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2-n-丙基-4-甲基-1H-苯并咪唑)-6-基]甲酰胺-1-基]甲基聯(lián)苯類化合物 ...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醫(yī)藥技術領域,是一類具有血管緊張素II AT1受體抑制活性的化學結構新穎的[(2-n-丙基-4-甲基-1H-苯并咪唑)-6-甲酰胺-1-基]甲基聯(lián)苯類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作為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
背景技術:
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率高,并發(fā)癥多而重,嚴重威脅人類健康。非肽類血管緊張素AT1受體拮抗劑(ARB)是作用于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RAS)的一類新型抗高血壓藥,與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相比,降壓作用更顯著,更有選擇性的阻斷RAS,且副作用小,已被列為六大類抗高血壓藥物之一。
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tǒng)對調節(jié)人體血壓、體液平衡和電介質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激活血漿內血管緊張素原生成無升壓活性的血管緊張素I(AI,十肽)。AI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CE)作用下,轉變?yōu)檠芫o張素II(AII,八肽)。AII有收縮血管,促進醛固酮分泌的作用,它是高血壓的主要誘因之一,在高血壓病的生理病理中起著重要作用。血管緊張素II受體有四種亞型,即AT1、AT2、AT3、AT4。以AT1和AT2為主,AT1受體幾乎介導血管緊張素II受體的所有病理生理功能。AT2受體亞型目前知道甚少,據認為可能與胚胎發(fā)育過程中細胞增殖和分化有關。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作為針對RAS系統(tǒng)抗高血壓新藥,已表現出親和力強、選擇性高、口服有效、半衰期長、耐受性好等優(yōu)點,作用直接,副作用小。自1994年DuPount/Merck公司研發(fā)的第一個非肽類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氯沙坦鉀在瑞典上市以來,到目前為止相繼有纈沙坦、坎地沙坦、替米沙坦等8個單方制劑和3個復方制劑批準上市。已進入臨床及臨床前階段的藥物有50多個,它們大多是以氯沙坦為先導化合物,進行結構修飾和改造而獲得的AT1受體拮抗劑。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在臨床上的作用包括抗高血壓、抗心力衰竭、抗血栓形成、保護心、腦、腎和血管,另外還具有逆轉左心室肥大的作用。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ARB還具有抑制腫瘤生長因子TGF-β的作用。由于ARB降壓效果顯著,尤其是對心血管疾病的獨特療效,ARB已成為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指定的降壓藥之一。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以已上市的氯沙坦為先導化合物進行結構修飾和改造,設計合成化學結構新穎的[(2-n-丙基-4-甲基-1H-苯并咪唑)-6-基]甲酰胺-1-基]甲基聯(lián)苯類化合物。結構通式如下
式中R1=苯乙胺基,N-甲基哌嗪,R2=羧基,羧酸鈉鹽,羧酸鉀鹽。
本發(fā)明化合物制備方法如下1、合成路線 2、操作步驟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加入化合物A和B,低溫條件下加入叔丁醇鉀得到化合物C。
化合物C和氫氧化鈉(NaOH)在甲醇溶液中水解得到化合物D。
本發(fā)明可以用于制備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各類藥物。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本發(fā)明化合物化學結構新穎,其血管緊張素II AT1受體抑制活性優(yōu)于已上市藥物氯沙坦,可以用于制備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各類藥物及其制劑。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但本發(fā)明并不只限于下面的例子。
實施例1中間體4’-{[N-(β-苯乙基)-[(2-n-丙基-4-甲基-1H-苯并咪唑)-6-基]甲酰胺-1-基]甲基}聯(lián)苯2-羧酸甲酯的制備向50ml單口燒瓶中加入20ml N,N-二甲基甲酰胺(DMF),N-(β-苯乙基)-[(2-n-丙基-4-甲基-1H-苯并咪唑)-6-基]甲酰胺(0.7g,2.18mmol),于冰水浴條件下加入叔丁醇鉀(0.26g,2.3mmol),攪拌30分鐘后,加入4’-溴甲基聯(lián)苯-2-甲酸甲酯(0.7g,2.30mmol),室溫下反應14小時,倒入100ml冷水中,攪拌后用50ml×3乙酸乙酯萃取,合并有機相,100ml×3水洗有機相,無水MgSO4干燥,減壓蒸餾除去乙酸乙酯,殘留物用柱色譜分離,洗脫劑為乙酸乙酯,得到白色固體0.85g(1.53mmol),產率72.0%,熔點138~140℃;IR(KBr)3284,3026,2982,1731,1629,1539,1290,1086,832,752,697cm-1;1H NMR(CDCl3)δH1.06(t,J=7.37Hz,3H),1.86(m,J=7.40Hz,2H),2.73(s,3H),2.96(m,J=8.03Hz,4H),3.66(s,3H),3.75(m,J=6.69Hz,2H),5.44(s,2H),6.31(s,1H),7.07~7.88(m,15H)。
實施例2條件同實施例1,制備中間體4’-{[N-(N-甲基哌嗪)-[(2-n-丙基-4-甲基-1H-苯并咪唑)-6-基]甲酰胺-1-基]甲基}聯(lián)苯2-羧酸甲酯?;衔镂锢沓禐榘咨腆w,熔點151~153℃,產率74.6%;IR(KBr)3059,2933,2794,2234,1727,1629,1510,1453,1294,1147,1089,910,762,730;1H NMR(CDCl3)δH0.97(t,J=7.32Hz,3H),1.78(m,J=7.36Hz,2H),2.23(s,3H),2.36(s,4H),2.65(s,3H),2.84(t,J=8.00Hz,2H),3.44(s,4H),3.57(s,3H),5.34(s,2H),7.00~7.78(m,10H)。
實施例3化合物4’-{[N-(β-苯乙基)-[(2-n-丙基-4-甲基-1H-苯并咪唑)-6-基]甲酰胺-1-基]甲基}聯(lián)苯2-甲酸的制備在50ml的單口燒瓶中加入4’-{[N-(β-苯乙基)-[(2-n-丙基-4-甲基-1H-苯并咪唑)-6-基]甲酰胺-1-基]甲基}聯(lián)苯2-羧酸甲酯(0.6g,1.1mmol),40ml甲醇,20ml2mol/L的氫氧化鈉溶液,回流反應4小時,減壓蒸餾除去甲醇,剩余液體過濾,冷卻,用2mol/L的冷鹽酸調節(jié)至pH 6,析出白色固體,過濾,水洗,干燥得到白色固體重0.4g(0.9mmol),產率68.9%,熔點284~286℃。IR(KBr)3288,3028,2948,2858,2357,1739,1631,1533,1443,1291,1285,700;1H NMR(DMSO)δH0.94(t,J=7.26Hz,3H),1.76(m,J=7.40Hz,2H),2.56(s,3H),2.83(t,J=7.22Hz,4H),3.47(t,J=6.45Hz,2H),5.56(s,2H),7.09~7.11(d,J=8.2Hz,2H),7.18~7.55(m,11H),7.69~7.62(dd,J=7.70Hz,1H),7.88(s,1H),8.48(d,J=5.56Hz,1H),12.7(s,1H);MS(EI),m/z531(M+=1);元素分析C34H33N3O3計算值(%)C,76.83;H,6.21;N,7.91;實測值(%)C,76.71;H,6.30;N,7.85。
實施例4條件同實施例3,制備化合物4’-{[N-(N-甲基哌嗪)-[(2-n-丙基-4-甲基-1H-苯并咪唑)-6-基]甲酰胺-1-基]甲基}聯(lián)苯2-甲酸?;衔镂锢沓禐榘咨腆w,熔點252~254℃,產率74.1%;IR(KBr)2966,2921,2876,2365,1658,1622,1470,1398,1264,772;1HNMR(DMSO)δH0.96(t,J=7.32Hz,3H),1.76(m,J=7.54Hz,2H),2.17(s,3H),2.29(s,4H),2.50(s,3H),2.87(t,J=7.48Hz,2H),3.44(m,4H),5.55(s,2H),7.00(s,1H),7.10~7.12(d,J=8.17Hz,2H),7.28~7.32(t,J=8.34Hz,4H),7.40~7.43(t,J=7.60Hz,1H),7.50~7.54(t,J=7.52Hz,1H),7.67(d,J=7.56Hz,1H);MS(EI),m/z510(M+=1);元素分析C31H34N4O3計算值(%)C,72.94;H,6.66;N,10.98;實測值(%)C,72.81;H,6.76;N,11.10。
實施例5化合物4’-{[N-(β-苯乙基)-[(2-n-丙基-4-甲基-1H-苯并咪唑)-6-基]甲酰胺-1-基]甲基}聯(lián)苯2-羧酸鈉鹽的制備在25ml的單口燒瓶中加入化合物4’-{[N-(β-苯乙基)-[(2-n-丙基-4-甲基-1H-苯并咪唑)-6-基]甲酰胺-1-基]甲基}聯(lián)苯2-甲酸0.4g(0.9mmol),10ml水,攪拌直到化合物溶解,加入NaOH 36mg,攪拌30分鐘,減壓蒸餾除去水分,得到4’-{[N-(β-苯乙基)-[(2-n-丙基-4-甲基-1H-苯并咪唑)-6-基]甲酰胺-1-基]甲基}聯(lián)苯2-羧酸鈉鹽0.4g(0.9mmol),白色固體,產率97%。
實施例6條件同實施例5,制備化合物4’-{[N-(N-甲基哌嗪)-[(2-n-丙基-4-甲基-1H-苯并咪唑)-6-基]甲酰胺-1-基]甲基}聯(lián)苯2-羧酸鈉鹽,白色固體,產率97%。
實施例7化合物4’-{[N-(β-苯乙基)-[(2-n-丙基-4-甲基-1H-苯并咪唑)-6-基]甲酰胺-1-基]甲基}聯(lián)苯2-羧酸鉀鹽的制備在25ml的單口燒瓶中加入化合物4’-{[N-(β-苯乙基)-[(2-n-丙基-4-甲基-1H-苯并咪唑)-6-基]甲酰胺-1-基]甲基}聯(lián)苯2-甲酸0.4g(0.9mmol),10ml水,攪拌直到化合物溶解,加入KaOH 51mg,攪拌30分鐘,減壓蒸餾除去水分,得到4’-{[N-(β-苯乙基)-[(2-n-丙基-4-甲基-1H-苯并咪唑)-6-基]甲酰胺-1-基]甲基}聯(lián)苯2-羧酸鉀鹽0.4g(0.9mmol),白色固體,產率97%。
實施例8條件同實施例7,制備化合物4 ’-{[N-(N-甲基哌嗪)-[(2-n-丙基-4-甲基-1H-苯并咪唑)-6-基]甲酰胺-1-基]甲基}聯(lián)苯2-羧酸鉀鹽,白色固體,產率97%。
血管緊張素II AT1受體抑制活性測定[125I]-Sar1,IIe8-血管緊張素II 結合實驗實驗是在總體積為250μl的試管中進行的,試管排列在microtitre plate format上。溫孵的混合液中包括50μl[125I]-SI血管緊張素II,(80~200pm,70,000~180,000c.p.m);25μl的取代藥物或血管緊張素II來確定非特異性結合(1μM);溫孵的緩沖液結合血管平滑肌細胞(RASM)細胞膜的實驗在下列緩沖液中進行50mM Tris HCl pH 7.4、4.5mM MgCl2、0.1%小牛血清蛋白、1mM PMSF,0.24 TI unites cm-1抑肽酶和0.1mg ml-11,10-菲咯啉。結合鼠腎上腺皮質(RAC)細胞膜的實驗在下列緩沖液中進行50mM Tris HCl pH 7.4、4.5mM MgCl2、0.22%小牛血清蛋白。在某些情況下小牛血清蛋白的濃度可改為0.07%或0.01%。結合實驗時首先將100μl膜溶液(7~12μg protein)在溫孵的緩沖液中稀釋以引發(fā)反應。試管溫孵在37℃(RASM細胞膜)或22℃(RAC細胞膜)2小時,并不斷震蕩(Easyshaker,SLT-Labinstruments,A-5082 Grodig,Austria)。結合的和游離的放射性配基同時通過Tomtec細胞收集器和與其相連的濾紙過濾,濾紙事先在0.1%的聚乙烯亞胺(PEI)潤濕1小時以降低非特異性結合。使用預洗滌循環(huán)中洗掉過量的PEI,細胞膜在4℃被過濾,使用150mM NaCl,50mM Tris HCl pH 7.4洗滌濾紙。將濾紙取下并微波加熱,膜的那一面向上,微波開到最大功率3×2min。干燥的濾紙放入樣品管中,浸漬的薄片用核海高技術有限公司r計數測量儀計數,計數結果通過Sigma-plot軟件計算出化合物半抑制濃度(IC50值)。
化合物4’-{[N-(β-苯乙基)-[(2-n-丙基-4-甲基-1H-苯并咪唑)-6-基]甲酰胺-1-基]甲基}聯(lián)苯2-甲酸IC500.0676nmol/L化合物4’-{[N-(N-甲基哌嗪)-[(2-n-丙基-4-甲基-1H-苯并咪唑)-6-基]甲酰胺-1-基]甲基}聯(lián)苯2-甲酸IC500.117nmol/L本發(fā)明化學結構新穎的[(2-n-丙基-4-甲基-1H-苯并咪唑)-6-基]甲酰胺-1-基]甲基聯(lián)苯類化合物是一類具有血管緊張素II AT1受體抑制活性的化合物,本發(fā)明為深入研究和開發(fā)新的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打下良好基礎。
權利要求
1.[(2-n-丙基-4-甲基-1H-苯并咪唑)-6-基]甲酰胺-1-基]甲基聯(lián)苯類化合物、合成方法及用途,其特征在于結構通式如下 式中R1=苯乙胺基,N-甲基哌嗪,R2=羧基,羧酸鈉鹽,羧酸鉀鹽。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2-n-丙基-4-甲基-1H-苯并咪唑)-6-基]甲酰胺-1-基]甲基聯(lián)苯類化合物、合成方法及用途,其特征在于1)、合成路線 2)、操作步驟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加入化合物A和B,低溫條件下加入叔丁醇鉀得到化合物C?;衔顲和氫氧化鈉(NaOH)在甲醇溶液中水解得到化合物D。
3.按權利要求1中的[(2-n-丙基-4-甲基-1H-苯并咪唑)-6-基]甲酰胺-1-基]甲基聯(lián)苯類化合物、合成方法及用途,其特征在于用于制備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的各類藥物。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醫(yī)藥技術領域,是具有血管緊張素II AT1受體抑制活性的化學結構新穎的[(2-n-丙基-4-甲基-1H-苯并咪唑)-6-基]甲酰胺-1-基]甲基聯(lián)苯類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用于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R
文檔編號A61P9/00GK101037414SQ20071009850
公開日2007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07年4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4月19日
發(fā)明者周智明, 薛為哲, 余偉發(fā) 申請人:北京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