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可調式人工頸椎及椎間連接復合體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醫(yī)用假體制造技術領域,涉及一種長度可調的人工頸椎椎體和椎間連接的復合體。
背景技術:
由于人口老齡化,伏案工作者及使用電腦者比例增長,交通事故發(fā)生率增高等因素,頸椎傷患(如頸椎病,頸椎骨折,頸椎腫瘤等)的人數隨之增長。對于各種頸椎疾病患者的手術治療,尤其是頸椎間盤突出導致的頸椎病及頸椎骨折,手術的關鍵有二 一是減壓。 需要減除壓迫脊髓或者神經根的因素,以促進術后神經功能的早日恢復。二是穩(wěn)定。通過各種類型的融合手術,采用不同的植入材料(如自體骨、異體骨以及人工椎體等)實現術后手術節(jié)段的長期穩(wěn)定性。其中,前路椎間盤髓核摘除椎體次全切除減壓并椎間融合術是目前最主要的,也是最具有應用優(yōu)勢的手術術式。其優(yōu)點包括減壓較單純椎間盤摘除術徹底, 融合率高等。前路椎間融合的方法包括自體骨,異體骨及人工椎體植骨融合。由于自體骨植骨具有良好的骨誘導性、骨傳導性和骨形成性,所以成為植骨融合的金標準。自體骨植骨融合術的優(yōu)點是沒有免疫原性,且融合速度快。缺點有術后高度丟失率高,且造成取骨區(qū)的二次損傷(如供骨區(qū)的出血、骨折、感染等)。異體骨植骨避免了上述缺點,但存在免疫原性,以及融合速度較慢(常常需要6個月甚至9個月以上)。為了克服自體骨和異體骨移植的上述缺點,人們一直在尋找脊柱手術后的替代物,由此誕生了人工椎體。1969年,Hamdi首次報告腰2漿細胞瘤和轉移性腺癌病人施行椎體腫瘤切除,并以人工假體替代病變椎體(Hamdi,F A. Prosthesis for an excised lumbar vertebra :apreliminary report. Can Med Assoc J,1969,100,12 :576-80.)。根據材料可分為金屬人工椎體、新型復合材料人工椎體及其它材料人工椎體三大類。從結構及功能特點看主要可分為單純支撐型,撐開固定型和可調固定型三種類型。單純支撐型人工椎體支撐型人工椎體與上下椎體的固定主要是依賴其內填充骨水泥,目的是填充椎體切除后的骨缺損,固定作用較差??蓳伍_固定型人工椎體這類人工椎體大多是通過尖刺狀物與上下椎體相固定,能達到脊柱的即刻穩(wěn)定性。鈦網是最常使用的可撐開固定型人工椎體,廣泛應用于椎體的重建,但鈦網本身長度固定且不能調節(jié),因此對椎體的選擇很嚴謹,否則難以恢復理想的椎體高度,而且有脫落的危險??烧{固定型人工椎體國內外學者研制了具有各種特色的可調固定型人工椎體,應用于臨床并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如Synex人工椎體,為鈦質中空網狀結構,長度可調節(jié),Κηορ等將其用于胸腰椎前柱損傷的重建,可提供良好的脊柱三維穩(wěn)定性。但由于Synex人工椎體長度調整后,從后路植入困難,技術要求高,因此一般行前路或者前后聯(lián)合入路,手術創(chuàng)傷大、時間久(Knop,Christian ;Lange, Uta ;Reinhold, Maximilian ;Blauth, Michael. Vertebral body replacement with Synex in combined posteroanterior surgery for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injuries. Oper Orthop Traumatol.2005,17(3) :249-80.)。趙定麟等(趙定麟,陳德上,趙杰,等??烧{式中空人工椎體的研制與臨床應用。中華骨科雜志,2001,21 =222-224.)研制的中空可調式鈦合金人工椎體,可以調節(jié)人工椎體的長度,達到理想的恢復椎體高度的目的,因為是中空結構,其內部可以植骨,使假體與椎體形成永久骨性融合。但僅有尖刺狀物與上下椎體接觸固定,且該假體呈剛性固定,存在內植骨的應力遮擋和骨吸收等問題。這些人工椎體通過各種形狀、材料的調整、改進,以期能夠簡化手術步驟,減少手術創(chuàng)傷,實現術后的即刻穩(wěn)定,加快融合速度。但是上述的人工椎體都存在同樣的一個問題,就是使用后施術脊柱節(jié)段完全喪失了原有的活動性。而這被認為會加速術后頸椎的退行性病變,導致相鄰節(jié)段頸椎椎間盤突出、椎體骨質增生等。長期隨訪的結果顯示,施行頸椎前路融合手術后,有高達92%的病人出現了臨近節(jié)段的退變,雖然臨床癥狀并不與X線 ±白勺7°2 禾呈貞―至文(Goffin, Jan, Geusens, Eric, Vantomme, Nicolaas, et al. Long-term follow-up after interbody fusion of the cervical spine. J Spinal Disord Tech, 2004,17⑵79-85.)。Hilibrmd等發(fā)現前路融合手術后每年約有2. 9 %的患者出現了與相鄰節(jié)段退變有關的臨床癥狀,且經統(tǒng)計學分析認為25.6%的患者在10年內會出現由于相鄰節(jié)段退變而導致的臨床癥狀。(Hilibrmd AS, Carlson⑶,Palumbo MA, et al. Radiculopathy and myelopathy at segments adjacent to the site of a ρ revious anterior cervical arthrodesis[J]. J Bone Joint Surg Am,1999,81 (4) :519-528.)生物力學實驗的結果也證實了施行融合手術后相鄰節(jié)段的椎間盤內壓力增高。動力位的影像學證據也顯示融合術后相鄰節(jié)段椎體的相對活動度加大。這些因素都極有可能促進了融合術后臨近節(jié)段的退行性變。針對融合術后所產生的施術節(jié)段活動度喪失以及臨近節(jié)段的退變等缺點,國內外科學家和醫(yī)生建立了脊柱非融合手術方式,其理念便是運動保留(motion preservation) 0 而人工椎間盤置換術(又稱椎間盤成形術)便是施行非融合手術的典型代表。目前臨床上主要應用的椎間盤有Bryan假體,ProDisc-C假體,Prestige假體,PCM假體等。目前認為,人工椎間盤置換術的最佳指征是單節(jié)段,頸椎生理彎曲存在GeWion LH. Cervical arthroplasty in the management of spondylotic myelopathy[J]. J SpinalDisord Tech, 2003,16 (4) :307-313)。公認的禁忌征有骨質疏松和椎體間不穩(wěn) (Wiffield CC, Skrzyp iec D,Jackowski A,et al. Internal stress distribution in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s :the influence of an artificial cervical joint and simulated anterior interbody fusion[J]. J Spinal Disord Tech,2003,16(5) 441-449.)。雖然各種人工椎間盤的材料、形態(tài)各異,但是它們存在的共同的缺點有一、只能單獨置換椎間盤,而對合并椎體病變無能為力(比如椎體腫瘤,以及需要對椎體進行減壓的手術)。二、多數學者不認同多節(jié)段的椎間盤置換術,尤其是相鄰的兩個椎間盤同時進行置換術。綜上所述,目前現有的技術不能解決頸椎手術后活動性的問題,尤其是多個節(jié)段手術后不能活動的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融合術后相鄰節(jié)段的退變問題。因此,本申請研制了以下同時具備人工椎體的支撐功能和人工椎間盤的活動性能的長度可調節(jié)的人工頸椎椎體和椎間連接復合體。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可調式人工頸椎及椎間連接復合體,該連接復合體同時具備人工椎體的支撐功能和人工椎間盤的活動性能、長度可調節(jié),能夠實現頸椎前路手術后的即刻穩(wěn)定,能起到支撐作用,也可以實現頸椎前路術后即刻運動功能重建,使其活動性能與正常頸椎高度仿生。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解決的這種可調式人工頸椎及椎間連接復合體,包括椎體部件以及分別通過球關節(jié)結構連接于椎體部件上下端的兩個終板部件;所述椎體部件由上椎體部件和下椎體部件組成, 所述上椎體部件和下椎體部件軸向通過螺紋連接;在所述上椎體部件和下椎體部件的側周壁上徑向對應設有若干螺孔,在上椎體部件和下椎體部件的螺孔間還設有一個長度固定螺釘;所述兩個終板部件上分別設有終板部件固定螺釘。上述球關節(jié)結構包括設置在終板部件上的關節(jié)球結構以及設置在上椎體部件或下椎體部件端部與所述關節(jié)球結構相適應的臼口結構,所述臼口結構的內部空間由處于中心的圓柱空間以及與圓柱空間兩側相貫的半球空間組成;且所述臼口結構的內部大、出口小,將關節(jié)球結構包在其內。上述終板部件包括圓板,在圓板的內側面邊沿垂直固定關節(jié)球結構,圓板的外側面在遠離所述關節(jié)球結構固定位置的邊沿處通過相鄰的兩個螺孔固定有兩個所述終板部件固定螺釘;所述終板部件固定螺釘的軸向與所述圓板平面成一定角度。上述圓板的上表面為磨砂樣粗糙結構,并設有生物用羥基磷灰石涂層。上述羥基磷灰石涂層的厚度為lym,圓板上表面的后半部分有大小Iym的小齒結構。上述圓板的板厚度于固定終板部件固定螺釘的一側薄、于固定關節(jié)球結構的一側厚,從圓板的側面看形成一切面,該切面約從終板結構的正中線開始,沿前下方向,形成一個10°的切面,該切面使終板部件與相鄰的上椎體形成80°的斜面,與相鄰的下椎體形成 100°的斜面。上述上椎體部件的下部縮頸設有外螺紋,所述下椎體部件上端為設有內螺紋的圓筒結構,所述上椎體部件的下部縮頸端通過螺紋旋入下椎體部件的內螺紋內;在所述上椎體部件和下椎體部件的軸向均勻分布有若干徑向螺紋通孔,所述長度固定螺釘能夠通過螺紋裝入螺紋通孔內以固定上椎體部件和下椎體部件在軸向上的相對位置。以上整個復合體最小長度為23mm,最大長度為^mm,調節(jié)范圍為6mm。上述終板部件固定螺釘的前端為尖頭,所述固定螺釘的后端為螺帽,該固定螺釘的近螺帽端比其近尖頭端略粗。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能夠在頸椎前路手術后即刻發(fā)揮支撐作用,并通過自帶的椎間連接部分替代正常頸椎的運動功能,能夠有效的防止融合手術后導致的相鄰節(jié)段的退變。此外,能夠通過植骨和本復合體表面的羥基磷灰石涂層實現生物學融合和長期穩(wěn)定性。手術難度較小, 創(chuàng)傷小,便于推廣。由于本復合體本身長度的可調節(jié)性,可以減小生產和攜帶負擔,能夠適合絕大多數的人群。
圖1是本發(fā)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2是本發(fā)明的上椎體部件2結構示意圖;圖3是圖2的俯視圖;圖4是本發(fā)明的下椎體部件3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發(fā)明的終板部件1結構示意;圖6是圖5的俯視圖;其中1為終板部件;2為上椎體部件;3為下椎體部件;4為終板部件固定螺釘;5 為長度固定螺釘;6為關節(jié)球結構;7為螺孔;8為小齒結構;9為圓板;10為臼口結構。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詳細描述參見圖1,本發(fā)明的可調式人工頸椎及椎間連接復合體,包括椎體部件以及分別通過球關節(jié)結構連接于椎體部件上下端的兩個終板部件1 ;椎體部件由上椎體部件2和下椎體部件3組成,其中上椎體部件2和下椎體部件3軸向通過螺紋連接;在上椎體部件2和下椎體部件3的側周壁上徑向對應設有若干螺孔,在上椎體部件2和下椎體部件3的螺孔間還設有一個長度固定螺釘5 ;兩個終板部件1上分別設有終板部件固定螺釘4。以下結合附圖對組成本發(fā)明的各部件進行詳細描述參見圖1、圖2、圖4和圖5,以上所述的球關節(jié)結構包括設置在終板部件1上的關節(jié)球結構6以及設置在上椎體部件2或下椎體部件3端部與關節(jié)球結構6相適應的臼口結構10,該臼口結構10的內部空間由處于中心的圓柱空間以及與圓柱空間兩側相貫的半球空間組成;且臼口結構10的內部大、出口小,將關節(jié)球結構6包在其內。關節(jié)球結構6與臼口結構10相互配合,實現椎間連接四個自由度的活動功能。在本發(fā)明的最佳實施例中關節(jié)球結構6由直徑4mm的圓球的85%和與之匹配的圓柱狀結構相連。該關節(jié)球結構6分別與上椎體部件和下椎體部件的臼口結構10相吻合。 上下的臼口結構10在左右側面是與關節(jié)球結構6完全吻合的(即直徑為4mm)。臼口結構 10是由一個直徑為4mm的圓沿X軸(即水平面上沿椎體前后緣中點的連線)拉伸1. 5mm構成的。立體的看,相當于是一個直徑為4mm的半球加一個底面直徑為4mm,高為1. 5mm的圓柱形再加上一個直徑為4mm的半球三部分共同組成的窩柱結構的85%。這樣的椎間連接有如下優(yōu)點1、85%的匹配性可以形成超過一半的關節(jié)吻合性,保證該椎間連接的絕對穩(wěn)定, 不會造成置入術后的關節(jié)脫位現象的發(fā)生;2、椎間連接活動的中心偏向椎體的中柱略靠后的位置,符合正常脊柱的運動軸心,置入后對脊柱的生物力學性能影響不大;3、該椎間連接可以實現4個自由度的活動,(設定水平面上沿椎體前后緣中點的連線為X軸,水平面上沿椎體左右緣中點的連線為Y軸,垂直方向為Z軸),分別是前屈和后伸約15° (即沿Y軸旋轉),左右側屈約15° (即沿X軸旋轉),左右旋轉由于脊柱后柱的限制作用,也能保持在 15到20° (即沿Z軸旋轉),前后平移約1.5mm(即沿X軸平移)。其中最重要的是該椎間連接能夠實現目前幾乎所有的人工椎間盤和人工椎體都不能實現的前后平移的作用。多數文獻證實,人的脊柱在能夠進行前屈,后伸,左右側屈,左右旋轉的功能的同時,還能夠進行上下椎體間的前后平移,該前后平移對防止椎間盤及頸椎退變有積極的作用。但是前后平移的距離不宜過大,如果過大,會造成椎體失穩(wěn)。因此,通過獨特設計的窩柱結構而形成的椎間連接,可以使上下椎體間有約1. 5mm的前后平移作用。能夠最大限度的仿生人體頸椎和抑制頸椎疾病的術后退變。如圖5和圖6,終板部件1包括圓板9,在圓板9的內側面邊沿垂直固定關節(jié)球結構6,圓板9的外側面在遠離所述關節(jié)球結構6固定位置的邊沿處通過相鄰的兩個螺孔7固定有兩個終板部件固定螺釘4 ;終板部件固定螺釘4的軸向與所述圓板9平面成一定角度 (如圖1所示)。圓板9的板厚度于固定終板部件固定螺釘4的一側薄、于固定關節(jié)球結構 6的一側厚。并且在圓板9的外側面上設置有小齒結構8。在本發(fā)明的最佳實施例中終板部件1的圓板9前半部分較后半部分薄,從側面看形成切面,角度約為10°, 該切面約從圓板9的正中線開始,沿前下方向,形成一個約10°的切面。該切面使終板部件1與相鄰的上椎體形成了 80°的斜面,與相鄰的下椎體形成了 100°的斜面。這兩個斜面非常有利于與施術椎體相鄰的上下椎體的終板密切貼合。在圓板9的前半部分,有兩個螺孔7,(螺孔位置參見圖6,螺孔的方向是與相鄰椎體的前緣線呈20°的夾角),這兩個螺孔帶內螺紋,與終板部件固定螺釘4相配合。本發(fā)明的終板部件固定螺釘4的前端為尖頭, 其后端為螺帽(如圖1所示),該終板部件固定螺釘4的近螺帽端比其近尖頭端略粗。終板部件固定螺釘4可以與施術椎體相鄰的椎體成20°的角度的方向置入相鄰椎體。終板部件固定螺釘4的近螺帽端與螺孔7配合,由于螺孔7的內螺紋結構,配合較長的終板部件固定螺釘4,可以將本復合體穩(wěn)定的固定在施術椎體相鄰的椎體上,實現即刻穩(wěn)定,發(fā)揮椎體的支撐作用。同時,這樣的固定方式與前方螺釘固定相比,螺釘擰入的深度更長,更符合生物力學特性。另外,本發(fā)明之所以將終板部件固定螺釘4的釘身設計為前端細,后端與螺孔7 配合的一端略粗,是因為這種結構在將終板部件固定螺釘4由螺孔7穿入時,可以方便的調節(jié)終板部件固定螺釘4的角度,等終板部件固定螺釘4攻入相鄰的椎體內時,其近螺帽端剛好與螺孔7進行螺紋配合,從而將終板部件固定螺釘4的角度鎖定。圓板9的上表面為磨砂樣粗糙結構,并有利用等離子體氧化技術處理而形成的生物用羥基磷灰石涂層,涂層厚度約1 μ m,上表面的后半部分有大小約1 μ m的小齒結構8。所有的上表面處理,都可以加速終板結構與相鄰椎體的早期融合,有利于實現生物融合和長期穩(wěn)定性。參見圖1或者圖2和圖4,上椎體部件2的下部縮頸并設有外螺紋,下椎體部件3 上端為設有內螺紋的圓筒結構,上椎體部件2的下部縮頸端通過螺紋旋入下椎體部件3的內螺紋內;在上椎體部件2和下椎體部件3的軸向均勻分布有若干徑向螺紋孔11和12 (圖 2、3中給出具有3個徑向螺紋孔11、12的情況),長度固定螺釘5能夠通過螺紋裝入螺紋孔內以固定上椎體部件2和下椎體部件3在軸向上的相對位置。在本發(fā)明的最佳實施例中下椎體部件3由上部(直徑約12mm,高約10mm,壁厚約2mm)的空心圓柱結構和下部(直徑約12mm,高約4mm)的實心圓柱部分組成(參見圖4)。上部的空心圓柱結構的正前方有一個直徑為2mm的固定孔,帶內螺紋。左右側面各有四個連續(xù)的融合螺孔,直徑為2mm, 不帶螺紋。下椎體部件3的外表面覆有經過等離子體氧化技術處理的厚度約為1 μ m的生物用羥基磷灰石涂層。下部正中有前述的臼口結構10,下部的虛線顯示了臼口結構10的位置,臼口結構10與下位終板部件1的關節(jié)球結構6相匹配。上椎體部件2的下部的外螺紋可與下椎體部件3的上部的內螺紋相吻合。由于螺距是1mm,所以每外旋轉一圈可以使整個復合體的長度增加1mm。上椎體部件2的下部左右兩側各有四個融合螺孔12,下椎體部件3的上部左右兩側也各有四個融合螺孔15,融合螺孔的直徑均為2mm,不帶螺紋。每旋轉兩圈,上椎體部件2的融合螺孔(即螺孔1 就會與一部分下椎體部件3的融合螺孔(即螺孔11)相通。在長期植入后,上椎體部件2的下部空心圓柱結構內填充的碎骨可以沿著融合螺孔長出,實現穩(wěn)定的椎體部件與施術椎體的穩(wěn)定融合。此外,可靠上椎體部件和下椎體部件外表面的羥基磷灰石涂層,可以加速術后的融合過程,實現生物學融合,保證了長期穩(wěn)定性。上椎體部件2下部正前方的四個調節(jié)螺孔11和下椎體部件3上部正前方的一個固定螺孔均帶內螺紋,與椎體長度固定螺釘5相匹配。由于調節(jié)螺孔和固定螺孔的直徑均為2mm,因此每旋轉兩圈,下椎體部件3的正前方的固定螺孔就會和上椎體部件2的正前方的調節(jié)螺孔相吻合,此時,可用椎體長度固定螺釘5沿固定螺孔和調節(jié)螺孔擰入,依靠上椎體部件2的下部的外螺紋與下椎體部件3的上部的內螺紋的吻合性和螺釘5與固定螺孔及調節(jié)螺孔的把持力,實現復合體長度的固定。四個調節(jié)螺孔可以保證使整個復合體的長度調節(jié)6mm,完全滿足正常人頸椎的長度需要。以上上椎體部件2和下椎體部件3兩者相互配合,通過旋轉可以調節(jié)整個復合體的長度(整個復合體最小長度為23mm,最大長度為^mm。調節(jié)范圍為6mm)。綜上所述,本發(fā)明的可調式頸椎人工椎體及椎間連接復合體尤其適合于處理相鄰兩個頸椎間盤突出導致的頸椎病,可以行椎間盤摘除、椎體次全切除、本復合體置換術。同時,對于頸椎單椎體腫瘤可以行患椎次全切并本復合體置換術。此外,對于不適用于人工頸椎間盤置換的患者,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后翻修,頸椎融合術后退變嚴重等多種頸椎疾病都可以使用本復合體。以下就椎間盤摘除、椎體次全切除并本復合體置換術來說明手術中的具體實施方式
對于具備適應癥,術前檢查未見禁忌癥的患者進行該手術治療,常規(guī)術前準備,通常選擇氣管內插管全麻。體位為仰臥位,雙肩墊軟枕,頭自然向后仰伸,后枕部墊軟頭圈預防壓瘡,頭兩側各放置小沙袋以防止術中頭旋轉。切口一般采用頸前橫切口,暴露患椎和椎間盤,定位針并術中C形臂X線光透視機定位。于擬行次全切除的椎體的上下位椎體中央分別擰入頸椎椎體撐開器螺釘,在撐開螺釘上套入撐開器,向上下兩端撐開。減壓 用尖刀切開施術椎體上下方的椎間盤的纖維環(huán),髓核鉗取出椎間盤組織,用三關節(jié)尖嘴咬骨鉗咬除椎體的前皮質骨和大部分的松質骨,接近椎體后緣時暫停,完全切除施術椎體上下方的椎間盤,用刮匙、咬骨鉗和圓頭銼修復椎間關節(jié)面至軟骨下出血,使終板大致平行, 不可破壞骨性終板。用神經剝離器分離出椎體后緣與后縱韌帶間的間隙,用槍式咬骨鉗逐步咬除椎體后緣皮質骨,形成一個長方形的減壓槽(有時可根據需要咬除后縱韌帶),減壓槽的寬度大致12mm。調節(jié)椎體撐開器撐開的高度,使頸椎前柱的高度恢復正常。此時,將次全切下的椎體骨質減成2mm左右的碎骨,填充在本復合體上椎體部件下部的圓柱形空心結構內。置入本復合體,按照所需高度調節(jié)本復合體的長度,使上終板部件與上位椎體的下終板相貼合,下終板部件與下位椎體的上終板相貼合。根據這個長度,擰入椎體長度固定螺釘5,固定本復合體長度。將本復合體的上下椎體部件擊入減壓槽。根據終板部件上的固定螺孔7,分別在上下位椎體的下上終板上開口,再將終板固定螺釘4按與上下位椎體前緣成 20°角擰入上下位椎體。松開椎體撐開器,使本復合體嵌緊。C形臂X線光機透視無誤后, 沖洗傷口,防止引流,逐層縫合。術后頸托制動40天,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密切觀察,其他按頸前路手術常規(guī)處理。
權利要求
1.一種可調式人工頸椎及椎間連接復合體,其特征在于,包括椎體部件以及分別通過球關節(jié)結構連接于椎體部件上下端的兩個終板部件(1);所述椎體部件由上椎體部件(2) 和下椎體部件( 組成,所述上椎體部件( 和下椎體部件( 軸向通過螺紋連接;在所述上椎體部件( 和下椎體部件(3)的側周壁上徑向對應設有若干螺孔,在上椎體部件(2) 和下椎體部件(3)的螺孔間還設有一個長度固定螺釘(5);所述兩個終板部件(1)上分別設有終板部件固定螺釘(4)。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式人工頸椎及椎間連接復合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球關節(jié)結構包括設置在終板部件(1)上的關節(jié)球結構(6)以及設置在上椎體部件(2)或下椎體部件(3)端部與所述關節(jié)球結構(6)相適應的臼口結構(10),所述臼口結構(10)的內部空間由處于中心的圓柱空間以及與圓柱空間兩側相貫的半球空間組成;且所述臼口結構 (10)的內部大、出口小,將關節(jié)球結構(6)包在其內。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調式人工頸椎及椎間連接復合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終板部件(1)包括圓板(9),在圓板(9)的內側面邊沿垂直固定關節(jié)球結構(6),圓板(9)的外側面在遠離所述關節(jié)球結構(6)固定位置的邊沿處通過相鄰的兩個螺孔固定有兩個所述終板部件固定螺釘;所述終板部件固定螺釘的軸向與所述圓板(9)平面成一定角度。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調式人工頸椎及椎間連接復合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圓板 (9)的上表面為磨砂樣粗糙結構,并設有生物用羥基磷灰石涂層。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可調式人工頸椎及椎間連接復合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羥基磷灰石涂層的厚度為20 μ m,圓板(9)上表面的后半部分有大小20 μ m的小齒結構(8)。
6.根據權利要求3、4或5所述的可調式人工頸椎及椎間連接復合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圓板(9)的板厚度于固定終板部件固定螺釘的一側薄、于固定關節(jié)球結構(6)的一側厚,從圓板(9)的側面看形成一切面,該切面約從終板結構(9)的正中線開始,沿前下方向, 形成一個10°的切面,該切面使終板部件(1)與相鄰的上椎體形成80°的斜面,與相鄰的下椎體形成100°的斜面。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式人工頸椎及椎間連接復合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椎體部件( 的下部縮頸設有外螺紋,所述下椎體部件C3)上端為設有內螺紋的圓筒結構,所述上椎體部件O)的下部縮頸端通過螺紋旋入下椎體部件(3)的內螺紋內;在所述上椎體部件( 和下椎體部件(3)的軸向均勻分布有若干徑向螺紋通孔,所述長度固定螺釘(5) 能夠通過螺紋裝入螺紋通孔內以固定上椎體部件( 和下椎體部件C3)在軸向上的相對位置。
8.根據權利要求1或7所述的可調式人工頸椎及椎間連接復合體,其特征在于,整個復合體最小長度為23mm,最大長度為^mm,調節(jié)范圍為6mm。
9.根據權利要求1或7所述的可調式人工頸椎及椎間連接復合體,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椎體部件C3)的外表面覆有經過等離子體氧化技術處理的厚度為20 μ m的生物用羥基磷灰石涂層。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式人工頸椎及椎間連接復合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終板部件固定螺釘(4)的前端為尖頭,所述終板部件固定螺釘(4)的后端為螺帽,該終板部件固定螺釘的近螺帽端比其近尖頭端略粗。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可調式人工頸椎及椎間連接復合體,包括椎體部件以及分別通過球關節(jié)結構連接于椎體部件上下端的兩個終板部件;所述椎體部件由上椎體部件和下椎體部件組成,所述上椎體部件和下椎體部件軸向通過螺紋連接;在所述上椎體部件和下椎體部件的側周壁上徑向對應設有若干螺孔,在上椎體部件和下椎體部件的螺孔間還設有一個長度固定螺釘;所述兩個終板部件上分別設有終板部件固定螺釘。該連接復合體同時具備人工椎體的支撐功能和人工椎間盤的活動性能、長度可調節(jié),能夠實現頸椎前路手術后的即刻穩(wěn)定,能起到支撐作用,也可以實現頸椎前路術后即刻運動功能重建,使其活動性能與正常頸椎高度仿生。
文檔編號A61L27/32GK102240234SQ20111017996
公開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6月29日
發(fā)明者秦杰, 賀西京 申請人:西安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