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拔毛器及其夾片組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拔毛器,尤其涉及一種用于人體護理的電 動拔毛器。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拔毛器的夾片組。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的拔毛器種類繁多,款式多樣,比較常見的有輥筒 設計,還有一種采用的是由多個動、靜片結合的設計,使用時通過 動、靜片的相互開合實現(xiàn)毛發(fā)的拔除,然而此類拔毛器通常存在結 構復雜、加工精度高、生產(chǎn)成本高,拔毛噪聲大的缺點。為此有人器。 —' 日' ' '''、、一申請日為2004年7月27日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第200420072190 號公開了一種電動拔毛器,參考圖27和圖28,其主要是由框架、電 機、減速齒輪組3、弓形軸4和夾片組組合構成,夾片組包括若干夾 片5,夾片5具有用于夾毛、拔毛的夾面51,弓形軸4固定在框架 的支架11上。減速齒輪組3的首級齒輪31與電機的主動輪嚙合, 而末級齒輪32與端部的夾片5配合。該電動拔毛器組裝過程如下, 先將夾片組通過弓形軸4安裝在支架11上,并用彈簧6固定,再用 罩體12將弓形軸4、減速齒輪組3及支架11等罩住,僅露出夾片組 用于拔毛。通過電機驅動減速齒輪組3轉動,進而推動夾片組繞弓形軸4 旋轉,夾片組的夾片5呈兩兩夾面51相對地排列,并且整組夾片通 過撥叉53連接在一起而可做同步轉動,因此,當夾片5轉動到弓形 軸4漸窄的一側就會做夾緊動作,而在弓形軸4漸寬處則做;^開動作,這樣,借助夾片5的夾面51,在弓形軸4漸窄的一側快速將毛 發(fā)拔下,該結構的電動拔毛器雖然解決了以上拔毛器存在的問題, 但其仍具有結構復雜,生產(chǎn)難度高及拔毛效果不佳的缺點。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可以克服上述問題的電動拔毛器。實用新型內容因此,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 缺陷而提供一種結構緊湊、組裝方便、加工成本低,使用穩(wěn)定性好、 拔毛效果可靠的拔毛器。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拔毛器, 其包括拔毛器框架;驅動機構;架設于該框架上的弓形軸;以及 可由該驅動機構帶動的穿設在該弓形軸上的夾片組,該夾片組包括 若干夾片,該若干夾片通過同步構件連接起來以便于作同步轉動; 其中,該若干夾片包括雙面夾片和中間夾片,該雙面夾片正側和反 側均具有至少 一個細面,該中間夾片正側和反側均具有至少 一個細 平面以及至少 一 個波形突起。優(yōu)選地,該雙面夾片和中間夾片在該弓形軸大致交替設置,該間夾片上的波形突起》于應于雙面夾片的正側細面和/或反側細面之間 的間隔過渡區(qū)域而設置。優(yōu)選地,該雙面夾片正側和反側均具有三個沿周向均勻分布的 細面,該中間夾片的正側和反側均具有三個沿周向均勻分布的細平 面以及三個沿周向均勻分布的波形突起,該波形突起分別設于該中 間夾片的正側細平面與反側細平面之間。優(yōu)選地,該同步構件包括設置于該中間夾片上的撥叉以及設置 于該雙面夾片上的齒形接合槽口 。優(yōu)選地,該同步構件包括設置于該雙面夾片上的撥叉以及設置 于該中間夾片上的齒形接合槽口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公開了一種用于拔毛器的夾片組,其包括弓形軸;設于該弓形軸兩端的端部夾片;以及呈大致交替 地設置于該弓形軸上的雙面夾片和中間夾片,其中上述夾片通過同 步構件連接起來以便于作同步轉動,該同步構件包括撥叉以及齒形 接合槽口 。優(yōu)選地,該撥叉設置于該中間夾片上,該齒形接合槽口設置于 該5K面夾片上。優(yōu)選地,該齒形接合槽口設置于該中間夾片上,該撥叉設置于 該雙面夾片上。優(yōu)選地,該雙面夾片正側和反側均具有三個沿周向均勻分布的 細面,該中間夾片的正側和反側均具有三個沿周向均勻分布的細平 面以及三個沿周向均勻分布的波形突起,該波形突起分別設于該中 間夾片的正側細平面與反側細平面之間。優(yōu)選地,該中間夾片上的細平面均對應于相鄰雙面夾片上的細 面而^殳置,該中間夾片上的波形突起對應于雙面夾片的正側細面和/ 或反側細面之間的間隔過渡區(qū)域而設置。本實用新型拔毛器的雙面夾片是結構一致的一體件,只需將夾 片按順序組裝即可,組裝工藝簡單,加工成本較低。另外,采用中 間夾片方式時,由于夾毛點的增多,使得拔毛速度得以大幅提升。
可參考附圖通過實例更加具體地描述本實用新型,其中附圖并 未按照比例繪制,在附圖中圖1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拔毛器的第一實施例的主視圖; 圖2是圖1所示拔毛器的截面示意圖; 圖3是圖1所示拔毛器的局部立體分解圖; 圖4是圖1所示拔毛器的雙面夾片的側視圖; 圖5是圖1所示拔毛器的雙面夾片的立體圖;圖6是圖1所示拔毛器的端部夾片的立體圖;圖7是圖1所示拔毛器的端部夾片的側視圖;圖8是圖1所示拔毛器的夾片組的立體圖;圖9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拔毛器的立體圖,其中省略了外殼等部件;圖10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拔毛器的第二實施例的雙面夾片的立體圖;圖11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拔毛器的第二實施例的夾片組的立體圖;圖12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拔毛器的第三實施例的雙面夾片的側視圖;圖13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拔毛器的笫三實施例的雙面夾片立體圖;圖14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拔毛器的第三實施例的端部夾片的立體圖;圖15是^f艮據(jù)本實用新型拔毛器的第三實施例的端部夾片的截面圖;圖16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拔毛器的第三實施例的中間夾片的立體圖;圖17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拔毛器的第三實施例的中間夾片的正視與 側視圖;圖18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拔毛器的第三實施例的夾片組的立體圖; 圖19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拔毛器的第三實施例的立體圖,其中省略了外殼等部件;圖20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拔毛器的第四實施例的雙面夾片的立體圖;圖21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拔毛器的第四實施例的雙面夾片的正視 與側視圖;圖22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拔毛器的第四實施例的中間夾片的立體圖;圖23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拔毛器的第四實施例的中間夾片的正視 與側^L圖;圖24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拔毛器的笫四實施例的端部夾片的立體圖;圖25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拔毛器的第四實施例的中間夾片與雙面 夾片組合的立體分解示意圖;圖26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拔毛器的第四實施例的夾片組的立體圖;圖27是現(xiàn)有技術的電動拔毛器的局部立體分解圖;以及 圖28是圖27所示的電動拔毛器的夾片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簡潔起見,有時同一部件在不同視圖中出現(xiàn),但是僅在某 些視圖中對其進行了標示。請一并參考圖i至圖3,它們分別顯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拔毛器 60的第一實施例的主視圖、截面圖以及局部立體分解圖。該電動拔毛器60包括框架(未標示)、電機(圖未示)、減速 齒輪組(未標示)、弓形軸63和夾片組62。夾片組62包括端部夾 片67以及若干雙面夾片66,弓形軸63固定在框架的支架61上。減 速齒輪組的首級齒輪641與電機的主動輪嚙合,而末級齒輪642與 端部夾片67配合。該電動拔毛器組裝過程如下,先將夾片組62通 過弓形軸63安裝在支架61上,并用彈簧件69固定,再用罩體(未 標示)將弓形軸63、減速齒輪組及支架61等罩住,僅部分地露出夾 片組用于拔毛。圖9顯示了電動拔毛器60的立體圖,其中省略了外 殼等部件。請參考圖4及圖5,它們從不同角度示意性顯示了雙面夾片66,該雙面夾片66的正側具有三個細面661,反側具有三個細面662。 這里的用語"正側,,定義為在圖4及圖5中雙面夾片66朝上的一側, "反側"則定義為與正側相反的一側。雙面夾片66的正側和反側均 具有拔叉663,圖中所示的撥叉663具有三個支腳,三個支腳之間具 有撥叉間隙664。當雙面夾片66如圖3及圖8所示地組裝到一起時, 相鄰雙面夾片66之間通過拔叉663相互嚙合,使得一個夾片66撥 叉663的三個支腳分別收納于相鄰夾片66撥叉的三個撥叉間隙664 中,以實現(xiàn)相鄰雙面夾片66以及整個夾片組62的同步轉動。同時, 相鄰雙面夾片66的相鄰側的細面661、 662相對定位,以〗更于轉動 到弓形軸63漸窄的一側時相互推壓做夾緊動作進行夾毛、拔毛。從圖4、圖5以及圖8中可以看出,雙面夾片66正側上的細面 661在該夾片圓周上大致均勻分布,該雙面夾片66反側上的細面662 在該夾片圓周上也大致均勻分布,并且該正側和反側上的細面661、 662在該雙面夾片66圓周上大致交替地設定,使得夾片組的夾毛點 大致呈波浪型分布于圓周面上。請參考圖6及圖7,其顯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電動拔毛器60 的端部夾片67。該端部夾片67與雙面夾片66不同之處在于其僅在 一側具有細面671,另一側則具有與末級齒輪642嚙合的結構6"。 當如圖3及圖8所示;也組裝時,端部夾片67的細面671與相鄰只又面 夾片66相鄰側的細面相對定位。需要注意的是,本實用新型中夾片66、 67之間的同步連接方式 不限于撥叉,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習知的同步連接方式均可應用于本 實用新型,例如軸承連接、軸銷連接等等。本實用新型的電動拔毛器大致工作過程如下。通過電機驅動減 速齒輪組轉動,進而推動夾片組62繞弓形軸63旋轉,夾片組62的 雙面夾片66的正側和反側細面661、 662呈兩兩相對;也排列,并且 夾片組62通過撥叉663連接在一起而可做同步轉動。當夾片66轉 動到弓形軸63漸窄的一側就會做夾緊動作,而在弓形軸63漸寬處則做;忪開動作,這樣就可以借助夾片66的細面661、 662,在弓形軸 63漸窄的一側快速將毛發(fā)拔下。該電動拔毛器通過夾片自身的相互 推壓開合來完成拔毛動作,無需任何輔助件。本實用新型的該實施例相比現(xiàn)有技術的有效之處在于整個拔 毛器中夾片只包括端部夾片以及數(shù)個雙面夾片,且雙面夾片的正側 和反側可構造一致,如此構件明顯減少,開模容易,而且結構也更 簡單,拔毛效率更高。裝配時只需將夾片按順序組裝即可,組裝工 藝簡單,致使加工成本降低。本文中所提到的正側、反側等方位用語是相對的概念,實際上 正側和反側可以設置成一樣的構造。請一并參考圖10和圖11,它們分別顯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拔毛 器的第二實施例的雙面夾片266以及夾片組的立體圖。該雙面夾片266 與第一實施例中的雙面夾片66基本類似,雙面夾片266也包括正側 細面2661、反側細面2662以及沿圓周方向在正反側分別位于相鄰細 面2661、 2662之間的波形突起265 (在圖5中未標示出第一實施例 中的波形突起),而雙面夾片266相對于雙面夾片66的不同之處在 于,雙面夾片266大致呈圓盤形,沿其圓周方向在相鄰細面2661、2662 之間的過渡為平滑的圓弧過渡(圖10中未標示),在笫一實施例的 雙面夾片66中,相鄰細面661、 662之間是通過一定間隙(圖5中 未標示)間隔開的。本實施例中通過采用平滑的圓弧過渡,有效解 決了由于間隙邊緣棱角與皮膚接觸而帶來的疼痛感。請參考圖11,第二實施例的夾片組同樣包括弓形軸263和雙面 夾片266以及端部夾片267。如圖11所示,在弓形軸263的漸窄一 側,相鄰的波形突起265的頂端部(圖未標示)相互擠壓,可推壓 位于波形突起265相對側的細面2661或2662更緊地靠在一起以做 夾緊動作。請一并參考圖12至圖19,它們分別顯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拔毛 器的第三實施例的元部件及相關組件視圖。第三實施例與第二實施例相同之處在此就不再敘述。主要不同之處如下,在夾片組的各相鄰雙面夾片366之間還設置有中間夾片380,圖16中所示的中間夾 片380正反兩側分別具有三個正側細平面3861和反側細平面3862。 優(yōu)選地,正側細平面3861和反側細平面3862在正反兩側相對地設 置。類似于前面關于雙面夾片所提到的,中間夾片380的中心處也 設置有撥叉3863以及撥叉間隙3864等同步構件。參考圖18,在夾 片組中,雙面夾片366與中間夾片380沿弓形軸交替設置,使得雙 面夾片366的正側細面與相鄰中間夾片380的反側細平面3862相對, 而同一雙面夾片366的反側細面與另一相鄰中間夾片380的正側細 平面3861相對,以此類推設置。本實施例的另一不同之處在于,在 雙面夾片366與端部夾片367上均省去了如圖10所示的波形突起 265,具體參見圖12至圖15,其中,端部夾片367僅在其一側具有 細面3671。而在中間夾片380上則設置有波形突起3865,各波形突 起3865相對于正側細平面3861及反側細平面3862交替i殳置于中間 夾片380的圓周外側,具體請參見圖16和圖17。優(yōu)選地,在正反側 的細平面間均勻對稱地設置波形突起3865。優(yōu)選地,正側的波形突 起3865與反側的波形突起3865相對地設置,如圖16及17所示。這樣,在雙面夾片366與中間夾片380同步轉動的過程中,轉 動到弓形軸較窄 一側的雙面夾片366的正側細面與相鄰中間夾片380 的反側細平面3862做夾緊動作,而同一雙面夾片366的反側細面與 另一相鄰中間夾片380的正側細平面3861做夾緊動作,從而快速將 毛發(fā)拔下。如上所述同樣的原理,中間夾片380上的波形突起3865 在轉動到弓形軸較窄一側時擠推雙面夾片366的正側細面和/或反側 細面之間的間隔過渡區(qū)域,以增強夾緊效果。采用中間夾片380的 一個優(yōu)點是,基本上成倍地增加了夾毛點的數(shù)量,大幅提升了拔毛 速度。另外,將波形突起僅設置于中間夾片380上,降低了制造成 本,同時又進一步提升了拔毛效果。請一并參考圖21至圖26,它們分別顯示了根據(jù)本實用新型拔毛器的第四實施例的元部件及相關組件視圖。第四實施例與第三實施大致相同。比如雙面夾片466與端部夾片467均具有細面4661、 4662 和4671等,中間夾片480具有細平面4861、 4862,中間夾片480以 及端部夾片467同樣具有撥叉4863、 4673等傳動結構,以及,同樣 僅在中間夾片480上設置有波形突起4865,關于這些由于前文已經(jīng) 有類似介紹,在此不再重復。本實施例的主要不同之處如下,雙面 夾片466在其中心附近具有齒形接合槽口 4663,取代了第三實施例 中的撥叉3663結構。在組裝時,雙面夾片466通過齒形接合槽口 4663掛靠式嚙合在 中間夾片480的撥叉4863上,中間夾片480與雙面夾片466交替設 置于弓形軸463上,中間夾片466上的細平面4661、 4662均對應于 相鄰雙面夾片480上的細面4861、 4862而設置。中間夾片480通過 撥叉結構與相鄰的中間夾片480或端部夾片467的撥叉結構接合, 以用于傳遞運動。其中,第三實施例的雙面夾片366是通過撥叉與 中間片進行同步傳動,以中間片上的波形突起推壓雙面夾片使其達 致閉合而完成拔毛動作。而本實施例中則通過采用雙面夾片466桂 靠在中間夾片480上的傳動方式,保持了雙面夾片466的活動性, 在轉動過程中雙面夾片466更加靈活,有效地增加了進毛空間及更 可靠的拔毛效果。根據(jù)本實施例的拔毛器工作時,在弓形軸463的漸窄一側,中 間夾片480的波形突起4865的頂端部(圖未標示)擠壓雙面夾片466 的表面,推動雙面夾片466 —側的細面4661或4662與中間夾片480的細平面更緊地靠在一起以做夾緊動作。作為本實施例的 一種變型,也可以將撥叉結構設置于雙面夾片上,而將齒形接合槽口設于中間夾片上。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夾片(包括雙面夾片、中間夾片以及端部夾片) 可以采用塑膠、陶瓷材料制成,當然也可以采用金屬材料制成。以上參照附圖說明了本實用新型的各種優(yōu)選實施例,但是只要 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實質和范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其進行 各種形式上的修改和變更,例如夾片的正側和反側的細面(細平面)個數(shù)可以為2個、4個、5、個、6個等合適的數(shù)目,該拔毛器的驅動 機構甚至還可以采用其它動力源如手動等。該中間夾片正反側的波 形突起的數(shù)量也可以根據(jù)需要調整為1至8等合適的數(shù)目。另外, 上述第三、第四實施例中,除了端部之外,雙面夾片和中間夾片均 是交替間隔設置的,其實也可以根據(jù)需要將上述的幾個實施例結合 來實施,即部分地采取雙面夾片直接接觸,而部分地采用帶中間夾 片的形式。此外,本實用新型中的齒形接合槽口也不限于本文及附 圖所公開的形式,其可以是任何開孔式的可傳動運動的結構。這些 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 一種拔毛器,其包括拔毛器框架;驅動機構;架設于所述框架上的弓形軸;以及可由所述驅動機構帶動的穿設在所述弓形軸上的夾片組,所述夾片組包括若干夾片,所述若干夾片通過同步構件連接起來以便于作同步轉動;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夾片包括雙面夾片和中間夾片,所述雙面夾片正側和反側均具有至少一個細面,所述中間夾片正側和反側均具有至少一個細平面以及至少一個波形突起。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拔毛器,其特征在于,所迷雙面夾片 和中間夾片在所述弓形軸上大致交替設置,所述中間夾片上的細平 面對應于相鄰雙面夾片上的細面而設置,所述中間夾片上的波形突設置。
3.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拔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雙面夾片 正側和反側均具有三個沿周向均勻分布的細面,所述中間夾片的正 側和反側均具有三個沿周向均勻分布的細平面以及三個沿周向均勻 分布的波形突起,所述波形突起分別設于所述中間夾片的正側細平 面與反側細平面之間。
4.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拔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構件 包括設置于所述中間夾片上的撥叉以及設置于所述雙面夾片上的齒 形接合槽口。
5.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拔毛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構件 包括設置于所述雙面夾片上的撥叉以及設置于所述中間夾片上的齒 形接合槽口。
6. —種用于拔毛器的夾片組,其包括 弓形軸;設于所述弓形軸兩端的端部夾片;以及呈大致交替地設置于所述弓形軸上的雙面夾片和中間夾片,其 中上述夾片通過同步構件連接起來以便于作同步轉動;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構件包括撥叉以及齒形接合槽口。
7. 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夾片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撥叉設置 于所述中間夾片上,所述齒形接合槽口設置于所述雙面夾片上。
8. 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夾片組,其特征在于,所述齒形接合 槽口設置于所述中間夾片上,所述撥叉設置于所述雙面夾片上。
9. 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夾片組,其特征在于,所述雙面夾片 正側和反側均具有三個沿周向均勻分布的細面,所述中間夾片的正 側和反側均具有三個沿周向均勻分布的細平面以及三個沿周向均勻 分布的波形突起,所述波形突起分別設于所迷中間夾片的正側細平 面與反側細平面之間。
10. 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夾片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夾 片上的細平面均對應于相鄰雙面夾片上的細面而設置,所述中間夾 片上的波形突起J 隔過渡區(qū)域而設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拔毛器的夾片組,其包括弓形軸;設于所述弓形軸兩端的端部夾片;以及呈大致交替地設置于所述弓形軸上的雙面夾片和中間夾片,其中上述夾片通過同步構件連接起來以便于作同步轉動,所述同步構件包括撥叉以及齒形接合槽口。當拔毛器工作時,該雙面夾片與中間夾片繞該弓形軸同步轉動的同時通過夾片之間細面與細平面的相互推壓開合來完成拔毛動作。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一種采用上述夾片組的拔毛器。
文檔編號A61B17/00GK201088601SQ20072014628
公開日2008年7月23日 申請日期2007年7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7月27日
發(fā)明者顏詠恩 申請人:香港數(shù)據(jù)分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