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竹蓀山藥火鍋及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屬于食品及其制作方法,特別指的是火鍋類食品。
背景技術(shù):
羅記竹蓀山藥火鍋是昆明當?shù)氐莫毺仫L味食品,在云貴川地區(qū)也較知名。過去的制作方法是靠老一輩言傳身教來傳承,操作上無定量的參數(shù),因此即使在家族中完全掌握技術(shù)的人也不多,并且用原料時稍有偏差,口味就有很大改變。由于能夠完全掌握技巧的人較少,因此不宜大批量推廣,不能滿足其他地區(qū)顧客的需求。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是提供一種竹蓀山藥火鍋及制作工藝,其配方及工藝指標明確,適宜大批量穩(wěn)定制作,可保持傳統(tǒng)地方風味不變,且營養(yǎng)豐富、口感好。
解決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問題所采用的鍋底配方是由湯料、肉料、竹蓀、淮山藥和調(diào)味料熬煮而成,湯料為股骨、雞、火腿加水燉熬的高湯,調(diào)味料由雞精、味精、胡椒粉、香菇粉、蝦粉、牛肝菌粉、川花椒、竹蓀粉混合而成,肉料為熟制品。
本竹蓀山藥火鍋的具體制作方法是(1)湯料制作,按重量比例,股骨18~22、雞7~9、火腿3.5~4.5、水90~110備料,文火燉熬10小時以上,制成高湯;(2)肉料制作,將各種生肉燉熬,制成白切肉熟食,或?qū)㈦u肉做成鹽汁雞;(3)用清水洗滌竹蓀,清除沙塵,煮熟淮山藥并除去酸味;(4)調(diào)味料制作,按以下重量比例,雞精13~17、味精9~11、胡椒粉18~22、香菇粉9~11、蝦粉9~11、牛肝菌粉13~17、川花椒4.5~5.5、竹蓀粉13~17混合配制成調(diào)味料;(5)鍋底配制,在湯料5.5~6.5份中加入肉料1~1.1份、竹蓀0.1~0.2份、淮山藥0.15~0.2份、調(diào)味料0.05~0.1份,另外還加入土豆0.1~0.25份、火腿0.1~0.2份、雞油0.07~0.1份、枸杞子和小棗各0.07~0.1份,加熱沸騰后,再添加常見蔬菜共煮。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1人鍋的配制。在100Kg水中加入股骨20Kg、老母雞8Kg、宣威火腿4Kg,文火燉熬12小時,制成高湯備用;用傳統(tǒng)的鹽汁雞制作方法加工成鹽汁雞肉料熟食;選用福建莆田或四川宜賓產(chǎn)竹蓀,反復清洗八次,清除內(nèi)部夾雜的沙塵,煮熟淮山藥,除去其中的酸味;按以下重量百分比配制調(diào)味料備用,雞精15%、味精10%、天然胡椒粉20%、天然香菇粉10%、天然蝦粉10%、天然牛肝菌粉15%、川花椒5%、天然竹蓀粉15%;取湯料1300克,加入鹽汁雞200克、竹蓀20克、淮山藥30克、調(diào)味料20克,另外還加入土豆20克、火腿20克、雞油20克、枸杞子和小棗各20克,煮沸后可加入自己喜歡的其他蔬菜共煮食用。還可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蘸碟,如,云南七甸老醬、四川香辣醬、云南路南腐乳、云南路南大頭菜、云南野山椒、酥黃豆、四川花椒、蒜泥、油辣子、炒辣子面、鹽、味精、香菜、小蔥等。
實施例22人鍋的配制。在100Kg水中加入股骨20Kg、老母雞8Kg、宣威火腿4Kg,文火燉熬12小時,制成高湯備用;用傳統(tǒng)的鹽汁雞制作方法加工成鹽汁雞肉料熟食;選用福建莆田或四川宜賓產(chǎn)竹蓀,反復清洗八次,清除內(nèi)部夾雜的沙塵,煮熟淮山藥,除去其中的酸味;按以下重量百分比配制調(diào)味料備用,雞精15%、味精10%、天然胡椒粉20%、天然香菇粉10%、天然蝦粉10%、天然牛肝菌粉15%、川花椒5%、天然竹蓀粉15%;取湯料2400克,加入鹽汁雞400克、竹蓀45克、淮山藥65克、調(diào)味料37克,另外還加入土豆46克、火腿40克、雞油36克、枸杞子和小棗各40克,煮沸后可加入自己喜歡的其他蔬菜共煮食用。還可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蘸碟,如,云南七甸老醬、四川香辣醬、云南路南腐乳、云南路南大頭菜、云南野山椒、酥黃豆、四川花椒、蒜泥、油辣子、炒辣子面、鹽、味精、香菜、小蔥等。
實施例33~5人鍋的配制。在100Kg水中加入股骨20Kg、老母雞8Kg、宣威火腿4Kg,文火燉熬12小時,制成高湯備用;將新鮮豬肉用清水熬煮成白切肉熟食;選用福建莆田或四川宜賓產(chǎn)竹蓀,反復清洗八次,清除內(nèi)部夾雜的沙塵,煮熟淮山藥,除去其中的酸味;按以下重量百分比配制調(diào)味料備用,雞精15%、味精10%、天然胡椒粉20%、天然香菇粉10%、天然蝦粉10%、天然牛肝菌粉15%、川花椒5%、天然竹蓀粉15%;取湯料5800克,加入白切豬肉1000克、竹蓀110克、淮山藥150克、調(diào)味料60克,另外還加入土豆150克、火腿100克、雞油80克、枸杞子和小棗各80克,煮沸后可加入自己喜歡的其他蔬菜共煮食用。還可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蘸碟,如,云南七甸老醬、四川香辣醬、云南路南腐乳、云南路南大頭菜、云南野山椒、酥黃豆、四川花椒、蒜泥、油辣子、炒辣子面、鹽、味精、香菜、小蔥等。
實施例45~7人鍋的配制。在100Kg水中加入股骨20Kg、老母雞8Kg、宣威火腿4Kg,文火燉熬12小時,制成高湯備用;將新鮮牛肉用清水熬煮成白切肉熟食;選用福建莆田或四川宜賓產(chǎn)竹蓀,反復清洗八次,清除內(nèi)部夾雜的沙塵,煮熟淮山藥,除去其中的酸味;按以下重量百分比配制調(diào)味料備用,雞精15%、味精10%、天然胡椒粉20%、天然香菇粉10%、天然蝦粉10%、天然牛肝菌粉15%、川花椒5%、天然竹蓀粉15%;取湯料8300克,加入白切牛肉1500克、竹蓀200克、淮山藥250克、調(diào)味料80克,另外還加入土豆200克、火腿150克、雞油105克、枸杞子和小棗各120克,煮沸后可加入自己喜歡的其他蔬菜共煮食用。還可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蘸碟,如,云南七甸老醬、四川香辣醬、云南路南腐乳、云南路南大頭菜、云南野山椒、酥黃豆、四川花椒、蒜泥、油辣子、炒辣子面、鹽、味精、香菜、小蔥等。
實施例58~10人鍋的配制。在100Kg水中加入股骨20Kg、老母雞8Kg、宣威火腿4Kg,文火燉熬12小時,制成高湯備用;將新鮮兔肉用清水熬煮成白切肉熟食;選用福建莆田或四川宜賓產(chǎn)竹蓀,反復清洗八次,清除內(nèi)部夾雜的沙塵,煮熟淮山藥,除去其中的酸味;按以下重量百分比配制調(diào)味料備用,雞精15%、味精10%、天然胡椒粉20%、天然香菇粉10%、天然蝦粉10%、天然牛肝菌粉15%、川花椒5%、天然竹蓀粉15%;取湯料11000克,加入白切兔肉2000克、竹蓀400克、淮山藥400克、調(diào)味料100克,另外還加入土豆500克、火腿400克、雞油150克、枸杞子和小棗各150克,煮沸后可加入自己喜歡的其他蔬菜共煮食用。還可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不同的蘸碟,如,云南七甸老醬、四川香辣醬、云南路南腐乳、云南路南大頭菜、云南野山椒、酥黃豆、四川花椒、蒜泥、油辣子、炒辣子面、鹽、味精、香菜、小蔥等。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竹蓀山藥火鍋,其特征在于由湯料、肉料、竹蓀、淮山藥和調(diào)味料熬煮而成,湯料為股骨、雞、火腿加水燉熬的高湯,調(diào)味料由雞精、味精、胡椒粉、香菇粉、蝦粉、牛肝菌粉、川花椒、竹蓀粉混合而成,肉料為熟制品。
2.按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竹蓀山藥火鍋,其特征在于湯料中備組分燉熬時的重量比例為,股骨18~22、雞7~9、火腿3.5~4.5、水90~110;調(diào)味料中各組分的重量比例為,雞精13~17、味精9~11、胡椒粉18~22、香菇粉9~11、蝦粉9~11、牛肝菌粉13~17、川花椒4.5~5.5、竹蓀粉13~17;整個火鍋的組分中湯料占6~7份、肉料占1~1.1份、竹蓀占0.1~0.2份、淮山藥占0.15~0.2份、調(diào)味料占0.05~0.1份,另外還加入了土豆0.1~0.25份、火腿0.1~0.2份、雞油0.07~0.1份、枸杞子和小棗各0.07~0.1份。
3.一種竹蓀山藥火鍋的制作工藝,其特征在于(1)湯料制作,按重量比例,股骨18~22、雞7~9、火腿3.5~4.5、水90~110備料,文火燉熬10小時以上,制成高湯;(2)肉料制作,將各種生肉燉熬,制成白切肉熟食,或?qū)㈦u肉做成鹽汁雞;(3)用清水洗滌竹蓀,清除沙塵,煮熟淮山藥并除去酸味;(4)調(diào)味料制作,按以下重量比例,雞精13~17、味精9~11、胡椒粉18~22、香菇粉9~11、蝦粉9~11、牛肝菌粉13~17、川花椒4.5~5.5、竹蓀粉13~17混合配制成調(diào)味料;(5)鍋底配制,在湯料5.5~6.5份中加入肉料1~1.1份、竹蓀0.1~0.2份、淮山藥0.15~0.2份、調(diào)味料0.05~0.1份,另外還加入土豆0.1~0.25份、火腿0.1~0.2份、雞油0.07~0.1份、枸杞子和小棗各0.07~0.1份,加熱沸騰后,再添加常見蔬菜共煮。
全文摘要
竹蓀山藥火鍋及制作工藝。本發(fā)明屬于食品及其制作方法,特別指的是火鍋類食品。本發(fā)明的火鍋由湯料、肉料、竹蓀、淮山藥和調(diào)味料熬煮而成,湯料為股骨、雞、火腿加水燉熬的高湯,調(diào)味料由雞精、味精、胡椒粉、香菇粉、蝦粉、牛肝菌粉、川花椒、竹蓀粉混合而成,肉料為熟制品。本發(fā)明所述的火鍋營養(yǎng)豐富、口感好、保持了傳統(tǒng)地方風味、適宜大批量穩(wěn)定制作。
文檔編號A61K36/06GK1961738SQ20051004861
公開日2007年5月16日 申請日期2005年11月9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5年11月9日
發(fā)明者羅明琨, 羅書 申請人:羅明琨, 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