橢圓長軸兩端位置上均設有攪散叉,所述攪散叉連接設有機殼外部的小電機,所述小電機固定連接在機殼外壁上,所述機殼內壁中心位置設有所述轉軸,所述轉軸上連接若干所述連接桿,所述連接桿由定桿、動桿組成,所述動桿通過彈簧連接定桿,所述定桿連接轉軸,所述連接桿末端均連接有所述翻壓筒塊,所述機殼上部開有進料口,所述進料口上開有進料斗,所述機殼下部開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上設有出料口門,所述出料口門與機殼之間設有門扣,所述機殼下部外壁上連接有若干所述支腳,所述機殼下部外壁上還連接有所述液壓機構。
[0006]作為優(yōu)選,所述翻壓筒中部設有可轉動的中軸,所述動桿通過連接中軸與翻轉筒全士么云口口 ο
[0007]作為優(yōu)選,所述出料口正下方設有收料框。
[0008]作為優(yōu)選,所述支腳數(shù)量為2,支腳連接于機殼外壁的豎直中垂面上,所述支腳一端固定連接于機殼上、另一端通過軸銷連接于基座上,基座固定于地面上。
[0009]作為優(yōu)選,所述液壓機構與出料口分別位于支腳兩側。
[0010]作為優(yōu)選,所述液壓機構由活塞桿、液壓缸、底座組成,所述活塞桿外端通過軸銷連接于機殼、另一端連接液壓缸,液壓缸通過軸銷連接于底座,底座固定于地面上。
[0011]作為優(yōu)選,所述連接桿數(shù)量為四且等角度連接于轉軸圓周面上。
[0012]作為優(yōu)選,所述攪散叉為接有不規(guī)則分叉的多圓桿組合體,攪散叉上的端頭均為半球形。
[0013]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通過將機殼設置成橢圓形、并利用連接桿及翻壓筒的翻滾,使茶葉在機殼內由橢圓長軸區(qū)域翻滾至短軸區(qū)域的過程中茶葉受翻壓筒的壓捻,通過攪散叉的攪動將壓捻過的茶葉再次打散,如此反復循環(huán),炒制出的茶葉品質更好。
[0014]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及優(yōu)點將通過實施例結合附圖進行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炒茶機的主視剖視圖;
[0016]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炒茶機的左視剖面圖。
[0017]圖中:1_機殼、12-進料口、13-出料口、14-攪散叉、15-小電機、2-發(fā)熱板、3-進料斗、4-出料口門、42-門扣、5-轉軸、6-連接桿、61-定桿、62-動桿、63-彈簧、7-翻壓筒、8-支腳、9-液壓機構、I O-收料框。
【【具體實施方式】】
[0018]參閱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一種炒茶機,包括機殼1、發(fā)熱板2、轉軸5、連接桿6、翻壓筒7、支腳8、液壓機構9,所述機殼I截面呈橢圓狀,所述機殼I內壁上連接有所述發(fā)熱板2,所述機殼I內部、截面橢圓長軸兩端位置上均設有攪散叉14,所述攪散叉14連接設有機殼I外部的小電機15,所述小電機15固定連接在機殼I外壁上,所述機殼I內壁中心位置設有所述轉軸5,所述轉軸5上連接若干所述連接桿6,所述連接桿6由定桿61、動桿62組成,所述動桿62通過彈簧63連接定桿61,所述定桿61連接轉軸5,所述連接桿6末端均連接有所述翻壓筒7塊,所述機殼I上部開有進料口 12,所述進料口 12上開有進料斗3,所述機殼I下部開有出料口 13,所述出料口 13上設有出料口門4,所述出料口門4與機殼I之間設有門扣42,所述機殼I下部外壁上連接有若干所述支腳8,所述機殼I下部外壁上還連接有所述液壓機構9。翻壓筒7中部設有可轉動的中軸,所述動桿62通過連接中軸與翻轉筒結合。出料口 13正下方設有收料框10。支腳8數(shù)量為2,支腳8連接于機殼I外壁的豎直中垂面上,所述支腳8—端固定連接于機殼I上、另一端通過軸銷連接于基座上,基座固定于地面上。液壓機構9與出料口 13分別位于支腳8兩側。液壓機構9由活塞桿、液壓缸、底座組成,所述活塞桿外端通過軸銷連接于機殼1、另一端連接液壓缸,液壓缸通過軸銷連接于底座,底座固定于地面上。連接桿6數(shù)量為四且等角度連接于轉軸5圓周面上。所述攪散叉14為接有不規(guī)則分叉的多圓桿組合體,攪散叉14上的端頭均為半球形。
[0019]本實用新型一種炒茶機,通過將機殼設置成橢圓形、并利用連接桿及翻壓筒的翻滾,使茶葉在機殼內由橢圓長軸區(qū)域翻滾至短軸區(qū)域的過程中茶葉受翻壓筒的壓捻,通過攪散叉的攪動將壓捻過的茶葉再次打散,如此反復循環(huán),炒制出的茶葉品質更好。
[0020]上述實施例是對本實用新型的說明,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任何對本實用新型簡單變換后的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炒茶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殼(I)、發(fā)熱板(2)、轉軸(5)、連接桿(6)、翻壓筒(7)、支腳(8)、液壓機構(9),所述機殼(I)截面呈橢圓狀,所述機殼(I)內壁上連接有所述發(fā)熱板(2),所述機殼(I)內部、截面橢圓長軸兩端位置上均設有攪散叉(14),所述攪散叉(14)連接設有機殼(I)外部的小電機(I5),所述小電機(I5)固定連接在機殼(I)外壁上,所述機殼(I)內壁中心位置設有所述轉軸(5),所述轉軸(5)上連接若干所述連接桿(6),所述連接桿(6)由定桿(61)、動桿(62)組成,所述動桿(62)通過彈簧(63)連接定桿(61),所述定桿(61)連接轉軸(5),所述連接桿(6)末端均連接有所述翻壓筒(7)塊,所述機殼(I)上部開有進料口( 12),所述進料口( 12)上開有進料斗(3),所述機殼(I)下部開有出料口( 13),所述出料口(I3)上設有出料口門(4),所述出料口門(4)與機殼(I)之間設有門扣(42),所述機殼(I)下部外壁上連接有若干所述支腳(8),所述機殼(I)下部外壁上還連接有所述液壓機構(9)0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炒茶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翻壓筒(7)中部設有可轉動的中軸,所述動桿(62)通過連接中軸與翻轉筒結合。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炒茶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口(13)正下方設有收料框(10)0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炒茶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腳(8)數(shù)量為2,支腳(8)連接于機殼(I)外壁的豎直中垂面上,所述支腳(8)—端固定連接于機殼(I)上、另一端通過軸銷連接于基座上,基座固定于地面上。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炒茶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壓機構(9)與出料口(13)分別位于支腳(8)兩側。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炒茶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壓機構(9)由活塞桿、液壓缸、底座組成,所述活塞桿外端通過軸銷連接于機殼(I)、另一端連接液壓缸,液壓缸通過軸銷連接于底座,底座固定于地面上。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炒茶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桿(6)數(shù)量為四且等角度連接于轉軸(5)圓周面上。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炒茶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散叉(14)為接有不規(guī)則分叉的多圓桿組合體,攪散叉(14)上的端頭均為半球形。
【文檔編號】A23F3/06GK205727895SQ201520953425
【公開日】2016年11月30日
【申請日】2015年11月26日
【發(fā)明人】張錚
【申請人】浙江省新昌縣澄潭茶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