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帶夾具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688233閱讀:28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帶夾具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作為各種帶裝置的連結(jié)具來使用的帶夾具。
背景技術(shù)
圖8表示以往的帶夾具。在夾具主體I上支承有按壓部件15,該按壓部件15能以支承軸42為中心轉(zhuǎn)動。帶30從夾具主體I和按壓部件15之間通過后,穿過掛止孔11。然后,帶30在掛止孔11處翻轉(zhuǎn)后,經(jīng)過夾具主體I的外表面,并穿過引導(dǎo)部43。在按壓部件15轉(zhuǎn)動而壓在夾具主體I的內(nèi)表面上時,帶30被按壓部件15和夾具主體I夾持。由此,帶 30在長度方向上的移動被限制。在按壓部件15朝相反方向轉(zhuǎn)動而從夾具主體I的內(nèi)表面離開時,按壓部件15和夾具主體I對帶30的夾持被解除。由此,由于允許帶30在長度方向上移動,所以能夠調(diào)節(jié)帶裝置的長度。專利文獻(xiàn)I中記載的帶夾具具有彈簧,該彈簧用于朝對帶進行按壓的方向彈壓按壓部件。彈簧提高按壓部件對帶的夾持力,并維持帶被夾持的狀態(tài)?;趯@墨I(xiàn)I中記載的帶夾具,按壓部件被彈簧朝對帶進行按壓的方向彈壓。然而,伴隨彈簧的劣化,彈簧的彈力會下降,從而會出現(xiàn)對帶的夾持容易被解除的問題。另夕卜,在施加在帶上的力超過彈簧彈力的情況下,會出現(xiàn)按壓部件非意圖性地轉(zhuǎn)動,導(dǎo)致對帶的夾持被解除的問題。專利文獻(xiàn)I :日本特許第4200190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改良對帶夾具的按壓部件的保持方法,從而改善按壓部件對帶進行夾持的功能。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的第一形態(tài)提供一種帶夾具,該夾具具備夾具主體,其具有對帶進行支承的帶支承部;和按壓部件,其以能夠轉(zhuǎn)動的形式被支承在所述夾具主體上,并相對于所述帶支承部對帶進行壓接。帶夾具具備鎖閉部件,該鎖閉部件以能夠轉(zhuǎn)動的形式被支承在夾具主體上,按壓部件以能夠處于移動抑制狀態(tài)和移動允許狀態(tài)的形式被支承,在移動抑制狀態(tài)下,按壓部件通過將帶夾持在其與帶支承部之間來抑制帶在長度方向上移動;在移動允許狀態(tài)下,按壓部件通過解除對帶的夾持來允許帶在長度方向上的移動,鎖閉部件以能夠處于鎖閉狀態(tài)和解鎖狀態(tài)的形式被支承,在鎖閉狀態(tài)下,鎖閉部件抑制按壓部件移動從而將按壓部件維持在移動抑制狀態(tài);在解鎖狀態(tài)下,鎖閉部件允許按壓部件移動從而將按壓部件設(shè)為移動允許狀態(tài)?;诒景l(fā)明,通過改良對帶夾具的按壓部件的保持方法,能夠改善按壓部件對帶進行夾持的功能。


圖1(a)為剖視圖,其顯示將帶固定在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帶夾具上的狀態(tài)。
圖1(b)為剖視圖,其顯示對帶的固定被解除的狀態(tài)。圖2(a)是從前方觀看帶夾具時的立體圖。圖2(b)是從后方觀看帶夾具時的立體圖。圖2(c)是帶夾具的分解立體圖。圖2(d)是按壓部件的立體圖。圖3是對按壓部件進行成型的模具的示意圖。圖4為剖視圖,其顯示將帶固定在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帶夾具上的狀態(tài)。圖5是從前方觀看夾具主體時的俯視圖。 圖6是從上方觀看夾具主體的纏繞板部附近時的俯視圖。圖7(a)為剖視圖,其顯示將帶固定在本發(fā)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帶夾具上的狀態(tài)。圖7(b)是帶夾具的立體圖。圖8為剖視圖,其顯示將帶固定在以往的帶夾具上的狀態(tài)。
具體實施例方式(第I實施方式)以下,參照圖1(a)及(b)、圖2(a) (d)、和圖3,對本發(fā)明的第I實施方式的帶夾具進行說明。分別對前方、后方、左側(cè)、右側(cè)、上方、以及下方如圖2所顯示的那樣進行定義,并用于對帶夾具的說明中。如圖I (a)及(b)、圖2 (a) (d)所示,在夾具主體I的底板部2上設(shè)置有纏繞板部3以及連結(jié)板部4。連結(jié)板部4形成為從纏繞板部3的后邊緣部3a向左右方向擴展。在纏繞板部3的一對邊緣部上各形成有一個向上方延伸的側(cè)板部5。夾具主體I通過將塑料、即聚甲醛注射成型而形成。在纏繞板部3的內(nèi)側(cè)形成有帶支承部6。在帶支承部6上形成有壓接突條7。壓接突條7形成在纏繞板部3的前邊緣部3b附近。在帶支承部6上進一步形成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槽部8。槽部8被前邊緣部3b (壓接突部)、壓接突條7 (壓接突部)、和一對側(cè)板部5所包圍。在壓接突條7的、與槽部8相反的一側(cè)形成有左右一對加強肋板7a。加強肋板7a與壓接突條7以及纏繞板部3形成為一體。在纏繞板部3的外表面上形成有起到防滑作用的多個凸部9。各個凸部9分別向左右方向延伸。多個凸部9在前后方向上排列配置。在連結(jié)板部4的前部上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纏繞孔10。纏繞孔10相鄰于纏繞板部3的后邊緣部3a。在連結(jié)板部4的后部上形成有掛止孔11。掛止孔11沿著呈圓弧狀的連結(jié)板部4的后邊緣部延伸。掛止孔11相鄰于纏繞孔10。在側(cè)板部5上形成有前側(cè)軸支承孔12、后側(cè)軸支承孔13、以及卡止凹部14。前側(cè)軸支承孔12以及后側(cè)軸支承孔13在側(cè)板部5的上邊緣部附近沿前后方向排列配置??ㄖ拱疾?4形成在側(cè)板部5的上邊緣部后端。按壓部件15通過將聚甲醛注射成型而形成。按壓部件15具有按壓板部16、腕部18、以及受壓部20。在按壓板部16的左右兩個端部各形成一個軸部17。兩個軸部17被插嵌在兩個后側(cè)軸支承孔13中,由此按壓板部16被嵌入兩個側(cè)板部5之間。因此,按壓部件15能以連結(jié)兩個軸支承孔13的轉(zhuǎn)動中心線13a為中心進行轉(zhuǎn)動。腕部18從兩個軸部17向帶支承部6延伸。在腕部18的前端上形成有作為第I壓接部的多個壓接部19。各個壓接部19向槽部8突出,并在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受壓部20設(shè)置在壓接部19的相反側(cè)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壓接部19沿左右方向的截面形狀為矩形。壓接部19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頂邊。壓接部19以越趨向前端就變得越細(xì)的形式形成。在按壓板部16上形成有在兩個軸部17之間延伸的腕部21。腕部21配置為與受壓部20對置。在腕部21上形成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擋止部22。在受壓部20和擋止部22之間形成有凹處23。在凹處23的底部上形成有連動部23a。壓接部19在按壓部件15的轉(zhuǎn)動軌跡上移動。因此,伴隨按壓部件15的轉(zhuǎn)動,壓接部19在槽部8內(nèi)移動,離開壓接突條7。鎖閉部件24也通過將聚甲醛注射成型而形成。鎖閉部件24具有鎖閉板部25以及操作板部27。在鎖閉板部25的左右兩個端部分別各形成有一個軸部26。兩個軸部26被插嵌在兩個前側(cè)軸支承孔12中,由此鎖閉板部25以面向按壓板部16的外表面的狀態(tài)被嵌入兩個側(cè)板部5之間。所以,鎖閉板部25能以連結(jié)兩個軸支承孔12的轉(zhuǎn)動中心線12a為中心進行轉(zhuǎn)動。操作板部27從鎖閉板部25的兩個軸部26向連結(jié)板部4延伸。在操作板部27的左右兩個端部上各形成一個作為保持部的卡止臺階部28。伴隨鎖閉板部25的轉(zhuǎn)動,兩個卡止臺階部28離開設(shè)置在夾具主體I上的、作為保持部的卡止凹部14。在鎖閉板部25上形成有作為第2壓接部的壓接部29。壓接部29與按壓部件15的凹處23對置。壓接部29從鎖閉板部25的兩個軸部26附近向下方突出,并沿左右方向延伸。壓接部29在 鎖閉板部25的轉(zhuǎn)動軌跡上移動。因此,壓接部29卡入凹處23而與連動部23a卡合。在這種狀態(tài)下,伴隨鎖閉板部25的轉(zhuǎn)動,壓接部29能夠在受壓部20和擋止部22之間轉(zhuǎn)動。帶夾具能夠廣泛用于包等背帶裝置的連結(jié)具、腰帶裝置的連結(jié)具、和頭盔的下頜帶裝置的連結(jié)具等。如圖1(a)及(b)所示,帶30從夾具主體I穿過。具體地講,帶30位于兩個側(cè)板部5之間,并從帶支承部6和壓接部19之間穿過。然后,帶30以在纏繞孔10處翻轉(zhuǎn)后從纏繞板部3的內(nèi)表面以及外表面經(jīng)過的形式纏繞。另外,在連結(jié)板部4上連結(jié)有帶31。帶31從上至下穿過掛止孔11后,從下至上穿過纏繞孔10。然后,帶31在連結(jié)板部4處翻轉(zhuǎn)后,從上至下穿過掛止孔11。基于該帶夾具,使帶30在長度方向移動,從而改變帶30在夾具主體I上所處的位置。由此,可調(diào)節(jié)帶裝置的長度。接著,對使帶30在長度方向上移動時的順序加以說明。如圖1(a)所示,首先,將鎖閉部件24的操作板部27按下。然后,將兩個卡止臺階部28卡止在夾具主體I的兩個卡止凹部14內(nèi)。這樣,將鎖閉部件24固定在夾具主體I上,使其處于鎖閉狀態(tài)P24。這時,壓接部29在凹處23內(nèi)轉(zhuǎn)動,并按壓凹處23的連動部23a。由此,使按壓部件15轉(zhuǎn)動,使其成為移動抑制狀態(tài)P15。這時,如果壓接部29對受壓部20進行壓接的話,壓接部19就將翻轉(zhuǎn)前的帶30壓接在壓接突條7上。由此,帶30陷入帶支承部6的槽部8內(nèi),并被壓接部19和i壓接突條7夾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翻轉(zhuǎn)前的帶30被拉向箭頭方向A的話,轉(zhuǎn)動力就會朝箭頭RA的方向作用在按壓部件15上。然后,按壓部件15的轉(zhuǎn)動力通過受壓部20傳向壓接部29。在受壓部20和壓接部29的接觸部C上,受壓部20所接受的力的方向與使鎖閉部件24轉(zhuǎn)動至解鎖狀態(tài)Q24的力的方向互不相同。在第I實施方式中,以這些力的方向接近垂直的形式,分別設(shè)計連動部23a以及壓接部29。因此,即使翻轉(zhuǎn)前的帶30被拉向箭頭方向A,也會出現(xiàn)按壓部件15的轉(zhuǎn)動被鎖閉部件24阻礙、且鎖閉部件24因按壓部件15而變得難以轉(zhuǎn)動的情況。因此,由于能夠維持鎖閉部件24的鎖閉狀態(tài)P24,所以按壓部件15向箭頭方向RA的轉(zhuǎn)動被抑制。并且,在解除鎖閉部件24的鎖閉狀態(tài)P24時,須要解除兩個卡止臺階部28和兩個卡止凹部14的卡止。因此,能夠確實地將鎖閉部件24維持在鎖閉狀態(tài)P24。另外,如果翻轉(zhuǎn)前的帶30被拉向箭頭方向B的話,就會通過鎖閉部件24使轉(zhuǎn)動力朝箭頭RB的方向作用在按壓部件15上。因此,帶30被按壓部件15和帶支承部6夾持。根據(jù)以上的理由,即使翻轉(zhuǎn)前的帶30被拉向箭頭方向A或者箭頭方向B,按壓部件15也會維持在移動抑制狀態(tài)P15。因此,能夠抑制帶30在長度方向上移動。所以,能夠?qū)?0在夾具主體I上所處的位置進行固定。如圖1(b)所示,如果提起操作板部27將兩個卡止臺階部28相對于兩個卡止凹部14的卡止解除的話,鎖閉部件24就會成為解 鎖狀態(tài)Q24。這時,壓接部29離開受壓部20,在按壓部件15的凹處23內(nèi)移動。然后,壓接部29—邊與連動部23a卡合,一邊轉(zhuǎn)動直至抵接在按壓部件15的擋止部22上為止。在壓接部29與擋止部22卡合時,按壓部件15與鎖閉部件24 —起開始轉(zhuǎn)動。這樣,按壓部件15成為移動允許狀態(tài)Q15。在移動允許狀態(tài)Q15下,壓接部19離開槽部8。所以,按壓部件15對帶30的夾持被解除。因此,允許帶30在長度方向上移動。從而,在移動允許狀態(tài)Q15下,通過將翻轉(zhuǎn)前的帶30拉向箭頭方向A或者箭頭方向B,能夠改變帶30在夾具主體I上所處的位置。在移動抑制狀態(tài)P15下,為了抑制帶30在長度方向上移動,以壓接部19適度咬入帶30為優(yōu)選。因此,優(yōu)選提高壓接部19和壓接突條7之間產(chǎn)生的摩擦力。壓接部19的形狀也可以為錐形或平截頭錐形。從壓接部19和帶30之間產(chǎn)生的摩擦力的觀點來看,為了易于使壓接部19咬入帶30,優(yōu)選將壓接部19的形狀設(shè)為錐形。從壓接部19的機械強度的觀點來看,優(yōu)選較厚地設(shè)置壓接部19的前端部,具體地講,優(yōu)選將壓接部19的形狀設(shè)為平截頭錐形。在這點上,壓接部19沿左右方向的截面形狀為矩形。另外,壓接部19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頂邊。壓接部19以越趨向前端變得越細(xì)的形式形成。從而,壓接部19適度咬入帶30,并且還能夠確保壓接部19的前端部的機械強度。壓接部19前端部的角度0 1的優(yōu)選范圍在50° 80°。在第I實施方式中,角度0 1為60°。另外,在用I個模具對具有尖形前端部的突部進行成型時,在模具加工上,對壓接部19的前端部進行成型的部分會成為圓形。因此,在形成壓接部19的尖形前端部時,優(yōu)選將對壓接部19進行成型的模具33、34形成為以下的形式。也就是說,如圖3所示,優(yōu)選地,以壓接部19的頂邊為界線將一方的模具34分割成模具34A和模具34B。以上,基于第I實施方式,能夠獲得以下的效果。(I)在帶夾具上設(shè)置有按壓部件15和鎖閉部件24。另外,按壓部件15被鎖閉部件24保持。因此,即使帶30被拉動,也難以解除按壓部件15對帶30的夾持。因此,按壓部件15對帶30進行夾持的功能有所改善。另外,只要解除鎖閉部件24對按壓部件15的保持,就允許帶30移動。因此,在移動允許狀態(tài)Q15下,通過拉動帶30,能夠改變帶30在夾具主體I上所處的位置。(2)在按壓部件15處于移動抑制狀態(tài)P15時,受壓部20被壓接部29壓接。因此,能夠?qū)磯翰考?5維持在移動抑制狀態(tài)P15。(3)通過壓接部29和受壓部20以及連動部23a,無阻礙地將鎖閉部件24的轉(zhuǎn)動傳向按壓部件15,從而能夠使按壓部件15轉(zhuǎn)動。因此,能夠通過壓接部19對帶30進行夾持。
(4)通過使壓接部29在受壓部20和擋止部22之間轉(zhuǎn)動,使壓接部29的轉(zhuǎn)動被限制。由此,能夠容易地進行按壓部件15對帶30的夾持和該夾持的解除。(5)在帶30被拉動時,在陷入槽部8中的帶30與壓接突條7和纏繞板部3的前邊緣部3b之間會產(chǎn)生摩擦力。因此,能夠抑制帶30在長度方向上移動。(6)壓接部19沿左右方向的截面形狀為矩形。壓接部19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頂邊。壓接部19以越趨向前端就變得越細(xì)的形式形成。因此,不僅能夠確保壓接部19的機械強度,而且能夠使壓接部19適度咬入帶30。由此,在移動抑制狀態(tài)P15下,在使帶30在長度方向上移動時,能夠提高帶30和壓接突條7之間產(chǎn)生的摩擦力。(7)在壓接突條7上形成有加強肋板7a。因此,能夠提高壓接突條7的機械強度。其結(jié)果,即使由壓接部19對帶30進行壓接的力作用在壓接突條7上,壓接突條7的中央部也難以向后邊緣部3a彎曲。
(第2實施方式)接著,參照圖4 圖6,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帶夾具進行說明。另外,對第2實施方式的與第I實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省略詳細(xì)的說明。如圖4所示,在纏繞板部3上設(shè)置有比壓接突條7更向上方突出的支承突條35 (支承突部)。支承突條35設(shè)置在壓接突條7 (加強肋板7a)與纏繞孔10之間。支承突條35設(shè)定在不會阻礙按壓部件15和鎖閉部件24轉(zhuǎn)動的位置上。在第2實施方式中,翻轉(zhuǎn)前的帶30從壓接部19和壓接突條7之間的縫隙穿過。然后,帶30以壓接突條7以及支承突條35的順序架設(shè)后,從支承突條35向后邊緣部3a架設(shè),然后在纏繞孔10處被翻轉(zhuǎn)。如圖5以及圖6所示,在壓接突條7的前端部上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有作為第I突起的多個突起36。突起36形成為三角錐形,突起36的頂部面向纏繞板部3的前邊緣部3b。在支承突條35的前端部上沿左右方向排列配置有作為第2突起的多個突起37。突起37形成為四角錐形。如圖5所示,突起36的頂部中的至少I個相對于壓接部19的頂部配置在左右方向的不同位置上。另外,突起37的頂部中的至少I個相對于突起36的頂部配置在左右方向的不同位置上。在纏繞板部3的后邊緣部3a上沿左右方向排列設(shè)置有多個突起38。突起38朝連結(jié)板部4突出。突起38沿左右方向延伸。突起38沿左右方向的截面形狀為矩形。突起38以越趨向頂邊就變得越細(xì)的形式形成。突起38的頂邊配置為與纏繞板部3的下表面齊平。突起38的頂部中的至少I個相對于突起37的頂部配置在左右方向的不同位置上。接著,對第2實施方式的帶夾具的作用進行說明。在帶夾具的按壓部件15處于移動抑制狀態(tài)P15時,以帶30被拉向了方向A為例。在這種情況下,按壓部件15難以從移動抑制狀態(tài)P15切換到移動允許狀態(tài)Q15。由此,帶30會通過按壓部件15和壓接突條7的縫隙朝方向A移動。這時,作為拉力的反作用力,壓接部19和壓接突條7之間產(chǎn)生的摩擦力會作用在帶30上。然后,在抵抗摩擦力而使帶30移動時,作為拉力的反作用力,在突起36、突起37、以及突起38與帶30之間產(chǎn)生的摩擦力會作用在帶30上。另外,在壓接突條7以及支承突條35上分別形成有咬入帶30的突起36、37。由此,能夠提高壓接突條7和帶30之間產(chǎn)生的摩擦力、以及支承突條35和帶30之間產(chǎn)生的摩擦力。
在此,在突起36以及突起37的各個頂部的位置相同的情況下,突起36與突起37相對于帶30的咬入量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在帶30沿長度方向移動時,在壓接突條7和支承突條35之間,幾乎不產(chǎn)生帶30的寬度方向上的起伏。在這種狀態(tài)下,兩個突起36、37難以掛到帶30上,從而突起36、37相對于帶30的咬入量變小。因此,壓接突條7和帶30之間產(chǎn)生的摩擦力、以及支承突條35和帶30之間產(chǎn)生的摩擦力均會變小。在這點上,基于第2實施方式,突起36以及突起37的各個頂部至少有I處配置在左右方向的不同位置上。在這種情況下,能夠使兩個突起36、37充分地咬入帶30。由此,能夠提高壓接突條7和帶30之間產(chǎn)生的摩擦力、以及支承突條35和帶30之間產(chǎn)生的摩擦力。同樣,突起37以及突起38的各個頂部至少有I處配置在左右方向的不同位置上。由此,能夠提高支承突條35和帶30之間產(chǎn)生的摩擦力、以及后邊緣部3a和帶30之間產(chǎn)生的摩擦力。
另外,帶30在支承突條35處的角度0 2變得越小、即越使支承突條35向上方突出,支承突條35和帶30之間產(chǎn)生的摩擦力就變得越大。這時,由于帶30在壓接突條7處的角度9 3會變大,所以會出現(xiàn)壓接突條7和帶30之間產(chǎn)生的摩擦力變小的問題。因此,優(yōu)選地,將帶30在支承突條35處的屈曲角度0 2、以及帶30在壓接突條7處的屈曲角度9 3分別設(shè)定在0 2 = 70° 120°、0 3 = 90° 120°的范圍。另外,優(yōu)選地,將角度0 2設(shè)定得比角度0 3小。在第2實施方式中,帶30在支承突條35處的屈曲角度0 2約為104°,帶30在壓接突條7處的屈曲角度0 3約為117°。以上,基于第2實施方式的帶夾具,除了能夠獲得第I實施方式的⑴ (7)的效果之外,還能夠獲得以下的效果。(8)夾具主體I在壓接突條7 (加強肋板7a)與纏繞孔10之間具有支承突條35。因此,除了能夠獲得按壓部件15和壓接突條7之間產(chǎn)生的摩擦力之外,還能夠獲得支承突條35和帶30之間產(chǎn)生的摩擦力,這些摩擦力為帶30被拉向方向A的力的反作用力。其結(jié)果,在帶夾具處于移動抑制狀態(tài)P15時,能夠進一步抑制帶30在長度方向上移動。(9)在壓接突條7的前端部上形成有多個突起36。另外,在支承突條35的前端部上也形成有多個突起37。突起36、37都以越趨向前端就變得越細(xì)的形式形成。因此,通過兩個突起36、37咬入帶30,能夠提高壓接突條7和帶30之間產(chǎn)生的摩擦力、以及支承突條35和帶30之間產(chǎn)生的摩擦力。(10)突起36以及突起37的各個頂部至少有一處配置在左右方向的不同位置上。因此,能夠容易使突起36以及突起37咬入帶30。(11)在后邊緣部3a上形成突起38。由此,除了能夠獲得按壓部件15和壓接突條7之間產(chǎn)生的摩擦力之外,還能夠獲得支承突條35和帶30之間產(chǎn)生的摩擦力,這些摩擦力為帶30被拉向方向A的力的反作用力。因此,在帶夾具處于移動抑制狀態(tài)P15時,能夠進一步抑制帶30在長度方向上移動。(第3實施方式)接著,參照圖7(a)及(b),對本發(fā)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帶夾具進行說明。另外,對第3實施方式的與第I以及第2實施方式相同的部分省略詳細(xì)的說明。如圖7(a)及(b)所示,在纏繞板部3上形成沿纏繞板部3的前邊緣部3b延伸的懸臂式引導(dǎo)部41。帶30在夾具主體I的內(nèi)側(cè)從帶支承部6和壓接部19之間通過后,在后邊緣部3a處翻轉(zhuǎn)。然后,帶30被纏繞在后邊緣部3a上后,經(jīng)過纏繞板部3的外表面并被導(dǎo)向引導(dǎo)部41。因此,能夠容易地將翻轉(zhuǎn)后的帶30和翻轉(zhuǎn)前的帶30重疊。另外,第I 第3實施方式也可以構(gòu)成為下述的形式。在第2實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后邊緣部3a上的突起38。在第2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將突起36以及突起37的各個頂部配置在左右方向的相同位置上。在第2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只在壓接突條7上形成突起36,另外,也可以只在支承突條35上形成突起37。突起的形狀也可以為平截頭錐形,另外,也可以為與壓接部19相同的形狀。在第2實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壓接突條7上的突起36以及支承突條 35上的突起37。在第I 第3實施方式中,壓接部19的形狀也可以為錐體,另外,也可以為平截頭錐形。在第I 第3實施方式中,除了通過鎖閉部件24對按壓部件15進行保持之外,還可以通過彈簧對按壓部件15進行彈壓。在這種情況下,能夠進一步改善按壓部件15對帶30進行夾持的功能。在第I 第3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將本發(fā)明適用于不是將帶30纏繞在夾具主體I上而只是將帶30從夾具主體I上穿過的帶裝置。在第I 第3實施方式中,兩個帶30、31的截面形狀為平坦的長方形,除此之外,也可以為圓形。在第3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在纏繞板部3上形成有沿前邊緣部3b延伸的雙臂梁狀引導(dǎo)部41。在第I 第3實施方式中,除了聚甲醛之外,也可以通過聚丙烯、聚乙烯、尼龍、聚苯乙烯、或ABS樹脂等塑料,金屬,木材,或陶瓷等來對夾具主體I、按壓部件15、和鎖閉部件24等進行成型。在第I以及第3實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纏繞板部3上的壓接突條7和/或槽部8,也可以將纏繞板部3形成為平板狀。在第I 第3實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按壓部件15上的擋止部22?;谠摌?gòu)成,在鎖閉部件24處于解鎖狀態(tài)Q24時,通過將帶30拉向方向A,由此按壓部件15的移動抑制狀態(tài)P15被解除。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帶夾具,具備夾具主體,其具有對帶進行支承的帶支承部;和按壓部件,其以能夠轉(zhuǎn)動的形式被支承在所述夾具主體上,并相對于所述帶支承部對帶進行壓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帶夾具具備鎖閉部件,該鎖閉部件以能夠轉(zhuǎn)動的形式被支承在所述夾具主體上, 所述按壓部件以能夠處于移動抑制狀態(tài)和移動允許狀態(tài)的形式被支承, 在所述移動抑制狀態(tài)下,所述按壓部件通過將所述帶夾持在其與所述帶支承部之間來抑制所述帶在長度方向上移動;而在所述移動允許狀態(tài)下,所述按壓部件通過解除對所述帶的夾持來允許所述帶在長度方向上移動, 所述鎖閉部件以能夠處于鎖閉狀態(tài)和解鎖狀態(tài)的形式被支承, 在所述鎖閉狀態(tài)下,所述鎖閉部件抑制所述按壓部件移動從而將所述按壓部件維持在移動抑制狀態(tài);在所述解鎖狀態(tài)下,所述鎖閉部件允許所述按壓部件移動從而將所述按壓部件設(shè)為所述移動允許狀態(tài)。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帶夾具,其特征在干, 所述按壓部件具有第I壓接部,該第I壓接部在所述移動抑制狀態(tài)下被壓接在所述帶上并在所述按壓部件的轉(zhuǎn)動軌跡上移動;和受壓部,其在所述移動抑制狀態(tài)下被處于鎖閉狀態(tài)的鎖閉部件壓接, 所述鎖閉部件具有第2壓接部,該第2壓接部在所述鎖閉狀態(tài)下被壓接在處于移動抑制狀態(tài)的按壓部件的受壓部上并在所述鎖閉部件的轉(zhuǎn)動軌跡上移動。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帶夾具,其特征在干, 所述第I壓接部形成為越趨向前端就變得越細(xì),所述第I壓接部被壓接在帶上的部位形成為沿所述帶的寬度方向延伸。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帶夾具,其特征在干, 所述按壓部件具有連動部,該連動部在所述移動抑制狀態(tài)下與所述第2壓接部卡合,所述鎖閉部件的轉(zhuǎn)動被所述連動部傳向所述按壓部件,使得所述按壓部件被轉(zhuǎn)動。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帶夾具,其特征在干, 所述按壓部件具有擋止部,該擋止部在所述移動允許狀態(tài)下與所述鎖閉部件卡合并限制鎖閉部件的轉(zhuǎn)動, 所述鎖閉部件在所述按壓部件上的受壓部和擋止部之間轉(zhuǎn)動。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帶夾具,其特征在干, 在所述帶支承部上設(shè)置有壓接突部,該壓接突部用于對被所述第I壓接部壓接的帶進行支承。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帶夾具,其特征在干, 在所述夾具主體上設(shè)置有與所述壓接突部排列配置且對所述帶進行支承的支承突部,所述支承突部比所述壓接突部更向上方突出。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帶夾具,其特征在干, 在所述壓接突部以及所述支承突部中的至少ー個上形成有突起,所述突起形成為越趨向前端就變得越細(xì)。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帶夾具,其特征在干, 在所述壓接突部上形成有多個第I突起,在所述支承突部上形成有多個第2突起,所述第I突起以及所述第2突起的各個頂部至少有ー處分別配置在所述帶的寬度方向的不同位 置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能夠改善按壓部件對帶(30)的夾持功能的帶夾具。在夾具主體1上能夠轉(zhuǎn)動地支承有按壓部件(15)和鎖閉部件(24)。在帶支承部(6)上支承有帶,帶能夠在長度方向上移動。按壓部件將帶夾持在其與帶支承部之間。按壓部件能夠處于抑制帶在長度方向上移動的移動抑制狀態(tài)(P15)、和允許帶在長度方向上移動的移動允許狀態(tài)(Q15)。另外,鎖閉部件能夠處于將按壓部件維持在移動抑制狀態(tài)的鎖閉狀態(tài)(P24)、和將按壓部件設(shè)為移動允許狀態(tài)的解鎖狀態(tài)(Q24)。按壓部件被鎖閉部件保持,由此維持按壓部件對帶的夾持不被解除。
文檔編號A44B11/25GK102669893SQ201210069529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7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1年3月18日
發(fā)明者山村浩之 申請人:Dic塑料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手游| 马龙县| 青州市| 深州市| 西安市| 松阳县| 惠安县| 桃园市| 肥城市| 同江市| 香河县| 鹤岗市| 泰来县| 涿州市| 梁山县| 镇江市| 兰坪| 延长县| 惠州市| 西畴县| 那坡县| 临汾市| 招远市| 青冈县| 资源县| 白河县| 商都县| 云南省| 忻城县| 仙游县| 辽阳县| 东明县| 临澧县| 德兴市| 定襄县| 二手房| 应用必备| 岳普湖县| 五河县| 新民市| 志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