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的中藥制劑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中藥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的中藥制劑。
背景技術:
生活中有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經(jīng)常反復出現(xiàn)頭暈、頭沉、頭痛的癥狀,同時伴有心煩、耳鳴、易怒、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疲乏感等,這些都是慢性腦供血不足的表現(xiàn)。據(jù)相關研究統(tǒng)計,中老年人群中有超過60%的人患有慢性腦供血不足,屬于中老年人的多發(fā)病。國內(nèi)、外大量研究還發(fā)現(xiàn),在“腦梗死”和“老年癡呆癥”的發(fā)病前期都長期有慢性腦供血不足的情況。以往多數(shù)患者應用西藥治療,短時間內(nèi)可能有一定療效,但西藥多有副作用,長期應用部分藥物可能產(chǎn)生依賴性。中藥重在調(diào)理,副作用小,不易產(chǎn)生依賴性,可從總體上增強患者機體各方面功能,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療效。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明顯改善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中藥制劑。此制劑方便服用、安全有效。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的中藥制劑,由以下中藥加工配制而成黃芪30克、葛根15克、桑寄生15克、丹參30克、生山楂9克、川彎9克、桂枝10克、 麥冬12克、五味子6克、炒棗仁15克。取上述重量原料中藥,經(jīng)炮制后加IOOOml水煎煮, 藥汁濃縮至200ml時撈渣過濾制成湯劑,一日一劑,兩周一個療程。本發(fā)明配方中各藥功效如下黃芪,補血養(yǎng)氣,固本止汗。多用于氣虛血虧,表虛自汗,四肢乏力,精神不足或久病衰弱,脾胃不壯。藥理機制主要有提高免疫功能,耐缺氧,降低血小板粘附,提高紅細胞 Na+泵活性,促進糖胺多糖合成及抑制癌細胞等作用。葛根,升陽解肌,透疹止瀉,除煩止渴。 藥理機制能改善微循環(huán),擴張冠狀動脈,增加腦和冠狀動脈血流量,減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指數(shù)而改善缺血心肌的代謝,還具有抗血栓素,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抗血管痙攣和降低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桑寄生,補益肝腎、強筋健骨、祛風濕、療痹痛,藥理機制降壓、利尿、擴張血管、抗I驚厥、抗病毒、抗血栓的作用。丹參,活血調(diào)經(jīng),祛瘀止痛,涼血消癰,清心除煩,養(yǎng)血安神。藥理機制改善微循環(huán)、抗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形成,降低血液粘度、抑制大腦皮層, 產(chǎn)生鎮(zhèn)靜作用、抗腫瘤、抗菌消炎、對體液及細胞免疫功能有較強的抑制作用。生山楂,消食健胃,行氣散瘀。藥理機制促進消化、增強心肌收縮力、降壓、降脂、抗氧化、抗菌、防癌、改善睡眠。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藥理機制主要成分川芎嗪、阿魏酸具有清除氧自由基、鈣拮抗、擴血管、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保護血管內(nèi)皮細胞、調(diào)節(jié)免疫功能等作用。桂枝,發(fā)汗解肌,溫經(jīng)通脈。治風寒表證,肩背肢節(jié)酸疼,胸痹痰飲,經(jīng)閉癥瘕。藥理機制抗菌、抗病毒、利尿。麥冬,養(yǎng)陰生津,潤肺清心。藥理機制提高免疫力、抗菌、增強垂體腎上腺皮質(zhì)系統(tǒng)功能、抗心律失常、擴外周血管、提高耐缺氧能力、降血糖。五味子,斂肺, 滋腎,生津,收汗,澀精。藥理機制鎮(zhèn)靜、保肝、擴血管、延緩衰老、祛痰鎮(zhèn)咳、改善免疫、抗?jié)儭3礂椚?,養(yǎng)肝,寧心,安神,斂汗。藥理機制鎮(zhèn)靜、催眠、鎮(zhèn)痛、抗驚厥、降溫、降壓。本發(fā)明所述的中藥制劑能夠補血益氣、舒筋通絡,顯著改善了心腦循環(huán),提高了機體免疫力,同時具有抗炎、延緩衰老等功效,配伍合理,標本兼治,有效緩解了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的頭暈、頭沉、頭痛、心煩、耳鳴、易怒、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疲乏感等癥狀,療效顯著。本發(fā)明采用以上配方,具有以下臨床治療效果1.該配方摒棄了西藥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的弊端,療效顯著,且無明顯毒副作用, 不易產(chǎn)生依賴性。經(jīng)臨床治療66例患者,全部患者癥狀具有所好轉(zhuǎn),其中顯著改善的患者達64例(96.96% ),尚未出現(xiàn)頭痛、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2.此方克服了以往中藥煎劑費時、費力、不易充分提取藥物有效成分的缺點,粉碎后煎成湯藥;分裝為制劑,延長了保質(zhì)期,患者易于服用。用藥注意事項1.孕婦及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18歲以下患者尚無應用研究,不良反應不明。2.用藥期間忌油膩食物。3.該藥僅適用于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腦血管病急性期仍需就診醫(yī)院正規(guī)治療。4.兩周為一療程,一療程結(jié)束后,若病情需要可停用3-4天后再行下一療程。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一種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的中藥制劑,由以下中藥加工配制而成黃芪 30克、葛根15克、桑寄生15克、丹參30克、生山楂9克、川芎9克、桂枝10克、麥冬12克、 五味子6克、炒棗仁15克。取上述重量原料中藥,經(jīng)炮制后加IOOOml水煎煮,藥汁濃縮至 200ml時撈渣過濾制成湯劑,一日一劑,兩周一個療程。典型病例1.張XX,男,67歲失眠多夢、周身乏力2年,加重1周。伴有便秘、口苦癥狀。查體Bpl60/100mmHg,神志清,言語流利,舌苔厚,心音低鈍,雙肺呼吸音粗,雙下肢輕度凹陷性水腫。余查體無明顯陽性體征。血膽固醇6. 7mmol/L,血糖7. 4mmol/L。既往曾應用“地西泮、阿普唑侖、刺五加”等藥治療,短期效果好,但對鎮(zhèn)靜藥產(chǎn)生依賴,停藥后癥狀反復。診斷為慢性腦供血不足,服用本發(fā)明制劑一個療程后癥狀緩解,繼續(xù)使用二個療程治愈,患者排便明顯改善,血壓穩(wěn)定在130/80mmHg左右,血脂正常,失眠、乏力癥狀消失,雙下肢無水腫。2.趙XX,女,54歲頭暈、心煩、多汗、易怒3年。伴有食欲差,易疲勞等癥狀。查體Bp 155/95mmHg,心率76次/分,可聞及早搏,雙肺呼吸音粗,腹軟,腸鳴音2次/分。雙側(cè)眼底動脈硬化。心電圖示頻發(fā)房性早搏,ST-T異常。診斷為慢性腦供血不足,應用本發(fā)明藥劑三個療程后,復查心電圖正常,血壓125/70mmHg,雙側(cè)眼底動脈硬化好轉(zhuǎn)。心煩、頭暈、 多汗癥狀消失,食欲明顯改善,體力充沛。3.李X,男,48歲精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6個月。伴有情緒低落、多夢,有時感肢體麻木。查體心肺腹正常,神志清,言語流利,反應稍遲鈍,雙手指尖麻木。經(jīng)顱多普勒顯示腦動脈硬化、各腦血管血流速度減慢。診斷為慢性腦供血不足,服用本發(fā)明中藥制劑兩個療程后,復查經(jīng)顱多普勒顯示正常?;颊咔榫w好轉(zhuǎn),未再出現(xiàn)肢體麻木,睡眠質(zhì)量顯著改善,記憶力增強。4.程XX,女,58歲頭暈、頭沉3月。平素體質(zhì)差,常易感冒。查體Bpl80/90mmHg, 神志清,言語流利,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少量濕性啰音,余未查及陽性體征。血沉35mm/h, 胸片示支氣管炎X線表現(xiàn)。診斷患有輕度慢性腦供血不足,服用本發(fā)明制劑一療程后,患者頭痛、頭暈癥狀消失,血壓125/80mmHg,復查胸片正常,血沉10mm/h,鞏固治療二個療程痊愈,無復發(fā)。5.方XX,男,70歲耳鳴、頭暈、心悸7個月。伴失眠、納差、記憶力減退,體重減輕明顯。查體神志清,體型消瘦,言語流利,雙側(cè)耳鳴,聽力差,雙側(cè)眼底動脈硬化,心音低鈍,腹軟,上腹部輕度壓痛。心電圖示T波低平。電測聽雙耳聽力減退。診斷患慢性腦供血不足,服用本發(fā)明中藥制劑三個療程后,復查心電圖正常,電測聽雙耳聽力基本恢復正常, 患者食欲增加,體重較治療前增加3公斤,頭暈、心悸癥狀消失,記憶力改善,睡眠良好。6.董X,女,69歲頭沉、頭暈2年,加重3天。伴有心悸、畏寒、疲乏感、失眠。查體Bpl65/80mmHg,神志清,心音低鈍,偶聞及早搏,雙肺呼吸音粗,腹軟,四肢皮溫低。心電圖示室性早搏。微循環(huán)檢查示四肢微循環(huán)障礙。確診患慢性腦供血不足,服用本發(fā)明中藥制劑三個療程后,復查心電圖、微循環(huán)均正常?;颊呶丛俪霈F(xiàn)頭沉、頭暈癥狀,精力較治療前充沛,畏寒、失眠癥狀消失。
權利要求
1. 一種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的中藥制劑,其特征在于,由以下中藥加工配制而成黃芪30克、葛根15克、桑寄生15克、丹參30克、生山楂9克、川芎9克、桂枝10克、麥冬12 克、五味子6克、炒棗仁15克;取上述重量原料中藥,經(jīng)炮制后加IOOOml水煎煮,藥汁濃縮至200ml時撈渣過濾制成湯劑。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的中藥制劑,由以下中藥加工配制而成黃芪30克、葛根15克、桑寄生15克、丹參30克、生山楂9克、川芎9克、桂枝10克、麥冬12克、五味子6克、炒棗仁15克。取上述重量原料中藥,經(jīng)炮制后加1000ml水煎煮,藥汁濃縮至200ml時撈渣過濾制成湯劑,一日一劑,兩周一個療程。本發(fā)明所述的中藥制劑能夠補血益氣、舒筋通絡,顯著改善了心腦循環(huán),提高了機體免疫力,同時具有抗炎、延緩衰老等功效,配伍合理,標本兼治,有效緩解了慢性腦供血不足患者的頭暈、頭沉、頭痛、心煩、耳鳴、易怒、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疲乏感等癥狀。
文檔編號A61P9/10GK102266481SQ20111019382
公開日2011年12月7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6月30日
發(fā)明者亓立峰, 任鴻雁, 劉紅, 楊申 申請人: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