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無線控彈簧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到彈簧鞋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既可以無線控制又可以分級控制的特種
彈簧鞋。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彈簧鞋在使用上、性能上以及功能上均有很大的局限性,或運動場地受限制,或彈性性能不理想,或彈跳功能不能有效控制,或和普通鞋之間的轉換極為不便、甚至不能作為普通鞋使用。這些問題都極大的阻礙著彈簧鞋事業(yè)的發(fā)展。在申請?zhí)枮?00910002362. 3的專利申請文件中,對運動場地受限制和與普通鞋之間的轉換問題均有一 定程度的改善,但其仍存在如下問題I、在運動過程中,若使用者想關閉鞋的彈跳功能必須得停止運動,手動關閉開關,再對鞋底施加足夠的作用力才能關閉鞋的彈跳功能,這對使用者來說是功能上的缺陷。使用上不方便。2、不能兩級控制鞋的彈跳功能。造成使用者不能較好的根據(jù)自己的意愿來使用產(chǎn)品的功能,不能滿足使用者對彈簧鞋功能性的要求。3、其使用小彈簧作為主要彈性部件,由于彈力小、工作行程短,所以并不能有效的改善鞋整體的彈性性能。鞋的彈性性能較差。4、其彈簧導柱,由于數(shù)量過多,存在很多的不同方向的摩擦力,不能很好的滿足腳對地作用力的多變性,使得鞋整體的運動不靈活。發(fā)明內(nèi)容本發(fā)明的目的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xiàn)有彈簧鞋不能無線控制和不能兩級控制的技術問題。為此,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既可以無線控制又可以兩級控制彈簧鞋的彈性,且彈性性能優(yōu)越的無線控彈簧鞋的技術方案。本發(fā)明目的是通過用無線控制裝置和兩級控制結構控制鞋的彈跳功能來實現(xiàn)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無線控彈簧鞋,其包括鞋底與鞋面,所述鞋底包括底座、連接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第一級控制結構和第二級控制結構、第一活動板、第二活動板、主彈簧以及開關;所述部分主彈簧的一端連接到第一活動板,另一部分主彈簧的一端連接到第二活動板,所述主彈簧另一端連接到所述底座,所述開關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級控制結構中的相對應的部件動作,所述開關也能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級控制結構中的相對應的部件動作;通過開關控制移動距離有規(guī)律的控制所述第一級控制結構中的部件進行動作以及所述第二級控制結構中的部件進行動作,從而控制所述彈簧鞋所需的彈性。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級控制結構中具有轉動座,所述第二級控制結構中具有拉桿,所述第一活動板上具有伸出桿結構,所述第二活動板上具有倒鉤結構,所述伸出桿和所述倒鉤分別與所述轉動座和所述拉桿上下相互對應,所述開關用于控制第一活動板上的所述伸出桿與所述轉動座的嚙合與分離,所述開關也能用于控制第二活動板上的所述倒鉤與所述拉桿的嚙合與分離,通過開關控制移動距離有規(guī)律的控制所述伸出桿與所述轉動座的嚙合與分離以及所述倒鉤與所述拉桿的嚙合與分離,從而控制所述彈簧鞋所需的彈性。[0013]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級控制結構中具有第一連桿機構、第一傳動輪和鋼絲繩,所述第二級控制結構中具有第二連桿機構、第二傳動輪和鋼絲繩,所述部分鋼絲繩的一端連接到所述第一傳動輪,另一端連接到所述第一活動板;所述另一部分鋼絲繩的一端連接到所述第二傳動輪,另一端連接到所述第二活動板;所述第一連桿機構和所述第二連桿機構分別與所述第一傳動輪和所述第二傳動輪相對應,所述開關用于控制 所述第一連桿機構對所述第一傳動輪運動的阻擋與不阻擋,所述開關也能用于控制所述第二連桿機構對所述第二傳動輪運動的阻擋與不阻擋;通過開關控制移動距離有規(guī)律的控制所述第一連桿機構對所述第一傳動輪運動的阻擋與不阻擋以及所述第二連桿機構對所述第二傳動輪運動的阻擋與不阻擋,從而控制所述彈簧鞋所需的彈性。優(yōu)選地,所述開關是圓環(huán)形狀,并且通過用手拉動開關移動距離的長短來控制彈簧鞋的所述開關動作。優(yōu)選地,所述開關是無線控制裝置,并且所述無線控彈簧鞋還包括直流減速電機,用無線控制裝置對直流電機正反轉的控制來控制第一級控制結構和第二級控制結構中的相對應的部件動作。優(yōu)選地,所述無線控彈簧鞋包括兩級控制結構,第一級控制結構為通過所述開關控制所述伸出桿與所述轉動座的嚙合與分離,第二級控制結構為通過開關控制所述倒鉤和所述拉桿的嚙合與分離;當使用所述開關打開所述第一級控制結構時,所述主彈簧會實時的進行相應的彈起動作;當打開所述第二級控制結構時,則需要對活動板施加足夠的作用力才能使該部分主彈簧進行動作;從而控制所述彈簧鞋所需的彈性。優(yōu)選地,所述無線控彈簧鞋包括兩級控制結構,兩級控制結構均是通過所述開關控制所述連桿機構對所述傳動輪運動的阻擋與不阻擋;當使用所述開關打開所述一級控制或二級控制結構時,所述主彈簧均會實時的進行彈起動作;從而控制所述彈簧鞋所需的彈性。優(yōu)選地,所述無線控彈簧鞋,包括第一導柱、第二導柱、第三導柱,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彈簧的數(shù)量為八個,所述主彈簧的一端套在底座上的凸臺和導柱上,前后四個所述主彈簧的另一端分別套在第一活動板上的四個凸臺上,中間四個彈簧的另一端分別套在第二活動板上的四個凸臺上;各導柱之間由導柱上的凸臺進行上限位,第三導柱與第一活動板為活動球連接。優(yōu)選地,所述主彈簧為圓柱螺旋壓縮彈簧,數(shù)量為最少4個、最多8個,其有效工作行程一般控制在70mm— IOOmm之間。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活動板與底座是由最少一組、最多四組導柱連接,每組導柱由四節(jié)構成,所述導柱為一組時設置在底座中間偏前部位,為兩組時設置在底座中間偏前和中間偏后部位,為三組時設置在底座中間偏前位置一個,底座后部位置兩個,為四組時設置在底座前部和后部位置各兩個。優(yōu)選地,當所述開關完全處于關閉狀態(tài)時,所述第二活動板在所述第一活動板的槽內(nèi),且都處于固定狀態(tài),當只打開所述第一級控制開關時,所述第一活動板是獨立運動的,此時所述第二活動板仍處于固定狀態(tài);當兩級控制開關都打開時,所述第二活動板會嵌入所述第一活動板的槽內(nèi),隨之一起運動。優(yōu)選地,所述主彈簧的兩端與凸臺均為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活動板與所述底座用導柱連接并且用鋼絲繩連接限位。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活動板上的伸出桿結構、所述第二活動板上的倒鉤結構、所述底座上的控制結構和側面結構都是可以拆卸的。在第一實施例中,本發(fā)明所述無線控彈簧鞋,通過利用一個開關來控制第一活動板上的伸出桿結構和第二活動板上的倒鉤結構分別與底座的控制結構上相對應的部件進行嚙合與分離,來實現(xiàn)對彈簧彈力的控制。通過開關移動距離的變化分別來控制一級控制結構和二級控制結構的嚙合與分離。其中在一級控制結構中,是控制 轉動座與第一活動板上的伸出桿結構相嚙合或相分離來實現(xiàn)一級彈力控制的。在二級控制結構中,是控制拉桿與第二活動板上的倒鉤結構相嚙合或相分離來實現(xiàn)二級彈力控制的。由一個圓環(huán)形的開關來拉動兩級控制結構,即一級控制結構和二級控制結構;通過開關拉動的距離的長短,來控制兩級控制結構中的運動部件動作,這將使第一活動板、第二活動板以及主彈簧的原有的位置或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從而可以讓鞋具有兩級不同彈力范圍的彈性性能。開關和每級控制結構之間均用單獨的鋼絲繩作為主要連接件;即在底座上四處一級和四處二級控制結構中,每處、每級都有獨立的鋼絲繩23和開關連接。其中包括復位彈簧及鋼絲繩導向用的圓柱形細軸等輔助裝置。在第二實施例中,本發(fā)明所述無線控彈簧鞋,通過利用開關來控制第一連桿機構和第二連桿機構分別對第一傳動輪和第二傳動輪運動的阻擋與不阻擋,來實現(xiàn)對彈簧彈力控制的。其中第一連桿機構包括連桿37和連桿39,第二連桿機構包括連桿38和連桿40。在第三實施例中,本發(fā)明所述無線控彈簧鞋,通過遙控器發(fā)出信號給相對應的兩路無線開關控制器,使得連線在兩路無線開關控制器上的直流減速電機正轉或反轉,來實現(xiàn)對兩級控制結構的控制。與第一、第二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于,第三實施例中用直流電機的正轉和反轉的動作,來替代第一、第二實施例中人手的拉和放的動作,實現(xiàn)無線控制。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可以無線控制鞋的彈跳功能,且可以兩級控制鞋的彈跳能力,極為方便的控制鞋的彈跳功能,滿足不同人群對彈力的要求不同的需求;第一活動板和導柱之間采用球連接的方法,大大提高了第一活動板在運動過程中的靈活性,能較好的滿足人腳對鞋底的作用力多變不定的特性。其設計的主彈簧的工作行程可達70mm-100mm,較大的工作行程,大大增加了彈簧鞋的彈性性能,使其擁有優(yōu)越的彈跳能力。當完全關閉鞋的彈跳功能時,鞋的彈力基本消失,此時的彈簧鞋即變成一雙普通的增高鞋,此轉換過程極為簡單、方便。
圖I為第一實施例主要結構部分裝配示意圖;圖2為第一實施例中兩級控制結構均處于關閉狀態(tài)部分裝配示意圖;圖3為第一實施例中兩級控制結構均處于開啟狀態(tài)部分裝配示意圖;圖4為第一實施例中控制結構部分裝配示意圖;圖5為第一實施例中底座的部分結構示意圖;圖6為第一實施例中底座上第一和第二級控制結構放大圖;圖7為底座上開關控制部位結構放大圖;圖8為第一實施例中第一活動板的部分結構立體圖;[0036]圖9為第二活動板的部分結構立體圖;圖10為轉動座的結構立體圖;圖11為半球座的結構立體圖;圖12為拉桿的結構立體圖;圖13為連桿的結構立體圖;圖14分別為拉簧、拉簧、扭簧的結構示意圖;圖15分別為第一導柱、第二導柱、第三導柱的結構立體圖;圖16分別為開關、各連接軸的結構示意圖;圖17為固定套的結構立體圖;圖18為控制器固定板的結構示意圖;圖19為第三實施例中底座和控制器固定板的安裝示意圖;圖20為第一實施例第一級控制結構中鋼絲繩接法及走向示意圖;圖21為第一實施例第二級控制結構中鋼絲繩接法及走向示意圖;圖22為無線控制元件接線示意圖;圖23為第三實施例中底座的部分結構示意圖;圖24為偏心輪的結構立體圖;圖25為第二實施例中底座的部分結構示意圖;圖26為第二實施例中底座上第一和第二級控制結構放大圖;圖27為第二實施例中兩級控制結構均處于關閉狀態(tài)部分裝配示意圖;圖28為第二實施例中兩級控制結構均處于開啟狀態(tài)部分裝配示意圖;圖29為第二實施例中連桿37的結構立體圖;圖30為傳動輪示意圖;圖31為發(fā)條式彈簧示意具體實施方式
下文將結合附圖及附圖中所引用的附圖標記詳細敘述本發(fā)明的無線控制彈簧鞋。第一實施例的具體結構以及其操作過程如下圖I為本發(fā)明的無線控彈簧鞋的部分裝配示意圖,其包括底座4、第一活動板I、第二活動板19、圍裙2,還包括主彈簧3 (共有8個)以及控制結構,在一級控制中鋼絲繩23的一端連接到連接軸8,另一端連接到開關24 ;在二級控制中鋼絲繩23的一端連接到拉桿10,另一端連接到開關24。在第一實施例中,控制結構的控制原理如下所有鋼絲繩23的一端連接至開關24,且此端都固定連接在拉簧13的自由端上,拉簧13的另一端連接在軸12上,軸12固定在底座4上后端兩凸臺上對應的孔內(nèi),為過盈配合連接。其中,(I)、在第一級控制結構中,鋼絲繩23的另一端連接到安裝在底座4上的控制結構中的連接軸8上,連接至軸8的鋼絲繩,途中會穿過拉簧13的內(nèi)孔,從軸12的下方,沿著底座4上相對應的小槽方向,走到連接軸9的位置時,繞連接軸9約四分之一圈后,再向正上方向,直接與連接軸8連接。鋼絲繩具體連接方式及走向見附圖20。如附圖2所示,轉動座5通過連接軸6連接到底座4的凸臺座一側,轉動座5的另一端通過連接軸7連接到連桿15,連桿15的另一端通過連接軸8連接到底座4的另一凸臺座的環(huán)形孔中,轉動座5可繞軸6轉動;軸9穿過底座4的凸臺座下部的孔,拉簧20的一端連接至軸8,另一端連接在軸22上。軸22固定在底座4上一級控制結構頂部的U型槽內(nèi);連桿15與軸7、軸8均為間隙配合,以使連桿可以在一定角度范圍內(nèi)轉動;那么,當用手拉動開關24移動一定距離時,通過鋼絲繩的牽拉,軸8會向下移動,帶動連桿15進行一定角度的轉動和移動,連桿15帶動轉動座5進行一定角度的轉動。這就實現(xiàn)了一級控制結構中轉動座5與第一活動板I上伸出桿結構的分離的要求。當初始狀態(tài)是嚙合位置時,活動板受主彈簧彈力作用,有向上運動的趨勢,但由于此時轉動座5的受力方向與彈簧彈力方向共線,此時的轉動座5相當于一個在垂直方向受拉的二力桿,所以轉動座5不會轉動,也就控制了活動板I向上運動。此時若想使得活動板I與轉動座5分離,只需在水平方向對轉動座5施加很小的作用力即可實現(xiàn)動作,所以用手拉動開關24移動一定的距離,即可立刻實現(xiàn)第一活動板I與轉動座5的分離,達到開啟一級開關的目的。當初始狀態(tài)是分離位置時,關閉開關24,由于拉簧20的復位,帶動連桿15運動,使轉動座5逆時針旋轉。此時,當活動板I向下運動且到達與底座4上控制結構相嚙合的高度時,活動板I上的伸出桿就會撞擊到轉動座5,其伸出桿上的圓弧與轉動座上的斜面形成高副連接,由于連桿15連接軸8 一端位置低于另一端的位置,所以轉動座5會順利旋轉直至與活動板 I上的伸出桿結構相嚙合。此時,一級控制結構完全處于關閉狀態(tài),如圖2所示。達到關閉一級開關的目的。以上為一級控制結構。在此控制結構中,鋼絲繩應始終處于受拉或微受拉狀態(tài),不得有任何松弛現(xiàn)象。已達到在規(guī)定的行程內(nèi),拉動開關即可實現(xiàn)實時的控制。在一級開關完全開啟狀態(tài)時,活動板I向下運動不會接觸到轉動座5,且有一定的距離。(2)、在第二級控制結構中,鋼絲繩23的另一端連接安裝在底座4上的控制結構中的拉桿10上。連接至拉桿10的鋼絲繩,途中會穿過拉簧13的內(nèi)孔,從軸12的下方,沿著底座4上相對應的小槽方向,走到軸9的位置時,繞軸9約三分之一圈后,穿過斜上方底座4上的肋板上對應的小孔,最后連接至拉桿10上對應的小孔。鋼絲繩具體連接方式及走向見附圖21。拉桿10與底座4上相應凸臺上的孔用軸11連接固定,且拉桿10可進行一定角度的旋轉,扭轉彈簧21套在軸11上,扭簧21的一端插入底座4上相應凸臺上相對應的槽內(nèi),另一端插入拉桿10上對應的小孔內(nèi)固定。扭轉彈簧21用于拉桿旋轉時的復位。在此控制結構中,鋼絲繩在開關完全關閉狀態(tài)時應處于松弛狀態(tài),且有一定的松弛量;當用手拉動開關移動一定距離,打開一級控制后,二級控制中的鋼絲繩才剛好處于微受拉狀態(tài);再繼續(xù)拉動開關移動一定的距離,此時二級控制中的鋼絲繩處于受拉狀態(tài),拉動拉桿10,使拉桿10有旋轉的趨勢,但由于活動板19上的倒鉤結構在主彈簧彈力作用下緊緊的鉤住了拉桿10,使得拉桿10不會實時的進行旋轉;此時,只要人腳對活動板施加了足夠的作用力,即可使活動板上的倒鉤結構與拉桿出現(xiàn)間隙,此刻由于鋼絲繩已經(jīng)處于受拉狀態(tài),所以會趁機拉動拉桿10旋轉,則第二活動板19上的倒鉤結構與拉桿10成功分離,達到開啟二級開關的目的。當初始狀態(tài)為開關開啟時,由于拉桿頭部的斜面設計,只需關閉二級開關,再對活動板I施加足夠的作用力,即可關閉二級控制結構,達到控制的目的;以上為二級控制結構。本發(fā)明底座4上的一級控制結構包括一凸臺座,其上有一圓孔,用來連接軸6,還有一整體凸起結構,其頂部上具有U型槽,下部具有圓孔供連接軸9通過,其側面還具有環(huán)形孔,環(huán)形孔內(nèi)容納連接軸8的上下移動、還具有肋板及肋板上圓柱小凸臺,此圓柱凸臺上有一小孔,用來穿過二級控制結構中的鋼絲繩23,U形槽用來固定連接軸22,環(huán)形孔用來約束軸8的運動,圓孔用來固定軸9等結構;如附圖2至附圖4所示,底座4上的二級控制結構包括兩個凸臺座,兩個凸臺座上均有一通孔,用來通過且固定連接軸11,其中一個凸臺座上的通孔是一沉頭孔,且凸臺座頂部有一方形槽,用來固定扭轉彈簧21的一端,兩凸臺上通孔的軸線方向應和活動板19上倒鉤的寬度方向相同。底座4上二級控制中的結構也分別對稱分布在底座4的四處位置,且結構完全相同;具體結構形狀見附圖6。底座4上的一級控制和二級控制中的結構分別對稱分布在底座4上四處位置,且四處結構完全相同。底座4的外形和普通鞋底的外形相似,底座4上凸臺的分布是前中后各兩個凸臺,中間偏前位置一個導柱,中間偏后位置一個凸臺,即一共七個圓形凸臺和一個導柱;底座4上的四條小槽為鋼絲繩的通道,其走向為軸12的固定位置分別和四處控制結構中軸9的位置的徑直連線方向。每處控制結構均有其獨立的小槽,即底座4上的小槽結構共有四條,分別通向四處的控制結構。底座4上后面中間部位設有兩個凸臺,兩凸臺上有一共線通孔,用來固定軸12。開關部分的控制結構設置在鞋后跟的中間偏下部位,即在底座4側面結構上的后面中間偏下部位,開關部分的控制結構形狀為圓筒狀,圓筒的軸線與底座4的底面傾·斜一定的角度,圓筒上有一長方形缺口,缺口方向向下;彈簧13的自由端位于圓筒的內(nèi)孔中,當開關24處于完全關閉狀態(tài)時,開關位置即是在圓筒缺口底部的位置,且開關24的一部分應是插入在圓筒內(nèi);當開關24拉至圓筒頂部并固定時,即打開第一級控制,將開關24旋轉一個任意的角度即可使其定位;再繼續(xù)拉至圓筒正上方的掛鉤上時,即打開第二級控制;若需關閉開關只需原路返回即可。圓筒及掛鉤在底座4的側面結構上和底座4是一體的;底座4的側面為弧狀薄板結構,底座4側面的結構是圍繞底座一周的,圖中為方便觀察內(nèi)部結構,所以只畫出半周。底座4的底面四個角處均有一小通孔;底座4的背面,在四個角的小通孔處均設有方形凹槽,用來固定連接鋼絲繩的銷釘。具體見附圖5所示結構圖。底座4上的導柱,為圓筒狀,其內(nèi)部自下至上有一不通槽;第一導柱16為圓筒狀,下端有一掛臺,內(nèi)部自下至上有一不通槽;第二導柱17的結構形狀與第一導柱16完全相同。第三導柱18為圓柱狀,下端有一掛臺,上端有一臺階,中心部位是一半球形槽結構。具體結構形狀見附圖15 ;半球座為半圓柱狀,中間偏上部位也有一半球形槽結構,半球座安裝在第三導柱18的上端臺階上,用固定套26將其固定。將固定套26套在第三導柱18的上端,并用螺釘鎖緊,即可將半球座固定在第三導柱18上。兩個半球形槽結構相對接,形成一個球形內(nèi)槽結構,此球形內(nèi)槽結構與活動板I上的球形凸臺結構形成活動球連接配合。固定套26的形狀類似圓筒的薄壁形狀,有一個內(nèi)孔和兩個小孔結構,其內(nèi)孔套入第三導柱18外表面后,與之形成固定連接,兩個小孔是鎖緊螺釘?shù)陌惭b孔。鎖緊螺釘通過此安裝孔即可將固定套26鎖緊。具體的結構形狀見附圖17 ;活動板I的外形和普通鞋底的外形相似,且與底座4相對應。第一活動板I上的凸臺分布為前后各兩個,中間有一較大的八邊形槽,槽的形狀與第二活動板19的外形相似,槽的表面上有一球形的凸臺,此凸臺的位置和底座4上導柱的位置相對應,此球形凸臺用來和第三導柱18及半球座形成活動球連接。第一活動板I上的四個伸出桿結構對稱分布在四處邊緣位置,與底座4上的四處一級控制中的結構位置上下一一對應;為了觀察方便,附圖中只畫出了一個伸出桿結構;伸出桿的結構形狀為長方形條狀,頭部有半圓柱狀凸起結構。第一活動板I四個角處均有一小通孔結構;活動板I的背面,四個角的小通孔處均設有方形凹槽,用來固定連接鋼絲繩的銷釘,如附圖8所示。第二活動板19的外形為八邊形,第二活動板19上有三個凸臺和一個帶槽凸臺,第二活動板19上三個凸臺和一個帶槽凸臺的位置分別與底座4上中間三個凸臺和一個導柱的分布位置上下一一對應,其中帶槽凸臺的位置和導柱的位置相對應;第二活動板19上的四個倒鉤結構對稱分布在四處邊緣位置,與底座4上的四處二級控制中的結構位置上下一一對應;為了觀察方便,附圖中只畫出了一個倒鉤結構 ;倒鉤的結構形狀為長方形條狀,頭部是由兩個傾斜面組成的倒鉤結構;如附圖9所示。連桿15的兩端各有一孔,兩端面是圓弧面,且一端開一小槽,此槽的目的為不干涉拉簧20和連接軸8的連接,具體結構形狀如附圖13所示。拉桿10的一端有一通孔和一小尺寸通孔,通孔和軸11配合連接,小尺寸通孔用來固定扭簧21。另一端是一倒鉤結構,與第二活動板19上倒鉤結構形狀相似,用來與第二活動板19上的倒鉤結構相嚙合;側面有一凸臺,凸臺上有一小孔,用來連接固定鋼絲繩23 ;具體結構形狀如附圖12所示。轉動座5上有一四分之一圓槽和極短的平面結構,圓槽半徑和活動板I上伸出桿的半圓柱半徑相等,上端有斜面和圓弧結構,還有槽結構。上下兩端各有一通孔;具體結構見附圖10。橡膠層14的數(shù)量為兩個,上下各一塊,分別和活動板I的背面和底座4的背面固定連接,其形狀分別和鞋底座4、活動板I的外形相似。其中的連接關系如下主彈簧3為圓柱螺旋壓縮彈簧,有效工作行程一般控制在
70--IOOmm之間,數(shù)量一般為八個,彈簧的一端套在底座4上的凸臺和導柱上,即七個彈
簧分別套在底座上對應的七個凸臺上,一個彈簧套在底座4的導柱上;彈簧與凸臺為緊配合,彈簧與導柱為間隙配合,且導柱應滿足彈簧配導柱之間的最小尺寸限制關系。前后四個彈簧的另一端分別套在第一活動板I上的四個凸臺上,也為緊配合;中間四個彈簧的另一端分別套在第二活動板19上的四個凸臺上,也為緊配合。導柱16從底座4的底部插入底座4上的導柱孔內(nèi),形成間隙配合連接,并由導柱16上的掛臺進行上限位。第二導柱17的外表面與導柱16的內(nèi)孔,形成間隙配合連接,并由第二導柱17上的掛臺進行上限位。第三導柱18的外表面與第二導柱17的內(nèi)孔,形成間隙配合連接,并由導柱18上的掛臺進行上限位。各連接導柱之間應運動順暢無晃動;半球座、第三導柱18兩者的結合與活動板I上的球形凸臺形成活動球連接,并用固定套26固定連接,用螺釘將固定套26鎖緊;橡膠層14與底座4的底部固定連接,連接方式為膠水連接;另一塊橡膠層14與活動板I的底部固定連接,連接方式為膠水連接;第二活動板19放置在第一活動板I上對應的八邊形槽內(nèi),且第二活動板19上的帶槽凸臺的軸線應與第一活動板I上的球形凸臺的中心在同一直線上。當開關完全處于關閉狀態(tài)時,第二活動板19在第一活動板I的槽內(nèi),且都處于固定狀態(tài),當只打開一級控制結構開關時,活動板I是單獨運動的,此時第二活動板19仍處于固定狀態(tài);當兩級控制結構開關都打開時,第二活動板19會嵌入活動板I的槽內(nèi),隨之一起運動。圍裙2的上端與活動板I的四周連接,圍裙2的下端與底座4的側面結構頂部四周連接,連接方式均為膠水連接或線連接;第一活動板I與底座4的四個角落處均設有小通孔,用鋼絲繩穿過上下對應的小孔,此鋼絲繩兩端分別和銷釘連接,可采用固連或其它連接方式;再將兩個銷釘分別固定在活動板I的背面和底座4的背面對應的方形凹槽內(nèi),并用膠水粘接固定。此連接鋼絲繩的有效長度應等于或略小于主彈簧3的自由高度,即此時第一活動板I和底座4的最大移動距尚不大于主彈黃3的自由聞度。以控制第一活動板I和底座4的最大移動距離。鞋幫部分可用一般溜冰鞋用鞋幫或其它類型鞋幫,但應能較好的保護腳腕部分,鞋幫與活動板I的四周連接,連接方式為膠連或線連,也可以是膠連加線連的方式。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之處不作重復說明;[0067]在第二實施例中還包括第一鋼絲繩和第二鋼絲繩、第一傳動輪35和第二傳動輪36、第一連桿機構、第二連桿機構、連接軸41、42、43和44、第一發(fā)條式彈簧和第二發(fā)條式彈簧、第一彈性元件和第二彈性元件;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于,更換了底座4上的四處控制結構的結構形狀。第一活動板I上去除伸出桿結構。第二活動板19上去除倒鉤結構,其它結構不作任何改變。第二實施例的具體結構如下底座4上的控制結構與底座4為一體,包括兩個分開的L形支架及在支架上的板條結構,支架上部和底部均有一孔,支架板條上有一小孔,還包括兩個長方體凸臺結構,其上均有孔結構。如附圖26所示??刂平Y構分別分布在底座4的四處。如附圖25所示,第一活動板I在去除伸出桿結構的位置設小孔結構,用來固定第一鋼絲繩,此小孔結構與底座4上的控制結構一一對應。第二活動板19在去除倒鉤結構的位置也設小孔結構,用來固定第二鋼絲繩,此小孔結構與底座4上的控制結構一一對應。所述第一連桿機構是由連桿37和連桿39的連接組成,所述第二連桿機構是由連桿38和連桿40的連接組成;傳動輪35為圓盤狀,中心有一通孔,用以和軸44配合連接,外圓表面為槽結構,一端面有一偏心的圓形孔,為安裝并固定發(fā)條式彈簧之用,且在靠近邊緣處有一凸臺,可在
輪邊緣處設一小孔,以固定第一鋼絲繩之用。如圖30所示;傳動輪36和傳動輪35的結構相同。連桿37為長方體狀,一端有孔和一半圓角結構,另一端有一凸臺和一小孔結構,中間部位有一方形定位凸臺,如附圖29所示;連桿38和連桿37為左右對稱件,即形狀一樣,結構相反。連桿39和連桿37的結構形狀基本一樣,但連桿39的中間部位無方形定位凸臺,連桿40和連桿39為左右對稱件。第一彈性元件和第二彈性元件可為拉簧,或者為松緊帶等彈性部件均可。發(fā)條式彈簧為卷狀,由薄片彈簧鋼板繞制而成,如附圖31所示。如圖27所示,各個部件的連接方式如下軸44安裝固定在底座4上的L形支架上部的孔上,連接方式為固定連接,軸44不可在支架的孔內(nèi)轉動。連桿37和38分別與軸43和42為間隙配合連接,并可繞軸進行一定角度的轉動。軸42和43固定連接在支架底部相應的孔內(nèi),連桿39和40上的孔分別與連桿37和38上的凸臺間隙配合連接,并可進行一定角度的轉動;連桿39和40上的凸臺分別與底座4支架上板條的一側面相依附。傳動輪35和傳動輪36連接在軸44上,均為間隙配合連接,但軸向應用銷子固定,限制其軸向的移動。使其只能周向轉動。第一發(fā)條式彈簧的一端固定在軸44上,另一端固定在傳動輪35端面的圓形孔內(nèi)。第二發(fā)條式彈簧的一端固定在軸44上,另一端固定在傳動輪36端面的圓形孔內(nèi)。軸44上設方形小槽,以供發(fā)條式彈簧插入固定。軸41固定連接在底座4上凸臺的孔內(nèi)。在傳動輪的上方可設一架線桿,以保證第一鋼絲繩和第二鋼絲繩能順利纏繞在對應的傳動輪上而不脫落。該架線桿安裝固定在兩邊的板狀支架的頂部。所述第二實施例的具體操作如下在第一級控制結構中,第一鋼絲繩的一端固定連接在第一活動板I上,另一端固定連接在傳動輪35上,連接方式為固連,并順時針纏繞在傳動輪35外圈的槽上至少I圈。鋼絲繩23的一端連接開關24,另一端穿過彈簧13的孔內(nèi),從軸12的下方,沿著底座4上的小槽方向并從軸41的下方通過,直至與連桿37上的小孔連接。第一彈性元件的一端連接在底座L形支架板條上的小孔上,另一端連接在連桿39的凸臺上。在第二級控制結構中,第二鋼絲繩的一端固定連接在第二活動板19上,另一端固定連接在傳動輪36上,連接方式為固連,并順時針纏繞在傳動輪36外圈的槽上至少I圈。鋼絲繩23的一端連接開關24,另一端穿過彈簧13的孔內(nèi),從軸12的下方,沿著底座4上的小槽方向并從軸41的下方通過,直至與連桿38上的小孔連接。第二彈性元件的一端連接在底座4另一支架板條上的小孔上,另一端連接在連桿40的凸臺上。傳動輪35和36上的端面偏心孔內(nèi)分別安裝第一發(fā)條式彈簧和第二發(fā)條式彈簧??梢允箓鲃虞?5和36逆時針旋轉復位。當關閉開關時,連桿37和38、連桿39和40均處于豎直位置,即此時軸43的軸線、連桿37上的凸臺軸線、連桿39上的凸臺軸線均應在同一豎直線上,主彈簧處于完全壓縮狀態(tài),傳動輪35和36在主彈簧的作用力下有順時針運動的趨勢,但由于此時第一連桿機構和第二連桿機構均處于死點位置,所以連桿39和連桿40會牢牢的頂住傳動輪35和36上的凸臺。限制了傳動輪35和36的運動,也就保持了主彈簧的壓縮狀態(tài)。開啟開關時,只需用手拉動開關,即可使第一連桿機構和第二連桿機構渡過死點位置,發(fā)生一定角度的轉動,此時傳動輪35或36在主彈簧的作用力下發(fā)生轉動,達到開啟開關的目的,使鞋具有彈跳能力。關閉開關時,連桿機構會在彈性元件的作用下自動復位到原來的死點位置,在關閉的過程中,傳動輪逆時針旋轉時其上的凸臺可能會碰到連桿機構,但連桿機構會順勢旋轉,待傳動輪過去后再次復位并阻擋傳動輪的順時針運動。在第一連桿機構中,連桿37通過軸43連接到支架上后,連桿37的下端面和底座4的表面應是剛好接觸的,而連桿37下端面的半圓角設計就限制了連桿37的轉動方向,所以從附圖27所示方向看去,連桿37只能從垂 直位置向順時針方向轉動;連桿39的半圓角一端與連桿37上定位凸臺的干涉,所以相對于連桿37而言,連桿39也只能從垂直位置往逆時針方向轉動,但整體的第一連桿機構是可以順時針轉動的。第二連桿機構與第一連桿機構的動作特征類似,不作重復說明。傳動輪的周長應大于或等于主彈簧的有效工作行程,也就是說傳動輪每次的旋轉運動小于或等于一圈。在本實施例中,開啟開關后,相對應的主彈簧會實時的進行動作。需要理解的是在以上實施例中可以采用其它的方式來控制鋼絲繩的移動,也可以采用其它的控制結構和控制方法來控制鞋的彈跳功能,凡是依照本發(fā)明之思路來實現(xiàn)控制鞋的彈跳功能且可以兩級控制的,理應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與第一、第二實施例相同之處不作重復說明,也即除了具有第一、第二實施例所述的結構之外,在第三實施例中還包括無線控制裝置、控制器固定板、直流減速電機、偏心輪和導線;所述無線控制裝置包括兩路無線開關控制器、桃木四鍵無線遙控器、電池;但是第三實施例中底座4與第一、第二實施例中底座4不同之處在于在第一或第二實施例底座4的后端加長一定的距離,該段長度的形狀為底座4基本形狀的延伸,為平板結構,其上有兩個螺紋孔,用來固定控制器固定板,固定方式為螺釘固定;底座4的側面結構后端無開關控制結構。如附圖23所示;第三實施例中的活動板I與第一、第二實施例中的活動板I的不同之處在于在第一、第二實施例活動板I的后端加長一定的距離,該段長度的形狀為活動板I基本形狀的延伸,為平板結構。控制器固定板的右部位為薄板結構,有四個螺紋孔,用來固定無線開關控制器,固定方式為螺釘連接。左上部位是一盒狀結構,用來安裝電池。左下部位也是一盒狀結構,用來安裝固定直流減速電機,電機與此盒狀結構是緊配合,不得有任何松動,最左邊是槽結構,用板條插入槽內(nèi),即可防止電機的軸向移動;中間下面部位是一方形孔,電機安裝后其輸出軸應位于中間的方形孔位置。鋼絲繩23穿過此方形孔與電機軸上的偏心輪連接??刂破鞴潭ò宓南旅娌课皇且凰奖“澹渖嫌袃蓚€螺紋孔,與底座4后端的兩個螺紋孔相對應。控制器固定板固定在底座4的后端,用螺釘固定。偏心輪為圓盤狀,其內(nèi)孔與電機的輸出軸為過盈配合,外圓表面有弧形槽結構,端面有一小孔,貫穿表面的弧形槽,此小孔用來固定鋼絲繩23的一端,鋼絲繩23可以直接穿過小孔,然后打結固定,也可采用其它方式固定。兩路無線開關控制器的工作方式為點動的方式。即按住遙控器的正轉按鈕時,電機正轉,松開時則電機停止。反轉同理。當電機的轉角固定時,可通過調整偏心輪的大小來調整鋼絲繩被拉動的距離。電機正轉和反轉時的轉角應相等。在此實施例中,按一下遙控器的正轉按鈕,則打開一級控制開關,再按一下正轉按鈕則是打開二級控制開關。按一下遙控器的反轉按鈕,則是關閉二級控制開關,再按一下反轉按鈕則是關閉一級控制開關。按一次正轉按鈕偏心輪所轉過的圓周長度應等于打開一級控制開關時,鋼絲繩23所需移動的距離。按兩次正轉按鈕偏心輪所轉過的圓周長度應等于打開二級控制開關時,鋼絲繩所需移動的距離。兩者的關系可通過調整偏心輪的直徑來調整。由于兩路無線開關控制器、遙控器和直流減速電機在市場上隨處可買,且其控制電機正反轉的過程及操作方法早已普及,此無線裝置控制直流電機的正反轉也廣泛應用,其說明省略;無線控制元件接線圖如附圖22所示。在第三實施例中,遙控器采用桃木四鍵無線遙控器,控制器采用兩路無線開關控制器,電機為微型直流減速電機,通過電池供電給兩路無線開關控制器,電機輸出軸為圓柱狀,軸上安裝一偏心輪,偏心輪內(nèi)孔與電機軸為過盈配合連接,偏心輪內(nèi)孔與電機軸的摩·擦力應大于拉動鋼絲繩23所有阻力之和,鋼絲繩23固定連接在偏心輪的小孔上,且順時針纏繞偏心輪外圓表面一圈后,從軸12的下方,沿著底座上相對應的小槽方向,分別連接至每處控制結構。具體走向及連接方式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當按下遙控器正轉按鈕,發(fā)出正轉信號,使得直流減速電機正轉,偏心輪便會纏繞鋼絲繩,替代了人手拉動開關的動作,實現(xiàn)開啟彈跳功能的無線控制,當按下遙控器反轉按鈕,發(fā)出反轉信號,使得直流減速電機反轉,偏心輪釋放鋼絲繩,由于復位彈簧的作用,鋼絲繩會回到初始狀態(tài)。替代了人手釋放開關的動作,實現(xiàn)關閉彈跳功能的無線控制。開關開啟順序為先一級后二級,開關關閉順序為先二級后一級或同時關閉。需要理解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可以采用其它的無線控制方式和控制裝置來控制直流電機正轉和反轉,可以采用其它的無線控制裝置和控制結構來替代人手拉和釋放鋼絲繩的動作,也可以采用其它的無線控制裝置和控制結構來控制鞋的彈跳功能。凡是依照本發(fā)明思路來實現(xiàn)無線控制鞋的彈跳功能的,理應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例,與第一、第二和第三實施例不同之處在于在第四實施例中,所述導柱由最少兩組、最多四組組成,每組由四節(jié)構成。導柱與底座、導柱與活動板以及各導柱之間的連接方式與均第一實施例相同,只是在導柱的數(shù)量上由原來的一組變?yōu)閮山M或三組或四組。這樣可以更好的保證第一活動板I運動的穩(wěn)定性,可以更好的保障彈簧鞋在運動過程中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下面以兩組導柱為例,具體的結構特征如下底座4上的凸臺結構為六個,導柱結構為兩個。其中凸臺的分布是前中后各一排,每排各兩個凸臺。導柱的分布是在寬度方向的中線上偏前和偏后位置各一個;活動板19上的凸臺結構為兩個,帶槽凸臺結構為兩個。其中凸臺為寬度方向布置,帶槽凸臺為長度方向布置。且與底座4上中間兩凸臺和兩導柱的分布位置相對應,其中,帶槽凸臺的位置和兩導柱的位置相對應;活動板I上的球形凸臺結構為兩個,球形凸臺的分布是在寬度方向的中線上偏前和偏后位置各一個。且與底座4上兩導柱的分布位置相對應。除以上敘述的結構特征外,底座4、活動板I以及活動板19上的其它所有結構特征和第一、第二實施例中敘述的相同,不作任何改變。當導柱為三組時設置在底座中間偏前位置一個,底座后部位置兩個,相應的活動板I上的對應位置應設置球形凸臺與之相連接。當導柱為四組時設置在底座前部和后部位置各兩個。相應的活動板I上的對應位置應設置球形凸臺與之相連接。本發(fā)明的第五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于第一活動板I上的伸出桿結構、第二活動板19上的倒鉤結構、底座4上的控制結構和底座4的側面結構都是可以拆卸的;為了生產(chǎn)制造方便,減小組裝難度,降低制造成本,將活動板I上的伸出桿結構、球形凸臺結構、活動板19上的倒鉤結構、底座4上的控制結構和底座4的側面結構單獨拆分出來,使其成為一個個獨立的零件,在相應的位置打螺紋孔,再用螺釘安裝固定回原來的位置上。這里的原來位置指的是在第一實施例中所述的各結構的位置。如可將伸出桿的底部打一至兩個螺紋孔,再在活動板I的相應位置打一到兩個螺 紋孔,用螺釘將伸出桿固定回活動板I上的原來的位置,連接方式為固連;所述球形凸臺、所述倒鉤結構、所述控制結構在單獨拆分后均可采用此螺釘固定的方式將其固定連接到原來的位置上,在此就不一一敘述。底座4的側面結構可采用粘接的方式將其固定連接在底座4的四周;以上所述的拆分結構亦可采用其它方式方法固定連接。
權利要求1.一種無線控彈簧鞋,其包括鞋底與鞋面,其特征是所述鞋底包括底座、連接固定在所述底座上的第一級控制結構和第二級控制結構、第一活動板、第二活動板、主彈簧以及開關,所述部分主彈簧的一端連接到第一活動板,另一部分主彈簧的一端連接到第二活動板,所述主彈簧的另一端連接到所述底座,所述開關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級控制結構中的相對應的部件動作,所述開關也能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級控制結構中的相對應的部件動作,通過開關控制移動距離有規(guī)律的控制所述第一級控制結構中的部件進行動作以及所述第二級控制結構中的部件進行動作,從而控制所述彈簧鞋所需的彈性。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無線控彈簧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級控制結構中具有轉動座,所述第二級控制結構中具有拉桿,所述第一活動板上具有伸出桿結構,所述第二活動板上具有倒鉤結構,所述伸出桿和所述倒鉤分別與所述轉動座和所述拉桿上下相互對應,所述開關用于控制第一活動板上的所述伸出桿與所述轉動座的嚙合與分離,所述開關也能用于控制第二活動板上的所述倒鉤與所述拉桿的嚙合與分離,通過開關控制移動距離有規(guī)律的控制所述伸出桿與所述轉動座的嚙合與分離以及所述倒鉤與所述拉桿的嚙合與分離。
3.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無線控彈簧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級控制結構中具有第一連桿機構、第一傳動輪和鋼絲繩,所述第二級控制結構中具有第二連桿機構、第二傳動輪和鋼絲繩,所述部分鋼絲繩的一端連接到所述第一傳動輪,另一端連接到所述第一活動板,所述另一部分鋼絲繩的一端連接到所述第二傳動輪,另一端連接到所述第二活動板,所述第一連桿機構和所述第二連桿機構分別與所述第一傳動輪和所述第二傳動輪相對應,所述開關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連桿機構對所述第一傳動輪運動的阻擋與不阻擋,所述開關也能用于控制所述第二連桿機構對所述第二傳動輪運動的阻擋與不阻擋,通過開關控制移動距離有規(guī)律的控制所述第一連桿機構對所述第一傳動輪運動的阻擋與不阻擋以及所述第二連桿機構對所述第二傳動輪運動的阻擋與不阻擋。
4.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無線控彈簧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關是無線控制裝置,并且所述無線控制裝置包括直流減速電機,用所述無線控制裝置對所述直流電機正反轉的控制來完成彈簧鞋的所述開關動作。
5.根據(jù)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無線控彈簧鞋,其特征在于所述開關是無線控制裝置,并且所述無線控制裝置還包括,直流減速電機,用所述無線控制裝置對直流電機正反轉的控制來控制第一級控制結構和第二級控制結構中的相對應的部件動作。
6.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3所述無線控彈簧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鞋包括兩級控制結構,兩級控制結構均是通過所述開關來控制所述連桿機構對所述傳動輪運動的阻擋與不阻擋。
7.根據(jù)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無線控彈簧鞋,其特征是當使用所述開關打開所述第一級控制結構時,所述主彈簧會實時的進行相應的彈起動作,當打開所述第二級控制結構時,所述主彈簧會實時的進行相應的彈起動作或者是需要對活動板施加足夠的作用力才能使該部分主彈簧進行彈起動作。
8.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無線控彈簧鞋,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彈簧的一端套在底座上的凸臺與導柱上,前后四個所述主彈簧的另一端分別套在第一活動板上的四個凸臺上,中間四個彈簧的另一端分別套在第二活動板上的四個凸臺上。
9.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無線控彈簧鞋,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活動板與底座是由最少一組、最多四組導柱連接,每組導柱由四節(jié)構成,所述導柱與第一活動板為活動球連接。
10.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無線控彈簧鞋,其特征是當所述開關完全處于關閉狀態(tài)時,所述第二活動板在所述第一活動板的槽內(nèi),且都處于固定狀態(tài),當只打開所述第一級控制開關時,所述第一活動板是獨立運動的,此時所述第二活動板仍處于固定狀態(tài),當兩級控制開關都打開時,所述第二活動板會嵌入所述第一活動板的槽內(nèi),隨之一起運動。
11.根據(jù)權利要求書I或2所述無線控彈簧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動板上的伸出桿結構、所述第二活動板上的倒鉤結構、所述底座上的控制結構和側面結構都是可以拆卸的。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無線控制彈簧鞋,通過利用開關或無線控制器來手動控制或無線控制鞋的彈跳功能。通過控制第一級控制結構和第二級控制結構中相對應的部件動作,來實現(xiàn)對彈簧彈力的控制。通過開關控制移動距離有規(guī)律的控制一級控制和二級控制結構中相對應的部件動作,從而可以讓鞋具有兩級不同彈力范圍的彈性性能。其采用大行程彈簧作為主要彈性部件,使鞋整體的彈性性能更加優(yōu)越。極為方便的實現(xiàn)了對彈簧鞋彈力的控制。
文檔編號A43B13/18GK202774440SQ20122042848
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8月27日
發(fā)明者蔡超, 張書誠 申請人:蔡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