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穿刺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穿刺裝置。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糖尿病患者的增加,推薦患者自身進行對日常的血糖值的變動進行監(jiān)視的自我血糖測定。在該血糖值的測定中,使用自動測定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的血糖測定裝置。在進行該測定之前,患者需要采集自己的血液。作為血液采集的方法,在用穿刺針穿刺指尖的皮膚后,用手指等按壓該穿刺部周邊而將血液擠出。在該指尖的穿刺中,使用穿刺器具組件(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該穿刺器具組件構成為具有穿刺針包頭,該穿刺針包頭具有穿刺針和收納穿刺針的外罩;穿刺裝置,該穿刺裝置具有供穿刺針包頭以能夠自由裝拆的方式安裝的安裝部、和在該安裝狀態(tài)下與穿刺針連結的柱塞。具體而言,用一只手的手指握持穿刺針包頭,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握持穿刺裝置,將穿刺針包頭插入穿刺裝置并安裝,之后,在該安裝狀態(tài)下按下穿刺按鈕, 使穿刺裝置動作,從而使穿刺針包頭的穿刺針瞬間突出,對指尖進行穿刺。然后,在指尖的穿刺后,即在使用后,將穿刺針包頭從穿刺裝置上拆下。此外,為了防止穿刺針包頭的再次使用,使穿刺針包頭構成為被進行了一次穿刺操作之后,不能再次使用。然而,在以往的穿刺裝置中存在下述技術問題,即在將穿刺針包頭安裝到穿刺裝置上時,由于不知道不可以按下穿刺按鈕,或者即使知道但未察覺到該穿刺按鈕的位置而進行握持,再或者由于手指打滑等理由而誤按下穿刺按鈕,由此,不能使用該穿刺針包頭。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5-342325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穿刺裝置,能夠防止在將穿刺針安裝到穿刺裝置上時誤操作按鈕或者降低其發(fā)生的頻率。這樣的目的能夠通過本實用新型的下述(1) (10)來實現。(1) 一種穿刺裝置,在頂端部以能夠自由裝拆的方式安裝穿刺針并使用,其特征在于,具有中空的外罩;穿刺機構,設置在所述外罩內、在安裝有所述穿刺針的狀態(tài)下,使所述穿刺針從至少發(fā)射準備位置移動到穿刺位置;以及按鈕,設置在所述外罩的頂端側的側部,使所述穿刺機構發(fā)動,所述外罩具有凸部,所述凸部被設置成包圍所述按鈕的至少一部分。(2)如上述(1)所述的穿刺裝置,所述凸部的高度被設定成其至少一部分比所述按鈕的高度高。(3)如上述⑴或⑵所述的穿刺裝置,所述凸部形成為框狀,被設置成包圍所述按鈕的全周。[0015](4)如上述C3)所述的穿刺裝置,所述凸部的高度被設置成其基端側高于頂端側。(5)如上述(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穿刺裝置,所述外罩在所述按鈕的附近具有至少一個凹部,在安裝所述穿刺針時,在用手指握持該外罩時,該凹部供該手指抵接。(6) 一種穿刺裝置,在頂端部以能夠自由裝拆的方式安裝穿刺針并使用,其特征在于,具有中空的外罩;穿刺機構,設置在所述外罩內、在安裝有所述穿刺針的狀態(tài)下,使所述穿刺針從至少發(fā)射準備位置移動到穿刺位置;以及按鈕,設置在所述外罩的頂端側的側部,使所述穿刺機構發(fā)動,所述外罩在所述按鈕的附近具有至少一個凹部,在安裝所述穿刺針時,在用手指握持該外罩時,該凹部供該手指抵接。(7)如上述( 或(6)所述的穿刺裝置,所述外罩形成為筒狀,具有一個所述凹部,在從所述外罩的中心軸的方向觀察時,該凹部相對于所述中心軸配置在所述按鈕的相反側。(8)如上述(7)所述的穿刺裝置,所述凹部與所述按鈕相比位于基端側。(9)如上述( 或(6)所述的穿刺裝置,所述外罩形成為筒狀,具有2個所述凹部,所述各凹部沿著所述外罩的周向配置。(10)如上述(9)所述的穿刺裝置,所述各凹部及所述按鈕沿著所述外罩的周向以大致等角度間隔配置。發(fā)明的效果根據本實用新型,能夠防止在將穿刺針安裝到穿刺裝置上時,誤操作按鈕。S卩,即使在握住外罩的按鈕附近的情況下,由于按鈕周圍的凸部,也能夠防止誤操作按鈕或者降低其頻率。另外,由于凸部,能夠在視覺上及觸覺上明確地辨識并掌握按鈕的位置,由此,能夠防止誤操作按鈕或者降低其頻率。此外,在握持外罩時,通過將手指搭放在凸部上,不容易打滑,能夠可靠地握持。另外,凹部的形狀、尺寸、位置等各條件被設定成若在該凹部上抵接特定的手指而握持外罩,則其他手指放置在難以誤操作按鈕的位置上。此外,在使用者用手指與凹部抵接地握持外罩時,凹部與手指貼合,容易握持外罩,因此期待在握持外罩時手指與凹部抵接。即,凹部具有將使用者的特定的手指引導至該凹部的功能,能夠防止通過其他手指誤操作按鈕或者降低此種情況發(fā)生的頻率。此外,在握持外罩時,手指與凹部抵接,因此,不容易打滑,能夠可靠地握持。
圖1是表示由本實用新型的穿刺裝置的第一實施方式和穿刺針包頭構成的穿刺器具組件的立體圖。圖2是圖1所示的穿刺針包頭的剖視圖。圖3是圖1所示的穿刺器具組件的分解立體圖。圖4是表示用手指握持圖1所示的穿刺裝置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5[0039]圖5是表示用手指握持圖1所示的穿刺裝置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6是用于說明圖1所示的穿刺器具組件的作用的剖視圖。圖6(a)是表示穿刺裝置和安裝在該穿刺裝置上之前的穿刺針包頭的剖視圖;圖6(b)是表示在將穿刺針包頭安裝在穿刺裝置上時,柱塞的握持桿卡合在針座的被握持突起上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圖7是用于說明圖1所示的穿刺器具組件的作用的剖視圖。圖7(a)是表示將穿刺針包頭進一步向穿刺裝置的后端側壓入、柱塞壓縮驅動用螺旋彈簧并被固定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圖7(b)是表示將穿刺針包頭進一步向后端側壓入、穿刺針包頭的針座與外罩的卡合解除,外罩安裝在穿刺裝置的安裝部上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圖8是用于說明圖1所示的穿刺器具組件的作用的剖視圖。圖8(a)是表示從穿刺針包頭上拔掉蓋后,按壓穿刺按鈕從而針突出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圖8(b)是表示在柱塞后退時,滑動環(huán)在外罩的前方鼓出部停止的瞬間的剖視圖。圖9是用于說明圖1所示的穿刺器具組件的作用的剖視圖。圖9(a)是表示推壓推桿并從穿刺裝置上拆下穿刺針包頭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圖9(b)是表示通過推壓推桿滑動環(huán)與外罩一起向前方移動、且從彈性桿脫離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圖10是用于說明圖1所示的穿刺器具組件的作用的剖視圖。圖10(a)是從穿刺裝置上拆下后的穿刺針包頭的剖視圖;圖10(b)是表示將使用后的穿刺針包頭安裝在穿刺裝置上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圖11是表示由本實用新型的穿刺裝置的第二實施方式和穿刺針包頭構成的穿刺器具組件的立體圖。圖12是表示用手指握持圖11所示的穿刺裝置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附圖標記的說明1、2穿刺裝置10、11穿刺器具組件12穿刺針包頭13包頭主體14 蓋15穿刺針16滑動環(huán)18 外罩20 針22 針座24彈性桿24a微小層差部26滑動支承部觀被握持突起30 周面32縮徑部34內周層差部36前方鼓出部[0066]40后方環(huán)狀鼓出部41 裙部41a嵌合間隙部41b后端部42 開口部6 肋61基端部71 73 凹部102外殼主體103中心軸104刻度盤部106 柱塞108驅動用螺旋彈簧110復位用螺旋彈簧112后端部件112a 前端面114 孔116穿刺按鈕118前端部件120 推桿122第一連接體124第二連接體130第一彈簧座132第二彈簧座134握持桿I36彈性片138小突起139臺階部140 第一突起142 第二突起144 開口150安裝部151筒狀部(支座)152保持部153安裝孔巧4觸發(fā)止檔部156 臂158卡合片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根據附圖所示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穿刺裝置?!吹谝粚嵤┓绞健祱D1是表示由本實用新型的穿刺裝置的第一實施方式和穿刺針包頭構成的穿刺器具組件的立體圖,圖2是圖1所示的穿刺針包頭的剖視圖,圖3是圖1所示的穿刺器具組件的分解立體圖,圖4及圖5是示出用手指握持圖1所示的穿刺裝置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 6 圖10是用于說明圖1所示的穿刺器具組件的作用的剖視圖。以下,在各圖中,以軸向為X方向,將Xl方向稱為“頂端”、“前端”或者“前方”,將 X2方向稱為“基端”、“后端”或者“后方”進行說明。各圖所示的穿刺裝置1是在頂端部以能夠自由裝拆的方式安裝穿刺針包頭12而使用的裝置,用于在安裝有穿刺針包頭12的安裝狀態(tài)下,即在圖1所示的狀態(tài)下,穿刺生物體表面。如圖1所示,穿刺器具組件10具有穿刺針包頭12 ;和在頂端部以能夠自由裝拆的方式安裝該穿刺針包頭12的穿刺裝置1。首先,說明穿刺針包頭12。如圖2及圖3所示,穿刺針包頭12具有包頭主體13 ;和以能夠自由裝拆的方式安裝在包頭主體13上的蓋14。包頭主體13具有穿刺皮膚的穿刺針15 ;與穿刺針15卡合的滑動環(huán)(移動限制機構)16 ;能夠滑動地將穿刺針15保持在內部的筒狀的外罩18。穿刺針15具有頂端的針20 ;和與該針20的后方部一體成型或者粘接的針座22。 針座22具有呈圓周狀以等角度間隔排列的向前方突出的4根彈性桿M ;后方的圓筒狀的滑動支承部26 ;以及向后端突出的被握持突起觀?;瑒又С胁可蚣盎瑒迎h(huán)16的外徑與外罩18的內徑大致相同,能夠沿軸向在外罩18內滑動。4根彈性桿M被插入滑動環(huán)16的內部,與滑動環(huán)16抵接。關于滑動環(huán)16,其后端面與設置在針座22上的微小層差部2 抵接,在穿刺針15前進時,被同時推出。此外, 在彈性桿M與滑動環(huán)16的抵接部不存在突起或層差部,因此在穿刺針15后退時滑動環(huán)16 容易脫落。外罩18具有筒狀且前端縮徑的縮徑部32 ;被設置在該縮徑部32的后方的內周層差部34 ;在中部或者前方的內周面上稍微突出的3個前方鼓出部36 ;在后方內周面上稍微突出的3個后方環(huán)狀鼓出部40 ;以及被設置在中部的外周上的裙部41。前方鼓出部36是在穿刺針15前進時滑動環(huán)16能夠越過的程度的低鼓出部。前方鼓出部36例如被等間隔地設置有3個,后方側坡度較小但前方傾斜較大,滑動環(huán)16容易從后方越過,但不能從前方越過?;瑒又С胁?6的周面30以適當的強度與后方環(huán)狀鼓出部40嵌合并被固定。該嵌合是所謂的壓入狀態(tài)。通過后方環(huán)狀鼓出部40與周面30的嵌合,保持針20的后方部的氣密性。周面30與后方環(huán)狀鼓出部40的卡合也可以構成為,例如在周面30上設置適當的底切(undercut),在該底切上嵌入后方環(huán)狀鼓出部40??s徑部32是在外周面和內周面均向頂端縮徑的形狀,在頂端設置有圓形的開口部42。裙部41是環(huán)狀體,剖視(參照圖2)時從外罩18的外周突出并向后端側延伸,與外罩18之間形成有嵌合間隙部41a。[0118]如圖2所示,蓋14形成為有底筒狀,與外罩18的縮徑部32嵌合,堵塞開口部42。 艮口,蓋14以能夠自由裝拆的方式安裝在縮徑部32上,氣密地密封開口部42。接著,說明安裝有穿刺針包頭12的穿刺裝置1。如圖3及圖6 (a)所示,穿刺裝置1以外殼主體102為基座地構成,具有進行穿刺深度的設定的刻度盤部104 ;能夠沿軸向進退的柱塞106 ;被同軸配置在該柱塞106的中段部的驅動用螺旋彈簧108 ;被同軸配置在后端部的復位用螺旋彈簧110。外殼主體102為中空,在本實施方式中形成為筒狀。此外,外殼主體102具有后述的肋6及凹部71、72。穿刺裝置1還具有后端部件112,將刻度盤部104旋轉自如地保持在外殼主體 102的后端側;穿刺按鈕(按鈕)116,被配置在形成于外殼主體102的頂端側的側部的孔 114中;以及前端部件118,被設置在外殼主體102的頂端、以能夠使穿刺按鈕116向內位移的方式對其彈性地進行保持。此外,由外殼主體102、后端部件112以及前端部件118構成穿刺裝置1的外罩。穿刺裝置1具有能夠在后端部件112的內腔部進退自如的推桿120 ;在外殼主體102內與推桿120連接的第一連接體122 ;以及與該第一連接體122連接的第二連接體 124。柱塞106具有中段部的第一彈簧座130,用于支承驅動用螺旋彈簧108的一端; 一對第二彈簧座132,呈向外的鉤狀設置在后端;握持桿134,與針座22的被握持突起觀嵌合;彈性片136,從上方中段部向前方延伸;以及小突起138,被設置在稍后方的下部。此外, 通過握持桿134構成供穿刺針15自由裝拆地安裝的安裝部。在后端部件112的前端側內表面,具有沿周向排列、軸向高度不同的多個臺階部 139。臺階部139是進行穿刺時在柱塞106向前方強勢移動時,供該柱塞106的小突起138 抵接,用于調整針20的突出長度的部件。也就是說,通過轉動刻度盤部104,使臺階部139 沿周向移動,由于與小突起138抵接的臺階部139的高度不同,因此針20的突出長度被調整,從而能夠調整穿刺深度。后端部件112的前端面11 具有在柱塞106向后方移動時供第一彈簧座130抵接所需的充分的面積,作為限制該柱塞106向后方的移動的止檔部而發(fā)揮作用。握持桿134是通過狹縫而被分成兩部分的圓筒狀,能夠邊稍微進行彈性變形邊與針座22的被握持突起觀嵌合,從而通過適當的摩擦力來保持該針座22。彈性片136具有頂端上部的第一突起140和稍后方的第二突起142。第一彈簧座130在左右設置有與第一連接體122的一部分連通的開口 144。此外,第一彈簧座130形成為向后方開口的杯狀。前端部件118在頂端側具有安裝部150,該案裝部150能夠自由裝拆地安裝穿刺針包頭12的外罩18。安裝部150是具有外表面朝向頂端稍微縮徑的錐形的筒狀,從外殼主體 102稍微突出。安裝部150的頂端部的外徑被設定成與所述裙部41的嵌合間隙部41a及外殼主體102的頂端的筒狀部151的內徑部正好嵌合。外殼主體102的頂端的筒狀部151的板厚適當,作為供裙部41的后端部41b抵接的支座而發(fā)揮作用。以下,將筒狀部151也稱為支座151。安裝部150的內腔部成為安裝穿刺針包頭12的安裝孔153。在初始狀態(tài)下,在安裝孔153內配置有柱塞106的握持桿134。前端部件118上的安裝部150以外的部位被插入外殼主體102內,該前端部件118上的安裝部150以外的部位具有保持部152,用于保持穿刺按鈕116 ;和觸發(fā)止檔部154, 在柱塞106壓縮驅動用螺旋彈簧108而向后端側移動時,與該柱塞106的第一突起140卡
I=I O第一連接體122的后方為筒體,在前方具有兩根臂156。兩根臂156被貫穿插入柱塞106的各開口 144中。第二連接體IM是上表面開口的筒體,在后端具有與各臂156的狹縫卡合的卡合片158。也就是說,第一連接體122和第二連接體IM通過卡合片158而被一體連接,通過推壓推桿120,而使第一連接體122和第二連接體IM —體移動。此外,在添加的剖視圖,例如在圖6(a)、圖6(b)等中,由于其剖面位置,第一連接體122及第二連接體IM僅被示出一部分,但從圖3中容易理解該第一連接體122及第二連接體IM是與推桿120 —體的結構。第一連接體122后方的筒狀部被配置成覆蓋柱塞106的后方側,第二連接體124 被配置成覆蓋柱塞106的前方側,柱塞106在第一連接體122及第二連接體124的內側能夠沿軸向進退。此外,由下述部件構成穿刺機構的主要部分,該穿刺機構進行至少使穿刺針15從發(fā)射準備位置到穿刺位置移動的穿刺動作,所述部件為柱塞106,被設置成能夠沿軸向移動、具有以能夠自由裝拆的方式安裝穿刺針15的安裝部即握持桿134 ;將柱塞106向頂端方向彈壓的彈壓部件即驅動用螺旋彈簧108 ;以及觸發(fā)止檔部154,與通過驅動用螺旋彈簧 108而向頂端方向被彈壓的柱塞106的卡合部即第一突起140卡合,阻止柱塞106的移動。另外,穿刺按鈕116是使所述穿刺機構發(fā)動,進行使所述穿刺動作開始的操作的按鈕。即,通過按下穿刺按鈕116,柱塞106的第一突起140與觸發(fā)止檔部154的卡合狀態(tài)被解除,穿刺動作開始。在該穿刺裝置1中,如圖1所示,外殼主體102具有作為凸部以包圍穿刺按鈕116 的方式設置的肋6。在本實施方式中,該肋6形成為與穿刺按鈕116的外形形狀對應的框狀,被設置成包圍穿刺按鈕116的全周。通過該肋6,在將穿刺針包頭12安裝到穿刺裝置1的頂端部上時,即使在握持外殼主體102的穿刺按鈕116附近的情況下,也能夠防止或者降低下述情況發(fā)生的頻率,即按壓操作即按下穿刺按鈕116。此外,通過肋6,能夠在視覺上及觸覺上明確地掌握穿刺按鈕116的位置,由此,能夠防止誤按下穿刺按鈕116或者降低其頻率。另外,在安裝穿刺針包頭12時,通過將手指搭放在肋6的基端部61上,不容易打滑,能夠可靠地握持。此外,肋6也可以不以包圍穿刺按鈕116的全周的方式設置,而設置成包圍穿刺按鈕116的一部分。此外,作為凸部,不限于肋,例如被排列的多個突起等,只要是向上方突出的部件即可。另外,肋6的高度被設定得比穿刺按鈕116高。即,肋6在其全周的范圍內均被設定得比穿刺按鈕116的高度高。由此,能夠防止誤按下穿刺按鈕116或者進一步降低其頻率。此外,肋6的高度在其基端側被設定得比在頂端側高。即,肋6具有其高度從頂端側向基端側漸增的部位,肋6的基端部61的高度被設定得在該肋6中為最高。這是因為能
10夠抑制在安裝時手指從基端側接近的情況,并且通過將前端側設定得較低,在穿刺操作時容易按壓穿刺按鈕116。另外,肋6的高度與穿刺按鈕116的高度之差,即從肋6的高度中減去穿刺按鈕 116的高度后的值根據各條件被適當設定,但優(yōu)選在最高的部分彼此之間進行比較時,該差例如為0. 5 3mm左右,更優(yōu)選為0. 8 1. 5mm左右。若所述肋6的高度與穿刺按鈕116的高度之差超過所述上限值,則在為了穿刺生物體表面而按壓穿刺按鈕116時,穿刺按鈕116的按壓操作變得困難。此外,若所述肋6的高度與穿刺按鈕116的高度之差不足所述下限值,則導致誤按下穿刺按鈕116的頻率變高。此外,也可以僅將肋6的局部的高度設定得比穿刺按鈕116高。這種情況下,優(yōu)選將肋6的至少基端側的高度設定得高于穿刺按鈕116。即,優(yōu)選肋6的基端側高于穿刺按鈕 116的高度,而肋6的頂端側可以低于穿刺按鈕116的高度。此外,肋6整體的高度均可以被設定得比穿刺按鈕116的高度低,這種情況下,也能夠通過觸感識別肋6,因此與不設置肋6的情況相比,能夠降低誤按下穿刺按鈕116的頻率。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肋6的高度不是恒定的,但不限于此,肋6的高度也可以是恒定的。此外,肋6的橫截面的形狀在圖示的結構中是前端細的形狀,但當然也不限于此。另外,外殼主體102在穿刺按鈕116附近具有多個凹部,在本實施方式中具有兩個凹部71及72。凹部71、72分別是在將穿刺針包頭12安裝到穿刺裝置1上時,在用手指握持外殼主體102時供該手指抵接的部位。而且,凹部71、72還分別是在穿刺生物體表面時, 在用手指握持外殼主體102時供該手指抵接的部位。通過該凹部71、72,在握持外殼主體102而將穿刺針包頭12安裝到穿刺裝置1的頂端部上時,使手指與凹部71、72抵接,從而不容易打滑,能夠可靠地握持。此外,需要設定凹部71、72的形狀、尺寸、位置等各條件(參照圖4、圖5),以在以使手指抵接于該凹部71、72上的方式握持外殼主體102時,防止誤按下穿刺按鈕116。另一方面,若使用者以使手指抵接于凹部71、72上的方式握持外殼主體102,則凹部與手指貼合,容易握持外殼主體102,因此在握持外殼主體102時,期待使手指與凹部71、72抵接。即, 凹部71、72具有將使用者的手指引導至該凹部71、72的功能。由此,能夠防止誤按下穿刺按鈕116或者降低其頻率。另外,凹部71、72及穿刺按鈕116沿著外殼主體102的周向配置。在圖示的結構中,凹部71、72及穿刺按鈕116以等角度間隔配置,即,凹部71、72及穿刺按鈕116的中心以將中心軸103作為中心的中心角,即以120°間隔配置。此外,凹部71、72的形狀、尺寸、中心在中心軸方向上的位置等均不進行特別限定,根據各條件適當設定,但在本實施方式中,凹部71、72俯視時的形狀,即從凹部71、72的正上方觀察凹部71、72時的形狀分別為大致橢圓狀。并且,凹部71、72各自的中央部的底面形成為平面狀,在底部的周圍具有傾斜面。凹部71的形狀及凹部72的形狀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但在本實施方式中相同。此外,在將凹部71、72在中心軸103的方向上的長度設為Li,將凹部71、72的與中心軸103垂直的方向上的長度設為L2時,優(yōu)選Ll為10 30mm左右,更優(yōu)選15 25mm 左右。此外,L2優(yōu)選為3 15mm左右,更優(yōu)選5 IOmm左右。另外,L1/L2優(yōu)選1 10左右,更優(yōu)選2 5左右。另外,凹部71、72及穿刺按鈕116在中心軸103方向上的位置可以相同,也可以分別不同。此外,凹部71和凹部72在中心軸方向上的位置可以相互相同,也可以不同。S卩,凹部71、72可以分別與穿刺按鈕116相比位于基端側,也可以與穿刺按鈕116 相比位于前端側,還可以與穿刺按鈕116—致,但在本實施方式中,凹部71在中心軸103方向上的位置、凹部72在中心軸方向上的位置以及穿刺按鈕116在中心軸103方向上的位置均一致。接著,說明在穿刺裝置1的頂端部安裝穿刺針包頭12時,握持該穿刺裝置1時的兩種方法。這種情況下,代表性地說明用右手握持穿刺裝置1的外殼主體102的情況。首先,第一種方法為,如圖4所示,使食指與凹部72抵接,中指與凹部71抵接,大拇指搭放在肋6的基端部61上。這樣,通過握持穿刺裝置1的外殼主體102,能夠防止大拇指誤按下穿刺按鈕116。在安裝穿刺針包頭12之后,在穿刺生物體表面時,在按壓操作穿刺按鈕116時,將大拇指向頂端方向偏移并按壓穿刺按鈕116。第二種方法為,如圖5所示,使食指與凹部72抵接,使大拇指與凹部71抵接。這樣,通過握持穿刺裝置1的外殼主體102,能夠防止誤按下穿刺按鈕116。在安裝穿刺針包頭12之后,在穿刺生物體表面時,在按壓操作穿刺按鈕116時,變更成如圖4所示的第一種握持方法,大拇指向頂端方向偏移并按壓操作穿刺按鈕116。接著,說明像這樣構成的穿刺器具組件10及穿刺裝置1的作用。如圖6(a)、圖6(b)所示,首先,使用者如上所述,握持穿刺裝置1及未使用的穿刺針包頭12,將該穿刺針包頭12插入穿刺裝置1的安裝孔153中,并向后端側壓入。此時,柱塞106的握持桿134卡合在針座22的被握持突起觀上。即,穿刺針15被安裝在柱塞106 上。如圖7(a)所示,若將穿刺針包頭12進一步向后端側壓入,則從外罩18經由針座 22及柱塞106而壓縮驅動用螺旋彈簧108,隨即柱塞106上的第一彈簧座130的杯狀的后端部與后端部件112的前端面11 抵接。由此,柱塞106向后端側的移動受到限制。此外, 彈性片136 —旦發(fā)生彈性變形之后,第一突起140與觸發(fā)止檔部巧4卡合,柱塞106在壓縮驅動用螺旋彈簧108的狀態(tài)下被固定。此外,針座22的周面30與外罩18的后方環(huán)狀鼓出部40的嵌合力比驅動用螺旋彈簧108的彈力大,不會發(fā)生針座22與外罩18的嵌合被解除的情況。在該階段中,柱塞106到達要進行穿刺的準備位置,通過觸發(fā)止檔部IM而被固定,但由于針座22與外罩18的卡合未被解除,因此作為穿刺的準備還不夠充分。此外,在該階段中,裙部41未覆蓋安裝部150。另外,此時穿刺針15的位置到達發(fā)射準備位置。如圖7(b)所示,若將穿刺針包頭12進一步向后端側推入,則由于前端面112a,柱塞106向后端側的移動受到限制,因此使用者所施加的力直接施加到針座22中的滑動支承部沈的周面30與外罩18的后方環(huán)狀鼓出部40的卡合部上,因此該卡合被解除。也就是說,針座22及柱塞106的位置雖不發(fā)生變化,但外罩18相對地向后方移動。在針座22與
12外罩18的卡合被解除時,外罩18向后方移動,安裝部150與裙部41的嵌合間隙部41a (參照圖2)嵌合,裙部41的后端部41b與支座151抵接而停止。安裝部150的前端部和嵌合間隙部41a的頂端底面之間存在很小的間隙(參照圖8 (b)),后端部41b與支座151可靠地抵接。這樣一來,外罩18被安裝在安裝部150上。即,穿刺針包頭12被可靠地安裝在規(guī)定的位置上。外罩18的后端推壓第二連接體124的前端面,由此,推桿120經由該第二連接體 124及第一連接體122被向后方推出,從而從后端突出。此時,安裝部150被裙部41完全覆蓋,從外部不能視覺確認。接著,從穿刺針包頭12的包頭主體13上拔掉蓋14。穿刺針包頭12的頂端與皮膚接觸的位置被蓋14覆蓋,直到要進行穿刺之前的時刻,這樣能夠保持該部分潔凈。接著,將包頭主體13的頂端部與測定者的皮膚,例如,手指、手掌、胳膊等壓接,按壓操作即按下穿刺按鈕116。由此,如圖8(a)所示,通過穿刺按鈕116,第一突起140被按下,觸發(fā)止檔部1 與第一突起140的卡合狀態(tài)被解除,柱塞106被驅動用螺旋彈簧108彈壓,向前方強勢被驅動,經由握持桿134而壓出穿刺針15。此時,滑動環(huán)16在與微小層差部2 抵接的狀態(tài)下與穿刺針15同時被壓出,由于內周層差部34而被限制過度的前進。設置在穿刺針15的頂端的針20從開口部42突出而穿刺皮膚。此外,此時的穿刺針15的位置是穿刺位置。此外,此時,柱塞106強勢移動,因此,瞬間適度壓縮復位用螺旋彈簧110。因此,由于該復位用螺旋彈簧110所產生的恢復到原來長度的彈力,柱塞106立即被推回至后方。通過這樣的穿刺機構,進行使穿刺針15從發(fā)射準備位置移動到穿刺位置, 之后,向基端側移動的穿刺動作。此外,連接在柱塞106上的針20瞬間的突出長度通過該柱塞106的小突起138與臺階部139抵接而被限制及調整。在柱塞106后退時,滑動環(huán)16與四根彈性桿M卡合,從而一體地后退,但如圖 8(b)所示,在前方鼓出部36的前端部停止,脫離彈性桿M而被剩下。從刺破的皮膚適度地出血,因此拆下穿刺針包頭12及穿刺裝置1,利用規(guī)定的血液成分測定裝置進行血糖值的測定。如圖9 (a)所示,通過推壓推桿120,經由第一連接體122及第二連接體IM而推壓外罩18的后端面,從而能夠拆下使用后的穿刺針包頭12。拆下的穿刺針包頭12通過規(guī)定的方法被廢棄。若推桿120向頂端側被壓入,則通過摩擦保持相對于外殼主體102被壓入的位置。 具體而言,構成為在與推桿120為一體結構的第二連接體IM與外殼主體102之間產生摩擦。這樣,穿刺裝置1在不使用時其全長變短,適于攜帶及收納。在圖9(a)及圖6(a)中,容易理解在穿刺針包頭12中僅針座22的位置不同。如圖9(b)所示,在將推桿120向頂端側壓入時,針座22最初被握持桿134保持, 因此不移動。另一方面,滑動環(huán)16與前方鼓出部36卡合,與外罩18 —起向前方移動,因此脫離彈性桿24,卡合被解除。彈性桿M從滑動環(huán)16脫離時,暫且彈性地縮徑,在脫離之后恢復到原來的直徑。之后,針座22也與后方環(huán)狀鼓出部40卡合,并與外罩18—體地向前方移動,穿刺針包頭12從穿刺裝置1被拆下。如圖10(a)所示,在被拆下的穿刺針包頭12中,由于彈性桿M從滑動環(huán)16脫離而擴徑,因此該滑動環(huán)16限制彈性桿M向前方移動。也就是說,滑動環(huán)16成為在規(guī)定位置限制針座22相對于外罩18向前方的移動的移動限制機構,針20不從頂端面突出。由此, 在廢棄穿刺針包頭12時,也能夠防止針20刺傷皮膚等,進而還能夠防止感染。此外,在后方,后方環(huán)狀鼓出部40限制針座22的移動,穿刺針15不能從后端側脫落。但是,也應該考慮有的使用者錯誤地將使用后的穿刺針包頭12安裝到穿刺裝置1 上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如圖10(b)所示,握持桿134與針座22的被握持突起觀卡合,將推桿106向后方推壓,但針座22與后方環(huán)狀鼓出部40的卡合被解除,被配置在稍前方,因此不能使推桿106充分移動到后方。所以,第一突起140不與觸發(fā)止檔部IM卡合,驅動用螺旋彈簧108不成為彈壓狀態(tài),即使推壓穿刺按鈕116,也不能進行穿刺作業(yè)。此外,彈性桿M的頂端與滑動環(huán)16的后端抵接,限制外罩18相對于針座22向后方相對移動,即使進一步向后方推壓外罩18,也僅是暫時稍微壓縮驅動用螺旋彈簧108,手離開后,由于該驅動用螺旋彈簧108的彈力而被推回前方。由此,外罩18不能充分移動到后方,裙部41的后端部41b不與支座151抵接,而產生適度的間隙,安裝部150從側方被視覺辨認。由此,使用者能夠容易辨識被安裝的穿刺針包頭12已被使用過的情況。如以上說明那樣,通過該穿刺裝置1,在外殼主體102上設置有肋6及凹部71、72, 因此在將穿刺針包頭12安裝到穿刺裝置1的頂端部上時,能夠防止誤按下穿刺按鈕116或者降低其發(fā)生的頻率?!吹诙嵤┓绞健祱D11是表示由本實用新型的穿刺裝置的第二實施方式和穿刺針包頭構成的穿刺器具組件的立體圖,圖12是表示用手指握持圖11所示的穿刺裝置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以下,針對第二實施方式,以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點為中心進行說明,對相同的事項省略其說明。第二實施方式的穿刺器具組件11除了凹部的結構不同以外,其他均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穿刺器具組件10相同。S卩,如圖11所示,在第二實施方式的穿刺裝置2中,外殼主體102在穿刺按鈕116 附近具有1個凹部73。在從外殼主體102的中心軸103的方向觀察時,該凹部73相對于中心軸103配置在穿刺按鈕116的相反側。此外,凹部73與穿刺按鈕116相比位于基端側。 艮口,凹部73的中心與穿刺按鈕116的中心相比位于基端側。接著,說明在穿刺裝置2的頂端部安裝穿刺針包頭12時握持該穿刺裝置2時的1 種方法。這種情況下,代表性地說明用右手握持穿刺裝置2的外殼主體102的情況。如圖12所示,使食指與凹部73抵接,大拇指搭放在肋6的基端部61上。這樣,通過握持穿刺裝置2的外殼主體102,能夠防止誤按下穿刺按鈕116。在安裝穿刺針包頭12之后,在穿刺生物體表面時,在按壓操作穿刺按鈕116時,大拇指向頂端方向偏移并按壓穿刺按鈕116。此外,也可以變更成圖4所示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第一種握持方法,使大拇指向頂端方向偏移,并按壓操作穿刺按鈕116。以上,根據圖示的實施方式說明了本實用新型的穿刺裝置,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各部分的結構也能夠置換成具有相同功能的任意的結構。此外,在本實用新型中,也可以附加其他任意的結構物。還可以是組合了上述各實施方式中的任意2個以上的結構的裝置。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凹部的數量是1個或者2個,但在本實用新型中也可以是3個以上。此外,在本實用新型中也可以構成為,在穿刺裝置的頂端部安裝無外罩的穿刺針并使用。在本實用新型中,也可以省略凸部和凹部的某一方。這種情況下,能夠防止誤按下按鈕或者降低其頻率。
權利要求1.一種穿刺裝置,在頂端部以能夠自由裝拆的方式安裝穿刺針并使用,其特征在于,具有中空的外罩;穿刺機構,設置在所述外罩內、在安裝有所述穿刺針的狀態(tài)下,使所述穿刺針從至少發(fā)射準備位置移動到穿刺位置;以及按鈕,設置在所述外罩的頂端側的側部,使所述穿刺機構發(fā)動, 所述外罩具有凸部,所述凸部被設置成包圍所述按鈕的至少一部分。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穿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的高度被設定成其至少一部分比所述按鈕的高度高。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穿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形成為框狀,被設置成包圍所述按鈕的全周。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穿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的高度被設置成其基端側高于頂端側。
5.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穿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罩在所述按鈕的附近具有至少一個凹部,在安裝所述穿刺針時,在用手指握持該外罩時,該凹部供該手指抵接。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穿刺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罩形成為筒狀,具有一個所述凹部,在從所述外罩的中心軸的方向觀察時,該凹部相對于所述中心軸配置在所述按鈕的相反側。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穿刺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罩形成為筒狀,具有2個所述凹部, 所述各凹部沿著所述外罩的周向配置。
8.一種穿刺裝置,在頂端部以能夠自由裝拆的方式安裝穿刺針并使用,其特征在于,具有中空的外罩;穿刺機構,設置在所述外罩內、在安裝有所述穿刺針的狀態(tài)下,使所述穿刺針從至少發(fā)射準備位置移動到穿刺位置;以及按鈕,設置在所述外罩的頂端側的側部,使所述穿刺機構發(fā)動, 所述外罩在所述按鈕的附近具有至少一個凹部,在安裝所述穿刺針時,在用手指握持該外罩時,該凹部供該手指抵接。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穿刺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罩形成為筒狀,具有一個所述凹部,在從所述外罩的中心軸的方向觀察時,該凹部相對于所述中心軸配置在所述按鈕的相反側。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穿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與所述按鈕相比位于基端側。
11.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穿刺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罩形成為筒狀,具有2個所述凹部,所述各凹部沿著所述外罩的周向配置。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穿刺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凹部及所述按鈕沿著所述外罩的周向以等角度間隔配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穿刺裝置,在將穿刺針安裝到穿刺裝置上時,能夠防止誤操作按鈕或者降低其發(fā)生的頻率。穿刺裝置(1)是以能夠自由裝拆的方式在頂端部安裝穿刺針包頭(12)、在穿刺生物體表面時使用的裝置。該穿刺裝置(1)的外殼主體(102)具有被設置成包圍穿刺按鈕(116)的肋(6)。該肋(6)形成為與穿刺按鈕(116)的外形形狀對應的框狀,被設置成包圍穿刺按鈕(116)的全周。此外,外殼主體(102)在穿刺按鈕(116)附近具有2個凹部(71、72)。凹部(71、72)分別是在將穿刺針包頭(12)安裝到穿刺裝置(1)上時,用手指握持外殼主體(102)時,供該手指抵接的部位。
文檔編號A61B17/34GK202313355SQ20112024763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9月30日
發(fā)明者松野孝生 申請人:泰爾茂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