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shù):
一種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劑具有調(diào)經(jīng)養(yǎng)血,逐瘀生新之功效。用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或多或少,行經(jīng)腹痛,子宮寒冷,久不受孕,習慣性流產(chǎn),赤白帶下,崩漏不止,病久氣虛,腎虧腰痛。一種中藥組合物的制劑是由香附、益母草、紅花、雞冠花等31味中藥材加工制成的臨床制劑,其方重用延胡索、益母草、牡丹皮、紅花、沒藥活血調(diào)經(jīng),化瘀止痛;地黃、當歸、白芍、川芎為四物湯,加阿膠以收滋補陰血之效;紅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為四君子湯,加黃芪共奏補氣健脾之功;香附、砂仁、厚樸、小茴香理氣調(diào)經(jīng);鹿角膠、龜甲膠、肉蓯蓉填補精血于腎命;麥門冬、五味子、白薇、川貝母養(yǎng)陰清熱于肺金;荊芥、藁本疏風勝濕于上;木通、雞冠花、赤石脂除濕止帶于下。諸藥相合,共奏益氣養(yǎng)血,逐瘀生新,補腎填精之功。藥理學研究具有明顯的鎮(zhèn)痛、抗炎、抗凝血、增強子宮平滑肌收縮等藥理作用。
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或多或少,行經(jīng)腹痛,子宮寒冷,久不受孕,習慣性流產(chǎn),赤白帶下,崩漏不止,病久氣虛,腎虧腰痛的中藥組合物。
本發(fā)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
發(fā)明內(nèi)容
1、一種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是由(一)香附(制)40-60g、甘草8-12g、白薇15-25g、益母草15-25g、黃芪15-25g、雞冠花15-25g、麥冬15-25g、五味子15-25g、地黃15-25g、紅花15-25g、木通12-16g、白術(shù)(炒)15-25、赤石脂15-25g、茯苓15-25g、厚樸12-16g、肉蓯蓉(制)15-25g、白芍(酒炒)15-25g(二)香附(制)40-60g、荊芥12-16g、牡丹皮15-25g、阿膠15-25g、當歸15-25g、藁本12-16g、紅參15-25g、鹿角膠15-25g、川貝母15-25g、沒藥(炒)15-25g、砂仁15-25g、延胡索15-25g、小茴香(鹽制)15-25g、龜甲膠15-25g、川芎15-25g組成。
2、一種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一)十七味,加水煎煮2次,第1次加10-12倍量水,煎煮3小時,第2次加8-10倍量水,煎煮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放置24小時,取上清液加入米醋350-450g,濃縮成稠膏;將(二)十五味,粉碎成中粉,加入上述稠膏中,混勻,干燥,粉碎成混合物細粉。
3、一種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將混合物細粉和制成片劑、膠囊劑可接受的輔料混合均勻,制成顆粒,裝膠囊或壓片,制成1000?;?000片。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體現(xiàn)在如下方面1、藥物在人體內(nèi)吸收平穩(wěn),提高了生物利用度,療效穩(wěn)定;2、阻止了苦味和不良氣味的散發(fā),患者容易接受,并且可以長期存放;3、有效成分均勻,裝量差異較易控制;列舉幾個用于說明本發(fā)明實施過程而不是用來限定保護范圍的實施例,如下實施例1(一)香附(制)51g甘草10g白薇19g益母草 19g黃芪19g雞冠花 19g麥冬19g五味子 19g地黃19g紅花19g木通14g白術(shù)(炒)19g赤石脂 19g茯苓19g厚樸14g肉蓯蓉(制) 19g白芍(酒炒) 19g(二)香附(制)51g荊芥14g牡丹皮 19g阿膠19g當歸19g藁本14g紅參19g鹿角膠 19g川貝母 19g
沒藥(炒)19g砂仁19g延胡索 19g小茴香(鹽制)19g龜甲膠 19g川芎19g制成1000粒以上處方(一)十七味,加水煎煮2次,第1次加10倍量水,煎煮3小時,第2次加8倍量水,煎煮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放置24小時,取上清液加入米醋350g,濃縮成稠膏。以上處方(二)十五味,粉碎成中粉,加入上述稠膏中,混勻,干燥,粉碎成細粉,加入適量的淀粉和微晶纖維素,制粒,裝膠囊1000粒,即得。
實施例2(一)香附(制)51g甘草10g白薇19g益母草 19g黃芪19g雞冠花 19g麥冬19g五味子 19g地黃19g紅花19g木通14g白術(shù)(炒)19g赤石脂 19g茯苓19g厚樸14g肉蓯蓉(制) 19g白芍(酒炒) 19g(二)香附(制)51g荊芥14g牡丹皮 19g阿膠19g當歸19g藁本14g紅參19g鹿角膠 19g川貝母 19g沒藥(炒)19g砂仁19g延胡索 19g小茴香(鹽制)19g龜甲膠 19g川芎19g制成1000粒以上處方(一)十七味,加水煎煮2次,第1次加12倍量水,煎煮3小時,第2次加10倍量水,煎煮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放置24小時,取上清液加入米醋390g,濃縮成稠膏。以上處方(二)十五味,粉碎成中粉,加入上述稠膏中,混勻,干燥,粉碎成細粉,加入適量的糊精,制粒,裝膠囊1000粒,即得。
實施例3(一)香附(制)51g甘草10g白薇19g
益母草 19g黃芪19g雞冠花 19g麥冬19g五味子 19g地黃19g紅花19g木通14g白術(shù)(炒)19g赤石脂 19g茯苓19g厚樸14g肉蓯蓉(制) 19g白芍(酒炒) 19g(二)香附(制)51g荊芥14g牡丹皮 19g阿膠19g當歸19g藁本14g紅參19g鹿角膠 19g川貝母 19g沒藥(炒)19g砂仁19g延胡索 19g小茴香(鹽制)19g龜甲膠 19g川芎19g制成1000片以上處方(一)十七味,加水煎煮2次,第1次加12倍量水,煎煮3小時,第2次加10倍量水,煎煮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放置24小時,取上清液加入米醋390g,濃縮成稠膏。以上處方(二)十五味,粉碎成中粉,加入上述稠膏中,混勻,干燥,粉碎成細粉,加入適量的糊精和羧甲基淀粉鈉,制粒,加入適量硬脂酸鎂,壓片,制成1000片,即得。
實施例4(一)香附(制)51g甘草10g白薇19g益母草 19g黃芪19g雞冠花 19g麥冬19g五味子 19g地黃19g紅花19g木通14g白術(shù)(炒)19g赤石脂 19g茯苓19g厚樸14g肉蓯蓉(制) 19g白芍(酒炒) 19g(二)香附(制)51g荊芥14g牡丹皮 19g阿膠19g當歸19g藁本14g紅參19g鹿角膠 19g川貝母 19g沒藥(炒)19g砂仁19g延胡索 19g小茴香(鹽制)19g龜甲膠 19g川芎19g
制成1000片以上處方(一)十七味,加水煎煮2次,第1次加10倍量水,煎煮3小時,第2次加8倍量水,煎煮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放置24小時,取上清液加入米醋350g,濃縮成稠膏。以上處方(二)十五味,粉碎成中粉,加入上述稠膏中,混勻,干燥,粉碎成細粉,加入適量的微晶纖維素,制粒,加入適量硬脂酸鎂,壓片,制成1000片,即得。
實施例5(一)香附(制)51g甘草10g白薇19g益母草 19g黃芪19g雞冠花 19g麥冬19g五味子 19g地黃19g紅花19g木通14g白術(shù)(炒)19g赤石脂 19g茯苓19g厚樸14g肉蓯蓉(制) 19g白芍(酒炒) 19g(二)香附(制)51g荊芥14g牡丹皮 19g阿膠19g當歸19g藁本14g紅參19g鹿角膠 19g川貝母 19g沒藥(炒)19g砂仁19g延胡索 19g小茴香(鹽制)19g龜甲膠 19g川芎19g制成1000粒以上處方(一)十七味,加水煎煮2次,第1次加12倍量水,煎煮3小時,第2次加10倍量水,煎煮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放置24小時,取上清液加入米醋390g,濃縮成稠膏。以上處方(二)十五味,粉碎成中粉,加入上述稠膏中,混勻,干燥,粉碎成細粉,制粒,裝膠囊1000粒,即得。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是由(一)香附(制)40-60g、甘草8-12g、白薇15-25g、益母草15-25g、黃芪15-25g、雞冠花15-25g、麥冬15-25g、五味子15-25g、地黃15-25g、紅花15-25g、木通12-16g、白術(shù)(炒)15-25、赤石脂15-25g、茯苓15-25g、厚樸12-16g、肉蓯蓉(制)15-25g、白芍(酒炒)15-25g(二)香附(制)40-60g、荊芥12-16g、牡丹皮15-25g、阿膠15-25g、當歸15-25g、藁本12-16g、紅參15-25g、鹿角膠15-25g、川貝母15-25g、沒藥(炒)15-25g、砂仁15-25g、延胡索15-25g、小茴香(鹽制)15-25g、龜甲膠15-25g、川芎15-25g組成。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一種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一)十七味,加水煎煮2次,第1次加10-12倍量水,煎煮3小時,第2次加8-10倍量水,煎煮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放置24小時,取上清液加入米醋350-450g,濃縮成稠膏;將(二)十五味,粉碎成中粉,加入上述稠膏中,混勻,干燥,粉碎成混合物細粉。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一種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將混合物細粉和制成片劑、膠囊劑可接受的輔料混合均勻,制成顆粒,裝膠囊或壓片,制成1000?;?000片。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一種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輔料包含蔗糖、糊精、淀粉、微晶纖維素、羧甲基淀粉鈉、羥丙基淀粉、硬脂酸鎂。
全文摘要
一種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中藥提取物稠膏和中藥原粉混合干燥,粉碎成細粉,與適量的輔料混合均勻,制成顆粒,進一步制成膠囊或片劑。
文檔編號A61K9/16GK1785391SQ20051012787
公開日2006年6月14日 申請日期2005年12月7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5年12月7日
發(fā)明者宛六一 申請人:宛六一, 溫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