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下頜骨髁突骨折復位撐開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醫(yī)療器械,具體地說是指下頌骨髁突骨折復位撐開器。
背景技術(shù):
下頌骨髁突骨折,是最常見的頌面部骨折。下頌骨髁突骨折后因附著于髁突斷端部位的肌肉收縮,使得下頌升支斷端向上移位,如果不及時做骨折復位固定手術(shù),易導致頌面部畸形,關節(jié)強直以及咬合功能喪失等后遺癥,對病人危害極大。參照附圖7。下頌骨髁突骨折復位常見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為術(shù)者手指按壓下頌磨牙后區(qū)骨質(zhì)對下頌骨4施加壓力,使得下頌升支43向下移動,露出關節(jié)間隙,方便尋找髁突上部斷端41并進行復位固定。由于手壓力度有限,關節(jié)間隙顯露常比較困難,而且手對下頌骨4的作用力保持穩(wěn)定較困難,操作不方便,髁突下移程度不易掌控。另一種方法為用手術(shù)刀在下頌角42處作一切口,然后用齒骨鉗夾持下頌角42, 用力向下拉動下頌升支43,露出關節(jié)間隙,方便尋找髁突上部斷端41并進行復位固定。該方法需要增加一切口,加重組織損傷,有損傷面神經(jīng)下頌緣支的可能,且切口愈合后會形成疤痕,影響頌面部容貌。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提供下頌骨髁突骨折復位撐開器,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下頌骨髁突骨折復位手術(shù)中骨折顯露困難,髁突下移程度不易掌控,增加頌面部創(chuàng)傷及疤痕,以及面神經(jīng)損傷可能等缺點。為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shù)方案
下頌骨髁突骨折復位撐開器,包括交叉樞紐連接的兩條鉗柄,該兩條鉗柄的前端為撐合部,其后端為握持部,該撐合部包括與下頌切跡吻合的下?lián)魏喜亢团c下頌切跡對應的顴弓吻合的上撐合部。還包括用于鎖定上、下?lián)魏喜恐g間距的定位組件,該定位組件包括螺桿和與螺桿配合的螺母,該螺桿設有用于讀出上、下?lián)魏喜恐g間距的尺寸刻度區(qū),所述握持部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握持部和下握持部,該下握持部開設有穿孔,所述螺桿一端穿過穿孔與上握持部樞接,所述螺母旋合套設于螺桿的另一端,并且該螺母位于下握持部的外側(cè)。 還包括復位彈簧,該復位彈簧連接于上、下握持部之間。前述上撐合部設有用于卡合顴弓的上定位凹槽,所述下?lián)魏喜吭O有用于卡合下頌切跡的下定位凹槽,該上定位凹槽的長度方向和上撐合部的長度方向相同,該下定位凹槽的長度方向和下?lián)魏喜康拈L度方向相同。前述上、下定位凹槽分別對應地位于上、下?lián)魏喜康闹胁?。前述尺寸刻度區(qū)呈長條形,并且沿螺桿的長度方向布置。前述下?lián)魏喜看篌w呈U型。由上述對本發(fā)明結(jié)構(gòu)的描述可知,和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 其一,本復位撐開器直接在病人頌面部的手術(shù)野中操作,關節(jié)間隙易顯露,操作方便,不需另外增加一切口,不增加組織損傷及疤痕。其二,采用定位組件的設計,使得本復位撐開器撐開下頌骨,髁突下移程度易掌控,精確程度高。其三,所述撐合部的造型符合下頌切跡和與下頌切跡對應的顴弓的骨骼曲線造型,使得撐開下頌骨更加方便。其四,上、下定位凹槽的設計,使得上、下?lián)魏喜繉刭N附于顴弓和下頌切跡上更加的穩(wěn)定,不易移位。
圖1為本發(fā)明的示意圖。圖2為本發(fā)明中撐合部被撐開的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中下?lián)魏喜康臋M向示意圖。圖4為圖2中A處的放大示意圖。圖5為下頌骨髁突骨折的頭骨示意圖。圖6為圖5中下頌骨被撐開的示意圖。圖7為下頌骨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圖1至附圖6說明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圖2、圖3、圖5和圖6。下頌骨髁突骨折復位撐開器包括定位組件、復位彈簧3和交叉樞紐連接的兩條鉗柄1、2,該兩條鉗柄1、2的前端為撐合部,其后端為握持部, 該撐合部包括與下頌切跡44吻合的下?lián)魏喜?0和與下頌切跡44對應的顴弓45吻合的上撐合部10。所述下?lián)魏喜?0大體呈U型。參照圖1、圖2和圖4。所述定位組件用于鎖定上撐合部10和下?lián)魏喜?0之間間距,其包括螺桿50和與螺桿50配合的螺母51,該螺桿50設有用于讀出上、下?lián)魏喜?0、20 之間間距的尺寸刻度區(qū)500,所述握持部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握持部11和下握持部21,該下握持部21開設有穿孔,所述螺桿50 —端穿過穿孔與上握持部11樞接,所述螺母51旋合套設于螺桿51的另一端,并且該螺母51位于下握持部21的外側(cè)。參照圖1和圖3。所述上撐合部10設有用于卡合定位顴弓45的上定位凹槽100, 所述下?lián)魏喜?0設有用于卡合定位下頌切跡44的下定位凹槽200,該上定位凹槽100的長度方向和上撐合部10的長度方向相同,該下定位凹槽200的長度方向和下?lián)魏喜?0的長度方向相同,并且上、下定位凹槽100、200分別對應地位于上、下?lián)魏喜?0、20的中部。該上、下定位凹槽100、200的設計,使得上、下?lián)魏喜?0、20對應地貼附于顴弓45和下頌切跡 44上更加的穩(wěn)定,不易移位。參照圖1、圖2、圖3、圖4、圖5和圖6。所述復位彈簧3連接于上握持部11和下握持部12之間。所述尺寸刻度區(qū)500呈長條形,并且沿螺桿50的長度方向布置。本撐開器使用方式為在下頌骨髁突骨折復位手術(shù)中,手術(shù)人員手握握持部,然后把撐合部橫向伸入病人頌面部的手術(shù)野中,使得上、下?lián)魏喜?0、20對應地貼附于顴弓45和下頌切跡44上, 然后用力壓上、下握持部11、21,使得上、下?lián)魏喜?0、20撐開帶動下頌升支43下移,顯露關節(jié)間隙,便于尋找髁突上部斷端41,并且觀察尺寸刻度區(qū)500,使得上、下?lián)魏喜?0、20之間間距適當,等髁突上部斷端41完全暴露后,停止用力,旋合螺母51,使其鎖定上、下?lián)魏喜?10,20之間間距,即關節(jié)間隙撐開過程完成。 上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發(fā)明的設計構(gòu)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構(gòu)思對本發(fā)明進行非實質(zhì)性的改動,均應屬于侵犯本發(fā)明保護范圍的行為。
權(quán)利要求
1.下頌骨髁突骨折復位撐開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交叉樞紐連接的兩條鉗柄,該兩條鉗柄的前端為撐合部,其后端為握持部,該撐合部包括與下頌切跡吻合的下?lián)魏喜亢团c下頌切跡對應的顴弓吻合的上撐合部;還包括用于鎖定上、下?lián)魏喜恐g間距的定位組件,該定位組件包括螺桿和與螺桿配合的螺母,該螺桿設有用于讀出上、下?lián)魏喜恐g間距的尺寸刻度區(qū),所述握持部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握持部和下握持部,該下握持部開設有穿孔,所述螺桿一端穿過穿孔與上握持部樞接,所述螺母旋合套設于螺桿的另一端,并且該螺母位于下握持部的外側(cè)。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下頌骨髁突骨折復位撐開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復位彈簧,該復位彈簧連接于上、下握持部之間。
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下頌骨髁突骨折復位撐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撐合部設有用于卡合顴弓的上定位凹槽,所述下?lián)魏喜吭O有用于卡合下頌切跡的下定位凹槽,該上定位凹槽的長度方向和上撐合部的長度方向相同,該下定位凹槽的長度方向和下?lián)魏喜康拈L度方向相同。
4.如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下頌骨髁突骨折復位撐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定位凹槽分別對應地位于上、下?lián)魏喜康闹胁俊?br>
5.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下頌骨髁突骨折復位撐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尺寸刻度區(qū)呈長條形,并且沿螺桿的長度方向布置。
6.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下頌骨髁突骨折復位撐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lián)魏喜看篌w呈U型。
全文摘要
下頜骨髁突骨折復位撐開器包括交叉樞紐連接的兩條鉗柄,該兩條鉗柄的前端為撐合部,其后端為握持部,該撐合部包括與下頜切跡吻合的下?lián)魏喜亢团c下頜切跡對應的顴弓吻合的上撐合部;還包括用于鎖定上、下?lián)魏喜恐g間距的定位組件,該定位組件包括螺桿和與螺桿配合的螺母,該螺桿設有用于讀出上、下?lián)魏喜恐g間距的尺寸刻度區(qū),所述握持部包括相互配合的上握持部和下握持部,該下握持部開設有穿孔,所述螺桿一端穿過穿孔與上握持部樞接,螺母旋合套設于螺桿的另一端,并且該螺母位于下握持部的外側(cè)。本復位撐開器直接在病人頜面部的手術(shù)野中操作,于口腔外部施加力量,關節(jié)間隙易顯露,而且操作方便,也不需要另外增加一切口,組織損傷小。
文檔編號A61B17/02GK102551816SQ201210031970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14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2年2月14日
發(fā)明者周劍虹 申請人:周劍虹