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楦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制鞋用的模具,特別涉及一種鞋楦。
【背景技術】
[0002]在鞋類的設計、制作與生產(chǎn)中,都離不開鞋楦。鞋楦是鞋子的母體,它不僅決定著鞋子的長短肥瘦和造型,而且還決定著鞋子穿著是否合腳舒適,以及是否能起到安全防護作用或者有利于腳部的運動。
[0003]然而現(xiàn)有的鞋楦在結(jié)構(gòu)設計上還不夠合理,如通過現(xiàn)有鞋楦制出的鞋在行走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鞋底傾斜、外側(cè)磨損嚴重、鞋面中部出現(xiàn)橫向褶皺、腳趾關節(jié)部起繭等問題,使鞋的壽命縮短,外觀變差。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4]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鞋楦,以解決現(xiàn)有鞋楦不能解決行走過程中鞋底傾斜、鞋面中部出現(xiàn)橫向褶皺、腳趾關節(jié)不起繭的問題。
[0005]本實用新型鞋楦,鞋楦的底面包括與腳前掌對應的前底部、與腳心對應的中底部、以及與腳后掌對應的后底部,所述前底掌上具有與大腳趾對應的第一支撐部、與小腳趾根后3cm寬范圍內(nèi)對應的第二支撐部、以及與大腳趾根后3cm范圍內(nèi)對應的第三支撐部,所述第一支撐部、第二支撐部和第三支撐部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前底部的中軸線和后底部的中軸線位于同一與鞋楦底面垂直的平面上。
[0006]進一步,所述第二支撐部的支撐中心A與所述后底部的支撐中心B之間的距離為H1,所述第三支撐部的支撐中心C與所述后底部的支撐中心B之間的距離為H2,H2-H1 =1.5cm0
[0007]進一步,所述前底部沿其中軸線方向的長度為5?7cm。
[0008]進一步,所述前底部和后底部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前底部的中軸線和后底部的中軸線位于同一直線上。
[0009]進一步,所述前底部與水平面平行,所述中底部與水平面的夾角為30°?60°,所述后底部與水平面的夾角為20°?40°,且前底部和中底部的交接處圓滑過渡,所述后底部和中底部的交接處圓滑過渡。
[0010]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鞋楦,由于鞋楦底面上的第一支撐部、第二支撐部和第三支撐部在同一平面上,同時前底部和后底部的中軸線位于垂直于鞋楦底面的同一平面上,能使得人在行走時,人體重心始終位于鞋楦底面中軸線對應的鞋底中部,從而使鞋底中軸線兩側(cè)部位受力均勻,能避免鞋底出現(xiàn)傾斜磨損的問題;同時行走時鞋面與腳貼合好,腳不會在鞋內(nèi)前后滑動,從而能減輕鞋面的褶皺,避免鞋與腳趾關節(jié)部的摩擦起繭問題。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實施例一中鞋楦的底面結(jié)構(gòu)不意圖;
[0012]圖2為實施例二中鞋楦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3]下面結(jié)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0014]實施例一,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鞋楦,鞋楦的底面包括與腳前掌對應的前底部1、與腳心對應的中底部2、以及與腳后掌對應的后底部3,所述前底掌上具有與大腳趾對應的第一支撐部4、與小腳趾根后3cm寬范圍內(nèi)對應的第二支撐部5、以及與大腳趾根后3cm范圍內(nèi)對應的第三支撐部6,所述第一支撐部4、第二支撐部5和第三支撐部6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前底部的中軸線7和后底部的中軸線8位于同一與鞋楦底面垂直的平面上;所述前底部I沿其中軸線方向的長度為5?7cm。
[0015]本實施例鞋楦,由于鞋楦底面上的第一支撐部、第二支撐部和第三支撐部在同一平面上,同時前底部和后底部的中軸線位于垂直于鞋楦底面的同一平面上,能使得人在行走時,人體重心始終位于鞋楦底面中軸線對應的鞋底中部,從而使鞋底中軸線兩側(cè)部位受力均勻,能避免鞋底出現(xiàn)傾斜磨損的問題;同時行走時鞋面與腳貼合好,從而能減輕鞋面的褶皺及腳趾關節(jié)部起繭的問題。
[0016]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撐部的支撐中心A與所述后底部的支撐中心B之間的距離為Hl,所述第三支撐部的支撐中心C與所述后底部的支撐中心B之間的距離為H2,H2-H1=1.5cm,各支撐中心的相對位置與腳部支撐人體的支撐中心相同,從而能更好的保證鞋整體受力平衡,不會發(fā)生傾斜,腳在鞋內(nèi)不會前后左右滑動,防腳趾關節(jié)部起繭效果更好。
[0017]本實施例中,所述前底部I和后底部3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前底部的中軸線7和后底部的中軸線8位于同一直線上,本結(jié)構(gòu)鞋楦適于制造平底鞋。
[0018]實施例二,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鞋楦,鞋楦的底面包括與腳前掌對應的前底部1、與腳心對應的中底部2、以及與腳后掌對應的后底部3,所述前底掌上具有與大腳趾對應的第一支撐部4、與小腳趾根后3cm寬范圍內(nèi)對應的第二支撐部5、以及與大腳趾根后3cm范圍內(nèi)對應的第三支撐部6,所述第一支撐部4、第二支撐部5和第三支撐部6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前底部的中軸線7和后底部的中軸線8位于同一與鞋楦底面垂直的平面上。
[0019]所述前底部I與水平面平行,所述中底部2與水平面的夾角Θ I為45°,當然在具體實施中還可根據(jù)具體要求使中底部與水平面的夾角為30°?60°范圍內(nèi)的其他值,所述后底部3與水平面的夾角Θ2為30°,當然在具體實施中還可根據(jù)具體要求使后底部與水平面的夾角為20°?40°范圍內(nèi)的其他值,且前底部和中底部的交接處圓滑過渡,所述后底部和中底部的交接處圓滑過渡。
[0020]本實施例鞋楦,由于鞋楦底面上的第一支撐部、第二支撐部和第三支撐部在同一平面上,同時前底部和后底部的中軸線位于垂直于鞋楦底面的同一平面上,能使得人在行走時,人體重心始終位于鞋楦底面中軸線對應的鞋底中部,從而使鞋底中軸線兩側(cè)部位受力均勻,能避免鞋底出現(xiàn)傾斜磨損的問題;同時行走時鞋面與腳貼合好,從而能減輕鞋面的褶皺及腳趾關節(jié)部起繭的問題。
[0021]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撐部的支撐中心A與所述后底部的支撐中心B之間的距離為Hl,所述第三支撐部的支撐中心C與所述后底部的支撐中心B之間的距離為H2,H2-H1=1.5cm,各支撐中心的相對位置與腳部支撐人體的支撐中心相同,從而能更好的保證鞋整體受力平衡,不會發(fā)生傾斜,腳在鞋內(nèi)不會前后左右滑動,防腳趾關節(jié)部起繭效果更好。
[0022]本實施例鞋楦適于制造高跟鞋、及男士內(nèi)增高鞋。
[0023]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主權項】
1.一種鞋楦,其特征在于:所述鞋楦的底面包括與腳前掌對應的前底部、與腳心對應的中底部、以及與腳后掌對應的后底部,所述前底掌上具有與大腳趾對應的第一支撐部、與小腳趾根后3cm寬范圍內(nèi)對應的第二支撐部、以及與大腳趾根后3cm范圍內(nèi)對應的第三支撐部,所述第一支撐部、第二支撐部和第三支撐部在同一平面上,所述前底部的中軸線和后底部的中軸線位于同一與鞋楦底面垂直的平面上。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鞋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撐部的支撐中心A與所述后底部的支撐中心B之間的距離為H1,所述第三支撐部的支撐中心C與所述后底部的支撐中心B之間的距離為H2,H2-H1 = 1.5cm。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鞋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底部沿其中軸線方向的長度為5 ?7cm0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鞋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底部和后底部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前底部的中軸線和后底部的中軸線位于同一直線上。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鞋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底部與水平面平行,所述中底部與水平面的夾角為30°?60°,所述后底部與水平面的夾角為20°?40°,且前底部和中底部的交接處圓滑過渡,所述后底部和中底部的交接處圓滑過渡。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鞋楦,鞋楦的底面包括與腳前掌對應的前底部、與腳心對應的中底部、以及與腳后掌對應的后底部,前底掌上具有與大腳趾對應的第一支撐部、與小腳趾根后3cm寬范圍內(nèi)對應的第二支撐部、以及與大腳趾根后3cm范圍內(nèi)對應的第三支撐部,第一支撐部、第二支撐部和第三支撐部在同一平面上,前底部和后底部的中軸線位于同一與鞋楦底面垂直的平面上。本實用新型由于鞋楦底面上的第一支撐部、第二支撐部和第三支撐部在同一平面上,同時前底部和后底部的中軸線位于垂直于鞋楦底面的同一平面上,能使得人在行走時,人體重心始終位于鞋楦底面中軸線對應的鞋底中部,從而使鞋底中軸線兩側(cè)部位受力均勻,能避免鞋底出現(xiàn)傾斜磨損的問題。
【IPC分類】A43D3/02
【公開號】CN204653973
【申請?zhí)枴緾N201520328945
【發(fā)明人】劉明華
【申請人】劉明華
【公開日】2015年9月23日
【申請日】2015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