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拉鏈帶和牙鏈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744170閱讀:647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拉鏈帶和牙鏈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拉鏈并由經編組織組成的窄幅拉鏈帶以及一種牙鏈,在該牙鏈中,連續(xù)的拉鏈元件列(row)安裝在拉鏈帶上。特別是,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窄幅拉鏈帶和一種牙鏈,所述拉鏈帶和牙鏈具有針織物固有的塑性,同時其元件安裝部分很難在縱向方向上伸展,從而加強了元件安裝部分的強度。
背景技術
近年來,拉鏈已經在各式各樣的柔軟衣服上采用,因而,需要拉鏈帶本身具有塑性。于是,由于由經編組織組成的拉鏈帶比機織織物等塑性更好,并且其具有極好的構造穩(wěn)定性,所以由經編組織組成的拉鏈帶已經廣泛被使用。一般而言,用于拉鏈的由經編組織組成的拉鏈帶包括縫合到安裝物體、例如衣服上的帶主體部分,和沿帶主體部分的一側邊緣形成的元件安裝部分。形成卷狀的連續(xù)的拉鏈元件列通過縫合安裝于元件安裝部分上。
日本專利申請公開號55-10918、日本專利號3439574等中已經公開了用于拉鏈的這種拉鏈帶的例子。例如,日本專利申請公開號55-10918中公開的拉鏈帶具有沿帶主體部分(在該文件中表示為中間區(qū)域)的一側邊緣的元件安裝部分(在該文件中表示為齒安裝區(qū)域),而耳(ear)部分(在該文件中表示為一側邊緣區(qū)域)設置在與元件安裝部分相對一側上的側邊緣上。
在日本專利申請公開號55-10918中,帶主體部分的基本結構由橫越四個線圈縱行(wales)的單股針織紗和一個經編紗構成。變形紗可用作單股針織紗,多絲紗被用作經編紗。此外,由多絲紗組成的鏈針織紗在帶主體部分的基本結構上纏繞在元件安裝部分和耳部分上,而由多絲紗組成的襯經紗以Z字形方式插入各個線圈縱行中。
另一方面,日本專利號3439574公開了關于用于拉鏈的拉鏈帶的發(fā)明,其中元件安裝部分被阻止在縱向方向上伸展或收縮,帶主體部分具有能夠在縱向方向上伸展或收縮的功能。在日本專利號3439574中作為實施例的一個例子描述的拉鏈帶中,帶主體部分的基本結構具有由多絲紗組成的經編紗、設置在四個線圈縱行上并由變形紗組成的單股針織紗。在形成在帶主體部分的一側邊緣上的元件安裝部分中,由多絲紗組成的鏈針織紗和由多絲紗組成的襯經紗設置在帶主體部分的基本結構中。
在日本專利號3439574中作為實施例的另一個例子描述的拉鏈帶中,由多絲紗組成的雙針縫合針織紗設置在所有線圈縱行上,由變形紗組成的單股針織紗穿過四個線圈縱行設置在帶主體部分中,由多絲紗組成的鏈針織紗設置在元件安裝部分上,相對于構成元件安裝部分和元件安裝部分一側上的帶主體部分的線圈縱行來說,由變形紗組成的襯緯紗設置在四個線圈縱行上。
此外,在日本專利號3439574中公開的上述兩種拉鏈帶中,在形成于元件安裝部分的最外側上的線圈縱行中,設置有比在元件安裝部分的其它線圈縱行中設置的鏈針織紗厚的鏈針織紗。而且像設置在另一側的帶主體部分的最外側邊緣的針織紗一樣,使用比在帶主體部分中設置的其它針織紗厚的針織紗。
因而,在日本專利號3439574的拉鏈帶中,元件安裝部分的邊緣部分用厚針織紗加固,這樣,拉鏈元件可以穩(wěn)固地安裝。此外,因為帶主體部分由能夠伸展或收縮的針織組織組成,所以可以使用適于安裝物體的縫合裝置。另外,因為帶主體部分的邊緣部分通過纏繞兩種厚針織紗來加固,所以,可以防止拉鏈帶的損壞,拉鏈帶可以漂亮地縫合到安裝物體上。
另一方面,除了連續(xù)的拉鏈元件列通過縫合安裝于上述拉鏈帶的拉鏈以外,還已知有一種針織拉鏈,其構造成為利用具有兩欄針床的雙經針織機針織拉鏈帶,同時,使連續(xù)的拉鏈元件列通過針織安裝于元件安裝部分上。這種針織拉鏈的例子描述在例如日本專利號3396335、日本專利申請公開號2005-230040等中。
在日本專利號3396335中描述的拉鏈中,帶主體部分由鏈針織紗、經編紗和橫越四個線圈縱行插入的襯緯紗構成。此外,在元件安裝部分,由緊密雙鏈針織組織構成的固定鏈針織紗將拉鏈元件列針織并固定在基本結構上,該基本結構由設置在元件安裝部分的最外側上的經編紗、襯緯紗、鏈針織紗構成。
具體地說,在日本專利號3396335中,在多個固定鏈針織紗之中,拉鏈元件的聯接頭附近的固定鏈針織紗的尺寸設定得比其它固定針織紗的尺寸大。同時,固定鏈針織紗的針編弧壓緊元件的上腿部分的頂面,而該元件的上腿部分和下腿部分由沉降弧牢牢地緊固。因此,緊固力和最厚的固定鏈針織紗與元件的接觸面積增大,這樣,拉鏈元件可以強力地安裝到拉鏈帶上。此外,依照日本專利號3396335,元件上腿部分和下腿部分的安裝狀態(tài)更加穩(wěn)定,這樣,即使當強大的彎曲力或上推力施加于拉鏈的拉鏈表面時,也可以防止拉鏈元件列的嚙合被釋放。
但是,當拉鏈帶利用日本專利號3396335中所述的雙經針織機進行針織時,用一個針通過纏繞雙層組織的鏈針織紗、單層組織的鏈針織紗、經編紗等來形成縫線。因而,當連續(xù)的拉鏈元件列用固定針織紗固定時,施加于針的載荷顯著增大。因此,經常出現折針或各個針織紗的跳縫,這使快速針織拉鏈帶非常困難。如果元件頭部一側上的腿部分通過用于固定類似于日本專利號3396335中所述的針織(knit-in)拉鏈的元件的雙鏈針織紗牢牢地固定,則雖然通過加固針織紗增強了嚙合強度,但是,元件每次打開/關閉的運動減少。因此,拉頭的滑動操作變得沉重,這是需要解決的非常麻煩的問題。
為了解決該問題,在日本專利申請公開號2005-230040所述的針織拉鏈中,基本上,元件安裝部分由單組織組成的基本鏈針織紗和雙組織組成的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固定針織紗構成。雙組織固定鏈針織紗構成基本結構,其中連續(xù)的拉鏈元件列放置成為一個針編弧跨過并壓緊在連續(xù)的拉鏈元件列的腿部分上,而另一個針編弧與基本針織紗的針編弧相纏繞。
在日本專利申請公開號2005-230040所述的針織拉鏈中,雙組織和單組織兩者都由鏈針織組織構成,而且,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針織紗在每一針都沒有纏繞。因而,當針織拉鏈帶時,沒有載荷施加到針上,從而防止折斷或跳縫的發(fā)生。此外,因為依照日本專利申請公開號2005-230040,雙針織紗和單針織紗用相同的鏈針織組織進行針織,所以,針織機不需要過多的運動,從而可實現高速操作。
此外,因為元件安裝部分的基本結構由固定鏈針織紗和基本鏈針織紗構成,所以,在元件安裝部分中,將拉鏈帶在縱向方向上的伸展抑制至適當程度。另外,因為固定鏈針織紗的針編弧設置在拉鏈元件的上下兩面上并且拉鏈元件被夾在沉降弧之間,所以可緊固和固定拉鏈元件。因而,拉鏈元件列的安裝強度高,拉鏈元件的表面部分柔軟,這樣,可改善拉頭的滑動性能。
近年來,拉鏈的應用已經擴展至各種領域,例如衣服和袋。因此,要求拉鏈具有對應于這種應用的特征和功能,而且還需要其拉鏈帶具有各種特征和結構。
但是,在傳統拉鏈帶中,用于針織窄幅帶的針織機的針織空間非常小,此外,由于針強度的緣故,拉鏈帶的經編組織被限制在特定類型,這樣,新的特征和優(yōu)勢不能容易地應用于拉鏈帶本身。例如,假定將以Z字形方式延伸形成針編弧的所有針織紗、與日本專利公開號55-10918和日本專利號3439574所述的鏈針織紗一起設置在拉鏈帶的元件安裝部分上的經編紗或單股針織紗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線圈縱行上,則襯緯紗不能容易地插入元件安裝部分中,這樣,元件安裝部分的強度不能增加一定程度。
一般地,就拉鏈而言,拉鏈帶所需要的強度隨著拉鏈元件尺寸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在元件安裝部分中不包含襯緯紗的拉鏈帶在強度方面有限制,因此可以安裝的拉鏈元件的尺寸受到限制,這是要解決的弱點。因此,具有單組織的傳統拉鏈帶不能用作鏈寬度為7mm或7mm以上的拉鏈的拉鏈帶。
如果元件安裝部分的針織組織由鏈針織紗和兩針縫合針織紗構成,類似于日本專利號碼3439574中作為另一個實施例所述的拉鏈帶,則襯緯紗可以插入到元件安裝部分中。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僅僅有平行于線圈縱行方向的沉降弧形成在鏈針織紗中,而且僅僅有平行于線圈縱行方向和線圈橫列(course)方向的沉降弧形成在雙針縫合針織紗中。因而,元件安裝部分不具有在彼此相鄰的各個線圈橫列之間、例如經編紗與單股針織紗之間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線圈縱行上傾斜地延伸的沉降弧。
因而,在日本專利申請公開號55-10918所述的拉鏈元件的情況下,其中,例如,經編紗和單股針織紗設置在元件安裝部分中,當拉鏈處于嚙合狀態(tài)時施加側向拉力,例如,元件安裝部分不能在寬度方向伸展,同時,通過傾斜延伸的經編紗或單股針織紗的沉降弧,可以在縱向方向上收縮元件安裝部分。因此,拉鏈元件列各個元件之間的間隔變窄,這樣增強了左右元件列之間的嚙合強度。因此,即使當側向拉力施加于拉鏈帶的時候,也可以防止拉鏈帶的嚙合被釋放。
但是,如果如日本專利號3439574中的另一個實施例所述那樣,元件安裝部分由鏈針織紗、雙針縫合針織紗、襯緯紗形成,則元件安裝部分不具有在彼此相鄰的各個線圈橫列之間、像單股針織紗等之間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線圈縱行上傾斜地延伸的沉降弧。因而,即使對拉鏈帶施加側向拉力,元件安裝部分也不會在縱向方向收縮。因此,不能增大左右元件列的嚙合強度,所以,當承受側向拉力時,嚙合有時會被釋放。
另一方面,如果如日本專利號3396335和日本專利申請公開號2005-230040所述那樣,元件安裝部分由雙針織紗構成,則將存在失去針織物固有的塑性的問題,這是因為元件安裝部分的厚度增加了。因此,為了為拉鏈帶提供塑性,傳統上已經采用了一些方法,例如,形成針織紗細紋(fine)、以便減小帶的厚度。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存在這樣的不便,即,雖然獲得了拉鏈的塑性,但是可能會降低元件安裝部分的強度。可以增強材料強度,例如,通過利用多紗(high-multi yarn)作為元件安裝部分的針織紗、防止元件安裝部分的強度降低。但是,這會帶來增加材料成本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因此,鑒于上述傳統的問題提出了本發(fā)明,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拉鏈的拉鏈帶和一種牙鏈,其能夠抑制元件安裝部分上的拉鏈帶在縱向方向上的伸展,同時保持針織物固有的塑性,以便提高元件安裝部分的強度,以及防止拉鏈帶用于拉鏈時拉鏈元件的嚙合被釋放。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依照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用于拉鏈的窄幅拉鏈帶,其由經編組織組成,在所述經編組織中,由多個線圈縱行構成的元件安裝部分通過沿帶主體部分的一側邊緣進行針織而一體形成,其中,元件安裝部分通過設置至少下列部件形成經編紗,所述經編紗以Z字形方式跨過彼此相鄰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線圈縱行而延伸形成針編弧,使該針編弧與線圈縱行上每隔一個線圈橫列的另一個針織紗的針編弧纏繞在一起;和襯緯紗,所述襯緯紗跨過彼此相鄰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線圈縱行延伸。
優(yōu)選地,元件安裝部分由針織組織構成,該針織組織由特里科經編紗、鏈針織紗和單股針織紗形成。
優(yōu)選地,單股針織紗的沉降弧和襯緯紗在元件安裝部分的各個線圈橫列之間彼此交叉,單股針織紗和襯緯紗交替地設置在第一線圈縱行中,該第一線圈縱行形成在元件安裝部分最外側上。在這種情況下,優(yōu)選地,襯緯紗插入在比單股針織紗延伸的線圈縱行的數量至少少一個的線圈縱行上。
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的是,襯經紗插入到元件安裝部分中。
優(yōu)選地,元件安裝部分由針織組織構成,該針織組織由特里科經編紗、特里科式雙針縫合針織紗和設置在部分線圈縱行中的鏈針織紗形成。
優(yōu)選地,特里科式雙針縫合針織紗的沉降弧和襯緯紗在元件安裝部分的各個線圈橫列之間彼此交叉,特里科式雙針縫合針織紗和襯緯紗交替地設置在第一線圈縱行中,該第一線圈縱行形成在元件安裝部分最外側。進一步在這種情況下,優(yōu)選地,襯緯紗插入在比特里科式雙針縫合針織紗延伸的線圈縱行數量至少少一個的線圈縱行上。
在本發(fā)明中,優(yōu)選的是,襯經紗進一步插入到元件安裝部分中。
優(yōu)選地,經編紗和襯緯紗交替地設置在第一線圈縱行中,該第一線圈縱行形成在元件安裝部分的最外側。
優(yōu)選地,襯緯紗插入在比經編紗延伸的線圈縱行數量至少少一個的線圈縱行上。更優(yōu)選地,襯經紗插入到元件安裝部分中。
依照本發(fā)明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一種牙鏈,其中拉鏈元件列安裝于具有上述組織的拉鏈帶的元件安裝部分上。
在本發(fā)明的用于拉鏈的窄幅拉鏈帶中,元件安裝部分通過設置至少下列部件而形成經編紗,所述經編紗以Z字形方式在彼此相鄰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線圈縱行上延伸形成針編弧,使該針編弧與線圈縱行上每隔一個線圈橫列的另一個針織紗的針編弧纏繞在一起;和襯緯紗,所述襯緯紗在彼此相鄰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線圈縱行上延伸。
在用于針織窄幅拉鏈帶的傳統經編機中,由于小的針織空間和針織強度的問題,拉鏈帶經編組織被限制在如上所述的特定類型。但是,根據有關經編機等的結構的長期研究,本發(fā)明的發(fā)明者已經成功地開發(fā)了一種新的鉤編機,與傳統的例子相比,其通過增加與每個縫線纏繞的針織紗和襯紗的數量,即使在小的針織空間內,也能夠針織窄幅拉鏈帶。這里,他們已經發(fā)現,利用該新的鉤編機針織拉鏈帶而生產的拉鏈帶具有傳統上不會獲得的極好品質,他們已經完成了該發(fā)明。
本發(fā)明的拉鏈帶至少由以Z字形方式在彼此相鄰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線圈縱行上延伸形成針編弧的經編紗構成,例如經編紗、單股針織紗和特里科式雙針縫合針織紗,由此使該針編弧與線圈縱行上每隔一個線圈橫列的另一個針織紗的針編弧纏繞在一起,襯緯紗在彼此相鄰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線圈縱行上延伸。在拉鏈帶中,經編紗的存在抑制了元件安裝部分在縱向方向上的伸展,以防止各個元件之間的間隔增加,從而可穩(wěn)定元件間距。本發(fā)明所提及的特里科式雙針縫合針織紗指的是以Z字形方式設置、在每條線圈橫列的彼此相鄰的兩個線圈縱行上形成針編弧的針織紗,其形成例如2-4/2-0的針織組織。(請參見圖9)。
由于襯緯紗的存在提高了元件安裝部分的強度,所以,該紗不可能變松,拉鏈帶可以用于具有7mm或7mm以上的鏈寬度的拉鏈,這樣可以擴展其應用。此外,因為元件安裝部分的厚度與雙針織組織不一樣大,所以本發(fā)明的拉鏈帶具有針織物所固有的足夠塑性。
在本發(fā)明的拉鏈帶中,它的元件安裝部分由具有經編紗、鏈針織紗和單股針織紗的針織組織構成。這樣的拉鏈帶能夠有效地抑制元件安裝部分在縱向方向上的伸展,以便穩(wěn)定地縫合拉鏈元件,同時能夠防止各個元件之間的間隔擴大。
在本發(fā)明的拉鏈帶中,單股針織紗的沉降弧和襯緯紗在元件安裝部分的各個線圈橫列之間彼此纏繞,單股針織紗和襯緯紗交替地設置在在元件安裝部分最外側上形成的第一線圈縱行中。所以,襯緯紗的存在增強了沒有設置單股針織紗的部分的紗密度,這樣,可以進一步提高元件安裝部分的強度。因此,在連續(xù)的拉鏈元件列縫合到拉鏈帶上之后,即使對所獲得的拉鏈帶施加強的拉力,也可以防止拉鏈帶在刺有(thrust)用于拉鏈元件列的縫合紗的元件安裝部分的部分上被撕裂。
在這種情況下,依照本發(fā)明,襯緯紗插入在至少比單股針織紗延伸的線圈縱行數量少一個的線圈縱行上。所以,在拉鏈處于嚙合狀態(tài)下施加側向拉力的時候,元件安裝部分偏斜、在拉鏈帶的縱向方向上收縮,單股針織紗不會被襯緯紗捕獲(captured)。因而,拉鏈元件列的拉鏈元件之間的間隔變窄,從而增強左右拉鏈元件列的嚙合強度,由此,即使對拉鏈帶施加側向拉力,也可以防止拉鏈元件的嚙合被釋放。
此外,在拉鏈帶中,襯經紗可以插入到元件安裝部分中,這樣,可以進一步防止元件安裝部分在縱向方向上伸展,并可以提高元件安裝部分的強度。
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個方面的拉鏈帶中,元件安裝部分由具有經編紗、特里科式雙針縫合針織紗和設置在部分線圈縱行中的鏈針織紗的針織組織構成。這樣的拉鏈帶能夠有效地抑制元件安裝部分在縱向方向上的伸展,這樣,例如,拉鏈元件可以穩(wěn)固地進行縫合操作,并可以阻止各個元件之間的間隔擴大。
特里科式雙針縫合針織紗的沉降弧和襯緯紗在元件安裝部分的各個線圈橫列之間彼此纏繞,而且,特里科式雙針縫合針織紗和襯緯紗交替地設置于在元件安裝部分最外側上形成的第一線圈縱行中。所以,襯緯紗的存在增強了沒有設置特里科式雙縫合紗的部分的紗密度,從而提高了元件安裝部分的強度。所以,在拉鏈元件列縫合到拉鏈帶上之后,即使對拉鏈帶施加強的側向拉力,也可以防止拉鏈帶在刺有縫合紗的部分上被撕裂。
依照本發(fā)明,襯緯紗插入在比特里科式雙縫合針織所延伸的線圈縱行的數量少一個的線圈縱行上。因此,例如,如果在拉鏈處于嚙合狀態(tài)時施加側向拉力,則各個元件之間的間隔將變窄。因而,即使對拉鏈帶施加側向拉力,也可以增加左右拉鏈元件列的嚙合強度,以防止拉鏈元件的嚙合被釋放。
在拉鏈帶中,襯經紗可以進一步地插入元件安裝部分中,這樣,可以阻止元件安裝部分在縱向方向上伸展,并可以提高元件安裝部分的強度。
通過將拉鏈元件列安裝到具有上述組織的拉鏈帶的元件安裝部分上,可以制造由本發(fā)明提供的牙鏈。因此,本發(fā)明的牙鏈可以有效地抑制元件安裝部分在縱向方向上的伸展,同時可保持針織物固有的塑性。元件安裝部分具有比傳統上更好的強度,這樣,該紗不可能變松,拉鏈帶可以被用于具有比傳統大的鏈寬度的拉鏈等。所以,可以擴展牙鏈的應用。


圖1是依照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拉鏈帶的整個經編組織的針織組織圖;圖2是用于拉鏈帶的各組成針織紗的針織組織圖;圖3是剖面圖,其示意性顯示了牙鏈的剖面,所述牙鏈構造成為使得連續(xù)拉鏈元件列安裝于拉鏈帶;圖4是可以用于第一實施例的單股針織紗的針織組織圖;圖5是依照第一實施例的改進的拉鏈帶的經編組織的部分針織組織圖;圖6是依照第二實施例的拉鏈帶的經編組織的部分針織組織圖;圖7是剖面圖,其示意性地顯示了牙鏈的剖面,所述牙鏈構造成為使得連續(xù)拉鏈元件列安裝于拉鏈帶;圖8是依照第三實施例的拉鏈帶的經編組織的部分針織組織圖;圖9是用于拉鏈帶的各組成針織紗的針織組織圖;和圖10是依照第四實施例的拉鏈帶的經編組織的部分針織組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在下文中,將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同時,本發(fā)明不局限于后面所述的實施例,只要具有和本發(fā)明大體上相同的組成,并能發(fā)揮相同的操作效果,本發(fā)明可以以各種方式進行修改。
例如,在如下所述的每個實施例中,將詳細描述拉鏈帶的經編組織。但是,依照本發(fā)明,滿足如下的條件即可,即,元件安裝部分通過設置至少下列部件而形成經編紗,所述經編紗以Z字形方式跨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線圈縱行延伸形成針編弧,使該針編弧與線圈縱行上每隔一個線圈橫列的另一個針織紗的針編弧纏繞在一起;和襯緯紗(weft in-laid yarn),所述襯緯紗跨過彼此相鄰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線圈縱行延伸。因此,也可以利用除下面所述實施例中所示的針織紗之外的針織紗來針織拉鏈帶。
(第一實施例)
圖1-3顯示了依照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用于拉鏈的拉鏈帶。圖1是拉鏈帶的整個經編組織的針織組織圖,圖2是用于拉鏈帶的各組成針織紗的針織組織圖,圖3是剖面圖,其示意性地顯示了牙鏈的剖面,所述牙鏈構造成為使得連續(xù)拉鏈元件列安裝于拉鏈帶。
第一實施例的拉鏈帶1是由經編組織組成的帶,所述經編組織可以用鉤編機進行針織,所述鉤編機能夠通過在預定空間內部獨立地驅動三個彼此之間沒有任何干涉的經紗導向桿來針織窄幅帶。第一實施例的拉鏈帶1由如圖1所示的第一線圈縱行W1至第十四線圈縱行W14構成,第五線圈縱行W5至第十線圈縱行W10形成帶主體部分3。此外,元件安裝部分2由第一線圈縱行W1至第四線圈縱行W4沿帶主體部分3的一側邊緣形成,耳部分4由第十一線圈縱行W11至第十四線圈縱行W14沿帶主體部分3的另一側邊緣形成。
如圖2所示,帶主體部分3用具有1-2/1-0的閉環(huán)的特里科經編紗11、具有1-0/0-1的開環(huán)的鏈針織紗12和具有3-4/1-0的閉環(huán)的單股針織紗13(其沉降弧穿過四個線圈縱行延伸)進行針織。帶主體部分3的經編組織的每一縫線都通過纏繞上述三個針織紗11、12和13的針編弧而形成。
同時,在本實施例中,單股針織紗13如上所述用閉環(huán)進行針織。但是,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該例子,例如,其也可以由具有如圖4所示的4-3/0-1開環(huán)的單股針織紗13′組成。同樣對構成帶主體部分3的特里科經編紗11和鏈針織紗12來說,可以任意選擇閉環(huán)或開環(huán)。
用0-0/3-3的襯緯紗14和0-0/1-1的襯經紗15針織并構成元件安裝部分2,襯緯紗14在第一線圈縱行W1至第三線圈縱行W3上以Z字形方式插入帶主體部分3的針織組織中,襯經紗15沿第一線圈縱行W1至第四線圈縱行W4中的每個線圈縱行的經向方向以Z字形方式插入。
在第一實施例中,襯緯紗14設置在元件安裝部分2中,作為經編紗設置特里科經編紗11和單股針織紗13,所述經編紗以Z字形方式跨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線圈縱行延伸形成針編弧、以使針編弧與線圈縱行上每隔一個(every other)線圈橫列的另一個針織紗的針編弧纏繞在一起。
在元件安裝部分2,插入襯緯紗14,使之與構成各個線圈橫列之間的基本結構的單股針織紗13的沉降弧相交叉。此外,單股針織紗13和襯緯紗14交替地設置在第一線圈縱行W1中。所以,襯緯紗14設置在其中沒有設置單股針織紗13的元件安裝部分2的部分中,從而防止局部紗密度的降低,并提高元件安裝部分2的強度。同時,插入襯緯紗14,使之被特里科經編紗11和單股針織紗13隱藏,這樣,在拉鏈帶1上可以表現出由特里科經編紗11和單股針織紗13形成的緞圖案。
特別地,在元件安裝部分2中,襯經紗15被插入每個線圈縱行中,通過纏繞特里科經編紗11、鏈針織紗12和單股針織紗13三個針編弧,形成鄰近帶主體部分3的第四線圈縱行W4上的各個縫線。所以,進一步增強了元件安裝部分2的強度。
耳部分4由與元件安裝部分2一樣的針織組織構成。也就是說,用襯緯紗14和襯經紗15針織并構成耳部分,襯緯紗14在第十二線圈縱行W12至第十四線圈縱行W14的三個線圈縱行上插入帶主體部分3的針織組織中,襯經紗15沿第十一線圈縱行W11至第十四線圈縱行W14的各個線圈縱行的經向方向插入。單股針織紗13和襯緯紗14在耳部分4的各個線圈橫列之間彼此交叉,并交替地設置在最外側上的第十四線圈縱行W14上。
通過用同樣的針織組織構成拉鏈帶1的元件安裝部分2和耳部分4,平衡拉鏈帶1左右邊緣部分上的針織組織,從而防止拉鏈帶扭曲或彎曲,以穩(wěn)固拉鏈帶的構造。根據需要,代替元件安裝部分2,元件列也可以安裝于耳部分4上,從而改善拉鏈帶1的便利性。
在本發(fā)明中,用于拉鏈帶1的針織紗11、12、13和襯紗(in-laidyarns)14、15的材料、尺寸等不局限于任何特定材料、尺寸,可以使用傳統上通常使用的多絲紗、變形紗等,根據應用等可以任意地選擇。
在第一實施例的拉鏈帶1中,與上述日本專利申請公開號55-10918和日本專利號3439574所述具有單一組織的窄幅拉鏈帶相比,抑制了元件安裝部分2在縱向方向上的伸展,提高了元件安裝部分2的強度。因而,本發(fā)明的拉鏈帶可以用于傳統拉鏈帶由于強度不足而不能應用的、鏈寬度為7mm或7mm以上的拉鏈等,所以,可以大大地擴展其應用范圍。
盡管提高了拉鏈帶1的強度并且紗不會變松,但是拉鏈帶1幾乎沒有喪失針織物所固有的塑性。所以,拉鏈帶1具有傳統拉鏈帶不能達到的特征和優(yōu)勢。此外,通過利用廉價的粗號紗(low count yarn)(粗支紗)作為構成拉鏈帶1的針織紗,可以進一步提高拉鏈帶1的強度,并可以降低拉鏈帶的成本。
通過將由單絲形成的連續(xù)拉鏈元件列41安裝到第一實施例的拉鏈帶1上,可以制造如圖3所示的牙鏈5。在這種情況下,首先,將芯繩(core string)42插入形成卷狀的元件列41的中空部分中,元件列41放置在拉鏈帶1的元件安裝部分2的預定位置上,元件列41的聯接頭43指向拉鏈帶1的外面。接下來,將縫紉針刺入第一線圈縱行W1與第二線圈縱行W2之間的凹槽部分44a和第二線圈縱行W2與第三線圈縱行W3之間的凹槽部分44b中。由此,由兩個針紗45a和套口紗45b緊固各個元件41a的上腿部分46和下腿部分47作為縫合紗45、以將元件列41和芯繩42縫合到拉鏈帶1上。這時,針紗45a設置在元件安裝部分2的各個凹槽部分44a、44b中。
在以上述方式制造的牙鏈5中,單股針織紗13和襯緯紗14設置在如上所述的拉鏈帶1的元件安裝部分2上,從而防止紗密度的局部降低,并增強元件安裝部分2的強度。因此,即使對牙鏈5施加一強的側向拉力,也可以防止拉鏈帶1在刺穿有針紗45a的部分上被撕裂。此外,因為在元件安裝部分2的第一線圈縱行W1至第三線圈縱行W3中插入有襯緯紗14和襯經紗15,可阻止拉鏈帶在帶縱向方向和寬度方向上伸展,從而可穩(wěn)定元件列41的安裝狀態(tài)。因而,可以長期穩(wěn)定地使用牙鏈5。
在第一實施例的拉鏈帶1中,設置在元件安裝部分2上的襯緯紗14插入在比單股針織紗13延伸的線圈縱行數量少一個的三個線圈縱行上。因而,當對牙鏈5施加側向拉力時,單股針織紗13和襯緯紗14一點兒也不會彼此捕獲在一起。因此,牙鏈5的元件安裝部分2(第一線圈縱行W1至第四線圈縱行W4)在帶寬度方向輕微地伸展,并且在縱向方向上收縮。所以,連續(xù)元件列41的拉鏈元件之間的間隔變短。
因而,當通過沿這一對左右牙鏈5驅動拉頭而嚙合元件、使左右相對的拉鏈元件列41嚙合時,即使對左右拉鏈帶1施加側向拉力,元件間隔也能變短以增強嚙合強度,從而防止嚙合的釋放。
圖5顯示了依照第一實施例的改進的拉鏈帶1′。雖然在圖5的拉鏈帶1′中,元件安裝部分2的構造(針織組織)與第一實施例的拉鏈帶1相同,但是,帶主體部分3′的構造(針織組織)不同于第一實施例的拉鏈帶1。
更具體地說,圖5所示的拉鏈帶1′的帶主體部分3′由具有1-2/1-0的閉環(huán)的特里科經編紗11和具有3-4/1-0的閉環(huán)的單股針織紗13構成,其沉降弧穿過四個線圈縱行,而省略了具有1-0/0-1的開環(huán)的鏈針織紗12。
而且在這樣的拉鏈帶1′中,與傳統例子相比,阻止了元件安裝部分2在縱向方向上的伸展,提高了元件安裝部分2的強度。所以,可以獲得和第一實施例的拉鏈帶1同樣的如上所述的效果。因為該拉鏈帶1′在帶主體部分不包含鏈針織紗12,所以,雖然帶主體部分的強度次于第一實施例的拉鏈帶1,但提高了帶主體部分的伸展性。因此,當拉鏈安裝于諸如衣服的安裝物時,拉鏈可以帶有好看的外觀地安裝于安裝物,可以容易地滿足安裝物的伸展作用或彎曲作用。
(第二實施例)下面將描述依照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的拉鏈帶。圖6是依照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拉鏈帶的經編組織的部分針織組織圖,圖7是剖面圖,其示意性地顯示了牙鏈的剖面,所述牙鏈構造成為使得連續(xù)的拉鏈元件列安裝于拉鏈帶上。同時,在第二實施例和后面所述的第三和第四實施例中,同樣的附圖標記用于表示具有與第一實施例同樣結構的針織紗和部件,并省略對其的描述,而主要描述不同于第一實施例的構造。
在如圖6所示的第二實施例的拉鏈帶21中,由第一線圈縱行W1至第三線圈縱行W3構成的元件安裝部分22,沿具有經編組織的帶主體部分23的一側邊緣形成。耳部分(未顯示)形成在帶主體部分23的另一側邊緣上。
在第二實施例的拉鏈帶21中,帶主體部分23由形成有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針織組織的特里科經編紗11和鏈針織紗12、以及具有跨過三個線圈縱行延伸的2-3/1-0的閉環(huán)的單股針織紗16針織而構成。上述三個針織紗11、12和16的針編弧在各個縫線相互纏繞。對于特里科經編紗11、鏈針織紗12和單股針織紗16,像第一實施例一樣,可以任意選擇閉環(huán)或開環(huán)。
元件安裝部分22由比第一實施例少一個的三個線圈縱行W1至W3構成。用0-0/2-2的襯緯紗17和0-0/1-1的襯經紗15構成元件安裝部分22,襯緯紗17在第二實施例的帶主體部分23的針織組織上、跨過第一線圈縱行W1和第二線圈縱行W2以Z字形方式延伸,襯經紗15沿第一線圈縱行W1至第三線圈縱行W3中的每個線圈縱行的經向方向以Z字形方式延伸。
也就是說,在第二實施例中,襯緯紗17也設置在元件安裝部分22中,作為經編紗設置特里科經編紗11和單股針織紗16,所述經編紗以Z字形方式延伸形成針編弧、以使針編弧與線圈縱行上每隔一個線圈橫列的另一個針織紗的針編弧纏繞在一起的。
在元件安裝部分22,插入襯緯紗17,以使之與各個線圈橫列之間的單股針織紗16交叉,單股針織紗16和襯緯紗17交替地針織和設置在第一線圈縱行W1中。所以,可防止紗密度的局部降低,從而提高元件安裝部分22的強度。同時,第二實施例的耳部分(未顯示)沿與元件安裝部分22相對的一側的帶主體部分23的側邊緣、以與元件安裝部分22同樣的針織組織形成,并且跨過三個線圈縱行。所以,可保證拉鏈帶21的左右平衡,改善其便利性。
第二實施例的拉鏈帶21具有纖維織物固有的塑性,其元件安裝部分22被阻止在縱向方向上伸展。此外,與具有傳統單一組織的窄幅拉鏈帶相比,元件安裝部分22的強度得到了提高。所以,像第一實施例一樣,該紗不可能變松,拉鏈帶可以應用于具有7mm或7mm以上的鏈寬度的拉鏈等。
通過將連續(xù)的拉鏈元件列41安裝到第二實施例的拉鏈帶21上,可以制造如圖7所示的牙鏈25?;旧?,拉鏈元件列41可以以與第一實施例同樣的方式進行安裝。但是,由于第二實施例的拉鏈帶21的元件安裝部分22由如上所述的三個線圈縱行W1至W3構成,所以,通過將縫紉針只刺入第一線圈縱行W1與第二線圈縱行W2之間的凹槽部分44a,便可將元件列41和芯繩42縫合到拉鏈帶21上,可將針紗45a和套口紗45b設置在凹槽部分44a中。
這樣制造的牙鏈25可以提供如同第一實施例的牙鏈5的效果。也就是說,因為元件安裝部分22的強度高,所以即使施加強的側向拉力,也可以防止拉鏈帶在刺有針紗45a的部分上被撕裂。此外,即使當元件嚙合時對左右拉鏈帶21施加側向拉力,由于元件安裝部分22在縱向方向上收縮、以便縮短元件列41的各個元件間隔,所以也會增強嚙合強度、以防止嚙合被釋放。
(第三實施例)圖8和9顯示了依照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拉鏈帶。圖8是第三實施例的拉鏈帶的經編組織的部分針織組織圖,圖9是用于拉鏈帶的各組成紗的針織組織圖。
在第三實施例的拉鏈帶31中,由第一線圈縱行W1至第四線圈縱行W4組成的元件安裝部分32沿帶主體部分33的一側邊緣形成。耳部分(未顯示)形成在帶主體部分33的另一側邊緣上。
帶主體部分33由具有1-2/1-0的閉環(huán)的特里科經編紗11和特里科式雙針縫合紗18(tricot type two needle stitch yarn)構成,特里科式雙針縫合紗18形成穿過如圖9所示的四個線圈縱行的縫線,以便構成經編組織。
元件安裝部分32由鏈針織紗12、襯緯紗14和襯經紗15構成,鏈針織紗12具有設置于帶主體部分33的針織組織中的第一線圈縱行W1和第二線圈縱行W2內的1-0/0-1的開環(huán),襯緯紗14穿過第一線圈縱行W1至第三線圈縱行W3、以Z字形方式插入,襯經紗15沿第一線圈縱行W1至第四線圈縱行W4中的每個線圈縱行的經向方向以Z字形方式插入。
也就是說,在第三實施例中,襯緯紗14設置在元件安裝部分32,作為經編紗設置特里科式雙針縫合針織紗18,所述經編紗以Z字形方式跨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線圈縱行而形成針編弧、以使針編弧與線圈縱行上每隔一個線圈橫列的另一個針織紗的針編弧纏繞在一起。
在第三實施例中,通過在第一線圈縱行W1和第二線圈縱行W2上設置鏈針織紗12,來穩(wěn)固帶側邊緣部分的構造。此外,通過省略第一實施例中設置在第三和第四線圈縱行W3、W4上的鏈針織紗12,可以防止線圈縱行W3和W4中的拉鏈帶厚度的局部增大。
在元件安裝部分32中,插入襯緯紗14,使之與各個線圈橫列之間的特里科式雙針縫合針織紗18的沉降弧相互纏繞,而且,針織特里科式雙針縫合針織紗18和襯緯紗14,使之交替地設置在第一線圈縱行W1中。所以,襯緯紗14設置在其中沒有設置特里科式雙針縫合針織紗18的元件安裝部分32的部分中,從而防止紗密度局部降低,以提高元件安裝部分32的強度。
在第三實施例中,耳部分由與元件安裝部分32相同的針織組織構成在帶主體部分33的另一側邊緣上的四個線圈縱行中,以便保證拉鏈帶31的左右平衡,并改善帶的便利性。
第三實施例的拉鏈帶31具有纖維織物固有的塑性。同時,阻止了元件安裝部分32在縱向方向上的伸展,與具有傳統單一組織的窄幅拉鏈帶相比,元件安裝部分32的強度得到提高。因而,像第一實施例一樣,該紗不可能變松,拉鏈帶可以用于具有7mm或7mm以上的鏈寬度的拉鏈等,這樣可以擴展其應用范圍。
此外,通過將連續(xù)的拉鏈元件列41以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方式安裝到第三實施例的拉鏈帶31上,可以制造牙鏈。在由拉鏈帶31制造的牙鏈中,特里科式雙針縫合針織紗18和襯緯紗14增強了元件安裝部分32的強度,所以可防止拉鏈帶在刺有針紗的部分上被撕裂,在第三實施例的拉鏈帶31中,設置在元件安裝部分32上的襯緯紗14設置在比其中設置特里科式雙針縫合針織紗18的線圈縱行數量少一個的三個線圈縱行上。因而,即使當元件嚙合時、對左右拉鏈帶31施加側向拉力,拉鏈帶31的元件安裝部分32也將在縱向方向上收縮,以便縮短各個元件間隔。所以,可增強嚙合強度,從而防止嚙合被釋放。
(第四實施例)圖10是依照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拉鏈帶51的經編組織的部分針織組織圖。
在第四實施例的拉鏈帶51中,由第一線圈縱行W1至第四線圈縱行W4組成的元件安裝部分52沿帶主體部分53的一側邊緣形成,耳部分(未顯示)形成在帶主體部分53的另一側邊緣上。
帶主體部分53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針織組織。也就是說,帶主體部分53由具有1-2/1-0的閉環(huán)的特里科經編紗11、具有1-0/0-1的開環(huán)的鏈針織紗12和具有3-4/1-0的閉環(huán)的單股針織紗13構成,其沉降弧穿過四個線圈縱行延伸。
通過針織兩個0-0/3-3的襯緯紗14和0-0/1-1的襯經紗15,在上述帶主體部分53的針織組織中構成元件安裝部分52,襯緯紗14在第一線圈縱行W1至第三線圈縱行W3上以及在第二線圈縱行W2至第四線圈縱行W4上以Z字形方式插入,襯經紗15沿第一線圈縱行W1至第四線圈縱行W4中的每個線圈縱行的經向方向以Z字形方式插入。
也就是說,在第四實施例中,兩個襯緯紗14設置在元件安裝部分52中,作為經編紗設置特里科經編紗11和單股針織紗13,所述經編紗以Z字形方式跨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線圈縱行而延伸形成針編弧、以使針編弧與線圈縱行上每隔一個線圈橫列的另一個針織紗的針編弧纏繞在一起。
在元件安裝部分52中,插入兩個襯緯紗14,使之與各個線圈橫列之間的單股針織紗16交叉,而且,跨過第一線圈縱行W1至第三線圈縱行W3之間延伸的單股針織紗16和襯緯紗14交替地設置在第一線圈縱行W1中。所以,可防止紗密度的局部降低,從而提高元件安裝部分52的強度。
第四實施例的拉鏈帶51具有纖維織物固有的塑性,抑制了元件安裝部分52在縱向方向上的伸展。此外,因為兩個襯緯紗14插入在元件安裝部分52中,所以與第一實施例的拉鏈帶1相比,提高了元件安裝部分52的強度。
通過將連續(xù)的拉鏈元件列41以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方式安裝到第四實施例的拉鏈帶51上,可以制造牙鏈。因為元件安裝部分52的強度非常高,所以即使對牙鏈施加一個強的側向拉力,由拉鏈帶51制造的牙鏈也可以有效地防止元件安裝部分52被撕裂。另外,因為襯緯紗14和襯經紗15插入在元件安裝部分52的第一線圈縱行W1至第四線圈縱行W4上,所以抑制了拉鏈帶在縱向方向和寬度方向上的伸展,從而可穩(wěn)定元件列41的安裝狀態(tài)。所以,可以長期穩(wěn)定地使用牙鏈5。
本發(fā)明可應用于拉鏈的拉鏈帶,通過將連續(xù)的拉鏈元件列縫合到拉鏈帶上可以用作拉鏈的牙鏈,而且可以有效地用于牙鏈。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拉鏈的拉鏈帶(1,21,31,51),其形成為窄幅,并由經編組織組成,在所述經編組織中,由多個線圈縱行構成的元件安裝部分(2,22,32,52)通過沿帶主體部分(3,23,33,53)的一側邊緣進行針織而一體形成,其特征在于元件安裝部分(2,22,32,52)通過設置至少下列部件形成經編紗(11,13,16,18),所述經編紗(11,13,16,18)以Z字形方式跨過彼此相鄰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線圈縱行而延伸形成針編弧,使該針編弧與線圈縱行上每隔一個線圈橫列的另一個針織紗的針編弧纏繞在一起;和襯緯紗(14,17),所述襯緯紗(14,17)跨過彼此相鄰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線圈縱行延伸。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鏈帶,其特征在于,元件安裝部分(2,22,52)由針織組織構成,該針織組織由特里科經編紗(11)、鏈針織紗(12)和單股針織紗(13,16)形成。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拉鏈帶,其特征在于,單股針織紗(13,16)的沉降弧和襯緯紗(14,17)在元件安裝部分(2,22,52)的各個線圈橫列之間彼此交叉,單股針織紗(13,16)和襯緯紗(14,17)交替地設置在第一線圈縱行(W1)中,該第一線圈縱行(W1)形成在元件安裝部分(2,22,52)最外側上。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拉鏈帶,其特征在于,襯緯紗(14,17)插入在比單股針織紗(13,16)延伸的線圈縱行的數量至少少一個的線圈縱行上。
5.如權利要求2-4中任一項所述的拉鏈帶,其特征在于,襯經紗(15)插入到元件安裝部分(2,22,52)中。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鏈帶,其特征在于,元件安裝部分(32)由針織組織構成,該針織組織由特里科經編紗(11)、特里科式雙針縫合針織紗(18)和設置在部分線圈縱行中的鏈針織紗(12)形成。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拉鏈帶,其特征在于,特里科式雙針縫合針織紗(18)的沉降弧和襯緯紗(14)在元件安裝部分(32)的各個線圈橫列之間彼此交叉,特里科式雙針縫合針織紗(18)和襯緯紗(14)交替地設置在第一線圈縱行(W1)中,該第一線圈縱行(W1)形成在元件安裝部分(32)最外側。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拉鏈帶,其特征在于,襯緯紗(14)插入在比特里科式雙針縫合針織紗(18)延伸的線圈縱行數量至少少一個的線圈縱行上。
9.如權利要求6-8中任一項所述的拉鏈帶,其特征在于,襯經紗(15)進一步插入到元件安裝部分(32)中。
10.一種牙鏈,其特征在于,拉鏈元件列(41)安裝于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鏈帶(1,21,31,51)的元件安裝部分(2,22,32,52)上。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拉鏈帶,其特征在于,經編紗(11,13,16,18)和襯緯紗(14,17)交替地設置在第一線圈縱行(W1)中,該第一線圈縱行(W1)形成在元件安裝部分(2,22,32,52)的最外側。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拉鏈帶,其特征在于,襯緯紗(14,17)插入在比經編紗(11,13,16,18)延伸的線圈縱行數量至少少一個的線圈縱行上。
13.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拉鏈帶,其特征在于,襯經紗(15)插入到元件安裝部分(2,22,32,52)中。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用于拉鏈的拉鏈帶,其可以防止元件安裝部分在帶縱向方向上伸展,同時保持針織物所固有的塑性,并提高了元件安裝部分的強度,其中窄幅拉鏈帶(1,21,31,51)由經編組織組成,在所述經編組織中,由多個線圈縱行構成的元件安裝部分(2,22,32,52)通過沿帶主體部分(3,23,33,53)的一側邊緣進行針織而一體形成,元件安裝部分(2,22,32,52)通過設置至少下列部件形成經編紗(11,13,16,18),所述經編紗(11,13,16,18)以Z字形方式在彼此相鄰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線圈縱行上延伸形成針編弧,使該針編弧與線圈縱行上每隔一個線圈橫列的另一個針織紗的針編弧纏繞在一起;和襯緯紗(14,17),所述襯緯紗(14,17)在彼此相鄰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線圈縱行上延伸。
文檔編號A44B19/34GK101044927SQ20071008981
公開日2007年10月3日 申請日期2007年3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3月31日
發(fā)明者若田秀二, 近藤祐司 申請人:Ykk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泰州市| 永安市| 静海县| 分宜县| 定日县| 湘潭市| 安阳县| 秦皇岛市| 新密市| 临澧县| 常宁市| 滦平县| 抚宁县| 南康市| 康马县| 南和县| 鹤峰县| 南涧| 永德县| 松原市| 永州市| 潮安县| 平原县| 化州市| 溆浦县| 龙游县| 青阳县| 南通市| 南昌市| 嵊泗县| 通渭县| 连城县| 扬州市| 咸阳市| 拉孜县| 双峰县| 固镇县| 龙胜| 贡嘎县| 枞阳县| 大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