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加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一種配藥裝置,尤其是一種輸液瓶配藥裝置。
長期以來,臨床上使用的加藥器由針頭、針筒組成,使用時醫(yī)務人員用手拿住針筒,將針頭伸入已啟開的藥水瓶中,遇到粉劑藥物的加配時,還需要在密閉的輸液瓶中加氣、抽液,加入密閉的安瓿中加氣、抽液,再加入密閉的輸液瓶中,這樣針頭、針筒常常被多次重復使用,醫(yī)務人員的手容易接觸針頭、易帶入不潔氣體,直接或間接污染藥液。抽液時阻力較大,藥液有殘留,導致加藥過程的操作不方便,藥液被浪費,且增加了發(fā)生交叉感染的機會。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避免交叉感染,藥物浪費少且操作方便的加藥器。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它由通液管道與長通氣管道二部分并列組成,通液管道由長針管內(nèi)管道、通液管、通液皮條、短通液管、短針管內(nèi)管道相互連接而成,長通氣管道由長通氣管、通氣皮管、長通氣口相互連接而成。
與傳統(tǒng)的加藥器相比,本實用新型采用長通氣管道、短通氣管道、通液管道控制加藥配藥、實現(xiàn)自動控制。醫(yī)務人員不會直接或間接接觸管道內(nèi)部,加氣抽氣由電動控制、較省力。藥液不會殘留在管道里面,且不易外流。因此能避免交叉感染且操作方便,藥物浪費少。
以下結(jié)合附圖
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附圖是本實用加藥器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附圖所示的加藥器,由長針管2、套在長針管2上的長針管套3、長針管座4、短針管8、套在短針管8上的短針管套14、短針管座6、通氣皮管5、通液皮管13組成,長針管2和長針管套3一起插接在長針管座4的一端,短針管8和短針管套14一起插接在短針管座6的一端,長針管座4和短針管座6的另一端由通液皮管13、通氣皮管5連接在一起,形成長通氣管道、短通氣管道、通液管道三部分,長針管2、短針管8通氣皮管5、通液皮管13內(nèi)有通透管道,短針管套14、長針管套16內(nèi)部有內(nèi)管道,其側(cè)壁開有孔,長針管座4內(nèi)有長通氣管11和通液皮管12,短針管座6內(nèi)有短通氣管13、短通液管15、短通氣口7、長通氣口10。
通液管道由長針管2內(nèi)管道、通液管12、通液皮條13、短通液管15、短針管8相互連接而成,長通氣管道由長通氣管11、通氣皮管5、長通氣口10相互連接而成。
通液管道上還設置一個短通氣管道,短通氣管道由短針管套14內(nèi)管道、短通氣管16、短通氣口7相互連接而成。
長針管2上套有長護套1,短針管6上套有短護套9。
長針管2與短針管7為側(cè)孔針,通液管道兩端較尖,能輕易刺入輸液瓶的膠塞內(nèi),通氣管道位于通液管道的一側(cè),可分為兩條,分別由通液管道兩端的旁邊通往通液皮條中間的旁邊,長通氣口10與短通氣口7內(nèi)有濾膜17,能過濾通過的細菌等不潔氣體。使用時,加藥皮條的長針管2刺入輸液瓶的膠塞內(nèi),短針管8刺入粉劑安瓿的膠塞內(nèi),通氣管道的長通氣口10套于氣泵的通氣管上。這樣,粉劑安瓿、通液管道、輸液瓶、通氣管道與氣泵的通氣管組成了一個流通管。
當打開氣泵的進氣開關,輸液瓶內(nèi)氣體通過通氣管道進入氣泵,粉劑安瓿內(nèi)藥水被吸入輸液瓶中,打開氣泵出氣開關,經(jīng)過濾后的氣體進入輸液瓶中,粉溶解。
權利要求1.一種加藥器,其特征是它由通液管道與長通氣管道二部分并列組成,通液管道由長針管(2)內(nèi)管道、通液管(12)、通液皮條(13)、短通液管(15)、短針管(8)內(nèi)管道相互連接而成,長通氣管道由長通氣管(11)、通氣皮管(5)、長通氣口(10)相互連接而成。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加藥器,其特征是所述的通液管道上還設置一個短通氣管道,短通氣管道由短針管套(14)內(nèi)管道、短通氣管(16)、短通氣口(7)相互連接而成。
3.根據(jù)權利權利要求2所述的加藥器,其特征是所述的長通氣口(10)與短通氣口(7)內(nèi)均有濾膜(17)。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加藥器,其特征是所述的長針管(2)與短針管(7)為側(cè)孔針。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加藥器,其特征是所述的長針管(2)上套有長護套(1),短針管(8)上套有短護套(9)。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一種輸藥器配藥用的加藥器,它由長通氣管道與長通氣管道二部分并列組成,通液管道由長針管2內(nèi)管道、通液管12、通液皮條13、短通液管15、短針管8相互連接而成,長通氣管道由長通氣11、通氣皮管5、長通氣口10相互連接而成。通過控制各管道的進出氣可使加藥器實現(xiàn)自動配藥。本實用新型具有避免交叉感染且操作方便、藥物浪費少等優(yōu)點。
文檔編號A61J3/00GK2444604SQ0025913
公開日2001年8月29日 申請日期2000年11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00年11月11日
發(fā)明者王建友 申請人:王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