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痰熱郁肺型支氣管炎的中藥制備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中藥制備方法技術(shù)領域,更具體的講是一種治療痰熱郁肺型支氣管炎 的中藥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shù):
目前治療痰熱郁肺型支氣管炎, 一般采用抗感染藥物,如氨芐西林、哌拉西林等; 鎮(zhèn)咳藥,如磷酸可待因;平喘藥、如氨茶堿等藥物。①應用氨芐西林用藥前必須做 皮試,有的病人引起過敏反應、胃腸道反應、皮疹,局部注射有疼痛;②應用哌拉西 林;容易引起惡心、胸悶、咳嗽、發(fā)熱、口腔異味、眼結(jié)膜充血等,變態(tài)反應如皮疹、 癢感、頭暈、麻木、發(fā)熱等;應用磷酸可待因可產(chǎn)生耐藥性和成癮,便秘、嘔吐、 眩暈,頭痛等。③應用氨茶堿可能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胃部不適、失眠、心 率增快等反應,靜脈給藥太快或濃度過高時可引起心動過速、心律紊亂、驚厥、血壓 驟降,甚至死亡。
發(fā)明內(nèi)容
為克服上述缺點,本發(fā)明的目的是發(fā)明一種治療痰熱郁肺型支氣管炎的中藥制備 方法。痰熱郁肺型支氣管炎的癥狀是喘咳氣涌,胸部脹痛,痰多粘稠色黃、或夾血 色,伴有胸中煩熱,身熱,有汗,渴喜冷飲,面紅、咽干,尿赤,大便或秘,舌苔黃 或膩,脈滑數(shù)。雙肺聽診可聞及散在的干、濕性羅音;血像檢查白細胞數(shù)升高; X線胸部透視雙肺紋建粗亂。
它的技術(shù)方案為取桑白皮15重量份、胖大海16重量份、礞石(布包)9重量 份、昆布9重量份、海藻12重量份、瓦楞子9重量份、海蛤殼9重量份、海浮石12 重量份、天竺黃12重量份、竹茹12重量份、栝蔞12重量份、川貝母12重量份、前 胡9重量份、石膏12重量份、知母9重量份、梔子9重量份、天花粉12重量份、蘆 根9重量份、白茅根15重量份、絲瓜絡12重量份、綬草9重量份和黃芩12重量份, 將上述藥放入13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鐘,然后文火煎制,煎出的藥液用紗布過濾 去渣,制成的藥液為600毫升,即為治療痰熱郁肺型支氣管炎的中藥。
該發(fā)明的優(yōu)點是該中藥容易購買,各藥店均有銷售。制造簡單,制成的中藥副 作用和毒性小,用該藥口服后,容易吸收,不易反彈,藥物在消化道吸收^f。避免了 采用氨芐西林容易引起的不良反應、胃腸道反應或過敏反應;應用哌拉西林,容易引 起惡心、胸悶、咳嗽、發(fā)熱、口腔異味、眼結(jié)膜充血等;應用磷酸可待因,可能產(chǎn)生 耐藥性和成癮、便秘、嘔吐、眩暈、頭痛等;應用氨^^堿,可引起惡心、嘔吐、食欲 不振、胃部不適、失眠、心率增快,靜脈給藥速度快或濃度高,可能引起的心動過速、 心律紊亂、驚厥、血壓驟降,甚至死亡的發(fā)生。并且使痰熱郁肺型支氣管炎得到痊愈。 桑白皮、胖大海、礞石、昆布、海藻、瓦楞子、海蛤殼、海浮石、天竺黃、竹茹、栝 蔞、川貝母、前胡這13味藥,均入肺經(jīng),具有清肺熱、平喘咳、消痰散結(jié),消腫、 通便之功效,在治療痰熱服肺型支氣管炎的過程中,起主要作用,故為君藥。其中桑 白皮甘寒性降,功長瀉肺火以平喘,行水飲以消腫,故凡肺熱咳喘、吐血,及肺氣 壅實之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等癥。皆可用之。實驗證實桑白皮有很好的解熱祛痰作 用。胖大海甘淡、微寒而質(zhì)輕,善于開肺氣,散郁火。不論為寒為熱皆可用之。且 能清腸通便。川貝母苦泄甘潤,微寒清熱,善能潤肺化痰,又能清泄胸中郁結(jié)之氣 火,適用于肺熱燥咳、痰熱咳嗽、勞嗽等癥。動物實驗證明有擴張支氣管平滑肌的作用。故臨床上多用治慢性支氣管炎、胸膜炎、肺炎、流感等引起的咳嗽。前胡含 前胡甙。藥理實驗證明前胡有顯著增加呼吸道分泌的作用,其祛痰作用與桔梗同樣 良好。并有鎮(zhèn)痛作用,可用于感冒、支氣管炎等。石膏、知母、梔子、天花粉、戸根、 白茅根、絲瓜絡、綬草這8味藥,均入肺經(jīng),除絲瓜絡、綬草2藥性平以外,其他6 味藥均性寒,故能協(xié)助君藥清肺熱、瀉肺火,并能除煩、生津止渴,絲瓜絡、綬草二 藥均能入肺經(jīng)、涼血解毒。這8味藥在治療痰熱郁肺型支氣管炎的過程中,起輔助作 用,故為臣藥。黃芩一味,味苦性寒,入肺、大小腸、脾、膽經(jīng)。清肺泄火,清熱燥 濕、清熱安胎、清熱降壓。既能載諸藥上行,直達病灶,清肺火;又能清大腸之熱。 實驗證明黃芩含有黃芩素、貝加因及黃芩寧等。黃芩具有清熱、利尿、抗菌、抗病 毒、抗真菌、鎮(zhèn)靜及降壓等作用。體外實驗黃芩對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 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等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因此,黃芩在治療痰熱 郁肺型支氣管炎的過程中,為佐使藥。以上這22味藥物合用具有清泄肺熱、祛痰平 喘、涼血解毒之功效,是治療痰熱郁肺型支氣管炎的最佳配方。桑白皮甘,寒。入 肺經(jīng)。瀉肺平噴,行水消腫。胖大海甘,淡,微寒。入肺、大腸經(jīng)。開肺氣,清肺 熱,清腸通便。礞石(布包)甘、咸,平。入肺、肝經(jīng)。下氣墜痰,平肝鎮(zhèn)驚。昆 布咸,寒。入肝、胃、腎經(jīng)。消痰散結(jié)。海藻苦、咸,寒。入肝、胃、腎經(jīng)。消 痰散結(jié)。瓦楞子甘、咸,平。入肺、胃、肝、脾經(jīng)。消痰軟堅,化瘀散結(jié),制酸止 痛。海蛤殼咸,寒。入肺、腎經(jīng)。清肺化痰,軟堅散結(jié),利水消腫。海浮石咸, 寒。入肺經(jīng)。清肺化痰,軟堅散結(jié),消石通淋。天竺黃甘、寒。入心、胃、肝經(jīng)。 清熱豁痰,涼心定驚。竹茹甘,微寒。入肺、胃、膽經(jīng)。滌痰開郁,清熱止嘔。栝 蔞甘,寒。入肺、胃、大腸經(jīng)。清熱化痰,寬中散結(jié),消腫療癰,潤腸通便。川貝 母苦、甘,微寒。入心、肺經(jīng)。潤肺化痰,泄熱散結(jié)。前胡苦、辛,微寒。入肺 經(jīng)。降氣消痰,宣散風熱。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經(jīng)。清熱降火、除煩止渴, 生肌斂瘡。知母甘,寒。入肺、胃、腎經(jīng)。清熱瀉火,滋陰退蒸,生津止渴。梔子 苦,寒。入心、肝、肺、胃、三焦經(jīng)。瀉火除煩,泄熱利濕,涼血止血。天花粉甘、 微苦、酸,微寒。入肺、胃經(jīng)。清熱生津、消腫排膿。蘆根甘、寒。入肺、胃經(jīng)。 清熱生津、清現(xiàn)瀉熱,清胃止嘔,宣毒透疹。白茅根甘、寒。入心、肺、胃、膀胱 經(jīng)。清熱涼血,清熱生津、利尿消腫。絲瓜絡甘、平。入肺、胃、肝經(jīng)。涼血解毒、 行血通絡。綬草甘、微苦,平。入肺、肝、腎經(jīng)。涼血解毒。黃芩苦、寒。入肺、 大小腸、脾、膽經(jīng)。清熱泄火,清熱燥濕,清熱安胎、清熱降壓。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取桑白皮15g、胖大海15g、礞石(布包)9g、昆布9g、海藻12g、瓦楞子9g、 海蛤殼9g、海浮石12g、天竺黃12g、竹茹12g、栝蔞12g、川貝母12g、前胡9g、石 膏12g、知母9g、梔子9g、天花粉12g、蘆根9g、白茅根15g、絲瓜絡12g、綬草9g 和黃芩12g,將以上22味藥放入13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鐘,然后文火煎制,煎出 的藥液用紗布過濾去渣,制成的藥液為600毫升,即為治療痰熱郁肺型支氣管炎的中 藥。當需要治療時,取藥液300毫升,藥液溫度39'C口服, 一日二次。5日為一療程, 若仍有癥狀,再服第二療程,以至痊愈。
312例痰熱郁肺型支氣管炎①治療前的癥狀喘咳氣涌、胸部脹痛,痰多粘稠 色黃、或夾血色、伴有胸中煩熱,身熱,有汗,.渴喜冷飲,面紅,咽干尿赤,大便或 秘,舌苔黃,或膩,脈滑數(shù)。雙肺聽診可聞及散在的干、濕性羅音;血像檢查白 細胞數(shù)升高;X線胸部透視雙肺紋理粗亂。②治愈后的表現(xiàn)患者無喘咳氣涌,無胸部脹痛,無咳嗽吐痰,無發(fā)熱、口不渴,二便正常,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弦。雙肺 聽診呼吸音清晰,血像、X線檢査無異常。
312例痰熱郁肺型支氣管炎的病人中①男性182例,占58.33%;女性130例, 占41.67%。②治愈309例,占99.04%;好轉(zhuǎn)2例,占0.86%;無效者,無。③治療 15~30天者,7例,占2.25°/。; 31~60天者,298例,占95.51%; 61~70天者,6例, 占1.92%; 71~90天者,l例,占0.32%。
權(quán)利要求
1. 一種治療痰熱郁肺型支氣管炎的中藥制備方法,其特征是取桑白皮15重量份、胖大海16重量份、礞石(布包)9重量份、昆布9重量份、海藻12重量份、瓦楞子9重量份、海蛤殼9重量份、海浮石12重量份、天竺黃12重量份、竹茹12重量份、栝蔞12重量份、川貝母12重量份、前胡9重量份、石膏12重量份、知母9重量份、梔子9重量份、天花粉12重量份、蘆根9重量份、白茅根15重量份、絲瓜絡12重量份、綬草9重量份和黃芩12重量份,將上述藥放入13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鐘,然后文火煎制,煎出的藥液用紗布過濾去渣,制成的藥液為600毫升,即為治療痰熱郁肺型支氣管炎的中藥。
全文摘要
一種治療痰熱郁肺型支氣管炎的中藥制備方法,屬于中藥制備方法技術(shù)領域。目前治療痰熱郁肺型支氣管炎,一般采用抗感染藥物,應用氨茶堿可能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胃部不適、失眠、心率增快等反應。該發(fā)明的技術(shù)方案為取桑白皮、胖大海、礞石、昆布、海藻、瓦楞子、海蛤殼、海浮石、天竺黃、竹茹、栝蔞、川貝母、前胡、石膏、知母、梔子、天花粉、蘆根、白茅根、絲瓜絡、綬草和黃芩,將上述藥放入1300毫升水中,浸泡30分鐘,然后文火煎制,煎出的藥液用紗布過濾去渣,制成的藥液為600毫升,即為治療痰熱郁肺型支氣管炎的中藥。它的優(yōu)點是該中藥制造簡單,制成的中藥副作用和毒性小,用該藥口服后容易吸收治療效果好。
文檔編號A61K33/00GK101279051SQ20081001504
公開日2008年10月8日 申請日期2008年4月7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8年4月7日
發(fā)明者郭景東 申請人:郭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