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茶葉的加工設備,具體涉及一種茶葉揉捻速包機。
背景技術:
伴隨著社會的進步,烏龍茶的各種機械化生產工序愈發(fā)普遍,但是該機械化生產工序大都普遍存在于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企業(yè),例如現(xiàn)有的烏龍茶機械生產工序中,揉捻、包揉成型分開,分別使用茶葉揉捻機以及茶葉速包機來完成。
現(xiàn)有技術中的茶葉揉捻機大多采用捻盤配合在捻盤上做偏心回轉運動的捻桶,將茶葉直接置于捻桶內,通過捻桶與捻盤的相對運動來實現(xiàn)茶葉的揉捻過程,例如中國專利CN201420061530.2公開的茶葉揉捻機等。該種方案需要另外配合茶葉速包機或者采用棉布巾包裹茶葉,手工擠壓搓揉將包裹在棉布巾內的松散茶葉滾揉成密實的茶球,解開布包打散茶球,再熱炒,就這樣重復進行多次,直至茶葉卷縮成顆粒。該種方案要么存在較高的機械成本以及較大的占用空間的不足,要么需要耗費更多的人力、時間。并且,該種方案在應對不同茶葉、不同的客戶需求等情況下,需要分別調整兩個工序的參數(shù),且存在遇到兩個工序間的不同產品或者相同產品的不同生產進度的交叉生產時候,又會降低生產效率。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茶葉揉捻速包機,以解決現(xiàn)有的大多數(shù)茶葉機械生產工序揉捻工序與包揉成型工序分開帶來的成本高、效率低等問題。
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茶葉揉捻速包機,包括揉捻盤以及設于揉捻盤上方的包揉裝置,包揉裝置可在該揉捻盤上方做偏心回轉運動設置。上述包揉裝置內附設有一茶包懸掛桿以及茶包壓揉機構,茶包懸掛桿設于茶包壓揉機構上方,茶包懸掛桿底端為茶包布頭卷結端,該茶包懸掛桿附設有一用于驅動該茶包布頭卷結端旋轉的第一驅動機構,茶包懸掛桿用于綁住以及卷緊茶包布頭并在茶包壓揉機構下方形成一球狀茶包。上述茶包壓揉機構與上述揉捻盤配合設置,茶包壓揉機構用于將上述球狀茶包限制在該揉捻盤上方并帶動該球狀茶包在揉捻盤上做偏心回轉運動。
進一步地:
上述包揉裝置與上述揉捻盤之間可相對運動設置。上述包揉裝置與揉捻盤之間可相對運動可以通過包揉裝置、揉捻盤、茶包懸掛桿的升降來實現(xiàn)。
上述茶包壓揉機構為呈開口朝下的圓罩形結構或者為平板結構。該茶包壓揉機構附設有一容置通孔以及復數(shù)道凸起龍骨,容置通孔用于容置茶包袋體,凸起龍骨布設于茶包壓揉機構下沿。
上述茶包懸掛桿沿豎直方向延伸設置,茶包懸掛桿設于上述包揉裝置中部。該茶包懸掛桿還附設有一升降機構,升降機構用于驅動上述茶包布頭卷結端沿豎直方向上下移動。
上述茶包壓揉機構包括至少一個茶包壓揉板,所有的茶包壓揉板相互配合地組成一呈開口朝下的圓罩形結構的茶包壓揉機構。
上述茶包壓揉機構包括兩個茶包壓揉板以及兩個安裝桿,兩個茶包壓揉板對稱設置,茶包壓揉板與安裝桿一一對應地樞接于安裝桿。每一上述安裝桿均附設有一用于控制上述茶包壓揉板與該安裝桿樞接角度的第二驅動機構。
上述茶包壓揉機構還包括至少一條導向機構,導向機構沿水平方向延伸設置。兩個上述安裝桿均裝配于上述導向機構內,該導向機構附設有用于驅動兩個安裝桿沿導向機構相向、相離運動的第三驅動機構。
上述茶包壓揉板設有至少一個按壓墊,按壓墊設于該茶包壓揉板下沿,按壓墊可向下凸出該茶包壓揉板設置。每一上述按壓墊均附設有一用于驅動該按壓墊凸出、收回的第四驅動機構。
上述揉捻盤附設有一抬升機構以及一第五驅動機構,該抬升機構用于驅動該揉捻盤沿豎直方向上下移動,該第五驅動機構用于驅動該揉捻盤旋轉。
上述揉捻盤的旋轉方向與上述包揉裝置的偏心回轉運動方向相反。該揉捻盤上設有復數(shù)道揉捻筋,復數(shù)道揉捻筋由揉捻盤中心向四周均勻輻射設置。上述揉捻筋為大致朝向該揉捻盤旋轉方向彎曲的弧形揉捻筋。
上述揉捻盤中部設有一球狀凸起。上述揉捻筋由外揉捻筋以及內揉捻筋構成,外揉捻筋鄰近揉捻盤外沿設置。上述內揉捻筋內端延伸至上述球狀凸起,內揉捻筋外端為一略向揉捻盤旋轉方向傾斜的臺狀結構,內揉捻筋外端高于內揉捻筋內端設置,內揉捻筋中部呈一略向揉捻盤旋轉方向傾斜的弧形凹陷結構。上述外揉捻筋兩端均為略向揉捻盤旋轉方向傾斜的臺狀結構,外揉捻筋外端高于外揉捻筋內端設置,外揉捻筋中部呈一略向揉捻盤旋轉方向傾斜的弧形凹陷結構。
由上述對本發(fā)明結構的描述可知,和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
第一,本發(fā)明的茶葉揉捻速包機在使用過程中僅需將裝有茶葉的柔性茶包的布頭穿過容置通孔后懸掛于茶包布頭卷結端,機器將根據(jù)設定,自動對茶葉進行揉捻以及包揉成型,然后按照設定取下茶包,打散茶葉后重復上述步驟若干次即可完成茶葉的揉捻以及包揉成型工序,提高了生產效率且節(jié)約了生產過程中的機械成本以及人工成本。
第二,本發(fā)明的升降機構配合第一驅動機構的設置,使得本發(fā)明的茶葉揉捻速包機在使用過程中可以不斷根據(jù)設定迅速調整茶包袋體對茶包內的茶葉的包裹壓力,例如在工序初期,升降機構升起茶包布頭卷結端且第一驅動機構同時驅動該茶包布頭卷結端旋轉,茶包受到茶包壓揉機構的阻擋,迅速團成一球狀體,而在使用過程中升降機構與第一驅動機構持續(xù)的運作也將使得茶球更加密實,使得本發(fā)明的茶葉揉捻速包機在兼顧高效可控的同時具有更好的使用效果。
第三,本發(fā)明的茶包壓揉板可開合設置方便了將茶包布頭懸掛于茶包布頭卷結端的過程,且在應對不同體積的茶包的時候,使得茶包壓揉機構可以更好地貼合在茶包外,提升本發(fā)明的茶葉揉捻速包機的使用效果以及增加其適用性。而茶包壓揉板樞接于安裝桿且樞接角度可控以及按壓墊的設置,也將進一步強化上述優(yōu)點。
第四,本發(fā)明的揉捻盤采用的揉捻筋以及第五驅動機構的設置,使得茶包內的所有茶葉的揉捻更加均勻、迅速,而抬升機構的設置將進一步方便將茶包的取放過程,進一步提升機器的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茶葉揉捻速包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包揉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茶包壓揉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揉捻盤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的揉捻盤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的揉捻盤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參考圖1,一種茶葉揉捻速包機,包括機架1以及設于機架1內的揉捻盤2、包揉裝置3,包揉裝置3設于揉捻盤2上方的,包揉裝置3可在該揉捻盤2上方做偏心回轉運動設置。該包揉裝置3在揉捻盤2上方做偏心回轉運動的結構在現(xiàn)有的茶葉揉捻設備領域為常見的現(xiàn)有技術,本申請人在申請?zhí)枮?01410199658.X的中國專利中也有公開通過三個曲柄搖桿機構配合電機來實現(xiàn)上述偏心回轉運動。包揉裝置3和揉捻盤2之間可以相對運動設置,該種設置可以通過包揉裝置3、揉捻盤2或者茶包懸掛桿32上增設升降的裝置來實現(xiàn)。
參考圖1、圖2,上述包揉裝置3包括包揉裝置主體31、一茶包懸掛桿32以及一茶包壓揉機構,茶包懸掛桿32與茶包壓揉機構裝配于包揉裝置主體31內,茶包懸掛桿32設于茶包壓揉機構上方,該包揉裝置3使用過程中,茶包布頭穿過茶包壓揉機構后綁在該茶包懸掛桿32上,而后旋轉茶包懸掛桿32,由于茶包被茶包壓揉機構限制,從而收緊茶包袋體。上述茶包懸掛桿32底端為茶包布頭卷結端(圖中未畫出),該茶包懸掛桿32附設有一用于驅動該茶包布頭卷結端旋轉的第一驅動機構321以及一升降機構322,升降機構322用于驅動上述茶包布頭卷結端沿豎直方向上下移動。該升降機構322優(yōu)選采用通過升降電機驅動的升降絲桿來實現(xiàn),進一步的,該升降絲桿配設有一用于手動調節(jié)茶包布頭卷結端高度的手動把輪323。該第一驅動機構321優(yōu)選采用設置一該茶包布頭卷結端傳動連接的電機。該布頭卷結端用于將柔性材質的茶包袋體(如棉布巾等)的布頭與茶包懸掛桿32的連接,包括但不限于水平延伸的便于上述茶包布頭綁住的橫桿、通過彈簧卡合的用于將茶包布頭卡住的卡扣、用于夾住茶包布頭的夾子等。上述茶包懸掛桿32沿豎直方向延伸設置,茶包懸掛桿32設于上述包揉裝置3柱體的中部。
參考圖1、圖2、圖3,上述茶包壓揉機構呈開口朝下的圓罩形結構或者平板結構或者曲面結構等,本實施例優(yōu)選采用圓罩形結構進行描述,其他兩種結構的設置方式與圓罩形結構的差別僅在于形狀上。該茶包壓揉機構頂端附設有一用于容置茶包袋體的容置通孔。容置通孔用于茶包布頭通過穿過以及茶包布頭穿過后容置茶包袋體。上述茶包壓揉機構包括至少一個茶包壓揉板331,該茶包壓揉板331相互配合地組成上述圓罩形結構。茶包壓揉板331可以是中間開設有一個容置通孔的單塊平板或者曲面板結構,也可以設有多塊結構。本實施例優(yōu)選采用以下的兩個茶包壓揉板331的方案,即上述茶包壓揉機構包括兩個茶包壓揉板331、兩個安裝桿332以及至少一條導向機構333,兩個茶包壓揉板331對稱設置,茶包壓揉板331與安裝桿332一一對應地樞接于安裝桿332。每一上述安裝桿332均附設有一用于控制上述茶包壓揉板331與該安裝桿332樞接角度的第二驅動機構334。上述導向機構333沿水平方向延伸設置,導向機構333固設于包揉裝置主體31內。兩個上述安裝桿332均裝配于上述導向機構333內,該導向機構333附設有用于驅動兩個安裝桿332相向、相離運動的第二驅動機構335。該第二驅動機構334以及第二驅動機構335包括但不限于絲桿、氣缸、液缸等結構的設置。
參考圖3,上述茶包壓揉機構包括兩條導向機構333,兩條導向機構333相互平行設置。安裝桿332兩端分別滑設于該導向機構333內,每一安裝桿332一端的端部均與第二驅動機構335的推出端連接。本實施例中,該導向機構333也可以僅設有一條。一條導向機構333的方案為將兩個安裝桿332一端相互鄰近地鉸接于包揉裝置主體31內,另一端滑設于該導向機構333內,第二驅動機構335驅動該滑設端的相近或者相離,從而實現(xiàn)兩個茶包壓揉板331的開合。導向機構333包括但不限于導向槽、導向桿等。該種多個分離的茶包壓揉板331分離的結構放置中,茶包壓揉板331之間的縫隙即可形成上述的容置通孔,通過該第二驅動機構335的設置,還可以在茶包布頭懸掛或者取下的過程中,令茶包壓揉板331相離運動,從而方便整個懸掛以及取下過程,且包揉裝置3工作的時候,茶包壓揉板331相互貼合過程中,對茶包袋體也將起到一定的夾緊作用,從而加快茶包成球的過程。
繼續(xù)參考圖3,每一上述茶包壓揉板331均均勻布設有兩個按壓墊336,按壓墊336設于該茶包壓揉板331下沿,按壓墊336可向下凸出該茶包壓揉板331設置。每一上述按壓墊336均附設有一用于驅動該按壓墊336凸出、收回的第四驅動機構(圖中未畫出)。按壓墊336為柔性材質的按壓墊336,如硅膠、橡膠、海綿等。第四驅動機構(圖中未畫出)優(yōu)選采用固設于茶包壓揉板331的氣缸來實現(xiàn),該按壓墊336設于該氣缸的推出端。茶包壓揉板331間距、樞接角度可調整設置,可令茶包壓揉機構可以適用不同體積的茶包且在茶包成球變密實的過程中也將更將緊貼茶包,從而提升機器的使用效率以及使用效果。而按壓墊336的設置,可以更好在包揉過程中起到緊致茶包設置配合揉捻盤2翻動茶葉,從而進一步提升機器的使用效率以及使用效果。
參考圖4,上述揉捻盤2附設有一抬升機構21以及一第五驅動機構,該抬升機構21由抬升氣缸或者抬升液缸或者抬升絲杠等配合抬升導向桿211構成,該抬升導向桿211也可用諸如具有導向功能的凹槽等結構來實現(xiàn)。該第五驅動機構由第五驅動電機221配合減速機構222構成,減速機構222動力輸出端與揉捻盤2底面中部傳動連接,從而帶動該揉捻盤2在水平面內自轉。抬升機構21用于驅動該第五驅動機構連同該揉捻盤2沿豎直方向上下移動。上述揉捻盤2的旋轉方向與上述包揉裝置3的偏心回轉運動方向相反。上述揉捻盤2上設有復數(shù)道揉捻筋,復數(shù)道揉捻筋由揉捻盤2中心向四周均勻輻射設置。上述揉捻筋為大致朝向該揉捻盤2旋轉方向彎曲的弧形揉捻筋。限定角度的揉捻盤2轉動配合該揉捻筋可令揉捻過程更加高效且具有更好的效果。上述為本實施例的優(yōu)選方案,實際應用中,由于包揉裝置做偏心回轉運動,僅在揉捻盤2外圍設置一圈揉捻筋也可以實現(xiàn)揉捻過程。
參考圖4、圖5、圖6,上述揉捻盤2中部設有一球狀凸起24。上述揉捻筋由6條外揉捻筋231以及6條內揉捻筋232構成,外揉捻筋231鄰近揉捻盤2外沿設置。上述內揉捻筋232內端延伸至上述球狀凸起24,內揉捻筋232外端為一略向揉捻盤2旋轉方向傾斜的臺狀結構,內揉捻筋232外端高于內揉捻筋232內端設置,內揉捻筋232中部呈一略向揉捻盤2旋轉方向傾斜的弧形凹陷結構。上述外揉捻筋231兩端均為略向揉捻盤2旋轉方向傾斜的臺狀結構,外揉捻筋231外端高于外揉捻筋231內端設置,外揉捻筋231中部呈一略向揉捻盤2旋轉方向傾斜的弧形凹陷結構。本實施例中揉捻筋以及球狀凸起24優(yōu)選但不限于以下尺寸:上述球狀凸起24的凸出高度為8CM至12CM。外揉捻筋231外端的凸出高度為8CM至14CM。外揉捻筋231內端與內揉捻筋232外端的凸出高度為4CM至8CM。內揉捻筋232內端的凸出高度為2CM至6CM。該種揉捻盤2配合可收放以及升降的茶包布頭卷結端、角度可調節(jié)且可張合的茶包壓揉板331以及按壓墊336,可以令茶包內的茶葉的揉捻過程以及包揉成型過程更加高效可控,且可通過布頭松緊再加上成球狀的茶包以指定角度與揉捻筋摩擦配合按壓墊336的使用從而實現(xiàn)茶葉在茶包內均勻進行揉捻過程以及包揉成型過程,避免出現(xiàn)局部揉捻過度而局部缺少揉捻的情況出現(xiàn)。優(yōu)選地,也可以在茶包壓揉機構的下表面增設凸起龍骨,凸起龍骨與該揉捻筋相互配合設置,從而進一步增強壓揉效果。
本發(fā)明的茶葉揉捻速包機的使用過程為,將需要進行揉捻、包揉成型的茶葉放入茶包袋體(優(yōu)選采用棉布巾),將茶包的布頭穿過張開的的茶包壓揉板331之間后綁在茶包布頭卷結端,而后機器將按照設定的程序,合上茶包壓揉板331、升起揉捻盤2、轉動并提升茶包布頭卷結端,進而啟動包揉裝置3開始做偏心回轉運動以及轉動揉捻盤2,整個揉捻包揉成型過程,機器可以通過通過偏心回轉運動以及揉捻盤2轉動速率配合茶包懸掛桿32以及茶包壓揉機構對成球的茶包進行控制調節(jié),從而生產不同品種不同口味的茶葉,機器機械成本低又不用很大的空間即可滿足各種不同茶葉的個性化定制,適用現(xiàn)有的柔性生產的需求以及茶農小成本生產需求。
上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設計構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構思對本發(fā)明進行非實質性的改動,均應屬于侵犯本發(fā)明保護范圍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