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智能表的陶瓷表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表帶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便于拆卸維護、佩戴效果佳的智能表的陶瓷表帶組件。
【背景技術】
[0002]表帶,是對手表固定手腕有效部分的統(tǒng)稱,其材料各種各樣,既有皮革等軟材料,也有各種各樣的金屬材料,在選擇時因人而異。
[0003]由于人們會佩戴手表進行各種日?;顒?,如工作、運動、睡覺等,導致手表的表帶會進行各種角度的彎曲和磨損,尤其在靠近表盤區(qū)域,更加明顯。
[0004]為此,本實用新型的設計者有鑒于上述缺陷,通過潛心研究和設計,綜合長期多年從事相關產(chǎn)業(yè)的經(jīng)驗和成果,研究設計出一種智能表的陶瓷表帶組件,以克服上述缺陷。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智能表的陶瓷表帶組件,其結構簡單,拆卸便利,延長使用壽命,便于維護和更換。
[0006]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智能表的陶瓷表帶組件,包括對稱分布的兩條表帶,各表帶均包含氧化鋯陶瓷制成的頭粒、過渡粒、直粒和尾粒,其特征在于:
[0007]所述頭粒位于前端,過渡粒設置于頭粒和直粒之間,所述直粒為多個,且尾粒位于后端;
[0008]所述頭粒包含頭粒本體,所述頭粒本體的兩側為從前至后逐漸傾斜,所述過渡粒包含過渡粒本體,所述過渡粒本體的兩側為從前至后逐漸傾斜,所述直粒包含直粒本體,所述直粒本體的兩側為直線,所述尾粒包含尾粒本體,所述尾粒本體的兩側為直線。
[0009]其中:所述頭粒本體的后端中部向后延伸出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設有縱向貫通的第一貫孔,且所述頭粒本體的后端位于第一突出部的兩側向內(nèi)分別設有第一凹陷部。
[0010]其中:所述過渡粒本體的前端兩側設有伸入第一凹陷部的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設有縱向貫通的第二貫孔,過渡粒本體的前端中部設有容置所述第一突出部的第一凹部,所述過渡粒本體的后端中部向后延伸出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設有縱向貫通的第三貫孔,且所述過渡粒本體的后端位于第二突出部的兩側向內(nèi)分別設有第二凹陷部。
[0011]其中:所述直粒本體的前端兩側設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設有縱向貫通的第四貫孔,直粒本體的前端中部設有第二凹部,所述直粒本體的后端中部向后延伸出第三突出部,所述第三突出部設有縱向貫通的第五貫孔,且所述直粒本體的后端位于第三突出部的兩側向內(nèi)分別設有第三凹陷部。
[0012]其中:所述尾粒本體的前端兩側設有能從所述第三突出部兩側伸入第三凹陷部的第三定位部,所述第三定位部設有縱向貫通的第六貫孔,尾粒本體的前端中部設有容置所述第三突出部的第三凹部,所述尾粒本體的后端中部向內(nèi)設有第四凹陷部。
[0013]其中:所述頭粒本體、過渡粒本體、直粒本體和尾粒本體的上下表面均為向上突出的弧面。
[0014]其中:所述頭粒本體的前端兩側設有第一凹孔,所述第四凹陷部的內(nèi)表面兩側設有第二凹孔。
[0015]其中:所述第一凹陷部的內(nèi)表面為凹弧形,所述第一定位部的外表面為凸弧形,所述第二凹陷部的內(nèi)表面為凹弧形,所述第二定位部的外表面為凸弧形,所述第三凹陷部的內(nèi)表面為凹弧形,所述第三定位部的外表面為凸弧形。
[0016]通過上述結構可知,本實用新型的智能表的陶瓷表帶組件具有如下效果:
[0017]1、結構簡單,裝卸便利,維護和更換更為方便;
[0018]2、各組件之間配合緊密,穿戴效果好;
[0019]3、提供過渡,避免頭粒的直接彎曲和磨損,提高使用壽命。
[0020]本實用新型的詳細內(nèi)容可通過后述的說明及所附圖而得到。
【附圖說明】
[0021]圖1顯示了本實用新型的智能表的陶瓷表帶組件的示意圖。
[0022]圖2A和圖2B顯示了本實用新型頭粒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3A和圖3B顯示了本實用新型過渡粒的結構示意圖。
[0024]圖4A和圖4B顯不了本實用新型直粒的結構不意圖。
[0025]圖5A和圖5B顯示了本實用新型尾粒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6]參見圖1,顯示了本實用新型的智能表的陶瓷表帶組件。
[0027]所述智能表的陶瓷表帶組件包括對稱分布的兩條表帶,各表帶均包含氧化鋯陶瓷制成的頭粒11、過渡粒12、直粒13和尾粒14,其中,所述頭粒11位于前端,過渡粒12設置于頭粒11和直粒13之間,所述直粒13為多個,且尾粒14位于后端。
[0028]參見圖2A和圖2B,顯示了其中的頭粒11,所述頭粒11包含頭粒本體111,所述頭粒本體111的兩側為從前至后(既從圖中的從左至右)逐漸傾斜,參見圖2A可知,所述頭粒本體11的前端寬度為23.5mm,后端寬度為22.7mm,參見圖2B,所述頭粒本體11的上下表面均為向上突出的弧面,以提供更好的穿戴效果,所述頭粒本體11的前端兩側設有第一凹孔112,以便于裝配表盤,所述頭粒本體11的后端中部向后延伸出第一突出部113,所述第一突出部113設有縱向貫通的第一貫孔114,且所述頭粒本體11的后端位于第一突出部113的兩側向內(nèi)分別設有第一凹陷部115,所述第一凹陷部115的內(nèi)表面為凹弧形,以便于后續(xù)部件的彎曲。
[0029]參見圖3A和圖3B,顯示了其中的過渡粒12,所述過渡粒12包含過渡粒本體121,所述過渡粒本體121的兩側為從前至后(既從圖中的從左至右)逐漸傾斜,參見圖3A可知,所述過渡粒本體121的前端寬度為22.81mm,后端寬度為22mm,參見圖3B,所述過渡粒本體121的上下表面均為向上突出的弧面,以提供更好的穿戴效果,所述過渡粒本體121的前端兩側設有能從所述第一突出部113兩側伸入第一凹陷部115的第一定位部122,所述第一定位部122的外表面為凸弧形,以與第一凹陷部115的凹弧形配合,所述第一定位部122設有縱向貫通的第二貫孔123,以和第一貫孔114共同進行樞軸定位,過渡粒本體121的前端中部設有容置所述第一突出部113的第一凹部124,所述過渡粒本體121的后端中部向后延伸出第二突出部125,所述第二突出部125設有縱向貫通的第三貫孔126,且所述過渡粒本體121的后端位于第二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