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有糖型和解茶配方及其清膏、顆粒制備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飲用的涼茶,尤其是一種有糖型和解茶配方及其清膏、顆粒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shù)】
[0002]喝涼茶要看體質(zhì),很多人本來就是寒性體質(zhì),喝了涼茶只會(huì)加重對(duì)身體不利,喝多了經(jīng)常肚子痛等癥狀。有些是熱氣體質(zhì),相對(duì)就會(huì)好很多。
[0003]涼茶里有寒性的中草藥,多喝容易傷脾胃。涼茶由甘寒或苦寒的中草藥熬制而成,具有清熱除濕及生津降火的作用,飲用適當(dāng),在炎熱的天氣下可以解渴清熱,但如果不加節(jié)制,一口渴就猛喝涼茶,則會(huì)損傷脾胃,傷陽(yáng)氣。一旦脾胃受損,就會(huì)影響食欲和消化,出現(xiàn)腹痛、腹脹等癥狀。另外,涼茶飲用過度,會(huì)影響脾的運(yùn)行,導(dǎo)致食淤積,出現(xiàn)全身乏力,倦怠等癥狀,影響正常的工作。
[0004]老人小孩盡量少喝,涼茶雖然有解渴清熱的作用,但飲用時(shí)一定要有度,特別是老人和小孩,更應(yīng)該盡量少喝。小孩雖然處在成長(zhǎng)的過程中,但身體很嬌弱,脾胃消化調(diào)節(jié)功能尚未發(fā)育完善,對(duì)外來寒涼刺激并不能及時(shí)調(diào)整適應(yīng),反易受藥物影響出現(xiàn)腹痛、腹瀉等一系列胃腸不適癥狀。老年人身體較虛弱,陽(yáng)氣不足,涼茶是寒冷之物,過多飲用的話更傷陽(yáng)氣。所以,老人和小孩盡量少喝涼茶,在天氣炎熱的時(shí)候可以多喝白開水或吃多汁的水果Ο
[0005]在中醫(yī)上有“春夏補(bǔ)陽(yáng)”的說法,就是提醒大家要注意少吃少喝寒冷之物,保證體內(nèi)的陽(yáng)氣。
【發(fā)明內(nèi)容】
[0006]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用一種有糖型和解茶配方及其清膏、顆粒制備方法。
[0007]這種有糖型和解茶配方,由下列重量份配比構(gòu)成:黨參78.57?117.86份、紅棗78.57?117.86份、白術(shù)78.57?117.86份、茯苓78.57?117.86份、柴胡78.57?117.86 份、山梔 78.57 ?117.86 份、虎杖 78.57 ?117.86 份、茵陳 78.57 ?117.86 份、甘草78.57?117.86份、白芍78.57?117.86份、蘇梗78.57?117.86份、車前草78.57?117.86 份、白茅根 78.57 ?117.86 份、簿荷 78.57 ?117.86 份。
[0008]這種有糖型和解茶配方的制備方法,由以下步驟組成:
[0009]1)清膏的制備:將所述的黨參、紅棗、白術(shù)、茯苓、柴胡、山梔、虎杖、茵陳、甘草、白芍、蘇梗、車前草、白茅根、簿荷藥材按配比洗凈后捏成碎塊,水煮2次:第1次加12倍量的7Κ,煮沸1.5小時(shí),濾過;藥渣加10倍水煮第2次,煮沸1.5小時(shí),濾過;合并兩次濾液,離心,上清液濃縮至相對(duì)密度為1.5?1.6,此時(shí)的溫度為50?60°C:后制得清膏;
[0010]2)顆粒的制備:按上述1)所得的清膏:乳糖:糖粉=1: 2.4: 1.2或者按清膏:糊精:乳糖:糖粉=1: 0.5: 1: 0.5的重量比例混勻制成軟材,使用14目篩制粒,溫度60°C的烘干干燥,時(shí)間為1.9?2小時(shí),整粒,使用14目篩制粒,干燥,整粒,使用10目篩篩去粗粉,使用24目篩去細(xì)粉,操作使用上層10目、下層24目篩的振蕩篩,分裝20?25克/包,即得顆粒成品。
[0011]發(fā)明的有益效果:
[0012]該涼茶清熱效果更好,比如板藍(lán)根、王老吉等涼茶而言,更能起健胃和中等保健作用;夏季暑濕當(dāng)?shù)溃c其它涼茶的性味偏寒涼,易損害人體的陽(yáng)氣和津液,損傷胃腸相比,本發(fā)明更能清熱解毒、健脾利濕;采用肝脾同調(diào),理脾化濕并能清熱。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清膏的制備流程圖。
[0014]圖2是顆粒的制備流程圖。
【具體實(shí)施方式】
[0015]實(shí)施例1:
[0016]這種有糖型和解茶配方,由下列重量份配比構(gòu)成:黨參78.57克、紅棗78.57克、白術(shù)78.5克、茯苓78.57克、柴胡78.57克、山梔78.5克、虎杖78.57克、茵陳78.57克、甘草78.57克、白芍78.57克、蘇梗78.57克、車前草78.57克、白茅根78.57克、簿荷78.57克。
[0017]有糖型和解茶配方的制備方法,由以下步驟組成:
[0018]1)清膏的制備:將所述的黨參、紅棗、白術(shù)、茯苓、柴胡、山梔、虎杖、茵陳、甘草、白芍、蘇梗、車前草、白茅根、簿荷藥材按配比洗凈后捏成碎塊,水煮2次:第1次加12倍量的7K,煮沸1.5小時(shí),濾過;藥渣加10倍水煮第2次,煮沸1.5小時(shí),濾過,合并兩次濾液,離心,上清液濃縮至相對(duì)密度為1.5?1.6,此時(shí)的溫度為50?60°C ;后制得清膏;
[0019]2)顆粒的制備:按上述1)所得的清膏:乳糖:糖粉=1: 2.4: 1.2或者按清膏:糊精:乳糖:糖粉=1: 0.5: 1: 0.5的重量比例混勻制成軟材,使用14目篩制粒,溫度60°C的烘干干燥,時(shí)間為1.9?2小時(shí),整粒,使用14目篩制粒,干燥,整粒,使用10目篩篩去粗粉,使用24目篩去細(xì)粉,操作使用上層10目、下層24目篩的振蕩篩,分裝20?25克/包,即得顆粒成品。
[0020]實(shí)施例2:
[0021]這種有糖型和解茶配方,由下列重量份配比構(gòu)成:黨參117.86克、紅棗117.86克、白術(shù)117.86克、茯苓117.86克、柴胡117.86克、山梔117.86克、虎杖117.86克、茵陳117.86克、甘草117.86克、白芍117.86克、蘇梗117.86克、車前草117.86克、白茅根117.86 克、簿荷 117.80 克。
[0022]有糖型和解茶配方的制備方法,由以下步驟組成:
[0023]1)清膏的制備:將所述的黨參、紅棗、白術(shù)、茯苓、柴胡、山梔、虎杖、菌陳、甘草、白芍、蘇梗、車前草、白茅根、簿荷藥材按配比洗凈后捏成碎塊,水煮2次:第1次加12倍量的7K,煮沸1.5小時(shí),濾過;藥渣加10倍水煮第2次,煮沸1.5小時(shí),濾過;合并兩次濾液,離心,上清液濃縮至相對(duì)密度為1.5?1.6,此時(shí)的溫度為50?60°C ;后制得清膏;
[0024]2)顆粒的制備:按上述1)所得的清膏:乳糖:糖粉=1: 2.4: 1.2或者按清膏:糊精:乳糖:糖粉=1: 0.5: 1: 0.5的重量比例混勻制成軟材,使用14目篩制粒,溫度60°C的烘干干燥,時(shí)間為1.9?2小時(shí),整粒,使用14目篩制粒,干燥,整粒,使用10目篩篩去粗粉,使用24目篩去細(xì)粉,操作使用上層10目、下層24目篩的振蕩篩,分裝20?25克/包,即得顆粒成品。
【主權(quán)項(xiàng)】
1.一種有糖型和解茶配方,其特征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構(gòu)成:黨參78.57?117.86份、紅棗78.57?117.86份、白術(shù)78.57?117.86份、茯苓78.57?117.86份、柴胡78.57 ?117.86 份、山梔 78.57 ?117.86 份、虎杖 78.57 ?117.86 份、茵陳 78.57 ?117.86份、甘草78.57?117.86份、白芍78.57?117.86份、蘇梗78.57?117.86份、車前草78.57 ?117.86 份、白茅根 78.57 ?117.86 份、簿荷 78.57 ?117.86 份。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有糖型和解茶配方的清膏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步驟組成: 將所述的黨參、紅率、白術(shù)、茯苳、柴胡、山梔、虎杖、茵陳、甘草、白茍、蘇梗、車前草、白茅根、簿荷藥材按配比洗凈后捏成碎塊,水煮2次:第I次加12倍量的水,煮沸1.5小時(shí),濾過;藥渣加10倍水煮第2次,煮沸1.5小時(shí),濾過;合并兩次濾液,離心,上清液濃縮至相對(duì)密度為1.5?1.6,此時(shí)的溫度為50?60°C ;后制得清膏。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有糖型和解茶配方的顆粒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步驟組成: 將所述的黨參、紅率、白術(shù)、茯苳、柴胡、山梔、虎杖、茵陳、甘草、白茍、蘇梗、車前草、白茅根、簿荷藥材按配比制得清膏,所得的清膏:乳糖:糖粉=1: 2.4: 1.2或者按清膏:糊精:乳糖:糖粉=I: 0.5: I: 0.5的重量比例混勻制成軟材,使用14目篩制粒,溫度60°C的烘干干燥,時(shí)間為1.9?2小時(shí),整粒,使用14目篩制粒,干燥,整粒,使用10目篩篩去粗粉,使用24目篩去細(xì)粉,操作使用上層10目、下層24目篩的振蕩篩,分裝20?25克/包,即得顆粒成品。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有糖型和解茶配方和清膏顆粒的制備,黨參、紅棗、白術(shù)、茯苓、柴胡、山梔、虎杖、茵陳、甘草、白芍、蘇梗、車前草、白茅根、簿荷。該涼茶清熱效果更好,比如板藍(lán)根、王老吉等涼茶而言,更能起健胃和中等保健作用;夏季暑濕當(dāng)?shù)?,與其它涼茶的性味偏寒涼,易損害人體的陽(yáng)氣和津液,損傷胃腸相比,本發(fā)明更能清熱解毒、健脾利濕;采用肝脾同調(diào),理牌化濕并能清熱。
【IPC分類】A23F3/34
【公開號(hào)】CN105230888
【申請(qǐng)?zhí)枴緾N201510750124
【發(fā)明人】莫永森
【申請(qǐng)人】莫永森
【公開日】2016年1月13日
【申請(qǐng)日】2015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