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白內(nèi)障的輔助手術刀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yī)療手術器械,特指系一種治療白內(nèi)障的輔助手術刀。
治療白內(nèi)障可采用超聲乳化吸除術、大切口摘除術和劈核法三種。超聲乳化吸除術是利用超聲能量對白內(nèi)障晶狀體進行乳化吸除。該手術設備投資大、手術費用高,是一般患者不易接受的;同時,由于超聲波的能量對角膜的作用,可致角膜內(nèi)皮損傷,影響手術后視力的恢復;大切口摘除法由于切口在12-14mm以上,患者手術后并發(fā)癥突出,組織損傷大,手術安全性差,視力恢復不理想。目前,國內(nèi)外用劈核法治療白內(nèi)障主要采用立體操作法,如日本白內(nèi)障專家Momose劈核鉗劈核法、國內(nèi)姚克切核法,均是采用立體操作法在晶體核的兩個面(核的前面和后面)進行劈核操作,由于手術在前房操作,房內(nèi)空間小,操作難度大,易損傷角膜及后囊膜,手術可靠性、安全性較低。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之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合理、體積小、操作使用方便、手術切口小的治療白內(nèi)障的輔助手術刀。
本實用新型是采用下述方案實現(xiàn)的它由刀桿、刀臂、刀頭三部分組成。所述刀桿呈圓柱體,刀臂一端與刀桿之間以夾角α過渡連接,刀臂的另一端連接有一等腰三角形刀頭,在等腰三角形的兩腰上設有刀刃,且α為120°~170°,刀頭等腰三角形頂角β為20°~30°,等腰三角形高H為1~3mm,底邊長L為0.5~1.2mm。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結構,
以下結合附圖詳細說明附
圖1為實用新型立體圖;附圖2為附
圖1的A部放大俯視附圖3為附圖2的主視圖。
見附
圖1、2、3,本實用新型由刀桿1、刀臂2、刀頭3組成,所述刀桿1為圓柱體,并與刀臂2一端以夾角α過渡連接,刀頭3呈一等腰三角形且兩腰部設有刀刃4并固裝在刀臂2的另一端,夾角α為120°~170°,刀頭3的等腰三角形頂角β為20°~30°,高H為1~3mm,底邊長L為0.5~1.2mm。
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法簡述如下在進行白內(nèi)障劈核手術時,因劈核刀在劈核時,需借助輔助器械將晶狀體固定,以便進行劈核,因此,利用本實用新型刀頭兩腰設置的刀刃直接插入晶狀體中,并利用其等腰三角形刀頭構成的平面使晶狀體定位,以便于劈核刀在晶狀體內(nèi)進行劈核,由于本實用新型體積極小,因此,刀口很小,不易損傷眼球周圍的組織,可有效提升白內(nèi)障劈核手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可與各種劈核手術刀配套使用。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合理,體積小,操作使用方便,可有效提升劈核手術的安全性、可靠性,刀口小,對眼球周圍組織損傷小,適于工業(yè)化生產(chǎn),可與各種規(guī)格的劈核刀配套使用。
權利要求1.一種治療白內(nèi)障的輔助手術刀,包括刀桿(1)、刀臂(2)、刀頭(3),所述刀桿(1)為圓柱體,其特征在于刀桿(1)與刀臂(2)一端以夾角α過渡連接,刀頭(3)呈一等腰三角形且兩腰部設有刀刃(4)并固裝在刀臂(2)的另一端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白內(nèi)障的輔助手術刀,其特征在于刀桿(1)與刀臂(2)之間夾角α為120°~170 °。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白內(nèi)障的輔助手術刀,其特征在于刀頭(3)的等腰三角形頂角β為20°~30°,高H為13mm,底邊長L為0.5~1.2mm
專利摘要一種治療白內(nèi)障的輔助手術刀,它由刀桿、刀臂、刀頭三部分成。所述刀桿呈圓柱體,刀臂一端與刀桿之間以夾角α過渡連接,刀臂的另一端連接有一等腰三角形刀頭,在等腰三角形的兩腰上設有刀刃,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合理,體積小,操作使用方便,可有效提升劈核手術的安全性、可靠性,刀口小,對眼球周圍組織損傷小,適于工業(yè)化生產(chǎn),可與各種規(guī)格的劈核刀配套使用。
文檔編號A61F9/007GK2497752SQ01234928
公開日2002年7月3日 申請日期2001年4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01年4月20日
發(fā)明者卜繼善 申請人:瀏陽市集里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