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一種治療小兒熱型腹瀉的外貼膏及制備方法

文檔序號:1070938閱讀:333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一種治療小兒熱型腹瀉的外貼膏及制備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腹瀉的外貼膏,特別涉及一種治療小兒熱型腹瀉的外貼膏,還涉及上述外貼膏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shù)
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加上寒暖不能自調(diào),乳食不能自節(jié),一旦調(diào)護失宜,乳食不當(dāng),則易被病邪所傷,所以病理上容易發(fā)病。小兒“脾常不足,運化力弱,胃小且脆,容物不多”的特點決定了小兒脾胃受納運化功能容易發(fā)生紊亂而患腹瀉。又由于小兒為“純陽之體”,“陽常有余”,一旦患病,病邪易從陽化熱,易顯熱證,故臨床小兒熱病(證)最多。
小兒熱型腹瀉病因病機小兒感受外邪或內(nèi)傷乳食,皆能損傷脾胃,納運失職,升降失調(diào),清濁不分,并走大腸,而發(fā)生腹瀉。
食物糟粕的正常排泄及肛門的啟閉有度,不僅與腎氣的調(diào)攝,脾氣的運化與升清,胃氣的腐熟與降濁,大腸的傳導(dǎo)密切相關(guān),而且與肝氣的疏泄,肺氣的肅降等均有密切關(guān)系。
肝主疏泄,調(diào)暢氣機,通利三焦,疏利膽汁,輸于腸道,既可以助脾之運化,使清陽之氣升發(fā),水谷精微上歸于肺;輸于腸道;又能助胃之受納腐熟,促進濁陰之氣下降,使食糜下達于小腸??梢娖⒌倪\化有賴于肝的疏泄,肝的疏泄正常,則脾的運化健旺。若肝失疏泄,犯脾克胃,必致脾胃氣機升降失常,形成泄瀉。
由于脾肺為母子之臟,母病傳子或子病及母,二者在病理上相互影響。肺主氣,肺的宣降和通調(diào)水道,有助于脾運化水液,當(dāng)脾傷濕盛之時,肺亦不能獨健,必失其下輸之功能,通調(diào)受阻則濕必停蓄而加重腹瀉。肺為水之上源,主宣發(fā)肅降,通調(diào)水道,宣開上焦肺氣,有助于下焦水道的通利,故稱為“源清則流自潔”。
因小兒的生理和病理特點與成人有所不同,故小兒熱型腹瀉有以下特點1.易脾虛,易積滯小兒脾胃特點決定小兒腹瀉時既易出現(xiàn)脾虛證,見食少納呆,食后脘腹脹悶不舒,多于食后作瀉,反復(fù)發(fā)作,面色萎黃,神疲倦怠等;又易出現(xiàn)積滯證,見大便稀溏,夾有乳片或不消化的食物殘渣,次數(shù)增多,脘腹脹痛,痛時欲瀉,瀉后痛減,大便酸臭,或如敗卵,噯氣酸餿,嘔吐,食少或拒食等。脾愈虛,乳食難運化而愈積滯;反過來,積滯愈久,愈妨礙脾健運而脾愈虛,形成惡性循環(huán)。脾虛最易生濕熱或易感濕熱。故小兒熱型腹瀉時,易出現(xiàn)濕熱證,見大便稀水樣,或如蛋花湯樣,或有粘液,瀉下急迫如注,或2.易病濕濕為陰邪,重濁粘滯,終歸脾胃。由于小兒脾胃特點決定小兒最易病“濕”。濕邪致病特點(1)濕性重濁粘膩,難以驟化,易阻遏氣機,使氣機升降失常;濕阻氣滯,氣滯復(fù)加重濕阻;(2)濕為陰邪,陰盛則陽病,故濕邪為害,最易損傷陽氣。又因脾運濕而惡濕,故濕邪傷陽,最易阻遏脾陽,使脾陽不振,運化無權(quán),水濕停聚,發(fā)為泄瀉。(3)濕與熱相合交阻,更是蘊蒸不化,膠著難解,不易速去,病程較長,難以速愈。故小兒熱型腹瀉時,易出現(xiàn)濕熱證,見大便稀水樣,或如蛋花湯樣,或有粘液,瀉下急迫如注,或瀉下不爽,量多次頻,氣味穢臭,脘腹痞滿,食少,神倦乏力,或伴泛惡,肛門紅腫,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伴外感時,則有發(fā)熱,煩躁哭鬧,口渴引飲等證。
3.易氣滯血瘀“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腹瀉時,由于濕熱內(nèi)蘊,熏灼腸道,阻滯氣機,煎熬津血,使腸之脈絡(luò)受損,血液粘滯不暢而形成血瘀;反過來,血瘀又可加劇氣機的凝滯,形成惡性循環(huán)??梢?,活血化瘀可使血活絡(luò)自通,瘀自去,瘀去則氣可行。
市售治療小兒腹瀉的常用藥“思密達”、“復(fù)方地芬諾酯片”、“小兒瀉速?!钡龋洳蛔阒幵谟谝皇鞘褂貌槐?,依從性差,小兒拒服和哭鬧,往往因食藥量不足而影響療效;二是不能較好地針對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和小兒熱型腹瀉病因病機,比如沒有較好地在疏肝理氣通肺,健脾化濕,清熱解毒,活血散瘀,整體調(diào)整等方面,專門針對小兒熱型腹瀉的特點來用藥。
各類文獻所載的治療小兒腹瀉的外貼膏不足之處在于一是不能較好地針對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和小兒熱型腹瀉病因病機特點來用藥;二是制備工藝簡單,在質(zhì)量控制,制劑穩(wěn)定性方面,不利于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連續(xù)生產(chǎn)。
市售治療小兒腹瀉的外貼膏,其不足之處在于一、市售的“丁桂兒臍貼、兒瀉康貼膜”等治腹瀉的外貼膏,只著眼于用丁香、肉桂、蓽茇、吳榮萸、胡椒等溫里藥,健脾溫中,散寒止瀉。而忽視疏肝理氣通肺,,健脾化濕,清熱解毒,活血散瘀,整體調(diào)整等方面的作用。不能較好地針對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和小兒熱型腹瀉病因病機特點來用藥;二、迄今為止,市場上沒有見到治療小兒熱型腹瀉的外貼膏。而小兒為“純陽之體”,感邪之后,易從熱化,所以臨床上,小兒熱型腹瀉比寒型腹瀉多見。而市售治療小兒寒型腹瀉的外貼膏,不適宜治療小兒熱型腹瀉,尤其是不適宜治療由病毒、細菌等病原體引起的感染性腹瀉。因此非常需要治療小兒熱型腹瀉(尤其是感染性腹瀉)的外貼膏生產(chǎn)上市;三、臨床上常見到患兒家長給患兒誤用或過用“丁桂兒臍貼”等治寒型腹瀉的外貼膏,導(dǎo)致患兒腹瀉病情加重,熱象明顯。因此非常需要治療小兒熱型腹瀉(尤其是感染性腹瀉)的外貼膏生產(chǎn)上市,彌補這一空白缺憾。讓患兒家長根據(jù)小兒寒、熱型腹瀉的不同臨床表現(xiàn),來辨證選用外貼膏,正確更好地治療小兒腹瀉。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克服了現(xiàn)有技術(shù)的不足,提供了一種使用方便,計量準確,針對性強,療效顯著的治療小兒熱型腹瀉的外貼膏,還提供了一種制備所述外貼膏的可工業(yè)化的制備方法。
針對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和小兒熱型腹瀉病因病機,本發(fā)明是主要針對小兒熱型腹瀉的外貼膏,其原料藥物所包括的組分及其重量配比是桉葉0.5-2、馬蹄香2-10、馬鞭草0.5-3、鬼針草0.5-3、茜草0.3-2、茯苓0.2-1.5、柴胡0.2-1.5、桔梗0.2-1.5、葛根0.1-1、黃柏0.1-0.5、白術(shù)0.01-0.5、烏梅0.01-0.1。
方中桉葉,苦,辛,涼,功用為一、能疏風(fēng)解熱,祛濕解毒;二、能防腐,除臭,消毒,殺蟲,抗感染,使分泌物減少消失,并促進傷口愈合;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1)含鞣酸,有輕度收斂作用;(2)煎劑具有較廣的抗菌譜,并可殺滅滴蟲;(3)解熱、鎮(zhèn)痛;(4)提高免疫功能;(5)其揮發(fā)油能促進藥物透皮吸收;馬蹄香,辛,溫,既理氣止痛,健胃止瀉,又監(jiān)制諸寒涼藥傷脾胃陽氣;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1)抗輪狀病毒(2)促進粘膜絨毛的修復(fù)(3)促進和糾正輪狀病毒引起的脂肪功能消化不良;馬鞭草,性涼,味苦,功用為一、清熱解毒和利水消腫;二、活血散瘀;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1)抗菌;(2)抗炎;(3)鎮(zhèn)痛;(4)止血;鬼針草,苦,溫,既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又監(jiān)制諸藥寒涼太過而凝滯氣機;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1)抗菌;(2)抗?jié)?、止血;茜草,味苦,微酸,性微寒。既活血祛瘀消腫,又涼血止血,具有止血而不留瘀的優(yōu)點;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1)抗菌,抗病毒,抗微生物(2)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炎癥,鎮(zhèn)痛(3)拮抗腸肌收縮(4)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促進創(chuàng)傷組織修復(fù);茯苓,甘,淡,利水滲濕,和中止瀉,健脾而不傷氣;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1)抗病原體微生物(2)松馳腸肌(3)利尿(4)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柴胡,苦,辛,微寒,為肝,膽,三焦,心包絡(luò)諸經(jīng)引經(jīng)藥,在經(jīng)主氣以達陽氣,在臟主血以達陰氣,宣暢氣血,旋轉(zhuǎn)樞機,暢郁陽而化滯陰乃能疏肝解郁,使肝氣條達和暢,還能升清陽之氣和透表泄熱;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1)解熱,鎮(zhèn)痛(2)抑制細菌、病毒(3)抗炎(4)抗過敏(5)增強腸蠕動(6)促進機體的免疫功能;桔梗,引藥入肺經(jīng),既開宣肺氣,復(fù)其通調(diào),又升陽氣而舉陷;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1)解熱,鎮(zhèn)痛(2)抗炎;葛根,引藥入胃經(jīng),甘,辛,涼,輕清升發(fā),既能升發(fā)清陽,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行而止瀉痢,又可透邪解熱生津;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1)解痙(2)解熱鎮(zhèn)痛(3)利尿;黃柏,苦,寒,能清下焦?jié)駸幔瑘阅I益陰;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1)抑制胃腸運動(2)抗菌,抗病毒,抗毒素作用(3)解熱,抗炎;白術(shù),苦,甘,溫,功用為一、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斷絕濕邪變生之源,以健運中焦,翰旋中氣,二、佐制諸藥寒涼太過而凝滯氣機;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1)調(diào)節(jié)消化道平滑肌運動(2)利尿(3)調(diào)節(jié)糖和蛋白質(zhì)代謝(4)增強機體免疫功能(5)改善造血功能;烏梅,酸,平。功用為一、能澀腸止瀉和止血消瘡毒;二、生津止渴;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1)收斂(2)使體液保持弱堿性,促進血液中酸性有害物質(zhì)分解,改善血循環(huán)(3)消除疲勞,含有的檸檬酸可使葡萄糖效能增加,釋放更多能量(4)抗細菌和真菌(5)增進食欲,促進消化,刺激消化液分泌(6)抗炎,抗過敏。諸藥相伍,健脾調(diào)氣,清熱利濕,活血散瘀,使清升濁降,熱除濕祛,血行瘀消,氣機通暢而諸證自愈。
所述外貼膏的原料還可以包括基質(zhì),如凡士林,羊毛脂等,增塑劑,如丙三醇等,表面活性劑,如司盤-20等,透皮促進劑,如氮酮、丙二醇、冰片、薄荷腦等。在制備過程中還包括貼膏藥載藥體,如醫(yī)用涂膠無紡布,防滲膜和防滲圈貼片,防粘紙等。
所述外貼膏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加水蒸餾提取部分桉葉、馬蹄香、馬鞭草、柴胡4味各藥的揮發(fā)油,具體步驟為按配料比稱取所述各藥,分別取桉葉、馬蹄香、馬鞭草、柴胡4味各藥所需重量的1/5至4/5,加水蒸餾并收集揮發(fā)油,蒸餾的目的主要是收集揮發(fā)油,所述揮發(fā)油不但有明顯的治療作用,而且是很好的快速透皮促進劑。蒸餾的時間最好是5-10小時;將蒸餾后剩余的藥液及藥渣分離后備用;(2).煎煮鬼針草、茜草、茯苓、桔梗、葛根、黃柏、白術(shù)、烏梅8味藥的全量,將所述煎液與第(1)步中的藥液混勻后濃縮成清膏,具體步驟為取鬼針草,茜草、茯苓、桔梗、葛根、黃柏、白術(shù)、烏梅8味藥的全量,也可加入第(1)步中的藥渣,加水煎煮兩次,合并煎液,每次煎煮的時間最好是1-1.5小時,將所述煎液與第(1)步中的藥液混勻,濃縮為清膏;所述清膏的相對密度最好為1.21-1.30(50-60℃);(3).取第(1)步中4味各藥剩余部分,將其粉碎成細粉A,如粉碎為80-200目的細粉A;(4).將第(2)步中的清膏與第(3)步中的細粉A調(diào)和,干燥,再粉碎為膏狀藥可接受的細粉B,具體步驟為在第(2)步的清膏中均勻拌入第(3)步中的細粉A,放入干燥箱,在60℃以下進行干燥,使含水量達6%以下,出料冷卻至室溫后粉碎成80-200目的細粉B,并稱重;(5).取適量基質(zhì)加熱熔化,再將第(4)步中的細粉B,增塑劑,表面活性劑,透皮促進劑及第(1)步中收集的的揮發(fā)油等,分次逐漸加入,邊加邊攪拌,混合均勻后制成膏狀藥,加載于貼膏載藥體上即可。所述制膏過程是通常過程,最佳方法為取占細粉B重量42-90%的凡士林和8-10%的羊毛脂在水浴上加熱熔化,濾過,冷至58-82℃時,不斷攪拌,綬慢加入細粉B,在45-55℃條件下,不斷攪拌,分別加入占細粉B重量1-2%的丙三醇,占細粉B重量1-2%的司盤-20,占細粉B重量1-2%的氮酮,占細粉B重量5-8%的丙二醇和收集的揮發(fā)油,待冷至35-42℃時,再加入占細粉B重量1-2%的冰片和占細粉B重量1-2%的薄荷腦(二者研磨液化后加入),不斷攪拌,充分混勻,直至呈色澤均勻的糊狀體后,攤涂于涂膠無紡底布中間的防滲圈的防滲膜上,蓋上防粘紙,包裝即得產(chǎn)品。
以上所述的配方及制備方法中,所述馬鞭草、鬼針草、茜草、茯苓、葛根、白術(shù)、烏梅這七味中藥可以用下列中藥替換,可以達到相同的療效;0.5-3重量份的馬鞭草可以用等量的金銀花或敗醬草替換;0.5-3重量份的鬼針草可用0.3-2重量份的黃芩、苦參、黃連、穿心蓮、連翅、馬齒莧或白頭翁中任意一種替換;0.3-2重量份的茜草可用等量地錦草、紅藤、三七或山楂中任意一種替換;0.2-1.5重量份的茯苓可用0.5-2重量份的薏苡仁或車前子替換;0.1-1重量份的葛根可用等量升麻替換;0.01-0.5重量份的白術(shù)可用等量山藥、扁豆、甘草、當(dāng)歸或白芍中任意一種替換;0.01-0.1重量份的烏梅可用等量的鐵莧萊、仙鶴草、秦皮、兒茶、石榴皮或五倍子中任意一種替換。
用以上方法制備的治療小兒熱型腹瀉的外貼膏,規(guī)格為每貼藥量為1.5-3克,最佳為2克。
用以上方法制備的治療小兒熱型腹瀉的外貼膏,性狀本品為棕褐色圓形軟膏,氣味芳香。
本發(fā)明配方的外貼膏,也可以按巴布劑,紅外線納米貼,橡膠貼膏,電子藥貼,磁療貼等不同外貼劑的不同制備工藝生產(chǎn)。
本發(fā)明的治療小兒熱型腹瀉的外貼膏,其功能為清熱利濕,理氣調(diào)中,健脾止瀉。主治小兒感受外邪或內(nèi)傷乳食等引起的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質(zhì)稀薄或瀉下如水樣,氣味穢臭,小便短黃,肛門發(fā)紅,腹痛,納差,神疲乏力,煩躁,舌質(zhì)紅、苔黃膩或伴發(fā)熱口渴等證(尤適用感染性腹瀉)。
本發(fā)明的治療小兒熱型腹瀉的外貼膏,也可以針對小兒熱型腹瀉時偏濕、偏熱、偏滯等不同特點,增減其他相關(guān)中草藥原料,包括增減藥物劑量。
用法用量貼于臍部,一次一貼,每12-24小時一次,一日一次。也可以貼于中脘、天樞、足三里、章門等穴,所述穴位均為治療腹瀉的要穴,不僅可使藥力直達病所,亦可使藥力由表及里,在藥物與經(jīng)絡(luò)效應(yīng)的雙重作用下起到,以調(diào)整陰陽,臟腑,氣血而治愈疾病。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1.通過藥效學(xué)試驗表明,本方藥有解痙,調(diào)節(jié)胃腸運動,促進胃液分泌,解熱,抗炎,鎮(zhèn)痛,抗菌,抗病毒,抗內(nèi)毒素,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2.通過動物急性毒性試驗表明,本方藥無毒性表現(xiàn)。
3.通過皮膚刺激,粘膜刺激及皮膚致敏性試驗表明,本方藥無刺激性,無致敏性。
4.通過對800例給藥臨床觀察,本方藥平均退熱時間為36.8小時,平均止瀉時間為63.5小時,治療3天內(nèi),顯效率80.6%,總有效率97.7%,療效顯著,給藥方法簡便,使用安全可靠,解決了小兒畏針拒藥的問題,而且還便于控制質(zhì)量,有利于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連續(xù)生產(chǎn)。
5.臨床應(yīng)用中發(fā)現(xiàn)對正在靜滴或肌注治療腹瀉的患兒,辨證準確后,用本腹瀉貼治療,能有效縮短病程,減少靜滴或肌注次數(shù),提高治愈率,減少復(fù)發(fā)率。本藥貼的運用,在減少使用抗生素和解決耐藥菌株問題方面有一定意義。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通過具體實施例,來對本發(fā)明的治療小兒熱型腹瀉的外貼膏及制備方法進行進一步說明實施例1本發(fā)明的外貼膏的原料組成及用量為桉葉50克,馬蹄香1000克,馬鞭草50克,鬼針草50克,茜草30克,茯苓20克,柴胡100克,桔梗100克,葛根59克,黃柏10克,白術(shù)1克,烏梅1克。
制備方法為(1)按配料比稱取所述各藥,分別取桉葉、馬蹄香、馬鞭草、柴胡4味各藥重量的4/5,加水蒸餾5小時,收集揮發(fā)油,將蒸餾后剩余的藥液及藥渣過濾分離后,備用;(2)取鬼針草、茜草、茯苓、桔梗、葛根、黃柏、白術(shù)、烏梅8味藥的全量,加入第(1)步中的藥渣,加水煎煮兩次,合并煎液,每次煎煮的時間是1小時,將所述煎液與第(1)步中的藥液混勻,濃縮為清膏;所述清膏的相對密度為1.21(50-60℃);(3)取第(1)步中4味各藥剩余部分,將其粉碎成80目的細粉A;(4)在第(2)步的清膏中均勻拌入第(3)步的細粉A,放入干燥箱,在55-60℃的條件下進行干燥,使含水量達5.8%時出料,冷卻至室溫后粉碎成80目的細粉B,并稱重508克;(5)取214克凡士林,41克羊毛脂在水浴上加熱熔化,濾過,冷至58-85℃時,不斷攪拌,綬慢加入細粉B,在44-55℃條件下,不斷攪拌,分別加入5.1克丙三醇,5.1克司盤-20;5.1克氮酮,25.5克丙二醇和收集的揮發(fā)油,待冷至35-42℃時,再加入已研磨液化的5.1克冰片和5.1克薄荷腦,不斷攪拌,充分混勻,直至呈色澤均勻的糊狀體后,取2克為一份,攤涂于涂膠無紡底布中間的防滲圈內(nèi)防滲膜上,蓋上防粘紙,包裝即得產(chǎn)品。
實施例2本發(fā)明的外貼膏的原料組成及用量為桉葉100克,馬蹄香600克,馬鞭草300克,鬼針草300克,茜草2000克,茯苓100克,柴胡100克,桔梗20克,葛根100克,黃柏50克,白術(shù)50克,烏梅6克。
制備方法為(1)按配料比稱取所述各藥,分別取桉葉、馬蹄香、馬鞭草、柴胡4味各藥重量的1/2量,加水蒸餾7小時,收集揮發(fā)油,將蒸餾后剩余的藥液及藥渣經(jīng)過濾分離后,備用;(2)取鬼針草、茜草、茯苓、桔梗、葛根、黃柏、白術(shù)、烏梅8味藥的全量,加入第(1)步中的藥渣,加水煎煮兩次,合并煎液,每次煎煮的時間是1.2小時,將所述煎液與第(1)步中的藥液混勻,濃縮為清膏;所述清膏的相對密度為1.24(50-60℃);(3)取第(1)步中4味各藥剩余部分,將其粉碎成140目的的細粉A;(4)在第(2)步的清膏中均勻拌入第(3)步的細粉A,放入干燥箱,在55-60℃條件下進行干燥,使含水量達5.5%時出料,冷卻至室溫后粉碎成140目的細粉B,并稱重770克;(5)取539克凡士林,68.5克羊毛脂在水浴上加熱熔化,濾過,冷至58-82℃時,不斷攪拌,緩慢加入細粉B,在44-55℃條件下,不斷攪拌,分別加入11.6克丙三醇,11.6克司盤-20,11.6克氮酮,46.2克丙二醇和收集的揮發(fā)油,待冷至35-42℃時,再加入已研磨液化的11.6克冰片和11.6克薄荷腦,不斷攪拌,充分混勻,直至呈色澤,不斷攪拌,充分混勻,直至呈色澤均勻的糊狀體后,取2克為一份,攤涂于涂膠無紡底布中間的防滲圈內(nèi)的防滲膜上,蓋上防粘紙,包裝即得產(chǎn)品。
實施例3本發(fā)明的外貼膏的原料組成及用量為制備方法為桉葉200克,馬蹄香200克,馬鞭草150克,鬼針草190克,茜草120克,茯苓150克,柴胡20克,桔梗150克,葛根10克,黃柏25克,白術(shù)15克,烏梅10克。
(1)按配料比稱取所述各藥,分別取桉葉、馬蹄香、馬鞭草、柴胡4味各藥重量的1/5量,加水蒸餾10小時,收集揮發(fā)油,將蒸餾后剩余的藥液及藥渣經(jīng)過濾分離后,備用;(2)同實施例1中(2)相同,只是每次煎煮的時間是1.5小時,濃縮后的清膏的相對密度為1.30(50-60℃);(3)取第(1)步中4味各藥剩余部分,將其粉碎成200目的細粉A;(4)在第(2)步的清膏中均勻拌入第(3)步的細粉A,放入干燥箱,在55-60℃條件下進行干燥,使含水量達5.2%時出料,冷卻至室溫后粉碎成200目的細粉B,并稱重508克;(5)取457.2克凡士林,50.8克羊毛脂在水浴上加熱熔化,濾過,冷至58-82℃時,不斷攪拌,緩慢加入細粉B,在44-55℃條件下,不斷攪拌,分別加入10.1克丙三醇,10.1克司盤-20,10.1克氮酮,40克丙二醇和收集的揮發(fā)油,待冷至35-42℃時,加入已研磨液化的10.1克冰片和10.1克薄荷腦,其他步驟同實施例1中(5)相同。
實施例4將實施例1中50克馬鞭草換成等量金銀花,或敗醬草,30克茜草替換成等量地錦草,或紅藤、三七、山楂,59克葛根換成等量升麻,1克烏梅換成等量仙鶴草,其余原料與制備方法同實施例1。
實施例5將實施例2中300克鬼針草換成100克黃芩,100克茯苓換成200克薏苡仁,6克烏梅換成等量秦皮,其余原料與制備方法同實施例2。
實施例6將實施例3中190克鬼針草換成200克苦參,15克白術(shù)換成等量甘草,其余原料與制備方法同實施例3。
實施例7以上實施例的外貼膏,均通過藥效學(xué)試驗表明,本方藥有解痙,調(diào)節(jié)胃腸運動,促進胃液分泌,解熱,抗炎,鎮(zhèn)痛,抗菌,抗病毒,抗內(nèi)毒素,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通過動物急性毒性試驗表明,本方藥無毒性表現(xiàn)。通過皮膚刺激,粘膜刺激及皮膚致敏性度試驗表明,本方藥無刺激性,無致敏性。
通過對800例給藥臨床觀察,本方藥平均退熱時間為36.8小時,平均止瀉時間63.5小時,治療3天內(nèi),顯效率80.6%,總有效率97.7%療效顯著,給藥方法簡便,使用安全可靠,解決了小兒畏針拒藥的問題,而且還便于控制質(zhì)量,有利于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連續(xù)生產(chǎn)。
臨床報道于1996年8月至2006年6月,采用本發(fā)明外貼膏治療小兒熱型腹瀉800例,并設(shè)立對照組400例進行療效觀察,取效良好,現(xiàn)報道如下臨床資料1.1一般資料 按就診順序采用隨機單盲法分為治療組800例和對照組400例,一般臨床資料詳見下列各表
表1 兩組性別、年齡分布

表2 入院時兩組腹瀉天數(shù)和腹瀉次數(shù)情況

1.2臨床表現(xiàn) 詳見下列各表表1 入院時兩組發(fā)熱和脫水情況


表2 入院時兩組中醫(yī)辨證證型分布情況

兩組一般臨床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xué)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治療方法兩組治療時,對于有脫水者給予口服補液鹽溶液或靜脈補液。對于有酸堿平衡和電解質(zhì)紊亂者,給予糾正治療,對于白細胞總數(shù)和中性粒細胞分類偏高,體溫過高,炎癥及其他并發(fā)癥狀明顯者加用抗感染等綜合治療。
2.1治療組 用本發(fā)明外貼膏治療,12-24小時換藥一次。
2.2對照組 一律用市售思密達口服,按說明書用法用量。兩組均3天一療程。
3、療效分析3.1療效標準 根據(jù)1998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xué)術(shù)研討會制定的腹瀉病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72小時內(nèi)大便性狀及次數(shù)恢復(fù)正常,全身癥狀消失。有效治療72小時內(nèi)大便性狀及次數(shù)明顯好轉(zhuǎn),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72小時內(nèi)大便性狀、次數(shù)及全身癥狀均無好轉(zhuǎn)甚至惡化。
3.2治療效果3.2.1兩組平均退熱時間和平均止瀉時間比較

3.2.2兩組三天療效比較

以上結(jié)果經(jīng)統(tǒng)計學(xué)處理P<0.01,表明(1)治療組與對照組在平均退熱時間和平均止瀉時間上均均有顯著性差異,治療組可在短期內(nèi)使腹瀉患兒諸癥得到控制;(2)治療組與對照組在三天顯效率和總有效率上均有顯著性差異,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組500例中均未發(fā)現(xiàn)毒副作用。
4.典型病例例1左某,男8個月,患兒腹瀉伴發(fā)熱,嘔吐3天。在某上級醫(yī)院經(jīng)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查出輪狀病毒抗原陽性,確診為輪狀病毒腸炎,重度脫水,伴明顯酸中毒。曾先后靜滴病毒唑針,穿琥寧針,能量合劑,碳酸氫鈉,氯化鉀等,肌注干擾素及口服黃連素,思密達等中西藥,脫水,酸中毒和電解質(zhì)平衡紊亂已經(jīng)得到基本糾正,但現(xiàn)仍為水樣大便,每日10次以上?,F(xiàn)癥狀發(fā)熱,煩躁,水樣大便,每日10次以上,小便短赤。體檢腋溫38.9℃,眼窩和前囟稍凹陷,肛門周圍紅腫,皺褶變粗,腹脹,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指紋紅紫。聽診心肺無異常,腸鳴音亢進。診斷中醫(yī),濕熱泄瀉;西醫(yī),輪狀病毒腸炎。在靜脈輸液補充水、電解質(zhì)同時,加用本發(fā)明外貼膏外敷臍部。當(dāng)夜體溫降至37.6℃,病后第一次排成形大便,大便次數(shù)明顯減少。第二天復(fù)查,體溫37℃,已排正常大便2次,肛周紅腫,腹脹,嘔吐和脫水征均消失。連用2貼后,熱退瀉止,諸癥狀均消失,查糞便輪狀病毒(HRV)轉(zhuǎn)陰,痊愈。隨訪一個月無復(fù)發(fā)。
例2王某,女,4歲,患兒素體脾胃虛弱,昨日因宴席上飽食過量,當(dāng)夜腹瀉3次,嘔吐2次,大便瀉下稀爛,夾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痛時欲瀉,瀉后痛減,大便味酸臭。現(xiàn)癥狀面色萎黃,神疲倦怠,夜睡不安,哭鬧,噯氣酸餿,拒食,,小便短黃。體檢腋溫38.4℃,脘腹脹痛,肛門腫脹灼熱,潮紅,皺褶變粗,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聽診心肺無異常,腸鳴音亢進。診斷濕熱泄瀉,脾虛積滯證明顯。單用本發(fā)明外貼膏外敷中脘穴,1小時后,體溫37.6℃,5小時后腹瀉停止,患兒于當(dāng)天夜里平安入睡,第二天復(fù)查,體溫36.9℃,精神,食欲均已正常,諸癥痊愈。隨訪一周無復(fù)發(fā)。
例3姚某,男,5歲,久瀉1個月,患兒曾先后靜滴氨芐青霉素針,維生素K3針等,肌注丁胺卡那霉素針等,口服易蒙停,金雙歧等藥,治療效果不佳。近1周又服用附子理中湯和四神丸,臍部外敷丁桂兒臍貼,腹瀉癥狀有所加重。現(xiàn)癥狀黃褐色稀便,氣味酸臭,每日5-10次左右,煩躁,口渴,夜睡不安,小便短黃。體檢腋溫37.9℃,肛門灼紅,皺褶變粗,舌尖紅,舌苔黃,脈數(shù)。聽診心肺無異常,腸鳴音亢進。診斷熱型腹瀉。單用本發(fā)明外貼膏外敷天樞穴(雙側(cè)),第二天復(fù)查,體溫37℃,腹瀉次數(shù)明顯減少。連用3貼后來診,大便每日1-2次,色質(zhì)正常,諸癥痊愈。隨訪三個月無復(fù)發(fā)。
例4孫某,女,4歲,患兒膿血便樣腹瀉伴發(fā)熱,腹痛,里急后重4天。在某上級醫(yī)院經(jīng)熒光抗體染色法確診為細菌性痢疾。曾先后靜滴磷霉素,654-2針等,肌注柴胡針等及口服黃連素等藥,治療效果欠佳?,F(xiàn)癥狀發(fā)熱,社=神疲乏力,納差無食欲,膿血便,帶有粘液,每次量少,伴明顯里急后重,便次頻數(shù),每日十余次,尿短赤。體檢腋溫38.5℃,左下腹有明顯疼痛與壓痛,肛門灼熱,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白細胞總數(shù)16×109/L,中性粒細胞81%,鏡檢大便見到大量膿細胞,紅細胞與巨噬細胞。診斷中醫(yī),濕熱痢,氣滯血瘀證明顯;西醫(yī),細菌性痢疾。在靜滴磷霉素同時,加用本發(fā)明外貼膏外敷臍部,當(dāng)天夜里,體溫降至37.7℃,膿血便減少,里急后重感減輕。第二天復(fù)查,體溫37.3℃,里急后重感消失。又連用2貼后熱退痢止,諸癥狀均消失,大便鏡檢復(fù)查陰性。隨訪二個月無復(fù)發(fā)。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治療小兒熱型腹瀉的外貼膏,其原料藥物所包括的組分及其重量份是桉葉0.5-2、馬蹄香2-10、馬鞭草0.5-3、鬼針草0.5-3、茜草0.3-2、茯苓0.2-1.5、柴胡0.2-1.5、桔梗0.2-1.5、葛根0.1-1、黃柏0.1-0.5、白術(shù)0.01-0.5、烏梅0.01-0.1。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外貼膏,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貼膏是通過包括以下步驟的制備方法制備的(1).加水蒸餾提取所需重量的1/5至4/5的桉葉、馬蹄香、馬鞭草、柴胡4味各藥的揮發(fā)油;(2).煎煮鬼針草、茜草、茯苓、桔梗、葛根、黃柏、白術(shù)、烏梅8味藥的全量,將所述煎液與第(1)步中的藥液混勻后,濃縮成清膏;(3)取第(1)步中4味各藥剩余部分,將其粉碎成細粉A;(4)將第(2)步中的清高與第(3)步中的細粉A調(diào)和,干燥,再粉碎為膏狀藥可接受的細粉B;(5)取適量基質(zhì)加熱熔化,再將第(4)步中的細粉B,增塑劑,表面活性劑,透皮促進劑,第(1)步中收集的揮發(fā)油,分次逐漸加入,邊加邊攪拌,混合均勻制成膏狀藥。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外貼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步中,在煎煮所述8味藥時,加入第(1)步中的藥渣共同煎煮。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3任意所述的外貼膏,其特征在于,其中0.5-3重量份的馬鞭草可以用等量的金銀花或敗醬草替換;或者,0.5-3重量份的鬼針草可用0.3-2重量份的黃芩、苦參、黃連、穿心蓮、連翅、馬齒莧或白頭翁中任意一種替換;或者,0.3-2重量份的茜草可用等量地錦草、紅藤、三七或山楂中任意一種替換;或者,0.2-1.5重量份的茯苓可用0.5-2重量份的薏苡仁或車前子替換;或者,0.1-1重量份的葛根可用等量升麻替換;或者,0.01-0.5重量份的白術(shù)可用等量山藥、扁豆、甘草、當(dāng)歸或白芍中任意一種替換;或者,0.01-0.1重量份的烏梅可用等量的鐵莧萊、仙鶴草、秦皮、兒茶、石榴皮或五倍子中任意一種替換。
5.權(quán)利要求1至3任意所述的外貼膏的制備方法,依次包括以下步驟(1).加水蒸餾提取所需重量的1/5至4/5的桉葉、馬蹄香、馬鞭草、柴胡4味各藥的揮發(fā)油;(2).煎煮鬼針草、茜草、茯苓、桔梗、葛根、黃柏、白術(shù)、烏梅8味藥的全量,將所述煎液與第(1)步中的藥液混勻后,濃縮成清膏;;(3)取第(1)步中4味各藥剩余部分,將其粉碎成細粉A;(4)將第(2)步中的清高與第(3)步中的細粉A調(diào)和,干燥,再粉碎為膏狀藥可接受的細粉B;(5)取適量基質(zhì)加熱熔化,再將第(4)步中的細粉B,增塑劑,表面活性劑,透皮促進劑,第(1)步中收集的揮發(fā)油,分次逐漸加入,邊加邊攪拌,混合均勻制成膏狀藥。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2)步中,在煎煮所述8味藥時,加入第(1)步中的藥渣共同煎煮。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步中,蒸餾的時間為5-10小時;所述第(2)步中的煎煮過程是加水煎煮兩次,合并煎液,每次煎煮的時間是1-1.5小時,所述清膏的相對密度在50-60℃時為1.21-1.30。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3)步中,所述細粉A為80-200目的的細粉;在所述第(4)步中,干燥溫度為60℃以下,使含水量達6%以下,出料冷卻至室溫后粉碎成80-200目的細粉B。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5)步中,所述基質(zhì)是占細粉B重量42-90%的凡士林和8-10%的羊毛脂,所述增塑劑是占細粉B重量1-2%的丙三醇,所述表面活性劑是占細粉B重量1-2%的司盤-20,所述透皮促進劑是占細粉B重量1-2%的氮酮,占細粉B重量5-8%的丙二醇,占細粉B重量1-2%的冰片和占細粉B重量1-2%的薄荷腦;取所述基質(zhì)在水浴上加熱熔化,濾過,冷至58-82℃時,不斷攪拌,緩慢加入細粉B,在45-55℃條件下,不斷攪拌,分別加入所述增塑劑,表面活性劑,透皮促進劑中的氮酮,丙二醇和收集的揮發(fā)油,待冷至35-42℃時,再加入透皮促進劑中的冰片和薄荷腦(二者研磨液化后加入),不斷攪拌,充分混勻,直至呈色澤均勻的糊狀體后,攤涂于涂膠無紡底布中間的防滲膜上,蓋上防粘紙,包裝即得產(chǎn)品。
1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至9任一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0.5-3重量份的馬鞭草可以用等量的金銀花或敗醬草替換;或者,0.5-3重量份的鬼針草可用0.3-2重量份的黃芩、苦參、黃連、穿心蓮、連翅、馬齒莧或白頭翁中任意一種替換;或者,0.3-2重量份的茜草可用等量地錦草、紅藤、三七或山楂中任意一種替換;或者,0.2-1.5重量份的茯苓可用0.5-2重量份的薏苡仁或車前子替換;或者,0.1-1重量份的葛根可用等量升麻替換;或者,0.01-0.5重量份的白術(shù)可用等量山藥、扁豆、甘草、當(dāng)歸或白芍中任意一種替換;或者,0.01-0.1重量份的烏梅可用等量的鐵莧萊、仙鶴草、秦皮、兒茶、石榴皮或五倍子中任意一種替換。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治療小兒熱型腹瀉的外貼膏及其制備方法,針對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和小兒腹瀉病因病機,含桉葉、馬蹄香、馬鞭草等12種中藥,經(jīng)煎煮,濃縮,粉碎,調(diào)合等步驟制成貼膏。按照本發(fā)明制備方法所制成的外貼膏具有清熱利濕,理氣調(diào)中,健脾止瀉。主治小兒感受外邪或內(nèi)傷乳食等引起的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質(zhì)稀薄或瀉下如水樣,肛門紅,腹痛,納差,舌紅,苔黃或伴發(fā)熱口渴等證(尤適用感染性腹瀉)。適用安全方便,效果顯著,解決了小兒畏針拒藥的問題,而且還便于控制質(zhì)量,有利于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連續(xù)生產(chǎn)。
文檔編號A61K35/56GK1899455SQ20061009869
公開日2007年1月24日 申請日期2006年7月14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6年7月14日
發(fā)明者左耀武 申請人:左耀武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北票市| 扶绥县| 石阡县| 威海市| 安泽县| 留坝县| 永吉县| 南康市| 昭觉县| 伊宁市| 买车| 天长市| 嘉定区| 南投市| 克拉玛依市| 武强县| 乌什县| 东平县| 鹿邑县| 桃江县| 东兰县| 曲水县| 房产| 泗洪县| 罗田县| 宜春市| 麻城市| 曲沃县| 科技| 海丰县| 平江县| 鄂伦春自治旗| 科尔| 固始县| 赤城县| 开鲁县| 淮南市| 常熟市| 渭南市| 罗山县| 黄大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