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二次一體成型的氣墊體制造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二次一體成型的氣墊體制造方法,尤指一種以二次成型的方法成型出內(nèi)部包覆有彈性物的一體式氣墊體制造方法。
圖1所示為目前市面上相當風行的氣墊鞋所使用的氣墊體10,該氣墊體10是以一中空的外層PU包覆層20包覆注塑成型的彈性物30,使氣墊體10可藉由彈性物30具有相當?shù)膹椥裕萌胗谛w內(nèi)增加鞋體的彈性。
現(xiàn)有制造氣墊體10的方式可分為二種,請參閱圖2,第一種制造方法是將外層PU包覆層10,在制造時即分別注塑成型一上蓋及底蓋,并于上蓋內(nèi)置入彈性物30,最后將上蓋及底蓋的接合處以高頻粘合,使PU包覆層10的內(nèi)部包覆有彈性物30而成為一氣墊體10,但因該種氣墊體在粘合處具有一粘合線,因此,當使用者長期使用時,可能導致上蓋及底蓋自粘合線剝落,使彈性物移動位置,如此,在跑跳的運動中都會造成對人體的運動傷害,反而失去氣墊鞋的功能,產(chǎn)品的安全性及穩(wěn)定性均受到使用者相當大的質(zhì)疑。
爾后,即有針對上述的缺陷研發(fā)出一種可一體成型的氣墊體制造方法,請參閱圖3。它是將已一體成型的彈性物40插置于一可作X軸及Y軸的軸向線性移動的移動裝置50桿架501中,并同時以注塑成型機60的出料口601出料導出一筒狀PU包覆層70,此時,該彈性物40即可利用移動裝置50移動至PU包覆層70下方,使出料口601繼續(xù)出料時,該彈性物40可被包覆于PU包覆層70中,請參閱圖4,當PU包覆層70出料至適當時間后,一模具80的上模801及下模802即由該PU包覆層70的外側(cè)予以合模,此時,該移動裝置50即依序作Y軸及X軸的軸向線性移動,使桿架501與彈性物40脫離,并自模具中退出回復至原始位置,而該PU包覆層70的頂端則可以一電熱片90切斷,請參閱圖5,當PU包覆層70的頂端被切斷后,該模具80即移動至注塑成型機60的氣咀602下方,并利用吹氣或抽氣的方式使內(nèi)部的PU包覆層70貼附于模具的模穴中而成型,以成為一內(nèi)部包覆有彈性物的一體式氣墊體。此法可達到一體成型氣墊體的目的,但因該種模具于壓合PU包覆層后,必須再將模具移動至氣咀下方,利用吹氣或抽氣的方式才能使PU包覆層貼附于模穴中成型,因而增加了加工程序及成本,實際上并不理想。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決上述的制造工序多、成本高的問題進而提供一種二次一體成型的氣墊體制造方法。
本發(fā)明的目的由以下技術(shù)方案來達到一種二次一體成型的氣墊體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下列的步驟1、固定彈性物;2、成型PU包覆層;3、將彈性物置入PU包覆層內(nèi);4、合模成型;5、切斷;6、移動裝置歸位;7、開模;8、修整。
本發(fā)明的目的還可以由下述技術(shù)措施來進一步實施前述的制造方法,氣囊上方的PU包覆層可用一電熱片切斷。
前述的制造方法,移動裝置的桿架于合模成型時被緊密夾合于模具中,使氣囊成為一密閉氣囊。
本發(fā)明所能達到的效益如后1、由于PU包覆層是在彈性物置入后,才予以合模成型,因此,已一次成型的彈性物在置入PU包覆層內(nèi)作二次成型后,即可一體成型出內(nèi)部包覆有彈性物的氣墊體,藉以減少制造氣墊體所須的加工工序及成本。
2、由于本發(fā)明于模具合模時,即利用PU包覆層所形成的氣囊中的空氣撐開氣囊而向外貼附于模穴中成型,而成為一體式的氣墊體,因此,不必象現(xiàn)有技術(shù)那樣必須再以吹氣或抽氣的方式才能使PU包覆層貼附于模穴中成型,因而可減少制造時的加工工序及成本。
現(xiàn)以一較佳實施例并結(jié)合說明書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于后圖1為現(xiàn)有鞋體氣墊體的示意圖;圖2為現(xiàn)有氣墊體的第一種制造流程圖;圖3為現(xiàn)有第二種成型氣墊體的動作示意圖(一);圖4為現(xiàn)有第二種成型氣墊體的動作示意圖(二);圖5為現(xiàn)有第二種成型氣墊體的動作示意圖(三);
圖6為本發(fā)明氣墊體制法的流程圖;圖7為本發(fā)明第一及第二步驟的動作示意圖;圖8為本發(fā)明第三步驟的動作示意圖;圖9為本發(fā)明第四步驟的動作示意圖;圖10為本發(fā)明第四步驟的剖面示意圖(一);圖11為本發(fā)明第四步驟的剖面示意圖(二);圖12為本發(fā)明第五步驟的剖面示意圖;圖13為本發(fā)明第六步驟的剖面示意圖;圖14為本發(fā)明氣墊體的立體圖。
圖號說明現(xiàn)有技術(shù)10……氣墊體20……PU包覆層30……彈性物40……彈性物50……移動裝置 501……桿架60……注塑成型機601……出料口 602……氣咀70……PU包覆層80……模具 801……上模 802……下模90……電熱片本發(fā)明部分1……彈性物2……移動裝置 21……桿架3……支撐桿4……注塑成型機 41……出料口5……PU包覆層 51……氣囊 52……氣墊體6……模具 61……上模 62……下模7……電熱片實施例參閱圖6、7,將一支撐桿3端分別插置于已一次成型的彈性物1及一移動裝置2的桿架21中,因該移動裝置2可作X軸及Y軸的軸向線性移動,因此,即可帶動彈性物1作X軸及Y軸的軸向線性移動,此時,注塑成型機4的出料口41則出料并導出筒狀的PU包覆層5。參閱圖8,當注塑成型機4的出料41導出筒狀的PU包覆層5時,該移動裝置2即帶動彈性物1依序作X軸及Y軸的軸向線性移動,使彈性物1置于出料口41下方,參閱圖9,在PU包覆層5繼續(xù)出料至適當時間后,由于該彈性物1是固定于出料口41下方,因此,PU包覆層5即將彈性物1包覆于其筒狀中空區(qū)域內(nèi),并將一模具6的上、下模61、62移動至PU包覆層5外側(cè)處予以合模,使PU包覆層5壓合于模具6中,參閱圖10、11,當模具6初合模壓合該PU包覆層5時,此PU包覆層5的周端即被壓合,以成為一氣囊51,而該插置彈性物1的桿架21則亦被緊密夾合于模具6中,使氣囊51內(nèi)部成為一密閉空間,當模具6繼續(xù)壓合該氣囊51時,氣囊51內(nèi)部的空氣受到空間變小的壓縮,即向外迫張,迫使氣囊向外撐開并貼附于上、下模61、62內(nèi)的模穴中成型,參閱圖12,當氣囊51貼附于上、下模61、62中成型后,電熱片7即伸出并切斷PU包覆層5,使PU包覆層5與吹出口41脫離。參閱圖13,當已成型氣囊51的PU包覆層5頂端被切斷后,移動裝置2則依序作Y軸及X軸的軸向線性移動而回復至原始的位置,此時,由于該彈性物1是包覆于氣囊所形成的空間中,且插置于彈性物1中的支撐桿3于氣囊成型時亦被包覆限位,因此,該支撐桿3即可與桿架21脫離,使移動裝置2順利回復至原始位置,參閱圖14,當氣囊51成型完畢并將上、下模61、62打開時,該包覆有彈性物1的氣囊51即自動掉落,此時,再將插置于彈性物1上的支撐桿3取出,并以高頻粘合該支撐桿3取出后所形成的孔洞及修整氣囊51的周緣,即可二次成型出一體式的完整氣墊體52。
由于本發(fā)明是在PU包覆層初步成型為筒狀時,將一彈性物置于出料的出料口下方,使出料口繼續(xù)出料時可將該彈性物包覆于PU包覆層內(nèi),并以一模具將該PU包覆層壓合成一氣囊,當該模具繼續(xù)壓合氣囊時,該氣囊內(nèi)部空氣受到空間變小的壓縮即向外迫張,迫使氣囊向外撐開并貼附于模具的模穴上成型,得以二次成型出內(nèi)部包覆有彈性物的一體式氣墊體,達到減少制造氣體所需的加工程序及成本的目的。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二次一體成型的氣墊體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下列的步驟固定彈性物將一支撐桿的二端分別插置于已一次成型的彈性物及可作X軸及Y軸軸向線性移動的移動裝置桿架中;成型PU包覆層由注塑成型機的出料口出料并導出筒狀的PU包覆層;將彈性物置入PU包覆層內(nèi)彈性物由移動裝置帶動依序作X軸及Y軸的軸向線性移動,使彈性物置于出料口下方;合模成型在PU包覆層出料至適當時間后,該彈性物即位于PU包覆層的筒狀中空區(qū)域內(nèi),并以一模具移動至PU包覆層外側(cè)夾住該PU包覆層,而將PU包覆層壓合成一氣囊,當模具繼續(xù)合模時,氣囊內(nèi)部空氣受到空間變小的壓縮,即向外迫張,迫使氣囊向外撐開而貼附于模具內(nèi)所開設的模穴中成型;切斷將氣囊上方的PU包覆層切斷;移動裝置歸位移動裝置依序作Y軸及X軸的軸向線性移動歸位,插置于彈性物中的支撐桿被氣囊所包覆限位,支撐桿與桿架脫離,使移動裝置回復至原始位置;開模將模具打開,使包覆有彈性物的氣囊自動掉落;修整將彈性物中支撐桿取出,且以高頻粘合該支撐桿取出后所形成的孔洞并修整氣囊的周緣,以二次成型出一體式的完整氣墊體。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一體成型的氣墊體制造方法,其特征是氣囊上方的PU包覆層可用一電熱片切斷。
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一體成型的氣墊體制造方法,其特征是移動裝置的桿架于合模成型時被緊密夾合于模具中,使該氣囊成為一密閉氣囊。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二次一體成型的氣墊體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下列的步驟1.固定彈性物;2.成型PU包覆層;3.將彈性物置入PU包覆層內(nèi);4.合模成型;5.切斷;6.移動裝置歸位;7.開模;8.修整。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制造過程中工序少,進而減少了生產(chǎn)成本。
文檔編號A43B13/20GK1238156SQ9810205
公開日1999年12月15日 申請日期1998年6月5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1998年6月5日
發(fā)明者蔡雙珠 申請人:蔡雙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