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由橫編機以無縫制方式編織的穿在腳上的物品(footwear)的編織方法、穿在腳上的物品的制造方法及穿在腳上的物品。
背景技術:
使用橫編機以無縫制方式編織鞋幫、襪子等穿在腳上的物品的技術已被眾所周知。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一種具有開口部并具備覆蓋穿用者的腳的鞋形狀的基底編織物部的穿在腳上的物品及其編織方法。在專利文獻1中,還編織了與基底編織物部同樣地具備鞋形狀的追加編織物部。此追加編織物部和基底編織物部,由成為鞋口的部分相連。因此,通過將追加編織物部折入基底編織物部的內部,能制作二層構造的穿在腳上的物品。二層構造的穿在腳上的物品在強度上優(yōu)異,耐長時間的使用。
在先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第2013/108506號
技術實現要素:
發(fā)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作為由編織得到的穿在腳上的物品的優(yōu)點,可以舉出具有輕而薄、不過度地緊固穿用者的腳的柔軟度。特別是,在淺口鞋等女性用的穿在腳上的物品中,要求與穿著感覺的提高相關的柔軟度。因此,不要求如專利文獻1的穿在腳上的物品的那樣整體地成為二層構造的穿在腳上的物品,而要求僅要求強度的部分成為二層構造的穿在腳上的物品。
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做出的,本發(fā)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編織局部地成為二層構造的穿在腳上的物品的穿在腳上的物品的編織方法。另外,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制造局部地成為二層構造的穿在腳上的物品的穿在腳上的物品的制造方法及由該穿在腳上的物品的制造方法得到的穿在腳上的物品。
為了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fā)明的穿在腳上的物品的編織方法,是使用橫編機編織穿在腳上的物品的編織方法,該橫編機具備前后相向的前針床及后針床,該穿在腳上的物品具有鞋口并具備覆蓋穿用者的腳的鞋形狀的基底編織物部,在該穿在腳上的物品的編織方法中,從上述基底編織物部的腳尖側或腳后跟側開始編織,并在針床的前后方向相向的狀態(tài)下分別編織上述基底編織物部的左側部分和右側部分,使上述基底編織物部完成,并且,在編織上述基底編織物部之前或編織中途,與上述基底編織物部分開地編織一端開口、另一端閉合了的袋狀的追加編織物部,由使用了重疊線圈的接合將上述追加編織物部的開口邊緣部的一部分和上述基底編織物部的在上述鞋口的邊緣部中的腳尖側邊緣部或腳后跟側邊緣部接合。
本發(fā)明的穿在腳上的物品的制造方法,具備:準備由本發(fā)明的穿在腳上的物品的編織方法得到的穿在腳上的物品的準備工序;將配備在上述穿在腳上的物品上的上述追加編織物部折回,在上述基底編織物部的一部分上形成上述基底編織物部和上述追加編織物部重疊的二層狀態(tài)的折回工序;和為了維持上述二層狀態(tài),將上述追加編織物部固定在上述基底編織物部的固定工序。
作為本發(fā)明的穿在腳上的物品的制造方法,可以舉出在上述折回工序中,將上述追加編織物部覆蓋在上述基底編織物部的外側。
本發(fā)明的穿在腳上的物品,是具有鞋口并具備覆蓋穿用者的腳的鞋形狀的基底編織物部的穿在腳上的物品,其中,具備追加編織物部,該追加編織物部被形成為一端開口、另一端閉合了的袋狀,其開口邊緣部的一部分與上述基底編織物部的在上述鞋口的邊緣部中的腳尖側邊緣部或腳后跟側邊緣部接合,上述基底編織物部和上述追加編織物部由使用了重疊線圈的接合以無縫制方式接合,在上述基底編織物部的一部分上,形成了將上述追加編織物部在折回了的狀態(tài)下重疊了的二層區(qū)域。
發(fā)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fā)明的穿在腳上的物品的編織方法,能在鞋形狀的基底編織物部的腳尖部分或者腳后跟部分上編織追加編織物部,該追加編織物部用于形成編織物重疊成二層的二層區(qū)域。
根據本發(fā)明的穿在腳上的物品的制造方法,僅通過將由上述編織方法編織的追加編織物部折回固定在基底編織物部,就能制作在基底編織物部的腳尖部分或者腳后跟部分上形成了二層區(qū)域的穿在腳上的物品。
根據將追加編織物部覆蓋在基底編織物部的外側的本發(fā)明的穿在腳上的物品的制造方法,能做成能從穿在腳上的物品的外部看見追加編織物部的狀態(tài),能使追加編織物部成為穿在腳上的物品的設計的一部分。例如,通過調整追加編織物部的大小或者使編織追加編織物部的編織紗線的顏色成為與基底編織物部不同的顏色,能使穿在腳上的物品的設計變化。另外,通過將追加編織物部覆蓋在基底編織物部的外側,存在能夠由追加編織物部隱藏接合部等外觀因設計而不好的部位的情況。
本發(fā)明的穿在腳上的物品,因為其腳尖部分或者腳后跟部分由二層區(qū)域局部地加強,所以成為薄而輕、柔軟這樣的編織產品的特性不會被損害的穿在腳上的物品。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方式所示的淺口鞋形狀的鞋幫的概略結構圖。
圖2是表示實施方式所示的鞋幫的編織步驟的模式圖。
圖3是表示將基底編織物部和追加編織物部接合的步驟的編織工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實施發(fā)明的方式
下面,基于附圖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
<實施方式1>
《穿在腳上的物品》
在圖1中,表示淺口鞋形狀的穿在腳上的物品(鞋幫)1。穿在腳上的物品1具備基底編織物部2和追加編織物部3(參照剖面線部分),該基底編織物部2具有鞋口5,被形成為鞋形狀,該追加編織物部3覆蓋在基底編織物部2的腳尖部分上。基底編織物部2由覆蓋穿用者的腳底的鞋底罩20和覆蓋穿用者的腳背側的部分的腳背罩21構成。在圖1中不能見到,但在追加編織物部3的內部,存在與追加編織物部3相同形狀的基底編織物部2。通過在此穿在腳上的物品1的底上安裝具有后跟的外部鞋底,能制作淺口鞋。
基底編織物部2和追加編織物部3,使用橫編機以無縫制方式編織成一體。追加編織物部3通過編織與形成于基底編織物部2的鞋口5的邊緣部之中的腳尖側的一部分接合。在此,在圖1中,將成為編織的主要部位的位置由涂黑箭頭表示。附加在涂黑箭頭上的大寫英文字母與在后述的穿在腳上的物品的編織方法的說明中參照的圖2、圖3的拉丁字母相對應。
編織基底編織物部2和追加編織物部3的編織紗線不被特別地限定,但在本例中,使用包含熱熔接線在內的編織紗線來編織基底編織物部2和追加編織物部3。只要是包含熱熔接線在內的編織紗線,則通過將穿在腳上的物品1嵌入腳型內進行熱處理,能將穿在腳上的物品1成形為所希望的形狀。
基底編織物部2和追加編織物部3被固定,以便相互的位置不偏移?;拙幙椢锊?和追加編織物部3,既可以通過由熱熔接線進行的粘接固定,也可以由縫制固定。當然,它們也可以并用粘接和縫制來固定。
《穿在腳上的物品的編織方法》
基于圖2的模式圖說明上述穿在腳上的物品1的編織方法的一例。在圖2中,在成為穿在腳上的物品1的編織的主要部位的位置附加了拉丁字母。另外,在圖2中,由粗線箭頭表示編織的行進方向(與線圈的方向相同)。在編織中使用的橫編機,能使用具備前針床和后針床并可在前后的針床之間進行線圈的移圈的2張針床橫編機。當然,使用4張針床橫編機等的2張針床橫編機以外的橫編機也能編織穿在腳上的物品1。
首先,如圖2(a)所示,從基底編織物部2的腳尖側開始編織,編織基底編織物部2直到形成開口部5的一部分為止?;拙幙椢锊?的紙面跟前側的部分相當于基底編織物部2的右側部分,基底編織物部2的紙面里側的部分相當于基底編織物部的左側部分。右側部分由橫編機的前針床編織,左側部分由后針床編織。因此,在基底編織物部2的線圈縱行方向端部之中,線e-f-h(huán)成為被卡定在前針床上的狀態(tài),線e-g-h(huán)成為被卡定在后針床上的狀態(tài)。在編織基底編織物部2時,最好從腳尖逐漸增大基底編織物部2的編織寬度,以便基底編織物部2的腳尖側的部分沿著腳的形狀。
另外,如圖2(a)所示,與上述基底編織物部2一起,也編織一端開口另一端閉合了的袋狀的追加編織物部3。本例的追加編織物部3編織成其始端部閉合了的袋狀。追加編織物部3的始端部,由于被配置在圖1所示的穿在腳上的物品1的腳尖側,所以最好從始端部到終端部逐漸增大追加編織物部3的編織寬度。追加編織物部3的線a-b-d成為被卡定在前針床上的狀態(tài),線a-c-d成為被卡定在后針床上的狀態(tài)。此追加編織物部3的編織,既可以在編織基底編織物部2之前進行,也可以一邊編織基底編織物部2一邊進行。
接著,對追加編織物部3的線b-d-c隱藏線圈處理,并且一邊增加基底編織物部2的編織線圈橫列數量一邊逐漸將基底編織物部2和追加編織物部3接合(參照后述的圖3)。其結果,如圖2(b)所示,追加編織物部3的開口邊緣部的一部分,與基底編織物部2的鞋口5(參照圖1)的邊緣部之中的腳尖側邊緣部接合?;拙幙椢锊?和追加編織物部3接合部的兩端部x、y,與圖1所示的x、y的位置相當。
上述基底編織物部2和追加編織物部3的接合的方法,只要是使用了重疊線圈的接合方法則不被特別地限定。使用圖3的編織工序圖說明該接合方法的一例。在圖3所示的編織例中,一邊增加基底編織物部2的編織線圈橫列數量一邊逐漸接合基底編織物部2和追加編織物部3。此圖3中的“s+數字”表示編織工序的編號,fb表示前針床,bb表示后針床。
在s0中,表示圖2(a)時的線圈的卡定狀態(tài)。從此狀態(tài)對在s1中由虛線表示的追加編織物部3的b-d-c的線圈進行隱藏線圈處理。隱藏線圈處理是如下的公知的編織處理,即,通過反復進行使鄰接的線圈相互重疊形成在其重疊線圈的線圈縱行方向連續(xù)的線圈,將追加編織物部3的線圈縱行方向端部的線圈從針床卸下。
接著,如由s1的兩端箭頭表示的那樣,使被卡定在fb(bb)上的基底編織物部2的線圈和追加編織物部3的線圈之中的相互接近的線圈彼此相互重疊(參照s2)。在此,當將基底編織物部2的線圈和追加編織物部3的線圈重疊時,如s2所示,既可以使追加編織物部3向基底編織物部2的一側移動,也可以與圖示的例子不同,使基底編織物部2向追加編織物部3的一側移動。
如s2所示,如果形成了由二重圓表示的重疊線圈,則如由c字狀的往復箭頭表示的那樣,編織在包含重疊線圈在內的基底編織物部2的線圈的線圈縱行方向連續(xù)的線圈列。由此c字狀的編織將重疊線圈固定,將基底編織物部2的一部分和追加編織物部3的一部分接合。以后,通過使追加編織物部3向基底編織物部2側移動并在fb和bb上形成重疊線圈,和反復進行在包含重疊線圈在內的基底編織物部2的線圈的線圈縱行方向連續(xù)的線圈列的編織,能由使用了重疊線圈的接合將基底編織物部2和追加編織物部3接合。在通過將基底編織物部2和追加編織物部3接合形成的接合部,當然包含重疊線圈,通過看穿在腳上的物品1能確認該重疊線圈。
如圖2(b)所示,如果基底編織物部2和追加編織物部3的接合結束了,則如圖2(c)所示,編織基底編織物部2的剩余部?;拙幙椢锊?的剩余部,能由使用了fb和bb的c字狀的編織等進行編織。通過適當增減上述剩余部的編織寬度,能做成沿腳的形狀的基底編織物部2。
《穿在腳上的物品的制造方法》
如果由上述的穿在腳上的物品的編織方法得到了圖2(c)所示的穿在腳上的物品1,則將追加編織物部3以翻過來的方式折回,蓋在基底編織物部2的腳尖部分的外側,在該腳尖部分中形成基底編織物部2和追加編織物部3重疊的二層狀態(tài)。通過將追加編織物部3覆蓋在基底編織物部2的外側,能做成從穿在腳上的物品1的外部能看見追加編織物部3的狀態(tài),能使追加編織物部3成為穿在腳上的物品1的設計的一部分。例如,通過調整追加編織物部3的大小或者使編織追加編織物部3的編織紗線的顏色成為與基底編織物部2的編織紗線不同的顏色,能使穿在腳上的物品1的設計變化。
基底編織物部2的線圈的方向和覆蓋在基底編織物部2上的追加編織物部3的線圈的方向成為相同的方向。這是因為根據使用圖2、圖3說明的穿在腳上的物品1的編織方法編織基底編織物部2和追加編織物部3的緣故。
在此,也可以將追加編織物部3向基底編織物部2的內部折回,將追加編織物部3配置在基底編織物部2的腳尖部分的內部。在此情況下,能做成不能從穿在腳上的物品1的外部看見追加編織物部3的狀態(tài),能得到簡單的設計的穿在腳上的物品1。
最后,通過將穿在腳上的物品1嵌入腳型內進行熱處理,使圖1所示的穿在腳上的物品1完成。此時,包含在編織基底編織物部2的編織紗線和編織追加編織物部3的編織紗線在內的熱熔接線熔化,追加編織物部3被固定在基底編織物部2。其結果,成為基底編織物部2和追加編織物部3重疊的二層狀態(tài)被維持了的穿在腳上的物品1。在此,為了二層狀態(tài)的維持,既可以在基底編織物部2和追加編織物部3之間涂覆粘接劑,也可以在熱處理后的穿在腳上的物品1上進行縫制。
《效果》
以上說明的穿在腳上的物品1,其腳尖部分由追加編織物部3局部地加強。將要求強度的腳尖局部地加強了的穿在腳上的物品1具備薄而輕、柔軟這樣的編織產品的優(yōu)點,在穿著感覺上優(yōu)異。
<實施方式2>
在實施方式1中,從與穿在腳上的物品1(基底編織物部2)的腳尖相當的位置開始穿在腳上的物品1的編織。與此相對,也可以從與圖1所示的穿在腳上的物品1(基底編織物部2)的腳后跟相當的位置開始穿在腳上的物品1的編織,在腳后跟的位置形成追加編織物部。在該情況下,編織基底編織物部2的腳后跟側的部分,并且編織與該腳后跟側的部分接合的袋狀的追加編織物部3,將基底編織物部2的鞋口5的邊緣部中的腳后跟側邊緣部和追加編織物部3的開口邊緣部的一部分接合即可。接合的方法,能與實施方式1同樣地進行。
<其他>
具備局部地加強基底編織物部的追加編織物部的穿在腳上的物品,也可以是襪子。例如,作為這樣的襪子,可以舉出只到穿用者的踝附近為止的短襪。
符號的說明
1:穿在腳上的物品
2:基底編織物部
20:鞋底罩
21:腳背罩
3:追加編織物部
5: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