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的制作方法
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本發(fā)明還涉及一種制造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的方法,以及一種處理傷口的方法。
背景技術:
發(fā)明人意識到壓迫繃帶與傷口敷料結(jié)合使用以通過在傷口施加壓迫,同時從傷口吸收水分來護理傷口。
發(fā)明內(nèi)容
概括來講,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其包 括短彈力壓迫繃帶;以及與所述壓迫繃帶的至少一部分一體化的吸收性傷口敷料。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其包括短彈力壓迫繃帶;以及至少一個傷口敷料,所述傷口敷料包括至少一個由棉纖維、粘膠纖維和聚酯纖維組成的無紡織物的吸收劑層,該吸收劑層具有操作內(nèi)表面和操作外表面,所述至少一個傷口敷料連接至短彈力壓迫繃帶,其內(nèi)表面朝向所述繃帶而外表面背向所述繃帶。所述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可包括兩個由無紡粘膠纖維、棉纖維和聚酯纖維中任一種組成的外吸收劑層以及短彈力壓迫繃帶內(nèi)層。所述短彈力壓迫繃帶可以是50g/m2至150g/m2的聚酯編織物。特別地,所述短彈力壓迫繃帶可以是約70g/m2的聚酯編織物。所述短彈力壓迫繃帶可以是非吸收劑材料,其可伸展且可吸附液體。所述內(nèi)層可以是夾在所述兩個外層之間的聚酯編織物。所述內(nèi)層可具有30線/cm2至50線/cm2的線支數(shù)。特別地,所述內(nèi)層可具有約40線/cm2的線支數(shù)。所述內(nèi)層可以是100%的聚酯。所述外吸收劑層均可以具有70g/m2至200g/m2的單位面積重量。所述外吸收劑層可以是針刺纖維絮狀物或網(wǎng)狀物的形式。所述外層可包含60質(zhì)量%至80質(zhì)量%的粘膠纖維以及20質(zhì)量%至40質(zhì)量%的聚酯纖維。特別地,所述外層可包含約70質(zhì)量%的粘膠纖維以及約30質(zhì)量%的聚酯纖維。所述外層中的纖維可具有I. O至5旦的纖度。所述外層可經(jīng)歷熱處理過程以提供具有基本上平滑的外表面的外層。所述外吸收劑層和所述短彈力內(nèi)層可借助針刺密度為200刺/cm2至700刺/cm2的針刺方法連接在一起。所述外層和所述短彈力內(nèi)層可借助針刺密度為約430刺/cm2的針刺方法連接在一起。
所述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可具有I. 5mm至3_的厚度。特別地,所述壓迫繃帶可具有約2mm的厚度。所述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可具有200g/m2至500g/m2的單位面積重量。特別地,所述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可具有約270g/m2的單位面積重量。所述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可具有約O. 5m至4m的長度以及約75mm至IOOmm的寬度。所述壓迫敷料/繃帶的傷口敷料部分可具有約O. 5m至2m的長度以及與所述壓迫敷料/繃帶的寬度一致的寬度。所述壓迫敷料/繃帶的傷口敷料部分可具有約I. 3m的長度。有利地,所述壓迫敷料/繃帶可以其兩個操作外表面中的任一個朝向或接觸傷口而使用。 概括來講,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制造短彈力敷料/繃帶的方法,其包括借助針織機制造至少一個由粘膠和聚酯組成的針刺纖維絮狀物,所述至少一個絮狀物具有操作內(nèi)表面和外表面;借助針刺方法將短彈力聚酯編織物層插在所述至少一個纖維絮狀物上,所述絮狀物的操作內(nèi)表面朝向短彈力聚酯編織物層,以形成分層的短彈力疊層墊。更特別地,提供了一種制造短彈力壓迫/敷料的方法,其包括借助針織機制造至少兩個由粘膠、棉和聚酯任一種組成的針刺纖維絮狀物,每個絮狀物均具有操作內(nèi)表面和外表面;借助針刺方法將至少一個短彈力聚酯編織物插在所述至少兩個纖維絮狀物之間,所述絮狀物的操作內(nèi)表面以面對面的關系朝向所述至少一個短彈力聚酯編織物層,以形成分層的短彈力疊層墊。所述至少一個短彈力內(nèi)層可通過借助針刺密度為200刺/cm2至700刺/cm2的針刺方法連接在一起而插入。特別地,所述外層和所述短彈力內(nèi)層可借助針刺密度為約430刺/cm2的針刺方法連接在一起。本發(fā)明可擴展成一種處理傷口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通過利用上述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來包扎傷口。下面通過非限制性實例的方式并參考附圖來描述本發(fā)明。
在附圖中圖I示意性示出了本發(fā)明的壓迫敷料/繃帶的三維視圖;和圖2示意性示出了形成制造本發(fā)明的敷料/繃帶的方法部分的步驟流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考附圖中的圖1,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敷料/繃帶通常通過附圖標記10表示。為清楚起見,傷口敷料10的厚度在圖2中被放大。傷口敷料10是矩形疊層墊的形式,其包括第一和第二吸收劑層12、14以及夾在第一和第二吸收劑層12、14之間且與它們連接的內(nèi)層16。如下文進一步詳細描述的,12、14、16這三層借助針刺方法連接在一起。第一和第二吸收劑層12、14的均為包含約70體積%的粘膠纖維以及約30體積%的聚酯纖維的無紡織物。所述粘膠纖維和聚酯纖維是具有約3mm至IOmm的長度和2-2. 5旦的細度的多孔纖維。此外,第一和第二吸收劑層12、14均具有約100g/m2的單位面積重量。內(nèi)層16是100%聚酯短彈力緯紗稀疏編織物的形式,其線支數(shù)為40,重量為70g/
m2o因此,傷口敷料10的單位面積總重量為約270g/m2,總厚度為約I. 5mm_2. 5mm。特別地,第一和第二吸收劑層12、14均為纖維絮狀物或墊的形式。第一吸收劑層12具有操作外表面18和操作內(nèi)表面20,第二吸收劑層14具有操作外表面22和操作內(nèi)表面24。將第一和第二吸收劑層12、14取向以使其操作內(nèi)表面20、24是面對面的關系,因此 內(nèi)層16與第一和第二吸收劑層12、14的操作內(nèi)表面20、24接觸。12、14、16這三層一起形成三層的疊層墊或疊層體。如上文提及的,第一和第二吸收劑層12、14和內(nèi)層16借助針刺方法連接在一起,使層12、14、16連接在一起的針刺方法的針刺密度為約300-500刺/cm2。進一步地,第一和第二吸收劑層12、14的操作外層18、22已被熱處理,以使傷口敷料10具有基本上平滑且非粘性的外表面,這在下文中對制造傷口敷料10進行更詳細描述時將變得更加明晰。重要地,內(nèi)層16是短彈力壓迫繃帶。所述繃帶可朝著箭頭26的方向伸展而不朝著箭頭28的方向伸展。壓迫敷料/繃帶16可以以2m至4m的長度和75mm至IOOmm的寬度提供。外層
12、14的尺寸與繃帶16的寬度相匹配。外層12、14出現(xiàn)在所述敷料/繃帶的頭I. 3m,其中在約I. 5m至2m的長度后限定為正常彈力繃帶。圖2示出了一種制造本發(fā)明的壓迫敷料/繃帶的方法中所用步驟的流程圖。在該圖中,方塊30表示混合過程,在其過程中將70%的粘膠纖維和30%的聚酯纖維(吸收劑層12,14均由其制造)混合。然后,所述混合纖維沿著抽象流水線32移動至方塊34表示的粉碎過程,在粉碎過程中所述混合纖維簇的尺寸被減小。在所述粉碎過程后,所述纖維簇沿著抽象流水線36移動至方塊38表示的梳理過程,在所述梳理過程中所述纖維被梳理且理順以將其安置到具有較多或較少平行纖維的纖維網(wǎng)狀物中。梳理后,所述纖維網(wǎng)狀物沿著抽象流水線40移動至方塊42表示的交叉鋪網(wǎng)過程。在所述交叉鋪網(wǎng)過程中,通過分層逐步疊加所述纖維網(wǎng)狀物至需要的最終無紡物重量。交叉鋪網(wǎng)后,所述纖維網(wǎng)狀物沿著抽象流水線44移動至針織機(針刺在其中進行)以將所述網(wǎng)狀物的纖維連接在一起。在該實例中,所述纖維網(wǎng)狀物(吸收劑層12、14均由其形成)經(jīng)歷4次針刺過程,所述各個針刺過程由方塊46、50、54和58抽象地表示。因此,所述纖維網(wǎng)狀物經(jīng)過4個針板。在該實例中,用來進行針刺的針織機是具有4個針板的制氈機,以使所述纖維網(wǎng)狀物只進入所述針織機一次。流水線48、52和56抽象地表示所述纖維網(wǎng)狀物分別從針刺過程46移動至針刺過程50,從針刺過程50移動至針刺過程54,以及從針刺過程54移動至針刺過程58。所述針織機的針板均為O. 25m寬和Im長,且在其上裝有4000個針。因此,每個針板具有16000針/延米。針的直徑均為O. 58mm,均具有錐形或圓錐形尖且具有9個倒鉤。所述纖維網(wǎng)狀物以3m/分鐘的進入速度進入所述針織機,且每個針板的針刺頻率均為800-1000刺/分鐘。取決于針刺頻率,在每個針刺過程46、50、54、58中因此獲得300至500刺/cm2的針刺密度。進行針刺過程46、50、54、58的纖維網(wǎng)狀物因此產(chǎn)生纖維絮狀物或墊,其總針刺密度為約1200至2000刺/cm2。在第一針刺過程46中,所述針刺穿所述纖維網(wǎng)狀物的深度為約5. 4mm,在第二針刺過程50中,針刺穿的深度為約4. 6mm,在第三針刺過程54中,針刺穿的深度為約4. 3mm,在第四且最后的針刺過程58中,針刺穿的深度為約3. 2mm。如上文提及的,一旦所述纖維網(wǎng)狀物已進行上述針刺過程,就形成了纖維絮狀物或墊。然后,如果需要,所述纖維絮狀物沿著抽象流水線60移動至方塊62表示的化學處理過程,在其中所述纖維絮狀物可被化學處理。在對所述絮狀物進行化學處理后,所述纖維絮狀物的主表面之一(所述表面意在形成第一和第二吸收劑層12、14的操作外表面18、22之一)進行熱處理過程以提供所述具有平滑、較無毛且非粘性表面的纖維墊的外表面。所述纖維網(wǎng)狀物從化學處理過程62移動至熱處理過程由抽象流水線64表示,所述熱處理過程由方塊66表示。如果所述纖維絮狀物不需要化學處理(如本實例的情況),其由針刺過程58直接移動至熱處理過程66。在上述的熱處理后,所述纖維絮狀物沿著抽象流水線68移動至 由方塊70表示的纏繞和切割程序,其中所述絮狀物被切割成需要的寬度且卷繞到輥子上。回到圖2的流程圖,抽象流水線72表示兩個制成的纖維絮狀物輥子移動至由方塊74表示的分層過程,其中短彈力繃帶16夾在第一和第二吸收劑層12、14之間,第一和第二吸收劑層12、14均為上述纖維絮狀物的形式。特別地,將所述纖維絮狀物或吸收劑層12、14定位以使其平滑面或表面一即經(jīng)歷熱處理的面或表面一可操作地面向外。在插入12、14、16這三層后,這些層沿著抽象流水線76移動至針織機,其進行方塊78表示的連接針刺過程。用于連接針刺過程78的針織機是具有單針板的織布機。這三層因此借助方塊78表示的針刺過程連接在一起。在該連接針刺過程78中,進入速度、裝在所述針板上的針的類型和數(shù)量以及所使用的針板的尺寸與在針刺過程46、50、54、58中使用的相同。在連接針刺過程78中,所述針板的針刺頻率使得獲得約300-350刺/cm2的連接針刺密度。在連接針刺過程78后,因此產(chǎn)生了三層疊層墊形式的片狀物。然后,所述層疊墊或片狀物沿著抽象流水線80移動至方塊82表示的切割過程,其中切割層疊墊或片狀物以產(chǎn)生所需尺寸的傷口敷料10。傷口敷料10被切割成需要的尺寸后,其沿著抽象流水線84移動至包裝站86,其中傷口敷料10被包裝(通常單獨包裝成密封的包裝物)。然后,所述經(jīng)包裝的傷口敷料沿著抽象流水線移動至方塊90表示的滅菌過程,其中所述經(jīng)包裝的傷口敷料以常規(guī)方式進行滅菌。當然,前述制造本發(fā)明的傷口敷料的步驟不需要全部在同一生產(chǎn)線上進行。事實上,所有步驟甚至不需要都在相同地點或制造車間進行。雖然前述方法一就制造第一和第二吸收劑層12、14而言一描述的是包括4個針板的針織機,但是應當理解的是具有單針板的針織機也可被有利地應用,在這種情況下所述纖維網(wǎng)狀物將進入針織機四次。通過使用前述方法和原料,獲得了具有約I. 5mm-2. 5mm厚度的壓迫敷料/繃帶。如所描述和說明的那樣,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壓迫敷料/繃帶,其可用于包扎廣譜的四肢傷口,且將結(jié)合使用的傷口敷料和壓迫繃帶的效果結(jié)合。與所述短彈力繃帶一體的可伸展的吸收劑層可提供舒適的貼合且允許對四肢傷口進行長期處理。
所述多孔粘膠纖維具有較高的吸水特性且是透氣的。而聚酯纖維較堅硬和堅固,且具有較高的耐磨性。此外,聚酯纖維在熱處理后具有保持平滑或扁平外形的能力。由于本發(fā)明的壓迫敷料/繃帶的吸收劑層12、14的粘膠纖維和聚酯纖維的結(jié)合,外層12、14均具有優(yōu)異的水分吸收特性且同時是透氣的,因此產(chǎn)生較堅硬且堅固的具有較高吸水特性的壓迫敷料/繃帶。此外,由于多孔粘膠纖維的柔性,傷口敷料10較柔軟并因此可防止傷口由本發(fā)明的傷口敷料包扎的患者的不適。已知本發(fā)明的傷口敷料——憑借其特殊的構造及其制造方式——不僅吸收來自傷口的滲出液,還由于源于敷料結(jié)構的毛細管作用而直接吸收來自傷口的滲出液和細菌。此外,本發(fā)明的傷口敷料由于所述毛細管作用而具有“啟動(kick-start)”傷口的能力,所述傷口被歸類為無反應傷口或死亡傷口,即不滲出水分或液體的傷口。此外,所述傷口敷料還具有保留被吸收的滲出液的能力,使得被吸收的水分不從傷口滲漏或滴下。本文描述的特別發(fā)明具有額外的關于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huán)的壓迫處理的優(yōu)點。
此外,因為壓迫敷料/繃帶10的兩個外表面通過前述熱處理過程而變得平滑,所以所述敷料是無方向性的,即可使用其任一面接觸傷口。因為所述傷口敷料的外表面是較非粘性的,本發(fā)明的敷料可舒適地與軟膏一起使用用于處理傷口。因此,如所描述和說明的那樣,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壓迫敷料/繃帶,其不僅具有良好的吸收性質(zhì),還有助于改善傷口區(qū)域內(nèi)的血液和淋巴循環(huán)。當傷口涉及相關的循環(huán)條件例如淋巴水腫以及其他傷口例如潰瘍和燒傷創(chuàng)面時,這是特別重要的。
權利要求
1.一種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其包括 短彈力壓迫繃帶;以及 至少一個吸收性傷口敷料,所述傷口敷料包括至少一個由棉纖維、粘膠纖維和聚酯纖維中任一種或多種組成的無紡織物吸收劑層,所述吸收劑層具有操作內(nèi)表面和操作外表面,所述至少一個傷口敷料連接至所述短彈力壓迫繃帶,其內(nèi)表面朝向所述繃帶且外表面背向所述繃帶。
2.如權利要求I的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其包括兩個由無紡粘膠纖維和聚酯纖維組成的外吸收劑層以及短彈力壓迫繃帶的內(nèi)層。
3.如權利要求I的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其中所述壓迫繃帶是50g/m2至150g/m2的聚酯編織物。
4.如權利要求3的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其中所述壓迫繃帶是約70g/m2的聚酯編織物。
5.如權利要求I的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其中所述短彈力壓迫繃帶是非吸收劑材料,其可伸展且可吸附液體。
6.如權利要求2的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其中所述內(nèi)層是夾在所述兩個外層之間的聚酯編織物。
7.如權利要求6的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其中所述內(nèi)層具有30線/cm2至50線/cm2的線支數(shù)。
8.如權利要求7的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其中所述內(nèi)層具有約40線/cm2的線支數(shù)。
9.如權利要求2的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其中所述內(nèi)層是100%的聚酯。
10.如權利要求2的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其中所述兩個外吸收劑層均具有70g/m2至200g/m2的單位面積重量。
11.如權利要求10的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其中所述兩個吸收外層均具有約100g/m2的單位面積重量。
12.如權利要求2的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其中所述外吸收劑層是針刺纖維絮狀物或網(wǎng)狀物的形式。
13.如權利要求2的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其中所述外層包括60質(zhì)量%至80質(zhì)量%的粘膠纖維以及20質(zhì)量%至40質(zhì)量%的聚酯纖維。
14.如權利要求2的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其中所述外層包括約70質(zhì)量%的粘膠纖維以及約30質(zhì)量%的聚酯纖維。
15.如權利要求2的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其中所述外層具有I.O至5旦的纖度。
16.如權利要求2的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其中所述外層被進行熱處理過程以提供具有基本上平滑的外表面的外層。
17.如權利要求2的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其中所述外吸收劑層和所述短彈力內(nèi)層借助針刺密度為200刺/cm2至700刺/cm2的針刺方法連接在一起。
18.如權利要求17的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其中所述外層和所述短彈力內(nèi)層借助針刺密度為約430刺/cm2的針刺方法連接在一起。
19.如權利要求I的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其中所述壓迫敷料/繃帶具有I.5mm至3mm的厚度。
20.如權利要求19的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其中所述壓迫敷料/繃帶具有約2mm的厚度。
21.如權利要求I的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其具有200g/m2至500g/m2的單位面積重量。
22.如權利要求21的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其具有約270g/m2的單位面積重量。
23.如權利要求I的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其具有約O.5m至4m的長度以及約75mm至IOOmm的寬度。
24.如權利要求23的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其中所述壓迫敷料/繃帶的傷口敷料部分具有O. 5m至2m的長度以及與所述壓迫敷料/繃帶的寬度一致的寬度。
25.如權利要求24的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其中所述壓迫敷料/繃帶的傷口敷料部分具有約I. 3m的長度。
26.—種制造短彈力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的方法,其包括 借助針織機制造至少兩個由粘膠、棉和聚酯任一種組成的針刺纖維絮狀物,每個絮狀物均具有操作內(nèi)表面和外表面; 通過針刺方法將至少一個短彈力聚酯編織物插在所述至少兩個纖維絮狀物之間,所述絮狀物的操作內(nèi)表面以面對面的關系朝向所述至少一個短彈力聚酯編織物層,以形成分層的短彈力疊層墊。
27.如權利要求26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一個短彈力內(nèi)層借助針刺密度為200刺/cm2至700刺/cm2的針刺方法連接在一起而插入。
28.如權利要求27的方法,其中外層和短彈力內(nèi)層可通過針刺密度為約430刺/cm2的針刺方法連接在一起。
29.—種處理傷口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通過使用如權利要求I至25中任一項的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包扎傷口。
30.如權利要求I的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基本上如本文所描述和說明的。
31.如權利要求26的制造短彈力壓迫/敷料繃帶的方法,基本上如本文所描述和說明的。
32.如權利要求29的處理傷口的方法,基本上如本文所描述和說明的。
33.一種新的壓迫敷料/繃帶、一種新的制造短彈力壓迫/敷料繃帶的方法以及一種新的處理傷口的方法,基本上如本文所描述的。
全文摘要
一種組合壓迫和吸收敷料/繃帶,其包括短彈力壓迫繃帶以及至少一個吸收性傷口敷料,所述傷口敷料包括至少一個由棉纖維、粘膠纖維和聚酯纖維中的任一種或多種組成的無紡織物的吸收劑層,所述吸收劑層具有操作內(nèi)表面和操作外表面,所述至少一個傷口敷料連接至所述短彈力壓迫繃帶,其內(nèi)表面朝向所述繃帶且外表面背向所述繃帶。
文檔編號A61F13/15GK102946835SQ201180027627
公開日2013年2月27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5月7日
發(fā)明者J·P·莫頓 申請人:Iwmt知識產(chǎn)權控股(私人)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