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功能腸道灌注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醫(yī)用罐腸器具,屬醫(yī)療器械技術領域。
向患者腸道中灌注藥液是肛腸疾病臨床治療中常用的方法,目前采用將罐腸筒懸掛在輸液架上、將導管插入患者肛腸內的灌注方式,灌注操作需由專門的醫(yī)護人員進行,灌注力由懸掛重力取得,灌注時間較長,且不能保證藥液涂布均勻;采用雙重對比造影法對肛腸疾病進行x射線檢查,是目前診斷腸道病變的重要檢查手段,實施此種檢查時,需向患者腸道內灌注硫酸鋇溶液,在x射線下觀察,在鋇劑充盈至結腸脾曲時,停止鋇劑灌注,注入空氣,利用空氣使鋇劑充盈至盲腸,鋇劑附著在腸壁上,在x射線照射下,鋇劑和空氣在腸道中構成雙對比像,從而觀察到患者腸道表面病變情況。目前雙重對比造影中,鋇劑和空氣的灌注是分步進行,且并非共用一套灌注裝置,灌注過程長,鋇劑的灌注同上述藥液灌注方式,不僅操作較麻煩,且由于灌注不能由患者單獨操作,在灌注過程中醫(yī)護人員需較頻繁地出入患者所處的x射線區(qū)域,故加劇了x射線對醫(yī)護人員的傷害。綜上,需研制提供適宜的灌注器具,改進現(xiàn)有的灌注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使用方便、可單獨操作、適應灌注多種介質、且灌注快速的多功能腸道灌注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多功能腸道灌注器,其基本構成為,它包括壓力杯1、腸導管2、進氣管3,其中,腸導管的一端伸入壓力杯中、另一端封閉,封閉端表面上布有噴液孔,進氣管一端伸入壓力杯中,另一端連接氣囊4。
上述多功能腸道灌注器,所述腸導管為藥液灌注器用腸導管,其封閉端表面上的噴液孔為微噴液孔6,多個微噴液孔分布在封閉端的端面和管壁上,管壁上的微噴液孔呈區(qū)域分布,各區(qū)域沿管壁間隔分布,噴液孔區(qū)域部位的管壁較薄。
上述多功能腸道灌注器,所述微噴液孔的區(qū)域為圓形,其直徑為腸導管外徑的1/3~1/4,圓形區(qū)域內微噴液孔的數(shù)量為封閉端面內微噴液孔數(shù)量的1/2~1/3。
上述多功能腸道灌注器,所述腸導管為氣鋇雙重造影灌注器用腸導管,其封閉端上的噴液孔為大噴液孔8、數(shù)量為兩個,一個位于封閉端端面上,另一個位于封閉端管壁上,所述壓力杯上增設溶媒導管,溶媒導管一端伸入壓力杯、另一端與溶媒包裝瓶或袋連接。
上述多功能腸道灌注器,所述溶媒導管為雙孔接管10,雙孔接管上帶有控制開關11,其中一個管孔上設有氣孔12。
上述多功能腸道灌注器,所述壓力杯和腸導管上刻有刻度。
上述多功能腸道灌注器,所述腸導管外套裝有護套13。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yōu)點1.采用帶有氣囊的封閉壓力杯,以氣壓為灌注動力,手捏氣囊便可方便地實施灌注,相對現(xiàn)有懸掛式灌注,省去了輸液架,減少了導管長度,灌注操作簡便,可通過調整氣壓獲取所需的灌注速度,可以以較快速度進行灌注;2.利用本實用新型可完成藥液、硫酸鋇溶液及空氣等多種介質的灌注,各種介質的灌注轉換極其方便,可同步或前后進行,改變了現(xiàn)有技術只能分步灌注費時費力的缺陷,可簡化灌注過程、縮短灌注時間,可按使用需求增設導管、組裝成各種形式的灌注器,適應范圍較廣;3.本實用新型使用時,患者可自行將肛腸導管插入腸道中,然后自行操作氣囊實施灌注,灌注操作可由患者單獨完成,醫(yī)護人員只需在隔離的觀察屏前觀察灌注過程,指導患者調整姿勢、調整灌注速度便可,可有效減少醫(yī)護人員接觸x射線,減輕放射源的傷害;4.可制作成一次性用品,衛(wèi)生性好,使用攜帶比較方便;5.結構緊湊、體積小,零部件簡單,易于加工。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又一實施例結構示意圖;圖3是
圖1中腸導管封閉端放大視圖;圖4是3的右視圖;圖5是圖2中腸道管封閉端放大視圖;圖6是圖2中雙孔管結構示意圖。
本實用新型作為結腸藥液灌注器,也可作為氣鋇雙重造影灌注器。
參閱
圖1、3、4,圖示為本實用新型作為結腸藥液灌注器的一實施例。圖中,壓力杯1為一密封容器,腸導管2和進氣管3由杯蓋伸入壓力杯中,杯蓋與杯體、杯蓋與腸導管、杯蓋與進氣管之間密封連接。腸導管和進氣管可為硅膠或橡塑軟管,外徑為6-12MM,腸導管長度約為40CM,每間隔10公分刻一刻度,微噴液孔6呈圓形區(qū)域設置,多個圓形區(qū)域沿腸導管封閉端10公分長度的管壁上螺旋間隔分布,相鄰兩圓形區(qū)域的軸向間距為1CM左右,圓形區(qū)域直徑為腸導管外徑的1/3,圓形區(qū)域部位的管壁厚度b約為腸導管管壁厚度B的1/2,選擇薄壁結構,可使圓形區(qū)域壓力作用張開得更大些,以霧狀噴出。微噴液孔6的孔徑為1MM左右,圓形區(qū)域內微噴液孔的數(shù)量少于封閉端端面內微噴液孔的數(shù)量,二者數(shù)量之比為1/1.5,進氣管長度約為30CM,進氣管插入深度約1CM,氣囊4容積為100ML,氣囊尾端進氣口上設有單向閥14,上端出氣口上設有排氣開關15,氣囊及單向閥、排氣開關的結構同醫(yī)用血壓測量計,在此不再贅述。壓力杯容積為100~150ML。
參閱圖2、5、6,圖示為本實用新型作為氣鋇雙重結腸造影灌注器的一實施例。圖中壓力杯1、腸導管2、進氣管3、氣囊4同上,主要區(qū)別為一是噴射孔為大噴射;二是增設溶媒導管。大噴射孔8的數(shù)量為2個,一個位于腸導管封閉端端面上、一個位于距端面1CM的管壁上,大噴液孔的孔徑為腸導管外徑的1/3,采用大噴液孔是因為硫酸鋇溶液具有一定粘度,需較大的輸出孔徑;溶媒導管可為硅膠或塑料軟管,直接固定在杯蓋上,也可為圖示實施例中的雙孔接管10,前者適應軟包裝溶媒,后者適應硬包裝溶媒,溶媒是一種用于溶解壓力杯中硫酸鋇粉劑的液體介質,一般為蒸餾水。采用軟包裝時,如為塑料袋包裝時,可通過捏壓包裝袋將袋內的溶媒介質擠出,采用硬包裝時,如圖示瓶裝溶媒9,由于無法擠壓,只有通過雙孔接管10導入空氣完成溶媒介質的輸送。雙孔接管10兩端為尖角狀,為方便插入,本實施例中,壓力杯的杯蓋為橡塑材質,中心部位的蓋壁較薄,相應,瓶裝溶媒9的瓶塞為橡塑較軟材質塞,插入時,氣孔12靠近瓶裝溶媒9。圖示實施例中,壓力杯容積為300~500ML,腸導管外徑為8-12MM,溶媒包裝瓶容積約為500ML。此外,作為氣鋇雙重結腸造影灌注器時,進氣管3的插入深度較長,約伸至杯的中間高度位置。
本實用新型在瓶口處加裝一個壓力表(例如借用血壓計的壓力表部分),即可用于小兒腸套疊復位,此時,壓力表用于監(jiān)測手術中結腸內的壓力。
本實用新型無論是作為何種灌注器使用,均可制作成一次性使用器具。作為一次性用品時,可將藥液或硫酸鋇粉劑預裝在壓力杯中,杯體和杯蓋密封連接,圖示中杯蓋與杯體的杯口螺紋連接,連接面之間設有密封墊16。為方便腸導管的插入,腸導管表面上可預先涂抹潤滑劑,然后套裝上護套13,也可采用在包裝盒內附帶潤滑劑,使用時隨時涂抹的方式;此外,包裝盒內還可附帶一次性手套和消毒巾;若為氣鋇雙重結腸造影灌注器,溶媒及雙孔接管可分體放置在包裝盒內,使用時按說照明書進行連接、溶解。一次性用品生產及包裝中經過嚴格滅菌,用衛(wèi)生安全,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操作可由患者獨立完成。使用時,由醫(yī)生或患者將腸導管插入肛腸內,此時,患者可自行操作氣囊向壓力杯中充氣,調整進氣壓力調整灌注速度,可減少灌注過程中的不舒適性。由于可自行操作,故使用中醫(yī)生可在放射源之外的觀察屏前對患者的操作進行指導,告知患者藥液或鋇溶液或氣體灌注到何部位,指導患者調整身體姿勢,使結腸曲折部位舒展開,使介質順利灌注,并以較快速度充滿腸道。
權利要求1.一種多功能腸道灌注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壓力杯[1]、腸導管[2]、進氣管[3],其中,腸導管的一端伸入壓力杯中、另一端封閉,封閉端表面上布有噴液孔,進氣管一端伸入壓力杯中,另一端連接氣囊[4]。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腸道灌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腸導管為藥液灌注器用腸導管,其封閉端表面上的噴液孔為微噴液孔[6],多個微噴液孔分布在封閉端的端面和管壁上,管壁上的微噴液孔呈區(qū)域分布,各區(qū)域沿管壁間隔分布,噴液孔區(qū)域部位的管壁較薄。
3.根據(jù)權力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腸道灌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噴液孔的區(qū)域為圓形,其直徑為腸導管外徑的1/3~1/4,圓形區(qū)域內微噴液孔的數(shù)量為封閉端面內微噴液孔數(shù)量的1/2~1/3。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腸道灌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腸導管為氣鋇雙重造影灌注器用腸導管,其封閉端上的噴液孔為大噴液孔[8]、數(shù)量為兩個,一個位于封閉端端面上,另一個位于封閉端管壁上,所述壓力杯上增設溶媒導管,溶媒導管一端伸入壓力杯、另一端與溶媒包裝瓶或袋連接。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多功能腸道灌注器,所述溶媒導管為雙孔接管[10],雙孔接管上帶有控制開關[11],其中一個管孔上設有氣孔[12]。
6.根據(jù)權利要求3或5所述的多功能腸道灌注器,所述壓力杯和腸導管上刻有刻度。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腸道灌注器,所述腸導管外套裝有護套[13]。
專利摘要一種多功能腸道灌注器,其構成包括壓力杯、腸導管、進氣管,腸導管的一端伸入壓力杯中、另一端封閉,封閉端表面上布有噴液孔,進氣管一端伸入壓力杯中,另一端連接氣囊。本實用新型相對現(xiàn)有懸掛式灌注,省去了輸液架,減少了導管長度,可完成藥液、硫酸鋇溶液及空氣等多種介質的灌注,灌注操作可由患者單獨完成,可減少醫(yī)護人員接觸X射線,可制成一次性用品,且使用方便,制造容易、易于推廣。
文檔編號A61M3/00GK2482421SQ01229289
公開日2002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01年6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01年6月29日
發(fā)明者李紅巖 申請人:李紅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