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包含在單獨包裝中的粉狀成分的分配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包含在單獨包裝中的粉狀成分、尤其是包含在吸塑包裝中的成分的分配器,該包裝具有容器部分和可揭下的容器覆蓋件,而且,在容器覆蓋件從容器部分去除之后,一抽吸的空氣流主要抽吸通過容器部分,使得經由蓋中的狹縫進入的兩個空氣流從容器部分的兩端清空容器部分,并且在合并之后,進入布置在口部(mouthpiece)上游的渦流腔。
背景技術:
從W02009/138344A1中可知所討論的類型的分配器。發(fā)明內容
鑒于已知現(xiàn)有技術,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進一步在流動技術方面最優(yōu)化所討論的類型的分配器。
該技術首先并主要通過權利要求1的主題解決,其中規(guī)定,構造成弓形路徑的空氣流通道通向容器部分的更遠端,并通過至少180°的彎曲區(qū)域而圍繞容器部分。由于該構造,會實現(xiàn)在流動技術方面的最優(yōu)化,尤其相對于成分的輸送,該成分從形成一空腔的容器部分排出,并被吸入。因此,由于所提出的解決方案,改善了尤其具有不同顆粒尺寸和/ 或混合物的成分的排出和輸送??諝饬魍ǖ?優(yōu)選地經由蓋中的開口,尤其經由狹縫連接到環(huán)境空氣)通過空氣流最初連接到分配器的容座(容納存儲有媒介的容器部分)的端部,尤其連接到所述容座的沿空氣流方向觀看時、相對于口部特別更遠離的端部,優(yōu)選地由于壓力和/或流動的合適行為,從容器部分清出成分,使成分進入空氣流通道的一部分,該部分位于容器部分在流動方向上的相對端,并連接容納容器部分的容座。而且,空氣流通道的與容器部分的更遠端聯(lián)合、并優(yōu)選地經由狹縫連接到環(huán)境空氣的部分被引導,使得其至少180°圍繞容器部分或容納容器部分的容座,尤其相對于空氣流通道在分配器殼體底部的垂直突出,更優(yōu)選地相對于與渦輪腔的中心軸垂直取向的平面,使得空氣流通道的被引導為弓形路徑的部分在合流區(qū)域中也通過流動而連接到空氣流通道的與容器部分更遠端相對的端部連接的部分,該合流區(qū)域布置在渦流腔沿空氣流方向的上游。因此優(yōu)選地,從空氣入口區(qū)域開始,即從優(yōu)選地設置在蓋中的狹縫開始,產生了直接通向合流區(qū)域的直接通道部分和通向容器部分的更遠端的容器通道部分,上述這兩個通道部分在合并時更優(yōu)選地通過兩個通道部分彼此的逐漸過渡而形成構造為弓形路徑的空氣流通道,由此,這在流動技術方面是合適有利的。在該情況下,特別地,空氣流通道的容器通道部分具有被帶到容器部分的遠端的180°彎曲區(qū)域。這樣,實現(xiàn)了清空容器部分的空氣流的轉向,該轉向在流動技術方面是有利的。
下面將描述本發(fā)明的其它特征,另外,在參考附圖的說明中也將描述這些特征,這些特征通常與權利要求1的主題有優(yōu)選的關聯(lián),或者與其它權利要求的特征有優(yōu)選的關聯(lián)。但是,這些特征也可以只與權利要求1或其它權利要求的獨立特征相關聯(lián),或者 這些特征在所有情況下都是獨立的,這些都很有意義。
因此在另外的優(yōu)選實施例中,弓形路徑通道的橫截面在合并方向上逐漸變細。因此,特別地,弓形路徑的連通合流區(qū)域的部分以及空氣流通道的連接至容器部分的清空端的部分的開口橫截面相對于空氣流通道的優(yōu)選地圍繞容器部分180°的部分的開口橫截面減小,相對于空氣流通道的也連通合流區(qū)域的部分的自由流動橫截面減小,即相對于空氣流通道的連通合流區(qū)域的部分或空氣流通道的具有180°彎曲區(qū)域的部分的平均橫截面尺寸優(yōu)選地減小20%至70%,更優(yōu)選地減小30%至60%,最優(yōu)選地減小40%。由于弓形路徑通道的橫截面在合流部分方向上逐漸變細,所以在合流區(qū)域中獲得了弓形路徑通道的噴嘴狀入口。在吸入過程中實現(xiàn)的空氣在空氣流通道中流動期間,這導致作用在空氣流通道的從容器部分延伸、也連通合流區(qū)域的部分上的負壓,使得由此以有利的方式幫助清空容器部分。 因此,特別地在吸入期間,更特別地在清空容器部分期間,在空氣流方向上實現(xiàn)了對存儲在容器部分中的成分的抽吸和加壓行為。而且,特別地在吸入過程開始時,由弓形路徑通道在與容器部分的更遠端相對的端部處的噴嘴狀錐形產生的負壓可導致一種初反應,由于在開始時的該負壓或抽吸行為,成分的一部分從容器部分排出,之后,通道狀流通區(qū)域在容器部分的區(qū)域中確立,用于進一步經由導引通過后面空氣流通道的空氣流吹出成分。
還優(yōu)選地,具有凹側面的窄肋接合在容器部分上。該肋還優(yōu)選地橫向于穿過容器部分的空氣流延伸,而且,該肋特別設計用于空氣流的轉向,以使空氣流進入打開的容器部分及從容器部分排出。在有利的方式中,由于設置在流動入口和流動出口處的肋的凹側面, 該空氣流轉向均勻柔和地發(fā)生。在優(yōu)選的構造中,由于上述解決方案,相對于穿過容器部分的垂直部分和空氣流通道的連接部分,這尤其導致空氣流的雙S形狀引導,空氣流穿過打開的容器部分,并清出存儲在容器部分中的成分,優(yōu)選地,肋的凹面的半徑適合于到達容器部分后部或到達容座后部的通道部分的橫截面半徑,而且優(yōu)選地結合該半徑。
特別地,在本發(fā)明的主題的發(fā)展中,為了初始固定待插入分配器中的容器部分,提供了卡扣突緣,其接合在容器部分上,尤其接合在容器部分的支撐部上,更優(yōu)選地接合在覆蓋處于未使用位置的容器部分的容器覆蓋件上。這些卡扣突緣優(yōu)選地形成在裝置上,尤其與容納容器部分的區(qū)域在側面相接。特別地,由于吸塑包裝的圍繞容器部分的支撐部的通常撓性構造,使用者通過克服突出的卡扣突緣能夠輕易地插入容器部分。在該情況下,如果卡扣突緣接合在尤其為突出狀(tab-like)的可揭下容器覆蓋件上,那么在其它優(yōu)選構造中,卡扣突緣的布置和構造選擇成尤其通過在容器部分的支撐部上卷起容器覆蓋件,能夠在突出的肋下方揭下容器覆蓋件,然后,卡扣突緣還在容器覆蓋件的揭下位置,也特別在使用或吸入位置經由支撐部接合在容器部分上。因此,優(yōu)選地,由于卡扣突緣,在吸入期間還提供容器部分的預定取向。
此外,蓋區(qū)域中的空氣入口狹縫優(yōu)選地在空氣流通道的180°彎曲區(qū)域上方延伸, 使得由此在吸入過程和附隨的抽吸通過空氣流通道期間,環(huán)境空氣經由蓋中的空氣入口狹縫直接流入空氣流通道的彎曲區(qū)域。覆蓋空氣流通道或其彎曲區(qū)域的空氣入口狹縫的開口橫截面優(yōu)選地根據(jù)空氣入口狹縫的總和而形成一定尺寸,使得可以得到足夠的空氣流體積,以在使用者吸入期間完全清空容器部分。
在另外的優(yōu)選構造中,用于容器部分的空腔形成在分配器的中間基部,中間基部優(yōu)選地延伸至蓋處于操作位置時的平面的范圍,更優(yōu)選地 留有輔助空氣通道,該輔助空氣通道形成在中間基部下方,在中間基部下方延伸,優(yōu)選地在連通渦流腔的空氣流通道外部連通渦流腔。經由輔助空氣通道吸入的環(huán)境空氣支持在同一時間內經由空氣流通道引入渦流腔的成分的均勻分布,該經由輔助空氣通道吸入的空氣在渦流腔內與運輸成分的空氣流彡口口
在另外的優(yōu)選構造中,提供了一種肋,其還優(yōu)選地具有凹側面,并突伸進空腔的無遮蓋的空隙,還優(yōu)選地,當沿流動方向觀看時,肋相對于無遮蓋的容器部分至少約中央地布置,使得還優(yōu)選地,相對于無遮蓋的容器部分,在流入和流出側產生至少約相等的流動通道橫截面。
下面參考僅示出一種示例性實施例的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附圖中
圖1是所討論的類型的分配器的透視圖,涉及不使用位置;
圖2是分配器的側視圖3是分配器在取下吸嘴保護帽之后的另一透視圖4是俯視圖5是分配器的透視圖,涉及用于裝配容器部分的準備位置;
圖6是處于裝配準備位置的分配器的另一透視圖,中間基部顯示為分解透視圖7是分配器的分解透視圖8是分配器的另一分解透視圖9是在裝配容器部分期間處于裝配準備位置的分配器的另一透視圖10是沿圖4中的線X - X的剖視圖,具有已插入的容器部分;
圖11是對應于圖10的縱向剖視圖,但是涉及分配器準備位置;
圖12是沿圖11中的ΧΠ-ΧΠ線剖切的剖視圖13是沿圖11中的XII1-XIII線剖切的剖視圖14是對應于圖11的縱向剖視圖,但是處于吸入過程中;
圖15是沿圖14中的XV-XV線剖切的剖視圖16是沿圖14中的XV1-XVI線剖切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首先參見圖1,說明并描述了吸入器形式的分配器1,該吸入器制造為便于攜帶在口袋中的便攜裝置。該分配器 具有縱長的大致矩形殼體2,該殼體具有約2:1至2. 5:1的長寬比和約相當于長度尺寸四分之一的、以垂直于長度的視角觀看的高度。分配器I的部件制造為塑料注塑件。
口部3在殼體2的縱向范圍的延長部中伸出。利用總體上一體的構造,從殼體2 向口部3的過渡部分相對于殼體2的寬度收腰。
抽吸通道4沿縱向方向穿過口部3,該抽吸通道的排出端終止于吸嘴5。
當不使用分配器I時,可用封閉蓋6覆蓋口部3,如圖1和2所示。該封閉蓋基本占據(jù)殼體2的寬度,并可插接在從口部3到殼體2的腰線狀過渡區(qū)域中。
在殼體2中,圓形的渦流腔7具有渦流腔軸y,基本垂直于抽吸通道4延伸,并與從殼體2到口部3的過渡區(qū)域聯(lián)合。該渦流腔7大致在殼體2的整個高度上延伸,形成兩個高度部分,腔蓋8和腔底部9由圓盤狀的蓋板而形成,優(yōu)選地可插接在殼體2上。在所示實施例中,也是優(yōu)選地,腔蓋8和腔底部9是透明的。
殼體部分10背離口部3,鄰接渦流腔7,并且在高度上是階梯狀的。該殼體部分10 的相對于渦流腔蓋8垂直偏移的連續(xù)表面平面相對于殼體2的豎直方向大致在一中央平面內延伸??諝馔ǖ?2沿殼體2的縱向方向大致對準,穿過臺階11的端面,即朝向殼體部分 10的偏移平面,與所述臺階11鄰接渦流腔7,與口部3相對。該空氣通道的直徑優(yōu)選地為自由臺階高度的O. 7至O. 8倍。在另一端,該空氣通道12進入渦流腔7,尤其在渦流腔7的上層區(qū)(upper level)進入。
殼體部分10的在高度上成階梯的區(qū)域最初構造成向上敞開,背離殼體部分底部, 在該情況下,當相對于縱向范圍橫向地觀看時,該區(qū)域由相對于寬度中央地布置的垂直腹板47沿縱向方向大致分割,因此產生具有至少大約相同尺寸的兩個區(qū)域,這兩個區(qū)域各位于垂直腹板47的一側。這些區(qū)域由中間基部46覆蓋,該中間基部46因而形成殼體部分10 的偏移平面。中間基部46的邊緣大致終止于下部階梯的邊緣,終止于空氣通道12的入口的下方,并且終止于殼體部分10的階梯區(qū)域的邊界,另外還優(yōu)選地在操作時不可拆卸地卡扣在殼體部分10上。
朝向平面敞開的容座13形成在中間基部46中。該容座在俯視圖中是狹槽狀,成型在空氣通道12的軸向延伸線上,并且與臺階11中的空氣通道12的入口間隔開一定距離。 盤狀容座13的輪廓和深度與待容納的容器部分14的輪廓和深度相適應,并沿縱向方向在每一端處相稱地倒角以容納囊狀容器部分。
如由其它視圖可知,容器部分14構造成吸塑包裝,容器部分14存儲有粉狀成分M。 為此,容器部分14由塑料材料制造為盤形,平面支撐部15還連接容器部分14的外圍開口邊緣??傮w上,容器部分14由支撐部15形成而具有凹槽。
在未使用的位置,在整個表面區(qū)域上覆蓋支撐部15和容器部分14的鋁箔密封存儲在容器部分14中的物質M,并形成容器覆蓋件16。該容器覆蓋件16可從支撐部15揭下,以顯露容器部分14和存儲在其中的物質M,為此,鋁箔或容器覆蓋件16從支撐部15的沿容器部分14的縱向范圍的橫向定向的窄區(qū)域出發(fā),在相反的方向上自由地延伸,并自由放置地覆蓋在容器覆蓋件16的密封容器部分14和支撐部15的區(qū)·域中。容器覆蓋件16的自由端自由地伸出支撐部15的背離容器覆蓋件16的轉折區(qū)域的端外圍邊緣,以形成突出狀揭下把手17。
形成在中間基部46的用于容器部分14的容座13定位在以比中間基部的表面在垂直方向低的深度偏移的區(qū)域中。垂直偏移量基本上相對于由容器部分14、容器覆蓋件16 和支撐部15組成的吸塑裝置18的在容器部分14外的材料厚度。此外,更具體地,凹槽沿殼體2的沿縱向方向看的長度與支撐部15的沿容器部分14的沿縱向方向看的長度相適應。 凹槽的圍繞容座13的表面用作支撐部15在吸塑裝置18插入時的支承部。
蓋19與殼體部分10聯(lián)合。該蓋鉸接在殼體部分10的臺階11區(qū)域,從而能夠圍繞軸線X樞轉,該軸線X沿殼體2的縱向范圍的橫向方向延伸。該蓋19具有頂20。沿殼體2的縱向范圍的兩側延伸的側壁21與頂20形成為一體,并且在蓋的閉合位置與固定的殼體部分10的相關側面在側面相接。
蓋19卡扣在蓋的閉合位置,為此,卡扣突緣23設置在蓋19的側壁21上,并嵌入位于殼體部分的卡扣凹槽22。使用者能夠輕易地克服如此形成的卡扣而打開蓋19。
在蓋的閉合位置,頂?shù)南聜?4通過形成在其上的腹板49而貼靠在中間基部46的面對的上側,即優(yōu)選地貼靠在圍繞容納容座13的凹槽的平面上。在吸塑裝置18插入中間基部的容座13、同時中間基部46中的垂直偏差得到補償時,頂?shù)南聜?4或設置在頂?shù)南聜壬系拇怪备拱?9優(yōu)選地位于吸塑裝置18上,尤其位于在自由端區(qū)域中形成揭下把手17 的容器覆蓋件16上。相應地,在蓋的閉合位置,插入的吸塑裝置18—方面通過容器部分14 在容座13中以近似牢固鎖定的方式裝配而受到夾持,另一方面通過蓋頂20和中間基部的凹槽的相應表面而在上側和下側受到夾持,此外,吸塑裝置18的借助于支撐部15的側向支撐一方面由臺階11提供,另一方面由凹槽的外圍邊界提供。
此外,通過設置在蓋19的下側上的垂直腹板49,蓋19還支撐在中間基部46的相對于容納吸塑裝置18的凹槽提高的鄰近平面上,同時蓋19的垂直腹板49至少部分地界定流動路徑。
在用于容納吸塑裝置18的位于中間基部16的凹槽的縱向范圍中,卡扣突緣50形成在位于凹槽邊緣的兩側上,并在容器部分的裝配位置,接合在支撐部15上,而在不使用的位置,接合在容器覆蓋件16上,使得由于卡扣突緣50在裝配位置的接合,在蓋19打開時插入的吸塑裝置18被扣緊(trapped)。更具體地,由于吸塑部分的支撐部15的薄壁和可選的彈性構造,在插入及移除吸塑裝置18期間能夠克服卡扣突緣50。
此外,在中間基部中的凹槽的位于容座13的出口處的表面上施加了尤其是彩色標記形式的標記43。在吸塑裝置18的裝配位置,該標記43與位于支撐部15中的窗口狀切口 51垂直地對準,在揭下容器覆蓋件16以準備吸入期間該窗口狀切口 51被暴露。
將吸塑裝置18插入分配器1,使得容器覆蓋件16的卷邊平行于蓋軸X對準并且面向空氣通道12布置,此外,自由伸出的揭下把手17沿相反的方向從凹槽邊緣伸出殼體2,穿過恰當?shù)夭贾迷谥虚g基部46和樞轉到閉合位置的蓋19之間的狹槽狀揭下開口 25。從殼體 2的縱向范圍的橫向方向觀看,揭下開口的寬度與容器覆蓋件16的寬度相適應。揭下開口 25的垂直高度基本對應于容器覆蓋件16的材料厚度。
通過在分配器I的縱向方向上的或在中間基部46的凹槽中的容座13的偏心布置,確保插入分配器I中的吸塑裝置18正確定向。相應地,吸塑裝置18具有沿縱向方向與容座13的偏心布置相適應的支撐部15的不同腳長(leg length),因此,吸塑裝置18僅能在預定方向上插入。
在蓋的閉合位置,在蓋的下側突出的垂直腹板49與中間基部46的面對表面一起形成空氣流通道27,該空氣流通道27以相對于中間基部46上的垂直突出的弓形路徑的方式而受到引導??諝饬魍ǖ?7首先作為容器通道部分30而通向中間基部中的容座的端部或容納在容座13中的容器部分14的端部,該端部相對于殼體中的空氣通道12在更遠端。 從該端部開始,空氣流通道27在形成180 °彎曲區(qū)域52的情況下延伸到至少約與容座13 的縱向平行延伸的通道部分,所述通道部分在一側圍繞容座13,并匯入直接通道部分31。
在容座13的另一端,考慮到在蓋的閉合位置時與在殼體中的空氣通道12之間的流動,在殼體的空氣通道12的大致軸向延長線上,空氣流通道27還形成有直接連接。直接通道部分31與空氣流通道27的與空氣通道12聯(lián)合的部分一起通向合流部分32,在所示的示例性實施例中,合流部分32形成于殼體的空氣通道12中的面向空氣流通道27的開口區(qū)域。
由容器通道部分30和直接通道部分31特別形成的弓形路徑通道53的截面面積在朝向合流部分32的方向上逐漸變細,優(yōu)選地變細為平均截面面積的約40%,相對于空氣流通道27的平均截面面積流體能夠自由地穿過弓形路徑通道53的所述截面區(qū)域。直接通道部分31的錐形、噴嘴狀端部由標號54表示。
此外,肋55形成在蓋的下側,以覆蓋在容座13或插入容座13的容器部分14上。 該肋在接合容座13、界定空氣流通道27的一部分的兩個垂直腹板49之間橫向地延伸,在該情況下,在蓋的閉合位置觀看時肋具有高度,該高度選擇成在吸入準備位置,肋55的向下突出的自由端外圍邊緣突進在容器覆蓋件16揭下之后所暴露的打開的容器部分14上方的空隙。
肋55提供空氣流通道27在朝向容座13的或朝向位于容座13中的容器部分14 的方向上的轉向,還提供脫離后者的轉向。為了至少低損失轉向,相對于圖11的垂直部分, 肋55在其兩側具有凹側面56。這些凹側面的半徑優(yōu)選地與空氣流通道27的截面半徑相適應,此外,肋55在其朝向容座13的方向上向下指向的自由端區(qū)域中具有在流動方向上觀看時的寬度,該寬度對應于容座13的在相同方向上觀看時的長度的約O. 1-0. 3,優(yōu)選為約O.2。
此外,相對于容座13或容器部分14的縱向范圍,肋55布置成在縱向范圍的橫向上中心地定向。
因此,在揭下容器覆蓋件16后,根據(jù)圖14,由于肋55的上述布置和構造,因而空氣流通道27基本以雙S形狀受到引導,穿過容器部分14。
此外,空氣入口狹縫29設置在蓋頂20,與弓形路徑通道53重疊,尤其與彎曲區(qū)域 52重疊,這些空氣入口狹縫優(yōu)選地在蓋的閉合位置時向上敞開,并優(yōu)選地側向敞開,穿過相關側壁21。因此,獲得尤其用于彎曲區(qū)域52的頂狀入口格柵。
殼體中的空氣通道12朝向殼體部分10敞開,在另一端進入渦流腔7的轉向部分 28,還進入渦流腔7的上層區(qū)33,該上層區(qū)33基本上在中間基部46和蓋19之間的分隔面上方延伸。
渦流腔7的上層區(qū)33基本為環(huán)形,為此,提供一延伸經過上層區(qū)33的整個高度的環(huán)形壁34。從空氣通道入口開始,上層區(qū)33的環(huán)形通道35在環(huán)形空間35之前延伸通過約 270°的(相對于圖4中所示的順時針方向)的角,在貫穿使該上層區(qū)的底部36開口的孔 37之后,進入同樣形成在它下方的層區(qū)(level) 38中的環(huán)形通道39。該環(huán)形通道39通過基本延伸經過渦流腔7的整個垂直高度的環(huán)形壁34限定徑向內部邊界。
在上層區(qū)33的區(qū)域中,在底部的開口 37下游緊接著設置有在相對于空氣通道12 的入口的環(huán)流方向上封閉環(huán)形空間的分隔壁40,該分隔壁從相關環(huán)形壁部分徑向延伸。
下層區(qū)(lower level) 38的環(huán)形通道39從上部環(huán)形通道35的90°彎曲區(qū)域延伸通過約270°,到達口部3的抽吸通道4的連接處。
連接上層區(qū)33 和下層區(qū)38或連接環(huán)形通道35和39的孔37延伸通過約180°的角范圍,當從流動方向上看時,其覆蓋上部環(huán)形通道35的從90°至270°的角范圍,以及下部環(huán)形通道39的從270°至90°的角范圍。因此,用于兩個環(huán)形通道的過渡在約180°的范圍中。
因此,在渦流腔7中產生了基本螺旋形的空氣導引,這通過抽吸通過渦流腔7的空氣環(huán)繞360°實現(xiàn),還通過穿過兩個上下相疊布置的層區(qū)實現(xiàn)。
在渦流腔7的下層區(qū)38的環(huán)形空間39中,外部空氣開口 41敞開,并且與進入上層區(qū)33的空氣通道12的入口在豎直方向對準,所述外部空氣開口的外部空氣通道42穿過殼體2,使得外部空氣開口 41相切地連通環(huán)形空間39。在另一端,外部空氣通道42沿殼體2的縱向方向延伸,并在臺階中空氣通道12的開口的下側連通中間基部46和殼體底部之間留出的間隙44。該中間間隙形成輔助空氣通道45,該輔助空氣通道形成在位于中間基部中的垂直腹板47的兩側。中間空間44的形成在容座13下方的區(qū)域通過中間基部46的垂直延伸的后壁26而在殼體的后部被閉合。在與后壁26聯(lián)合的端部,基本分割中間空間 44的縱向范圍的垂直腹板47在高度上減少,以使彼此鄰近地形成的中間基部區(qū)域通過流動連接起來,后壁26中的外部空氣入口 57與形成在弓形路徑通道53下方的中間空間區(qū)域聯(lián)合。因此,在吸入操作位置,這些外部空氣入口 57鄰近在后壁突出殼體2的容器覆蓋件16。
為了吸入成分M,首先,在蓋19樞轉進入圖9的打開位置后,插入吸塑裝置18,使得容器部分14容納在容座13中,吸塑裝置的支撐部15支撐在中間基部46的相關凹陷表面上。在該情況下,還提供卡扣突緣50覆在支撐部15上,優(yōu)選地覆在位于閉合位置的容器覆蓋件16上,由于在吸塑裝置18的端區(qū)域中的折疊處的導引,該容器覆蓋件還尤其在卡扣突緣50的區(qū)域中是雙層的。自由突出的揭下把手17為了操縱而自由地伸出殼體端部。
在蓋19關閉后,吸塑裝置18固定在殼體2中。然后,通過卷起而揭下容器覆蓋件 16來打開容器部分14,為此,沿揭下方向r抽出通過揭下開口 25伸出的揭下把手17。由于蓋19的透明構造,尤其由于蓋19的與容器覆蓋件16的位移區(qū)域重疊的區(qū)域的透明構造, 該揭下操作是可看見的。設置在中間基部46的表面上的標記43為使用者提供到一位置的指導,容器覆蓋件16必須被拉到該位置處,以確保存儲在容器部分14中的成分M完全暴露。支撐部15中的最初由容器覆蓋件16覆蓋的窗口狀切口 51在揭下容器覆蓋件16的卷起動作期間得以暴露,使得通過切口 51可看見標記43。相應地,這為使用者恰當?shù)厥褂梅峙淦鱅提供了指導。
在從容器部分14揭下容器覆蓋件后,成分M暴露在流動路徑中。由于沒有遮蓋, 容器部分14現(xiàn)在是流動路徑的一部分,并且在一端根據(jù)流動而連接到空氣流通道27的通向合流部分32和空氣通道12的部分,在另一端通過流動連接到空氣流通道27的類似弓形路徑通道的、在該另一端部又連通合流部分32的部分。
為了吸入,分配器I以笛狀地優(yōu)選地被大拇指和食指握持。通過經由口部3的抽吸,空氣經由入口狹縫29進入空氣流通道27的弓形路徑通道53,然后,進入的空氣被分割成穿過直接通向合流部分32的直接通道部分31,以及穿過直接通向容器部分14的容器通道部分30。存儲在容器部分14中的粉狀成分M通過該容器通道部分30排出,然后,與成分混合的空氣部分b在合流部分32與穿過直接通道 部分31的空氣部分a合并。由于直接通道部分31的朝向合流部分32逐漸變細的截面構造,在空氣流通道27的也連通合流部分 32的一部分上獲得一種抽吸效果,其幫助由于經由容器通道部分30引入的空氣來清空容器部分14。通過穿過螺旋雙層區(qū)渦流腔7實現(xiàn)了物質M在空氣流中的均勻分布。在從渦流腔7流出進入口部3的抽吸通道4之前,另一外部空氣c經由外部空氣開口 41進入。在這里作為輔助空氣而吸入的外部空氣c穿過外部空氣通道42而進入渦流腔7,連通下層區(qū) 38的外部空氣開口 41在與抽吸通道4相對的開口方向上定向。外部空氣流c在緊接著轉移到抽吸通道4之前在渦流腔7的下層區(qū)33與運載成分的空氣流a,b合并。
在吸入過程中,自由容器覆蓋件旗幟關閉揭下開口 25的至少大部分,由此防止吸入輔助空氣。
由于上述構造,空氣在殼體2內的抽吸和/或導引通過繞過為吸入而移位到揭下位置的容器覆蓋件16而實現(xiàn)。從容器部分14清空成分M的抽吸空氣流不受干擾地被導引。 由于空氣流通道27以弓形路徑通道的導引,尤其由于直接通道部分31在合流部分32的方向上的噴嘴狀錐形,空氣尤其是運載成分的空氣流的導引得以最優(yōu)化。分配器I適于吸入不同的成分M,尤其是具有不同顆粒尺寸和/或混合物的成分。
所有已公開的特征(本身)均為發(fā)明特征。因此相關/附加優(yōu)先權文件的公開內容(在先申請副本)完全被引入本申請的公開內容中,也為此將這些文件所述的特征容納在本申請的權利要求中。所附權利要求以它們任選的引用關系描述對現(xiàn)有技術的獨創(chuàng)性改變,尤其是為了以這些權利要求為基礎提交分案申請。
參考標記列表
I分配器
2殼體
3口部
4抽吸通道
5吸嘴
6封閉蓋
7渦流腔
8腔蓋
9腔底部
10殼體部分·
11臺階
12空氣通道
13容座
14容器部分
15支撐部
16容器覆蓋件
17揭下把手
18吸塑裝置
19蘭 JHL
20頂
21側壁
22卡扣凹槽
23卡扣突出
24頂?shù)南聜?br>
25揭下開口
26后壁
27空氣流通道
28轉向部分
29空氣入口狹縫
30容器通道部分
31直接通道部分
32合流部分
33層區(qū)
34環(huán)形壁
35環(huán)形通道
36層區(qū)的底部
37孔
38層區(qū)
39環(huán)形通道
40分隔壁
41外部空氣開口
42外部空氣通道
43標記
44中間空間
45輔助空氣通道
46中間基部
47垂直腹板
48—
49垂直腹板
50卡扣突緣
51切口
52彎曲區(qū)域
53弓形路徑通道
54錐形部分
55肋
56凹陷表面
57外部空氣入口
a空氣流
b空氣流
C空氣流
r揭下方向
X蓋的軸
y 渦流腔軸
M 成分
權利要求
1.一種分配器(I),用于包含在單獨包裝中的粉狀成分(M),尤其是包含在吸塑包裝(18)中的成分,所述包裝具有容器部分(14)和可揭下的容器覆蓋件(16),而且,在所述容器覆蓋件(16)從所述容器部分(14)去除之后,一抽吸的空氣流主要抽吸通過所述容器部分(14),使得經由蓋(19)中的狹縫(29)進入的兩個空氣流(a,b)從所述容器部分的兩端清空容器部分(14),并在合并之后進入布置在口部(3)上游的渦流腔(7),其特征在于,構造成弓形路徑的空氣流通道(27)通向所述容器部分(14)的更遠端,并通過至少180°的彎曲區(qū)域(52)而圍繞所述容器部分(14)。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配器,其特征在于,弓形路徑通道(53)的橫截面在合并的方向上逐漸變細。
3.根據(jù)上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分配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凹側面(56)的窄肋(55)接合在所述容器部分(14)上。
4.根據(jù)上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分配器,其特征在于,卡扣突緣(50)接合在所述容器覆蓋件(16)上。
5.根據(jù)上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分配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空氣入口狹縫(29),該空氣入口狹縫(29)位于蓋區(qū)域,并在所述180°的彎曲區(qū)域(52)上方延伸。
6.根據(jù)上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分配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輔助空氣通道(45),該輔助空氣通道(45)在中間基部(46)下方延伸,并連通所述渦流腔(7),所述中間基部(46)形成用于所述容器部分(14)的空腔。
7.根據(jù)上述權利要求中任一項所述的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肋(55)突伸進所述空腔的無遮蓋的空隙。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包含在單獨包裝中的粉狀成分(M)、尤其是包含在吸塑包裝(18)中的成分的分配器(1),其中,包裝具有容器部分(14)和可揭下的容器覆蓋件(16),而且,在容器覆蓋件(16)從容器部分(14)去除后,一抽吸空氣流在極大程度上抽吸通過容器部分(14),使得經由蓋(19)的狹縫(29)進入的兩個空氣流(a,b)從容器部分(14)的兩端方向清空容器部分,并在合并之后,進入布置在口部(3)上游的渦流腔(7)。為了進一步在流動技術方面優(yōu)化分配器,設計成弓形路徑的空氣流通道(27)通向容器部分(14)的更遠端,并通過至少180°的彎曲區(qū)域(52)而圍繞容器部分(14)。
文檔編號A61M15/00GK103068426SQ201180039224
公開日2013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6月11日
發(fā)明者艾爾弗雷德.馮舒克曼 申請人:艾爾弗雷德.馮舒克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