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在衛(wèi)生巾、衛(wèi)生護墊、失禁襯墊、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及其接觸肌膚面中優(yōu)選使用的表面片。
背景技術:
對于衛(wèi)生巾和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要求可以使經血和尿等人體排出物通暢地移向吸收體,而且要求防止被吸收體吸收的液體回滲(濕背,wet back)。
參照特開2002-065738號公報,其提出了作為吸收體物品的表面片具有配置在肌膚側的上層和配置在吸收體側的下層的表面片,其中下層的親水度比上層更高,以及對于用于下層的構成纖維的親水化的親水油劑的液體,耐久性比用于上層的構成纖維的親水化的親水油劑的耐久性更高的表面片。通過這種表面片,在使用開始后的早期階段,通過上層和下層之間的親水度梯度,可以使液體通暢地移向吸收體。
然而,最初,親水度與下層相比低的上層的親水度在某一程度的量的液體透過表面片后,進一步降低,所以具有以下問題難以將排出(供給)到表面片上的液體吸入到表面片中,不能通暢地使液體移向吸收體并流到表面片表面。另外,即使某一程度的量的液體透過表面片后,由于與上層相比,下層維持較高的親水度,所以特別是在使大量的液體吸收到吸收體的情形等中,液體可能會從吸收體回滲到下層,進一步地回滲到表面片的表面。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使用中可以穩(wěn)定地維持液體的透過性,可以在使用中長時間地防止液體的表面流動和濕背的表面片,以及使用所述表面片的吸收性物品。
本發(fā)明通過提供以下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從而實現(xiàn)所述目的,該表面片由具有配置在肌膚側的上層和配置在吸收體側的下層的層疊無紡布構成,其中,在液體透過前,所述下層的親水度比所述上層的親水度更高或與所述上層的親水度大致相等;在液體透過后,所述上層的親水度比所述下層的親水度更高。
本發(fā)明通過提供一種吸收性物品以實現(xiàn)所述目的,該吸收性物品包括液體透過性表面片、液體不透過性底面片以及介于這兩片之間的液體保持性吸收體,其中表面片由具有配置在肌膚側的上層和配置在吸收體側的下層的層疊無紡布構成,其中,在液體透過前,所述下層的親水度比所述上層的親水度更高或與所述上層的親水度大致相等;在液體透過后,所述上層的親水度比所述下層的親水度更高。
通過本發(fā)明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可以在吸收性物品的使用中穩(wěn)定地維持液體的透過性,而且可以在使用中長時間地防止液體的表面流動和濕背。
通過本發(fā)明的吸收性物品,可以在使用中穩(wěn)定地維持表面片的液體透過性,而且可以在使用中長時間地防止液體的表面流動和濕背。
圖1表示作為本發(fā)明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的一個實施方案的表面片和使用所述表面片的衛(wèi)生巾的平面圖。
圖2是圖1的I-I線剖視圖。
圖3是示意地表示圖1所示的表面片的厚度方向的剖面的剖視圖。
圖4(a)和圖4(b)是為說明本發(fā)明的表面片的功能的圖,圖4(a)是表示開始使用后的早期階段的透液狀態(tài)的原理圖,圖4(b)是表示一定程度的液體透過表面片后的透液狀態(tài)的原理圖。
圖5是用于說明液體透過后的接觸角的測定所使用的測定用樣品的調整方法的說明圖。
圖6是表示表面片的厚度方向的具體的剖面結構的一個例子的剖視圖。
圖7是表示表面片的厚度方向的具體的剖面結構的另一個例子的示意剖視圖。
圖8(a)、圖8(b)、圖8(a’)和圖8(b’)是用于說明接觸角的測定方法的圖,圖8(a)和圖8(b)是優(yōu)選的測量接觸角的圖。另外,圖8(a’)和圖8(b’)是表示纖維上的液滴蒸發(fā)后的纖維的示意圖,用于測量與水滴的邊界部的纖維表面的切線。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基于本發(fā)明優(yōu)選的實施方案,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說明。
圖1和圖2所示的衛(wèi)生巾1是本發(fā)明的吸收性物品的一個實施方案,其包括作為本發(fā)明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的一個實施方案的表面片2、液體不透過性底面片3和介于這兩片之間的液體保持性吸收體4,并成形為實質上為縱向長的形狀。
表面片2具有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在使其長度方向和衛(wèi)生巾1的長度方向一致的狀態(tài)下,配置在衛(wèi)生巾1的寬度方向的中央?yún)^(qū)域(圖1中以斜線所示的部分)。表面片2是在長度方向的兩側邊緣部連設一對防水性或液體不透過性的側部形成用片5,這兩片5、5共同形成復合表面片6。復合表面片6的兩側邊緣部61、61在衛(wèi)生巾1的長度方向的兩側部被粘合固定在吸收體4和底面片3之間,其長度方向的兩端部62、62在衛(wèi)生巾1的長度方向的兩端部,通過公知的粘接方法固定在從吸收體4的端緣延伸出來的底面片3上。
如3所示的剖視圖所示,表面片2由具有配置在肌膚側的上層21和配置在吸收體4側的下層22的層疊無紡布20構成。上層21和下層22都由纖維集合體構成。此處所述的纖維集合體除了由各種制法制造的無紡布以外,還指含有通過梳理法和氣流(air-laid)法得到的無紡布化前的纖維網、紙等。上層21和下層22可以為無紡化后層疊形成的層疊無紡布20,或者也可以是在任一層或兩層都為無紡化前的纖維網的狀態(tài)下,層疊后無紡化形成層疊無紡布20。
上層21和下層22相互層疊并部分地接合,另外,在接合部以外的部位相互粘著,或者通過層疊后的無紡布化處理(熱風法、射流噴網(spun lacing)法等)將上層21和下層22在無紡布化的同時一體化。
在使液體透過表面片2前的干燥狀態(tài)中,表面片2的下層22的親水度比上層21的親水度更高,或者與上層21的親水度大致相等。
由此,在使用表面片2的衛(wèi)生巾(吸收性物品)在使用開始后的早期階段,如圖4(a)所示,如果液體A被排出(供給)到表面片2中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則如箭頭A’所示,該液體幾乎不從該部位擴散,而是通暢地吸入到親水度較高地維持的上層21中,進一步通暢地從上層21移向下層22,最后被吸收體4吸收。在下層22的親水度比上層21更高時,通過親水性梯度進一步通暢地從上層21移向親水度較高的下層22,所以是優(yōu)選的。
如此,排出到表面片2的液體A沒有殘留在表面片的表面,而是迅速移向吸收體4。因此,在表面片2的表面可以得到干爽感,另外,在吸收經血等具有顏色的液體時,使其顏色并不顯眼的隱藏的效果優(yōu)異。另外,在使用開始后的早期階段,由于吸收體4的吸收力(液體吸收容量)充裕,所以即使下層22的親水度較高,也不會產生濕背。
如上所述,表面片2在液體透過前(濕潤前),下層22的親水度比上層21的親水度更高或者與上層21大致相等,在液體透過后,上層21的親水度比下層22的親水度更高。
也就是,表面片2的上層21和下層22對液體的親水性的耐久性有差異,對上層21來說,即使與液體接觸,親水性也只是比較緩慢地降低,相對于此,對于下層22來說,通過與液體接觸親水性較早就降低。因此,如果使充分量的液體透過表面片2,就會使上層21和下層22的親水度的高低關系倒過來。
使上述的充分量的液體透過的情形是指,例如在直徑為10mm的圓內能使10g離子交換水5次透過,則可稱為使充分量的液體透過該圓內。該液體量是充分考慮使上層21和下層22的親水性的高低關系倒過來的離子交換水的透過量,而不是將表面片2用于衛(wèi)生巾等吸收性物品時所假定的液體透過量。也就是,實際使用衛(wèi)生巾等時,上層21和下層22的親水度的高低關系并不一定要倒過來。
表面片2通過具有在使充足的液體透過時,親水度的高低關系倒過來、組合親水性的耐久性高的上層21和親水性的耐久性低的下層22的結構,可以實現(xiàn)以下效果。
也就是,如圖4(b)所示,如果使排出到表面片2的某一特定位置上的液體A以某一程度的量透過表面片2,則下層22由于親水性的耐久性低,液體透過的部位(虛線所示的部位)P的親水度大大地降低。相對于此,上層21由于親水性的耐久性較高,即使在液體透過的部位中,親水性的降低也比較小。
因此,可以良好地維持液體往上層21中的吸入性,將進一步排出到表面片上的液體良好地吸入到上層21中。由此,防止液體在表面片2的表面流動,可以防止液體從衛(wèi)生巾的旁邊和前后部漏出等。
另外,由于下層22中的透過某一程度量的液體的部位(虛線所示的部位)P的親水度降低,所以難以產生已經移動到吸收體4的液體B透過下層22回滲到表面的現(xiàn)象(濕背)。
另外,吸入到上層21中的液體難以從已經透過某一程度的量的液體的部位(圖中P)吸入,如圖4(b)中箭頭A”所示,通過親水度梯度吸入到存在于該部位周圍的親水度未降低的部位中,進一步良好地移向吸收體。
因此,在液體透過前,上層和下層的親水度的高低優(yōu)選是構成纖維的親水度的高低,以相對于構成纖維的離子交換水的接觸角為指標,可以進行親水度判斷。也就是,接觸角是纖維上的水滴和纖維表面的角度,可以根據(jù)其接觸角越小親水度越高進行判斷。另外,接觸角的差在±3°以內時,則判斷為大致相同的接觸角,親水度大致相等。
另外,在液體透過后,上層和下層的親水度的高低優(yōu)選是構成纖維的親水度的高低,以相對于液體透過后的構成纖維的離子交換水的接觸角為指標,可以進行親水度判斷。詳細地是,在直徑為10mm的圓內,使10g離子交換水5次透過后(液體透過后),以相對于構成纖維的離子交換水的接觸角為指標,可以進行親水度判斷。也就是,可以判斷出接觸角的角度越小,親水性越高。
從能夠在使用中穩(wěn)定地維持液體透過性、在使用中長時間穩(wěn)定地防止液體的表面流動和濕背的觀點出發(fā),構成上層21的纖維在液體透過前的離子交換水的接觸角優(yōu)選為30°~80°,特別優(yōu)選為40°~70°,而且使總計50g的離子交換水在直徑為10mm的圓內透過后,在30℃下干燥2小時后的離子交換水的接觸角優(yōu)選為35°~80°,特別優(yōu)選為45°~75°。
另外,基于同樣的觀點,構成下層22的纖維在液體透過前的離子交換水的接觸角優(yōu)選為60°或以下,特別優(yōu)選為40°或以下,且使總計50g的離子交換水在直徑為10mm的圓內透過后,在30℃下干燥2小時后的離子交換水的接觸角優(yōu)選為40°~100°,特別優(yōu)選為60°~95°。構成下層22的纖維的液體透過前的前述接觸角的下限值沒有特別的限制,但是從初期的液體透過性,也就是液體向吸收體通暢地移動的觀點出發(fā),優(yōu)選為20°或以上,特別優(yōu)選為25°或以上。
如上所述,上述的液體透過后的接觸角是在直徑為10mm的圓內,使10g離子交換水5次透過后,進行評價,但是在直徑為10mm的圓內,即使使10g離子交換水10次透過后,上層21和下層22也在上述接觸角的范圍內,所以是優(yōu)選的。
(1)對于構成纖維,離子交換水的接觸角(初期接觸角)的測定方法。
將Keyence制顯微鏡VH-8000以將中倍率的變焦透鏡(帶有照明環(huán))斜置為90°的狀態(tài)使用,在設定為500倍的條件下進行測量。對于測定用樣品,使用在上下層一體的狀態(tài)下,將表面片切割為MD150mm×CD70mm的大小使用。測定環(huán)境為20℃/50%RH,將測定用樣品設置在測定臺上,以使測定用樣品為測定面向上的狀態(tài),并可以從纖維網(無紡布)的CD方向進行觀測。
從CD方向觀察纖維網的理由是由于通常網狀的纖維大多配向在MD方向上,纖維排列在測定畫面的寬度方向上的可能性變高。通過這樣的設置,可以相對于纖維的長度方向,從垂直的方向用透鏡觀察。
在求得上層的構成纖維的接觸角時,以上層表面的纖維作為測定目標,在求得下層的構成纖維的接觸角時,以下層表面(接觸吸收體側的表面)的纖維為測定目標。通常,對于多層結構的纖維片,可以在纖維片的界面上將片材分開,但是由于界面的情況,可能會混雜其它層的纖維。因此,基于某些原因而必須對上下層分別進行測定時,在未重合的表面測定接觸角。
接著,在設置的測定用樣品上,通過填充離子交換水的噴霧器(使用可以使霧狀盡可能細微的工具),使水滴附著到纖維表面,在附著5秒以內(盡可能是2~3秒)獲得圖像。在附著后的短時間內獲得圖像的必要理由是不會使從顯微鏡的測定部發(fā)出的光將附著的水滴蒸發(fā),以及不會出現(xiàn)油劑引起的接觸角變化。測量水滴的兩端或一端的焦點鮮明的觀察結果的10點接觸角進行測量,以它們的平均值作為“接觸角”。接觸角也可以如下測量如圖8(a)和圖8(b)所示,對圖像或者印刷的照片,引出水滴與纖維的切線,通過圖像分析或者量角器等進行測量。另外,接觸角還可以如下測量并不是對表面片進行,而是從上下層取出各自的構成纖維進行測量。
另外,該接觸角的測定需要注意以下事項再進行。
(I)測定纖維上表面的接觸角。以負載在纖維上的水滴為對象,而不是以落到纖維的下方的水滴以及以橫跨2根或以上纖維的水滴為對象進行測定。
(II)在纖維產生螺旋狀等細小的卷曲時,可以使卷曲較少,或者使纖維拉伸為沒有卷曲的狀態(tài)測定。
(III)接觸角的測量結果為改變位置的10個測量值的算術平均值,但是如果親水度較高,則測量時在纖維上難以殘留有水滴,而是流走了。此時,根據(jù)其流動的比例判斷接觸角。
·到測量值為10個為止,低于在總測定數(shù)(觀察到纖維與水接觸的測定位置的總數(shù),是接觸后水滴流動的情形和未流動的情形的總數(shù),以下相同)的40%流動時,以10個測量值的平均結果計為“接觸角”。
·到測量值為10個為止,總測定數(shù)的40%或以上流動時,或者對10個位置進行測定的情況下,40%或以上流動時,“接觸角”為20°或以下。
(2)對于液體透過后的構成纖維,離子交換水的接觸角(液體透過后的接觸角)的測定方法。
除了如下制備測定用樣品以外,與上述液體透過前的接觸角的測定方法同樣地進行測定。
(測定用樣品的制備)將表面片切出150mm×70mm的尺寸,將其重疊在10片調整為與表面片同樣尺寸的紙(由單位面積質量30g/m2的紙漿形成的紙,皺紋率(crepe ratio)為5~10%)上并裝載在水平面上,在其上裝載圖5所示的帶有圓筒的丙烯酸樹脂板。然后,在丙烯酸樹脂板上放置砝碼,對表面片施加10g/cm2的荷重。丙烯酸樹脂板的尺寸為長200mm×寬100mm×厚8mm,從丙烯酸樹脂板上表面的圓筒的高度為50mm,圓筒的內徑在從圓筒的上端到40mm的大徑部為22mm,從大徑部到下方5mm的范圍內減少內徑,進一步地,到其下方的圓筒下端的小徑部(高度5mm)為10mm。在上述丙烯酸樹脂板上也設置內徑為10mm的同軸孔。對于大徑部和小徑部之間的圓筒內面由含有圓筒軸的平面剖面得到的剖面形狀在圓筒的軸的左右兩側分別為直線狀。裝載丙烯酸樹脂板以使設置在其上的孔位于表面片的中心部。根據(jù)情形,也可以預先在注入部分的周圍做標記。另外,在進行預先作標記等時,使用不影響液體擴散的方法,或者在測定用樣品和丙烯酸樹脂板端部上,加上表示MD/CD的中心的標記,在其中央交點進行測定。
在該狀態(tài)下,將離子交換水加入10ml燒瓶中,在3~5秒的時間內平穩(wěn)地注入圓筒內。從容易觀察的觀點出發(fā),使用的離子交換水用0.3%的紅色2號(外添)染色。注入量為10g,注入全部量。完成注入,離子交換水從表面片表面消失后,放置30秒鐘,之后將10張紙用新的代替,再次同樣地進行設置。在替換紙時,使砝碼、丙烯酸樹脂板、表面片移動,此時,為了可以在同一位置透過離子交換水,使丙烯酸樹脂板和表面片不分離。然后,再同樣地注入離子交換水。另外,從注入離子交換水開始,即使經過180秒,離子交換水也不從表面片表面消失時(液體沒有透過),作為無法測定,而不進行接觸角的測定。
重復進行這種操作,在注入總計50g(5次)的離子交換水后,除去砝碼和丙烯酸樹脂板,使用DSR-114S(ISUZU制造)電氣干燥器,在30℃下使除去紙后的表面片干燥2小時,作為液體透過后的表面片測定用樣品。另外,接觸角的測定是對該測定用樣品的透過離子交換水的部分(圓內)的構成纖維進行的。
另外,在直徑為10mm的圓內,使總計100g的離子交換水透過,在30℃下干燥2小時后的離子交換水的接觸角可以如下測定除了10g的離子交換水的注入用重復進行10次來代替5次以外,與對上述液體透過后的構成纖維的離子交換水的接觸角的測定方法同樣地進行測定。
在初期,表面片下層的Klemm吸水度比上層的吸水度更高,上層部分的Klemm吸水度優(yōu)選在3分鐘后為20mm或以上,更優(yōu)選在3分鐘后為30mm或以上。下層的Klemm吸水度優(yōu)選在3分鐘后為35mm或以上,更優(yōu)選在3分鐘后為40mm或以上。液體透過前的上層和下層的吸水度的高低可以由Klemm吸水度判斷。
(3)Klemm吸水度的測定對于上層部分和下層部分的Klemm吸水度的測定,是將上層和下層盡可能沒有損壞地分離后,對各部分單獨進行測定。在測定中,使用由0.3%的紅色2號(外添)染色的離子交換水,校準后,以3分鐘后離水面的高度為Klemm吸水度。另外,Klemm吸水度根據(jù)JIS P8141(1996)的“紙和板紙的Klemm法的吸水度實驗方法”進行,測定方向只測量MD方向。
另外,液體透過后的上層和下層的親水度的高低也可以以離子交換水的液體通過時間作為指標進行判斷。更詳細地說,使用與前述的“(2)對于液體透過后的構成纖維,離子交換水的接觸角(液體透過后的接觸角)的測定方法”相同的液體透過方法(離子交換水的注入方法),在直徑為10mm的圓內,使離子交換水1次透過,將這種透過的情形作為液體透過后,在干燥后,進一步注入10g離子交換水時到液體透過為止的時間作為液體通過時間,進行親水度判斷。液體通過時間越短表示液體通過越快,親水度越高。
對于液體透過時間優(yōu)選上層比下層短。從維持液體透過后的親水度的液體透過性的觀點出發(fā),對于在第2次注入,上層的液體透過時間(離子交換水1次透過后)優(yōu)選為40秒或以下,更優(yōu)選為30秒或以下,進一步優(yōu)選為20秒或以下。另外,從親水度的持續(xù)性的觀點出發(fā),上層的第5次注入時優(yōu)選為60秒或以下,更優(yōu)選為40秒或以下。從防止?jié)癖澈鸵后w對吸收體的移動性的觀點出發(fā),對于第2次注入,下層的液體通過時間(離子交換水1次透過后)優(yōu)選為80秒或以上,更優(yōu)選為90秒或以上。另外,從同樣的觀點出發(fā),對于下層的第5次注入,下層的液體通過時間優(yōu)選為90秒或以上,更優(yōu)選為120秒或以上。
另外,從液體由上層向下層的移動性和防止?jié)癖车挠^點出發(fā),對于第2次注入,上層和下層的液體通過時間差優(yōu)選為30秒或以上,更優(yōu)選為50秒或以上。另外,從同樣的觀點出發(fā),對于第5次注入,上層和下層的液體通過時間差優(yōu)選為90秒或以上,更優(yōu)選為120秒或以上。
對液體透過時間,測定方法如下所示。
(4)液體通過時間的測定除了樣品和部分次序以外,液體通過速度實驗與上述的“(2)對于液體透過后的構成纖維,離子交換水的接觸角(液體透過后的接觸角)的測定方法”同樣地進行。僅有的不同點如下所示。
·測定樣品表面片的上層和下層分別進行測定。在表面片的上層和下層的界面將表面片的上層和下層剝離,進行測定,也可以分別制造新的上層和下層進行測定。
·評價次序與上述(2)同樣地注入10g離子交換水,在注入開始的同時,測定從測定時間的樣品(表面片的上層或者下層)的表面到離子交換水消失的時間(液體通過時間)。1次注入離子交換水和使離子交換水透過后,使測定樣品在30℃下干燥2小時,對相同位置進行第2次注入和液體通過時間的測定。同樣地,重復進行液體透過后的干燥,進行5次液體透過。另外,測定1次透過后干燥的測定樣品在透過位置接觸角,測定的可以是同一樣品,也可以是同樣地進行液體透過和干燥的其它測定樣品。從離子交換水的注入開始,即使經過180秒,離子交換水也沒有從測定樣品的表面消失(液體未透過)時,液體通過時間為180秒或以上,不進行接觸角的測定和之后的液體通過時間的測定。
表面片2的上層21和下層22都可以由使用親水油劑親水化的疏水性纖維構成。
作為用親水性油劑使疏水性纖維親水化的方法,可以列舉用親水油劑對纖維集合體形成前的纖維進行處理(浸漬(dipping法)、噴霧、凹板輥涂布、印刷等)的方法;使親水性油劑在纖維形成用樹脂中混入后滲出的方法;用親水油劑對形成纖維集合體后的該纖維集合體進行方法等,但是發(fā)現(xiàn)用親水油劑對纖維集合體形成前的纖維進行處理的浸漬法,從穩(wěn)定地顯示出親水性,對纖維無紡布化時必要的工程性油劑(用于降低梳理法形成纖維網時的摩擦)的觀點出發(fā),浸漬法是優(yōu)選的。
液體透過前,下層的親水度比上層的親水度更高,為使在大量的離子交換水透過后,將該親水度的高低關系倒過來,上層和下層的組合,可以通過適當選擇在上層和下層中使用的疏水性纖維以及用于使各纖維親水化的親水油劑而實現(xiàn)。
作為上層21中使用的疏水性纖維可以使用聚乙烯和聚丙烯等聚烯烴類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類樹脂,聚氯乙烯等乙烯類樹脂,尼龍等聚酰胺類樹脂等。另外,在前述各種原料中,也可以使用組合2種樹脂形成的復合纖維(芯鞘型復合纖維和并列型復合纖維)。其中,特別優(yōu)選的纖維是聚丙烯(聚烯烴類樹脂)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聚酯類樹脂,以及在芯成分中配置聚丙烯或聚酯,在鞘成分中使用聚乙烯的芯鞘型復合纖維。
作為上層21的構成纖維所使用的親水油劑,可以將各種分子量的陰離子類、陽離子類、兩性類和非離子類表面活性劑單獨地或者組合使用,但是其中從基于對纖維表面的附著穩(wěn)定性和減少由于表面活性劑分子間的假結合(pseudo bonding)引起的功能降低方面,優(yōu)選大量配合非離子類表面活性劑,特別是從分子量高的物質可以得到耐久性的觀點出發(fā),是更優(yōu)選的。另外,作為使親水性油劑容易固定在纖維表面的方法可以使用固定劑和混入等方法,這在提高耐久性的方面,也是優(yōu)選的。
用親水油劑親水化的疏水性纖維在上層21中的含量優(yōu)選為上層21的總重量的50~100%,特別優(yōu)選為80~100%。另外,從使纖維表面穩(wěn)定地表現(xiàn)出親水性、防止發(fā)粘感等手感降低的觀點出發(fā),親水性油劑的附著量優(yōu)選為疏水性纖維的0.2到1.0重量%。
作為下層22中使用的疏水性纖維可以使用與上層21所使用的疏水性纖維相同的纖維,特別優(yōu)選的纖維是芯鞘型復合纖維和并列型復合纖維。
另外,作為下層22的構成纖維中使用的親水油劑可以將各種分子量的陰離子類、陽離子類、兩性類、非離子類的表面活性劑單獨或者組合使用,其中從初期的親水性較高,得到適當?shù)哪途眯缘挠^點出發(fā),優(yōu)選大量配合陽離子類表面活性劑。
用親水油劑親水化的疏水性纖維在下層22中的含量優(yōu)選為下層22的總重量的50~100%,特別優(yōu)選為80~100%。另外,對于疏水性纖維,親水油劑的附著量,從使纖維表面穩(wěn)定地顯示出親水性、防止加工性低下(親水性油劑使吸收體表面污染產生的由熱、粘合劑引起的粘合低下等)的觀點出發(fā),優(yōu)選為0.2到1.0重量%。
作為由上層21和下層22構成的層疊無紡布的制造方法可以列舉將通過相同或不同的制造方法制造的2塊無紡布相互層疊后,通過熱密封、超聲波密封、粘接劑等將兩者部分接合在厚度方向上一體化的方法;在通過各種制造方法制造的無紡布上,使纖維堆積后,在其上進行使用熱風法和熱壓花法的加熱熔融粘合處理、水流針刺(water neddling)等一體化處理,從而使堆積的纖維部分的纖維之間以及堆積的纖維和前述無紡布的纖維之間結合或者交織而一體化的方法;將2張使用梳理機等制造的纖維網重疊,對其進行上述一體化處理的方法等。
作為上層21和/或下層22形成中使用的無紡布可以列舉通過熱熔融粘合法形成的無紡布、通過水流交織法形成的無紡布、通過針刺法形成的無紡布、通過溶劑粘合法形成的無紡布、通過紡粘法形成的無紡布、通過熔噴法形成的無紡布等。
另外,為了進行親水度的調節(jié)等,上層和下層可以不進行親水化處理,而含有材料本身為親水性的人造絲、棉花等親水性纖維。但是,含有這種親水性纖維時的含量優(yōu)選在上層中為30%或以下,在下層中為70%或以下。
在本發(fā)明中,從進一步提高液體從上層向下層的移動性的觀點出發(fā),優(yōu)選下層22的表觀密度比上層21的表觀密度更高。
作為使下層22的表觀密度比上層21更高的方法可以使用使構成下層22的纖維的細度比構成上層21的纖維的細度更大的方法,和/或使構成下層22的纖維間的距離比構成上層21的纖維間的距離更小的方法。
下層22的表觀密度和上層21的表觀密度可以如下測定。
剝離上層和下層后,裝載調節(jié)為荷重0.5g/cm2的基板(或者裝載砝碼的基板),觀察厚度(厚度的觀察可以在其MD/CD端部的任一側進行,在MD/CD端部中,調節(jié)基板為前述荷重)。觀察是在如下狀態(tài)使用在Keyence制顯微鏡VH-8000中,將低倍率到中倍率的變焦透鏡(帶照明環(huán))斜置為90°。將所得的厚度值帶入下式,從而算出表觀密度。
表觀密度(g/cm3)=[無紡布的單位面積質量(g/cm2)/厚度(mm)]×103下層22的表觀密度,從提高初期的液體吸入性的觀點出發(fā),優(yōu)選為0.05~0.5g/cm3;上層21的表觀密度,從接觸肌膚和液體容易向下層移動的觀點出發(fā),優(yōu)選為0.01~0.3g/cm3。
作為構成衛(wèi)生巾1的各部分的材料可以沒有特別限制地使用該技術領域中常用的材料。例如,作為底面片3優(yōu)選使用液體不透過性薄膜。作為吸收體4使用絨毛漿(fluff pulp)和高吸收性聚合物粒子的混合累疊物,或者將該混和疊纖物用棉紙(tissue paper)等液體透過性片材包住形成的材料。作為側部形成用片材5,可以使用防水性無紡布和液體不透過性樹脂薄膜等。
以上,對本發(fā)明優(yōu)選的實施方案進行說明,但是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宗旨的范圍內,可以進行適當?shù)馗淖儭?br>
例如,上層21和下層22可以分別為平面狀,如圖6或圖7所示,從防止表面殘留液體、提高干爽感等觀點出發(fā),優(yōu)選至少在上層21側有凹凸。在如6所示的例子中,上層21和下層22通過熱壓花處理而部分熱熔融粘合,上層21的熱熔融粘合部23以外的部分向使用者的肌膚側隆起形成凸部24,前述熱熔融粘合部23形成凹部。在圖7所示的例子中,貫通上層21和下層22,形成開口周邊部25在下層22側突出出來的立體開孔26。圖7的表面片如下一體化在周面只有多個穿孔針的壓模輥和具有插入穿孔針的多個承受孔的承模輥之間穿通形成立體開孔26時,通過加熱和加壓,使上層21和下層22一體化。
另外,上述實施方案的衛(wèi)生巾(吸收性物品)可以只在衛(wèi)生巾的寬度方向的中央?yún)^(qū)域被上述表面片2覆蓋,但也可以是吸收體的接觸肌膚側的表面的全部區(qū)域被上述表面片2覆蓋,另外,也可以只在衛(wèi)生巾的長度方向和寬度方向的中央部被上述表面片2覆蓋。
另外,本發(fā)明的吸收性物品除了衛(wèi)生巾以外,還可以是失禁襯墊、衛(wèi)生護墊、一次性尿布等。
以下,使用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地說明。但是,本發(fā)明的范圍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實施例中使用的表面片通過下述纖維和制法,無紡布化而形成。
(使用纖維)纖維是浸在溶解了親水性油劑成分的水溶液中后,經過干燥工序,而在纖維表面附著預定量的親水性油劑成分(所述的浸漬法)。這里,在親水性油劑中還可以含有無紡布制造時必要的各種工程性成分(例如用于降低梳理工序時的摩擦的目的成分)。另外,溶解于前述水溶液中的親水性油劑成分的量(濃度)從保存各纖維的水溶液的量計算應當附著在纖維表面的親水性油劑成分的量。
纖維A在大和紡織(株)制造的NBF(SH)2.2dtex×51mm(芯成分PET/鞘成分PE,容積比1∶1)上,附著相對于纖維A為0.45重量%親水性纖維油劑a。
纖維B在大和紡織(株)制造的NBF(SH)3.3dtex×51mm(芯成分PET/鞘成分PE,容積比1∶1)上,附著相對于纖維B為0.45重量%親水性纖維油劑a。
纖維C在大和紡織(株)制造的NBF(SH)2.2dtex×51mm(芯成分PET/鞘成分PE,容積比1∶1)上,附著相對于纖維C為0.3重量%親水性纖維油劑b。
纖維D在大和紡織(株)制造的NBF(SH)2.2dtex×51mm(芯成分PET/鞘成分PE,容積比1∶1)上,附著相對于纖維D為0.35重量%親水性纖維油劑c。
纖維E在大和紡織(株)制造的NBF(SH)2.2dtex×51mm(芯成分PET/鞘成分PE,容積比1∶1)上,附著相對于纖維E為0.3重量%親水性纖維油劑d。
纖維F在大和紡織(株)制造的NBF(SH)2.2dtex×51mm(芯成分PET/鞘成分PE,容積比1∶1)上,附著相對于纖維F為0.35重量%親水性纖維油劑e。
纖維G在大和紡織(株)制造的NBF(SH)2.2dtex×51mm(芯成分PET/鞘成分PE,容積比1∶1)上,附著相對于纖維G為0.42重量%親水性纖維油劑f。
上述纖維中使用的親水性纖維油劑分別為下述組成,有效成分以外全部是水分。
親水性油劑a(有效成分率25%)POE脂肪酸酰胺20%/磷酸烷基酯K鹽20%/烷基甜萊堿30%/磺基琥珀酸烷基酯Na鹽30%親水性纖維油劑b(有效成分率40%)磷酸烷基酯K鹽70%/烷基二醇30%親水性纖維油劑c(有效成分率55%)烷基醇磷酸酯K鹽60%/磷酸烷基酯K鹽40%親水性纖維油劑d(有效成分率50%)聚氧乙烯烷基醚硫酸酯Na鹽50%/脂肪酸Na鹽50%親水性纖維油劑e(有效成分率35%)磷酸烷基酯K鹽60%/烷基二醇30%/改性硅酮10%親水性纖維油劑f(有效成分率30%)POE脂肪酸酰胺20%/磷酸烷基K鹽20%/烷基甜萊堿30%/磺基琥珀酸烷基酯Na鹽30%(無紡布的制造)實施例1通過梳理機將纖維A分梳制造單位面積質量12g/m2的纖維網,再通過梳理機將纖維D分梳制造單位面積質量13g/m2的纖維網,將兩纖維網重合后,通過136℃的熱風(熱風法)成為單位面積質量25g/m2的無紡布。
實施例2通過梳理機將纖維B分梳制造單位面積質量12g/m2的纖維網,再通過梳理機將纖維C分梳制造單位面積質量13g/m2的纖維網,將兩纖維網重合后,通過136℃的熱風(熱風法)成為單位面積質量25g/m2的無紡布。
實施例3通過梳理機將纖維A分梳制造單位面積質量25g/m2的纖維網,通過136℃的熱風(熱風法)制成無紡布,通過梳理機將纖維C分梳制造單位面積質量25g/m2的纖維網后,與纖維A的無紡布重合,通過130℃的針壓花輥(pin emboss roll)(壓花法)一體化成為單位面積質量50g/m2的無紡布。
實施例4通過梳理機將纖維A分梳制造單位面積質量25g/m2的纖維網,通過136℃的熱風(熱風法)制成無紡布,另外,通過梳理機將纖維C分梳制造單位面積質量25g/m2的纖維網,通過136℃的熱風(熱風法)制成無紡布,將這2塊無紡布重合后,使重合的無紡布在加熱到130℃的針輥,針與針之間插入薄板,和加熱到130℃的支承輥之間通過,在形成開孔的同時,在開口端部一體化成為單位面積質量50g/m2的無紡布(特開平10-80445號公報記載的方法)。
實施例5通過梳理機將纖維G分梳制造單位面積質量25g/m2的纖維網,通過136℃的熱風(熱風法)制成無紡布,再通過梳理機將纖維E分梳成為單位面積質量25g/m2的纖維網后,與纖維G的無紡布重合,通過130℃針形凸起輥(壓花法)一體化成為單位面積質量50g/m2的無紡布。
比較例1除了使用纖維D代替纖維A以外,根據(jù)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制造無紡布。
比較例2除了使用纖維E代替纖維A、使用纖維F代替纖維C以外,根據(jù)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制造無紡布。
比較例3除了使用纖維F代替纖維A、使用纖維E代替纖維C以外,根據(jù)與實施例3同樣的方法制造無紡布。
比較例4除了使用纖維D代替纖維A、使用纖維A代替纖維D以外,根據(jù)與實施例1同樣的方法制造無紡布。
制造多塊結構彼此相同的實施例和比較例的各無紡布,在下述(a)~(d)的測定中,每次測定都使用不同的無紡布(結構相同)。
(a)初期接觸角的測定對所得的各無紡布,通過分別測定各無紡布的表面?zhèn)群偷酌鎮(zhèn)鹊慕佑|角而測定上層和下層的構成纖維的接觸角。測定方法如上述(1)初期接觸角的測定方法。測定結果如表1的接觸角“初期”欄所示。
(b)液體透過后的接觸角的測定根據(jù)上述(2)液體透過后接觸角的測定方法,在各無紡布中的直徑為10mm的圓內,使50g離子交換水透過后,干燥。對各無紡布中的離子交換水的透過部分(前述圓內),測定上層和下層的構成纖維的接觸角。其測定結果如表1的接觸角的“50g液體通過后”欄所示。接著,對于可以測定(液體透過時間180s或以下)的部分無紡布,在新調整的無紡布中,使100g離子交換水透過,并干燥。同樣地測定接觸角,其測定結果如表1的接觸角“100g液體通過后”欄所示。另外,在液體透過后的接觸角的評價中,對液體透過1次的測定(離子交換水10g的液體通過時間)超過180秒時,作為不能測定,結束測量。
(c)液體通過時間和重復測定接觸角表2記載的液體通過速度實驗和重復測定接觸角如前述(4)液體通過時間的測定所示。測定樣品使用實施例3的上層、實施例2的上層、實施例2的下層、比較例1、比較例2的上層、比較例2的下層。
用于只測定一體化的無紡布的上層或者下層時,所述的上層和下層的剝離面必須以不同的面作為測定面。另外,液體通過時間超過180秒時的接觸角不進行測定,作為不能測定。
(d)液體表面擴散評價在傾斜45°的基板上,將下層朝向基板側而固定各無紡布,在該無紡布上,從內徑φ5mm的硅圓管以1g/10秒的速度在30秒內滴加用0.3%的紅色2號(外添)染色的離子交換水,測量流過上層的液體的距離。該評價不對流過上層和下層間(到液滴的二分之一或以下在表層出現(xiàn)的狀態(tài))的狀態(tài)和流過表層的情況進行。
表1
表2
權利要求
1.一種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其由具有配置在肌膚側的上層和配置在吸收體側的下層的層疊無紡布構成,其中,在液體透過前,所述下層的親水度比所述上層的親水度更高或與所述上層的親水度大致相等;在液體透過后,所述上層的親水度比所述下層的親水度更高。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其中,對于構成所述上層的纖維,液體透過前的離子交換水的接觸角為30°~80°,而在直徑為10mm的圓內使10g離子交換水5次透過、在30℃下干燥2小時后的該圓內的離子交換水的接觸角為35°~80°。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其中,對于構成所述下層的纖維,所述液體透過前的離子交換水的接觸角為60°或以下,而在直徑為10mm的圓內使10g離子交換水5次透過、在30℃下干燥2小時后的該圓內的離子交換水的接觸角為40°~100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記載的吸收物品的表面片,其中,所述下層的表觀密度比所述上層的表觀密度更高。
5.一種吸收性物品,其包含權利要求1所記載的表面片、液體不透過性的底面片以及介于這兩片之間的液體保持性的吸收體。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記載的吸收性物品,其中,該吸收性物品具有實質上為縱向長的形狀,所述表面片是在所述吸收性物品的橫向的中央?yún)^(qū)域覆蓋著所述吸收體,在該中央?yún)^(qū)域的兩側,防水性或液體不透過性的側部形成用片材覆蓋著所述吸收體。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由具有配置在肌膚側的上層(21)和配置在吸收體(4)側的下層(22)的層疊無紡布(20)構成,在液體透過前,所述下層(22)的親水度比所述上層(21)的親水度更高或與所述上層(21)的親水度大致相等;在液體透過后,所述上層(21)的親水度比所述下層(22)的親水度更高。
文檔編號A61F13/511GK1682675SQ20051006525
公開日2005年10月19日 申請日期2005年4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4月15日
發(fā)明者村井淳, 箕輪浩樹 申請人:花王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