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登山杖,尤其是涉及一種帶有折疊座椅功能的登山杖。
背景技術:
現有的登山杖,主要功能為輔助登山者支撐身體力量、保持身體平衡,減少登山者運動負擔,增強登山活動的安全性,是登山者在登山時普遍使用的一種輔助設備。
然而,當登山者登山過程中感到疲勞、不適,需要坐下休息時,只能直接坐到野外環(huán)境或者自行攜帶其它座椅。攜帶其它座椅會增加登山者在登山時的負擔,且攜帶不方便;直接坐到巖石、土地、草地等野外環(huán)境,既不衛(wèi)生也不安全,如遇雨雪氣候,更無法坐下休息。因此,現有的登山杖無法滿足登山者登山過程中坐下休息的功能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帶有折疊椅功能的登山杖,不僅可以輔助登山者的登山過程,而且還可以在登山者感到疲勞、不適時有舒適的座椅休息,同時輕便便攜。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登山杖由桿體和折疊椅兩部分組成,桿體穿過折疊椅上層坐面的一個角上的圓形穿孔,固定于折疊椅下層與該角對應的一個支撐腿,其中,桿體頂部設有手柄及手帶,折疊椅四個支撐腿的下部設有防滑墊。
優(yōu)選地,上述方案中,桿體分為上下兩段,兩段之間通過鎖扣裝置鎖緊或松開,桿體上段可以收至桿體下段內的容腔中。
優(yōu)選地,桿體下段上設有一條自粘式捆扎帶,在折疊椅折疊狀態(tài)時,可以纏繞捆扎桿體與折疊椅。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登山者使用本發(fā)明的登山杖,既提供了輔助支撐作用,同時在感到疲勞、不適時可以展開登山杖上的折疊椅坐下休息;同時,本發(fā)明攜帶方便,普通登山杖與折疊椅結合于一體,便于登山者的使用、隨身攜帶與存放。
附圖說明
圖1為根據本發(fā)明的登山杖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根據本發(fā)明的登山杖登山狀態(tài)平面示意圖。
圖3為根據本發(fā)明的登山杖收縮狀態(tài)平明示意圖。
主要附圖標記說明。
1:手柄。
2:桿體上段。
3:鎖扣裝置。
4:自粘式捆扎帶。
5:桿體下段。
6:折疊椅。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1、圖2、圖3所示,根據本發(fā)明具體實施方式的一種實施例為:一種登山杖,包括:手柄1、桿體上段2、鎖扣裝置3、自粘式捆扎帶4、桿體下段5以及折疊椅6,其中桿體下段5穿過折疊椅6的一個角上的圓形穿孔并固定在折疊椅對應的支撐腿上,桿體上段2可以收至桿體下段5內的容腔中,并通過鎖扣裝置3進行固定,手柄1并不收縮至桿體下段5內的容腔中,桿體下段5上設有自粘式捆扎帶4,在折疊椅折疊狀態(tài)時,可以纏繞捆扎折疊椅與桿體下段5進行固定。
如圖1,根據上述結構,登山者在坐下休息時,解開自粘式捆扎帶4,展開折疊椅,坐在折疊椅6上進行休息。
如圖2,根據上述結構,登山者在使用登山杖登山時,使用鎖扣裝置3固定抽出的桿體上段2與桿體下段5,同時將折疊椅收起,使用自粘式捆扎帶4纏繞捆扎折疊椅與桿體下段5。
如圖3,根據上述結構,登山者在不使用本發(fā)明的登山杖時,松開鎖扣裝置3,將桿體上段2收至桿體下段5內的容腔中,再鎖定鎖扣裝置3固定,同時將折疊椅收起,使用自粘式捆扎帶4纏繞捆扎折疊椅與桿體下段5,方便攜帶與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