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祛風清熱、涼血止癢的中藥及其生產(chǎn)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中藥及其生產(chǎn)方法。特別是一種祛風清熱、涼血止癢的中藥及其生產(chǎn)方法。
背景技術(shù):
皮膚瘙癢癥自古以來就一直困繞著人類,其發(fā)病率高,病程長,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由于受到外源性壓力的困繞,久而久之部分人會情志不遂,悶郁不舒,從而導致臟腑失調(diào),以致氣血運行失調(diào),凝滯于皮膚,郁久化熱,耗傷陰血,肌膚失養(yǎng)而致或風寒侵襲肌膚與衛(wèi)氣相搏或風熱中營衛(wèi)與虛熱并滯于皮膚之間,致風濕蘊陰而致。皮膚瘙癢一旦發(fā)作,不但令人難受,也令人難堪,甚至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從而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近幾年來,用于治療皮膚搔癢癥的中藥制劑還不是很多,據(jù)我們所知,只有廣西玉林制藥廠生產(chǎn)的濕毒清膠囊及廣州中藥一廠生產(chǎn)的烏蛇止癢丸。但這些中藥品種的單一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患者的用藥范圍。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發(fā)明一種具有祛風除溫,清熱解毒,活血止癢之功效、主要用于皮膚瘙癢癥的中藥及生產(chǎn)方法。
本發(fā)明中藥的有效成分是由以下重量百分含量的中藥原料制成的漆大姑5~16 烏梢蛇4~15 黃柏4~15金銀花3~12 連翹4~15全蝎0.5~6
地膚子3~12 牡丹皮3~12 防風4~15荊芥3~12 蒼術(shù)3~12 赤芍1~10皂角刺1~8 黃芪3~12 蛇床子3~12甘草1~8據(jù)中藥文獻記載,以上所說的中藥各成份的方解是漆大姑味微苦澀,性平,有清熱解毒,止癢功效,瑤族民間常用于治療皮膚過敏,全身搔癢,濕疹等;壯族民間常用于治療漆樹過敏,皮膚瘙癢,故名“漆大姑”;烏梢蛇味甘性平,有祛風,通絡(luò),止癢之功,為疥癬,癢疹等癥所常用藥,二藥合用,祛風毒、解熱毒、止瘙癢,為母藥。黃柏、金銀花、連翹性寒,解熱毒,散風毒;全蝎熄風攻毒散結(jié),通龍路、火路;牡丹皮性涼,散龍路火路血分熱毒。五藥合用,外散肌膚之風毒熱毒結(jié)聚,內(nèi)驅(qū)血分之熱毒風毒蘊結(jié),使龍路火路通,熱毒風毒散,其癢可止,可加強母藥功效,為幫藥。荊芥、防風、蒼術(shù)共伍,協(xié)助銀花、連翹宣散風熱毒邪;地膚子,赤芍合清龍路火路血分熱毒;皂角刺消腫托毒殺蟲,與黃柏、赤芍同用,加強清血分風毒熱毒之功能。蛇床子止瘙癢,黃芪扶正更利于驅(qū)毒。在方中起到協(xié)同加強療效作用,甘草既能解毒,又能調(diào)和諸藥,均為帶藥。
上藥互相配伍,共奏祛風毒、解熱毒、涼血分,止瘙癢之功,用于風熱血熱之皮膚瘙癢癥。
本發(fā)明中藥的生產(chǎn)方法是取烏梢蛇、全蝎、牡丹皮、赤芍、黃柏粉碎成細粉,備用;金銀花、連翹、防風、荊芥、蛇床子、蒼術(shù)提取揮發(fā)油,蒸餾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備用;藥渣和漆大姑、黃芪、皂角刺、甘草、地膚子等加水煎煮二至四次,每次二至五個小時,合并煎液與上述提取揮發(fā)油后的水溶液,濾過,濾液濃縮成稠膏,加入上述細粉,混勻,干燥,粉碎成細粉,取上述揮發(fā)油加入等量乙醇使溶解,噴入細粉中,混勻,密閉2~6小時,制成散劑或膠囊劑,加入輔料蜂蜜制成丸劑或加入硬脂酸鎂制成片劑。
本發(fā)明所述中藥,經(jīng)多次臨床實驗,符合中藥組方配伍規(guī)律,復方制劑中各藥相輔相成,對血熱風盛癥瘙癢有顯著療效。這可由以下臨床試驗結(jié)果證實1.共觀察80例。
2、用量療程和給藥方法療程15天,口服本發(fā)明的中藥膠囊,每次3粒,每日3次。期間不用其他治療本病藥物。
3、療效(1)總療效
(2)治療后臨床癥狀療效
四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取烏梢蛇348g,黃柏348g,全蝎116g,牡丹皮290g,赤芍261g粉碎成細粉,備用;取金銀花290g,連翹348g,防風348g,荊芥290g,蛇床子290g,蒼術(shù)290g六味藥,加入10倍量的飲用水,加熱煮沸蒸餾至蒸餾液無油滴時停止蒸餾(蒸餾過程注意加水保持水量),回收蒸餾液置油水分離器內(nèi),分離收取揮發(fā)油,蒸餾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備用;藥渣、漆大姑377g,黃芪290g,皂角刺203g,甘草174g,地膚子290g五味加飲用水煎煮三次,每次3小時,煎液與上述提取揮發(fā)油后的水溶液,用80目篩濾過,濾液加熱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5~1.30(80℃)的清膏。清膏與上述細粉混勻,干燥、粉碎成細粉,取上述揮發(fā)油加入等量乙醇使溶解,噴入細粉中密閉2小時制成散劑或裝膠囊即得成藥。
實施例二取烏梢蛇500g,黃柏500g,全蝎200g,牡丹皮450g,赤芍480g粉碎成細粉,備用;取金銀花310g,連翹500g,防風500g,荊芥450g,蛇床子450g,蒼術(shù)450g加入10倍量的飲用水,加熱煮沸蒸餾至蒸餾液無油滴時停止蒸餾,蒸餾液置油水分離器內(nèi)。分離收取揮發(fā)油,蒸餾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備用;藥渣,漆大姑510g、黃芪450g,皂角刺380g,甘草350g,地膚子450g五味加水蒸煮二次。每次4小時,煎液與上述提取揮發(fā)油后的水溶液,用80目篩濾過,濾液加熱濃縮至相對密度1.20~1.25(80℃)的清膏,加入上述細粉及揮發(fā)油,密閉3小時,加輔料蜂蜜混勻,制成藥丸,得到產(chǎn)品。
實施例三取烏梢蛇450g,黃柏450g,全蝎150g,牡丹皮420g,赤芍450g粉碎成細粉,備用;取金銀花300g,連翹450g,防風450g,荊芥420g,蛇床子420g,蒼術(shù)420g六味藥,加入10倍量水,加熱煮沸蒸餾至蒸餾液無油滴時停止蒸餾,蒸餾液置油水分離器內(nèi),分離收取揮發(fā)油,蒸餾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備用;藥渣,漆大姑500g,黃芪420g,皂角刺350g,甘草320g,地膚子420g五味加飲用水煎煮三次,每次3小時,煎液與上述提取揮發(fā)油后的水溶液,過80目篩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5~1.32(80℃)的清膏,加入上述細粉、混勻、干燥、粉碎,再取上述揮發(fā)油加入等量乙醇使溶解,噴入細粉中,密閉6小時,加入硬脂酸鎂,制成片劑。
以上實施例僅為了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說明,而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不局限于所舉的實施例。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祛風清熱、涼血止癢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其有效成分是由以下重量百分含量的中藥原料制成的漆大姑5~16 烏梢蛇4~15黃 柏4~15金銀花3~12 連 翹4~15全 蝎0.5~6地膚子3~12 牡丹皮3~12防 風4~15荊 芥3~12 蒼 術(shù)3~12赤 芍1~10皂角刺1~8 黃 芪3~12蛇床子3~12甘 草1~8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中藥的生產(chǎn)方法,其特征在于取烏梢蛇、全蝎、牡丹皮、赤芍、黃柏粉碎成細粉,備用;金銀花、連翹、防風、荊芥、蛇床子、蒼術(shù)提取揮發(fā)油,蒸餾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備用;藥渣,漆大姑等五味加水煎煮二至四次,每次二至五個小時,合并煎液與上述提取揮發(fā)油后的水溶液,濾過,濾液濃縮成稠膏,加入上述細粉,混勻,干燥,粉碎成細粉,取上述揮發(fā)油加入等量乙醇使溶解,噴入細粉中,混勻,密閉2~6小時,制成散劑或膠囊劑,加入輔料蜂蜜制成丸劑,或加入硬脂酸鎂制成片劑。
全文摘要
發(fā)明一種祛風清熱、涼血止癢的中藥及其生產(chǎn)方法,該中藥的有效成分是由以下重量百分含量的中藥原料制成的漆大姑5~16、烏梢蛇4~15、黃柏4~15、金銀花3~12、連翹4~15、全蝎0.5~6、地膚子3~12、牡丹皮3~12、防風4~15、荊芥3~12、蒼術(shù)3~12、赤芍1~10、皂角刺1~8、黃芪3~12、蛇床子3~12、甘草1~8。其生產(chǎn)方法是取烏梢蛇、全蝎、牡丹皮、赤芍、黃柏粉碎成細粉,備用;金銀花、連翹、防風、荊芥、蛇床子、蒼術(shù)提取揮發(fā)油,蒸餾后的水溶液另器收集,備用;藥渣,漆大姑等五味加水煎煮二至四次,每次二至五個小時,合并煎液與上述提取揮發(fā)油后的水溶液,濾過,濾液濃縮成稠膏,加入上述細粉,混勻,干燥,粉碎成細粉,取上述揮發(fā)油加入等量乙醇使溶解,噴入細粉中,混勻,密閉2~6小時,制成散劑或膠囊劑,加入輔料蜂蜜制成丸劑,或加入硬脂酸鎂制成片劑。本發(fā)明的中藥制劑易于生產(chǎn),對血熱風盛癥瘙癢有顯著療效。
文檔編號A61K9/20GK1742828SQ20051010653
公開日2006年3月8日 申請日期2005年9月29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5年9月29日
發(fā)明者陳大明, 何敏鳳, 王勇, 梁堅 申請人:廣西梧州三鶴藥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