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沉香茶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茶葉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沉香茶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沉香(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屬瑞香科植物,白木香以其含樹脂的木材入藥,藥材名為沉香。沉香性辛,微溫,無毒,具有行氣鎮(zhèn)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等功效,對于治療腹脹、胃寒、腎虛、氣喘有明顯療效,常用于治療氣逆胸滿、喘急心絞痛、積痞、胃寒嘔吐、霍亂、男子精冷、惡氣惡瘡等癥。
[0003]沉香不僅是一味珍貴藥材,還能制成沉香茶,沉香茶能明顯改善心腦血管方面衰老狀態(tài)(動脈硬化、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壓、高血脂、腦中風等),并能有效清除體內(nèi)垃圾、防止疾病發(fā)生。但是現(xiàn)有沉香茶還存在以下不足:(1)泡喝工藝比較繁瑣,操作不便:把沉香木切成小塊,投入水中煮沸,就成為沉香茶了 ;或者進一步將煮出來的水用來泡茶。(2)《海藥本草》味苦,溫,無毒。”《日華子本草》味辛,熱,無毒?!眴渭儗⒊料闼蠡蛴弥蟪鰜淼乃莶瑁^為溫燥,且口感欠佳。(3)沉香價格昂貴,傳統(tǒng)煮藥劑量較大,成本較高。
[0004]因此,現(xiàn)有技術有待改進。
【發(fā)明內(nèi)容】
[0005]本發(fā)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一種沉香茶及其制備方法。
[0006]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7]—種沉香茶,包括重量份數(shù)的以下組分:
[0008]茶葉87-96 份;
[0009]沉香2-13 份;
[0010]砂仁1-6 份;
[0011]甘草1-6 份;
[0012]香附1-6 份。
[0013]作為本發(fā)明沉香茶的一種優(yōu)選配方,包括以下組分:
[0014]茶葉87-90 克;
[0015]沉香2-4 克;
[0016]砂仁1-3 克;
[0017]甘草1-3 克;
[0018]香附1-3 克。
[0019]作為本發(fā)明沉香茶的另一種優(yōu)選配方,包括以下組分:
[0020]茶葉90-96 克;
[0021]沉香4-13 克;
[0022]砂仁3-6 克;
[0023]甘草3-6 克;
[0024]香附3-6 克。
[0025]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公開上述沉香茶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26](1)將沉香、砂仁、甘草和香附混合,加入適量水,煮沸并持續(xù)20?30分鐘,煮出的汁液記為液體A,待用;本步驟中,沉香、砂仁、甘草和香附的用量分別占配方中相應組分含量的1/5?1/3 ;
[0027](2)把液體A放入蒸煮器中將茶葉蒸軟;
[0028](3)將剩余的沉香、砂仁、甘草和香附混合,用水蒸氣蒸軟;再加入步驟(2)處理過的茶葉,混合,壓制即得成品。
[0029]步驟(2)中,液體A蒸煮茶葉時間為20s。
[0030]步驟(3)中,剩余的沉香、砂仁、甘草和香附混合后用水蒸氣蒸煮時間為20s。蒸煮時間為20s,既不會使沉香的藥效流失,還能使混合物軟化至具有一點黏性,便于和茶葉混入口 ο
[0031]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32]本發(fā)明的沉香茶沖泡簡單,可通心臟血管,消血脂,抑制血管凝固、減少心肌梗塞、改善供血不足,頭暈頭痛等癥、降血壓、降血脂、降膽固醇和降低血液粘稠度,促進血液循環(huán),預防中風、溶血栓、動脈硬化、保護心腦血管。
[0033]本發(fā)明在保證沉香茶功效的前提下調(diào)整了配方和制備工藝,成品茶沖泡飲用時完全沒有藥味,口感好。
[0034]本發(fā)明配方的藥理配搭和比例更合理,中和了原來沉香溫、燥的特性。
[0035]本發(fā)明的沉香茶是按沸水沖泡而特別調(diào)配,與傳統(tǒng)煮茶相比,藥劑量較小、藥效佳、成本低。
【具體實施方式】
[0036]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
[0037]實施例1
[0038]—種沉香茶,以重量份數(shù)計,包括87_96份茶葉、2_13份沉香、1_6份砂仁、1_6份甘草、1-6份香附。
[0039]實施例2
[0040]一種沉香茶,包括87-90克茶葉、2-4克沉香、1-3克砂仁、1-3克甘草、1-3克香附。
[0041]實施例3
[0042]一種沉香茶,包括90-96克茶葉、4-13克沉香、3_6克砂仁、3_6克甘草、3_6克香附。
[0043]實施例4
[0044]—種沉香茶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本實施例中沉香茶的配方如實施例1?3所述):
[0045](1)將沉香、砂仁、甘草和香附混合,加入適量水,煮沸并持續(xù)20?30分鐘,煮出的汁液記為液體Α,待用;本步驟中,沉香、砂仁、甘草和香附的用量分別占配方中相應組分含量的1/5?1/3 ;
[0046](2)把液體Α放入蒸煮器中將茶葉蒸軟;
[0047](3)將剩余的沉香、砂仁、甘草和香附混合,用水蒸氣蒸軟;再加入步驟⑵處理過的茶葉,混合,壓制即得成品。
[0048]步驟⑵中,液體A蒸煮茶葉時間為20s。
[0049]步驟(3)中,剩余的沉香、砂仁、甘草和香附混合后用水蒸氣蒸煮時間為20s。蒸煮時間為20s,既不會使沉香的藥效流失,還能使混合物軟化至具有一點黏性,便于和茶葉混入口 ο
[0050]實施例5
[0051]—種沉香茶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52](1)將2g沉香、lg砂仁、lg甘草和lg香附混合,加入1000g水,煮沸并持續(xù)20?30分鐘,煮出的汁液記為液體A,待用;
[0053](2)把液體A放入蒸煮器中將96g茶葉蒸軟,蒸煮時間為20s ;
[0054](3)將4g沉香、2g砂仁、2g甘草和2g香附混合,用水蒸氣蒸軟,蒸煮時間為20s ;再加入步驟(2)處理過的茶葉,混合,壓制即得成品。
[0055]實施例6
[0056]—種沉香茶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57](1)將2g沉香、lg砂仁、lg甘草和lg香附混合,加入1000g水,煮沸并持續(xù)20?30分鐘,煮出的汁液記為液體A,待用;
[0058](2)把液體A放入蒸煮器中將87g茶葉蒸軟,蒸煮時間為20s ;
[0059](3)將8g沉香、4g砂仁、4g甘草和4g香附混合,用水蒸氣蒸軟,蒸煮時間為20s ;再加入步驟(2)處理過的茶葉,混合,壓制即得成品。
[0060]本發(fā)明一方面用由沉香、砂仁、甘草和香附蒸煮出的汁液來將茶葉蒸軟,使沉香的藥效滲入茶葉中;另一方面再將蒸軟至具有一定黏性的沉香、砂仁、甘草和香附與茶葉混合,制成新的沉香茶。在保證沉香茶功效的前提下調(diào)整了配方和制備工藝,成品茶沖泡飲用時完全沒有藥味,口感好。
[0061]本發(fā)明的沉香茶沖泡簡單,可通心臟血管,消血脂,抑制血管凝固、減少心肌梗塞、改善供血不足,頭暈頭痛等癥、降血壓、降血脂、降膽固醇和降低血液粘稠度,促進血液循環(huán),預防中風、溶血栓、動脈硬化、保護心腦血管。
[0062]本發(fā)明配方的藥理配搭和比例更合理,中和了原來沉香溫、燥的特性。
[0063]本發(fā)明的沉香茶是按沸水沖泡而特別調(diào)配,與傳統(tǒng)煮茶相比,藥劑量較小、藥效佳、成本低。
[0064]以上所述,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發(fā)明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主權項】
1.一種沉香茶,其特征在于,包括重量份數(shù)的以下組分: 茶葉87-96份; 沉香2-13份; 砂仁1-6份; 甘草1-6份; 香附1-6份。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沉香茶,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組分: 茶葉87-90克; 沉香2-4克; 砂仁1-3克; 甘草1-3克; 香附1-3克。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沉香茶,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組分: 茶葉90-96克; 沉香4-13克; 砂仁3-6克; 甘草3-6克; 香附3-6克。4.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沉香茶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將沉香、砂仁、甘草和香附混合,加入適量水,煮沸并持續(xù)20?30分鐘,煮出的汁液記為液體A,待用;本步驟中,沉香、砂仁、甘草和香附的用量分別占配方中相應組分含量的1/5 ?1/3 ; (2)把液體A放入蒸煮器中將茶葉蒸軟; (3)將剩余的沉香、砂仁、甘草和香附混合,用水蒸氣蒸軟;再加入步驟(2)處理過的茶葉,混合,壓制即得成品。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沉香茶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2)中,液體A蒸煮茶葉時間為20s。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沉香茶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中,剩余的沉香、砂仁、甘草和香附混合后用水蒸氣蒸煮時間為20s。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茶葉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沉香茶及其制備方法。該沉香茶包括重量份數(shù)的以下組分:茶葉87-96份;沉香2-13份;砂仁1-6份;甘草1-6份;香附1-6份。本發(fā)明的沉香茶是按沸水沖泡而特別調(diào)配,與傳統(tǒng)煮茶相比,沖泡簡單、藥劑量較小、藥效佳、成本低。在保證沉香茶功效的前提下調(diào)整了配方和制備工藝,成品茶沖泡飲用時完全沒有藥味,口感好。配方的藥理配搭和比例更合理,中和了原來沉香溫、燥的特性。
【IPC分類】A23F3/14
【公開號】CN105360435
【申請?zhí)枴緾N201510925049
【發(fā)明人】葉毅堅
【申請人】葉毅堅
【公開日】2016年3月2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