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茶葉加工技術領域,具體的說是一種茶葉殺青裝置。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茶道,源于中國,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想要加工出好茶葉必須經(jīng)歷繁雜的步驟,每一步都不可忽視。茶葉加工過程中需要破壞和鈍化鮮葉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鮮葉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氧化,蒸發(fā)鮮葉部分水分,同時散發(fā)青臭味,促進良好香氣的形成。目前,市場上大部分殺青步驟通過滾筒式殺青機完成,然而滾筒式殺青機在作業(yè)時茶葉容易折疊,且一次性加工過多茶葉會導致部分茶葉加熱不足,不能完全破壞酶的活性,影響茶葉的質量且效率低下。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的大多數(shù)殺青機加熱不徹底,茶葉容易折疊,捻揉不及時容易損壞茶葉影響加工質量等問題,提出了一種茶葉殺青裝置,既能增加加熱面積,提高茶葉加工效率;又可以避免因為茶葉的堆積發(fā)生折疊問題;且殺青結束由于蒸發(fā)了部分水分會附著在茶葉表面,直接進行捻揉工作,不會損壞茶葉提高加工質量。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茶葉殺青裝置,包括底座,所述的底座呈空腔結構,且底座包括設置在空腔結構內的加熱爐和收葉箱;所述的收葉箱位于底座的后端,且收葉箱的右側設置有一個小孔,便于鏈條穿過;還包括殺青裝置和驅動裝置。
所述的殺青裝置設置在底座上方,殺青裝置包括第一轉筒、第二轉筒、第三轉筒、一號鏈輪、第一支架、固定圓筒和固定桿;所述的固定桿呈圓柱形;所述的第一轉筒內壁前部設置有螺旋葉片,使轉筒里的茶葉可以勻速前進,所述的第二轉筒套在第一轉筒的外部,第二轉筒與第一轉筒的形狀相同,且第二轉筒通過固定桿與第一轉筒固定連接;所述的第三轉筒設置在第二轉筒的外圍,第三轉筒的形狀與第一轉筒相同,且第三轉筒通過固定桿與第二轉筒固定連接;所述的一號鏈輪固定在第三轉筒的尾部外壁上;所述的第一支架與底座固定連接;所述的固定圓筒設置在第三轉筒的外圍并與其旋轉聯(lián)接,固定圓筒焊接在第一支架上,三個轉筒增大了加熱面積,使茶葉加熱更加均勻,且不容易出現(xiàn)茶葉折疊的問題。
所述的驅動裝置安裝在底座的右側,驅動裝置包括側板、第二支架、驅動電機、二號鏈輪和鏈條;所述的側板焊接在底座右側;所述的第二支架固定在側板的上表面;所述的驅動電機固定在第二支架上;所述的二號鏈輪安裝在驅動電機的轉軸上;所述的鏈條分別與一號鏈輪和二號鏈輪配合,鏈條的下部穿過收葉箱上的小孔,驅動裝置帶動三個轉筒轉動,使茶葉加熱更加均勻和徹底。
優(yōu)選的,所述的第一支架、第二支架數(shù)量為二。
優(yōu)選的,所述的固定桿一圈數(shù)量為四,且有n圈在轉筒內排列,增加裝置的穩(wěn)定性。
采用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設置了第一轉筒、第二轉筒和第三轉筒,增大了加熱面積,既提高了加工效率,又不會因為茶葉堆積過多而發(fā)生加熱不足或茶葉折疊的問題,能夠完全破壞酶的活性,且加工后的茶葉質量較高;由于設置了多個固定桿,通過固定桿將一號轉筒、二號轉筒和三號轉筒固定在一起,只要打開驅動電機,就可以帶動三個轉筒同時轉動,操作簡單。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圖1、圖2是本發(fā)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轉筒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中:底座(1)、殺青裝置(2)、驅動裝置(3)、加熱爐(11)、收葉箱(12)、第一轉筒(21)、第二轉筒(22)、第三轉筒(23)、一號鏈輪(24)、第一支架(25)、固定圓筒(26)、固定桿(27)、側板(31)、第一支架(32)、驅動電機(33)、二號鏈輪(34)、鏈條(35)。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實現(xiàn)的技術手段、創(chuàng)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
如圖1、圖2,本發(fā)明的一種茶葉殺青裝置,包括底座1,所述的底座1呈空腔結構,且底座1包括設置在空腔結構內的加熱爐11和收葉箱12;所述的收葉箱12位于底座1的后端,且收葉箱12的右側設置有一個小孔,便于鏈條35穿過;還包括殺青裝置2和驅動裝置3。
如圖1、圖3,所述的殺青裝置2設置在底座1上方,殺青裝置2包括第一轉筒21、第二轉筒22、第三轉筒23、一號鏈輪24、第一支架25、固定圓筒26和固定桿27;所述的固定桿27呈圓柱形,固定桿27一圈數(shù)量為四,且有n圈在轉筒內排列,增加裝置的穩(wěn)定性;所述的第一轉筒21內壁前部設置有螺旋葉片,使轉筒里的茶葉可以勻速前進,所述的第二轉筒22套在第一轉筒21的外部,第二轉筒22與第一轉筒21的形狀相同,且第二轉筒22通過固定桿27與第一轉筒21固定連接;所述的第三轉筒23設置在第二轉筒22的外圍,第三轉筒23的形狀與第一轉筒21相同,且第三轉筒23通過固定桿27與第二轉筒22固定連接;所述的一號鏈輪24固定在第三轉筒23的尾部外壁上;所述的第一支架25與底座1固定連接,第一支架25數(shù)量為二;所述的固定圓筒26設置在第三轉筒23的外圍并與其旋轉聯(lián)接,固定圓筒26焊接在第一支架25上,三個轉筒增大了加熱面積,使茶葉加熱更加均勻,且不容易出現(xiàn)茶葉折疊的問題。
如圖2,所述的驅動裝置3安裝在底座1的右側,驅動裝置3包括側板31、第二支架32、驅動電機33、二號鏈輪34和鏈條35;所述的側板31焊接在底座右側1;所述的第二支架32固定在側板31的上表面,第二支架32數(shù)量為二;所述的驅動電機33固定在第二支架32上;所述的二號鏈輪34安裝在驅動電機33的轉軸上;所述的鏈條35分別與一號鏈輪24和二號鏈輪34配合,鏈條的下部35穿過收葉箱12上的小孔,驅動裝置5帶動三個轉筒轉動,使茶葉加熱更加均勻和徹底。
實施例的一種茶葉殺青裝置在使用時,打開驅動電機33,驅動電機33帶動二號鏈輪34轉動,通過鏈條35帶動一號鏈輪24轉動,由于一號鏈輪24安裝在第三轉筒23的外壁,且第一轉筒21、第二轉筒22和第三轉筒23通過固定桿27固定在一起,導致三個轉筒同時轉動,增加了茶葉受熱面積,茶葉受熱更均勻,且降低酶活性的效率提高,由于設置了多層轉筒,加工大量的茶葉時不會因為茶葉過多而發(fā)生折疊,提高加工質量。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fā)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方式和說明書中的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fā)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fā)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本發(fā)明要求保護的范圍內。本發(fā)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