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方法及其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的是由中藥植物提取物制備滴丸的制劑,具體講是藿香正氣滴丸制劑的制備方法及其用途。
背景技術:
藿香正氣處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二》所載藿香正氣散,主要藥物組成有藿香、蒼術、半夏、厚樸、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陳皮、桔梗、甘草。具有解表和中,芳香化濁的功效,主要用于外感風寒,內(nèi)有濕滯或感受暑濕,外見寒熱頭痛等表證,內(nèi)有胸腹?jié)M悶、納呆嘔惡、腹痛泄瀉,口淡苔膩,脈濡緩等濕阻之證。本方常用于胃腸型感冒、急性胃腸炎或消化不良等具有上述證候者。此外,該方劑用于溫疫(流行病)的治療在古文獻中即有記載,如《傷寒論綱目·卷七》“王肯堂曰,時疫者,乃天行暴厲之氣流行。凡四時之令不正者,乃有此氣行也。若人感之,則長幼相似而病,又互相傳染,其作與傷寒相似。然傷寒因寒而得,此乃疫氣,不可與寒同論也,法當辟散疫氣,扶正氣為主。若多日不解,邪熱傳變何癥,宜從傷寒變癥條內(nèi)選用。惟發(fā)散藥則不同。凡發(fā)散湯劑,藿香正氣散、……。皆可用。”蒼術屬于燥濕健脾類中藥,其主要成分為揮發(fā)油,揮發(fā)油中主要成分為蒼術醇(Hineso)、蒼術素(Atractylodin),β-桉油醇(β-Eudesmol machilol)以及微量蒼術酮(Atractylon)。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蒼術具有抗?jié)冏饔?,對胃液分泌均有顯著抑制作用,而蒼術中有效成分β-桉油醇和蒼術醇能抑制“脾虛”動物小腸推進活動,對抗腹瀉。
陳皮屬于理氣藥,中醫(yī)學認為其具有行氣健脾,燥濕化痰功效。其有效成分為橙皮甙(Neohes-peridin)、柚橘素(Tangeretin)、對羥福林(Sgnephrine)?,F(xiàn)代藥理學證明陳皮對小腸及胃腸都有抑制作用,而陳皮的有效成分橙皮甙可抑制回腸運動。
厚樸屬于理氣藥,中醫(yī)認為其具有行氣燥濕、降逆平喘功效。其有效成分是厚樸酚(Magnolol)、揮發(fā)油、厚樸堿。揮發(fā)油主要是β-桉油醇(β-Eudesmol machilol)?,F(xiàn)代藥理學證明,厚樸煎劑對兔離體腸管均是興奮作用。對小鼠離體腸管及支氣管均呈興奮作用,對小鼠離體腸管厚樸煎劑濃度在1∶166時顯現(xiàn)興奮,而濃度加大至1∶100時轉為抑制,對豚鼠離體腸管的作用與小鼠基本一致,但興奮作用不明顯,而抑制作用更明顯,特別厚樸姜制后,抗胃潰瘍作用加強。厚樸煎劑對傷寒桿菌、霍亂弧菌、葡萄球菌、鏈球菌、痢疾桿菌及人型結核桿菌均有抑制作用;對動物離休心臟的收縮有抑制作用。厚樸堿為神經(jīng)-肌肉阻斷劑,有顯著的骨骼肌松馳作用,主要是阻斷神經(jīng)沖動在肌肉終板的傳遞,厚樸堿還有明顯的降壓作用。
白芷具有散風除濕,通竅止痛,消腫排膿功效。白芷主要含揮發(fā)油及多種香豆精衍生物,白芷素(angelicin)、氧化前胡素(oxypeucedanine)、珊瑚菜素(phellopterin)、花椒毒素(xanthotoxine)、歐前胡素、珊瑚菜素、新-白芷醚(sen-byakangelicol)?,F(xiàn)代藥理學證明,白芷具有抗菌作用及興奮中樞作用。
茯苓屬于利水滲濕藥,中醫(yī)認為其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安神。茯苓的化學成分主要是β-茯苓多糖(β-pach-yman),含量最高可達75%,以及三萜類化合物乙酰茯苓酸、茯苓酸(Pachymic acid)、齒孔酸(Ebricoic acid)、塊苓酸(Tumulosic acid)、松苓酸(Pinicolic acid)等,此外尚含麥角甾醇、膽堿、酰嘌呤、卵磷脂等?,F(xiàn)代藥理學證明,茯苓對家兔離體腸有直接松馳作用,使平滑肌收縮振幅減少,張力下降,并能降低胃液分泌及游離酸含量。
大腹皮屬于理氣藥,中醫(yī)認為其具有下氣寬中,利水消腫的功效。其主要化學成分以檳榔堿(Arecoline,C8H13O2N)含量最多,其次為檳榔次堿(Arecaidine),去甲基檳榔堿(Guvacoline),去甲基檳榔次堿(Guvacine)及異去甲基檳榔次堿(Isoguvacine)等,此外尚含有鞣質、脂肪酸等。據(jù)有關文獻資料報道,大腹皮主治下氣寬中,行水、消腫,主要用于濕阻氣滯,脘腹脹悶,大便不爽,水腫脹滿,小便不利?,F(xiàn)代藥理學證明,大腹皮水煎劑能使腸管收縮加強,緊張性提高作用。
半夏屬于化痰止咳平喘藥,中醫(yī)認為其具有燥濕化痰 降逆止嘔 消痞散結之功效。其主要化學成分含揮發(fā)油和各種氨基酸,如含β-與γ-氨基丁酸(β-γ-ominbutyric acid)、左旋鹽酸麻黃堿、原兒茶醛。文獻報道,半夏加熱炮制或加明礬對去水嗎啡、洋地黃、硫酸銅引起的嘔吐都有一定的鎮(zhèn)吐作用,對消化系統(tǒng)的作用有顯著抑制胃液分泌作用,亦能抑制胃液酸變。而半夏對家兔有促進膽汁分泌作用,能顯著增強腸道運輸能力。
甘草浸膏屬于補虛藥,中醫(yī)認為其具有補中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diào)和諸藥的功效。其主要化學成分為甘草甜素、甘草次酸、黃酮類化合物,主要是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異甘草甙(Iso-Liquiritin)、異甘草甙元(Iso-Liquiritigenin)、新甘草甙(Neo-Liquiritin)、新異甘草甙(Neo-Liquiritin)等,此外還含有β-谷甾醇、芒柄花黃素(Formonetin)、甘草定(Licoricidin)、甘草利酮(Licoricone)及甘草新木脂素(Liconeo-Lignan)?,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明,甘草浸膏對幽門結扎造成潰瘍顯示出有意義的抑制。并且甘草浸膏給大鼠皮下給藥或十二指腸內(nèi)給藥,潰瘍發(fā)生率被抑制了40%,并且胃液容量,游離酸度,總酸度都明顯減少。10%甘草浸膏4ml/kg給兔灌胃后,胃運動減弱,30分鐘后胃運動幾乎完全停止。對離體豚鼠腸管呈解痙作用,并能解除乙酰膽堿、氯化鋇、組織胺所致的腸痙攣。并且異甘草素顯示強的解痙作用。并且甘草浸膏能促進胰腺分泌。
廣藿香屬芳香化濕藥,中醫(yī)認為其具有解暑化濕、和中止嘔、行氣止痛的功效。廣藿香化學成分主要含揮發(fā)油,油中主成分為廣藿香醇(patchoulo alcohol),并有α-,β-和γ-藿香萜烯(α-,β-,γ-patchoulene)、α-愈創(chuàng)烯(α-guaiene)、α-布藜烯(α-bulnesene)、廣藿香酮(pogostone)、丁香烯、丁香酚及廣藿香吡啶堿(patchoulipyridine)等。據(jù)臨床和有關文獻報道,廣藿香的揮發(fā)油具有芳香化濁,開胃止嘔,發(fā)表解暑的功效,用于中暑發(fā)熱、頭痛胸悶,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泄瀉。
紫蘇葉屬于解表藥,化學成分主要含揮發(fā)油,油中主要為紫蘇醛(l-perillaldehyde)、紫蘇醇(I-perilla-alcohol)、檸檬烯、芳樟醇、薄荷腦、丁香烯,并含香薷酮(elshottziaketone)、紫蘇酮、丁香酚等。據(jù)文獻報道,紫蘇葉的水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而主要用于風寒感冒,咳嗽,氣喘,胸腹脹滿,嘔吐等。
目前,臨床上常見的藿香正氣類制劑有丸劑(水丸、水蜜丸、小蜜丸、大蜜丸、濃縮丸)、片劑、合劑、口服液、酊水劑、袋泡劑、水劑、沖劑(顆粒劑)、膠囊劑(硬、軟膠囊)等。其中以液體劑型較受歡迎。但這類劑型的藥物,通常是將原料藥經(jīng)常規(guī)的共混煎煮而成,因其會使原料藥中許多有效的芳香性揮發(fā)成分損失而影響療效,故不宜采用。另一種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0版)第534頁記載的“藿香正氣水”,其制備方法是先將含芳香揮發(fā)成分的原料用乙醇滲漉法制備成乙醇滲漉液后,再與由其它原料煎煮所得的水煎液及廣藿香油和紫蘇葉油合并,并用乙醇調(diào)至成品中的醇含量為40-50%,因而此制劑是含醇量較高的酊劑。大量乙醇存在的缺點除增大產(chǎn)品成本外,更主要的是對胃腸道刺激大,服后常感不適,甚至會引起嘔吐,不易為患者接受,影響了療效的正常發(fā)揮,對乙醇過敏,或老人、兒童,以及對發(fā)熱、嘔吐、胃腸道潰瘍等禁酒的患者也都不宜服用,使治療對象的范圍受到了限制。丸劑雖然攜帶方便,但服用時,有效成分釋放緩慢,治療作用不明顯,不適宜用于中暑、嘔吐、泄瀉的患者。
針對這種情況,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不含乙醇、藥物溶解度和溶解速度均增加、易于吸收,服用方便、質量標準高、療效確切、治療作用顯著、無副作用的藿香正氣滴丸制劑的制備方法。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藿香正氣滴丸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制備治療感冒、嘔吐、泄瀉、中暑、霍亂、傳染性肝炎、非典型肺炎疾病藥物中的應用。
本發(fā)明藥物是由下列原料藥、輔料制成的滴丸蒼術、陳皮、厚樸、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廣藿香油、紫蘇葉油為活性成分,其中藥物活性成分與輔料聚乙二醇之重量比為1∶1~20;優(yōu)選重量比為1∶1~10;最佳重量比是1∶3。
制備藥物活性成分的原料藥的配比為蒼術80~240g、陳皮80~240g、厚樸80~240g、白芷120~360g、茯苓120~360g、大腹皮120~360g、生半夏80~240g、甘草浸膏10~30g、廣藿香油0.8~2.4ml、紫蘇葉油0.4~1.2ml。
優(yōu)選的制備藥物活性成分的原料藥配比為蒼術120~200g、陳皮120~200g、厚樸120~200g、白芷180~300g、茯苓180~300g、大腹皮180~300g、生半夏120~200g、甘草浸膏15~25g、廣藿香油1.2~2.0ml、紫蘇葉油0.6~1.0ml。
最佳的制備藥物活性成分的原料藥配比為蒼術160g、陳皮160g、厚樸160g、白芷160g、茯苓240g、大腹皮240g、生半夏160g、甘草浸膏20g、廣藿香油1.6ml、紫蘇葉油0.8ml。
輔料中所說的聚乙二醇選自聚乙二醇-1000、聚乙二醇-1500、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8000或者是它們的混合物。聚乙二醇質量標準符合中國藥典2000年版二部各聚乙二醇項下規(guī)定;輔料優(yōu)選為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及其兩者的混合物;最佳為聚乙二醇-6000。其中也可以含有其他少量不影響聚乙二醇在常溫下返回固態(tài)的其他輔料,這些輔料應是在配方中具有對藥品的穩(wěn)定有利或有助于臨床療效的藥用輔料。
本發(fā)明藥物的制備方法包括下列步驟(a)按原料配比稱取各原料藥蒼術80~240g、陳皮80~240g、厚樸80~240g、白芷120~360g、茯苓120~360g、大腹皮120~360g、生半夏80~240g、甘草浸膏10~30g、廣藿香油0.8~2.4ml、紫蘇葉油0.4~1.2ml備用;(b)蒼術、陳皮、厚樸、白芷分別照中國藥典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用50~80%乙醇作為溶劑,浸漬12~36小時后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回收乙醇,藥液備用;茯苓水煮后,60~90℃溫浸2次,第一次1.5~4.5小時,第二次1~3小時,取汁;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8小時換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8~20g,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1.5~4.5小時,第二次1~3小時;大腹皮加水煎煮1.5~4小時,合并上述藥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稠膏狀;
(c)加入甘草浸膏,廣藿香油,紫蘇葉油,混勻;(d)取聚乙二醇,加熱60~95℃,熔融后加入稠膏,攪拌均勻,移至滴丸機中,保持熔融液溫度,由上往下,滴速適中滴入冷凝液中,制成滴丸劑。
優(yōu)選的本發(fā)明藥物制備方法包括下列步驟(a)按原料配比稱取各原料藥蒼術120~200g、陳皮120~200g、厚樸120~200g、白芷180~300g、茯苓180~300g、大腹皮180~300g、生半夏120~200g、甘草浸膏15~25g、廣藿香油1.2~2.0ml、紫蘇葉油0.6~1.0ml備用;(b)蒼術、陳皮、厚樸、白芷分別照中國藥典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用55~65%乙醇作為溶劑,浸漬20~30小時后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回收乙醇,藥液備用;茯苓水煮后,75~85℃溫浸2次,第一次2~4小時,第二次1.5~2.5小時,取汁;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8小時換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0~15g,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2.5~3.5小時,第二次1.5~2.5小時;大腹皮加水煎煮2.5~3.5小時,合并上述藥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稠膏狀;(c)加入甘草浸膏,廣藿香油,紫蘇葉油,混勻;(d)取聚乙二醇,加熱70~90℃,熔融后加入稠膏,攪拌均勻,移至滴丸機中,保持熔融液溫度,由上往下,滴速適中滴入冷凝液中,制成滴丸劑。
最佳的本發(fā)明藥物制備方法包括下列步驟按藥典規(guī)定用量取蒼術160g、陳皮160g、厚樸(姜制)160g、白芷240g、茯苓240g、大腹皮240g、生半夏160g、干姜13.5g、甘草浸膏20g、廣藿香油1.6ml、紫蘇葉油0.8ml備用;蒼術、陳皮、厚樸、白芷分別照中國藥典1995年版一部附錄I0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用60%乙醇作為溶劑,浸漬24小時后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回收乙醇,藥液備用;茯苓水煮后,80℃溫浸2小時,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取汁;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8小時換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3.5g,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大腹皮加水煎煮3小時,合并上述藥液,濾過,慮液濃縮至稠膏狀,加入甘草浸膏,廣藿香有,紫蘇葉油,混勻;取3倍量的聚乙二醇6000,加熱70~90℃,熔融后加入稠膏,攪拌均勻,移至滴丸機中,由上往下,滴入0℃~5℃液體石蠟中,制成滴丸劑1025g。
其中聚乙二醇加熱至60℃~100℃,優(yōu)選加熱溫度為65℃~95℃,最佳加熱溫度為70℃~90℃;熔融液保溫溫度為40℃~110℃,優(yōu)選熔融液保溫溫度為50℃~100℃,最佳熔融液保溫溫度為60℃~90℃;冷凝液為液狀石蠟、甲基硅油、煤油或者它們的混合物,優(yōu)選冷凝液為液狀石蠟、甲基硅油或者它們的混合物,最佳冷凝液為液狀石蠟;冷凝液的溫度為0℃~10℃,優(yōu)選冷凝液的溫度為0℃~8℃,最佳冷凝液的溫度為0℃~5℃;藿香正氣滴丸中藥材的提取工藝與原酊劑一致。蒼術等四味用60%乙醇滲漉提取;茯苓、生半夏、大腹皮分別用水提取。合并藥液后濃縮至稠膏狀(約234g),加入甘草浸膏、廣藿香油、紫草油,與3倍量熔融的PEG6000混勻,滴入冷卻的液體石蠟中,即得。滲漉用乙醇量是參考滲漉液的顏色以及白芷的鑒別試驗而確定,以8倍量為宜。
乙醇用量 白芷鑒別 顏色深淺(60%)++(明顯)+(較明顯) ±(不明顯)5倍 ++ 深6倍 ++ 深7倍 + 較深8倍 + 校淺9倍 ± 淺10倍 ± 淺連續(xù)生產(chǎn)時,可繼續(xù)收集稀漉液作為另一批藥材的浸出溶媒,如此進行,可以充分浸出和利用藥材中有效成分,縮短操作時間。
本品的制作采用了高分子固體分散法原理,將藥物在加熱溶解的情況下溶于載體中,并立即滴入不相容的液體中冷卻,由于藥物與冷卻劑之間表面張力關系收縮冷凝而成的球形。
根據(jù)藥物的特性,最終選擇聚乙二醇-6000(PEG6000)作為滴丸的基質。PEG6000為常用的水溶性基質,性質穩(wěn)定,不與主藥發(fā)生化學反應,在60~100℃下能融化成液體,驟冷后又能凝成固體,在常溫下保持固態(tài)且對人體無害。
本品選用液體石蠟為冷凝劑,其不與基質PEG6000發(fā)生熔解作用,比重范圍適當,滴瓶口徑為2.0/6.2時,藥丸下落速度適中。
在保證劑型的成型性、穩(wěn)定性的前提下,基質的用量越少越好。在單因素篩選基礎上,擬按三個因素三個水平設計正交試驗表表頭,見表1。通過對制備過程中丸重差異、溶散時限、外觀質量三個指標進行綜合評價,來選擇最佳的工藝搭配。
表1正交試驗因素水平表因素 A C D水平藥膏∶基質滴制溫度(℃)冷卻溫度(℃)11∶270021∶380531∶49010按表1按正交表L9(34)安排9次實驗,將基質融化后,加入規(guī)定比例的藥膏混勻,以液體石蠟為冷卻劑,在規(guī)定溫度及滴瓶口徑2.0/6.2下滴制,將形成的滴丸瀝盡并擦除液體石蠟,即得,然后測定每次試驗樣品的溶散時限,任取20粒稱重求出變異系數(shù),并對其包括滴制成型性,外形和硬度在內(nèi)的外觀質量用十分制評分,結果見表2。
表2正交試驗安排及結果試驗號因素指標A B C D丸重變異系數(shù)(%) 溶散時限(min) 外觀十分質量11 1 1 17 8 621 2 2 27.59.7531 3 3 37.46.5442 1 2 33.24 852 2 3 13 4.1962 3 1 26.55.5773 1 3 27.68.5483 2 2 37 7.1693 3 1 15 7.37丸重變異系數(shù)(%)的方差分析結果見表3表3丸重變異系數(shù)(%)的方差分析I j21.9 17.8 18.5 15.0∑=54.2IIj12.7 17.5 17.7 21.6IIIj 19.6 18.9 18.0 17.6SSJ15.3 0.37 0.11 7.37Rj 3.07 0.47 0.27 2.2根據(jù)上表可知,影響因素主次為A>D,C列為誤差項,SSe=0.37+0.11=0.48,C的范圍在70~90℃。
表4方差來源離差平方和自由度方差 F值顯著性A15.32 7.65 63.75 ▲▲D7.372 3.68530.7▲▲誤差e0.484 0.12F(0.01)(2.4)=18.00溶散時限的方差分析,結果見表5表5溶散時限的方差分析Ij 24.2 20.5 20.819.4∑=60.7IIj13.6 20.9 20.823.7IIIj 22.9 19.3 19.117.6SSJ22.27 0.45 0.636.54Rj 3.53 0.53 0.572.03根據(jù)上表可知,影響因素主次為A>D,C列為誤差項,SSe=0.45+0.63=1.08,C的范圍在70~90℃。
表6方差來源離差平方和自由度方差 F值 顯著性A 22.27 2 11.13541.24▲▲D 6.54 2 3.27 12.11▲▲誤差e 1.08 4 0.27F(0.05)(2.4)=6.94,F(xiàn)(0.01)(2.4)=18.00外觀測量的方差分析,結果見表7表7外觀測量的方差分析Ij 15 18 20 22∑=56IIj24 20 19 16IIIj 17 18 17 18SSJ14.9 0.93 1.66.27Rj 3 0.67 1 2根據(jù)上表可知,影響因素主次為A>D,C列為誤差項,SSe=0.93+1.6=2.53,C的范圍在70~90℃。
表8方差來源離差平方和自由度方差F值 顯著性A 14.9 2 7.4511.78▲▲D 6.27 2 3.135 4.65 ▲誤差e 2.53 4 0.6325F(0.10)(2.4)=4.32,F(xiàn)(0.05)(2.4)=6.94綜上所述,可得下表指標 丸重變異系數(shù) 溶散時限 外觀質量因素主次 A>D A>D A>D最佳工藝搭配 A2D1A2D3A2D1基質∶藥液1∶3 1∶3 1∶3冷卻液溫度0℃ 10℃ 0℃結果表明基質∶藥液比例和冷卻溫度對各丸重變異系數(shù),溶散時限,外觀質量都有顯著性影響,滴制溫度在70~90℃之間,對各指標無顯著性影響,最后確定最佳工藝為A2D1且滴制溫度在70~90℃之間。
以上組成在生產(chǎn)時可按照相應的比例增大或減少,如大規(guī)模生產(chǎn)可以以公斤或以噸為單位,小規(guī)模生產(chǎn)也可以以克為單位,重量可以增大或減小,但各組成之間的生藥材料重量配比比例不變。
本發(fā)明采用上述方法制備的藿香正氣滴丸為不含乙醇的滴丸制劑,首先,可以掩蓋藿香制劑的刺激性氣味,易于被患者接受;其次,滴丸生產(chǎn)工序少,周期短,自動化程度高,生產(chǎn)效率高,成本相對較低,易于工業(yè)化;第三,滴丸生產(chǎn)條件易控制,丸重差異小,含量較準確,質量有保證;第四,滴丸便于運輸、貯存,是目前國家推薦的中藥劑型。由于最終產(chǎn)品中不合乙醇,不僅在經(jīng)濟上降低了成本,而且在保證與藥典規(guī)定的“藿香正氣水”具有相同功能和療效的基礎上,在某些方面的療效優(yōu)于該“藿香正氣水”,對胃腸道的刺激等副作用方面卻所降低。
為了更好的理解本發(fā)明,以下通過實驗例來進一步闡述發(fā)明藥物的有益效果,實驗例包括本發(fā)明藥物(以下稱藿香正氣滴丸)的藥效學動物試驗。下面試驗旨在進一步說明藿香正氣滴丸的作用,而非對本發(fā)明的限制。本實驗例采用的發(fā)明藥物是按實施例9制備而成。
實驗例藿香正氣滴丸的藥效學實驗實驗材料1、實驗用藥藿香正氣滴丸(以下簡稱“正氣滴丸”),每袋2.5g,含生藥3.37g。由合肥申聯(lián)醫(yī)藥科技開發(fā)有限公司提供。批號970312。為了便于給藥,使用前磨碎,過100目篩,先加入少許蒸餾水加熱后溶解后再用2%的糊精配制成不同濃度混懸液備用(使實驗使各劑量組給藥體積相同)。藿香正氣水(以下簡稱“正氣水”),每支10ml,含生藥6.74g。由江蘇連云港制藥廠生產(chǎn)。批號970518。使用時醫(yī)用2%糊精配制成相應濃度的混懸液備用(使實驗時與藿香正氣滴丸的同劑量組灌胃體積相同)。
2、實驗動物小鼠由本實驗動物房提供,家鴿為市場收購。動物合格證脘醫(yī)實動準字1號。實驗前動物均飼養(yǎng)觀察一周。
3、氯化乙酰膽堿上海第八制藥廠出品,批號710819。
4、氯化鋇分析純,湖南制藥廠生產(chǎn),批號860918。
5、硫酸銅長沙化學試劑廠產(chǎn)品,批號740301。
實驗方法與結果一、對小白鼠小腸炭末推進率的影響實驗選用健康昆明中小白鼠,體重22-25g,雌雄各半,雌性未孕。隨機分為模型對照組(糊精)藿香正氣水對照組(2.25g生藥/kg“下同”)和藿香正氣滴丸高中低(4.5、2.25和1.125g生藥/kg“下同”)三個劑量。每組20只動物。各小白鼠實驗前徹底禁食12小時,不禁水。。實驗時各小白鼠桉不同組別灌胃給藥后1小時后,均灌胃給5%的活性炭混懸液(以10%的阿拉伯膠配制)0.2ml/20g體重,20分鐘后處死動物,剖腹并小心取出小腸,不加牽引地平鋪于平板上,測量從幽門到盲腸的長度為小腸總長,再測量自幽門到炭末前移的前端為炭末推進長度,并計算其長度占小腸總長的百分率(即炭末推進百分率)結果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后列于表1表1對小白鼠小腸炭末推進率的影響(X±SD)組別動物數(shù)劑量小腸全長 推進長度 推進率(只) (g/kg) (cm) (cm) (%)溶媒對照組 202%糊精 49.55±6.26 25.73±4.2152.51±9.49%正氣水組202.2550.50±7.13 21.83±3.3443.82±8.47%▲正氣滴丸組 204.5049.20±7.17 19.65±3.6140.0±5015%▲▲正氣滴丸組 202.2549.48±7.01 19.90±2.6340.55±5.44%▲▲正氣滴丸組 201.125 49.45±7.96 21.93±3.8044.68±6.68%▲與溶媒對照組比較▲P<0.05;▲▲<0.01二、對硫酸銅致家鴿嘔吐的鎮(zhèn)吐作用實驗選用健康家鴿,體重256-305g,雌雄不拘。隨機分為模型對照組(糊精)、藿香正氣水對照組(2.25g/kg)和藿香正氣滴丸高中低(4.50、2.25和1.125g/kg)三個劑量組。每組10只家鴿。各家鴿灌胃給藥2%硫酸銅20ml/kg,立即記錄各組家鴿嘔吐的潛伏期及1小時內(nèi)嘔吐反應的次數(shù),結果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列于表2。
表2對硫酸銅致家鴿嘔吐的影響(X±SD)組別動物數(shù) 劑量 嘔吐潛伏期嘔吐次數(shù)(只) (g/kg) (分) (次/小時)溶媒對照組 10 2%糊精 8.91±1.5413.3±6.86正氣水組10 2.25 9.76±1.9316.5±6.87正氣滴丸組 10 4.50 14.39±5.62▲▲※10.8±5.45※正氣滴丸組 10 2.25 12.98±4.40▲※11.1±4.12※正氣滴丸組 10 1.12511.78±3.82 12.0±3.74與溶媒對照組比較▲P<0.05;▲▲P<0.01;與藿香正氣水比較※P<0.05表2結果顯示藿香正氣滴丸,對硫酸銅引起的家鴿嘔吐由較強的鎮(zhèn)吐作用;而藿香正氣水不但無鎮(zhèn)吐作用,且能增加單位時間內(nèi)家鴿的嘔吐次數(shù)。這可能是原劑型中含有40-50%乙醇的緣故。改進劑型在這方面的優(yōu)點較突出。
三、對小鼠醋酸扭體法鎮(zhèn)痛作用實驗選用健康昆明種小白鼠,體重22-25g,雌雄各半,雌性未孕。隨機分為模型對照組(2%糊精)、藿香正氣水對照組(2.25g/kg)和藿香正氣滴丸高中低(4.50、2.25和1.125g/kg)三個劑量組。各小白鼠實驗前一日均灌胃給藥兩次(前一日上、下午各一次),實驗當日再給藥一次后,各小白鼠腹腔注射0.6%醋酸溶液0.1ml/10g體重,立即觀察自注射醋酸后至出現(xiàn)動物扭體反應的時間(為扭體潛伏期)和10分鐘內(nèi)動物出現(xiàn)扭體的次數(shù)。計算鎮(zhèn)痛百分率。結果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后列于表3。
表3藿香正氣滴丸對小白鼠醋酸扭體鎮(zhèn)痛作用(X±SD)組別動物數(shù)劑量 扭體潛伏期扭體次數(shù) 鎮(zhèn)痛率(只) (g/kg)(分) (次/小時) (%)模型對照組 202%糊精 2.27±0.9633.85±8.86/正氣水組202.25 2.42±0.9427.60±7.04▲15.51%正氣滴丸組 204.50 3.09±1.06※21.30±7.17▲▲37.08%正氣滴丸組 202.25 2.48±1.0823.90±8.23▲▲29.39%正氣滴丸組 201.125 2.38±0.9626.10±7.04▲22.89%與模型對照組比較▲P<0.05;▲▲P<0.01;與藿香正氣水比較※P<0.05四、對小白鼠胃排空時間的影響實驗選用健康昆明種小白鼠,體重20-22g,雌雄各半,雌性未孕。隨機分為模型對照組(2%的糊精)、藿香正氣水對照組(2.25g/kg)和藿香正氣滴丸高中低(4.50、2.25和1.125g/kg)三個劑量組。實驗前一日按不同組別灌胃給藥一次后,徹底禁食24小時(除去墊料)不禁水,實驗前再給藥一次,4小時后每鼠灌胃給0.1%甲基橙水溶液0.2ml,20分鐘后處死動物,摘取胃,置于燒杯中,用NaHCO3調(diào)節(jié)PH6-6.5,分離上清夜,用日本島津UV-240分光光度計(波長420nm),以0.1%甲基橙0.2ml加10ml蒸餾水作密度基數(shù),比較各組小白鼠胃中甲基橙OD值,并桉公式算出各組小白鼠的平均胃殘留率。結果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后列于表4。
表4藿香正氣滴丸對小白鼠胃中甲基橙排空的影響(X±SD)組別動物數(shù)劑量 胃中甲基橙殘留率(只) (g/kg)(%)溶媒對照組 152%糊精 38.51±7.99正氣水組152.25 37.09±9.15正氣滴丸組 154.50 37.75±8.30正氣滴丸組 152.25 37.25±8.12正氣滴丸組 151.125 36.01±9.53與模型對照組比較>P0.05;五、體外抗菌實驗實驗選用金黃葡萄球菌(ATCC25923)、致病性大腸埃氏菌(ATCC25922)傷寒沙門氏桿菌(ATCC28344)、福氏志賀氏桿菌(51536),均由衛(wèi)生部藥品生物制品鑒定所提供。培養(yǎng)基營養(yǎng)瓊脂,上海醫(yī)學化驗所試劑廠;以營養(yǎng)瓊脂配制10%羊血瓊脂+小牛血清肉湯及自制營養(yǎng)肉湯+10%小牛血清肉湯。將上述菌種轉種于血平板,取菌落種于肉湯管35℃5h,配制成約1.5×108cfu/ml,相當于0.5麥氏管,排試管10支,每管加水解酪蛋白培養(yǎng)基1ml,于第一試管加藥物1ml(0.5g/ml)混合,吸1ml于第二試管,倍比稀釋至第九管,第十管作對照組。取菌液1ml于第一管中35℃24h。另取培養(yǎng)基1ml加藥物1ml作藥物空白對照組。由于中藥比較混濁,故培養(yǎng)24h后需將每管接種于血平板上,觀察有無細菌生長,結果列于表5、6。
表5藿香正氣滴丸體外抗菌實驗菌種 藿香正氣滴丸濃度(g/ml) 藥物 菌株0.5 0.25 0.125 0.0625 0.0313 0.0157 0.0078 對照 對照金黃色葡萄球菌 -+ + + + + + - +傷寒沙門氏菌 -- - + + + + - +福氏志賀氏菌 -- + + + + + - +致病性大腸桿菌 -- - - + + + - +注表中“+”表示有細菌生長;“-”表示無細菌生長。
表6藿香正氣水體外抗菌實驗菌種藿香正氣水濃度(g/ml) 藥物 45%乙醇 菌株0.5 0.25 0.125 0.0625 0.0313 0.0157 0.0078 對照 對照 對照金黃色葡萄球菌 -+ + + + + + - -+傷寒沙門氏菌 -- - + + + + - -+福氏志賀氏菌 -- - + + + + - -+致病性大腸桿菌 -- - - - + + - -+注表中“+”表示有細菌生長;“-”表示無細菌生長。
結論1、藿香正氣滴丸有明顯抑制小白鼠炭末推進率,與模型組對照組比較P<0.05~0.01。
2、硫酸銅致家鴿嘔吐,藿香正氣滴丸有較強的鎮(zhèn)吐作用;而藿香正氣水不但無鎮(zhèn)吐作用,反而增加了單位時間內(nèi)家鴿的嘔吐次數(shù),這可能系藿香正氣水中含有40-50%的乙醇有關。
3、藿香正氣滴丸和藿香正氣水對小白鼠醋酸扭體法致痛有較強的鎮(zhèn)痛作用,其扭體潛伏期和10分鐘內(nèi)的扭體次數(shù)與模型需比較P<0.05~0.01。
4、藿香正氣滴丸和藿香正氣水對小白鼠胃中甲基橙殘留率無明顯影響,與模型對照組比較P>0.05。
5、體外抗菌實驗表明藿香正氣滴丸和藿香正氣水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腸埃希氏菌、傷寒沙門氏桿菌、福氏志賀氏桿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對福氏傷寒桿菌的作用,藿香正氣水比藿香正氣滴丸稍強些,這可能與原劑型中含有40~50%的乙醇有關。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介紹的是本發(fā)明方法的實施例,但本發(fā)明方法的范圍并不局限下述的實例。
實施例1本發(fā)明活性成分的制備按藥典規(guī)定用量取蒼術160g、陳皮160g、厚樸(姜制)160g、白芷240g、茯苓240g、大腹皮240g、生半夏160g、干姜13.5g、甘草浸膏20g、廣藿香油1.6ml、紫蘇葉油0.8ml備用蒼術、陳皮、厚樸、白芷分別照中國藥典1995年版一部附錄I0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用60%乙醇作為溶劑,浸漬24小時后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回收乙醇,藥液備用;茯苓水煮后,80℃溫浸2小時,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取汁;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8小時換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3.5g,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大腹皮加水煎煮3小時,合并上述藥液,濾過,慮液減壓濃縮成稠膏,加入甘草浸膏,廣藿香油,紫蘇葉油,混勻,制成本發(fā)明物活性成分。
實施例2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取1000g聚乙二醇-4000,60℃加熱熔化,加入50g按照實施例一方法制備的本發(fā)明物活性成分,充分攪拌使其完全熔融,分散均勻,置滴丸機的貯液筒內(nèi),40℃保溫勻速滴入2℃液狀石蠟冷凝液中,收集滴丸,瀝凈,搽去滴丸表面的石蠟,放置自然干燥,制成滴丸1500g,即得。
實施例3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取1000g聚乙二醇-4000,65℃加熱熔化,加入100g按照實施例一方法制備的本發(fā)明物活性成分,充分攪拌使其完全熔融,分散均勻,置滴丸機的貯液筒內(nèi),50℃保溫勻速滴入0℃液狀石蠟冷凝液中,收集滴丸,瀝凈,搽去滴丸表面的石蠟,放置自然干燥,制成滴丸1500g,即得。
實施例4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取100g聚乙二醇-4000,90℃加熱熔化,加入100g按照實施例一方法制備的本發(fā)明物活性成分,充分攪拌使其完全熔融,分散均勻,置滴丸機的貯液筒內(nèi),100℃保溫勻速滴入0℃液狀石蠟冷凝液中,收集滴丸,瀝凈,搽去滴丸表面的石蠟,放置自然干燥,制成滴丸300g,即得。
實施例5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取729g聚乙二醇-4000,80℃加熱熔化,加入243g按照實施例一方法制備的本發(fā)明物活性成分,充分攪拌使其完全熔融,分散均勻,置滴丸機的貯液筒內(nèi),80℃保溫勻速滴入5℃液狀石蠟冷凝液中,收集滴丸,瀝凈,搽去滴丸表面的石蠟,放置自然干燥,制成滴丸1025g,即得。
實施例6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取1000g聚乙二醇-6000,80℃加熱熔化,加入80g按照實施例一方法制備的本發(fā)明物活性成分,充分攪拌使其完全熔融,分散均勻,置滴丸機的貯液筒內(nèi),80℃保溫勻速滴入5℃液狀石蠟冷凝液中,收集滴丸,瀝凈,搽去滴丸表面的石蠟,放置自然干燥,制成滴丸1125g,即得。
實施例7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取1000g聚乙二醇-6000,100℃加熱熔化,加入125g按照實施例一方法制備的本發(fā)明物活性成分,充分攪拌使其完全熔融,分散均勻,置滴丸機的貯液筒內(nèi),60℃保溫勻速滴入10℃液狀石蠟冷凝液中,收集滴丸,瀝凈,搽去滴丸表面的石蠟,放置自然干燥,制成滴丸1500g,即得。
實施例8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取1000g聚乙二醇-6000,90℃加熱熔化,加入200g按照實施例一方法制備的本發(fā)明物活性成分,充分攪拌使其完全熔融,分散均勻,置滴丸機的貯液筒內(nèi),110℃保溫勻速滴入8℃液狀石蠟冷凝液中,收集滴丸,瀝凈,搽去滴丸表面的石蠟,放置自然干燥,制成滴丸1600g,即得。
實施例9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取729g聚乙二醇-6000,90℃加熱熔化,加入243g按照實施例一方法制備的本發(fā)明物活性成分,充分攪拌使其完全熔融,分散均勻,置滴丸機的貯液筒內(nèi),80℃保溫勻速滴入5℃液狀石蠟冷凝液中,收集滴丸,瀝凈,搽去滴丸表面的石蠟,放置自然干燥,制成滴丸1025g,即得。
實施例10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取50g聚乙二醇-6000,90℃加熱熔化,加入50g按照實施例一方法制備的本發(fā)明物活性成分,充分攪拌使其完全熔融,分散均勻,置滴丸機的貯液筒內(nèi),80℃保溫勻速滴入0℃液狀石蠟冷凝液中,收集滴丸,瀝凈,搽去滴丸表面的石蠟,放置自然干燥,制成滴丸150g,即得。
實施例11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取1000g聚乙二醇-4000,100℃加熱熔化,加入50g按照實施例一方法制備的本發(fā)明物活性成分,充分攪拌使其完全熔融,分散均勻,置滴丸機的貯液筒內(nèi),40℃保溫勻速滴入6℃液狀石蠟冷凝液中,收集滴丸,瀝凈,搽去滴丸表面的石蠟,放置自然干燥,制成滴丸1500g,即得。
實施例12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取1000g聚乙二醇-4000和聚乙二醇-6000混合物,70℃加熱熔化,加入150g按照實施例一方法制備的本發(fā)明物活性成分,充分攪拌使其完全熔融,分散均勻,置滴丸機的貯液筒內(nèi),100℃保溫勻速滴入10℃液狀石蠟冷凝液中,收集滴丸,瀝凈,搽去滴丸表面的石蠟,放置自然干燥,制成滴丸1500g,即得。
實施例13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取1000g聚乙二醇-4000和聚乙二醇-6000混合物,80℃加熱熔化,加入90g按照實施例一方法制備的本發(fā)明物活性成分,充分攪拌使其完全熔融,分散均勻,置滴丸機的貯液筒內(nèi),80℃保溫勻速滴入5℃甲基硅油冷凝液中,收集滴丸,瀝凈,搽去滴丸表面的石蠟,放置自然干燥,制成滴丸1150g,即得。
實施例14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取1000g聚乙二醇-4000和聚乙二醇-6000混合物,100℃加熱熔化,加入300g按照實施例一方法制備的本發(fā)明物活性成分,充分攪拌使其完全熔融,分散均勻,置滴丸機的貯液筒內(nèi),100℃保溫勻速滴入5℃煤油冷凝液中,收集滴丸,瀝凈,搽去滴丸表面的石蠟,放置自然干燥,制成滴丸1500g,即得。
實施例15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取100g聚乙二醇-1000,100℃加熱熔化,加入50g按照實施例一方法制備的本發(fā)明物活性成分,充分攪拌使其完全熔融,分散均勻,置滴丸機的貯液筒內(nèi),80℃保溫勻速滴入8℃甲基硅油冷凝液中,收集滴丸,瀝凈,搽去滴丸表面的石蠟,放置自然干燥,制成滴丸175g,即得。
實施例16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取729g聚乙二醇-1500,100℃加熱熔化,加入243g按照實施例一方法制備的本發(fā)明物活性成分,充分攪拌使其完全熔融,分散均勻,置滴丸機的貯液筒內(nèi),90℃保溫勻速滴入10℃液狀石蠟冷凝液中,收集滴丸,瀝凈,搽去滴丸表面的石蠟,放置自然干燥,制成滴丸1025g,即得。
實施例17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取1000g聚乙二醇-8000,95℃加熱熔化,加入150g按照實施例一方法制備的本發(fā)明物活性成分,充分攪拌使其完全熔融,分散均勻,置滴丸機的貯液筒內(nèi),50℃保溫勻速滴入0℃液狀石蠟冷凝液中,收集滴丸,瀝凈,搽去滴丸表面的石蠟,放置自然干燥,制成滴丸1500g,即得。
實施例18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取1000g聚乙二醇-1000、聚乙二醇-1500、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8000混合物,85℃加熱熔化,加入100g按照實施例一方法制備的本發(fā)明物活性成分,充分攪拌使其完全熔融,分散均勻,置滴丸機的貯液筒內(nèi),85℃保溫勻速滴入10℃液狀石蠟冷凝液中,收集滴丸,瀝凈,搽去滴丸表面的石蠟,放置自然干燥,制成滴丸1400g,即得。
實施例19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取100g聚乙二醇-4000,60℃加熱熔化,加入34g按照實施例一方法制備的本發(fā)明物活性成分,充分攪拌使其完全熔融,分散均勻,置滴丸機的貯液筒內(nèi),60℃保溫勻速滴入5℃液狀石蠟冷凝液中,收集滴丸,瀝凈,搽去滴丸表面的石蠟,放置自然干燥,制成滴丸160g,即得。
實施例20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按藥典規(guī)定用量取蒼術160g、陳皮160g、厚樸(姜制)160g、白芷240g、茯苓240g、大腹皮240g、生半夏160g、干姜13.5g、甘草浸膏20g、廣藿香油1.6ml、紫蘇葉油0.8ml備用;蒼術、陳皮、厚樸、白芷分別照中國藥典1995年版一部附錄I0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用60%乙醇作為溶劑,浸漬24小時后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回收乙醇,藥液備用;茯苓水煮后,80℃溫浸2小時,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取汁;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8小時換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3.5g,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大腹皮加水煎煮3小時,合并上述藥液,濾過,慮液濃縮至稠膏狀,加入甘草浸膏,廣藿香油,紫蘇葉油,混勻;取3倍量的聚乙二醇-6000,加熱70~90℃,熔融后加入稠膏,攪拌均勻,移至滴丸機中,保持熔融液溫度為60℃~90℃,由上往下,滴速適中滴入0℃~5℃液體石蠟中,制成滴丸劑1025g。
實施例21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a)按原料配比稱取各原料藥蒼術80g、陳皮80g、厚樸100g、白芷120g、茯苓120g、大腹皮140g、生半夏80g、甘草浸膏10g、廣藿香油0.8ml、紫蘇葉油0.5ml備用;(b)蒼術、陳皮、厚樸、白芷分別照中國藥典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用70%乙醇作為溶劑,浸漬20小時后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回收乙醇,藥液備用;茯苓水煮后,70℃溫浸2次,第一次4.5小時,第二次3小時,取汁;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8小時換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5g,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大腹皮加水煎煮3小時,合并上述藥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稠膏狀;(a)加入甘草浸膏,廣藿香油,紫蘇葉油,混勻;(b)取適量聚乙二醇6000,加熱至80℃,熔融后加入稠膏,攪拌均勻,移至滴丸機中,保持熔融液溫度80℃,由上往下,滴速適中滴入5℃冷凝液石蠟中,制成5000粒滴丸劑。
實施例22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a)按原料配比稱取各原料藥蒼術120g、陳皮200g、厚樸200g、白芷180g、茯苓160g、大腹皮180g、生半夏120g、甘草浸膏15g、廣藿香油1.2ml、紫蘇葉油0.8ml備用;(b)蒼術、陳皮、厚樸、白芷分別照中國藥典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用55%乙醇作為溶劑,浸漬24小時后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回收乙醇,藥液備用;茯苓水煮后,80℃溫浸2次,第一次4小時,第二次2小時,取汁;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8小時換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4g,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3.5小時,第二次2小時;大腹皮加水煎煮3小時,合并上述藥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稠膏狀;(c)加入甘草浸膏,廣藿香油,紫蘇葉油,混勻;(d)取適量聚乙二醇4000,加熱至90℃,熔融后加入稠膏,攪拌均勻,移至滴丸機中,保持熔融液溫度90℃,由上往下,滴速適中滴入3℃冷凝液石蠟中,制成5000粒滴丸劑。
實施例23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a)按原料配比稱取各原料藥蒼術200g、陳皮180g、厚樸200g、白芷200g、茯苓300g、大腹皮180g、生半夏200g、甘草浸膏20g、廣藿香油1.2ml、紫蘇葉油1.0ml備用;(b)蒼術、陳皮、厚樸、白芷分別照中國藥典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用65%乙醇作為溶劑,浸漬30小時后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回收乙醇,藥液備用;茯苓水煮后,85℃溫浸2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取汁;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8小時換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3.5g,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3.5小時,第二次3小時;大腹皮加水煎煮3小時,合并上述藥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稠膏狀;(c)加入甘草浸膏,廣藿香油,紫蘇葉油,混勻;(d)取適量聚乙二醇6000和聚乙二醇4000混合物,加熱至95℃,熔融后加入稠膏,攪拌均勻,移至滴丸機中,保持熔融液溫度85℃,由上往下,滴速適中滴入5℃冷凝液石蠟中,制成5000粒滴丸劑。
實施例24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a)按原料配比稱取各原料藥蒼術240g、陳皮150g、厚樸240g、白芷360g、茯苓360g、大腹皮300g、生半夏240g、甘草浸膏30g、廣藿香油2.4ml、紫蘇葉油1.2備用;(b)蒼術、陳皮、厚樸、白芷分別照中國藥典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用60%乙醇作為溶劑,浸漬24小時后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回收乙醇,藥液備用;茯苓水煮后,80℃溫浸2次,第一次4小時,第二次3小時,取汁;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8小時換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8.5g,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4小時,第二次3小時;大腹皮加水煎煮3小時,合并上述藥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稠膏狀;(c)加入甘草浸膏,廣藿香油,紫蘇葉油,混勻;(d)取適量聚乙二醇6000,加熱至90℃,熔融后加入稠膏,攪拌均勻,移至滴丸機中,保持熔融液溫度80℃,由上往下,滴速適中滴入8℃冷凝液石蠟中,制成5000粒滴丸劑。
實施例25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a)按原料配比稱取各原料藥蒼術240g、陳皮240g、厚樸240g、白芷300g、茯苓360g、大腹皮360g、生半夏240g、甘草浸膏25g、廣藿香油1.6ml、紫蘇葉油1.2ml備用;(b)蒼術、陳皮、厚樸、白芷分別照中國藥典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用75%乙醇作為溶劑,浸漬36小時后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回收乙醇,藥液備用;茯苓水煮后,75℃溫浸2次,第一次3.5小時,第二次2.5小時,取汁;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8小時換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30g,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4小時,第二次2小時;大腹皮加水煎煮3小時,合并上述藥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稠膏狀;(c)加入甘草浸膏,廣藿香油,紫蘇葉油,混勻;(e)取適量聚乙二醇6000和聚乙二醇1500混合物,加熱至85℃,熔融后加入稠膏,攪拌均勻,移至滴丸機中,保持熔融液溫度85℃,由上往下,滴速適中滴入5℃冷凝液石蠟中,制成5000粒滴丸劑。
實施例26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a)按原料配比稱取各原料藥蒼術80g、陳皮240g、厚樸200g、白芷120g、茯苓120g、大腹皮360g、生半夏180g、甘草浸膏20g、廣藿香油1.4ml、紫蘇葉油1.2ml備用;(b)蒼術、陳皮、厚樸、白芷分別照中國藥典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用55%乙醇作為溶劑,浸漬24小時后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回收乙醇,藥液備用;茯苓水煮后,85℃溫浸2次,第一次4小時,第二次3小時,取汁;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8小時換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6g,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大腹皮加水煎煮3小時,合并上述藥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稠膏狀;(c)加入甘草浸膏,廣藿香油,紫蘇葉油,混勻;(d)取適量聚乙二醇6000和聚乙二醇4000混合物,加熱至85℃,熔融后加入稠膏,攪拌均勻,移至滴丸機中,保持熔融液溫度85℃,由上往下,滴速適中滴入8℃冷凝液石蠟中,制成5000粒滴丸劑。
實施例27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a)按原料配比稱取各原料藥蒼術110g、陳皮150g、厚樸200g、白芷180g、茯苓120g、大腹皮240g、生半夏120g、甘草浸膏20g、廣藿香油1.0ml、紫蘇葉油0.8ml備用;(b)蒼術、陳皮、厚樸、白芷分別照中國藥典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用80%乙醇作為溶劑,浸漬20小時后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回收乙醇,藥液備用;茯苓水煮后,60℃溫浸2次,第一次3.5小時,第二次2.5小時,取汁;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8小時換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5g,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3.5小時,第二次1小時;大腹皮加水煎煮3小時,合并上述藥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稠膏狀;(c)加入甘草浸膏,廣藿香油,紫蘇葉油,混勻;(d)取適量聚乙二醇6000,加熱至90℃,熔融后加入稠膏,攪拌均勻,移至滴丸機中,保持熔融液溫度85℃,由上往下,滴速適中滴入10℃冷凝液石蠟中,制成5000粒滴丸劑。
權利要求
1.一種藿香正氣滴丸制劑,其特征在于該制劑是由蒼術、陳皮、厚樸、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廣藿香油、紫蘇葉油為藥物活性成分,加入輔料聚乙二醇制成,其中藥物活性成分與輔料聚乙二醇重量比為1∶1~20。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藿香正氣滴丸制劑,其特征在于藥物活性成分與輔料聚乙二醇重量比為1∶1~10。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藿香正氣滴丸制劑,其特征在于藥物活性成分與輔料聚乙二醇重量比為1∶3。
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藿香正氣滴丸制劑,其特征在于藥物活性成分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原料藥制成蒼術80~240g、陳皮80~240g、厚樸80~240g、白芷120~360g、茯苓120~360g、大腹皮120~360g、生半夏80~240g、甘草浸膏10~30g、廣藿香油0.8~2.4ml、紫蘇葉油0.4~1.2ml。
5.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藿香正氣滴丸制劑,其特征在于藥物活性成分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原料藥制成,蒼術120~200g、陳皮120~200g、厚樸120~200g、白芷180~300g、茯苓180~300g、大腹皮180~300g、生半夏120~200g、甘草浸膏15~25g、廣藿香油1.2~2.0ml、紫蘇葉油0.6~1.0ml。
6.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藿香正氣滴丸制劑,其特征在于藥物活性成分是由下列重量份配比的原料藥制成,蒼術160g、陳皮160g、厚樸160g、白芷160g、茯苓240g、大腹皮240g、生半夏160g、甘草浸膏20g、廣藿香油1.6ml、紫蘇葉油0.8ml。
7.如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驟(a)按原料配比稱取各原料藥蒼術80~240g、陳皮80~240g、厚樸80~240g、白芷120~360g、茯苓120~360g、大腹皮120~360g、生半夏80~240g、甘草浸膏10~30g、廣藿香油0.8~2.4ml、紫蘇葉油0.4~1.2ml備用;(b)蒼術、陳皮、厚樸、白芷分別照中國藥典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用50~80%乙醇作為溶劑,浸漬12~36小時后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回收乙醇,藥液備用;茯苓水煮后,60~90℃溫浸2次,第一次1.5~4.5小時,第二次1~3小時,取汁;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8小時換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8~20g,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1.5~4.5小時,第二次1~3小時;大腹皮加水煎煮1.5~4小時,合并上述藥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稠膏狀;(c)加入甘草浸膏,廣藿香油,紫蘇葉油,混勻;(d)取聚乙二醇,加熱60~95℃,熔融后加入稠膏,攪拌均勻,移至滴丸機中,保持熔融液溫度,由上往下,滴速適中滴入冷凝液中,制成滴丸劑。
8.如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驟(a)按原料配比稱取各原料藥蒼術120~200g、陳皮120~200g、厚樸120~200g、白芷180~300g、茯苓180~300g、大腹皮180~300g、生半夏120~200g、甘草浸膏15~25g、廣藿香油1.2~2.0ml、紫蘇葉油0.6~1.0ml備用;(b)蒼術、陳皮、厚樸、白芷分別照中國藥典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用55~65%乙醇作為溶劑,浸漬20~30小時后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回收乙醇,藥液備用;茯苓水煮后,75~85℃溫浸2次,第一次2~4小時,第二次1.5~2.5小時,取汁;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8小時換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0~15g,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2.5~3.5小時,第二次1.5~2.5小時;大腹皮加水煎煮2.5~3.5小時,合并上述藥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稠膏狀;(c)加入甘草浸膏,廣藿香油,紫蘇葉油,混勻;(d)取聚乙二醇,加熱70~90℃,熔融后加入稠膏,攪拌均勻,移至滴丸機中,保持熔融液溫度,由上往下,滴速適中滴入冷凝液中,制成滴丸劑。
9.如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驟取蒼術160g、陳皮160g、厚樸(姜制)160g、白芷240g、茯苓240g、大腹皮240g、生半夏160g、干姜13.5g、甘草浸膏20g、廣藿香油1.6ml、紫蘇葉油0.8ml備用;蒼術、陳皮、厚樸、白芷分別照中國藥典1995年版一部附錄I0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漉法,用60%乙醇作為溶劑,浸漬24小時后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回收乙醇,藥液備用;茯苓水煮后,80℃溫浸2小時,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取汁;生半夏用冷水浸泡,每8小時換水一次,泡至透心后,另加干姜13.5g,加水煎煮2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大腹皮加水煎煮3小時,合并上述藥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稠膏狀,加入甘草浸膏,廣藿香油,紫蘇葉油,混勻;取3倍量的聚乙二醇-6000,加熱70~90℃,熔融后加入稠膏,攪拌均勻,移至滴丸機中,保持熔融液溫度為60℃~90℃,由上往下,滴速適中滴入0℃~5℃液體石蠟中,制成滴丸劑1025g。
10.如權利要求7所述藿香正氣滴丸制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聚乙二醇為聚乙二醇-4000、聚乙二醇-6000或聚乙二醇-4000和聚乙二醇-6000的混合物;聚乙二醇加熱溫度為60℃~100℃;熔融液保溫溫度為40℃~110℃;冷凝液為液狀石蠟、甲基硅油、煤油或者它們的混合物,冷凝液的溫度為0℃~10℃。
11.如權利要求7所述藿香正氣滴丸制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聚乙二醇為聚乙二醇-4000或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加熱溫度為65℃~95℃;熔融液保溫溫度為50℃~100℃;冷凝液為液狀石蠟,冷凝液的溫度為0℃~8℃。
12.如權利要求7所述藿香正氣滴丸制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聚乙二醇為聚乙二醇-6000;聚乙二醇加熱溫度為70℃~90℃;熔融液保溫溫度為60℃~90℃;冷凝液為液狀石蠟,冷凝液的溫度為0℃~5℃。
13.如權利要求8所述方法制備的藿香正氣滴丸,其特征在于該滴丸在制備治療感冒、嘔吐、泄瀉、霍亂、中暑、傳染性肝炎、非典型肺炎藥物中的應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藿香正氣滴丸的制備方法及其制劑,具體而言是由蒼術、陳皮、厚樸、白芷、茯苓、大腹皮、生半夏、甘草浸膏、廣藿香油、紫蘇葉油為藥物活性成分,加入輔料聚乙二醇制成。本發(fā)明可以掩蓋藿香制劑的刺激性氣味,易于被患者接受,此外,滴丸生產(chǎn)工序少,周期短,自動化程度高,生產(chǎn)效率高,成本相對較低,易于工業(yè)化,滴丸生產(chǎn)條件易控制,丸重差異小,含量較準確,質量有保證,滴丸便于運輸、貯存,由于最終產(chǎn)品中不含乙醇,不僅在經(jīng)濟上降低了成本,而且在保證與藥典規(guī)定的“藿香正氣水”具有相同功能和療效的基礎上,在某些方面的療效優(yōu)于“藿香正氣水”,對胃腸道的刺激等副作用方面卻所降低。
文檔編號A61P31/00GK1565591SQ0314566
公開日2005年1月19日 申請日期2003年7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7月7日
發(fā)明者童玉新, 葉正良, 顧菲菲, 陳亮, 葉壽山, 孫延林 申請人:天津天士力制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