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折自動折傘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傘,特別是一種多折自動折傘。
美國專5,626,161號專利公開了一種多折自動傘。其傘骨總成及主桿僅能作三折傘用。如欲其制作成四折傘以進一步縮小其收折后體積時,四折傘冗長拉索盤纏繞卷將使原分別處于主桿中管及下巢上的上、下滾輪難以承擔。此外,其控制傘開收的控制機構較為復雜。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的多折自動折傘。
本發(fā)明由主桿、傘骨總成、開傘彈簧、收傘彈簧、控制機構及傘布組成,主桿由復數(shù)節(jié)相互伸縮套合的管件及上巢組成;傘骨總成由頂骨、下支骨、內連接骨、尾骨及下巢組成,頂骨里端與主桿的上巢樞接,頂骨外端樞接于下支骨中部,下支骨的里端與下巢樞接,下支骨的外端與尾骨的近里端樞接,尾骨的里端與內連接骨外端樞接,內連接骨的里端與頂骨近外端樞接,下巢滑合于主桿上;傘布系固在傘骨總成表面;開傘彈簧設置于主桿內;收傘彈簧設于傘骨總成上;控制機構由按鈕及拉索組成;按鈕彈性嵌設于安裝在主桿底部把手的鈕孔內,拉索于上管上部及下巢之間來回纏繞并令其兩端分別固定在下巢及拉桿上。
其中主桿由把手、下管、第一中管、第二中管、上管、上巢及中心套管組組成,把手連接于下管的下部,第一中管滑合于下管外周,第二中管滑合于第一中管外周,上管滑合于第二中管外周,上巢設于上管頂端,中心套管組包括相互伸縮套合的上套管、中套管及下套管,上套管上部緊接上管的上端;傘骨總成由頂骨、下支骨、下巢、內連接骨、中間骨、內彈性骨、外彈性骨、外連接骨、偶合件及尾骨組成,頂骨里端與主桿的上巢樞接,頂骨外端樞接于下支骨中部,下支骨里端與滑合于主桿上管上的下巢樞接,下支骨的外端與中間骨的近里端樞接,中間骨的里端與內連接骨外端樞接,內連接骨的里端與頂骨近外端樞接,尾骨里端與外彈性骨外端樞接,外彈性骨的里端與中間骨近外端樞接,內彈性骨側置于中間骨一側并連設于外連接骨里端與下支骨近外端之間,外連接骨置于外彈性骨一側并藉偶合件與其偶合連接,外連接骨近里端與中間骨外端樞接,外連接骨外端與尾骨近里端樞接;開傘彈簧下端抵設于下管的凸部上,其上端抵設于上管上端塞塊底部,開傘彈簧套設于中心套管組外;收傘彈簧設于傘骨總成上;控制機構由按鈕、上鎖栓、下鎖栓、拉桿、拉索及防誤安全件組成;拉桿底端設有與下管下端凸部相對應并卡扣于其上的扣頭;按鈕彈性嵌設于把手的鈕孔內,上鎖栓連設于按鈕上,并與把手之間設有復位彈簧;下鎖栓連設于藉助彈簧彈性設置于把手內的防誤安全件上,并位于拉桿底端扣頭的下方,拉索于上管上部及下巢之間來回纏繞并令其兩端分別固定在下巢及拉桿上。
下管的上端為呈六角形橫截面的擴大部;第一中管具有與下管上端擴大部相套合的凹六角形橫截面,其上端為呈三瓣形橫截面的擴大部,其下端漸縮呈與下管相套合的圓形橫截面;第二中管具有與第一中管擴大部相套合的三瓣形橫截面,其上端具有呈圓形橫截面的擴大部,其下端內縮呈與第一中管相套合的六角形橫截面;上管具有與第二中管上端擴大部相套合的圓形橫截面,其下端內縮呈與第二中管相套合的三瓣形橫截面,并令上管、第二中管、第一中管及下管依次套合。
偶合件兩端分別經樞銷與外連接骨及外彈性骨中間樞接,其中部設有收傘時抵在外彈性骨上的中間座部。
偶合件為構成環(huán)孔端的U形環(huán)件,偶合件一端經樞銷與外連接骨中間樞接,并以其環(huán)孔端滑動拉系住外彈性骨的中間。
收傘彈簧的內端鉤設于內連接骨的近里端,其外端鉤設于下支骨的近外端。
控制機構的按鈕端面與把手鈕孔相對應,其另一端設有環(huán)部,并自端面至環(huán)部位于主桿一側外周延設一對補強翼,按鈕的環(huán)部滑合于把手內壁的導槽中;上鎖栓內側設有斜栓,并連設于環(huán)部,復位彈簧設在其與把手內壁導槽之間。
拉索以其內索端固定于拉桿頂端,并依次向上繞經安裝在上管上部的導輪、向下繞經安裝在下巢上的下導輪、向上繞經安裝在上管頂端的上導輪后再向下,令其外索端固定于下巢上。
上導輪以上導輪銷轉動安裝在主桿上管頂端外周面上;導輪以導輪銷轉動安裝在上管上端的塞塊上;下導輪以下導輪銷轉動安裝在下巢上;上導輪銷軸線平行于下導輪銷軸線,并垂直于導輪銷軸線。
上導輪直徑與主桿上管直徑相對應,以上導輪銷轉動安裝在主桿上管頂端,并令上導輪銷軸線與主桿軸線垂直相交;導輪以導輪銷轉動安裝在上管上端的塞塊上;下導輪以下導輪銷轉動安裝在下巢上;上導輪銷軸線平行于導輪銷軸線,并垂直于下導輪銷軸線。
上導輪成對設置,其以上導輪銷轉動安裝在上管上端塞塊上端兩側;導輪以導輪銷轉動安裝在上管上端的塞塊上,并位于上導輪下方;下導輪以下導輪銷轉動安裝在下巢上;上導輪銷軸線平行于導輪銷軸線,并垂直于下導輪銷軸線。
由于本發(fā)明由主桿、傘骨總成、開傘彈簧、收傘彈簧、控制機構及傘布組成,頂骨里端與主桿的上巢樞接,頂骨外端樞接于下支骨中部,下支骨的里端與下巢樞接,下支骨的外端與尾骨的近里端樞接,尾骨的里端與內連接骨外端樞接,內連接骨的里端與頂骨近外端樞接,下巢滑合于主桿上;傘布系固在傘骨總成表面;開傘彈簧設置于主桿內;收傘彈簧設于傘骨總成上;控制機構由按鈕及拉索組成;按鈕彈性嵌設于安裝在主桿底部把手的鈕孔內,拉索于上管上部及下巢之間來回纏繞并令其兩端分別固定在下巢及拉桿上。不僅結構簡單、重量輕,而且可構成四折以上的折傘,體積小,從而達到本發(fā)明的目的。
圖1、為本發(fā)明收合狀態(tài)結構示意圖(主桿未縮合)。
圖2、為圖1中A部局部放大圖。
圖3、為圖2中B部局部放大圖。
圖4、為本發(fā)明打開狀態(tài)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中C部局部放大圖。
圖6、為圖4中D部局部放大圖。
圖7、為本發(fā)明收合狀態(tài)結構示意剖面圖(上導輪銷軸線平行于下導輪銷軸線,并垂直于導輪銷軸線)。
圖8、為本發(fā)明收合狀態(tài)結構示意剖面圖(按下按鈕時)。
圖9、為圖1中A部局部放大圖(偶合件為U形環(huán)件)。
圖10、為圖9中E部局部放大圖。
圖11、為本發(fā)明打開狀態(tài)結構示意圖(偶合件為U形環(huán)件)。
圖12、為圖11中F部局部放大圖。
圖13、為本發(fā)明主桿結構示意正視圖。
圖14、為本發(fā)明主桿結構示意立體圖。
圖15、為圖13中G-G剖面圖。
圖16、為圖13中H-H剖面圖。
圖17、為圖13中I-I面圖。
圖18、為圖13中J-J剖面圖。
圖19、為圖13中K-K剖面圖。
圖20、為圖13中L-L剖面圖。
圖21、為圖13中M-M剖面圖。
圖22、為圖7中N-N剖面圖。
圖23、為本發(fā)明收合狀態(tài)結構示意剖面圖(上導輪銷軸線平行于導輪銷軸線,并垂直于下導輪銷軸線。)。
圖24、為本發(fā)明收合狀態(tài)結構示意剖面圖(上導輪成對設置、上導輪銷軸線平行于導輪銷軸線,并垂直于下導輪銷軸線。)。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詳細闡述。
如圖1、圖2、圖4、圖7、圖8、圖9、圖11、圖23、圖24所示,本發(fā)明由主桿1、傘骨總成2、開傘彈簧3、復數(shù)個收傘彈簧4、控制機構5及傘布6組成。
如圖4、圖13所示,主桿1由把手11、下管12、第一中管13、第二中管14、上管15、上巢16及中心套管組17組成。
如圖7、圖8、圖23、圖24所示,把手11上設有鈕孔111,其內壁設有導槽112。如圖15、圖16、圖17、圖18、圖19、圖20、圖21、圖22所示,下管12呈圓形橫截面,其上端121為呈六角形橫截面的擴大部,其下端設有凸部122。第一中管13具有與下管12為呈六角形橫截面擴大部的上端121相套合的凹六角形橫截面,其上端131為呈三瓣形橫截面的擴大部,其下端132漸縮呈與下管12相套合的圓形橫截面。第二中管14具有與第一中管13為呈三瓣形橫截面擴大部的上端131相套合的三瓣形橫截面,其上端141具有呈圓形橫截面的擴大部,其下端142內縮呈與第一中管13相套合的六角形橫截面。上管15具有與第二中管14為呈圓形橫截面的擴大部上端141相套合的圓形橫截面,其上端設有塞塊151,其下端152內縮呈與第二中管14相套合的三瓣形橫截面。
如圖4所示,中心套管組17包括相互伸縮套合的上套管171、中套管172及下套管173。
如圖7、圖13所示,把手11連接于下管12的下端,第一中管13以其下端132滑合于下管14外周,第二中管14以其下端142滑合于第一中管13外周,上管15以其下端152滑合于第二中管14外周,上巢16設于上管15上端塞塊151的頂端,上套管171上部1711緊接上管15的上端。
如圖2、圖4、圖9、圖11所示,傘骨總成2由頂骨21、下支骨22、下巢23、內連接骨24、中間骨25、內彈性骨26、外彈性骨27、外連接骨28、偶合件29及尾骨20組成。如圖7所示,下巢23下端向下延設延伸管231,并在延伸管231上設有切槽232。如圖3、圖5所示,偶合件29呈折形,其兩端設有樞孔291、292,其中部設有中間座部293。亦可如圖10、圖12所示,偶合件29A為構成環(huán)孔端的U形環(huán)件,其兩端分別設有樞孔291A及構成環(huán)孔292A。
如圖2、圖4、圖9、圖11所示,下巢23滑合于主桿1上管15上。頂骨21里端與主桿1的上巢16樞接。頂骨21外端樞接于下支骨22中部。下支骨22里端與下巢23樞接。下支骨22的外端與中間骨25的近里端樞接。中間骨25的里端與內連接骨24外端樞接。內連接骨24的里端與頂骨21近外端樞接。尾骨20里端與外彈性骨27外端樞接。外彈性骨27的里端與中間骨25近外端樞接。內彈性骨26側置于中間骨25一側并連設于外連接骨28里端與下支骨22近外端之間。外連接骨28置于外彈性骨27一側,其近里端與中間骨25外端樞接。外連接骨28外端與尾骨20近里端樞接。如圖3、圖5所示,偶合件29兩端分別藉助穿設在其樞孔291、292內的樞銷與外連接骨28及外彈性骨27中間樞接,收傘時,以其中部的中間座部抵在外彈性骨上。外彈性骨27亦可自其中間分開并設有鉤系在樞銷上的兩個鉤環(huán)。如圖10、圖12所示,偶合件29A藉助穿設在一端樞孔291A內的樞銷與外連接骨28中間樞接,并以其環(huán)孔292A端滑動拉系住外彈性骨27的中間。從而防止開收傘過程中外彈性骨27與外連接骨28之間相互扭結、偏轉及反轉,以確保傘骨開收順暢。
如圖7、圖8、圖23、圖24所示,開傘彈簧3下端31抵設于下管12的凸部122上,其上端32抵設于上管15上端塞塊151底部,并套設于中心套管組17外。
如圖6所示,收傘彈簧4置于內連接骨24及下支骨22之間,并以其兩端41、42分別鉤設于內連接骨24的近里端及下支骨22的近外端。
如圖7、圖8、圖23、圖24所示,控制機構5由按鈕51、上鎖栓52、下鎖栓53、拉桿54、防誤安全件55、上導輪56、導輪57、下導輪58及拉索59組成。按鈕51端面511與把手11上的鈕孔111相對應,其另一端設有環(huán)部512,并自端面511至環(huán)部512位于主桿1的下管12一側外周延設一對補強翼513。環(huán)部512設有中孔514。上鎖栓52內側設有斜栓521。拉桿54底端設有藉助彈性凸板50的偏動而卡扣于下管12下端凸部122上的扣頭541。
按鈕51彈性嵌設于把手11的鈕孔111內,并令其環(huán)部512滑合于把手11內壁的導槽112中,上鎖栓52連設于按鈕51環(huán)部512位于主桿1的下管12的另一側上,其與把手11內壁導槽112之間設有復位彈簧522。下鎖栓53連設于藉助彈簧531彈性置于把手11內的防誤安全件55上,并位于拉桿54底端扣頭541的下方,其在動作時推動拉桿54底端的扣頭541。如圖7所示,上導輪56以上導輪銷561轉動安裝在上管15頂端外周面上。導輪57以導輪銷571轉動安裝在上管15上端的塞塊151上。下導輪58以下導輪銷581轉動安裝在下巢23上。上導輪銷561的軸線平行于下導輪銷581的軸線,并垂直于導輪銷571軸線。亦可如圖23所示,上導輪56A的直徑與主桿1上管15直徑相對應,以上導輪銷561A轉動安裝在主桿1上管15頂端,并令上導輪銷561A軸線與主桿1軸線垂直相交。導輪57以導輪銷571轉動安裝在上管15上端的塞塊151上。下導輪58以下導輪銷581轉動安裝在下巢23上。上導輪銷561A的軸線平行于導輪銷571的軸線,并垂直于下導輪銷581的軸線。亦可如圖24所示,上導輪56B成對設置,其以上導輪銷561B轉動安裝在上管15上端塞塊151上端兩側。導輪57以導輪銷571轉動安裝在上管15上端的塞塊151上,并位于上導輪56B的下方。下導輪58以下導輪銷581轉動安裝在下巢23上。上導輪銷561B的軸線平行于導輪銷571的軸線,并垂直于下導輪銷581的軸線。拉索59藉助偶合套593以其內索端591固定于拉桿54頂端542,并依次向上繞經安裝在上管15上部的導輪57、向下繞經安裝在下巢23上的下導輪58、向上繞經安裝在上管15頂端的上導輪56(56A或56B)后再向下,令其外索端592固定于下巢23上。
傘布6系固在傘骨總成2的頂骨21、內連接骨24、中間骨25、外彈性骨27及尾骨20的表面。
如圖8所示,開傘時,按壓按鈕51,解除鎖栓52對下巢23延伸管231上切槽232的鎖扣,開傘彈簧3的彈力使主桿1的第一中管13、第二中管14、上管15及其上下巢23相對下管12伸起,以將傘打開,并使收傘彈簧4受拉變形。
收傘時,按壓按鈕51,內推下鎖栓53,解除拉桿54底端扣頭541在下管12凸部122上的卡扣,且容許下巢23下移,藉助安裝在內連接骨24及下支骨22之間的收傘彈簧4的彈力收折頂骨21、下支骨22、下巢23、內連接骨24、中間骨25、內彈性骨26、外彈性骨27、外連接骨28及尾骨20,藉助偶合件29(29A)防止收傘過程中外彈性骨27與外連接骨28之間相互扭結、偏轉及反轉。并下降下巢23,壓縮開傘彈簧3,以相對下管12收合第一中管13、第二中管14、上管15及其上下巢23。
權利要求
1.一種多折自動折傘,它由主桿、傘骨總成、開傘彈簧、收傘彈簧、控制機構及傘布組成,主桿由復數(shù)節(jié)相互伸縮套合的管件及上巢組成;傘骨總成由頂骨、下支骨、內連接骨、尾骨及下巢組成,下巢滑合于主桿上,頂骨里端與主桿的上巢樞接,下支骨的里端與下巢樞接;傘布系固在傘骨總成表面;開傘彈簧設置于主桿內;收傘彈簧設于傘骨總成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頂骨外端樞接于下支骨中部,下支骨的外端與尾骨的近里端樞接,尾骨的里端與內連接骨外端樞接,內連接骨的里端與頂骨近外端樞接;控制機構由按鈕及拉索組成;按鈕彈性嵌設于安裝在主桿底部把手的鈕孔內,拉索于上管上部及下巢之間來回纏繞并令其兩端分別固定在下巢及拉桿上。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折自動折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桿由把手、下管、第一中管、第二中管、上管、上巢及中心套管組組成,把手連接于下管的下部,第一中管滑合于下管外周,第二中管滑合于第一中管外周,上管滑合于第二中管外周,上巢設于上管頂端,中心套管組包括相互伸縮套合的上套管、中套管及下套管,上套管上部緊接上管的上端;傘骨總成由頂骨、下支骨、下巢、內連接骨、中間骨、內彈性骨、外彈性骨、外連接骨、偶合件及尾骨組成,頂骨里端與主桿的上巢樞接,頂骨外端樞接于下支骨中部,下支骨里端與滑合于主桿上管上的下巢樞接,下支骨的外端與中間骨的近里端樞接,中間骨的里端與內連接骨外端樞接,內連接骨的里端與頂骨近外端樞接,尾骨里端與外彈性骨外端樞接,外彈性骨的里端與中間骨近外端樞接,內彈性骨側置于中間骨一側并連設于外連接骨里端與下支骨近外端之間,外連接骨置于外彈性骨一側并藉偶合件與其偶合連接,外連接骨近里端與中間骨外端樞接,外連接骨外端與尾骨近里端樞接;開傘彈簧下端抵設于下管的凸部上,其上端抵設于上管上端塞塊底部,開傘彈簧套設于中心套管組外;收傘彈簧設于傘骨總成上;控制機構由按鈕、上鎖栓、下鎖栓、拉桿、拉索及防誤安全件組成;拉桿底端設有與下管下端凸部相對應并卡扣于其上的扣頭;按鈕彈性嵌設于把手的鈕孔內,上鎖栓連設于按鈕上,并與把手之間設有復位彈簧;下鎖栓連設于藉助彈簧彈性設置于把手內的防誤安全件上,并位于拉桿底端扣頭的下方,拉索于上管上部及下巢之間來回纏繞并令其兩端分別固定在下巢及拉桿上。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折自動折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管的上端為呈六角形橫截面的擴大部;第一中管具有與下管上端擴大部相套合的凹六角形橫截面,其上端為呈三瓣形橫截面的擴大部,其下端漸縮呈與下管相套合的圓形橫截面;第二中管具有與第一中管擴大部相套合的三瓣形橫截面,其上端具有呈圓形橫截面的擴大部,其下端內縮呈與第一中管相套合的六角形橫截面;上管具有與第二中管上端擴大部相套合的圓形橫截面,其下端內縮呈與第二中管相套合的三瓣形橫截面,并令上管、第二中管、第一中管及下管依次套合。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折自動折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偶合件兩端分別經樞銷與外連接骨及外彈性骨中間樞接,其中部設有收傘時抵在外彈性骨上的中間座部。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折自動折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偶合件為構成環(huán)孔端的U形環(huán)件,偶合件一端經樞銷與外連接骨中間樞接,并以其環(huán)孔端滑動拉系住外彈性骨的中間。
6.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折自動折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收傘彈簧的內端鉤設于內連接骨的近里端,其外端鉤設于下支骨的近外端。
7.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折自動折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機構的按鈕端面與把手鈕孔相對應,其另一端設有環(huán)部,并自端面至環(huán)部位于主桿一側外周延設一對補強翼,按鈕的環(huán)部滑合于把手內壁的導槽中;上鎖栓內側設有斜栓,并連設于環(huán)部,復位彈簧設在其與把手內壁導槽之間。
8.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折自動折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拉索以其內索端固定于拉桿頂端,并依次向上繞經安裝在上管上部的導輪、向下繞經安裝在下巢上的下導輪、向上繞經安裝在上管頂端的上導輪后再向下,令其外索端固定于下巢上。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多折自動折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導輪以上導輪銷轉動安裝在主桿上管頂端外周面上;導輪以導輪銷轉動安裝在上管上端的塞塊上;下導輪以下導輪銷轉動安裝在下巢上;上導輪銷軸線平行于下導輪銷軸線,并垂直于導輪銷軸線。
10.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多折自動折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導輪直徑與主桿上管直徑相對應,以上導輪銷轉動安裝在主桿上管頂端,并令上導輪銷軸線與主桿軸線垂直相交;導輪以導輪銷轉動安裝在上管上端的塞塊上;下導輪以下導輪銷轉動安裝在下巢上;上導輪銷軸線平行于導輪銷軸線,并垂直于下導輪銷軸線。
11.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多折自動折傘,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導輪成對設置,其以上導輪銷轉動安裝在上管上端塞塊上端兩側;導輪以導輪銷轉動安裝在上管上端的塞塊上,并位于上導輪下方;下導輪以下導輪銷轉動安裝在下巢上;上導輪銷軸線平行于導輪銷軸線,并垂直于下導輪銷軸線。
全文摘要
一種多折自動折傘。為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的多折自動折傘,提出本發(fā)明,它由主桿、傘骨總成、開傘彈簧、收傘彈簧、控制機構及傘布組成,頂骨外端樞接于下支骨中部,下支骨的外端與尾骨的近里端樞接,尾骨的里端與內連接骨外端樞接,內連接骨的里端與頂骨近外端樞接;控制機構由按鈕及拉索組成;按鈕彈性嵌設于安裝在主桿底部把手的鈕孔內,拉索于上管上部及下巢之間來回纏繞并令其兩端分別固定在下巢及拉桿上。
文檔編號A45B25/16GK1236585SQ98102169
公開日1999年12月1日 申請日期1998年5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1998年5月21日
發(fā)明者林俊光, 張榮仁 申請人:福太洋傘工廠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