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補脾腎,治療慢性腎炎的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中藥制劑領(lǐng)域,具體涉及一種補脾腎,治療慢性腎炎的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
二背景技術(shù):
腎臟疾病是國內(nèi)外臨床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常見的有慢性腎炎等。其發(fā)病率很高,據(jù)有 關(guān)資料表明,其中腎小球腎炎的發(fā)病率約占世界人口的1%左右,且多見于兒童及青壯年。由 于腎臟病變的發(fā)展和惡化,每年每百萬人中約有96 100人死于腎功能衰竭。但迄今為止, 尚未發(fā)現(xiàn)治療該病的比較滿意的方法,而大量臨床和實驗表明中醫(yī)中藥對慢性腎炎有較好的 效果,因而尋找治療該病的中醫(yī)中藥有效方藥愈來愈引起人們關(guān)注。
慢性腎炎系西醫(yī)病名,在祖國醫(yī)學屬水腫、腰痛、虛勞等范疇,如《內(nèi)經(jīng)》中所談的水 病、水氣;《金匱要略》中稱為水氣之"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自沉,外證 腹?jié)M不喘","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但苦少氣,小便難";《丹溪心法*水腫》提出"若 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澀赤,此屬陰水。"此描述與慢性腎炎表現(xiàn)的水腫極相 似。又如《金匱要略》"腎水者,其腹大,臍腫腰痛,不得溺,陰下濕如牛鼻上汗,其足逆 冷,面反瘦",所述腰痛與慢性腎炎的腰痛相似。慢性腎炎臨床表現(xiàn)常以"水腫"為主,故現(xiàn)今 多以水腫論治之。水腫是指體內(nèi)水液潴留,泛濫肌膚.;而引起眼瞼、頭面、四肢、腹背甚至 全身浮腫的一類病證。由于水液的正常運行,依賴氣的推動,故水腫病證的發(fā)生是全身氣化 功能障礙的一種表現(xiàn)。涉及的臟腑主要與肺、脾、腎有關(guān)。水腫既成,濕濁為患,又使病情 遷延難愈。水腫病機實乃屬本虛標實;本虛者,常責之肺身氣虛,脾腎陽虛及陰陽兩虛;標 實者,常有濕濁、水濁、濕熱、淤血及外感等。而臨床又以脾腎陽虛兼濕濁證者為多見。慢 性腎炎使蛋白不斷丟失,腎功能逐漸損傷,全身機能減退,出現(xiàn)如中醫(yī)所說的"虛勞"癥狀相 近。此外,慢性腎炎尚有高血壓的發(fā)生,其表現(xiàn)與中醫(yī)的"頭痛"、"眩暈"等病證相仿。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慢性腎炎的發(fā)生主要是免疫炎癥損傷持續(xù)進行,使機體免疫功能失調(diào)所致。 而機體免疫功能失調(diào)與其臟腑和虛損有著內(nèi)在聯(lián)系。祖國醫(yī)學認為慢性腎炎的發(fā)生,主要是 外邪傷及日久,臟腑功能虛損,尤其是脾腎虛損所致,或由于臟腑功能失調(diào),多感外邪而發(fā), 或因勞倦、房事、耗傷脾腎而發(fā)病,其單一原因發(fā)病者少,而多為兼雜致病,從而使病性趨 于復雜。
目前治療慢性腎炎方面的中藥,有《傷寒論》中之真武湯、五苓散,另外,《濟生方》 所載實脾飲,《重訂嚴氏濟生方》之實脾散均是治陽虛水腫而設(shè)。現(xiàn)代治療慢性腎炎諸如在"關(guān) 于慢性腎炎的證治"中所談的腎炎1號丸、益氣補腎活血湯、健脾補腎固精湯等,但主要針對 脾腎陽虛兼濕濁證者的中成藥尚缺,故研制一種專門治療慢性腎炎一脾腎陽虛兼濕濁證的中藥制劑,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一旦研制成功,將會產(chǎn)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
綜上,研制一種治療慢性腎炎的中藥制劑以滿足人們的迫切需求是很必要、很重要的, 該制劑勢必會贏得廣闊的市場。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研究設(shè)計一種組方新穎科學的補脾腎,治療慢性腎炎的中藥制劑。
慢性腎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祖國醫(yī)學屬水腫、腰痛、虛勞等范疇,對其發(fā)病機理 的認識,多宗正虛邪實之說。正虛從人體陰陽之氣言,可見陽損及陰,,可陰損及陽,而導 致陰陽兩虛,但以陽虛為主;從臟腑虛損論,可見肺脾兩虛、脾腎氣虛、脾腎陽虛、肝腎陰 虛等,然經(jīng)脾腎陽虛為主;從氣血談,有氣虛、血虛、氣虛累血,血虛及氣,氣血兩虛,氣 陰兩虧等,卻以氣虛為主。邪實可有外感、水濕、濕濁、濕熱、瘀血等。臨床常見以脾腎陽 虛兼濕濁癥為主。癥見水腫、面色咣白、畏寒肢冷、腰脊酸痛或脛酸腿軟、足跟痛、神疲、 納呆、惡心或嘔吐、便溏、身困重、性功能失常(陽萎、遺精、早泄)或月經(jīng)矢調(diào),舌嫩淡 胖,有齒痕,苔白滅,脈沉細或沉遲無力。中醫(yī)學認為腎為水臟,主水;脾主運化,屬土, 可制水,脾腎陽虛,水液代謝失常,證見水腫;脾主運化五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其華 在面,脾陽不足則水谷化生乏源,可見神疲、納呆、便溏、面色胱白。腎為先天之本,主生 殖,腎陽不足則性功能失常,可見男子遺精、陽萎、早泄、女子月經(jīng)不調(diào),又腰為腎之府, 腎陽虛則腰脊酸痛,脛酸腿軟,足跟痛。經(jīng)云"陽虛則寒",脾腎陽虛則畏寒肢冷,舌嫩淡 腫,有齒痕,脈沉細或沉遲無力是脾腎陽虛之證。脾腎陽虛,濕濁內(nèi)停,則生諸多見癥,濁 濕中阻,則見納呆,嘔惡,脾為濕濁所困,則身重困倦,神疲甚,舌苔白膩等。
對于慢性腎小球腎炎的辨證論治,中醫(yī)學常分標本緩急而論之,本證常有肺腎氣虛,脾 腎陽虛,肝腎陰虛及氣陰兩虛之分,標證又有外感證、水濕證、濕濁證、濕熱證、瘀血證之 別。治療時或補益肺腎,或健脾濕腎,或滋補肝腎,或氣血兩補,或清利,或燥濕,或活血, 或溫化,不一而論,或一法貫穿疾病始終,或數(shù)法合用,隨證治之。而臨床上以脾腎陽虛兼 濕濁證常見,且病情較重,病勢遷延。
基于上述認識,本發(fā)明人選用黃芪、鹿銜草為君藥以補氣壯陽,溫補脾腎、祛濕利水、 溫化濕濁;臣以黨參、制附子、白術(shù)、茯苓以助君藥、溫補脾腎,祛濕化濁之力,又健脾培土 制水 一佐山茱萸、桑寄生溫補肝腎,強壯腰膝,祛除邪濕;二佐丹參、益母草活血利水, 又可預防水病及血;三佐石韋、白花蛇舌草清熱利水,防濕邪久郁化熱,亦可制約鹿銜草、 制附子溫熱藥之燥,又使以懷牛膝引諸藥入下焦,共奏溫補脾腎,祛除溫濁之功,且有補而 不膩,溫而不燥,寒溫并用,標本兼顧之妙。組方精練,標本兼顧,針對脾腎陽虛兼濕濁證, 采用溫補脾腎,祛濕化濁治法,對目前尚缺乏治療脾腎陽虛濕濁證的中成藥來說,是一個很 大的彌補和發(fā)展。祖國醫(y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主水液,脾主運化,屬土,因此,人體水液代謝和調(diào)節(jié)與腎脾有相當大的關(guān)系,因而,該方是治療慢性腎炎脾腎陽虛兼濕濁證的有效中 成藥。
方中黃芪甘、微溫,補氣升陽,草衛(wèi)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腫,為補氣升陽之要藥; 可大補脾肺之氣,俾使水道通調(diào),水濕運化正常,《珍珠囊》說"黃芪甘味純陽,其用有五 補諸虛不足, 一也;益元氣,二也;壯脾胃,三也......";鹿銜草苦平無毒,補腎壯陽,調(diào)經(jīng)
活血,收斂止血,為平補腎陽之要藥,對腰膝無力、筋骨酸軟尤宜,《植物名實圖考》謂其 可"通經(jīng)、強筋、健胃、補腰腎、生津液"。二者一補脾氣, 一溫腎陽,又能祛濕除濁,共為 方中君藥。白術(shù)補氣健脾,燥濕利水, 一方面能溫化水濕,利尿消腫,又可加強方中補氣之 力,如《別錄》曰"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jié)腫,除心下急滿......",《珍珠囊》亦說"除濕
益氣,和中補陽,消痰逐水……消足脛濕腫";黨參甘緩不和,補中益氣,生津養(yǎng)血,為補氣 之要藥,《本草從新》中曰"補中益氣,和脾胃......";茯苓甘淡而平,甘則能補,淡則可
滲,凡脾虛及水濕內(nèi)停所致之證最當應用,《本經(jīng)》謂其可"利小便......",《世補齋》曰"茯
苓一味,為治痰主藥,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行火痰之動,濕也,茯苓又可行濕。"附 子辛熱燥烈,走而不守,具純陽之性,能補腎陽,是溫陽化水之要藥,用于脾腎陽虛、水濕 內(nèi)停的小便不昨,肢體浮腫諸證,《珍珠囊》曰"溫暖脾胃,除脾濕腎寒,補下焦陽虛。" 此四味共為臣藥,以助芪鹿溫補脾腎,祛濕化濁之功。佐以山茱萸味酸微溫,補益肝腎、收 斂固澀,為滋陰助陽,養(yǎng)血澀粗,安五臟,通九竅,暖腰膝,添經(jīng)髓之要藥;桑寄生甘苦性 平,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為補腎強筋之要藥,對肝腎不足,腰膝酸痛者尤宜; 又佐以丹參活血祛瘀,涼血消癰,養(yǎng)血安神,為祛瘀生新之要藥;益母草活血祛瘀,利尿消 腫,為活血利尿之要藥,為治血瘀水停之要藥,又可預防"水病及血",更佐以石韋利水通淋, 涼血止血,止咳,為清熱利濕通淋之要藥,方中用以利尿祛濕;白花蛇舌草清熱利濕、解毒、 消癰,為解毒利濕之要藥,又可制熟附片和其它溫藥燥熱太過。以上六味或協(xié)君臣六味以治 次要證候,又補肝腎,或助利水祛濕濁之藥,或用活血祛瘀防患于未然或防久郁化熱治君臣 藥之燥共為佐藥。最后以懷牛膝一味可補肝腎,強筋骨,引諸藥下行,歸于腎,在方中用為 使藥。主中諸藥合用,具有補而不膩,溫而不燥,寒熱并用,標本兼顧之特點,全方共奏溫 補脾腎,祛濕化濁之功效,是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脾腎陽虛兼濕濁證的有效良藥。 本發(fā)明的一種補脾腎,治療慢性腎炎的中藥制劑是由中藥作為原料組成-1、本發(fā)明一種補脾腎,治療慢性腎炎的中藥制劑,是由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組成 的黃苠8.0% 18.0%、鹿銜草4.3% 13.1%、白術(shù)1.6% 10,8%、茯茶1.6% 10.8%、黨 參1.6% 10.8%、附子(制)0.5%~5.5% 、山茱萸1.2% 8.8%、桑寄生4.0% 12.0%、丹 參4.2% 12.8%、益母草8.0% 18.0%、石孝1.6% 10.8%、白花蛇舌草5.6% 16.2%、牛 膝2.6% 7.6% 。2、 本發(fā)明一種補脾腎,治療慢性腎炎的中藥制劑,是由下列較佳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 組成的黃芪12.0% 16.0%、鹿銜草6.0% 10.0%、白術(shù)3.0% 8.0%、茯苳3.0% 8.00/0、 黨參3.0% 8.0%、附子(制)1.5% ?.5%、山茱萸2.0% 6.0%、桑寄生5.0% 9.0o/o、丹參 6.0% 10.0%、益母草12.0% 16.0%、石蘋3.0% 8.0%、白花蛇舌草10.0% 14.0%、 牛膝 3.0% 7.6%。
3、 本發(fā)明一種補脾腎,治療慢性腎炎的中藥制劑,是由下列最佳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 組成的黃萬14.67%、鹿銜草8.92%、白術(shù)5.47%、茯茶5.47%、黨參5.47%、附子(制) 2.59%、山茱萸4.75%、桑寄生7.34%、丹參8.35%、益母草14.67%、石蘋5.47%、白花蛇舌 草12.08%、牛膝4.75%。
上述各原料藥均符合《中國藥典》2000年版一部各品種的規(guī)定。 本發(fā)明的另一 目的在于提供該中藥制劑的劑型及其制備方法。
本發(fā)明一種補脾腎,治療慢性腎炎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它主要是片劑、膠囊劑、顆 粒劑、丸劑等劑型,均采用以下現(xiàn)代制藥工藝制成。
1、 片劑是通過下列工藝路線獲得
按處方量取原料,按中國藥典及地方標準炮制規(guī)范進行炮制,合格后投料取投料量 28.95%的白術(shù),粉碎,過120目藥篩,備用;剩余白術(shù)與茯苓、山茱萸、丹參粉碎成粗粉, 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中國藥典2000年版一部附錄I0),用5倍量70%乙醇為溶媒, 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減壓回收乙醇,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5 (80'C)的浸膏,噴霧干燥; 黃芪、鹿銜草、黨參、附子(制)、桑寄生、益母草、石葦、白花蛇舌草、牛膝等九味,加 水煎煮兩次,第一次加水10倍量,第二次加水8倍量,每次煎煮2小時,濾過,濾液合并, 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0 (卯'C )的浸膏,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達60%,靜置24小時(0~ 5'C),取上清液濾過,濾液回收乙醇,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5 (80'C)的浸膏,噴霧干 燥;將上述兩種浸膏粉與白術(shù)細粉混勻,制成顆粒,干燥,壓制成片劑,或者再包衣,即得。
2、 膠囊劑是通過下列工藝路線獲得-
按處方量取原料,按中國藥典及地方標準炮制規(guī)范進行炮制,合格后投料;取投料量 28.95%的白術(shù),粉碎,過120目藥篩,備用;剩余白術(shù)與茯苓、山茱萸、丹參粉碎成粗粉, 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中國藥典2000年版一部附錄I0),用5倍量70%乙醇為溶媒, 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減壓回收乙醇,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5 (80'C)的浸膏,噴霧干燥; 黃芪、鹿銜草、黨參、附子(制)、桑寄生、益母草、石葦、白花蛇舌草、牛膝等九味,加 水煎煮兩次,第一次加水10倍量,第二次加水8倍量,每次煎煮2小時,濾過,濾液合并, 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0(卯'C)的浸膏,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達60%,靜置24小時(0 5'C),取上清液濾過,濾液回收乙醇,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5 (80'C)的浸膏,噴霧干
燥將上述兩種浸膏粉與白術(shù)細粉混勻,制成顆粒,干燥,裝入膠囊,即得。3、 顆粒劑是通過下列工藝路線獲得
按處方量取原料,按中國藥典及地方標準炮制規(guī)范進行炮制,合格后投料;取投料量 28.95%的白術(shù),粉碎,過120目藥篩,.備用;剩余白術(shù)與茯苓、山茱萸、丹參粉碎成粗粉, 照流浸膏劑與浸育劑項下(中國藥典2000年版一部附錄IO),用5倍量70%乙醇為溶媒, 進行滲漉,收集滲透液,減壓回收乙醇,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5 (80*C)的浸膏,噴霧干燥; 黃芪、鹿銜草、黨參、附子(制)、桑寄生、益母草、石葦、白花蛇舌草、牛膝等九味,加 水煎煮兩次,第一次加水10倍量,第二次加水8倍量,每次煎煮2小Ht,濾過,濾液合并, 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0(9(TC )的浸膏,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達60%,靜置24小時(0 5'C),取上清液濾過,濾液回收乙醇,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5 uot:)的浸膏,噴霧干 燥;將上述兩種浸裔粉與白術(shù)細粉混勻,加入適量糊精,制粒,干燥,即得。
4、 丸劑是通過下列工藝路線獲得
按處方量取原料,按中國藥典及地方標準炮制規(guī)范進行炮制,合格后投料;取投料量 28.95%的白術(shù),粉碎,過120目藥篩,備用;剩余白術(shù)與茯苓、山茱萸、丹參粉碎成粗粉, 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中國藥典2000年版一部附錄I0),用5倍量70%乙醇為溶媒, 進行滲漉,收集滲透液,減壓回收乙醇,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5 (80*C)的浸裔,噴霧干燥: 黃芪、鹿銜草、黨參、附子(制)、桑寄生、益母草、石葦、白花蛇舌草、牛膝等九味,加 水,煎煮兩次,第一次加水10倍量,第二次加水8倍量,每次煎煮2小時,濾過,濾液合并, 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0(90'C)的浸膏,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達60%,靜置24小時(0 5'C),取上清液濾過,濾液回收乙醇,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5 (8(TC)的浸膏,噴霧干 燥;將上述兩種浸裔粉與白術(shù)細粉混勻,制成顆粒,制丸,或包衣,即得。
本發(fā)明的中藥制劑在工藝研究過程中,充分考慮藥物的生物利用度及療效,經(jīng)多次比較 選擇,最終確定制備工藝,方中白術(shù)含粉性較強,故將白術(shù)的約l/3量打細粉,丹參、茯冬、 山茱萸、約2/3量白術(shù)粗粉等四味藥,主要有效成份為蒽醌酮類、多糖類、萜類及皂苷、 揮發(fā)油等,這些有效成份均溶于醇中,考慮到有效成份不致被熱分解,采用滲透漉法提取, 其余9味藥材,主要有效成分有皂類及萜類(黨參、懷牛膝、鹿銜草、石韋)、生物堿類(制 附子、益母草)、多糖類(黃芪)、黃酮類(桑寄生)、甾醇類(白花蛇舌草),這些化學 成份既溶于水又可溶于醇中,為了保證療效,將這9味藥材采用傳統(tǒng)方法水煎提取,將水煎 液濃縮至一定比重,加乙醇沉淀進行精制,目的是為了除去處方中部分粘液質(zhì)、雜質(zhì)等無效 成份使患者減少服藥量,這樣既考慮到制劑工藝的合理性,又考慮到方中藥物成分的理化性 質(zhì),工藝很合理,易于工業(yè)化生產(chǎn)。
本發(fā)明的中藥制劑經(jīng)過25個月常溫常壓穩(wěn)定性試驗,結(jié)果表明,穩(wěn)定性良好。為肯定本 發(fā)明中藥制劑的安全性,本發(fā)明中藥制劑上市后,通過市場的追蹤調(diào)査發(fā)現(xiàn)該藥療效較好, 無明顯毒副作用。本發(fā)明一種補脾腎,治療慢性腎炎的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有其突出的優(yōu)點,如下(1) 組方創(chuàng)新,效果領(lǐng)先,具有溫補脾腎、祛濕化濁之功,且有補而不膩,溫而不燥,寒溫并用, 標本兼顧之妙,彌補了國內(nèi)同類產(chǎn)品的不足。(2)純中藥組成,安全無毒,適宜長期服用; (3)制備工藝經(jīng)過反復研究,穩(wěn)定,質(zhì)量可控,便于攜帶,患者樂于接受,更具科學性;(4) 該中藥制劑組成資源豐富,成本低,療效好;(5)大眾用藥,社會需求量大??傊?,本發(fā)明 中藥制劑療效顯著,副作用小,生物利用度高,吸收迅速,制備工藝簡便,質(zhì)量穩(wěn)定,服用 方便,而且全部采用中藥為原料,價格便宜,成本低,有利于工業(yè)化大生產(chǎn)。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結(jié)合具體實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l (制備片劑)
制劑配方-
黃芪278g 鹿銜草455g 白術(shù) 56g茯 苓 375g
黨參 56g 附子(制)191g 山茱萸 41g桑寄生 417g 乃-參445g 益母草278g -石葦 56g 白花蛇舌草 563g 牛膝 264g 生產(chǎn)工藝.-
按處方量取原料,按中國藥典及地方標準炮制規(guī)范進行炮制,合格后投料;取16,21g白 術(shù),粉碎,過120目藥篩,備用;剩余白術(shù)與茯苓、山茱萸、丹參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 與浸膏劑項下(中國藥典2000年版一部附錄I0),用5倍量70%乙醇為溶媒,進行滲漉, 收集滲漉液,減壓回收乙醇,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5 (80°C)的浸膏,噴霧干燥;黃疾、鹿 銜草、黨參、附子(制)、桑寄生、益母草、石葦、白花蛇舌草、牛膝等九味,加水煎煮兩 次,第一次加水10倍量,第二次加水8倍量,每次煎煮2小時,濾過,濾液合并,減壓濃縮 至相對密度為1.20 (90'C)的浸膏,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達60%,靜置24小時(0 5。C), 取上清液濾過,濾液回收乙醇,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5 (8(TC)的浸膏,噴霧干燥;將 上述兩種浸膏粉與白術(shù)細粉混勻,制成顆粒,干燥,壓制成片劑,或者再包衣,即得。
實施例2 (制備膠囊劑)
按實例1處方及工藝制成顆粒,干燥,裝入膠囊,即得。 實施例3 (制備顆粒劑)
按實例l處方及工藝將兩種浸膏粉與白術(shù)細粉混勻,加入l倍量糊精,制粒,干燥,即得。
實施例4 (制備丸劑)
按實例1處方及工藝制成顆粒,制丸,或包衣,即得。
實施例5 (制備片劑、膠囊劑、顆粒劑及丸劑)制劑配方
黃芪 626g 鹿銜草 149g 白術(shù) 375g茯 苓 56g
黨參 375g 附子(制) 17g 山茱萸 306g桑寄生 139g 丹參 146g 益母草626g 石葦 375g 白花蛇舌草 195g 牛膝 90g 生產(chǎn)工藝
除取108.56g白術(shù),粉碎,過120目藥篩,備用外,同實施例1~4。
實施例6 (制備片劑、膠囊劑、顆粒劑及丸劑)
制劑配方-
黃芪 417g 鹿銜草 347g 白術(shù) 104g茯 苓 278g
黨參 104g 附子(制) 122g 山茱萸 69g 桑寄生 313g 丹參 348g 益母草 417g 石葦 278g 白花蛇舌草 487g 牛膝 191g
生產(chǎn)工藝
除取30.11g白術(shù),粉碎,過120目藥篩,備用外,同實施例1_4。
實施例7 (制備片劑、膠囊劑、顆粒劑及丸劑)
制劑配方-
黃芪 556g 鹿銜草 243g 白術(shù) 278g茯 苓 174g
黨參 278g 附子(制) 52g 山茱萸 209g桑寄生 209g 丹參 243g 益母草 556g 石葦 139g白花蛇舌草 382g 牛膝 156g 生產(chǎn)工藝
除取80.48g白術(shù),粉碎,過120目藥篩,備用外,同實施例1_4。 實施例8 (制備片劑、膠囊劑、顆粒劑及丸劑)
制劑配方
黃芪 510g 鹿銜草 310g 白術(shù) 190g茯苓 190g
黨參 190g 附子(制) 卯g 山茱萸 165g桑寄生 255g
丹參 290g 益母草 510g 石葦l卯g 白花蛇舌草 420g
牛膝 165g 生產(chǎn)工藝
除取55.01g白術(shù),粉碎,過120目藥篩,備用外,同實施例1一。本發(fā)明提供的是一種補脾腎,治療慢性腎炎的中藥制劑,為證明其安生性及有效性,發(fā) 明人使用按上述實施例1制備的片劑進行毒理學、藥效學及臨床試驗,研究結(jié)果表明本發(fā) 明片劑安全有效,毒副作用低,對于慢性腎小球腎炎,脾腎陽虛兼濕濁等癥有確切、顯著的 療效。
1、 毒理研究
(1)動物急性毒性試驗
陜西中醫(yī)學院中心實驗室對本發(fā)明片劑所做的動物急性毒性試驗,結(jié)果表明以本發(fā)明
制備的片劑灌胃給小鼠,得該藥的最大耐受量為142.8g生藥/kg,約相當于臨床擬用量的102.7 倍,未得出該藥的LD50。 (2)長期毒性試驗
西安醫(yī)科大學臨床藥理研究所對本發(fā)明片劑所做的動物長期毒性試驗,結(jié)果表明本發(fā) 明片劑在給藥(最大劑量為69.5g生藥/kg/日,約相當于臨床人每日擬用量的50倍。)3個月、 6個月及恢復期后,動物的一般狀況、血液學、血液生化學及心電圖均無明顯影響,系統(tǒng)解 剖、臟器系數(shù)及組織病理學檢査也未發(fā)現(xiàn)異常病理改變,故在大鼠6個月灌胃給藥的長期毒 性試驗中,未發(fā)現(xiàn)明顯毒性反應和延遲性毒性反應。故此認為本品臨床用量是安全可靠的。
2、 與功能主治有關(guān)的藥效學研究
陜西中醫(yī)學院中心實驗室、陜西中醫(yī)學院病理教研室對本發(fā)明片劑所做的與功能主治有
關(guān)的主要藥效學試驗,結(jié)果表明該藥對消除家兔慢性膜增殖性腎炎的蛋白尿、血肌酐增高 等臨床表現(xiàn)有明顯的緩解作用, 一般在治療后的第八周即可見到尿蛋白減少及血肌酐顯著下 降,動物的一般癥狀有明顯緩解,病理損傷有一定改善;能顯著提高淋巴細胞轉(zhuǎn)化率、E-玫 花環(huán)(Ea)和活性花環(huán)(Et)形成率,說明有增強細胞免疫之功能,且有調(diào)節(jié)體液免疫功能 的作用;對巴豆油所致的昆明種小鼠耳廊炎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 臨床研究
由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陜西省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西安市中醫(yī)院、西安醫(yī) 科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對本發(fā)明片劑治療慢性腎炎做了臨床研究,共觀察患者435例,其中 治療組服本發(fā)明片劑治療303例,對照組用腎康寧片132例。臨床觀察結(jié)果表明本發(fā)明片劑 臨床完全緩解55例,基本緩解83例,有效113例,總有效率為82.84%,對照組臨床完全緩 解U例,基本緩解30例,有效63例,總有效率為78.79%??梢哉J為本發(fā)明片劑治療慢性 腎炎有較好的療效,有明顯的消除浮腫,減輕畏寒、肢冷、神疲乏力、納呆等作用,尤其以 消除浮腫,減輕畏寒、肢冷等作用為顯著,并能明顯地減少尿蛋白,改善腎功能。本發(fā)明在 臨床試驗觀察過程中未發(fā)現(xiàn)明顯毒副作用,表明本發(fā)明臨床療效顯著,組方合理,口服安全、 可靠,服用方便,質(zhì)量穩(wěn)定,無毒副作用,臨床療效顯著,是一種理想的中藥制劑,值得推 廣應用。典型病例
病例1胡xx,女性,45歲,干部,病例號355602。間斷性全身水腫2年,加重1月。 曾在西安數(shù)家醫(yī)院診治,診為"慢性腎小球腎炎"。
査體溫度(T) 37.8,呼吸(R) 28次/分,血壓(BP) 16/11Kpa,面色稍白少華,咽 紅,舌體胖質(zhì)淡,苔白膩,脈細弱。心肺無異常,腹軟,肝脾未及,雙下肢可凹性水腫(+++)。
現(xiàn)癥氣短乏力,腰膝酸軟,全身水腫,下肢尤甚,畏寒之冷,尿少納呆。
實驗室檢測尿常規(guī).-尿蛋白+++,尿紅細胞偶見,24小時尿蛋白定量1.4g/24h;腎功 能血肌苷U4umol/L、尿素氮7.6mmol/L。血常規(guī)、肝功能、血漿蛋白及心電圖均在正常 范圍。
初步診斷西醫(yī)原發(fā)性慢性腎小球腎炎(急性發(fā)作型) 中醫(yī)水腫(脾腎陽虛挾濕濁)
給予本發(fā)明片劑口服,每次8片,每日3次,兩月后,諸癥消失。實驗室各項檢査均正
常,臨床痊愈。隨訪病情穩(wěn)定。
病例2 :宋xx,女性,37歲,干部,病例號756302。間斷性眼瞼及下肢浮腫4年,伴 腰膝酸痛,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足跟酸痛,不欲飲食。曾于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診為"慢性腎小球 腎炎"。
查體血壓(BP) 16/11KPa,慢性病容,面色熏黑,咽及扁桃體未見異常,舌淡苔白膩, 脈滑,雙尺無力。腹軟,肝脾未及,雙下肢可凹性水腫。
實驗室檢測尿常規(guī)尿蛋白75mg,尿紅細胞250/ul, 24小時尿蛋白定量1.25g/24h; 腎功能血肌苷21umol/L、尿素氮3.2mmol/L,肌酐清除率114ml/分。血常規(guī)、肝功能、血 槳蛋白及心電圖均在正常范圍。
初步診斷西醫(yī)原發(fā)性慢性腎小球腎炎(普通型) 中醫(yī)水腫(脾腎陽虛,濕濁內(nèi)停)
給予本發(fā)明片劑口服,每次8片,每日3次,兩月后,癥狀明顯減輕,三月后,諸癥消 失。化驗檢査尿蛋白25mg,尿紅細胞250/ul, 24小時尿蛋白定量400mg/24h;腎功能 血肌酐31umol/L,尿素氮5.2 mmol/L,肌酐清除率132ml/分。血常規(guī)、肝功能、血槳蛋白 及心電圖均正常,BP16/10KPa。
病例3:王小雙,男,30歲,西安市織襪廠工人,住院號96439,初診日期1996年7 月10日。
下肢間歇性浮腫1年3個月,咽痛、浮腫加重1周,伴腰膝酸痛、神疲乏力、四肢倦怠、 大便偏稀,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弱。曾在市中心醫(yī)院確診為原發(fā)性慢性腎小球腎炎,用潘生丁等藥治療,時有反復,近一周咽痛、面目浮腫,故來我院就診。
刻診癥、舌、脈同前。查體,溫度(T): 36.6'C,心率(P): 78/分,呼吸(R): 16次/
分,血壓(BP) 17/11Kpa形困神疲、面色少華、面部虛浮、咽淡紅,扁桃體雙I腫大、表面 光滑色淡紅,心肺未發(fā)現(xiàn)異常,腹平軟、肝脾未及、腹水征(一)、雙下肢凹陷性浮腫(+)、 神經(jīng)系統(tǒng)無異常發(fā)現(xiàn)。癥狀總積分14分。
實驗室檢査
血RT:HbllOg/L、 RBC4.0><1012/L、 WBC6.9xl09/L。
尿RT:蛋白(++)、顆粒管型(++)、尿RBC (++)。 24h尿蛋白定量1.2g。 腎功BUN6.4mmol/L、 Scr97umol/L。
西醫(yī)診斷原發(fā)性慢性腎小球腎炎(急性發(fā)作型、中度)。 中醫(yī)診斷水腫,脾腎陽虛兼濕濁證。
治療本發(fā)明片劑,口服,每次8片,每日3次,并囑低鹽飲食,忌食生冷辛辣之物。 治療一個月浮腫消退,腰膝酸痛消失,疲乏明顯減輕,納呆食少便溏改善,血、尿RT 檢査較前有改善。
治療三個月BP16/10KPa,血RT: Hbl20g/L、 RBC4.84xl012/L、 WBC8.9xl()9/L,尿RT: 蛋白(一)、顆粒管型(一),24h尿蛋白定量0,腎功BUN5.7mmol/L、 Scr88umol/L。癥 狀積分1分,積分減少92.86%。
療效判定完全緩解。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補脾腎,治療慢性腎炎的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該中藥制劑含有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黃芪 8.0%~18.0%鹿銜草 4.3%~13.1%白術(shù)1.6%~10.8%茯苓 1.6%~10.8%黨參1.6%~10.8%附子(制)0.5%~5.5%山茱萸1.2%~8.8% 桑寄生 4.0%~12.0%丹參4.2%~12.8%益母草8.0%~18.0%石葦1.6%~10.8%白花蛇舌草 5.6%~16.2%牛膝 2.6%~7.6%。
2、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補脾腎 劑含有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黃苠 12.0% 16.0% 鹿銜草 茯苳 3.0% 8.0% 黨參 山茱萸 2.0% 6.0% 桑寄生 益母草 12.0°/。 16.0% 石華 牛膝 3.0% 5.8% 。
3、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補脾腎 劑含有下列重量配比%的中藥原料黃疾 14.67% 鹿銜草 8.92% 白術(shù) 5.47% 茯 冬 5.47% 黨參 5.47% 附子(制)2.59% 山茱萸 4.75% 桑寄生 7.34% 丹參 8.35% 益母草14.67% 石蒂 5.47% 白花蛇舌草12.08% 牛膝4.75% 。
4、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補脾腎,治療慢性腎炎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該中藥制 劑可以是片劑或膠囊劑或顆粒劑或丸劑。
5、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補脾腎,治療慢性腎炎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片劑 是通過下列工藝路線獲得① 按處方量取原料,按中國藥典及地方標準炮制規(guī)范進行炮制,合格后投料;② 取投料量28.95y。的白術(shù),粉碎,過120目藥篩,備用;③ 剩余白術(shù)與茯苓、山茱萸、丹參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中國藥典2000 年版一部附錄IO),用5倍量70%乙醇為溶媒,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減壓回收乙醇,濃 縮至相對密度為1.05 (80'C)的浸膏,噴霧干燥; 黃芪、鹿銜草、黨參、附子(制)、桑寄生、益母草、石第、白花蛇舌草、牛膝等九 味,加水煎煮兩次,第一次加水10倍量,第二次加水8倍量,每次煎煮2小時,濾過,濾液 合并,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0 (卯'C)的浸膏,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達60%,靜置24 小時(0 5'C),取上清液濾過,濾液回收乙醇,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5 (80'C)的浸4.3% 13.1% 1.6% 10.8% 4.0% 12.0% 1.6% 10.8%白 術(shù) 附子(制) 丹 參 白花蛇舌草1.6% 10.8% 0.5% 5.5% 4.20/0 12.8% 5.6% 16.2%治療慢性腎炎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該中藥制6.0% 10.0% 3.0% 8.00/0 5.0e/0 9.0e/0 3.0% 8.0%白 術(shù) 附子(制) 丹 參 白花蛇舌草3.0% 8.0% 1.5% 3.50/0 6.0% 10.0% 10.0% 14.0%治療慢性腎炎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該中藥制膏,噴霧干燥;⑤將上述③和④項下兩種浸膏粉與②項下白術(shù)細粉混勻,制成顆粒,干燥,壓制成片劑, 或者再包衣,即得。
6、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補脾腎,治療慢性腎炎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膠囊 劑是通過下列工藝路線獲得① 按處方量取原料,按中國藥典及地方標準炮制規(guī)范進行炮制,合格后投料;② 取投料量28.95。/。的白術(shù),粉碎,過120目藥篩,備用;③ 剩余白術(shù)與茯零、山茱萸、丹參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中國藥典2000 年版一部附錄IO),用5倍量70%乙醇為溶媒,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減壓回收乙醇,濃 縮至相對密度為1.05 (8CTC)的浸膏,噴霧干燥; 黃芪、鹿銜草、黨參、附子(制)、桑寄生、益母草、石葦、白花蛇舌草、牛膝等九 味,加水煎煮兩次,第一次加水10倍量,第二次加水8倍量,每次煎煮2小時,濾過,濾液 合并,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0 (90'C)的浸膏,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達60%,靜置24 小時(0 5'C),取上清液濾過,濾液回收乙醇,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5 (80'C)的浸 膏,噴霧干燥;⑤將上述③和④項下兩種浸膏粉與②項下白術(shù)細粉混勻,制成顆粒,干燥,裝入膠囊, 即得。
7、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補脾腎,治療慢性腎炎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顆粒 劑是通過下列工藝路線獲得① 按處方量取原料,按中國藥典及地方標準炮制規(guī)范進行炮制,合格后投料;② 取投料量28.95n/。的白術(shù),粉碎,過120目藥篩,備用;③ 剩余白術(shù)與茯苓、山茱萸、丹參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中國藥典2000 年版一部附錄IO),用5倍量70%乙醇為溶媒,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減壓回收乙醇,濃 縮至相對密度為1.05 (8(TC)的浸膏,噴霧干燥; 黃芪、鹿銜草、黨參、附子(制)、桑寄生、益母草、石葦、白花蛇舌草、牛膝等九 味,加水煎煮兩次,第一次加水10倍量,第二次加水8倍量,每次煎煮2小時,濾過,濾液 合并,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0 (卯'C)的浸膏,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達60%,靜置24 小時(0 5'C),取上清液濾過,濾液回收乙醇,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5 (8CTC)的浸 裔,噴霧干燥;⑤將上述③和④項下兩種浸膏粉與②項下白術(shù)細粉混勻,加入適量糊精,制粒,干燥, 即得。
8、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補脾腎,治療慢性腎炎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所述丸劑 是通過下列工藝路線獲得①按處方量取原料,按中國藥典及地方標準炮制規(guī)范進行炮制,合格后投料; 取投料量28.95%的白術(shù),粉碎,過120目藥篩,備用;③剩余白術(shù)與茯苓、山茱萸、丹參粉碎成粗粉,照流浸膏劑與浸膏劑項下(中國藥典2000 年版一部附錄IO),用5倍量70%乙醇為溶媒,進行滲漉,收集滲漉液,減壓回收乙醇,濃 縮至相對密度為1.05 (8(TC)的浸膏,噴霧干燥; 黃芪、鹿銜草、黨參、附子(制)、桑寄生、益母草、石葦、白花蛇舌草、牛膝等九 味,加水煎煮兩次,第一次加水10倍量,第二次加水8倍量,每次煎煮2小時,濾過,濾液 合并,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0 (卯'C)的浸膏,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達60%,靜置24 小時(0 5'C),取上清液濾過,濾液回收乙醇,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05 (80*C)的浸 臠,噴霧干燥;⑤將上述③和④項下兩種浸膏粉與②項下白術(shù)細粉混勻,制丸,或包衣,即得。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補脾腎,治療慢性腎炎的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它是由中藥黃芪、鹿銜草、白術(shù)、茯苓、黨參、附子(制)、山茱萸、桑寄生、丹參、益母草、石葦、白花蛇舌草、牛膝等組成。本發(fā)明的中藥制劑具有溫補脾腎,祛濕化濁作用,主要用于慢性腎炎、脾腎陽虛兼濕濁證,癥見浮腫,面色蒼白,畏寒肢冷,腰膝酸痛,訥呆,便溏等。本發(fā)明提供的制備方法簡單,成本低廉,適用于工業(yè)化大生產(chǎn)。
文檔編號A61K9/28GK101284059SQ200710017668
公開日2008年10月15日 申請日期2007年4月11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7年4月11日
發(fā)明者趙朝群 申請人:西安芳草園醫(yī)藥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