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將拉鏈(slide fastener)的拉鏈拉頭(slider)加以組裝的拉鏈拉頭組裝裝置的拉片供給裝置。
背景技術:
作為現(xiàn)有的拉鏈拉頭組裝裝置,已知有如下的,即,向轉臺的收容凹部供給本體,一邊使該轉臺間歇旋轉一邊將拉片、爪、板簧及罩(cover)依次裝配于本體上(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而且,作為向保持于拉鏈拉頭組裝裝置的轉臺的收容凹部的本體供給拉片的拉片供給裝置,已知有如下的,即,包括具有使多個拉片排列成一排而收容的拉片供給槽的固定器、以及卡合于拉片供給槽內(nèi)的拉片的多個銷,通過使該多個銷工作而將拉片移送到拉片接收部,且將拉片供給到本體(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昭61-24740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昭55-091301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所要解決的問題]
所述專利文獻2所述的拉片供給裝置中,使拉片因重力而落下,由此來進行移送,因而有時拉片的移送不穩(wěn)定,且拉片會從拉片供給槽脫落,并且有時拉片彼此發(fā)生接觸而拉片受損。
本發(fā)明鑒于所述情況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確實地將拉片供給到本體,并且能夠防止拉片的受損的拉鏈拉頭組裝裝置的拉片供給裝置。
[解決問題的技術手段]
本發(fā)明的所述目的利用下述構成而達成。
(1)一種拉鏈拉頭組裝裝置的拉片供給裝置,向保持于拉鏈拉頭組裝裝置的轉臺的收容凹部的拉鏈拉頭的本體供給拉片,所述拉鏈拉頭組裝裝置的拉片供給裝置包括:拉片搬送裝置,將多個拉片排成一排并沿水平方向搬送;以及拉片移送裝置,保持由拉片搬送裝置搬送的拉片,且將所保持的拉片向本體移送并供給,拉片搬送裝置包括:引導構件,將多個拉片排成一排并加以收容,且對多個拉片的搬送進行引導;以及帶式輸送機裝置,將在引導構件內(nèi)排列的拉片供給到拉片移送裝置,拉片移送裝置包括:拉片保持部,配置于轉臺的上方,且保持從拉片搬送裝置供給的拉片;以及拉片移送部,將保持于拉片保持部的拉片向下方移送,并供給到本體。
(2)根據(jù)(1)所述的拉鏈拉頭組裝裝置的拉片供給裝置,拉片保持部包括:外殼;移動體,能夠上下滑動地設置于外殼內(nèi);拉片保持塊,安裝于移動體的下端面,且保持拉片;以及一對拉片保持操作桿,以能夠相對于移動體在寬度方向上擺動的方式設置,且從寬度方向外側保持拉片。
(3)根據(jù)(2)所述的拉鏈拉頭組裝裝置的拉片供給裝置,在拉片保持塊的下表面,形成著收容從拉片搬送裝置供給的拉片的拉片收容凹部。
(4)根據(jù)(3)所述的拉鏈拉頭組裝裝置的拉片供給裝置,在一對拉片保持操作桿的下端部,分別安裝著沿寬度方向內(nèi)側延伸且對拉片的下表面進行支承的拉片支承片,拉片支承片以從寬度方向外側朝向內(nèi)側突出的方式配置于拉片保持塊的拉片收容凹部內(nèi)。
(5)根據(jù)(4)所述的拉鏈拉頭組裝裝置的拉片供給裝置,在拉片收容凹部與拉片支承片的上表面之間形成著保持拉片的拉片保持袋。
(6)根據(jù)(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拉鏈拉頭組裝裝置的拉片供給裝置,拉片移送部包括:拉片支承桿,對保持于拉片保持部的拉片的上表面進行支承;以及拉片承接片,對保持于拉片保持部的拉片的下表面進行支承,且由拉片支承桿與拉片承接片來夾持拉片,使所夾持的拉片向下方移動而供給到本體。
(7)根據(jù)(6)所述的拉鏈拉頭組裝裝置的拉片供給裝置,拉片支承桿包括上部桿及下部桿、以及配置于上部桿與下部桿之間的彈簧。
(8)根據(jù)(6)或(7)所述的拉鏈拉頭組裝裝置的拉片供給裝置,其包括使拉片承接片向上移動的承接片移動裝置,承接片移動裝置包括:外殼;移動構件,以能夠上下滑動的方式設置于外殼內(nèi),對拉片承接片進行支承;上動操作桿,使移動構件向上方移動;以及承接片位置保持機構,將移動構件保持于任意的上下方向的位置。
[發(fā)明的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一種拉鏈拉頭組裝裝置的拉片供給裝置包括:拉片搬送裝置,將多個拉片排成一排并沿水平方向搬送;以及拉片移送裝置,保持由拉片搬送裝置搬送的拉片,將所保持的拉片向本體移送并供給,拉片搬送裝置包括:引導構件,將多個拉片排成一排并加以收容,且對多個拉片的搬送進行引導;以及帶式輸送機裝置,將引導構件內(nèi)排列的拉片供給到拉片移送裝置,拉片移送裝置包括:拉片保持部,配置于轉臺的上方,保持從拉片搬送裝置供給的拉片;以及拉片移送部,將保持于拉片保持部的拉片向下方移送,且供給到本體,因而并非使拉片因重力落下而移送。由此,能夠確實地將拉片供給到本體,并且能夠防止拉片的受損。
附圖說明
圖1是說明采用了本發(fā)明的拉片供給裝置的一實施方式的拉鏈拉頭組裝裝置的俯視圖。
圖2是圖1所示的拉片供給裝置的側視圖。
圖3是圖2的A-A線剖面圖。
圖4是說明供給到本體的拉片的放大剖面圖。
圖5是圖2所示的拉片移送裝置及承接片移動裝置的周邊的剖面圖。
圖6是圖5所示的拉片保持袋的周邊的放大剖面圖。
圖7是沿著圖5所示的拉片移送裝置的寬度方向的剖面圖。
圖8是說明圖7所示的移動體及拉片支承桿向下移動,左右的拉片保持操作桿的拉片支承片間的間隔擴展的狀態(tài)的剖面圖。
圖9是說明圖5所示的承接片位置保持機構的局部剖面?zhèn)纫晥D。
圖10是圖5所示的拉片保持裝置的周邊的放大剖面圖。
圖11是說明移動體及拉片支承桿位于上動位置的狀態(tài)的剖面圖。
圖12是說明移動體及拉片支承桿向下移動,而在拉片支承桿與拉片承接片之間夾持著拉片的狀態(tài)的剖面圖。
圖13是說明拉片支承桿及承接片向下移動而拉片被供給到本體的狀態(tài)的剖面圖。
圖14是說明拉片保持裝置的滑動構件前進而供給到本體的拉片由拉片按壓構件按壓的狀態(tài)的剖面圖。
[符號的說明]
10:拉鏈拉頭組裝裝置
11:轉臺
11a:收容凹部
11b、73a:凸輪
12:縱軸
13:沖頭板
14:基臺
14a:支承框架
14b、15:托架
16、17:按壓螺栓
18:本體收容部
20:本體供給裝置
21:拉片供給裝置
22:鎖定構件供給裝置
23:板簧供給裝置
24:罩構件供給裝置
25:罩構件按壓固定裝置
26:完成品排出裝置
30:拉片搬送裝置
31:引導構件
31a:拉片搬送路徑
32:底板
32a:凹槽
33:罩構件
40:帶式輸送機裝置
41:從動滑輪
42:電動機
43:驅(qū)動滑輪
44:環(huán)形帶
45:張力滑輪
50:拉片移送裝置
60:拉片保持部
60a:拉片保持袋
60b:開口
61:外殼
61a:空腔部
62:移動體
62a:引導壁
63:拉片保持塊
63a:拉片收容凹部
63b:縱槽
64:拉片保持操作桿
64a:支軸
64b、74、76、83b、84d、85c、93b、96b:彈簧
64c、84c:凸輪從動件
65:拉片支承片
70:拉片移送部
71:拉片支承桿
72:上部桿
73:下部桿
75:彈簧承接部
80:拉片承接片
81:承接片移動裝置
82:外殼
83:移動構件
83a、84b、85b、93a、96a:銷
83c:螺栓
84:上動操作桿
84a:固定器
85:承接片位置保持機構
85a:按壓操作桿
90:拉片保持裝置
91:軌道構件
92:滑動構件
93:拉片按壓構件
93c:凹部
94:側爪
95:基底構件
96:操作桿
D:本體
D1:安裝柱
P:拉片
P1:軸部
P2:抓持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拉鏈拉頭組裝裝置的拉片供給裝置的一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另外,以后的說明中,關于拉片供給裝置,上側為相對于圖2的紙面的上側,下側為相對于圖2的紙面的下側,前側為相對于圖2的紙面的左側,后側為相對于圖2的紙面的右側,左側為相對于圖2的紙面的近前側,右側為相對于圖2的紙面的內(nèi)側。而且,拉片供給裝置的左右方向也稱作寬度方向。而且,拉片供給裝置的前后方向也稱作長度方向。而且,拉片供給裝置的前側也稱作下游側,后側也稱作上游側。而且,上游側及下 游側以拉片搬送方向作為基準。
拉鏈拉頭組裝裝置10如圖1所示,為將包括本體、拉片、鎖定構件、板簧及罩構件的拉鏈拉頭加以組裝的裝置,包括向箭頭方向每次以規(guī)定角度旋轉的圓盤狀的轉臺11,在轉臺11的周圍,分別配置著本體供給裝置20、本發(fā)明的拉片供給裝置21、鎖定構件供給裝置22、板簧供給裝置23、罩構件供給裝置24、罩構件按壓固定裝置25、及完成品排出裝置26。
而且,在轉臺11的上表面的周緣部,在圓周方向上等間隔地形成著多個(本實施方式中以30°間隔形成著12個)收容拉鏈拉頭的本體D的收容凹部11a。而且,在轉臺11的旋轉中心設置著與轉臺11的旋轉同步地上下移動的縱軸12,在該縱軸12的上端部安裝著沖頭板13。
拉片供給裝置21為如下裝置,將從未圖示的零件饋送器排成一排而送出的拉鏈拉頭的拉片P供給到本體D,所述本體D保持于轉臺11的收容凹部11a,如圖2所示,包括:拉片搬送裝置30,將多個拉片P排成一排并向轉臺11側搬送;以及拉片移送裝置50,保持由拉片搬送裝置30搬送的拉片P,將所保持的拉片P向本體D移送并供給。
拉片P如圖4所示,為在俯視時呈大致長方形狀的薄板構件,包括:配置于本體D的前后一對安裝柱D1間的軸部P1,以及從軸部P1延伸的抓持部P2。而且,拉片P以其軸部P1配置于本體D的前后的安裝柱D1間的方式而由拉片供給裝置21供給到本體D。
拉片搬送裝置30如圖2所示,包括:引導構件31,將多個拉片P排成一排并加以收容,且對多個拉片P的搬送進行引導;以及帶式輸送機裝置40,將引導構件31內(nèi)排列的拉片P供給到拉片移送裝置50。引導構件31在比轉臺11靠上方處以水平姿勢配置。而且,引導構件31安裝于設置在基臺14上的支承框架14a的上表面。
引導構件31如圖2及圖3所示,包括:底板32;以及左右一對罩構件33,安裝于底板32的上表面,將多個拉片P排成一排并加以引導,在底板32與左右的罩構件33之間形成著拉片搬送路徑31a。
帶式輸送機裝置40如圖2及圖3所示,包括:從動滑輪41、從動滑輪41,分別配置于引導構件31的上游側端部及下游側端部;驅(qū)動滑輪43,配置于從動滑輪41、從動滑輪41間的下方,由電動機42驅(qū)動;環(huán)形帶44,架 設于從動滑輪41、從動滑輪41與驅(qū)動滑輪43之間;以及張力滑輪45、張力滑輪45,分別設置于從動滑輪41、從動滑輪41與驅(qū)動滑輪43之間,且對環(huán)形帶44的張力進行調(diào)整。環(huán)形帶44配置于形成在引導構件31的底板32的上表面的凹槽32a內(nèi)。而且,在拉片搬送路徑31a內(nèi)排成一排的多個拉片P通過其下表面由環(huán)形帶44引導,而在拉片搬送路徑31a內(nèi)從上游側向下游側搬送。而且,所搬送的拉片P供給到后述的拉片保持部60的拉片保持袋60a。
拉片移送裝置50如圖5所示,包括:拉片保持部60,配置于轉臺11的收容凹部11a的上方,保持從拉片搬送裝置30供給的拉片P;以及拉片移送部70,將保持于拉片保持部60的拉片P向下方移送,且供給到本體D。
拉片保持部60如圖5~圖7所示,包括:外殼61;移動體62,可上下滑動地設置于外殼61內(nèi);拉片保持塊63,安裝于移動體62的下端面,且保持拉片P;以及左右一對拉片保持操作桿64,以能夠相對于移動體62在寬度方向上擺動的方式設置,且從寬度方向外側保持拉片P。外殼61經(jīng)由托架14b而安裝于支承框架14a。
移動體62可上下滑動地設置于形成在外殼61的寬度方向中央的空腔部61a。而且,移動體62具有供后述的拉片移送部70的拉片支承桿71在上下方向上插通的左右的引導壁62a。而且,移動體62利用配置于與外殼61之間的未圖示的彈簧的施加的力,而配置于圖5所示的上動位置。
在拉片保持塊63的下表面,形成著收容從拉片搬送裝置30供給的拉片P的拉片收容凹部63a。該拉片收容凹部63a的后端開口,且其長度方向尺寸與拉片P的長度尺寸大致相同。
而且,在拉片保持塊63的后部形成著在上下方向上貫通的縱槽63b。該縱槽63b供后述的拉片移送部70的拉片支承桿71在上下方向上插通。
左右的拉片保持操作桿64分別配置于外殼61與移動體62之間。而且,拉片保持操作桿64的長度方向中間部由固定于移動體62的支軸64a支承,且設置成能夠在寬度方向上擺動。
而且,在左右的拉片保持操作桿64的上端部與移動體62的左右的引導壁62a之間分別設置著彈簧64b。而且,利用該彈簧64b的施加的力,左右的拉片保持操作桿64一直被朝向各自的下端部彼此接近的方向施力。
而且,在左右的拉片保持操作桿64的下端部,分別安裝著沿寬度方向內(nèi) 側延伸且對拉片P的下表面進行支承的拉片支承片65。而且,左右的拉片支承片65以從寬度方向外側朝向內(nèi)側突出的方式配置于拉片保持塊63的拉片收容凹部63a內(nèi)。因此,在拉片收容凹部63a與左右的拉片支承片65的上表面之間形成著保持拉片P的拉片保持袋60a。而且,在左右的拉片支承片65間形成著狹縫狀的開口60b。
拉片保持袋60a在移動體62位于上動位置時,以與拉片搬送裝置30的拉片搬送路徑31a相連的方式配置。因此,由帶式輸送機裝置40搬送的拉片P能夠被供給到拉片保持袋60a。
拉片移送部70如圖5~圖7所示,包括:拉片支承桿71,對保持于拉片保持部60的拉片保持袋60a的拉片P1的上表面進行支承;以及拉片承接片80,對保持于拉片保持部60的拉片保持袋60a的拉片P1的下表面進行支承,且由拉片支承桿71與拉片承接片80來夾持拉片P,使所夾持的拉片P向下方移動而供給到本體D。
拉片支承桿71可上下滑動地插通到移動體62的左右的引導壁62a內(nèi),且包括上部桿72及下部桿73、以及配置于上部桿72與下部桿73之間的彈簧74。
而且,在上部桿72的上端部安裝著彈簧承接部75,在該彈簧承接部75與外殼61的上表面之間配置著一對彈簧76。而且,利用該一對彈簧76的施加的力,移動體62及拉片支承桿71配置于圖5所示的上動位置。
而且,彈簧承接部75利用經(jīng)由托架15而安裝于沖頭板13的按壓螺栓16而壓下,彈簧承接部75利用按壓螺栓16而壓下,由此移動體62及拉片支承桿71向下移動(參照圖11~圖14)。
而且,在下部桿73的下部的左右兩側面分別形成著使左右的拉片保持操作桿64擺動的凸輪73a。該凸輪73a在拉片支承桿71向下移動時,與左右的拉片保持操作桿64的凸輪從動件64c接觸,以左右的拉片支承片65彼此離開的方式使左右的拉片保持操作桿64擺動。而且,如圖8所示,左右的拉片保持操作桿64擺動,左右的拉片支承片65間的間隔擴展,由此能夠使收容于拉片收容凹部63a內(nèi)的拉片P向下方移動。
拉片承接片80設置成利用承接片移動裝置81而向上移動,該承接片移動裝置81如圖5及圖9所示,包括:安裝于基臺14上的外殼82,可上下滑 動地設置于外殼82內(nèi)且對拉片承接片80進行支承的移動構件83,使移動構件83向上方移動的上動操作桿84,以及將移動構件83(拉片承接片80)保持于任意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的承接片位置保持機構85。
拉片承接片80配置于左右的拉片支承片65間的開口60b的下方,且其寬度設定得比閉合狀態(tài)下的左右的拉片支承片65間的開口60b的寬度小。因此,在移動體62向下移動時,拉片承接片80穿過左右的拉片支承片65間而插入到拉片保持袋60a內(nèi)。
移動構件83配置于拉片保持袋60a的下方。而且,在移動構件83的上端部,利用銷83a而拉片承接片80可在上下方向上擺動地受到支承。而且,在拉片承接片80與移動構件83的上端部之間,配置著對拉片承接片80向上方施力的彈簧83b。在移動構件83的下端部安裝著與上動操作桿84的前端部接觸的螺栓83c。
上動操作桿84經(jīng)由銷84b而可在上下方向上擺動地設置于基臺14上的固定器84a,其前端部(圖5的右端部)配置于移動構件83的螺栓83c的下方。而且,在上動操作桿84的后端部(圖5的左端部)安裝著凸輪從動件84c,該凸輪從動件84c與安裝于轉臺11的下表面的凸輪11b接觸。而且,在上動操作桿84的后端部與固定器84a之間,配置著對上動操作桿84的后端部向上方施力的彈簧84d。
承接片位置保持機構85通過對移動構件83賦予按壓力,而將移動構件83保持于任意的上下方向的位置,且如圖9所示,包括對移動構件83的側面進行按壓的大致L字狀的按壓操作桿85a。按壓操作桿85a構成為其上端部抵接于移動構件83的側面。而且,按壓操作桿85a利用銷85b而可在寬度方向上擺動地被支承于外殼82的側面。而且,在按壓操作桿85a的下端部與外殼82的側面之間配置著彈簧85c,利用該彈簧85c的施加的力將按壓操作桿85a的上端部向移動構件83的側面按壓。
如此構成的承接片移動裝置81中,如圖5所示,因凸輪11b壓下凸輪從動件84c,而上動操作桿84的前端部向上移動,拉片承接片80與移動構件83一起向上移動。而且,如圖12所示,在凸輪11b未壓下凸輪從動件84c的情況下,上動操作桿84的后端部由彈簧84d向上推,而上動操作桿84的前端部向下移動。另外,此時,即便上動操作桿84的前端部向下移動,移動 構件83(拉片承接片80)的位置由承接片位置保持機構85保持。
而且,是在轉臺11旋轉而保持于收容凹部11a的本體D從前一工序的位置移動到拉片供給裝置21的位置之間進行凸輪11b對凸輪從動件84c的壓下。而且,在保持于收容凹部11a的本體D移動到拉片供給裝置21的位置,而轉臺11停止的期間,并不進行凸輪11b對凸輪從動件84c的壓下,上動操作桿84的前端部由彈簧84d的施加的力而向下移動。
而且,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0所示,在轉臺11的上表面安裝著拉片保持裝置90,該拉片保持裝置90對供給到本體D的拉片P進行按壓,以限制拉片P的移動。
拉片保持裝置90如圖10所示,包括:軌道構件91,沿著轉臺11的徑向安裝于轉臺11的上表面;滑動構件92,可滑動地設置于軌道構件91;拉片按壓構件93,可在上下方向上擺動地支承于滑動構件92,且從上方按壓拉片P;側爪94,安裝于滑動構件92的前端部,且插入到本體D內(nèi);基底構件95,安裝于轉臺11上;以及大致L字狀的操作桿96,可擺動地支承于基底構件95,使滑動構件92向前后滑動。而且,在軌道構件91的轉臺11的外周側端部,安裝著具有收容凹部11a的本體收容部18(參照圖4)。另外,前進是指滑動構件92向圖10的右方向移動,后退是指滑動構件92向圖10的左方向移動。
拉片按壓構件93經(jīng)由銷93a而可在上下方向上擺動地設置于滑動構件92的上部。而且,在拉片按壓構件93的后端部與滑動構件92之間,配置著對拉片按壓構件93的后端部向上方施力的彈簧93b。
而且,拉片按壓構件93的前端部形成為二叉形以不會與本體D的安裝柱D1發(fā)生干涉。而且,在拉片按壓構件93的前端部的下表面,形成著供被供給到本體D的拉片P嵌合的凹部93c。而且,如圖14所示,拉片按壓構件93的前端部向下移動,在該凹部93c與本體D之間夾入拉片P,由此限制了拉片P的移動。另外,拉片按壓構件93的前端部因滑動構件92前進而向下移動,因滑動構件92后退而向上移動。而且,側爪94因滑動構件92前進而插入到本體D內(nèi)。
操作桿96經(jīng)由銷96a而可在上下方向上擺動地設置于基底構件95。而且,在操作桿96的上端部與基底構件95之間,配置著對操作桿96的上端部 向上方施力的彈簧96b。
而且,操作桿96利用安裝于沖頭板13的下表面的按壓螺栓17而壓下,因操作桿96由按壓螺栓17壓下,而操作桿96的下端部將滑動構件92擠出,從而滑動構件92前進(參照圖14)。而且,如果沖頭板13向上移動,而解除按壓螺栓17對操作桿96的壓下,則操作桿96利用彈簧96b的施加的力回到原來的位置,滑動構件92后退(參照圖11~圖13)。
然后,對本實施方式的拉片供給裝置21的動作進行說明。首先,從未圖示的零件饋送器供給到拉片搬送裝置30的引導構件31的拉片搬送路徑31a內(nèi)的多個拉片P,利用帶式輸送機裝置40的環(huán)形帶44而向下游側搬送,如圖11所示,位于最下游的拉片P供給到拉片移送裝置50的拉片保持袋60a內(nèi)。
此時,轉臺11在旋轉的過程中,位于保持于收容凹部11a的本體D移動到拉片供給裝置21的位置的近前處,因而利用承接片移動裝置81的上動操作桿84而拉片承接片80向上移動。而且,此時,拉片移送裝置50的移動體62及拉片支承桿71配置于上動位置。而且,此時,拉片保持裝置90的滑動構件92配置于后退位置。
接下來,如圖12所示,沖頭板13向下移動,利用按壓螺栓16將拉片支承桿71向下方按壓,由此移動體62及拉片支承桿71向下移動,在拉片支承桿71的下部桿73的下端部與拉片承接片80之間夾持拉片P。此時,承接片移動裝置81的上動操作桿84的前端已利用彈簧84d的施加的力而向下移動。
接下來,如圖8及圖13所示,利用按壓螺栓16將拉片支承桿71進一步向下方按壓,下部桿73的凸輪73a與左右的拉片保持操作桿64的凸輪從動件64c接觸,左右的拉片支承片65間的間隔擴展,并且夾持于下部桿73與拉片承接片80之間的拉片P向下方平行移動,從而拉片P被供給到本體D。此時,移動體62的向下移動停止,因而拉片保持塊63不會向下方移動。而且,此時,拉片承接片80利用拉片支承桿71的向下移動而被朝向下方壓下。
接下來,如圖14所示,沖頭板13進一步向下移動,利用按壓螺栓17壓下拉片保持裝置90的操作桿96,由此操作桿96的下端部沿滑動構件92前進,拉片按壓構件93的前端部向下移動,利用拉片按壓構件93的前端部對供給到本體D的拉片P進行按壓。
此時,利用按壓螺栓16而拉片支承桿71也向下方移動,但配置于上部桿72及下部桿73間的彈簧74發(fā)生壓縮變形,上部桿72相對于下部桿73而向下方滑動,因而相當于按壓螺栓17壓下操作桿96的量的沖程被吸收,下部桿73不會向下方移動。由此,不會對本體D及拉片P施加過大的按壓力,因而防止本體D及拉片P的受損。
接下來,雖未圖示,但沖頭板13向上移動,在移動體62及拉片支承桿71回到上動位置后,轉臺11旋轉,被供給了拉片P的本體D向下一工序的位置移動。而且,然后,利用帶式輸送機裝置40將下一個拉片P供給到已回到上動位置的移動體62的拉片保持袋60a內(nèi)。
如以上說明,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拉片供給裝置21,包括:拉片搬送裝置30,將多個拉片P排成一排并沿水平方向搬送;以及拉片移送裝置50,保持由拉片搬送裝置30搬送的拉片P且將所保持的拉片P向本體D移送并供給,拉片搬送裝置30包括:引導構件31,將多個拉片P排成一排并加以收容,且對多個拉片P的搬送進行引導;以及帶式輸送機裝置40,將引導構件31內(nèi)排列的拉片P供給到拉片移送裝置50,拉片移送裝置50包括:拉片保持部60,配置于轉臺11的上方,保持從拉片搬送裝置30供給的拉片P;以及拉片移送部70,將保持于拉片保持部60的拉片P向下方移送,并供給到本體D,因而并非使拉片P因重力落下而移送。由此,能夠確實地將拉片P供給到本體D,并且能夠防止拉片P的受損。
另外,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實施方式中例示的內(nèi)容,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主旨的范圍內(nèi)可進行適當變更。
例如,也可刪除拉片承接片及承接片移動裝置,使拉片保持袋向下移動到本體附近為止,并通過拉開左右的拉片保持操作桿,而可將拉片短距離地落下并供給到本體。
而且,本實施方式中,利用沖頭板使移動體、拉片支承桿、及拉片保持裝置的操作桿向下移動,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利用空氣壓及油壓缸等其他移動單元而向下移動。而且,也可利用各自分開的移動單元使移動體及拉片支承桿向下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