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拉鏈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能夠不通過拉頭的滑動操作而使拉鏈成為拉開狀態(tài)的上開(top open)式的拉鏈。
背景技術(shù):
以往,公知有不進行拉頭的滑動操作就能夠使左右一對嚙合元件列處于嚙合狀態(tài)下的拉鏈在瞬時成為分離狀態(tài)的拉鏈。例如在日本實公昭55-7135號公報(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具有如下部件的拉鏈 左右一對拉鏈牙鏈帶,沿著拉鏈帶的相對端緣配置嚙合元件列而成;拉頭,左右一對嚙合元件列貫穿插在所述拉頭的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內(nèi),所述拉頭通過沿著嚙合元件列滑動而將嚙合元件列切換為嚙合狀態(tài)及分離狀態(tài);分離嵌插件,其由安裝在該左右一對拉鏈牙鏈帶的一端側(cè)的插管及插座組成;和上開件,其使為了閉合拉鏈而滑動來的拉頭暫時停止在與安裝了該分離嵌插件的后端側(cè)相反的另一端側(cè)。在該專利文獻1記載的拉鏈中,將嚙合元件列延長到比一方的拉鏈牙鏈帶的上開件更靠前端側(cè)而安裝,并在該嚙合元件列的前部終止端的更前方安裝有用于使拉頭的滑動卡止的上止碼。與此相對應(yīng)地,在比另一方的拉鏈牙鏈帶的上開件更靠前方處,去掉嚙合元件列及拉鏈帶的芯部而形成有構(gòu)成為薄型的拉頭嵌入脫離緣部。在該專利文獻1記載的拉鏈中,在使用隨著拉頭的滑動而進行拉鏈的開閉這樣的通常的使用方法時,使拉頭在安裝于拉鏈牙鏈帶上的上開件和分離嵌插件之間滑動。通過該滑動動作能夠使拉鏈成為嚙合狀態(tài)或者分離狀態(tài)。此外,在專利文獻1記載的拉鏈中,還能夠不通過拉頭的滑動操作而迅速地使拉鏈成為拉開狀態(tài)。在不通過拉頭的滑動動作而迅速地使拉鏈成為分離狀態(tài)時,首先使拉頭向前端側(cè)滑動且超過上開件,并使拉頭與安裝在一方的拉鏈牙鏈帶上的上止碼抵接。在使拉頭滑動到了與上止碼抵接的位置處的狀態(tài)下,安裝有嚙合元件列的一側(cè)的拉鏈牙鏈帶對拉頭進行保持。但是,由于去掉了嚙合元件列及芯部而成的拉頭嵌入脫離緣部形成得比拉鏈帶的厚度薄,所以其能夠穿過拉頭中的沿著凸緣的端緣形成的帶穿插通路而拉出。因此,在使拉頭滑動到了與上止碼抵接的位置處的狀態(tài)下,若施加將左右一對拉鏈牙鏈帶的前端側(cè)彼此向左右拉離的方向打開的力,則能夠使拉頭嵌入脫離緣部從拉頭的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拉出。若拉頭嵌入脫離緣部從拉頭拉出,則能夠使處于嚙合狀態(tài)的拉鏈的嚙合元件列依次分離。當嚙合元件列彼此的嚙合全部分離時,能夠使插管從分離嵌插件的插座中拔出。一旦使插管從分離嵌插件的插座中拔出,左右的拉鏈牙鏈帶彼此就成為完全分離的狀態(tài),將這樣地從上止碼側(cè)分離的情況稱為上開式的拉鏈。這樣地,根據(jù)專利文獻1記載的拉鏈,在要使拉鏈迅速分離的情況下,當使拉頭越過上開件而滑動到與上止碼抵接之后,需要施加將左右一對拉鏈牙鏈帶的前端側(cè)彼此向左右拉離的方向的力。此外,該拉鏈能夠應(yīng)用于上衣的左右前襟的閉鎖用。
另外,在美國專利第2,423,202號說明書(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具有如下部件的拉鏈左右一對拉鏈牙鏈帶,沿著拉鏈帶的相對端緣配置嚙合元件列而成;和拉頭,左右一對嚙合元件列貫穿插在所述拉頭的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內(nèi),所述拉頭通過沿著嚙合元件列滑動而將嚙合元件列切換為嚙合狀態(tài)及分離狀態(tài)。在該拉鏈的一方的拉鏈牙鏈帶(在專利文獻2中表示為stringer 10)上的嚙合元件列的前部終止端的前方,安裝有使拉頭在嚙合側(cè)的滑動端卡止的上止碼(在專利文獻2中表示為stop 16)。與此相對應(yīng)地,在另一方的以能夠拉出的方式構(gòu)成的拉鏈牙鏈帶(在專利文獻2 中表示為stringer 11)的嚙合元件列的前部終止端的前方,形成有去掉嚙合元件列而構(gòu)成為薄型的拉頭嵌入脫離緣部(在專利文獻2中表示為separator 17),在該拉頭嵌入脫離緣部的前端部形成有使拉頭暫時停止在與嚙合滑動端部相比的后方的上開件(在專利文獻2中是表示為projecting knobs 26'的凸部)。在專利文獻2記載的拉鏈中,在使用隨著拉頭的滑動而進行拉鏈的開閉這樣的通常的使用方法時,使拉頭在與安裝于拉鏈牙鏈帶上的上開件相比位于后方的范圍內(nèi)滑動。 通過該滑動動作能夠使拉鏈成為嚙合狀態(tài)或者分離狀態(tài)。而在不通過拉頭的滑動動作就迅速地使處于嚙合狀態(tài)的拉鏈成為分離狀態(tài)時,首先使拉頭成為與上開件抵接了的狀態(tài)(專利文獻2的圖1所示的狀態(tài)),并從拉頭的帶穿插通路中拉拔拉頭嵌入脫離緣部。于是,如專利文獻2的圖2所示,拉頭嵌入脫離緣部的一部分成為從拉頭的帶穿插通路露出的狀態(tài)。接下來,進行使拉頭向前端側(cè)滑動的操作,當使拉頭與上止碼抵接后,進一步地從拉頭的帶穿插通路拉拔拉頭嵌入脫離緣部。如專利文獻2的圖3所示地,通過進行這一連串的作業(yè)能夠使拉頭嵌入脫離緣部從拉頭的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中拉出。然后,通過將左右的拉鏈牙鏈帶拉離而能夠使處于嚙合狀態(tài)的嚙合元件列依次分離。另外,在日本特公昭28-4275號公報(專利文獻3)中公開了具有如下部件的拉鏈左右一對拉鏈牙鏈帶,沿著拉鏈帶的相對端緣配置嚙合元件列而成;和拉頭,將左右一對嚙合元件列貫穿插在所述拉頭的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內(nèi),所述拉頭通過沿著嚙合元件列滑動而將嚙合元件列切換為嚙合狀態(tài)及分離狀態(tài)。在該拉鏈的拉出側(cè)的拉鏈牙鏈帶上的嚙合元件列的前部終止端的更前方,安裝有使拉頭在嚙合滑動端部卡止的上止碼(在專利文獻 3中表示為套管52)。在專利文獻3記載的拉鏈中,在使用隨著拉頭的滑動而進行拉鏈的開閉這樣的通常的使用方法時,使拉頭在與安裝于拉鏈牙鏈帶上的上開件相比位于后方的范圍內(nèi)滑動, 從而使拉鏈成為嚙合狀態(tài)或者分離狀態(tài)。另一方面,在不通過拉頭的滑動動作而迅速地使處于嚙合狀態(tài)的拉鏈成為分離狀態(tài)時,事先使拉頭成為與上開件抵接的狀態(tài)(專利文獻3的圖7所示的狀態(tài)),并使拉頭向從上止碼離開的方向(在專利文獻3所示的實施例中為逆時針旋轉(zhuǎn))大幅旋轉(zhuǎn)。于是,如專利文獻3的圖8所示地,能夠?qū)⒗^的凸緣(在專利文獻3所示的圖7中記載為突緣56) 貫穿插在上止碼(在專利文獻3所示的圖7中記載為套管52)與最前端的嚙合元件(在專利文獻3所示的圖7中記載為最上位置卡合件53)之間,從而能夠使拉鏈牙鏈帶從拉頭的帶穿插通路中拉出。專利文獻1 日本實公昭55-7135號公報
專利文獻2 美國專利第2,423,202號說明書專利文獻3 日本特公昭28-4275號公報在使用上述的專利文獻1及專利文獻2記載的拉鏈并以伴隨拉頭滑動的通常的使用方法來進行拉鏈的開閉的情況下,需要使拉頭在到達拉頭的嚙合滑動端部以前的范圍內(nèi) (例如,在專利文獻1記載的實施例中為在上開件與分離嵌插件之間的范圍內(nèi))滑動。這是因為,若使拉頭滑動到拉鏈的嚙合滑動端部(與上止碼抵接的狀態(tài)),則拉頭嵌入脫離緣部會從拉頭的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內(nèi)拉出,導(dǎo)致拉鏈與使用者本意相反地分開。另外,相反地,在要使處于嚙合狀態(tài)的拉鏈迅速成為分離狀態(tài)的情況下,必須首先使拉頭滑動到超出了通常使用范圍的嚙合滑動端部,然后進行將左右一對拉鏈牙鏈帶的前端側(cè)彼此向左右拉離的操作。即,會產(chǎn)生無法在瞬時將拉鏈分開的不良情況。另外,在專利文獻3記載的拉鏈中,在使拉頭向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而將一方的拉鏈牙鏈帶從拉頭中拉出時,需要使拉頭的凸緣在前方停止部與最前端的嚙合元件之間通過。 使拉頭的凸緣在前方停止部與最前端的嚙合元件之間通過這樣的作業(yè)在實際中是不容易的,從而很可能成為迅速分開拉鏈作業(yè)的障礙。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課題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如下的拉鏈在隨著拉頭的滑動而進行開閉這樣的通常的使用狀態(tài)下,能夠使拉頭滑動到嚙合滑動端部而將拉鏈閉合,在要使拉鏈迅速成為分離狀態(tài)時,在將拉頭配置在嚙合滑動端部的狀態(tài)下,使左右一對拉鏈牙鏈帶的嚙合滑動端部側(cè)向擴開方向旋轉(zhuǎn),從而能夠迅速分開。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拉鏈具有安裝有嚙合元件列的左右一對的第一拉鏈牙鏈帶及第二拉鏈牙鏈帶;使所述嚙合元件列嚙合、分離的拉頭;所述拉頭的保持部件, 配置在所述第二拉鏈牙鏈帶的所述嚙合元件列的嚙合側(cè)端部;和拉出部件,與所述保持部件相對地配置在所述第一拉鏈牙鏈帶上,在所述嚙合元件列的嚙合狀態(tài)下將所述拉出部件從所述拉頭中拔出,從而能夠在不使所述拉頭滑動的情況下將所述嚙合元件列從所述嚙合側(cè)端部依次分離,所述拉鏈的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件具有將所述拉頭定位保持的定位部; 所述拉出部件在所述嚙合元件列側(cè)的端部具有橫拉抵接體,在所述拉頭被所述定位部保持的狀態(tài)下,當作用有帶寬度方向的橫拉力時,所述橫拉抵接體抵接于配置在所述拉頭上的凸緣而被保持在該拉頭內(nèi),并且,在將所述第一拉鏈牙鏈帶及第二拉鏈牙鏈帶的嚙合側(cè)的端部擴開而使所述拉出部件相對于所述保持部件相對地旋轉(zhuǎn)移動時,所述橫拉抵接體從所述拉頭的后口拔出。 另外,優(yōu)選的是,所述保持部件具有用于將所述拉頭保持在第二拉鏈牙鏈帶上的拉頭保持部,所述定位部形成在所述拉頭保持部上。另外,優(yōu)選的是,所述保持部件具有作為所述定位部的定位隆起部,所述定位隆起部與所述拉頭中的上下翼片的至少一方的內(nèi)表面抵接。或者,所述保持部件還可以具有作為所述定位部的定位凸部,所述定位凸部與將所述拉頭中的上下翼片間連結(jié)的引導(dǎo)柱抵接,或者,所述保持部件還可以具有作為所述定位部的嵌入部,所述嵌入部供配置在所述拉頭中的停止爪嵌入。另外,優(yōu)選的是,所述拉出部件及所述保持部件的至少一方具有擴開凸部,所述擴開凸部配置在被定位保持的所述拉頭的所述引導(dǎo)柱與所述后口之間,并從所述第一拉鏈牙鏈帶或所述第二拉鏈牙鏈帶的相對端緣向著相對的拉鏈牙鏈帶的相對端緣突出。另外,優(yōu)選的是,所述拉出部件具有擴開加強部,及/或,所述保持部件具有擴開加強部,所述拉出部件所具有的所述擴開加強部位于被定位保持的所述拉頭的所述引導(dǎo)通路內(nèi),并沿著所述第一拉鏈牙鏈帶的嚙合滑動端部側(cè)的相對端緣而與所述橫拉抵接體一體地延伸,所述保持部件所具有的所述擴開加強部沿著所述第二拉鏈牙鏈帶的嚙合滑動端部側(cè)的相對端緣而配置,所述第一拉鏈牙鏈帶側(cè)的所述擴開加強部以能夠在由所述凸緣的端緣形成的帶穿插通路中通過的厚度形成。在該情況下,優(yōu)選的是,所述拉出部件具有帶加強部,所述帶加強部形成在被定位保持的所述拉頭的附近的拉鏈帶面上,所述帶加強部與所述橫拉抵接體和所述擴開加強部連結(jié)成一體。另外,優(yōu)選的是,所述保持部件具有用于使移動到嚙合側(cè)的滑動端部處的所述拉頭停止的前方停止部,所述拉頭保持部的一端與所述前方停止部連結(jié)。在該情況下,優(yōu)選的是,所述保持部件具有帶加強部,所述帶加強部形成在被定位保持的所述拉頭的附近的拉鏈帶面上,所述帶加強部與所述拉頭保持部的另一端部和所述前方停止部連結(jié)成一體。發(fā)明的效果在本發(fā)明的拉鏈中,在第二拉鏈牙鏈帶的嚙合元件列的嚙合側(cè)端部配置有保持部件,在第一拉鏈牙鏈帶上以與保持部件相對的方式配置有拉出部件。另外,保持部件具有用于將拉頭定位保持在其嚙合滑動端部的定位部。因此,在不通過拉頭的滑動操作而使拉鏈迅速成為拉開狀態(tài)時,能夠防止在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的嚙合滑動端部側(cè)的端部向擴開方向旋轉(zhuǎn)的情況下拉頭向著分離滑動端部側(cè)移動。另外,拉出部件在其嚙合元件列側(cè)的端部具有橫拉抵接體,在拉頭被定位部定位保持在嚙合滑動端部的狀態(tài)下,配置在該拉出部件中的橫拉抵接體成為從拉頭的凸緣后端向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的深處伸入了規(guī)定量的狀態(tài)。由此,例如對于拉鏈,即使作用有使保持部件和拉出部件遠離的、帶寬度方向的橫拉力,也由于橫拉抵接體抵接于拉頭的凸緣而被保持在該拉頭內(nèi),從而使該拉鏈能夠承受規(guī)定的橫拉力。另一方面,在將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的嚙合滑動端部側(cè)的端部擴開,使拉出部件相對于保持部件在拉鏈帶的平面內(nèi)向擴開方向相對地旋轉(zhuǎn)移動的情況下,能夠在拉鏈的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內(nèi)使橫拉抵接體旋轉(zhuǎn)而解除嚙合,并且能夠?qū)⑿D(zhuǎn)了的橫拉抵接體從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的后口拉出。特別是,在該情況下優(yōu)選橫拉抵接體具有在拉出部件旋轉(zhuǎn)移動時能夠一邊與拉頭的凸緣滑動接觸一邊旋轉(zhuǎn)的、帶長度方向上的尺寸寬度,由此, 能夠?qū)M拉抵接體從拉頭的后口容易地拉出。此外,即使拉頭從嚙合滑動端部向分離滑動端部側(cè)稍微遠離,第一拉鏈牙鏈帶的橫拉抵接體也會從拉頭的后口向著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的深處伸入。于是,即使在使拉出部件向?qū)⒆笥业牡谝患暗诙溠梨湈У膰Ш匣瑒佣瞬總?cè)的端部擴開的方向旋轉(zhuǎn)移動的情況下,也無法將橫拉抵接體從后口拉出,無法使拉鏈成為拉開狀態(tài)。另外,所述保持部件具有用于保持拉頭而維持該拉頭的停止狀態(tài)的拉頭保持部, 在該拉頭保持部中形成有定位部。由此,在拉頭向嚙合滑動端部移動時,能夠通過定位部進行拉頭的定位,并且能夠通過拉頭保持部更穩(wěn)定地保持拉頭。由此,在不通過拉頭的滑動操作而使拉鏈迅速成為拉開狀態(tài)時,能夠更確實地防止拉頭移動。另外,保持部件具有作為定位部的定位隆起部,該定位隆起部與拉頭中的上翼片的內(nèi)表面或下翼片的內(nèi)表面抵接,從而即使在使拉出部件相對于保持部件向擴開方向旋轉(zhuǎn)移動的情況下,也能夠?qū)⒗^穩(wěn)定地定位保持在嚙合滑動端部。另外,保持部件還具有作為定位部的定位凸部,該定位凸部與拉鏈的引導(dǎo)柱抵接, 或者具有作為定位部的嵌入部,該嵌入部供配置在拉頭中的停止爪嵌入,從而即使在使拉出部件相對于保持部件向擴開方向旋轉(zhuǎn)移動的情況下,也能夠?qū)⒗^穩(wěn)定地定位保持在嚙合滑動端部。另外,拉出部件及保持部件的至少一方具有擴開凸部,該擴開凸部配置在被定位保持在嚙合滑動端部處的拉頭的引導(dǎo)柱與后口之間,并從第一拉鏈牙鏈帶或第二拉鏈牙鏈帶的相對端緣向著相對的拉鏈牙鏈帶的相對端緣突出,從而能夠減輕在使拉頭向分離滑動端部側(cè)滑動而進行通常的閉合動作時的操作力。另外,拉出部件具有擴開加強部,及/或,保持部件具有擴開加強部,拉出部件所具有的擴開加強部在向嚙合滑動端部滑動的拉頭的引導(dǎo)通路內(nèi),并沿著第一拉鏈牙鏈帶的相對端緣而與橫拉抵接體一體地延伸,保持部件所具有的擴開加強部沿著第二拉鏈牙鏈帶的嚙合滑動端部側(cè)的相對端緣而配置。由此,在使拉出部件向擴開方向旋轉(zhuǎn)移動時,能夠減少在第一拉鏈牙鏈帶側(cè)的拉鏈帶上產(chǎn)生的變形。由此,能夠以較少的分開量得到規(guī)定的擴開角度,從而能夠使拉鏈容易地拉開。在該情況下,拉出部件具有帶加強部,該帶加強部形成在被定位保持在嚙合側(cè)滑動端部處的拉頭的附近的拉鏈帶面上,該帶加強部與橫拉抵接體和擴開加強部連結(jié)成一體。由此,在不通過拉頭的滑動操作使拉鏈迅速成為拉開狀態(tài)時,能夠容易地使拉出部件向擴開方向旋轉(zhuǎn)移動,從而能夠使拉鏈順暢地拉開。另外,保持部件具有用于使移動到嚙合側(cè)滑動端部處的拉頭停止的前方停止部, 且拉頭保持部的一端與前方停止部連結(jié)。由此,能夠一體地形成保持部件,并且能夠使拉頭確實地停止并保持在嚙合側(cè)滑動端部。特別地,在拉頭保持部作為用于加強第二拉鏈牙鏈帶的相對端緣的擴開加強部發(fā)揮作用的情況下,在使拉出部件向擴開方向旋轉(zhuǎn)移動時,能夠以較少的分開量得到規(guī)定的擴開角度,并能夠使拉鏈容易地拉開。另外,保持部件具有帶加強部,該帶加強部形成在被定位保持在嚙合側(cè)滑動端部處的拉頭的附近的拉鏈帶面上,通過該帶加強部,拉頭保持部的另一端部和前方停止部被連結(jié)成一體。由此,在不通過拉頭的滑動操作使拉鏈迅速成為拉開狀態(tài)時,能夠容易地使拉出部件向擴開方向旋轉(zhuǎn)移動,并能夠使拉鏈順暢地拉開。
圖1是本發(fā)明的拉鏈的俯視圖。圖2是圖1所示的拉鏈的、安裝在第一及第二嚙合元件列的嚙合滑動端部側(cè)的拉出部件及保持部件附近的局部放大立體圖。圖3是在使拉頭滑動到嚙合滑動端部從而將拉鏈閉合了的狀態(tài)下、以拉頭的上翼片與拉鏈牙鏈帶之間的切斷面將拉頭切斷而表示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的俯視剖視圖。圖4是圖3所示的IV向視剖視圖。圖5是圖3所示的V向視剖視圖。圖6是對從圖3所示的狀態(tài)使拉頭向后方稍微滑動而使左右的拉鏈牙鏈帶稍微擴開的狀態(tài)進行表示的拉鏈的俯視剖視圖。圖7是對從圖6所示的狀態(tài)進一步使拉頭向后方滑動而使處于嚙合狀態(tài)的嚙合元件列依次成為分離狀態(tài)的狀態(tài)進行表示的拉鏈的俯視剖視圖。圖8是對從圖3所示的狀態(tài)使左右拉鏈牙鏈帶的嚙合滑動端部側(cè)彼此向擴開方向旋轉(zhuǎn)從而使橫拉抵接體從后口拉出了的狀態(tài)進行表示的拉鏈的俯視剖視圖。圖9是放大說明圖8所示的橫拉抵接體附近的俯視剖視圖。圖10是圖9所示的X - X向視剖視圖。圖11是對從圖8及圖9所示的狀態(tài)將左右拉鏈牙鏈帶進一步分開的狀態(tài)進行表示的拉鏈的俯視剖視圖。圖12是說明安裝在拉鏈的分離滑動端部處的分離嵌插件的俯視圖。圖13是對在拉頭保持部形成作為定位部的、從內(nèi)部與上翼片或下翼片抵接的定位隆起部的實施例進行說明的拉鏈的俯視剖視圖。圖14是圖13所示的XIV向視剖視圖,是對定位隆起部與引導(dǎo)通路內(nèi)的上翼片及下翼片抵接的狀態(tài)進行表示的剖視圖。圖15是對使停止爪卡合在擴開凸部的端緣上的實施例進行說明的拉鏈的俯視剖視圖。圖16是對在橫拉抵接體的端緣上形成用于避免與相對的第二嚙合元件嚙合的非嚙合端的實施例進行表示的拉出部件的局部放大圖。圖17是表示將拉出部件的擴開加強部的區(qū)域放大了的實施例的拉鏈的俯視剖視圖。圖18是對將本發(fā)明應(yīng)用于使用螺旋狀單根長絲來作為嚙合元件列的拉鏈中的實施例進行表示的拉鏈的俯視剖視圖。圖19是表示在圖18所示的拉鏈中使拉頭滑動到嚙合滑動端部的狀態(tài)的拉鏈的俯視剖視圖。圖20是對形成與拉頭的引導(dǎo)柱抵接的定位凸部來作為定位部的實施例進行說明的拉鏈的俯視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一邊參照附圖一邊對本發(fā)明的拉鏈的代表性實施例進行具體說明。圖1是本發(fā)明的拉鏈10的俯視圖。圖2是圖1所示的拉鏈10的、安裝在第一及第二嚙合元件12、 13列的嚙合滑動端部側(cè)的拉出部件80及保持部件90附近的局部放大立體圖。圖3是在使拉頭50滑動到嚙合滑動端部而將拉鏈10閉合了的狀態(tài)下,以拉頭50的上翼片52與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17之間的切斷面將拉頭50切斷而表示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的俯視剖視圖。圖4是圖3所示的IV向視剖視圖。圖5是圖3所示的V向視剖視圖。圖1 圖5所示的拉鏈10是,使安裝在左右一對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17的相對端緣上的第一及第二嚙合元件12、13列貫穿插在拉頭50的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 中,通過使拉頭50向前后(FS-RS方向)滑動而進行第一及第二嚙合元件12、13列彼此的嚙合和分離,從而進行拉鏈10的開閉。此外,關(guān)于拉鏈10的坐標系,在使拉頭50滑動時,將使配置在拉鏈10上的左右一對的第一及第二嚙合元件12、13列彼此成為嚙合狀態(tài)的、拉頭50的滑動方向定義為拉頭50 的前方(圖1 圖3所示的FS方向,嚙合滑動端部側(cè)),將成為分離情況的滑動方向定義為拉頭50的后方(圖1 圖3所示的RS方向,分離滑動端部側(cè))。另外,將安裝有拉攀59的一側(cè)定義為拉頭50的上方(圖4及圖5所示的OS方向),將相反側(cè)定位為下方(圖4及圖5所示的US方向)。另外,如圖1 圖5所示,將使拉頭50朝向前方(FS方向)并從上方(OS方向)觀察時的右側(cè)定義為R方向,將左側(cè)定義為L方向。在該情況下,前方(FS方向)與后方(RS方向)、上方(OS方向)與下方(US方向)、R方向與L方向分別成為指向相反方向的關(guān)系。如圖1所示,第一拉鏈牙鏈帶16由如下部件組成拉鏈帶11,在相對端緣形成有芯部14 ;第一嚙合元件12列,安裝在拉鏈帶11的相對端緣;分離嵌插件39的嵌入體30, 安裝在第一嚙合元件12列的后方(RS方向)端部中的相對端緣側(cè);和拉出部件80,以與后述的保持部件90相對的方式安裝在位于第一嚙合元件12列的前方(FS方向)的嚙合側(cè)端部。從嵌入體30向著上下方向(0S-US方向)突出有圓柱狀的軸部32。拉出部件80由如下部件組成沿著芯部14形成在相對端緣側(cè)的擴開加強部82、 從芯部14向相對端緣側(cè)突出的擴開凸部83、在第一嚙合元件12列的前方(FS方向)的相對端緣形成的橫拉抵接體86、和連接橫拉抵接體86與擴開加強部82的連接加強部85 (帶加強部)。另外,在橫拉抵接體86的相對端緣形成有與相對的第二嚙合元件13的嚙合頭部嚙合的嚙合端87。另外,第二拉鏈牙鏈帶17由如下部件組成拉鏈帶11,在相對端緣形成有芯部14 ; 第二嚙合元件13列,安裝在拉鏈帶11的相對端緣;分離嵌插件39的被嵌入體40,安裝在第二嚙合元件13列的后方(RS方向)端部中的相對端緣側(cè);和保持部件90,以與拉出部件 80相對的方式安裝在位于第二嚙合元件13列的前方(FS方向)的嚙合側(cè)端部。保持部件90由如下部件組成通過與拉頭50的一部分抵接而使拉頭50在嚙合滑動端部停止的前方停止部91、以覆蓋芯部14的形狀安裝在第二拉鏈牙鏈帶17上的拉頭保持部92 (還具有作為擴開加強部的功能)、從芯部14向相對端緣側(cè)突出的兩個擴開凸部 93、和將前方停止部91與拉頭保持部92的后端部連接并連結(jié)成一體的連接加強部95 (帶加強部)。另外,在圖1 圖5所示的實施例中,在保持部件90的后部(RS方向)的上表面 (OS方向的面)開設(shè)有俯視呈四邊形的、作為凹部形成的嵌入部94H(定位部)。在此,嚙合滑動端部是指,使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17的第一及第二嚙合元件12、13列全部嚙合的狀態(tài)時的拉頭50的移動界限位置,是第一及第二嚙合元件12、13列的前方側(cè)的終止端。接下來,利用圖1、圖3 圖5對拉頭50及拉攀59的結(jié)構(gòu)進行說明。如圖3 圖 5所示,拉頭50由如下部件組成形成拉頭50的底部的下翼片53、與該下翼片53平行地形成拉頭50的上部(OS方向)的上翼片52、在拉頭50的前方側(cè)(FS側(cè))且在左右方向(圖 1所示的L-R方向)的中央部連接下翼片53和上翼片52的引導(dǎo)柱50D(參照圖3)。
1
從拉頭50的上翼片52和下翼片53的左右兩側(cè)緣部向著相對的翼片側(cè)延伸設(shè)置有左右的凸緣50F。在由上翼片52、下翼片53及凸緣50F圍成的拉頭的內(nèi)部形成有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該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是俯視呈Y字形的空間,并供左右一對的第一嚙合元件12列及第二嚙合元件13列貫穿插入。在拉頭50中的引導(dǎo)柱50D的左右兩側(cè)(L-R方向)分別開口有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 50T的肩口 50S。在拉頭50的后端部開口有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的后口 50U。在凸緣50F 的端緣部分,沿著該凸緣50F開設(shè)有帶穿插通路50G。該帶穿插通路50G是供從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向拉頭50的外部取出拉鏈帶11 的間隙,在該拉鏈帶11上安裝有貫穿插在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中的第一及第二嚙合元件 12,13列,并且該帶穿插通路50G是在拉頭50滑動時與拉鏈帶11滑動接觸的部分。在拉頭50的上翼片52的上部(圖4及圖5所示的OS方向)安裝有拉攀支承體 56,該拉攀支承體56供拉攀59的拉攀軸部59A貫穿插入,并將該拉攀59以能夠自由傾倒的方式支承。圖4及圖5所示的拉頭50的拉攀支承體56是彎曲成側(cè)視呈二形的鈑金加工件, 其以包圍從拉頭50的上翼片52突出的起端部56B(參照在后說明的圖14)的形狀,由前方 (FS方向)的軸承部56P(參照在后說明的圖14)軸支承。因此,拉攀支承體56以軸承部 56P為支點使后方(RS方向)在上下方向(0S-US方向)能夠擺動。在拉攀支承體56的后部(RS方向的部分)形成有貫穿插在開設(shè)在上翼片52上的貫穿孔中并能夠向著拉頭50的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進退的停止爪54。在圖5所示的狀態(tài)下,拉攀支承體56通過未圖示的板簧、螺旋彈簧等彈壓機構(gòu),成為停止爪54被向下方(US 方向)彈壓的狀態(tài)。而且,下降了的停止爪54嵌入在開設(shè)于保持部件90上的嵌入部94H 中。此外,在該圖5所示的狀態(tài)中,拉頭50存在于與前方停止部91卡合的位置上,通過使停止爪54嵌入到嵌入部94H中而使拉頭50被定位保持在嚙合滑動端部處。如圖3所示,引導(dǎo)柱50D的后部(RS方向)形成為尖的楔形。由此,能夠通過將拉頭50向后方(RS方向)滑動,使從后口 50U導(dǎo)入到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內(nèi)的處于嚙合狀態(tài)的第一嚙合元件12列及第二嚙合元件13列向左右方向(L-R方向)分離,然后從雙方的眉口分別排出。另外,若使拉頭50向著圖3所示的前方(FS方向)滑動,則能夠?qū)⑻幱诜蛛x狀態(tài)的第一嚙合元件12和第二嚙合元件13從各自的肩口 50S導(dǎo)入,并將沿著凸緣50F被引導(dǎo)而匯合從而成為嚙合狀態(tài)的第一及第二嚙合元件12、13列從后口 50U排出。接下來,利用圖3 圖5對形成在拉出部件80上的各部分的功能進行說明。沿著第一拉鏈牙鏈帶16的芯部14而形成在相對端緣側(cè)的擴開加強部82是在將拉頭50配置在嚙合滑動端部的狀態(tài)下貫穿插在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內(nèi)的部分,是使芯部14附近的剛性提高的部分。由于形成擴開加強部82,從而使芯部14附近的剛性提高,所以,在將拉頭50配置在嚙合滑動端部的狀態(tài)下,當在拉鏈帶11的平面內(nèi)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17 的嚙合滑動端部側(cè)的端部彼此擴開,并使拉出部件80相對于保持部件90向擴開方向相對地旋轉(zhuǎn)移動時,能夠抑制芯部14的變形。因此,能夠通過較少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17彼此的分開量而得到規(guī)定
11的擴開角度,從而能夠使橫拉抵接體86容易地從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的后口 50U拉出。 故而能夠使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17彼此容易地擴開。如圖5所示,擴開加強部82的上下方向(0S-US方向)的厚度被設(shè)定為比帶穿插通路50G的上下方向(0S-US方向)的間隙薄。因此,擴開加強部82相對于俯視呈Y字形的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能夠經(jīng)由帶穿插通路50G而插拔。如圖3所示,從第一拉鏈牙鏈帶16的芯部14向相對端緣側(cè)突出的擴開凸部83是在將拉頭50配置在嚙合滑動端部的狀態(tài)下貫穿插在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內(nèi)的部分。在使拉頭50從嚙合滑動端部向后方(RS方向)滑動時,擴開凸部83與第一嚙合元件12相比率先與引導(dǎo)柱50D接觸,從而發(fā)揮使第一拉鏈牙鏈帶16向左方(L方向)大幅擴開的作用。由于從第一拉鏈牙鏈帶16的芯部14使擴開凸部83突出,所以,在使拉鏈50從嚙合滑動端部向后方(RS方向)滑動時,能夠減少在第一拉鏈牙鏈帶16擴開不足的狀態(tài)下引導(dǎo)柱50D與第一嚙合元件12沖突從而導(dǎo)致滑動阻力增大而操作感惡化的不良情況。安裝在第一拉鏈牙鏈帶16中的、第一嚙合元件12列的前方(FS方向)的相對端緣上的橫拉抵接體86配置在拉出部件80的第一嚙合元件12列側(cè)的端部,是在將拉頭50 配置在嚙合滑動端部的狀態(tài)下貫穿插在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內(nèi)的部分。如圖4所示,橫拉抵接體86的上下方向(0S-US方向)的厚度被設(shè)定為比帶穿插通路50G的上下方向(0S-US方向)的間隙厚并且比擴開加強部82厚。因此,在芯部14沿著俯視呈Y字形的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貫穿插入的狀態(tài)下,由于橫拉抵接體86從內(nèi)側(cè)與凸緣50F抵接,所以該橫拉抵接體86不會從拉頭50的帶穿插通路50G內(nèi)脫落。由此,能夠承受在將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17彼此向左右方向(相互拉離的方向)拉拽時的規(guī)定的橫拉力(橫向的拉拽力)。如圖3所示,在橫拉抵接體86的凸緣50F側(cè)的端緣上,將當橫拉抵接體86向左方 (L方向)移動時能夠與凸緣50F的內(nèi)壁抵接的范圍定義為橫拉抵接范圍Lw(參照在后說明的圖9的放大圖)。另外,將凸緣50F的后方(RS方向)的端部定義為凸緣后端50R。而且,在將拉頭50配置在嚙合滑動端部的狀態(tài)下,將從凸緣后端50R到橫拉抵接范圍Lw的最前方(FS方向)的部位的距離定義為耐橫拉卡合尺寸Ls。通過將該耐橫拉卡合尺寸Ls收在規(guī)定的尺寸范圍內(nèi),在將拉頭50配置在嚙合滑動端部的狀態(tài)下,能夠通過橫拉抵接體86與最前端的第二嚙合元件13嚙合,或者從內(nèi)側(cè)與凸緣50F抵接而承受規(guī)定的橫拉力。另外,如在后面利用圖8及圖9進行說明的那樣,在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17的嚙合滑動端部側(cè)彼此在拉鏈帶11的平面內(nèi)向擴開方向旋轉(zhuǎn)的情況下,橫拉抵接體86在拉頭50的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內(nèi)轉(zhuǎn)動,從而能夠解除與第二嚙合元件13的嚙合, 并且能夠?qū)M拉抵接體86從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的后口 50U拉出。此外,關(guān)于耐橫拉卡合尺寸Ls的尺寸范圍,在將第一及第二嚙合元件12、13的安裝間距定義為P的情況下,優(yōu)選將耐橫拉卡合尺寸Ls設(shè)定在P/6 ^ Ls ^ 5P/6的范圍內(nèi)。 安裝間距P是指安裝在同一的拉鏈帶11上的嚙合元件的規(guī)定間隔,例如能夠?qū)Ш显?12、13的前后方向(FS-RS方向)中央位置、和與該嚙合元件12、13相鄰的嚙合元件12、13 的相同位置之間的尺寸作為安裝間距P。在該情況下,當耐橫拉卡合尺寸Ls比P/6小的情況下,耐橫拉力低,很有可能導(dǎo)致拉鏈10會隨意分開。另一方面,當耐橫拉卡合尺寸Ls超過5P/6的情況下,即使使拉鏈10 前方(FS方向)的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17的嚙合滑動端部側(cè)彼此向擴開方向旋轉(zhuǎn),也很有可能導(dǎo)致橫拉抵接體86難以從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的后口 50U拉出。在第一拉鏈牙鏈帶16上,將橫拉抵接體86與擴開加強部82連接并連結(jié)成一體的連接加強部85是用于將擴開加強部82及橫拉抵接體86更牢固地安裝在拉鏈帶11上的加強部件。另外,通過在第一拉鏈牙鏈帶16上形成連接加強部85,在將拉頭50配置在嚙合滑動端部的狀態(tài)下,在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17的嚙合滑動端部側(cè)的端部彼此向擴開方向旋轉(zhuǎn)時,能夠抑制拉鏈帶11的變形,因此,能夠通過較少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17的分開量而得到規(guī)定的擴開角度,從而能夠使橫拉抵接體86從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的后口 50U容易地拉出。此外,連接加強部85以與拉頭50的凸緣50F不干涉的方式與凸緣50F通過的部位相對應(yīng)地具有(即,在凸緣50F通過的部位的下方側(cè))比帶穿插通路50G薄的部分,另夕卜,為了使該部分的強度及剛性提高,使拉頭50的凸緣50F不會在其上方通過的部分(拉頭50的左右(L-R方向)側(cè)方)的厚度增加,從而使該部分比擴開加強部82厚(參照圖4 及圖5)。此外,連接加強部85中的、凸緣50F不通過的部分的厚度被設(shè)定得比橫拉抵接體 86薄。在橫拉抵接體86的相對端緣側(cè)形成有向著后方(RS方向)延伸成鉤狀的、用于與相對的第二嚙合元件13的嚙合頭部嚙合的嚙合端87。通過在橫拉抵接體86上形成嚙合端 87,在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17彼此向擴開方向旋轉(zhuǎn)時,嚙合端87沿著相對的第二嚙合元件13的嚙合頭部的周圍移動從而促進擴開方向的旋轉(zhuǎn),因此,能夠通過較少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17彼此的分開量而得到規(guī)定的擴開角度,從而能夠使橫拉抵接體86從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的后口 50U容易地拉出。接下來,利用圖3 圖5對形成在保持部件90上的各部件的功能進行說明。配置在第二拉鏈牙鏈帶17上的第二嚙合元件13列的前部終止端的更前方(FS方向)的前方停止部91是通過與拉頭50的一部分抵接而使拉頭50在嚙合滑動端部停止的部位。在圖3 所示的實施例中,因為前方停止部91的上下方向(0S-US方向)的外尺寸設(shè)定得比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的上下方向(0S-US方向)的內(nèi)尺寸厚,所以成為前方停止部91不會進入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內(nèi)而是卡合了的狀態(tài)。此外,還能夠使用其他的結(jié)構(gòu)來代替如圖3所示的那樣的、將前方停止部91設(shè)定得比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的內(nèi)尺寸厚的實施例。例如,如在后說明的圖19所示,還能夠通過將前方停止部491設(shè)定得比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的內(nèi)尺寸薄而使前方停止部491進入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內(nèi),并通過使前方停止部491的后端緣部(RS方向端緣部)與拉頭50的凸緣50F的前端部(FS方向端部)抵接,而能夠使拉頭50在嚙合滑動端部停止。如圖4及圖5所示,配置在第二拉鏈牙鏈帶17上的、第二嚙合元件13列的前部終止端的前方(FS方向)的拉頭保持部92沿著第二拉鏈牙鏈帶17的相對側(cè)緣而形成,該拉頭保持部92的前端與前方停止部91連結(jié)。該拉頭保持部92被設(shè)定為,其上下方向(0S-US方向)的厚度比帶穿插通路50G 的上下方向(0S-US方向)的間隙厚,而且比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的上下方向(0S-US方向)的內(nèi)尺寸薄。因此,在將拉頭保持部92貫穿插在拉頭50的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內(nèi)時,該拉頭保持部92能夠?qū)⒃摾^50保持在第二拉鏈牙鏈帶17上并維持拉頭50的停止狀態(tài)。另外,在將拉頭保持部92貫穿插在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內(nèi)的狀態(tài)下,由于拉頭保持部92的右側(cè)(R方向)端部從內(nèi)側(cè)與凸緣50F抵接,所以不會從帶穿插通路50G脫落。 由此,即使在第一拉鏈牙鏈帶16從拉頭50拉出了的狀態(tài)下,也能夠?qū)⒗^50保持在第二拉鏈牙鏈帶17側(cè)。從第二拉鏈牙鏈帶17的芯部14向相對端緣側(cè)突出的兩個擴開凸部93是在將拉頭50配置在嚙合滑動端部的狀態(tài)下貫穿插在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內(nèi)的部分。在使拉頭 50從嚙合滑動端部向后方(RS方向)滑動時,擴開凸部93與第二嚙合元件13相比率先與引導(dǎo)柱50D接觸,從而發(fā)揮使第二拉鏈牙鏈帶17向右方(R方向)大幅擴開的作用。第二拉鏈牙鏈帶17的連接前方停止部91與拉頭保持部92的后端部的連接加強部95是用于將前方停止部91及拉頭保持部92更牢固地安裝在拉鏈帶11上的加強部件。 另外,通過在第二拉鏈牙鏈帶17上形成連接加強部95,在將拉頭50配置在嚙合滑動端部的狀態(tài)下,在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17的嚙合滑動端部側(cè)的端部彼此向擴開方向旋轉(zhuǎn)時,能夠抑制拉鏈帶11的變形。因此,能夠通過較少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 17彼此的分開量而得到規(guī)定的擴開角度,從而能夠使橫拉抵接體86從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 50T的后口 50U容易地拉出。此外,連接加強部95以不與拉頭50的凸緣50F干涉的方式在凸緣50F所通過的部位的下方側(cè)具有比帶穿插通路50G薄的部分,另外,為了使該部分的強度及剛性提高,使拉頭50的凸緣50F不會在其上方通過的部分(拉頭50的左右(L-R方向)側(cè)方)的厚度與凸緣50F在其上方通過的部分相比增加(參照圖4及圖5。)。在拉頭保持部92的后部(RS方向)的上表面(OS方向的面)開設(shè)有嵌入部94H。 在將拉頭50配置在嚙合滑動端部的狀態(tài)下,通過使拉頭50側(cè)的停止爪M嵌入到嵌入部 94H中,能夠?qū)⒗^50定位保持在嚙合滑動端部。例如,若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17的嚙合滑動端部側(cè)彼此向擴開方向旋轉(zhuǎn),則隨著該擴開的動作,拉頭50想要向后方(RS方向)移動。此時,即使拉頭50向后方(RS方向)稍有移動,從凸緣后端50R到橫拉抵接范圍 Lw的最前端的距離(圖3所示的耐橫拉卡合尺寸Ls)也會增加。若耐橫拉卡合尺寸Ls變長,則無法使橫拉抵接體86從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的后口 50U拉出。因此,在圖1 圖5 所示的實施例中,通過使拉頭50側(cè)的停止爪M嵌入到嵌入部94H中,能夠?qū)⒗^50定位在嚙合滑動端部,從而能夠?qū)⒛蜋M拉卡合尺寸Ls收在規(guī)定的尺寸范圍內(nèi)。此外,用于將拉頭50定位在嚙合滑動端部的結(jié)構(gòu)并不限于圖1 圖3所示的那樣的、使停止爪M嵌入到嵌入部94H中的結(jié)構(gòu),還能夠使用其他的結(jié)構(gòu)。例如在后使用圖13 及圖14所說明的那樣,還能夠以如下的方式構(gòu)成從拉頭保持部92沿上下方向(0S-US方向)形成用于與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內(nèi)的上翼片52及/或下翼片53抵接的定位隆起部 94B (定位部),從而將拉頭50定位保持在嚙合滑動端部。另外,如在后使用圖20說明的那樣,通過使與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內(nèi)的引導(dǎo)柱 50D抵接的定位凸部94C (定位部)向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617的相對端緣側(cè)突出,也能夠使拉頭50定位保持在嚙合滑動端部。此外,定位部是在使拉頭50移動到嚙合滑動端部時進行拉頭50的定位以使得拉頭50不會意外地向后方移動的部件。由于上述的定位部與拉頭保持部92 —體地形成,所以當在將拉頭50定位了的狀態(tài)下進行拉出操作時,拉頭50能夠被穩(wěn)定地保持,從而能夠使拉出部件80從拉頭50確實地拔出。另外,為了穩(wěn)定地保持拉頭50,拉頭保持部92優(yōu)選被形成為在該拉頭保持部92 被插入到拉頭50的內(nèi)部的狀態(tài)下,帶長度方向上的長度比從拉頭50的肩口 50S到引導(dǎo)柱 50D的后口 50U側(cè)的端部的長度長。接下來,利用圖6及圖7對一邊使拉頭50向后方(RS方向,分離滑動端部的方向) 滑動一邊使處于嚙合狀態(tài)的嚙合元件列成為分離狀態(tài)的狀態(tài)進行說明。圖6是對從拉頭50 配置在嚙合滑動端部的狀態(tài)使拉頭50向后方(RS方向)稍微滑動從而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17稍微擴開的狀態(tài)進行表示的拉鏈的俯視剖視圖。圖7是對從圖6所示的狀態(tài)使拉頭進一步向后方(RS方向)滑動從而使處于嚙合狀態(tài)的嚙合元件列依次成為分離狀態(tài)的狀態(tài)進行表示的拉鏈的俯視剖視圖。此外,對與在圖1 圖5中已說明的部位相同的部位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其說明。在將拉頭50配置在嚙合滑動端部的狀態(tài)下,若使用者捏持拉攀59并向后方(RS 方向)施加力,則被彈壓機構(gòu)向下方(us方向)彈壓了的停止爪54向上方(OS方向)移動。該結(jié)構(gòu)是通常被稱為自動拉頭(Automatic Slider)、或半自動拉頭(semi-Automatic Slider)的公知的拉頭的結(jié)構(gòu)(參照圖5)。若停止爪54向上方(OS方向)移動,則停止爪 54從嵌入部94H中脫離,從而拉頭50從被定位在嚙合滑動端部的狀態(tài)變成能夠滑動的狀態(tài)。若使用者使拉攀59向后方(RS方向)移動,則拉頭50也向后方(RS方向)移動。如圖6所示,若從嚙合滑動端部使拉頭50向后方(RS方向)滑動,則拉頭50中的引導(dǎo)柱50D的后端部率先與保持部件90的擴開凸部93的斜面抵接,并使第二拉鏈牙鏈帶 17向右方(R方向)擴開。然后,擴開凸部93上的相對端緣側(cè)的頂部一邊在引導(dǎo)柱50D的右側(cè)面滑動一邊趨向肩口 50S,由此將第二拉鏈牙鏈帶17進一步向右方(R方向)擴開。若進一步使拉頭50向后方(RS方向)滑動,則引導(dǎo)柱50D的后端部與拉出部件80 的擴開凸部83的斜面抵接,并使第一拉鏈牙鏈帶16向左方(L方向)擴開。然后,擴開凸部83上的相對端緣側(cè)的頂部一邊在引導(dǎo)柱50D的左側(cè)面滑動一邊趨向肩口 50S,由此將第一拉鏈牙鏈帶16進一步向左方(L方向)擴開。若使拉頭50向后方(RS方向)進一步滑動,則左右的第一及第二嚙合元件12、13 列的嚙合頭部的斜面依次與引導(dǎo)柱50D的后端部抵接,從而使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 17彼此依次地擴開。若不在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17的相對端緣形成擴開凸部83、93,則在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17的擴開不充分的狀態(tài)下,引導(dǎo)柱50D會與第一及第二嚙合元件12、13的嚙合頭部的前方(FS方向)的側(cè)面抵接。于是,導(dǎo)致拉頭50的滑動阻力增大, 從而使操作感惡化。如上述那樣,從后口 50U將處于嚙合狀態(tài)的第一及第二嚙合元件12、13列導(dǎo)入到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內(nèi),并在利用引導(dǎo)柱50D使第一及第二嚙合元件12、13列向左右方向(L-R方向)分離后,從雙方的肩口 50S分別排出。接下來,利用圖8 圖12,對在將拉頭50以不會滑動的方式配置在拉鏈10的嚙合滑動端部的狀態(tài)下,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17的嚙合滑動端部側(cè)彼此向擴開
15方向旋轉(zhuǎn)從而將拉鏈10迅速分開的情況下的動作進行說明。圖8是對從圖3所示的狀態(tài)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17的嚙合滑動端部側(cè)彼此向擴開方向旋轉(zhuǎn)從而使橫拉抵接體86從拉頭50的后口 50U拉出的狀態(tài)進行表示的拉鏈10的俯視剖視圖。圖9是將圖8所示的橫拉抵接體86的附近放大來對其說明的俯視剖視圖。圖10是圖9所示的X-X向視剖視圖。圖11是對從圖8及圖9所示的狀態(tài)進一步將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17分開的狀態(tài)進行表示的拉鏈10的俯視剖視圖。 圖12是說明安裝在拉鏈10的分離滑動端部處的分離嵌插件39的俯視圖。此外,對與在圖 1 圖5中已說明的部位相同的部位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其說明。如圖3所示,在將拉頭50配置在嚙合滑動端部的狀態(tài)下,即使施加在左右方向上平行地拉拽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17的橫拉力,橫拉抵接體86也會從內(nèi)側(cè)與凸緣50F 抵接而被保持在拉頭50內(nèi),因此能夠維持第一及第二嚙合元件12、13列彼此的嚙合狀態(tài)。而如圖8 圖10所示,在將拉頭50配置在嚙合滑動端部的狀態(tài)下,若將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17的嚙合滑動端部側(cè)彼此擴開,并使拉出部件80相對于保持部件90向擴開方向相對地旋轉(zhuǎn)移動,則比帶穿插通路50G的間隙形成得薄的擴開加強部82從帶穿插通路50G拔出。與此同時,橫拉抵接體86 —邊與拉頭50的凸緣50F滑動接觸一邊旋轉(zhuǎn),從而該橫拉抵接體86從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的后口拉出。此時,因為通過橫拉抵接體86 的旋轉(zhuǎn)動作而使嚙合端87與第二嚙合元件13的嚙合解除,所以之后能夠依次地向著后方 (RS方向)使處于嚙合狀態(tài)的嚙合元件列成為分離狀態(tài)。這樣做,能夠?qū)⒗?0迅速地分開。若拉鏈10中的全部的第一及第二嚙合元件12、13列的嚙合解除而成為分離狀態(tài), 則如圖12所示,分離嵌插件39的嵌入體30和被嵌入體40在被軸部32軸支承的狀態(tài)下向使前方(FS方向)擴開的方向旋轉(zhuǎn)。于是,嵌入體30的軸部32能夠從被嵌入體40脫離, 從而能夠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17彼此離開。此外,因為成為在第二拉鏈牙鏈帶17的嵌入部94H中嵌入有拉頭50側(cè)的停止爪 54的狀態(tài),所以即使在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17的嚙合滑動端部側(cè)彼此擴開的方向上施加力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拉頭50被帶著向后方(RS方向)移動。由此,能夠?qū)⒗^50定位保持在嚙合滑動端部。此外,如圖9所示,若使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17的嚙合滑動端部側(cè)彼此向擴開方向旋轉(zhuǎn),則嚙合端87沿著相對的第二嚙合元件13的嚙合頭部的周圍(側(cè)壁面)移動, 從而促進橫拉抵接體86的旋轉(zhuǎn)。由此,能夠以較少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17彼此的分開量得到規(guī)定的擴開角度。接下來,利用圖13及圖14對用于將拉頭50定位保持在嚙合滑動端部的其他實施例進行說明。圖13是對在拉頭保持部92形成從內(nèi)部與上翼片52及/或下翼片53抵接的定位隆起部94B的實施例進行說明的拉鏈的俯視剖視圖。圖14是圖13所示的XIV向視剖視圖,是對定位隆起部94B與引導(dǎo)通路50T內(nèi)的上翼片52及下翼片53抵接的狀態(tài)進行表示的剖視圖。此外,對與在圖1 圖5中已說明的部位相同的部位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其說明。圖13及圖14所示的拉鏈110中的第一拉鏈牙鏈帶16具有與在圖1 圖5中說明的部件相同的結(jié)構(gòu)。第二拉鏈牙鏈帶117中的前方停止部91、拉頭保持部92、擴開凸部93及連接加強部95具有與在圖1 圖5中說明的部件相同的結(jié)構(gòu)。在圖13及圖14所示的實施例中,代替圖1 圖11所示的嵌入部94H而以如下的方式構(gòu)成從拉頭保持部92沿上下方向(0S-US方向)形成用于與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內(nèi)的上翼片52及/或下翼片53 抵接的定位隆起部94B,從而將拉頭50定位保持在嚙合滑動端部。通過這樣構(gòu)成,也能夠?qū)⒗^50定位保持在嚙合滑動端部,并能夠?qū)⒛蜋M拉卡合尺寸Ls收在規(guī)定的尺寸范圍內(nèi)。通過將耐橫拉卡合尺寸Ls收在規(guī)定的尺寸范圍內(nèi),在將拉頭50配置在嚙合滑動端部的狀態(tài)下能夠承受規(guī)定的橫拉力,并在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117的嚙合滑動端部側(cè)彼此在拉鏈帶11的平面內(nèi)向擴開方向旋轉(zhuǎn)的情況下,能夠?qū)M拉抵接體86 從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的后口 50U拉出,從而使拉鏈110迅速地分離。此外,利用圖14說明拉攀支承體56的擺動支點。從拉頭50前部(FS方向)的上翼片52突出有將拉攀支承體56以能夠自由擺動的方式支承的起端部56B。在起端部56B 的左右兩端部(L-R方向的側(cè)部)形成有樞支點狀的軸承部56P。拉攀支承體56以軸承部 56P為支點相對于起端部56B以能夠自由擺動的方式被支承,進一步地,通過未圖示的彈壓機構(gòu)使拉攀支承體56的停止爪54(參照圖5)在進出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內(nèi)的方向上被彈壓。接下來,利用圖15說明用于將拉頭50定位保持在嚙合滑動端部的其他實施例。圖 15是對通過使拉頭50側(cè)的停止爪54卡止在擴開凸部293中的前方(FS方向)端緣上而將拉頭50定位保持在嚙合滑動端部的實施例進行說明的圖。此外,對與在圖1 圖5中已說明的部位相同的部位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其說明。圖15所示的拉鏈210中的第一拉鏈牙鏈帶16具有與在圖1 圖5中說明的部件相同的結(jié)構(gòu)。第二拉鏈牙鏈帶217中的前方停止部91、拉頭保持部292及連接加強部95具有與在圖1 圖5中說明的部件相同的結(jié)構(gòu)。在圖15所示的實施例中,代替圖1 圖11所示的嵌入部94H,在獨立的兩個擴開凸部293之間形成供停止爪54嵌入的嵌入部294H(定位部)。此外,在形成嵌入部294H時,也可以使用與拉頭保持部292 —體的端緣。如圖15所示,通過在第二拉鏈牙鏈帶217側(cè)形成嵌入部294H,并使停止爪54嵌入到該嵌入部294H中,也能夠?qū)⒗^50定位保持在嚙合滑動端部,并能夠?qū)⒛蜋M拉卡合尺寸 Ls收在規(guī)定的尺寸范圍內(nèi)。通過將該耐橫拉卡合尺寸Ls收在規(guī)定的尺寸范圍內(nèi),在將拉頭50配置在嚙合滑動端部的狀態(tài)下能夠承受規(guī)定的橫拉力,并在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217的嚙合滑動端部側(cè)彼此在拉鏈帶11的平面內(nèi)向擴開方向旋轉(zhuǎn)的情況下,能夠?qū)M拉抵接體 86從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的后口 50U拉出,從而使拉鏈210迅速地分離。接下來,利用圖16說明在橫拉抵接體86的相對端緣側(cè)未形成嚙合端的實施例。圖 16是對在橫拉抵接體86的相對端緣上形成了用于避免與第二嚙合元件13的嚙合的非嚙合端387的實施例進行表示的拉出部件380的局部放大圖。此外,對與在圖1 圖5中已說明的部位相同的部位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其說明。圖16所示的拉鏈310中的第二拉鏈牙鏈帶(未圖示)能夠使用與在圖1 圖5 中說明的部件相同的結(jié)構(gòu)。第一拉鏈牙鏈帶316中的擴開加強部82、擴開凸部83及連接加強部85具有與在圖1 圖5中說明的部件相同的結(jié)構(gòu),但在圖16所示的實施例中,舍棄了圖1 圖5所示的、形成在橫拉抵接體86的相對端緣上的嚙合端87。
因為在非嚙合端387上未形成嚙合頭部的形狀,所以不會與相對的嚙合元件的嚙合頭部進行嚙合。但是,如圖3所示,因為在拉頭50位于嚙合滑動端部的情況下,橫拉抵接體86中的左方(L方向)端緣的橫拉抵接范圍Lw從內(nèi)側(cè)與凸緣50F抵接,所以橫拉抵接體 86不會從拉頭50的帶穿插通路50G脫落。由此,能夠承受將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316、 17彼此向左右方向(相互拉離的方向)拉拽時的規(guī)定的橫拉力(橫向的拉拽力)。另外,在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316、17的嚙合滑動端部側(cè)彼此在拉鏈帶11的平面內(nèi)向擴開方向旋轉(zhuǎn)的情況下,能夠?qū)M拉抵接體86從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T 的后口 50U拉出,從而使拉鏈迅速地分離。接下來,利用圖17說明拉出部件的其他實施例。圖17表示將拉出部件的擴開加強部的區(qū)域放大了的實施例,是拉鏈的俯視剖視圖。此外,對與在圖1 圖5中已說明的部位相同的部位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其說明。圖17所示的拉鏈510中的第二拉鏈牙鏈帶17具有與在圖1 圖5中說明的部件相同的結(jié)構(gòu)。第一拉鏈牙鏈帶516中的擴開凸部83、橫拉抵接體86及嚙合端87具有與在圖1 圖5中說明的部件相同的結(jié)構(gòu)。在圖17所示的實施例中,代替圖1 圖11所示的連接加強部85及沿著芯部14的擴開增強部82,形成有沿著拉鏈帶11的平面的擴開加強部 582。通過形成圖17所示的擴開加強部582,也能夠使拉鏈帶11及芯部14的剛性提高, 并能夠以較少的分開量得到規(guī)定的擴開角度。由此,能夠?qū)⒗?10容易地擴開。接下來,利用圖18及圖19說明本發(fā)明的拉鏈的其他實施例。圖18是對在使用螺旋狀單根長絲來作為嚙合元件列的拉鏈中應(yīng)用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進行表示的拉鏈410的俯視剖視圖。圖19是表示在圖18所示的拉鏈410中使拉頭50滑動到嚙合滑動端部的狀態(tài)的俯視剖視圖。此外,對與在圖1 圖5中已說明的部位相同的部位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其說明。圖18及圖19所示的拉鏈410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416、417是使用縫制線 15將由螺旋狀的單根長絲構(gòu)成的第一及第二嚙合元件412、413列縫裝在左右一對的拉鏈帶11的相對端緣上而成的。在拉鏈410中,將第一及第二嚙合元件412、413列貫穿插在拉頭50中,通過將拉頭50在前后方向(FS-RS方向)上滑動而進行第一及第二嚙合元件412、 413列彼此的嚙合和分離,從而進行拉鏈410的開閉。如圖18及圖19所示,第一拉鏈牙鏈帶416具有在相對端緣形成有芯部14的拉鏈帶11 ;安裝在拉鏈帶11的相對端緣上的第一嚙合元件412列;安裝在第一嚙合元件412 列的前方(FS方向)的拉出部件480 ;和用于使拉出部件480的安裝位置附近的拉鏈帶11 的剛性提高的加強片24 (帶加強部)。拉出部件480由如下的部件組成安裝在拉鏈帶11的加強片M上的擴開加強部 482 ;從擴開加強部482向相對端緣側(cè)突出的擴開凸部483 ;在第一嚙合元件412列的前方 (FS方向)的相對端緣上形成的橫拉抵接體86 ;和用于使擴開加強部482的局部的剛性進一步提高的連接加強部85。另外,在橫拉抵接體86的相對端緣側(cè)形成有用于與相對的第二嚙合元件413的嚙合頭部嚙合的嚙合端87。另外,第二拉鏈牙鏈帶417由如下的部件組成在相對端緣形成有芯部14的拉鏈帶11 ;使用縫制線15縫裝在拉鏈帶11的相對端緣上的第二嚙合元件413列;和安裝在第二嚙合元件413列的前方(FS方向)的保持部件490。保持部件490由如下部件組成通過與拉頭50的一部分抵接(在圖19所示的實施例中是與凸緣50F抵接)而使拉頭50在嚙合滑動端部停止的前方停止部491 ;以覆蓋芯部14的形狀安裝在第二拉鏈牙鏈帶417上的拉頭保持部492 ;和從拉頭保持部492向相對端緣側(cè)突出的擴開凸部493。另外,與圖1 圖5所示的實施例相同地,在保持部件490的后部的上方(OS方向)開設(shè)有俯視呈四邊形的作為凹部形成的嵌入部94H。如圖18及圖19所示,在橫拉抵接體86的凸緣50F側(cè)的端緣上,將當橫拉抵接體 86向左方(L方向)移動時能夠與凸緣50F的內(nèi)壁抵接的范圍定義為橫拉抵接范圍Lw。另夕卜,將凸緣50F的后方(RS方向)的端部定義為凸緣后端50R。而且,在將拉頭50配置在嚙合滑動端部的狀態(tài)下,將從凸緣后端50R到橫拉抵接范圍Lw的最前方(FS方向)的部位的距離定義為耐橫拉卡合尺寸Ls。如圖18及圖19所示,在將由螺旋狀的單根長絲構(gòu)成的第一及第二嚙合元件412、 413列用于拉鏈410中的情況下,通過將耐橫拉卡合尺寸Ls收在規(guī)定的尺寸范圍內(nèi),從而, 在將拉頭50配置在嚙合滑動端部的狀態(tài)下,由于橫拉抵接體86與最前端的第二嚙合元件 413嚙合,或者從內(nèi)側(cè)與凸緣50F抵接,所以也能夠承受規(guī)定的橫拉力。在該情況下,優(yōu)選將耐橫拉卡合尺寸Ls設(shè)定在P/4. 2 ^ Ls ^ 5P/4. 2的范圍內(nèi)。另外,在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416、417的嚙合滑動端部側(cè)彼此在拉鏈帶11的平面內(nèi)向擴開方向旋轉(zhuǎn)的情況下,能夠在拉頭50的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內(nèi)使橫拉抵接體86旋轉(zhuǎn)而使嚙合解除,并且能夠使橫拉抵接體86從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的后口 50U拉
出ο另外,如圖18及圖19所示,通過在拉鏈帶11上的拉頭50的嚙合滑動端部附近安裝加強片24、擴開加強部482、連接加強部85、或者拉頭保持部492,能夠使拉鏈帶11的剛性提高,從而當在將拉頭50配置在嚙合滑動端部的狀態(tài)下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416、417的嚙合滑動端部側(cè)彼此向擴開方向旋轉(zhuǎn)時,能夠抑制拉鏈帶11的變形。由此,能夠以較少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416、417彼此的分開量得到規(guī)定的擴開角度,從而能夠使橫拉抵接體86從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的后口 50U容易地拉出。故而能夠使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416、417彼此容易地擴開。此外為了使連接加強部85的強度及剛性提高,是連接加強部85中的與拉頭50不接觸的部位(拉頭50的左右(L-R方向)) 側(cè)方的厚度增大。在橫拉抵接體86的相對端緣側(cè)形成有與相對的第二嚙合元件413的一部分嚙合的嚙合端87。通過在橫拉抵接體86上形成嚙合端87,在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 416,417的嚙合滑動端部側(cè)彼此向擴開方向旋轉(zhuǎn)時,嚙合端87沿著相對的第二嚙合元件 413的嚙合頭部的周圍移動,從而促進橫拉抵接體86的旋轉(zhuǎn)。由此,能夠以較少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416、417彼此的分開量得到規(guī)定的擴開角度,從而能夠使橫拉抵接體86從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的后口 50U容易地拉出。故而能夠使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416、417彼此容易地擴開。另外,在圖18及圖19所示的實施例中,使擴開凸部483及擴開凸部493沿著拉鏈帶11的相對端緣且在表背方向彼此錯開地突出。這樣地構(gòu)成擴開凸部483、擴開凸部493, 由于在使拉頭50從嚙合滑動端部向后方(RS方向)滑動時,引導(dǎo)柱50D與擴開凸部483及擴開凸部493滑動接觸,所以也能夠使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416、417向左右方向(L-R方向)大幅擴開。由此,能夠減少在第一拉鏈牙鏈帶16擴開不足的狀態(tài)下引導(dǎo)柱50D與第一或第二嚙合元件412、413沖突而導(dǎo)致滑動阻力增大且操作感惡化的不良情況。接下來,利用圖20說明用于將拉頭50定位保持在嚙合滑動端部的其他實施例。圖 20是表示作為定位部的其他實施例,使與拉頭50的引導(dǎo)柱50D抵接的定位凸部94C向拉鏈帶11的相對端緣側(cè)突出的實施例的圖。此外,對與在圖1 圖5中已說明的部位相同的部位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并省略其說明。圖20所示的拉鏈610中的第一拉鏈牙鏈帶16具有與在圖1 圖5中說明的部件相同的結(jié)構(gòu)。第二拉鏈牙鏈帶617中的前方停止部91、拉頭保持部92、擴開凸部93及連接加強部95具有與在圖1 圖5中說明的部件相同的結(jié)構(gòu)。在圖20所示的實施例中,代替圖1 圖11所示的嵌入部94H,使在將拉頭50配置在嚙合滑動端部的狀態(tài)下與引導(dǎo)柱50D 的后部(RS方向的部位)抵接的定位凸部94C在拉頭保持部92的拉鏈帶11的相對端緣側(cè)向L方向(朝著拉出部件80的方向)突出。如圖20所示地、使定位凸部94C向第二拉鏈牙鏈帶617的相對端緣側(cè)突出,并在拉頭50配置在嚙合滑動端部的狀態(tài)下與引導(dǎo)柱50D的后部(RS方向的部位)抵接,通過這樣構(gòu)成也能夠?qū)⒗^50定位保持在嚙合滑動端部,并能夠?qū)⒛蜋M拉卡合尺寸Ls收在規(guī)定的尺寸范圍內(nèi)。通過將該耐橫拉卡合尺寸Ls收在規(guī)定的尺寸范圍內(nèi),能夠在拉頭50配置在嚙合滑動端部的狀態(tài)下承受規(guī)定的橫拉力,在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6、617的嚙合滑動端部側(cè)彼此在拉鏈帶11的平面內(nèi)向擴開方向旋轉(zhuǎn)的情況下,能夠?qū)M拉抵接體86從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的后口 50U拉出,從而使拉鏈610迅速地分離。工業(yè)上的利用可能性本發(fā)明的拉鏈能夠用于如下的用途要求迅速脫掉的衣服;應(yīng)對緊急事態(tài)和緊急脫離而需要將拉鏈迅速分離的用途;由于如睡袋等那樣所使用的拉鏈的長度長而在打開拉鏈時麻煩的用途等;和不通過拉頭的操作而使拉鏈分離的用途。附圖標記說明10、110、210、310、410、510、610 拉鏈11拉鏈帶12,412 第一嚙合元件13,413 第二嚙合元件14 芯部15縫制線16、316、416、516 第一拉鏈牙鏈帶17、117、217、417、617 第二拉鏈牙鏈帶24加強片(帶加強部)30 嵌入體32 軸部39分離嵌插件40 被嵌入體
50 拉頭50D 引導(dǎo)柱50F 凸緣50R凸緣后端50G帶穿插通路50S 肩口50T嚙合元件引導(dǎo)通路50U 后口52 上翼片53下翼片54 停止爪56 拉攀支承體56B 起端部56P 軸承部57 拉攀支承孔59 拉攀59A 拉攀軸部80、380、480、580 拉出部件82、482、582 擴開加強部83、483 擴開凸部85,95連接加強部(帶加強部)86橫拉抵接體87 嚙合端387 非嚙合端90、190、四0、490、690 保持部件91,491 前方停止部92,492拉頭保持部(擴開加強部)93、493 擴開凸部94B定位隆起部(定位部)94C定位凸部(定位部)94H.294H嵌入部(定位部)Ls耐橫拉卡合尺寸Lw橫拉抵接范圍
2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拉鏈,其具有安裝有嚙合元件(12、13)列的左右一對的第一拉鏈牙鏈帶(16、316、416、516)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7、117、217、417、617);使所述嚙合元件(12、13)列嚙合、分離的拉頭(50);所述拉頭(50)的保持部件(90、190、290、490、690),配置在所述第二拉鏈牙鏈帶(17、 117、217、417、617)的所述嚙合元件(12、13)列的嚙合側(cè)端部;和拉出部件(80、380、480、580),與所述保持部件(90、190、四0、490、690)相對地配置在所述第一拉鏈牙鏈帶(16、316、416、516)上,在所述嚙合元件(12、1;3)列的嚙合狀態(tài)下將所述拉出部件(80、380、480、580)從所述拉頭(50)中拔出,從而能夠在不使所述拉頭(50)滑動的情況下將所述嚙合元件(12、13) 列從所述嚙合側(cè)端部依次分離,所述拉鏈的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件(90、190、四0、490、690)具有將所述拉頭(50)定位保持的定位部,所述拉出部件(80、380、480、580)在所述嚙合元件(12、1 列側(cè)的端部具有橫拉抵接體(86),在所述拉頭(50)被所述定位部保持的狀態(tài)下,當作用有帶寬度方向的橫拉力時,所述橫拉抵接體(86)抵接于配置在所述拉頭(50)上的凸緣而被保持在該拉頭(50)內(nèi),并且, 在將所述第一拉鏈牙鏈帶(16、316、416、516)及第二拉鏈牙鏈帶(17、117、217、417、617) 的嚙合側(cè)的端部擴開而使所述拉出部件(80、380、480、580)相對于所述保持部件(90、190、 290,490,690)相對地旋轉(zhuǎn)移動時,所述橫拉抵接體(86)從所述拉頭(50)的后口拔出。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拉頭,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件(90、190、四0、490、690)具有用于將所述拉頭(50)保持在所述第二拉鏈牙鏈帶(17、117、217、417、617)上的拉頭保持部(92,492),所述定位部形成在所述拉頭保持部(92、49幻上。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拉鏈,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件(190)具有作為所述定位部的定位隆起部(94B),所述定位隆起部(94B) 與所述拉頭(50)中的上下翼片(52、53)的至少一方的內(nèi)表面抵接。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拉鏈,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件(690)具有作為所述定位部的定位凸部(94C),所述定位凸部(94C)與將所述拉頭(50)中的上下翼片(52、53)間連結(jié)的引導(dǎo)柱(50D)抵接。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拉鏈,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件(90、四0、490)具有作為所述定位部的嵌入部(94H、294H),所述嵌入部 (94H、294H)供配置在所述拉頭(50)中的停止爪(54)嵌入。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拉鏈,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出部件(80、380、480、580)及所述保持部件(90、190、四0、490、690)的至少一方具有擴開凸部(83、93),所述擴開凸部(83、9;3)配置在被定位保持的所述拉頭(50)的所述引導(dǎo)柱(50D)與所述后口(50U)之間,并從所述第一拉鏈牙鏈帶(16、316、416、516)或所述第二拉鏈牙鏈帶(17、117、217、417、617)的相對端緣向著相對的拉鏈牙鏈帶的相對端緣突出ο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拉鏈,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出部件(80、380、480、580)具有擴開加強部(82),及/或,所述保持部件(90、 190、290、490、690)具有擴開加強部(92、492),所述拉出部件(80、380、480、580)所具有的所述擴開加強部(82)位于被定位保持的所述拉頭(50)的所述引導(dǎo)通路內(nèi)(50T),并沿著所述第一拉鏈牙鏈帶(16、316、416、516)的嚙合滑動端部側(cè)的相對端緣而與所述橫拉抵接體(86) —體地延伸,所述保持部件(90、190、290、490、690)所具有的所述擴開加強部(92、 492)沿著所述第二拉鏈牙鏈帶(17、117、217、417、617)的嚙合滑動端部側(cè)的相對端緣而配置,所述第一拉鏈牙鏈帶(16、316、416、516)側(cè)的所述擴開加強部(82)以能夠在由所述凸緣(50F)的端緣形成的帶穿插通路(50G)中通過的厚度形成。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7所示的拉鏈,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出部件(80、380、480、580)具有帶加強部(24、85),所述帶加強部(24、85)形成在被定位保持的所述拉頭(50)的附近的拉鏈帶面上,所述帶加強部(24、85)與所述橫拉抵接體(86)和所述擴開加強部(82)連結(jié)成一體。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拉鏈,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件(90、190、290、490、690)具有用于使移動到嚙合側(cè)的滑動端部處的所述拉頭(50)停止的前方停止部(91、491),所述拉頭保持部(92、492)的一端與所述前方停止部(91、491)連結(jié)。
1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拉鏈,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件(90、190、290、490、690)具有帶加強部(24、95),所述帶加強部(24、95) 形成在被定位保持的所述拉頭(50)附近的拉鏈帶面上,所述帶加強部(24、95)與所述拉頭保持部(92、492)的另一端部和所述前方停止部 (91,491)連結(jié)成一體。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拉鏈。該拉鏈(10)具有相對的、配置在第一拉鏈牙鏈帶(16)上的拉出部件(80)和配置在第二拉鏈牙鏈帶(17)上的保持部件(90),保持部件(90)具有用于定位保持拉頭(50)的定位部,所述拉出部件(80)具有橫拉抵接體(86),所述橫拉抵接體(86)在有橫拉力作用時與拉頭(50)的凸緣抵接,并在使拉出部件(80)旋轉(zhuǎn)移動時從拉頭(50)的后口拔出。由此,能夠?qū)⒗^(50)定位保持在嚙合滑動端部,并能夠在使拉出部件(80)相對于保持部件(90)向擴開方向旋轉(zhuǎn)時,使橫拉抵接體(86)從拉頭(50)的后口穩(wěn)定地拉出,從而使拉鏈容易地成為拉開狀態(tài)。
文檔編號A44B19/38GK102469858SQ20098016054
公開日2012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18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9年9月18日
發(fā)明者高荷剛 申請人:Ykk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